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1 观潮

1.课文简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2.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很多学生对课文描绘的景象比较陌生,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3.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体会生词在文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可以动手作记号,提出难以理解或觉得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4.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教师可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然后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

第3、4自然段中,对潮来时的过程描写非常精彩,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一部分。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是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语句。如,可以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与课文中的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江潮写得更加形象的。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衬托之笔,关注作者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又沸腾起来”,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江大潮之奇。

5.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背诵下来。另外,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很多,要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还可以建议学生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如,写声音的“人声鼎沸、风号浪吼”,写形态的“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

6.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本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并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在文中的大概意思。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运用部分词语。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那些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如,“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这些生字可以在学生抄写词语时进行适当指点。

7.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有条件还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使用课件要把握适当的时机,

应先让学生潜心读书,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或欣赏多媒体,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不宜过早过多地用形象去替代学生的阅读和思维活动。

8.教学时,还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如,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进行观潮现场直播,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进行创造性复述。

9.“资料袋”中,图文结合介绍了钱塘江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为壮观的原因。在教学时,可以在初读课文之前,借助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以及海宁市和盐官镇的地理位置;也可以在学生初读后提出疑问时,再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重点段的教学

1.听写词语。

2.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

3.领悟表达方式。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4.熟读背诵。

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西去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3 鸟的天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建议有条件的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

会不一样?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相机对有关语句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从对枝干、树根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

“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使我们感受大榕树枝叶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体验到人们爱护小鸟,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自由生活)

第二个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鸟儿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能想象出鸟儿自在飞翔、欢快鸣叫的动人情景。

4.在学生充分朗读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进一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并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目,思考并交流:“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5.本文文字优美,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可以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你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些句子、哪些部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畅谈各自的体会和感受之后,再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下来。

6.本文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有部分难字要有选择地加以提醒。如,“灿”“规”中的偏旁“火”“夫”最后一笔都由捺变为点;“耀”字中的“光”最后一笔由竖弯钩变为竖提,右上部分“羽”字中的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隙”字右上部分的“”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钩。另外,“主干”“枝干”中的“干”都是“树干”的意思,应读作ɡàn;“不禁”的“禁”读jīn;“兴奋”的“兴”应读xīng。

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大都是实词,只要能读准音,基本上能够理解意思。因此,可以结合朗读指导进行正音,不必花费时间作单独讲解。有的要求读记的词语可以利用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加深理解。如“应接不暇”,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词语后面的几句话,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能体会到这个词语的用法。

7.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讲讲游览鸟的天堂的经过和感受;或者通过小鸟自述,赞美南国风光或感谢当地农民。

6 爬山虎的脚

一、教材解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

2.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理解:(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3)同桌互相看看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5)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要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可以采取实物演示的办法,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表现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一边画,一边讲,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没触着墙的,抓住“萎了”“痕迹”来理解;触着墙的,抓住“变成灰色”“相当牢固”来理解。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建议学生把第2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弄清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5.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教师要让学生找出这些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6.本课的生字词可以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机进行。如,可以结合揭示课题认读“虎”字,并指导书写笔顺和字形结构。在初读课文时,重点放在指导读准字音上,如,“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 he,应读zhá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要求会写的字中,“逐”是半包围结构,

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7.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语言的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在学生抄写之前,可以留出时间充分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为什么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提高鉴赏力。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练笔,如,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或是自己观察一种植物后写一写。

8.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重点段的教学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要求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1)学生交流。(学生出示简笔画,同时用自己的话口述;教师视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点拨)

(2)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

2.默读第4自然段,用笔圈点。

(1)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先自行阅读、准备,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最后指名在班上说。要求说话时有条理,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或配合一些动作)

(3)齐读第4自然段。

3.略读第5自然段。

4.练习背诵第3至5自然段。

7 蟋蟀的住宅

一、教材解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2.本文的题目比较新奇,可以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进行交流。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作者主要是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和内部三方面来介绍的:(1)选址──经过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的洞穴;(2)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3)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对于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三方面介绍的:(1)动工时间;(2)怎样挖掘;(3)不断修整。

在学生对课文的这两方面内容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试着画一画蟋蟀住宅的示意图,然后师生进行评议。也可以提出“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读文的体会。

3.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领略文章内涵。如,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再和上下文进行对比,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结合“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体会)然后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里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一点一点挖掘”)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设疑: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又是那样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让学生从这种明显的反差中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绝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4.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昆虫的特殊感情。在文中,作者对蟋蟀的动作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有些句子写得十分形象,同时作者也对自己如何观察蟋蟀作了简要的叙述。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味、欣赏,说说自己的体会。文中采用的大量的拟人写法,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抄下来。

5.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可以单独安排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生字教学。其中“蔽、搜”应提醒学生把笔顺写正确,“倾、抛”要提醒学生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

四、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一

师: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师: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

生: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

生:我是从第2自然段读懂的。这段话前面两句写别的昆虫只是利用现成的洞穴,临时能藏身就感到满足,后面的句子写蟋蟀很在乎自己的住宅,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一定要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从前后对比中,我懂得,别的昆虫是随遇而安,而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

师:刚才几个同学都谈到了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

(学生沉默了片刻)

生:我想到蟋蟀的确让人奇怪,为什么能像人类一样,想到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住宅呢?生: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十分勤劳。

生:我觉得蟋蟀像有些人一样,永不满足眼前的环境,要努力去改变。

生: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说明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片段二

师: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学生潜心读书,在书上圈圈点点,偶尔写一些批注)

生:蟋蟀的洞穴是建筑在向阳的堤岸上,是一条顺着地势挖掘出的弯弯曲曲的隧道,能排水,又隐蔽,还有门、平台,屋子里面很光滑,很平整。

师:蟋蟀的住宅似乎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构也挺复杂的,是吗?

生: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不仅是住宅的结构和布置的复杂,而且还要想到,蟋蟀那么弱小的身体,仅仅靠它柔弱的前肢和大腿,要完成扒土、挖土、搬泥、踏地、整修等繁重的任务,太奇怪了,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错。

师:对啊,我们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施工的条件作一个对比,就会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那么我们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应该怎样评价呢?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

生:蟋蟀真是个高明的设计师!

生:蟋蟀真是个出色的工程师!

生:蟋蟀真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的工程施工人员!

生:蟋蟀真是个既能设计又会亲自施工的工程师!

9 巨人的花园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三、教学建议

1.这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2.教学时,要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现代诗歌作品,有冰心的三首短诗、艾青的《绿》、苏联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虽然现代诗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现,但以往都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本单元教材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四篇课文以学生熟悉的“母亲”和“自然”为中心意象,展现了现代诗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等特点;“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现代诗的这些基本特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帮助学生将零散模糊的认知清晰化,使其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朗读是感受诗歌特点、体会诗歌情感的主要方式,本单元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和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均设置了朗读诗歌的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还以小贴士的方式提示了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以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本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要求“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这是对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的巩固和提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依托课文学习展开,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分步推进:《短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启动阶段,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喜欢的诗歌,做一个摘抄本;《白桦》课后的“活动提示”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推进阶段,要求学生试着写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综合性学习”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展示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根据需要整理资料,并通过合作编诗集、办诗歌朗诵会等方式展示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成果。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是要把握现代诗歌教学的度。教材的要求仅仅是“初步了解”,所以不要对诗歌中的意象过度解读,不要过多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关于诗歌的知识不要过度拓展,独特的语言表达不要过多分析理解,不应出现过于学术化、成人化的讲解评析,教学要贴近儿童的鉴赏水平。 二是要把握现代诗歌教学的特点。现代诗不同于散文,其语言及语言形式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所以现代诗歌教学要区别于散文教学,一定不要逐句讲解和分析。教学时,教师一方而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语言表达的独特,体会诗展现了现代诗包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等特点。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短诗三首》《绿》《白桦》和《在天晴了的时候》4首诗歌组成。本单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不同的意境,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要把握现代诗歌教学的度。教材的要求仅仅是“初步了解”,所以不要对诗歌中的意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完整 版 2020-12-12 【关键字】方法、问题、继续、整体、建立、规律、特点、位置、水平、关系、形成、保证、方向、实现、不改变、中心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1、∠2。 2.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 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 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1、∠3。 3.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2.内错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四、平行线 (一)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心理健康》五年级 第十六课 肩上的责任 教师用书

五年级第十六课肩上的责任 【主题说明】 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 .可斯塔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中第二方面就是责任心,它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小学生,处处以“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极度淡泊,习惯于把责任推给父母,推给他人,对自己做过的或做错的事缺乏自我反省,不能主动承担责任。 通过本节课程活动力求使学生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增强责任心的方法,对学生良好的素质提升起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自己扮演的多重角色,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 2、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或体验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使他们的责任心理更趋健全和完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3、行为目标:使学生敢于承担责任,能对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或体验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难点:使学生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思考自己在社会、在家庭、在学校扮演的角色。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节目标过程建议 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 内容,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1、看教材上的图片:几名学生在打 扫教室,有的拿着扫帚扫地、有的在 搬凳子、有的在擦黑板。提问:如果 本环节用时约5 分钟。

你是值日生,应该做哪些事情? 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教师总结:你们每个人都做过值日生,履行好值日生的职责,做好应该做的事,就是我们作为值日生的责任。导入本课课题。 活动营(体验分享)引导学生在游戏 中去体验和感悟 将军和士兵的责 任,深刻感受到 责任的重要性。 活动一:将军与士兵 1、教师讲解“将军与士兵”的游戏 活动规则。分两组进行游戏。 2、游戏结束后,提问:你的军队有 几个人出错?看到将军受罚,你有何 感受? 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与同学们分 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反馈。 活动二:他们怎么说 4、教师分别采访不同的角色扮演者 (将军、出错的士兵、没出错的士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5、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将 军、出错的士兵、没有出错的士兵, 你会如何回答?每个人将答案写在 卡片上。 心理引导:在游戏中去体验和感悟, 无论我们担任什么角色,都必须要承 担自己的责任! 1、游戏人数教师 可酌情调整。 2、采访时也可有 学生充当小记者, 教师适时补充点 评。 3、本环节用时约 20分钟。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下册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四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第4章因式分解

第4章 因式分解 4.1 因式分解 一、参考答案 【学习准备】 1.整数乘法,因数分解. 2.整式乘法,成立. 3.2 x xy -=)(y x x -=113×100=11300. 【课本导学】 『思考一』 1. (1)整式乘法,分配律 2.对象是多项式,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 『练习』第98页做一做2.(1)(4)不是因式分解,(2)(3)是因式分解. 第99页作业题1.(1)(2)(3)不是因式分解,(4)是因式分解. 第99页作业题2. 『归纳』 (1)由和差的形式(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2)左右两边都必须是整式. 『思考二』 1.因为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关系. 2.如: 2(2)(1)2x x x x +-=+-,22(2)(1)x x x x ∴+-=+-. 『练习』第99页课内练习1 .(1)(2)正确,(3)不正确.2 .(1)8700; (2) 400. 第100页作业题3. (1)(2)不正确,(3) (4)正确. 『归纳』.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的积与左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正确,否则就不正确.(注意:左右两边都必须是整式) 【学习检测】 1.D 2. 教师版

3.(1)250;(2)4000. 4.2 2 32(2)()a ab b a b a b ++=++. 【拓展提高】 1.D 2. 2(32)(1)32x x x x +-=--, 1,2m n ∴=-=-. 二、《学习导航》使用建议 “学习准备”和“思考一”可以安排在课前完成,课堂上针对“学习准备” 和“思考一”自主学习中所形成的共识、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开展交流讨论,“思考二”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后,再由老师引导小结,挖掘拓展,检测部分可视课堂进展灵活处理. 三、课堂小结建议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知识技能方面 (1)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2.思想方法方面 通过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类比,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和方法,体会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3.本课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困惑等. (1)通过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转换,使学生获得逆向思维的经验和能力. (2)困惑:由于学生缺乏代数式的完整分类,在某些代数式的变形中如出现分式或无理式时,不知如何解释它不是因式分解. 4.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怎样将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等. 4.2 提取公因式 一、参考答案 【学习准备】 1.3.8×3.7+6.2×3.7=3.7×(3.8+6.2)=37. 2.()ma mb m a b +=+. 3. 是因式分解. 【课本导学】 『思考一』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师用书(修订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四年级上册 主编:郁波 本册执笔:任洪唐莲君王庆志贾欣 责任编辑:王薇殷梦昆 目录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溶解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 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案例 六、参考资料 声音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听听声音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3课声音的变化 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天气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 第2课天气日历 第3课温度与气温 第4课风向和风速 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 第6课云的观测 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我们的身体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第1课身体的结构 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 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 四、教学案例 五、参考资料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师用书各章测试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面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121 2 1 2 1 2 2.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两次拐弯的角度是() A.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B.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右拐50°。 C.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D.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右拐50°。3.同一平面内的四条直线满足a⊥b,b⊥c,c⊥d,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a∥b B.b⊥d C.a⊥d D.b∥c 4.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于同一点时,对顶角有m对,交于不同三点时,对顶角有n对,则m与n 的关系是() A.m = n B.m>n C.m<n D.m + n = 10 5.如图,若m∥n,∠1 = 105°,则∠2 =() A.55° B.60° C.65° D.75°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B.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C.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D.直线c外一点A与直线c上各点连接而成的所有线段中,最短线段的长是3cm,则点A到直线c的距离是3cm。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7.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且一个角的1 2 等于另一个角的 1 3 ,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 为。 8.猜谜语(打本章两个几何名称)。剩下十分钱;两牛相斗。 9.下面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看成平移的是。 (1)摆动的钟摆。(2)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3)随风摆动的旗帜。(4)摇动的大绳。(5)汽车玻璃上雨刷的运动。(6)从楼顶自由落下的球(球不旋转)。 10.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O为垂足,如果∠EOD = 38°,则∠AOC = ,∠COB = 。 1 2m n O D E C B A 1 2 D C B A (第5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 11.如图,AC平分∠DAB,∠1 =∠2。填空:因为AC平分∠DAB,所以∠1 = 。所以∠2 = 。所以AB∥。 三、做一做(本题10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00972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2.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 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 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2.内错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3.同旁内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四、平行线 (一)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完整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五上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一.教学内容: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积的近似值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4.整数乘法运算定推广到小数二、教学目标: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三、编排特点: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小数乘整数:例1 编排意图:(1)创设“买风筝”的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2)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2)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3)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例 2 编排意图:(1)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2)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3)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教学建议:(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小数乘小数:例3 编写意图:(1)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需要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易于理解。(2)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1)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2)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3)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1.2×0.8”的算理。(4)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例4 编写意图:(1)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分两个层次:①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②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教学建议:(1)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2)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例5 编写意图:(1)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2)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教学建议:(1)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2)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3)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练习一: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积的近似值:例6编写意图:(1)通过“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2)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教学建议:(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求出“0.049×45=2.205”后,着重说明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需要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例7 编排意图:(1)有关小数连乘、乘加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多,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选取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引出连乘、乘加,便于学生理解和列式。(2)通过解决“100块砖够吗?”引出连乘。通过解决“110块砖够吗?”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教学建议:(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2)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计算的相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及例8 编写意图:(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2)分两个层次编排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建议: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五、教学建议: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五上第二单元小数除法一、教材内容: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商的近似值3.循环小数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三、编写特点1.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结合现实情景进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适时引入计算器。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计算。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的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的变化:(1)不再单独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而是结合3个例题的具体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2)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密切联系。例1~例3,都是晨练中的具体计算问题。(3)体现算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例1);留给学生自己尝试、探索的空间(例2、例3)(4)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总结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例4)例1;(1)创设学生晨练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列出算式:22.4÷4,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余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2)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①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②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3)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要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例2:(1)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2)提出“为什么要商0呢”启发学生理解“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的算法例3及“做一做”:(1)整数部分不够商1,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2)提出“接下来怎么除?”启发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要添0再除”的算法。(3)王鹏“每天跑5分钟”是一个“多余”的条件,既可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可利用之提出新的数学问题。(4)“做一做”涉及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各种情况。到此,学生探讨了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可以比较完整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了。例4及“做一做”:(1)结合前三个例题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2)在“做一做”中用改错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常出错的问题。(3)没有特别说明验算的方法,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自己思考如何验算。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的编排:1.例题的设计与原通用教材相同。2.没有安排对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前面练习中安排了)。3.没有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不再进行总结概括例5:(1)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由编“中国结”的情境引入。(2)用“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突出讨论的重点,用学生的话点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3)用虚线框的图示呈现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之后出示简便的写法。(4)教学前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例6及“做一做”:(1)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2)用学生提问“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引起思考。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3)“做一做”第2题,呈现了小数除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通过纠正错误,明确计算小数除法要注意的问题。(4)到这里小数除法的教学基本完成,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小结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加以提炼。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总结出三个步骤: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近似数:教材编排变化:1、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商的近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2、呈现用计算器计算,符合生活实际,减轻学生计算负担。例7:(1)通过买羽毛球的情景,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除法除不尽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2)呈现用计算器算比较复杂的小数除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上。循环小数:教材编排的变化: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要学习的内容。2.体现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商的规律的过程。3.体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例8: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教材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例10:(1)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2)教学建议:①让学生经历的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即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要给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②可以采用先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③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解决问题:这里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例11)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例12)。例11及“做一做”:(1)需要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2)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3)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4)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自己参与完成(5)“做一做”的题目,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6)教学建议: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那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数量关系②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例12及“做一做”:(1)安排了两道小题,分别教学: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第1小题)和“去尾法”(第2小题)取商的近似值。(2)两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由于要求的瓶子数和礼品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3)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4)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这些概念,只要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五、教学建议: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故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五上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1.用字母表示数2.简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的作用:1.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具体的物(3个苹果)----数(3)----字母(用字母a表示3)、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常量)----用一个符号表示可变的、抽象的数(变量)2.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3.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与原通用教材对比有以下不同点:(1)解方程的方法。原通用教材: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实验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质,思路更统一,基本方程的解法可归结为“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同一个数(除法时此数不能为0)”。(2)方程的类型。由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验教材删去了a-x=b 、a÷x=b的方程基本类型,增加了a(x±b)=c 的类型。(3)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原通用教材:先独立学习解方程,再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难点分散。实验教材:为了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程是根据现实素材而列出来的,因此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在“稍复杂的方程”部分,两者完全融合。1.用字母表示数:例1(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巩固用符号、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数,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从符号表示逐渐过渡到字母表示,并引出例2。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明性、优越性,一是可以表示一般规律,二是叙述方便。在这,字母不止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是表示一般的数2两字母相乘的表示法3教材上只给出乘法交换律的表示法,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定律。“你知道吗?”:介绍单位名称的字母表示法,今后教材中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字母表示。例3(用字母表示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1)两个过程:用公式表示面积、周长公式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具体到抽象),而根据公式计算某一具体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则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代入求值)。代入求值在这儿要多加训练,后面解方程的验算就是一个代入求值的过程。(2)平方的表示,数与字母相乘的表示。例4(代数式):(1)用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两个含义:数量、数量关系。如a+30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也可以表示爸爸与小红年龄之间的关系。(2)通过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得出代数式的表示法,渗透函数思想,第1小题是加减法数量关系,第2小题是乘除法关系。(3)渗透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4)代入求值。2.解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1)通过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活动引出方程概念,与后面利用天平原理解方程相一致。(2)前面已经有了列代数式的基础,因此天平左边的代数式学生比较容易列出来。(3)通过两边物体轻重的直观比较引出不等式及方程。(4)根据方程的概念自己写一些方程,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包括多元方程,只要符合方程的定义即可。天平原理(等式性质):(1)利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两条原理(在方程中相当于作同解变换):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1: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其中第二、四个图蕴含了解方程的思路(即天平的左边只留下一种物体,在解方程时,最终目标是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1)利用前面天平平衡的素材直接给出现成的方程,因此不涉及到如何列方程。(2)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后面要学到的一般的解方程的方法。再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解基本的方程:例1(x+a=b):(1)情境相对简单,利用直观即很容易列出方程,因此重点不是列方程而是解方程。(2)天平原理的直观演示与抽象的方程解法相对应(3)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减3”这一问题,目的是使方程一边只剩下未知数(4)验算。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例2(ax=b):(1)具体过程同例1。“除以几”要求学生根据直观图自行探索。(2)x-a=b、x÷a=b这两种类型的解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不出专门例题,在“做一做”中出现(2)解方程的一般性方法、步骤也要求学生自行总结。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问题):(1)结合现实情境。(2)先给出算术解法,但在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实际已经把“今天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转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谓的逆思考。(3)由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是参与运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数设成一个“假设已知数”。(4)第二步,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5)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此时数量关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为“已知数”参与运算的),解方程和验算的过程在这儿不是重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问题):(1)基本过程同例3,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2)渗透环保教育。稍复杂的方程: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1)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

【教科版】2018学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电子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 四年级上册 ·北京·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目录

目录 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溶解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 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案例…………………………………………………………………………………….. 六、参考资料…………………………………………………………………………………….. 声音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33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听听声音…………………………………………………………………………….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3课声音的变化………………………………………………………………………….. 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天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