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案3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案3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案3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案3

《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案2 教学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写法。

2、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以及数的改写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千亿以内数的读法

1. 认识个级、万级、亿级。

数位顺序表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

北京约有13820000人。

香港约有6780000人。

澳门约有440000人。

天津约有10010000人。

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再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

3. 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364837 165491273 368000 5600000000

(2)读出下面各数。(小组内同学试着读一读。)

36500,2305000,1040603,170092006

思考:一个数里的零怎么读?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3)读一读。

据2000年人口统计:

加拿大约30750000人。30750000读作:三千零七十五万

沙特阿拉伯约21660660人。21660660读作:两千一百六十六万零六百六十英国约580830800人。580830800读作:五亿八千零八十三万零八百

巴西约169800000人。169800000读作:一亿六千九百八十万

(二)千亿以内数的写法

1、写数的方法

亚洲的面积是二千七百五十八万平方千米。

欧洲的面积是四百九十三万七千平方千米。

非洲的面积是三千零三十三万八千平方千米。

北美洲的面积是二千一百五十一万五千平方千米。

世界总面积是一亿四千九百四十六万一千平方千米。

方法:先分级,然后按级写数。

强调:写数过程中,不要丢零、少零。

如:

二千七百五十八万写作:2758 0000

四百九十三万七千写作:493 7000

三千零三十三万八千写作:3033 8000

二千一百五十一万五千写作:2151 5000

一亿四千九百四十六万一千写作:1 4946 1000

2、写数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写零,写几个零,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掌握数位顺序,如:二十五亿零九万零三百,按照这种写法,先写亿级的25,再写万级的09,最后写个级的0300,合起来就是25090300,实际上这是错的,万级应该是四个数位,而这个例题只写了两个数位,还有千万位和百万位的零没有写。所以注意:每级都有四个数位,没有的要用零来占位。(2)错误的认为写数就是简单的把每级的数全写下来,拼成一个数,如:二十五万三千,写成:2500003000。

3、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零五万六千写作:4056000

七百万二千零三十写作:7002030

(2)写出下列画线的数。

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米2,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是四十四万米2

人每分约走80 米,而火箭每分至少约飞行四十七万四千米。

我国南北的距离约4000千米,地球和月亮的平均距离是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一个家庭年平均用电约1000千瓦时,三峡水力发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建成后每年可以发电八百四十六亿八千万千瓦时。

四十四万写作:440000

四十七万四千写作:474000

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写作:384400

八百四十六亿八千万写作:84680000000

(3)将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400760 11203400 4001290 980968 3400670

980968<3400670<3400760<4001290<11203400

(4)连线

【模拟试题】

1. 读出下面这段话中划线的数。

我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600000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陆地上国界线总长20000多千米,位于其东部的东海面积约7710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海洋之一。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约1808500平方千米,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760平方千米。

2. 连线、

70070770 七千七百零七万零七十

70707700 七千七百万七千七百

77070070 七千零七万零七百七十

77007700 七千零七十万七千七百

3. 判断

3000000 三千万()5824200 五百八十二万四千二百()

48000000 四亿八千万()762800000 七千六百二十八万()

4500000四百五十万()862732 八十六万两千七百三十二()

694200 六百九十四万二千75000004 七百五十万零四()

4. 写出下面各数

(1)二十五万零三百零七写作:()

(2)九百万写作:()

(3)四十万零一百写作:()

(4)四万八千三百五十写作:()

(5)一亿零三十写作:()

(6)十九万六千写作:()

5. 在()里填上“>”“<”或“=”

2060000()二百零六万88899()100001

876543()876534 342300()343200

二十六万()259000 八千九百九十万()一亿

6. 给出四个6和三个0,你能按要求组成一个七位数吗?

(1)一个零都不读的数是()

(2)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3)要读两个零的数是()

(4)三个零都要读的数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年月日 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神州六号升空、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情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今天来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都很开心,那么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个难忘的时刻吧! (2012年3月23日8时52分16秒)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板书:年、月、日)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年月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时间。 ②展示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379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王娟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北京课改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北京课改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直接写得数。 420÷7= 80×6= 630÷9= 3×60= 80×5= 240÷4= 5×70= 540÷6= 70×4-40= 180÷(3+6)= 450+50÷5= 100-20×4= 二、填空题。 1.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 ),再算( )。 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再算( )。 3.比16的7倍多15的数是( ),比28的9倍少23的数是( )。 4.顺发停车场停了8排小汽车,每排有14辆;大汽车停了8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 )辆。 5.一本童话书有158页,小雨每天看18页,看了7天后,还剩( )页没看。 6.噜噜带了100元钱,买了一个书包,花了28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6支钢笔,每支钢笔( )元。 7.一个书架有两层,如果从上层取5本放到下层,上层还比下层多3本。原来上层比下层多( )本书。 8.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的比全长一半还多3米,第二次用去的比余下的一半少10米,第三次用去15米,最后还剩7米。这捆电线原来长( )米。 9.学生问张老师今年多少岁,他笑着说:“把我的年龄减去4后,被7除,加上6后乘5,刚好是半百。”那么张老师今年( )岁。 三、判断题。(,错的画“?”) 1.计算63+36÷3时,要先算63+36。( ) 2.9×(40+60)=900 ( ) 3.要使70×(3+□)=560,□里应该填5。( ) 4.720÷4÷2=720÷4×2 ( ) 5.计算(85-35)÷5时,要先算85-35。( ) 四、计算下面各题。

48+67×4 756÷3÷2 468-372÷3 678÷(54-48) (89+56)×7 (862-278)÷4 五、下面的计算对吗?,错的画“?”并改正。 六、在里填上“>”“<”或“=”。 70×3+670×(3+6) 80-75÷5 (80-75)÷5 800-(250+40)800-250-40 640÷4÷2640÷(4×2) 76-16÷4(76-16)÷4 43+27×5(43+27)×5 七、我来分析与解答。 1.动物狂欢节到了,小松鼠家族有16名成员表演小合唱,台下观看的只数是表演的4倍。一共有多少只小松鼠? 分析与解答: 先算: , 再算: 。 列综合算式解答:

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期末检测数学考试卷(B卷).doc

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期末检测数学考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 1 . (____)厘米=10分米6吨=(____)千克 2 . (____)÷6=3……420×300=(____) 3 . 4个一百是(____);316×6的积是(____)位数。 4 . 一本书长20厘米,宽15厘米,周长是(____)厘米。 5 . 正方形4条边(_______),4个角是(_________)。 6 . 冬冬、丽丽、芳芳和贝贝进行乒乓球单打比赛,他们每两人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____)场。 7 . 亮亮做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6看成了9,结果比正确得数多150,正确得数是(____)。 8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头大象重约3000(____)。两个城市之间相距700(____)。 9 . 一部电影从13时30分开始放映,到15时10分结束,共放映(____)小时(____)分。 10 . 每周五22:05爸爸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某节目,该节目播放70分钟,该节目的结束时间是(____)。如果用普通记时法表示,该节目的开始时间是(____)。 11 . 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角比直角大,(____)角比直角小。 12 . 要配成一套衣服,有(____)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13 . 跳棋比赛。四个人跳棋比赛,每两个人都要比赛一场。一共需要比赛多少场? 14 . 在乘法算式里,积一定比其中任何一个乘数都大。(____) 15 . 用1、2、3可以组成6个无重复数字的两位数。(____) 16 . 如果1袋洗衣粉重500克,那么4袋这样的洗衣粉重2000千克。(____) 17 . 4:00时,分针与时针的夹角为钝角。(____) 18 . 325×7的积是( )。 A. 两位数 B. 四位数 C. 一位数 D. 三位数 19 . 在“○÷△=30……7”中,△最小是( )。 A. 8 B. 9 C. 7 D. 6 20 . 用两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评卷人得分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xxxx银川小学:xx 2016年9月14日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主动是课堂之本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不 是个人意见。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教学案例及评析.doc

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教学案例及评析 执教:南京市五所村小学沈洁 评析: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分析]: 这次的实践活动是结合《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安排的,活动的安排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简单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以及在我国民间广为流行的情况,并出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第二段,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一些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分小组自由进行创作,最后组织交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培养他们对民族、对人民的美好情感,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用不同的方法剪出形状各异的轴对称图形,使得学生有机会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深化对周对称图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剪纸图案 [教学实例及点评]: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剪刀和蜡光纸。 师:没错,这是一把普通的剪刀和一张普通的蜡光纸,可别小看了它们,就是它们创造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剪纸。 师: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能剪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 课件出示剪纸作品欣赏: …… …… (师相机介绍:这是迎春纳福的图案、这是喜庆吉祥的图案、这是以十二生肖为创作题材的彩色剪纸作品……还有山水、花鸟、昆虫、人物……) [评:教师把课前搜集到的剪纸图案和书上的图案集中在一起,有层次地分类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创设了感受剪纸文化的意境] 生1:哇! 生2:真好看! ……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这么多剪纸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吗?

北京课改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强化练习题-第一单元

北京课改版3数上-爬坡题 第一单元 乘法 【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12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多少个。 解析: 因为要写的算式是整十数乘一位数且积是12哦, 只要运用表内乘法,找出积是12的两个数,然后 把两个因数中的一个写成整十数就可以了。积是 12的口诀有两句,在其中一个因数的末尾加上0, 每句口诀都有两种写法,共能写出4道算式。 解答: 20×6=120 60×2=120 30×4=120 40×3=120 【例2】竖式计算。 47×2= 503×3= 340×5= 解析: 依次去乘两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 向前一位进几。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时,要 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有进位的不要忘记 加上进位数,如果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在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的积就是0,要在本位上写0占位,如果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一可以按照学过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计算,方法二一位数和多位数0前面的第一个数字对齐,与哪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就写在那一位下面。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解答: 【例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03+604+605+606+607=605×□ 解析: 607减去2加到603上,凑成两个605;606减去 1加到604上,凑成两个605;再加上中间的那个 605,总共5个605,列式为605×5,结果是3025解答: 5 3025 【例4】开心玩具店新进了一批玩具,其中玩具机器人有17个,每个玩具机器人的售价是8元,这些玩具机器人能卖多少钱?

(完整)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教学,我在研读本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的配套例录像。在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的主要探究活动“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例片断】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

生4: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反思】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年月日》 第四小学 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抽象的时间单位概念具体化,用有型的“年历”来解决。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学情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理解有一定困难的。但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理解并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2、懂得大月、小月的意义,掌握一年中的大、小月。初步认识闰年与平年。 3、准确计算一年、半年以及季度的天数。 4、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大月、小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今天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到校的 吗?(指名回答。) 2、就学生的回答,复习时间单位——时、分、秒(完成学案卡复习导入) 3、请同学看一组图片,并用一句话表达图中的意思。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句子。) 同学们说说的句子中同样有表示时间的词——年、月、日。年、月、日是多长的时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年、月、日)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你会看年历吗?(请会看的同学给大家说一说怎样看。) 2、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份2011和2012的年历,)学生汇报。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年历并解答问题。(附页1,附页2.)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汇报,通过观察年历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并完成学案卡精要交流。 (1)汇报: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③每月有30天的是:四、六、九、十一月。 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⑤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完成学案卡精要交流(附页3)。 2、讲述:通过观察讨论,大家都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31天或30天,二月有28天或29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31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北京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笔算算法。 2.能力目标: 掌握不同的算法并掌握算法的关键。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不同的算法并掌握算法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 小明和3位同学去游乐园玩,每张门票12元,请问:他们共需要多少元? 二、教师提出要求 仔细读题,你能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吗? 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 方法一:小明的12元+ 三位同学每人的12元; 方法二:四位同学每人12元连加; 方法三:用乘法解决:12×4; 2.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三种方法解决运算问题。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教师总结两种方法:从高位乘起,最后把两次的乘得的积加起来。从个位乘起,用因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出示练习 23×3= 2×41= 32×3= 43×2=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反思】 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出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笔算算法,使学生利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找到口算的方法,从而引出笔算,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方法。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实际长度。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米和厘米 1米=()厘米2米=()厘米(共11道小题)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比厘米长,比米还长的一个长度单位:千米 1.认识千米的长度单位。 讨论:1千米有多长?(准备一根米尺) 用1000根这样的米尺连起来就是1千米 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北京到天津120千米图标 3.推算千米和米的进率。 1千米=1000米字母1KM=1000M 4.学生举例。 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从学校出发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力:在已有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发现问题 1、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 2、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 3、你学会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 2、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分别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4、教师引导。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 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5、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 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的方法有两种) ①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板书:移多补少 ②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⑵让学生自主探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解疑,探索结果。 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预习布置 练习九1——3题,自己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3

三年级 数学教案 第五册教案 全册备课 体现新课标思想: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数学,发现问题通过交流、探讨,获得不同的数学知识, 从而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它常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本学期目标: 全班学生的上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分为81.5分,达标率100%,优秀率41.67%。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在本学期争取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85分以上,学生达标率保持在100%,优秀率争取达到60%以上。 教学内容: 1、乘法 2、除法 3、吨的认识 4、实际问题 5、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6、空间与图形 7、实践活动(一) 8、24时计时法 9、统计和可能性 10、实践活动(二) 11、总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知道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算理,掌握一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养成先审题的良好习惯。 4、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一位数除法,回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3,初步学会一位数除法的估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利用倍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认识“整除”的一些基本概念。 5、能用一位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一些与一位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用拖式的方法计算两步式题。 7、会用两步计算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在解决问题时,既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8、直观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9、初步认识角、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子划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10、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会应用平行和垂直对一些现象做出解释。 11、能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 12、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千米、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能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3、知道千米和米、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会运用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14、认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测量的好习惯。 15、通过收集、整理数据等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16、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将收集、整理的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出来,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提出问题。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17、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18、通过调查统计活动,了解本班同学课外阅读情况,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通过活动中小组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意识。 20、知道一日是24时,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珍惜时间。 2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掌握本学期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2、学习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3、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方法,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记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学内容:标版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中的例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小数,会读、会写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介绍有关小数的数学文化史,激发学生学习小数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了,你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从学生回答中引出自然数、整数、分数,从而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一)教学例1 教师贴出图,提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师:5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是几分之几米?你是怎么想的?4分米呢? 教师告知学生: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先写0,再在0的右下角写上小数点,再写上5,它就读作零点五。 照这样子,4/10米可以写成——?它就读作——?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和3,并提问:观察这儿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吗?指出: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 (二)教学例二 观察老师带来的三件商品,谁来报价? 1、练习本的价格是7角,你能把它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你是怎么想的? 2、笔的价格是1元2角,又该怎样改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 3、书包的价格是30元5角,又该怎样改呢?你是怎么想的? 师:小朋友,象0.7、0. 4等等都是小数,仔细观察,这些数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教学学生小数的各部分名称。 师:小数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请你找找生活里的小数。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创设小超市的情境,让学生把“东东超市”里的价格改成几点几元的形式,把“佳美超市”里的价格改成几元几角的形式。 再让学生猜猜小闹钟和小汽车的价格。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完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大庄小学李元业 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年月日 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神州六号升空、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情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

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等量代换是用一种量(或一种量的一部分)来代替和它相等的另一种量(或另一种量的一部分),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狭义的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广义的等量代换举例来说就是:“如果李四是张三的同义词,张三,张三是人,那么李四是人”。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等量代换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体会等量代换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学习用等量代换的方法,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2、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让学生初步体验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寻找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难点:找准中间量,使学生能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早上邓老师出门准备坐公交车,一摸口袋,急了,只有一张5元的,于是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找个地方,猜猜我要干什么?

换零钱。(板书:换) 我跟你换,你要换几张1元的给我? 如果我有3张5元的,你要换几张1元的给我? 如果我有20张一元的可以换几张5元的? 小结:我们换东西的时候要做到等量才行。(板书:等量)二、引导探究、激活思维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 跷跷板一头翘起来,一头沉下去说明了什么? 两头平平呢? 今天我们的主角小牛就超级爱玩跷跷板,想不想去看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期末检测(B)(含答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8 分) 1.在乘法里,两个因数的积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因数。 ( 2.用 1、2、3 可以组成 6 个无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 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卷(B) ) )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3.如果 1 袋洗衣粉重 500 克,那么 4 袋这样的洗衣粉重 2000 千克。 ( 4.4:00 时,分针与时针的夹角为钝角。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 分) 1.325×7 的积是( ) ) 题序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第六题第七题总分 )。 得分 A.两位数 B.四位数 C.一位数 D.三位数 2.在“○÷△=30……7”中,△最小是( )。 一、填空题。(24 分) 1.( 2.( )厘米=10 分米 )÷6=3 (4) 6 吨=( 20×300=( )千克 ) A.8 B.9 C.7 D.6 3.将两个边长为 3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3.4 个一百是( )位数。 );316×6 的积是( A.24 B.21 C.18 D.15 4.一本书长 20 厘米,宽 15 厘米,周长是( 5.正方形的四条边都( 6.冬冬、丽丽、芳芳和贝贝进行乒乓球单打比赛,他们每两人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 场。 7.亮亮做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 6 看成了 9,结果比正确得数多 150,正确得数是(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头大象重约 3000( 9.一部电影从 13 时 30 分开始放映,到 15 时 10 分结束,共放映( 10.每周五22:05爸爸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某节目,该节目播放70分钟,该节目的结束时 )厘米。 )。 4.5 个小朋友把过春节的压岁钱存到银行里,其中 3 人每人存 1200 元,其余 2 人分别存 800 元、600 元,平均每个小朋友存多少元?正确的列式是( A.(1200+800+600)÷3 C.(1200×3+800+600)÷3 四、在○里填上“>”“<”或“=”。(4 分) ),四个角都是( )。 ) B.(1200+800+600)÷5 D.(1200×3+800+600)÷5 )。 13×5○60 81○72÷9 108×4○840 2004○606×3 0×35○35 99÷4○25 )。 两个城市之间相距 700( )。 1200○305×4 857○105×8 )小时( )分。 五、计算题。(18 分) 1.直接写得数。(6 分) 间是( )。如果用普通记时法表示,该节目的开始时间是( )。 )角比直角小。 11.角分为( )、( )和( );( )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角比直角大,( 80÷4= 200×8= 270÷9= 0÷9= 7700-700= 12.要配成一套衣服,有( 5000+200= 400×3= 810÷9= 800×7= 250÷5= 2.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12 分) 475×8= 305×8= *153÷4= *995÷8= 13.跳棋比赛。 六、列式计算。(4 分) (1)803 的 7 倍与 23 的和是多少? (2)1000 比 210 的 4 倍多多少? 每两人赛 1 场,一共要赛( )场。 小学三年级数学 第 1页,共 4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 2页,共 4页

(完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2)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向阳小学杨建雄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学目标 l、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并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情景导入 小朋友,中国羽毛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得冠军,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祖国争光。我们小朋友喜欢打羽毛球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一、探索计算方法 一个学生读题:老师带来了62 个羽毛球,要分给三个班级,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羽毛球呢?还剩几个? 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教师板书出算式。 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个别同学交流答案及方法。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用学具帮忙,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通过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板书。 1、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说说遇到什么疑惑,同桌研究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指出: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3、小组内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个别交流、同桌互说。 4、接着完成题目,完成板书。 二、巩固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说说个位上为什么写0。 2、展示图中同学做的,为他批改。 (1)展示另一个同学做的(“想想做做”第3题:改错题) (2)学生检查,说说找到错误之处,逐一改正。 (3)怎样才能知道是对还是错呢? (4)学生写出验算过程,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6人板演。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答案进行分类(商末尾有0的;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分组)让学生说说91÷3个位上为什么有0。 4、“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组练习,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第6题:天渐渐暗了,同学们准备搭帐篷了。(展示搭帐篷情景)一学生说:“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顶帐篷?” 学生同桌讨论;个别交流想法;再说说为什么要多搭一顶帐篷。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五、课堂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