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而”字文言用法及辨析技巧

“而”字文言用法及辨析技巧

“而”字文言用法及辨析技巧
“而”字文言用法及辨析技巧

高中文言文虚词--连词讲解

第一讲【而】

(一)用作连词(虚词)。连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而”是连词中用法最灵活的,长用于做谓语的两个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之间或状语和中心词之间或主谓之间来表示关连。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前后两项无主次之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夏凉而冬温(《超然台记》)

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五蠹》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在意义上,后一项比前一项更进一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提示:深邃并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在时间上,前后两项相承接)

①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庄辛说楚庄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

④天地设而民生之。《商君书·开塞》译文提示:形成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提示:跌倒了却不搀扶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前项为假设,后项表推论)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提示:想法

6.表示修饰(偏正)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前项为状语,后项为动词谓语)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晨而求见。(《战国策》)译文提示:在早晨

④徐而察之。《石钟山记》译文提示:仔细地

7.表示因果关系,(前项为因,后项为果)

①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资治通鉴》)译文提示:嫉妒

8.表示目的关系。(前项是叙述,后项是目的)

①杀鸡为黍而食之。《子路从而后》

9.连接“来、往、东、南、西、北、上、下、前、后”等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相当于“以”。

①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三)连用的用法: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孟子·公孙丑下》

【而今而后、乃今而后、今而后】表示从起点现在到终结的一个时段,等于“从今以后、从现在”

①我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左传·襄公七年》译文提示:卜和筮两件事。

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古文中之字作为代词的用法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古文中之字作为助词的用法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初中易混淆词用法(考点+重点)辨析 (1)“Why not+动词原形+…?”(干嘛不……?)是简略句,完全形式是:Why don’t you +动词原形+…?如:Why not go and have a look?(干嘛不去看看?)/ Why not try it once again?(为什么不再试试?) (2) seem(好象)的用法:记住几个结构:①sb./sth. + seem + (to be+)形容词+…;②sb./sth. + seem + like +…;③sb/sth + seem + to (do);④It seems that + 从句。如:He seemed (to be) very happy when he was called by the headmaster. (被校长叫到名字时他好象很开心) / It seems that nobody else could do such a foolish thing except Jim. (除了吉姆好象没有什么人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来) (3)be afraid(害怕)的用法:记住几个结构:①be afraid of sth; be afraid of (doing); ②be afraid to (do); ③be afraid that+从句。如:She is a little afraid of snakes.(她有点怕蛇)/ Don’t be so afraid to stay at home alone at night.(别害怕晚上一个人在家)/ I’m afraid that somebody will take his place because of his serious mistakes.(恐怕有人要取代他了,因为他犯了那么大的错误) (4) be sorry(抱歉)的用法:记住几个结构:①be sorry for (sth); ②be sorry for (doing sth); ③be sorry to (do); ④be sorry that+从句。如:I am very sorry for keeping you waiting so long.(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I am sorry to trouble you.(对不起,麻烦你了)/ I am sorry (that) he isn’t here at the moment.(恐怕他现在不在) (5)be sure (确信)的用法:记住几个结构:①be sure of (sth); ②be sure to(do); ③be sure that+从句。如:She told me many times that she was sure to come.(她给我讲过多次她一定会来的) / Are you sure of your answer?Maybe it’s wrong.(你对你的答案有把握吗?也许是错的。)/ I am sure that Dad will help me with the job.(我确信爸爸会帮着我做这件事情的) (6) make与do的用法:一般情况下表示进行活动或者做工作用do,表示创造建构某事物用make.如:I don’t know what to do.(我不知道该干什么)/ I’m not going to do any work.(我不准备做什么)/ My father and I once made a boat.(我和我爸曾经做过一只船) 此外还要记住一些固定说法:do good / harm / business / one’s best / a favour…… make a decision / an effort / a mistake / a noise / a phone call / money / war / the bed / sure,...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见解。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www 相关文章从成语中学古汉语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相关资源高考复习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通用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人教版古汉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人教版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举隅人教版成语——学习古汉语的一条途径人教版古汉语语法易混现象的辨析方法人教版古汉语偏义复词教学补人教版成语集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人教版文章评论共有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说两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公文易混淆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 1.称谓问题 (1)介绍领导,有时职衔在前、姓名在后,如“局长××”;有时姓名在前、职衔在后,如“××局长”。两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些区别:前者是客观性表述,后者则含有敬意(敬称)。公文一般采用前一种方式,即客观性表述;当然,如果介绍上级领导,也可使用敬称。介绍离职领导经常用到“原”字,“原”的位置也有讲究。例如,“原××局局长××”和“××局原局长××”,前者表示这个局已不存在,当然××也不是局长了;后者表示虽然局长换了,但这个局仍然存在。所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用法是正确的,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冶金工业部了;“海南文昌市委原书记××”的用法也是正确的(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10版),因为不存在的只是这个书记而已。 (2)采用客观性表述时,很多人习惯在职务和姓名之后加上“同志”二字,如“局长××同志”。其实,这是口语的习惯说法,书面语中这个“同志”是多余的。我们看《人民日报》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和姓名之后也没有“同志”。“职务+姓名+同志”的用法,常见于讣告、悼词(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4版)。 公文使用“同志”一词还需注意两点。①这个词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参见《词典》第1368页)。干部任免文件中,如果是党委任免干部,被任免人姓名之后要加“同志”二字,这里的“同志”特指党内干部,是“党内互称同志”的体现;如果是行政任免,一般不加“同志”,因为行政干部不一定都是党员。以上是特指的例子;而领导讲话或工作报告里的“同志们”则是泛指。 ②主送本系统、本单位的公文,对于众所熟知的领导,可以仅用“同志”称谓而不必冠以职衔。例如印发局长在本单位某次会议上的讲话,标题可拟为《关于印发×××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这样既节约用字,又淡化“官位”意识。 2.“班子成员”的外延 严格地讲,“班子成员”是一个外延不确定的概念。每个单位一般都有几套班子,党委一套,行政一套,纪委一套,还有工会、团委的班子等。那么,

浅谈主谓之间的“而”之用法 201230010301 陈宏 一、常见“而”的用法 通常情况下,在古代汉语中,“而”字作为虚词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表示转折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转折关系,基本可以翻译为“然而”“但是”“可是”等。 表示顺承关系,也叫顺接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顺承(顺接)关系,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有先后关系(不可颠倒),基本可以翻译为“然后”“而后”“随后”等,或者不译。 表示并列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或事物、情形(如原因、条件等)是并列的关系关系(一般可以颠倒顺序),基本可以翻译为“而且”“而”等,或者不译。 表示修饰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修饰关系,也就是说前面的词语是修饰后面的词语的(不可颠倒),这种关系现在也叫状中关系(前面的词语是后面的词语的状语),基本可以翻译为“地”,或者不译。 表示因果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而”前是原因,“而”后是结果(不可颠倒),基本可以翻译为“因而”或“而”等,或者不译。 二、主谓之间“而”的用法浅析 然而有些“而”被置于主谓之间,如: 1、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2、若可, 君而继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诗经国风 鄘风》) 4、国君而仇匹夫, 惧者甚众矣。(《左传》) 5、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论语》) 6、郑伯南也, 王而卑之, 是不尊也。(《国语》) 7、且先君而有知也, 毋宁夫人, 而焉用老臣?(《左传》) 这些“而”字的用法,可以体现为表层语法意义和深层的语义涵义。从表层的语法层次来看,“而”的用法有: 1、表示假设。 2、表示顺承。 3、表示转折。

常用英语词语用法辨析 1:any ,some二者都可作"一些"讲。any只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some一般用于肯定句,但可用于表示请求,建议、反问等的疑问句中。例如:Have you any ink ? 你有墨水吗? We have to learn some English . 我们得学点英语。 Will you lend me some English books ? 你肯借给我几本英语书吗? 2:around ,round二者作为介词和副词都有"在周围"的意。其区别在于around多用美国,round多用于英语。例如:The earth goes round (或around)the sun . 地球绕太阳运行。 3:arrive ,reach ,get to三者都有"到达"之意。reach为及物动词,arrive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接介词in或at.get to常用于口语,可代替前二者。例如:The foreign visitors have arrived in Beijing . 外宾已到达北京。 She arrived at her hometown yesterday . 昨天她到达了她的家乡。 They reached Tianjin yesterday . 昨天他们到达天津。 4:as ,since ,because ,for作为连词,它们都有"因为"的意思。但because语气最强,as和since其次,for是并列连词,常用来说明理由或提供一种解释。例如:Because I am too busy ,I can't do it now . 因为我太忙,所以我现在不能做此事。 As he did not know the way ,he went to ask an old man .因为不认识路,他去问一位老人。 Since his method doesn't work ,let's try yours . 既然他的方法不行,我们就试试你的吧。 It will rain ,for it's getting dark . 要下雨了,因为天色都暗了。 5:as ,when ,while作为连词,都有"当……的时候",其区别在于用when时,从句的动作和主句的动作可以同时,也同先于主句的动作,用as时,主句和从句的动作同时发生,有时可译作"一边……,一边",用while常表示一段较长的时间或一个过程,主句和从句的动作同时发生。例如:When the teacher came in ,the students stood up . 当老师进来时,学生们起立。 As the children walked along the lake ,they sang merrily .他们一边沿着湖走,一边愉快地唱歌。 Don't talk while you are eating . 吃饭时你不要说话。 6:be asleep ,go to sleep二者都表示"睡着",但前者表示"睡着"的状态,后者表示"入睡"的过程。例如:While I was watching TV ,he was asleep . 我在看电视的时候,他睡着了。 I didn't know when I went to sleep .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入睡的。 7: at ,on ,in三者都可以表示"在……的时候"区别在于:表示在哪个时刻用at;表示在哪一天,哪一天的早上(下午、晚上),用on;表示在哪一年(季、月)。在上午,下午等,用in.例如:I get up at six o'clock in the morning . 我早晨六点起床。 on Wednesday ,on Sunday morning ,on May I ,on a cold morning in 1936 ,in autumn ,in September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22. battle ,fight ,struggle它们作为名词,都有"战斗"的意思。battle和fight在"战斗"这个意义上,有时可以通用。例如:The battle(fight)lasted a long time . 这次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还常指战争中的一次战役。例如:the Battle of Waterloo 滑铁卢战役fight的意义比较广泛。例如:We have started a fight against pollution . 我们已开始了一场清除污染的斗争。 struggle有"斗争","奋斗"的意思。例如:class struggle阶级斗争,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为独立而斗争,struggle with a person跟某人作斗争。 8:beautiful ,pretty ,handsome三者都有"美"的意思。但含义及所形容的对象不同。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 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 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 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 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 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 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 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 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 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 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 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 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 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 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 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 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 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 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 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 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 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 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 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 桐城市东关小学朱际红 教学目标: 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2.“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用对“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正确用法。 二、新授: 1.教学“的” (1)出示短语,寻找规律: 美丽的花儿温暖的怀抱干净的衣服 茂密的树林可爱的孩子勇敢的战士 (2)带的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教学“地”。 (1)出示短语,归纳规律: 认真地想开心地笑大声地歌唱 专心地看慢慢地骑认真地读书 (2)带地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教学“得”。 (1)出示短语,总结规律: 跑得快跳得远看得清 起得早飞得高好得快 (2)带得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形容词 4.为了更牢固地掌握这些规律,下面,我教你们一个口诀,想学吗?跟我读吧! “的、地、得”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5.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1)出示短语。 鲜艳(的)红旗勇敢(的)战士观察(得)仔细 胜利(地)到达感动(得)流泪迅速(地)前进 (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请看题目) (2)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花花兴高采烈(地)来到金灿灿(的)葵花园里。她兴奋(地)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你看,她跳(得)多好。 三、总结: 1.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2.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de”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教学反思: 汉字中的“的、地、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极易出错。本节微课,通过“谈话导入引出知识点——在短语中发现并归纳出规律——学习顺口溜强化记忆——梯级练习强化训练——复习顺口溜牢记知识点”这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讲练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8)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9)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

非谓语动词用法辨析 (一)非谓语动词在句中的成分 不定式几乎可以充当除谓语以外的所有成分,动名词起名词的作用。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起形容词和副词的作用。 (二)非谓语动词在同一成分中用法的辨析 1.做主语:-般来说,不定式和动名词成份相同时,表示客观性、一般性行为为多用动名词表示,而表示一次性、具体性行为则多用不定式。 Looking after children is her job. To clean the classroom is his job today. 2.做宾语: I like swimming, but I don't like to swim today because I don't feel well. (1).有些动词只能接不定式做宾语,这些动词接上不定式,含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将来性意义。如:help,hope,ask,refuse,decide,promise,wish,pretend,expect,arrange,learn,plan,demand,dare,manage,agree,prepare,fail,determine,offer,choose,desire,elect,long,(happen,seem),等等。 He refused to speak on the radio. He desired to see you. (2)..有些动词只接动名词做宾语,这些动词接上动名词,含有明显的"依据往事或经验来作出理解和判断"的意思。mind,finish,enjoy,suggest,permit,appreciate,consider,miss,dislike,keep(on),avoid,permit,imagine,risk,escape,admit,stand(忍受),allow,forbid,excuse,等等。 短语动词:give up,put off,look forward to,feel like,insist on,object to,prevent…from,set about,can't help,be/get used to等 短语:be worth doing,be no good doing,be no use doing,be busy doing等 The mother did agree to let the boy risk swimming across the river. She can't stand having nothing to do at home. His wife doesn't allow smoking inside the room and often advised him to give up smoking. All the family insisted on my staying with them a few days longer. It's no good learning without practicing. 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She doesn't feel like eating anything,being ill for a few days. (3).有些动词后面既可接不定式,又可接动名词,其意义基本相同,区别不大。如;like,love,hate,delay,continue,attempt(企图),afford(提供),prefer.omit(省略),begin,start. The Einsteins, however, could not afford to pay for(or:paying for)the advanced education that young Albert needed. I prefer staying (to stay) at home on Sunday. 注意:begin和start本身为进行时,或后面动词为心理变化意义的动词时,须接不定式。 When we came in, they were beginning to have supper. After his explanation, I began to understand it / realize that I was wrong. (4).有些词后面既可以接不定式.亦可接动名词,但其意义有很大区别,须特别注意: A.remember,forget,regret接动名词,表示完成意义(=having done),接不定式,表示将来意义: Please remember to bring me the book I want next time. I remember seeing her (=having seen her) somewhere before.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 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 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 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 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 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 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 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 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 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 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

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 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 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 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 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 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 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 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 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 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 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

的、得、地的用法:动词前提土旁、动词后双人旁、一动不动白字旁 (一)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二)“的、地、得”快板 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 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的字,小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动作前面用地字,位置千万不要挪。 看得清,记得准,唱得好,飞得高。 动作后面用得字,补充说明要记牢。 (三)“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 当作助词都读“de”。 二、“的、地、得”用法小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三、“的、地、得”的用法补充说明:

“而”的用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虚词有很多。比方说:而、安、何、即、虽、遂、惟、焉等等。对于文言虚词的用法,许多学生很是茫然,不知道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理解。 我仅就文言虚词“而”谈谈自己的拙见。“而”是在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人教版)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言虚词,那么,它有哪几种用法呢? 一、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在《论语六则》中,就有不少“而”字。比如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里的“而”都是表示顺接,表示接连的两个动作。还有《小石潭记》中的一个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里的“而”可以理解为“然后”。另外在《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而”也是表示顺接。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在《论语六则》中有一个句子: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就是表示转折,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在《马说》中,也用到“而”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就可理解为“但是”,千里马有很多,但是能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却很少。

三、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这个“而”就是表示并列,意思是:聪明并且爱学习,不把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还有在《口技》中,有一句:妇拍而呜之,这里的“而”也是并列,译为妇人一边拍小孩并且小声地哼唱哄小孩入睡。 四、表示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在《论语六则》中有这样一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里的“而”就是表示修饰,可以不译。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在《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个“而”在文中表示因果,可译为: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因而十分悲痛。 六、连接主谓短语。 在《大道之行也》中有这样一句: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的“而”就是连接主谓短语,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