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毒服刑人员心理及改造对策

吸毒服刑人员心理及改造对策

吸毒服刑人员心理及改造对策
吸毒服刑人员心理及改造对策

吸毒服刑人员心理及改造对策

2009年02月02日 19:48:05 稿源: 监狱信息网

段玉霞刘玲

当今毒品犯罪遍及全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严重公害。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目前吸毒人数已超过2亿,每年非法毒品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居各类交易之首。每年因吸毒而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以上,因吸毒致残的有200万左右[1]。在我国,自80年代以来受国际毒品泛滥的影响和境外毒品的渗透,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又开始滋长并呈蔓延之势。在当前严重的国际、国内毒品犯罪的背景下以及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我省女性涉毒犯罪增长速度惊人,形式严峻。本省女性涉毒犯罪,笔者2006年6月对省女子监狱的调查表明:涉毒犯罪(包括:贩毒、非法持有毒品、运输毒品罪)××人,占调查总人数的××%。

通过观察涉毒服刑人员日常行为表现,发现不吸毒涉毒服刑人员与其他服刑人员的改造表现差别不大,而有吸毒史服刑人员在遵守监规狱纪、接受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等方面比普通服刑人员要差的多,尤其是经常发生顶撞警察现象,是监管安全和教育改造的难点和重点;毒品的价格昂贵,一般毒瘾每天为了吸毒要付出5、6百元的代价,一般的经济收入是不能支付得起如此昂贵毒资的,由吸毒而引起犯罪,如抢劫、盗窃、贩毒等犯罪是必然的,不能很好的改造有吸毒史服刑人员,就很难提高改造质量、降低再犯率。

一、吸毒人员心理

(一)认知水平低。缺乏对毒品的认识是青少年吸食毒品首要的心理原因。从总的来看,初吸毒者对毒品的无知心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毒品的概念、性质、种类、功能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甚至把毒品等同与一般的香烟等。2、对吸食毒品的害处及因此而导致的对个体身心伤害和对社会危害的认识不足。3、对国家关于毒品问题的政策、法规不了解,没能形成一种意识,即缺乏法制观念,等等。例如:苗某某,例假期间腰疼,一位朋友(也是毒贩子)就告诉她吸毒可以治疗腰疼,她想着自己自制力强,只是在例假期间吸,且少量的吸不会上瘾,没想到毒瘾越来越大。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后来因贩毒被抓。初吸毒者由于没有或严重缺乏关于毒品方面的知识,导致判断失误而发生盲目涉毒行为。有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对毒品无知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二)好奇心理。好奇、寻求刺激心理是吸毒的重要诱因,城市青少年吸毒者中表现明显。好奇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一个心理特征,由于正准备或刚刚涉足社会,对社会上的许多现象和事物不甚了解,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和新鲜感,因此他们的好奇心无论是从广度

或是深度来讲,都比中、老年人强烈得多。由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不顾一切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什么都想试试。可能也就是一次的尝试误入了吸毒的深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再列举。

(三)自我毁灭心理。女性是重感情动物,把感情看作生活的唯一,不能拿得起、放得下,一旦感情受挫就会自暴自弃。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借吸毒来麻醉自己的精神世界,借毒品来解脱心理的压力和压抑。例如:刘某某,丈夫感情出轨后提出离婚,刘某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先是以泪洗面,后经常光顾迪厅、歌厅。在迪厅里认识了入狱前的男朋友,不成想是个“瘾君子”,在他的一次又一次诱惑下开始吸毒。后因贩毒入狱。

(四)不良群体心理。青少年女性吸毒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受不良交往对象负面作用影响的结果。绝大部分吸毒者在吸毒前或多或少的交有吸毒的朋友,她们的“第一口”或“第一针”常常是在朋友的怂恿下开始的。不良群体心理的作用加速青少年吸毒心理的强化和形成。因此,个别青少年女性便很自然地或“很有理由”地加入到吸毒团伙中去。如有的是被迫于吸毒团伙的影响和压力,力求从心理和行为上与群体的心理保持一致;有的是对群体中某一或某些成员的崇拜,而盲目地模仿他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包括吸毒理念和行为;有的是因挫折而在吸毒群体中寻找安慰和支持,自由地表达自己诸如因吸食毒品而产生的幻觉和兴奋,从而实现心理平衡。众多的青少年涉毒团伙所形成的群体心理已具有强大的负性辐射力量,严重毒害了一部分青少年。例如苏某某,父亲忙于生意,没有时间管她,经常用钱打发她;母亲忙于家务,管不住她;两个哥哥溺爱她,疏于对她的管理,都经常给她钱花。她就和一些“小混混”混在一起,出入网吧、迪厅、歌厅、和朋友一起吸毒等。后来毒瘾越来越大。每天除了吸毒、睡觉,再也不干其他事,精神恍惚、言语不清。因和男朋友一起抢劫被抓。

二、吸毒服刑人员的改造对策

吸毒服刑人员由于心理和生理上对毒品的依赖,加之自身入狱前养成的懒散、孤僻、较差的自尊心和责任心、对生活丧失信心等特点,是监管改造的难点和重点。依托吸毒人员心理分析,提出以下改造对策,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一)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力度。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对毒品问题严重危害性的认识。作为监狱,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将毒品危害人体的机理和毒品防治的艰巨性、可能性告诉她们,使未染毒者能抗拒毒品,已染毒者不自暴自弃;并将吸、贩毒人员诱人吸毒的伎俩和如何识别各类毒品的方法告诉她们,增强其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此外,针对女性吸毒服刑人员的心理,组织社会医务工作者、教育科研单位的专

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她们讲授有关知识,开展毒品危害、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呼吁她们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要使吸食毒品罪犯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性,还要让她们有深刻感悟到自己罪有应得,丧失自由尊严的痛苦和带给亲人家人的痛苦,以及受害人及其家人的痛苦,才能切肤地感受到犯罪的危害性。从心理情结上优化人性,从情感上大大降低犯罪与重新犯罪的可能。

(二)强化世界观、人生现、道德观教育,提高其自尊、自爱意识。对女性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是消除女性吸毒和促进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途径。矫正他们的犯罪心理就要切实加强对她们道德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改造实践与学习中形成。吸毒罪犯因为吸毒犯罪,她们大多经历了这么一条心理演变规律: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穷尽于吃喝玩乐,严重缺乏社会人的基本人格与正面精神寄托。之后,就是极度的空虚无聊,于是产生对毒品尝试的念头,或早已在玩乐刺激不知不觉中瓦解了预防吸毒的心理。最终走向疯狂,走向丧失理性地吸毒,不择手段地犯罪。

对吸毒女性来说,自尊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表明,当女性沾染毒品以后,在心理上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无价值感或安全感,加之社会给予的压力,无形中降低了她们对自己的评价,吸毒持续时间越长,自尊心越低。所以,监狱应强化她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使她们在接受改造的过程,增强抵御各种诱因的能力。同时,社会、家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她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她们的自我评价,增强她们的自尊、自爱意识。

(三)发挥管理、教育、劳动的综合作用。监狱严格管理服刑人员的一切行为,包括劳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有严格的监规监纪。严格的管理培养了罪犯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制服刑人员行为朝着良好行为方面发展,也必定带来服刑人员心理的良性发展。时间一长,就会形成良性的条件反射、行为心理定势使服刑人员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

教育要适时,作用于严格管理之中,让罪犯认知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减少罪犯服从严格管理心理上的阻碍与不适性,加快速度,缩短罪犯不适严格管理的时间。

劳动改造,作为新中国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是被历史所证明的,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几年,由于强调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性,讲劳动改造罪犯的越来越少了,讲起来也没有那么理直气壮。笔者认为,劳动改造无论在什么时候,改造罪犯矫治罪犯心理是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是极其重要的。任何时候都要保证足够的劳动时间。对于吸食毒品的罪犯来说,要彻底戒除毒瘾更是需要一个较长强迫劳动改造的时间。他们过去大

都是好逸恶劳,追求不劳而获的享乐生活,再加上吸毒对人意志力的大大破坏,他们又会在一定时间里更难适应劳动的艰辛,可以说靠他们自身的努力是几乎不可能自觉积极劳动的,唯有强制、反复的强制,在强制中养成劳动习惯;锻炼劳动技能、磨砺劳动意志,在劳动中瓦解他们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心理,体会劳动光荣劳动价值,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没有艰苦的劳动改造,就难以达到惩罚、动摇、矫治犯罪心理、吸毒心理,大大降低改造罪犯的力度。紧张的劳动不仅更多的创造了财富、锻炼了筋骨、改造了思想,还使罪犯无力无闲时去幻想体验犯罪、吸毒的快乐,让犯罪心理在繁忙的劳动中淡去、远去,同时通过劳动培养其自食其力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四)培养吸毒服刑人员的心理自救意识。这是个体内在的主观因素,因此我们从这方面着手针对吸毒服刑人员的心理意识、生活状况等以教养的方式或课堂教育方式对吸毒服刑人员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启蒙吸毒服刑人员的自救意识,使其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救星”,培养坚定的戒毒决心,树立主动、强烈的戒毒愿望,奠定心理康复的心理环境,用行为矫治法根治其不良习性,建立良好生活习惯。

(五)对女性吸毒者进行心理辅导与矫治。心理辅导专业化与管教相融合。专业化是将心理矫治工作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专职的心理医生(辅导员)是心理矫治的实施者。与管教融合是将心理科学的意识融合到对吸毒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之中,渗透到各个警察的教育观念中,让警察成为心理矫治的实施者,参与到矫治过程中去。把吸毒服刑人员改造成由向往吸毒到厌恶吸毒,由积极向上的爱好兴趣替代低级的爱好兴趣。反复强化,用新的条件反射取代旧的条件反射。

帮助她们戒除心瘾。犯罪后经看守所的关押,大部分服刑人员入监时吸毒身体依赖已消失,心瘾也基本消失。狱中吸毒罪犯,大都在继续戒毒上处于一种无意识被动戒毒中,并没有意识到如何主动戒除毒瘾,继续戒毒只是监狱高墙隔离一种自然被动的戒毒。但客观上她们还留存心瘾,她们的心理与没有吸过毒的人的心理是有鲜明差别的。他们的心瘾淡化退缩到了相对隐蔽的心理某一角落,在监禁环境下,没有成为影响他们生活最明显的心理源。这样,从心理规律上容易导致吸食毒品者忽略毒品危害的严重性,尤其是长期性。一日吸毒,终身戒毒。尽管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坚持主动积极地进行五年十年心理矫治也的确不为长。只有将毒品给人造成的心瘾与不适彻底从大脑中扫除洗净,才能不致复吸。毒瘾除尽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复杂的过程,可完全视为一种极度顽固的心理疾病来对待。只有不停地长期去磨损过去吸毒留存的心理印痕,才有可能建立平衡健康的心理。绝不可简单地仅依靠监狱的隔绝,觉得毒品对于自己没有影响了而放松继续戒毒的警惕性。在监狱彻底断绝毒源的情况下即使吸毒者不感到有任何毒瘾的不适,不再有对毒品的欲望,

但十有八九者仍留存毒瘾的残根余须,只要环境改变,那根须就有可能快速蓬勃地生长起来。用不少复吸毒品人的话来说,不知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双腿不听使唤地走向毒源,靠近了有毒品的人成为再次吸毒者。对毒品的欲望一旦再次产生,又没有像监狱一样毒品隔绝条件下就容易就旧病复发。因此要认识戒毒的艰巨性、长期性。

如何对吸毒者进行心理辅导与矫治

如何对吸毒者进行心理辅导与矫治? 如何对吸毒者进行心理辅导与矫治?心理辅导专业化与管教相融合。专业化是将心理矫治工作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专职的心理医生(辅导员)是心理矫治的实施者。 当今毒品犯罪遍及全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严重公害。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目前吸毒人数已超过2亿,每年非法毒品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居各类交易之首。每年因吸毒而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以上,因吸毒致残的有200万左右[1]。在我国,自80年代以来受国际毒品泛滥的影响和境外毒品的渗透,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又开始滋长并呈蔓延之势。在当前严重的国际、国内毒品犯罪的背景下以及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我省女性涉毒犯罪增长速度惊人,形式严峻。 通过观察涉毒服刑人员日常行为表现,发现不吸毒涉毒服刑人员与其他服刑人员的改造表现差别不大,而有吸毒史服刑人员在遵守监规狱纪、接受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等方面比普通服刑人员要差的多,尤其是经常发生顶撞警察现象,是监管安全和教育改造的难点和重点;毒品的价格昂贵,一般毒瘾每天为了吸毒要付出5、6百元的代价,一般的经济收入是不能支付得起如此昂贵毒资的,由吸毒而引起犯罪,如抢劫、盗窃、贩毒等犯罪是必然的,不能很好的改造有吸毒史服刑人员,就很难提高改造质量、降低再犯率。 一、吸毒人员心理 (一)认知水平低

缺乏对毒品的认识是青少年吸食毒品首要的心理原因。从总的来看,初吸毒者对毒品的无知心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毒品的概念、性质、种类、功能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甚至把毒品等同与一般的香烟等。2、对吸食毒品的害处及因此而导致的对个体身心伤害和对社会危害的认识不足。3、对国家关于毒品问题的政策、法规不了解,没能形成一种意识,即缺乏法制观念,等等。例如:苗某某,例假期间腰疼,一位朋友(也是毒贩子)就告诉她吸毒可以治疗腰疼,她想着自己自制力强,只是在例假期间吸,且少量的吸不会上瘾,没想到毒瘾越来越大。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后来因贩毒被抓。初吸毒者由于没有或严重缺乏关于毒品方面的知识,导致判断失误而发生盲目涉毒行为。有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对毒品无知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二)好奇心理 好奇、寻求刺激心理是吸毒的重要诱因,城市青少年吸毒者中表现明显。好奇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一个心理特征,由于正准备或刚刚涉足社会,对社会上的许多现象和事物不甚了解,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和新鲜感,因此他们的好奇心无论是从广度或是深度来讲,都比中、老年人强烈得多。由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不顾一切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什么都想试试。可能也就是一次的尝试误入了吸毒的深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再列举。 (三)自我毁灭心理 女性是重感情动物,把感情看作生活的唯一,不能拿得起、放得下,一旦感情受挫就会自暴自弃。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借吸毒来麻醉自己的精神世界,借毒品来解脱心理的压力和压抑。例如:刘某某,丈夫感情出轨后提出离婚,刘某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先是以泪洗面,后经常光顾迪厅、歌厅。在迪厅里认识了入狱前的男朋友,不成想是个“瘾君子”,在他的一次又一次诱惑下开始吸毒。后因贩毒入狱。 (四)不良群体心理 青少年女性吸毒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受不良交往对象负面作用影响的结果。绝大部分吸毒者在吸毒前或多或少的交有吸毒的朋友,她们的“第一口”或“第一针”常常是在朋友的怂恿下开始的。不良群体心理的作用加速青少年吸毒心理的强化和形成。因此,个别青少年女性便很自然地或“很有理由”地加入到吸毒团伙中去。如有的是被迫于吸毒团伙的影响和压力,力求从心理和行为上与群体的心理保持一致;有的是对群体中某一或某些成员的崇拜,而盲目地模仿他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包括吸毒理念和行为;有的是因挫折而在吸毒群体中寻找安慰和支持,自由地表达自己诸如因吸食毒品而产生的幻觉和兴奋,从而实现心理平衡。众多的青少年涉毒团伙所形成的群体心理已具有强大的负性辐射力量,严重毒害了一部分青少年。例如苏某某,父亲忙于生意,没有时间管她,经常用钱打发她;母亲忙于家务,管不住她;两个哥哥溺爱她,疏于对她的管理,都经常给她钱花。她就和一些“小混混”混在一起,

7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施永斌, 史月有, 黄敏, 沈静静, 何琼娜, 张国川, 张振毅, 褚庆文, 薛涛, 陈耀鑫 作者单位:施永斌,黄敏,何琼娜,张国川,张振毅,褚庆文(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201900), 史月有,薛涛,陈耀鑫(宝山监狱 201908), 沈静静(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01900)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顼红雨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007 退伍军人,作为社会上比较特殊的群体,有着从部队复员到地方的过程和经历,生活环境和工作内容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不相同,个体的社会适应方式及适应周期也有很大的差别,势必会出现部分人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还会有人走上犯罪的极端道路,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 因此,阐明退伍军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退伍军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可以为退伍军人心理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在退伍之前动员部队和社会为退伍军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这些对于帮助退伍军人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维护军地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了解退伍军人的生活环境、人格类型、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方式及适应周期;分析和探讨影响退伍军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 ;尝试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在部队士兵服役期间以此为理论依据进行相关教育和心理疏导。 研究内容:分三个阶段: (1)以退伍军人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找出退伍军人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因素特点; (2)通过电话访谈并结合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编制出“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并找出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 (3)依据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制定出具体的心理干预的方法,在部队士兵服役期间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和心理疏导。 研究对象: 第一阶段实验组为175 名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另外设立四个对照组:175 名普通服刑人员,175 名一年兵,175 名二年兵和175名入伍仅一个月的新兵。 第二阶段研究对象为1048 名退伍军人。所有被试均为男性。 研究工具:密西根酒精依赖调查表(MAST),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信赖他人量表(FPS),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新编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研究结果: (1)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和普通服刑人员在父因子Ⅱ(惩罚、严厉)、父因子Ⅳ(偏爱被试)、父因子Ⅴ(拒绝、否认)、母因子Ⅱ(过干涉、过保护)、母因子Ⅲ(拒绝、否认)、母因子Ⅳ(惩罚、严厉)和母因子Ⅴ(偏爱被试)七个方面与其它三组有显著差异,而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和普通服刑人员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2)普通服刑人员的16pf 的c 因子(稳定性)分数均显著低于其它四组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刚入伍新兵、一年兵和二年兵的; (3)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在16pf 的c 因子(稳定性)分数低于刚入伍新兵和一年兵,但与二年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退伍军人服刑人员和普通服刑人员的酒精依赖量表分数显著高于刚入伍新兵、一年兵和二年兵; (5)普通服刑人员的信任他人量表分数均显著高于刚入伍新兵、一年兵和二年兵(分数越高,越不信任他人),但与退伍军人服刑人员无显著差异; (6)退伍军人服刑人员的信任他人量表分数均显著高于刚入伍新兵、一年兵(分数越高,越不信任他人),但与二年兵无显著差异; (7)非农村户口的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优于农村户口的; (8)退伍军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社会适应状况呈正相关; (9)有主动意愿参军的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优于被动参军的; (10)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父因子Ⅱ、父因子Ⅳ、父因子Ⅴ、母因子Ⅱ、母因子Ⅲ、母因子Ⅳ、母因子Ⅴ呈显著正相关; (11)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其稳定性呈正相关。 研究意义:本研究找出了退伍军人服刑人员的心理因素特点,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的外在因素和心理因素,并对退伍军人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分类,具体研究结果可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兵的选拔; (2)现役战士的心理健康教育; (3)军人退伍前后的教育管理。 2.期刊论文陈进改造利器:心理测试法-观察与思考2001,""(11) 我从1998年开始对罪犯进行心理分析,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画房树人图的方法,即通过犯人画"房-树-人"图,分析服刑人员心理状态,发现异常迹象,及早防范,后来逐渐进行跟踪研究,收到了较好的矫正效果. 3.学位论文余蕊娅我国监狱文化的功能及构建200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监狱工作的执法理念、管理制度、改造手段和方法、工作作风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是人们在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监狱作为国家专政的工具,担负着惩罚与改造罪犯的功能,要实现这一功能,必须充分发挥监狱文化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的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监狱应有的职能作用。 监狱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一直是监狱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在探讨、争议的一个问题,监狱文化是指监狱作为特定性质的国家物质附属物,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包括价值观念、治监理念、行刑方式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监狱文化由监狱警察为主导,服刑人员为主体,其实质是一种改造的、特殊的文化,它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监狱文化具有四个特点:主体的特殊性、文化的强制性、鲜明的目的性、融合性。 实现监狱的功能是监狱文化的主导,监狱文化的功能是监狱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监狱的惩罚功能和改造功能得以实现,必须充分发挥监狱文化的功能。监狱文化的功能归纳为以下几点:发挥监狱文化的导向功能,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对罪犯的矫治功能;对罪犯的激励功能;团结凝聚功能。 通过分析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监狱文化历史、现状;中国古代监狱文化的历史,产生了对监狱文化借鉴的思考:鼓励罪犯信仰宗教或参加宗教活动;罪犯的劳动报酬制度改革。 要消除文化建设对监狱功能的发挥无关紧要的认识误区,应坚持观念创新带动和引导实践创新的建设模式,以增强监狱行刑核心矫治力为目标,以促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为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监狱文化。 监狱文化的分类包括:监狱主流文化和监狱不良文化(监狱亚文化),监狱物质文化和监狱精神文化。分析形成当前中国监狱文化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监狱制度、监狱与社会之间形成的空间屏障、刑罚执行理念等几个方面。 由于国家对监狱的经费不能全额保障、监狱长期存在的“监企合一”的体制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监狱对罪犯劳动经济利益追求的加剧之事实。期待司法部日前在全国部分监狱进行的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能取得成功并向全国监狱推行,逐步实现“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 ”的监狱体制改革目标,从体制上、制度上保证监狱刑罚执行功能的充分发挥;期待经济效益不再是监狱警察追求的工作目标,否则一切的监狱文化建设工作将无法开展。监狱制度的建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监狱文化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监狱文化的基本途径:监狱法律(监狱法)的修改和完善;制度建设,包括教育改造制度的落实、罪犯心理矫治制度、对罪犯实行人文化管理;努力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素质,加强监狱警察文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事业、家庭以及社会,谁又能游刃有余?因而许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大学生也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员。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岗位。有许许多多问题都得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逃避。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某某高校的学生自杀,而且听过不止一次。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最可贵的,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呢?后来我又听说了马加爵事件。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云南昆明市云南大学六幢三一七宿舍发现四具男尸,他们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此时马加爵已经失踪数天。他还不到二十三岁,杀人手段却很残忍。尸体死亡原因都是脑部钝器击打所致。他为什么杀死他们呢?因为那四个同学为了打发时间约马加爵打牌,他很乐意的接受了。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打牌经常赢。那几个同学便怀疑他作弊,他坚持说没有,他们就把他以前的许多伤疤都揭开了。马加爵感到自己的人格被侮辱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因而杀了他们。 这件事令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为了国家失去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而惋惜。他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他曾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日子里光脚和逃课;他曾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百元丢在过道里让丢钱的母亲捡到;他上大学的钱也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淳朴孝顺的他成为杀人犯呢? 首先得从他的同学说起,这四名同学是他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他的,一直平等对他的人竟然恶语中伤他,蹂躏他的人格,还揭开了他的伤疤。使他认为每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凶悍的歧视他,残忍的嘲笑他,他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他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决定了玉石俱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无情践踏和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因而他杀了他们。这四个同学实在太让他失望了,他们没有对穷苦人的同情,有的却是嘲笑。他们的心里十分好强,不服输,因而他们选择了污蔑他作弊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想如果他们的心里有的不是优越感也不是虚荣感,而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默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还会被杀吗? 从马加爵方面讲,他宿舍的同学曾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也曾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给他一两块钱让他帮自己洗衣服。在那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不平衡。他感到了别人的侮辱与歧视,也感到了自己的尊严被无情的糟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释放出来,于是打牌成了导火线。再者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得不好或者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一开始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以前他经过别人宿舍,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音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不希望自己处于弱势,不想被别人欺负。他的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开始有点扭曲。但他不懂得理智的调控情绪,也不懂得用音乐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他只知道在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发泄到别人身上,因而他渐渐开始孤独了,就连老乡也不想理他。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他的东西,他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那位同学。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计较的人,他不懂得容忍与包容,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心理问题,是他强烈、

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个案报告

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个案报告 摘要:患有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存在心境低落,病程迁延的特点,这也是监狱内服刑人员中发生率较高的心理问题。本文介绍了一例咨询师运用放松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对一名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本案例不符合抑郁症的典型症状特征,同时无躁狂表现,但社会功能受损,自知力完整。得病原因主要由于错误观念和自我封闭性格特征加上现实生活中刺激引发的。本个案的咨询目标为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观念,改变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和失眠症状,树立起积极面对改造生活的信心,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咨询过程中,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放松训练和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认知模式,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使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进行了8次咨询,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抑郁严重心理问题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赵某,男,汉族,现年30岁,小学文化,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投入监狱服刑改造。 2.个人成长史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家庭无精神病史。从小性格内向,特别爱面子,8岁在村放牧,10岁因母亲与父亲离婚,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活没有乐趣,并与他人很少来往,性格变得更加内向。13岁在饭馆打工。19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后刑满释放,出狱后无业在家。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现监狱服刑改造。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记忆力正常,思维清晰,身体虚弱,面容疲倦,情绪低落,有郁闷、焦虑、逃避、压抑的情绪体验。 4.身体状态 从小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三个月前开始感到全身疲乏无力,睡眠不佳,食欲不佳,时常感到头痛难忍,大小便正常。特别是最近两周出现睡眠障碍,整夜无眠,无诱因的哭泣,自卑自责。 5.社会功能 能参加日常的改造,但劳动改造效率低,劳动能力有所下降,有意回避与他人交往。1.6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测试结果: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通用范本_1

内部编号:AN-QP-HT844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通用范本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模式的变化带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变,公安民警也经历了转型期的变化,特别是近期中央“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以后,社会各界对公安民警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逐渐提升。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意味着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论文摘要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公安民警承担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使命。因而,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是警察人员必备的因素之一。然而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以及经常面对不良的社会环境,是的公安民警产生抑郁、恐惧、职业热情下降、人际关系失调和自控力差等心理问题。正视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之道,对增强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促进公安民警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总要意义、因此,关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为题刻不容缓。 关键字: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参考书目: 1、张振声,民警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淑波,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心理健康的维护《J》,吉林公安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3、杨晓华,公安民警MMPI公测查结果《j》,福建公安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6(03) 4、周斌,警方减压缓解民警“过劳死”《N》,法制日报。2007-04 (006) 5、李江梅,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2005(08) 正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种矛盾凸显,人们面临心理冲突、情绪困扰的问题愈加突出,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工作对象的危险性以及工作时间的不规律性,警察这一职业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而现在正是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对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将严重削弱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不仅对公安民警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利益都会产生损害和不利影响。因此,正确对待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现在,并寻求其解决的措施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严重而且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能力,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联系警察的职业特点,我国著名心里学校张振生教授将警察心理健康定义为:警察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是经常地习惯性的内心活动与外显行为的一致。

如何对吸毒人员开展心理康复治疗

如何对吸毒人员开展心理康复治疗 来源:爸妈在线作者:发布时间: 2012-10-24 08:30:01| 浏览:15评论:0 音乐冶疗:音乐治疗是贯穿整个治疗的又一特色性“辅助治疗”手段。对吸毒者悲伤、孤独、忧郁、消极、 自怜、焦虑、矛盾等复杂心情,据相应的情况辩证选不同乐曲,为此我所创建了七种音乐治疗方法,分别 是放松训练法、催眠音乐治疗,散意法、聚意法、自我发泄法、神经调节法、心灵涤荡法。 心理康复治疗是指戒毒机构在戒毒康复过程中, 经过对戒毒人员的长期观察和分析, 运用心理治疗学的科学理论, 对戒毒者的心瘾环境进行干预, (成瘾类药物)的心理渴求。对吸毒人员开展心理康复治疗, 和难点,必将在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心瘾 “心瘾”是一种俗称。确切的说法应是异常的心理依赖 (或精神依赖)。它表现为对毒品 (成瘾类药物)具有强烈的心理渴求和精神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亦称心理依赖性, 是指多次反 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的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 这种心理上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形成 对所吸食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吸食毒品的强烈欲望, 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 以获得 不断满足的心理活动。吸毒者成瘾后的“终生想毒”和戒毒后又复吸, 就是其心理依赖性的 内在反应。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 ,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 , 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 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 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心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年甚至数年的时间。出 现精神依赖具体表现有: (一) 吸食毒品逐步成为生活的重心与中心。 (二) 正常人的一般性生活习惯被改变。如:生活规律的改变等。 (三) 行为能力的退化和减低。如:动作迟缓、丧失劳动能力等。 (四) 社会交往与社会生存的缩小或减弱。如:无法与人交流、不能参加工作等。 (五) 人格的改变。如:易说谎、性格偏执、强烈的敌对心、逆反行为等。 (六) 自我控制能力、调节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的异常改变。 心瘾与毒瘾的区别: 1. 表现的区别:狭义的毒瘾是指人对毒品的异常性依赖。当脱离吸食毒品时,往往表 现为躯体上的不适。如:最初表现为哈欠、流涕、流泪、出汗等 ;逐步发展为软弱无力、失 以逐步减轻和消除吸毒者对毒品 已成为开展戒毒康复工作的重点

最新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分析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功能性心理问题、情景性心理问题二大类。 功能性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服刑人员自身在社会上形成的,并在服刑过程中仍有所表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种类:(1)心理活动障碍。问题或创伤。这类创伤,轻者可以降低某一反映活动性质和效率,重者可导致整个心理活动失调。(2)人格障碍。这是一种表现服刑人员性格特征的心理障碍。(3)心身障碍。这是服刑人员身体各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前后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现象。服刑人员有了这种创伤,会直接影响与他人的关系,影响到对社会环境的适应。(4)智能障碍。这主要指个别服刑人员由于大脑功能发育不全,而使智力活动受到障碍。(5)严重精神障碍。主要是指整体心理机能瓦解,不仅心理活动本身的协调一致受到伤害,而且患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情景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服刑人员个体,由于不能适应狱内环境以及由于服刑改造带来的各种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的是不能适应狱内人际关系及由于判刑改造带来的生活、家庭、婚姻等问题而产生的心态失衡。另外,一些服刑人员由于对定罪量刑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久而久之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上述心理问题与服刑人员的身份、监狱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服刑人员对狱内环境的积极适应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事过境迁,大多数能够得到化解,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成为阻碍一些服刑人员改造进步的“绊脚石”。

服刑人员不良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获取的各种调查材料看,服刑人员中较常见的不良心理的表现有:惧怕、烦燥、焦虑、愤怒、忧郁、偏见、错觉、嫉妒、孤僻、自卑、悔恨、自私、急躁、多疑、内疚、羞愧、失望等等。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竞争激烈的社会。就生活在监狱高墙电网下的服刑人员而言,其心理无疑会受到来自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身体方面的压力和困扰,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如果调节不力的话,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并因此严重影响自身的改造与新生。因此,服刑人员了解和掌握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高改造质量,加快改造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比身体其它方面的疾病更为复杂。但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父母以基因和染色体的形式,妊娠是将自身主要特征转移给子代。在遗传过程中每个人都从父母那里获得23对染色体(即46个染色体),每对都有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每个染色体都有1000-2000个基因,这些染色体都具有转移遗传特性。实践证明,某些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某些遗传基因有不可否认的关系。 从监狱的实际情况看,在患心理疾病的服刑人员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中有的本身就携带着心理疾病的基因,有的自身就有心理疾病史。

警察的心理应激源

警察的应激源 许多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强调,相对于警务人员,他们面临的肢体危险更多。建筑工人、矿工、杂技表演人员以及爆破工人的潜在死亡和损伤比执法人员还多。根据现有的研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具有那么多种类的应激源。我们应当记住,应激情境的首要因素或刺激是应激源,而且,警察面对的应激源十分丰富,肢体危险仅是其中的一种。 可以将应激定义为需要人们在生理反应、思维、情感或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的任何事件。所以,完全规避应激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人们需要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做出适当的调整。 关于应激的思考,我们认为,对一定反应的任何要求都是应激。这些要求可以是令人愉快的,也可以是令人不愉快的。后者则被定义为烦恼。 我们坚信,健康人需要应激。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任何一段时间无事可做都会对他产生相当消极甚至灾难性的影响。通常,应激包括那些可以产生快乐、实现和自我表现的经历。由于警务人员比其他人更需要灵活性,因而我们可能将他们标定为寻求应激的人。正是因为警务工作充斥着刺激和风险,警务人员才更喜欢这一职业。同时,当应激过多并变为烦恼的时候,应激就成了问题。 这里概括介绍的应激因素包括如何处理自由裁量权、死亡、伤害、失败、危险情境、不当行为、骚乱、审判体制、媒体和公众批评、工作条件变换、女警、乡村警务等。 一、自由裁量权 警察执法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自由裁量权,这可以决定是否执行某一法律。我们国家、地方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如果尽可能地去执行这些法律,我们就会比现在更加超负荷运转。通常在工作几年后,大多数警察都会变得聪明,会根据情境选择适用的法律。如果愿意,大多数警察都会找到几乎适用任何情境的法律。 自由裁量权也是一个应急因素。警察面临使用自由裁量权的工作时,如是否马上决定如何处置其他人的行动、是否询问或传唤、继续盘问嫌疑人,这些都会成为负担。当公众的眼睛注视着你,领导关注甚至质疑你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严重。 二、各种死亡 普通人很少看到尸体。不少人在40岁之前都没有看过尸体,甚至没去过医院,没参加过葬礼。相比于警察经常处置的街头、路边、沟河以及家庭死亡,医院和葬礼中的尸体要清洁卫生得多。处理尸体的时候,对警察所有感官的刺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 (一)警察开枪 与警察相关的死亡往往与开枪联系在一起。一种情况是警察开枪击伤、击毙别人;另一种情况是同伴被击毙。即使正当开枪,警察也会因此出现强烈的消极反应。这些消极反应可能是事件不断浮现、失眠和烦躁等。 (二)损伤事故 警务人员最经常地碰到的损伤事故是机动车交通事故。在农村还有与农业机械相关的事故。尽管此类事故经常发生,但是,偶尔的一次也可能特别恐怖,会让警察赶到震惊。涉及飞机坠毁、多辆汽车相撞和多名被害人被杀的灾难事故特别容易激发人们的应激反应。 我们还发现,如果警察经历事故被害人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死在自己身边之类的事情,这名警察就会因此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内疚感。 (三)自杀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公安民警个人剖析材料

公安民警个人剖析材料 ff0000;"> 公安民警个人剖析材料 篇一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二)宗旨观念不够牢固。从思想上来看,自己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总以为自己是在中队任职,不存在执法方面的问题,只要搞好部队管理和灭火救援就行了,有时对待群众来队求助如取钥匙等小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就嫌麻烦,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好,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致自己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未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三)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只要还过得去就可以了。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有时由于工

作的重复性,涂个省事,照搬照抄,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算了事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消防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好放松了要求,没有自我加压和扩展自身价值的前瞻性。 (四)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在应付检查时还有弄虚作假现象。 (五)从纪律上来看,对自身要求还不够严格,有时不能按照支队政治处的请销假手续办事。 (六)从管理上来看,事业心责任感较以往有较大减退,有时存在不愿管,怕麻烦的心理。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在政治学习时存在应付心理,没有把参加政治学习和主动接受思想教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因此,在看问题、想办法上政治敏锐性不强,前瞻性不够,只是立足目前,不能放眼未来。在大是大非面前还尚能正确把握,但在小节方面就得过且过,不能从严要求自己。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及其心理矫治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及其心理矫治 李路荣① 颜剑雄① 谭千保② 【摘要】 目的 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心理矫治措施。方法 采用SCL -90对394名服刑人员进行测试。结果 ①服刑人员在SCL -90各个因子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②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4个因子项上问题比较突出;③入狱前有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入狱前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得分高于入狱前有职业的服刑人员。结论 应加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词】 心理问题;症状自评量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 The M en t a ti on and Psycho -recti f i ca ti on of Pr isoners .L i L urong ,Y an J ianx iong ,T an Q ianbao .Colleg e of E d ucation S ciences of H unan N or m al U niversity ,Chang sha 410081,P .R .China 【Abstract 】 Objecti ve To investigate the m entati on of p ris oners ,then m ake s om e p sycho 2rectificati on .M ethods 394p ris oners w ere m easured by the questi onnaire of Symp tom Check list 90.Results (1)P ris oners got h igher scores of each factor than Ch inese nor m s and the difference w ere Significant .(2)P roble m s of p ris oners on the facts of s om atizati on ,obsessi on ,anxiety ,D ep ressi on are seri ous .(3)P ris oners w ho have j obs before arrested got l ow er scores of each factor the p ris oners have no ,the different w ere significant on the factor interpers onal relati onsh i p .Conclusi on T he work of p sycho 2educati on for p ris oners should be h igh ly e mphasized . 【Key words 】 M entati on ;SCL -90;P ris oner ;P sycho 2rectificati on 服刑人员作为产生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其心理问题越 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25]。相应地,关于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也成了研究的重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监狱部门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6]。本研究采用SCL -90对394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心理矫治方法,旨在为监狱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湘南监狱3个监区共402名服刑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在各个监区各个中队按比例随机抽取,回收问卷394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386份。样本构成如下:按受教育程度分,文盲13人、小学98人、初中216人、高中(含中专,职高)51人、大专以上8人;按家庭住址分,农村259人、城市127人;按入狱前职业分,干部26人、知识份子61人、工人31人、农民83人、军人8人、个体户28人、无业113人、其他36人。1.2 工具 采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7],被试根据自己 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按1~5评分,分析指标为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本次测试中,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1.3 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在监狱各监区各中队按比例随机抽取被试。测试过程中统一指导语,对于部分阅读有困难的被试实行个别测试。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减少被试的顾虑,采用无记名测试。测试结果采用SPSS 11.5for w in 2dow s 进行统计分析。2 结 果 2.1 服刑人员与全国常模各因子项比较 将服刑人员与全国常模做比较,结果显示服刑人员在SCL -90测试中9个项目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而且差异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见表1。 2.2 服刑人员总体各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 根据SCL -90分析方法,以因子均分≥2为阳性症状者,以因子均分≥3为症状痛苦水平达到中度和中度以上者,计算了在各个因子上阳性症状和症状达到中度以上者的检出率。结果显示:阳性症状检出率在29.33%~65.31%之间,症状达到中度以上者检 郁情绪,所以在对产妇进行产前指导时,只要指导她们相信科学、顺其自然,不要将妊娠和分娩考虑的过于复杂,在正常进行产前检查的前提下,不要有过多的担心,保持乐观情绪,做好产前和产后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准备,就可以顺利完成妊娠分娩的神圣使命。3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5242[2]Kashani JH ,O rvaschel H .A nxiety dis orders in m id 2adolescence :a comm unity sa mp le .Am J P sychiatry ,1988,145(8):9602964[3]Kita m ura T ,Shi m a S ,Suga w ara M ,et al .P sychol 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the onset of affective dis orders a mong p regnant wom en .P sycholM ed ,1993,23:9672975 [4]韩蓁,李芬,崔丽侠,等.孕期抑郁症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1996,10(增刊):63265 (收稿时间:2007209221) ? 64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4期 China Journal of H ealth P sychol ogy 2008,V ol 16,N o .4  ①中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②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

关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张淑芳 河南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七中队 摘要: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 公安民警这个承担高应激性、高对抗性、高危险性的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从总体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针对此现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找到增进公干民警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据调查,1999年全国公安机关积劳成疾因公殉职的民警219人占牺牲民 警总数的41%,2001年广东省因累病牺牲的民警7人,占牺牲总数的47%。 调查显示43%的民警承认自己有焦虑情绪,17.9%的公安民警缺乏从警心理, 12.4%的公安民警性格偏执,12.4%的公安民警心理恐惧不安,另有6.7%和 0.5%的公安民警分别存在冷漠和行为失控等问题。【1】2006年公安民警因 积劳成疾牺牲175人,比上年下降4.4%;因交通事故牺牲147人,比上年下降26.9%。尽管因积劳成疾和交通事故牺牲人数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两者占牺牲民警总数的比例仍高达80.9%。其中,因积劳成疾牺牲的占44%,因交通事故牺牲的占36.9%。并且其中因心理疾病诱发的占很大比例。【2】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极为严重,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公安民警心理不健康具有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民警生理的影响。心理的不健康会不同程度的导致生理上的变化并且对身体造成关联性的破坏,不仅引发心脏病、皮肤病、消化系统等疾病,而且会干扰认知,减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严重者致命。 (二)对民警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压力太大会对人体产生抑制作用,造成“临场晕”或怯场现象,使有的公安民警在执行任务时手脚发抖、动作失调、武器操作的准确度和速度都受到影响,技术和战术发挥不出来,失去战机,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伤亡损失。过度的心理压力还会造成民警缺乏信心和不能够处理家庭中发生的矛盾,感情上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离婚率高,婚姻生活不和谐,与子女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及同事关系紧张。因而会降低民警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三)对民警行为的影响。心理压力容易使警察个体形成偏执型性格。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发的,动机则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心理压力值就会高,则心理防御手段更强烈,心理障碍的患有率就大大上升,而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又常常导致个体行为偏离。 心理压力过大往往使警察产生一种心理定势——所有的陌生人都有违法的嫌疑,这种心理定势不断地对自己形成心理暗示——对所有的陌生人不能太友好,这种心理暗示一旦发生行为偏离,则往往在执法过程中通过滥用暴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