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汇率 the RMB exchange rate

人民币汇率 the RMB exchange rate

人民币汇率 the RMB exchange rate
人民币汇率 the RMB exchange rate

人民币汇率the RMB exchange rate

China's central bank on Monday reiterated that it is confident in its capability of keeping the yuan's exchange rate basically stable after both the onshore and offshore yuan broke seven against the U.S. dollar.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PBOC) attributed the weakening of the currency beyond 7 yuan per U.S. dollar Monday to factors including unilateral and protectionist measures, as well as the expectation of additional tariffs on Chinese goods. The yuan remains strong and steady against a basket of currencies, said the bank.

周一,中国央行重申,在人民币兑美元在岸和离岸汇率均破七后,有信心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PBOC)周一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破7元归因于单边和保护主义措施等因素,以及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预期。该行表示,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仍保持坚挺和稳定。

China will not engage in beggar-thy-neighbor currency devaluation. China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ts currency, the renminbi, and keep the exchange rate generally stable on a reasonable and balanced level.

中国不搞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中国将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总体稳定。

beggar-thy-neighbor

Beggar thy neighbor is a term for policies that a country enacts to address its economic woes that, in turn, actually worsens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other countries. The term comes from the policy's impact, as it makes a beggar out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以邻为壑是指一个国家为解决其经济困境而制定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又反过来恶化了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这个词来源于该政策的影响,因为它使邻国成为乞丐。

beggar-thy-neighbor policy

【相关词汇】

浮动汇率体系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汇率中间价central parity rate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1、近十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而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出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第二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6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1:6.8左右。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前天,已经跌破1:6.35,创历史新高。这种走势可以用下面的图表形象的表示出来: 2、人民币汇率变动成因分析 汇率变动的6大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 外汇储备,利差,通货膨胀

1)经济增长 进入2000年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10%左右,国民总产值增长迅猛,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又较低,老百姓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又有很强的购买力,使得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同时国外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2000年后经济持续低迷或负增长,从而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得更强。 近20年中国GDP增速 2)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 进入两千年后,中国对美国的外贸呈连年递增的顺差形势,这导致了中国对美国的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因此外汇储备也逐年剧增。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美元的供应量的增加,从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导致人民币的升值。此外2011年,美国实行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增加美元供应量,实行贬值,这也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近30年中国外汇储备 3)利差 所谓利差理论,拿中美两国来说就是,中国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近似等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额。进入两千年以后,中国国民总产值迅速增长拉动需求和投资增长,投资回报率较美国更高,中美两国利差达到3%左右,根据利差理论,人民币会因此升值。 4)通货膨胀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汇率由二者的通货膨胀率决定,即如果中国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如果通胀率低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升值。但是这一理论并不

历年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1950年~2007年11月27日的相关数据 第一组数据:(1950年~1952年) 1950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57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1951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45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1952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08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第二组数据:(1953年~1979年) 1953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90亿美元;195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54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88亿美元;195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55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80亿美元;195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56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17亿美元;1956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5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23亿美元;195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58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70亿美元;195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59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05亿美元;195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0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46亿美元;196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1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89亿美元;196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2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81亿美元;196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3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19亿美元;196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4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66亿美元;196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5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05亿美元;196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6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2.11亿美元;1966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2.15亿美元;196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8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2.46亿美元;196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69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4.83亿美元;196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0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88亿美元;197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 1971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37亿美元;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2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2.36亿美元;197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5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3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81亿美元;197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50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4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 亿美元;197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50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5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83亿美元;197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5 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6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5.81亿美元;1976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50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9.52亿美元;197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50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67亿美元;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50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79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8.40亿美元;197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49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 第三组数据:(1980年~1994年) 1980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2.96亿美元;198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1.5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1981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27.08亿美元;198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7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

最新历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一览(1952—2019年)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评阅说明: 1.阅卷前务必认真研究试卷并讨论评阅说明,以减少评阅误差。 2.考生答卷时出现的错字、别字,每个扣0.5分,在所在题内扣,扣完该题分数为止(作文除外)。同一个错字、别字反复出现,不重复扣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不舍昼夜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 (1)C (2)评分要求:抄写要求准确、工整、规范。 评分等级可分为三等:书写具备三个条件,可为一等(1分);书写不足三个条件,可为二等(0.5分);书写出现错误,不得分。 (3)A (4)B 6.(1)①shù②jī(共1分,每空0.5分) (2)D (3)B 7. (1)不足:①画线词语意思相近;②词语堆砌、累赘;③意思重复;④不够简明。(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改正:①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绚烂的未来。

②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比璀璨的未来。③画线部分保留其中一个。④将“无限绚烂的”删除。⑤将“无比璀璨的”删除。(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二、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8-12题(10分) 8.宋或北宋文学家或政治家或史学家(共1分,每空0.5分) 9.(1)意趣,情趣(2)茂盛(3)道路或路途(4)遮盖或遮蔽(共2分,每空0.5分) 10. (1)滁州周围群山环抱;环绕滁州的都是山;滁州四围多山;亦可答“滁州处于盆地中”或“滁州处于山地中央”。(共1分,意思对即可)(2)蔚然深秀(1分) 11.示例: ①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造型奇巧之亭”; ②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可见这是一座“山水情趣之亭”; ③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可见,这是一座“太守之亭”; ④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见,这是一座“醉翁之亭”;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比上个月上升了。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

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前言 2011年后半段,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正悄然发生转变,经济面已无力再推动汇率大幅升值,政治因素成为汇率升值路上的重要动力。展望2012年,由于全球多个重要国家将相续进入大选换届阶段,因此人民币汇率必将在经济面和政治面做出博弈,并择机波动。预计,全年升值幅度将维持在1.5-3.0%之间,同时汇率波动幅度有望进一步放大。 一、2011年人民币汇率市场行情回顾 1、美元指数触底反弹,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不改 2011年,人民币继续保持渐进可控的原则,兑美元汇率在震荡中缓慢升值。截止12月3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尾盘收于6.2940,较年初开盘下跌4.7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为4.94%),较2010年重启汇改以来下跌7.8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为8.48%),。 全年,随着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扩大,避险需求成为外汇市场的主旋律,加上美国经济及就业情况明显好转,因此美元触底反弹,并带动美元指数重返80整数关口。同期,人民币汇率暂时摆脱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形成单边升值趋势,全年累 -1-

计下跌逾3000bp,盘中略有起伏,尤其自11月30日起,人民币汇率连续12个交易日触及跌停,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有所弱化。但中间价的持续高开,不仅出现人民币汇率在跌停中缓慢升值的怪象,而且反映出央行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持坚定态度。 全年,人民币兑其他各主要非美货币基本取得一定涨幅,其中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下跌幅度最大,主要原因是欧债危机促使欧元汇率全面走弱;加元、英镑和澳元兑人民币汇率也因美元走强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日元是唯一兑人民币汇率取得上涨的货币,主要原因是市场避险需求以及日本国内灾后重建,均使得日元汇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表1:2011年人民币汇率波动表 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涨跌幅度最大波幅美元指数79.139 81.313 72.696 80.205 1.35% 11.85% 美元兑人民币 6.6050 6.6377 6.2940 6.2940 -4.71% 5.46% 欧元兑人民币8.7940 9.6993 8.1210 8.1449 -7.38% 19.43% 日元兑人民币0.08117 0.08512 0.07646 0.08177 0.74% 11.33% 澳元兑人民币 6.7254 7.1483 5.9831 6.4330 -4.35% 19.47% 英镑兑人民币10.2588 10.8884 9.6946 9.7776 -4.69% 12.31% 加元兑人民币 6.6225 6.8836 5.9793 6.1729 -6.79% 15.12% 图1:2011年境内人民币汇率及美元汇率走势图 (黑线:境内美元兑人民币、红线:美元指数) -2-

人民币汇率制度.docx

人民币汇率制度 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在各种场合敦促中国对人民币汇率重新估值。由于受中国出口产品冲击,一些欧美国家也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阵营。今年9月初,美国财长斯诺访华并在泰国出席APEC 财长会议,围绕人民币汇率的辩论达到了高潮。 其实,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实质,并不是人民币是否应当重估,即它的短期升降与否,而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应采取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换言之,汇率水平只是最终的结果,形成汇率的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斯诺认为,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确保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最佳选择。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两种汇率制度利弊的比较 1.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的优点在于较为固定的汇率有利于投资者核算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形成稳定的盈利预期,或者说,国外流入资金的风险贴水较低,从而有利于吸引外资。 固定汇率制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是不能灵活反映外汇供求关系,使汇率的市场性丧失或削弱;汇率市场性的丧失或削弱又使其不能反过来调节外汇的供求关系,自动调节功能大大降低,因而只能由政F 调节。但政F确定汇率的弊端十分明显:一是受到主观影响,如果政F调控能力不强还会出现重大失误;二是受到客观因素的牵制,汇率的确定和变动涉及到各方面利益,政F不得不充分考虑;三是受不同

政策目标的牵制,汇率目标可能和其他目标相冲突,若汇率水平脱节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蒙代尔三角”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兼顾,只能牺牲其中之一而保证实现另外二者。因为假如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会上升,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上升带来对本国投资收益的增加,大量的外国资本会流入,造成本币升值的压力,为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政F要卖出本币买入外币进行干预,这样紧缩的货币又被扩张了,货币政策无效。因此,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坚持固定汇率就要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有效性。 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固定汇率制都曾发挥过它的积极作用。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质就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对于战后各国经济复苏和建立稳定的经济贸易联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我国以前的情况来看,资本自由流动不存在,通过政F调整可使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固定汇率制的利大于弊。亚洲国家高速发展的90年代,固定汇率制对于稳定投资者预期也曾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如果经济泡沫膨胀,经济增长减慢,贸易赤字上升,投机资本冲击的情况出现,此时固定汇率制的不利影响就远远超出了它的有利方面。 2.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能够克服固定汇率制的不足,一方面,它能够灵活的反映外汇供求关系,使汇率更具有市场性,从而反过来自动调节外汇供求;另一方面,浮动汇率不存在“蒙代尔三角”的困扰,能够使货币

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七大因素.

最近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出现持续走软的现象,自7月30日至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连续贬值,贬值幅度达到约0.67%,尽管8月13日有所反弹,但14日又开始走低。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由升值转向贬值,还是人民币汇率只是短暂的喘息,继续它的升值之旅。判断人民币汇率走势,必须要考察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一是国际收支的变化。国际收支变化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外汇市场供给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如果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市场外币供给将增加,外币将贬值,人民币将升值;如果国际收支恶化外汇供给将下降,人民币会面临贬值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的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也保持升值的趋势。若我国国际收支盈余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变缓,汇率双向变动可能性会增加。 二是央行的干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外汇市场的参与者除了买卖双方,还有央行的干预,它是市场最大的参与者,能够影响汇率的走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为了控制人民币快速升值、稳定汇率,央行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投入本币。买入的外汇越多干预的力量就越大,这也反映在外汇储备的增量上,若外汇储备增加得越多,央行干预的力度可能就越大。1-5月份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都较多,6月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为118.67亿美元,这反映了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央行干预的压力在下降。 三是公众的预期。若公众预期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公众会少持有外汇,尽快结汇以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升值步伐也会加快。若公众预期人民币汇率会贬值,则更愿意持有外汇形成外汇存款。据央行的统计数据,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存款基本保持在1500-1600亿美元左右,未发生大的变化,这也说明了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居民更愿意结汇而非存款。 四是通货膨胀的变化。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虽有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缓解。 五是热钱的流动。若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将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增加;若投机资本流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减缓。我国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强化了对热钱流入的控制,同时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有所下降,投机资本的获利空间减少,投机资本流出将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将变缓。 六是美元币值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人民币币值对美元币值之比,它反映了当期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之比。在一定的名义汇率水平下,若美元币值下降,人民币币值就相对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大;若美元币值上升,人民币币值就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下降。如最近在美元持续走强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持续贬值的现象。 七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要受到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影响。通常我们讲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贬值主要是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和对美元贬值。人民币除了对美元汇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历史数据 2011

开始时间2011-07-15 结束时间2011-10-15 货币名称现汇买入价现钞买入价卖出价基准价中行折算价发布时间美元636.15 631.05 638.7 637.62 637.62 2011.10.15 00:00:04 美元636.15 631.05 638.7 637.62 637.62 2011.10.14 17:47:19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7.37 637.37 2011.10.14 00:00:05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7.37 637.37 2011.10.13 17:52:01 美元634.55 629.46 637.09 635.98 635.98 2011.10.13 00:00:05 美元634.55 629.46 637.09 635.98 635.98 2011.10.12 17:48:01 美元635.1 630.01 637.65 634.83 634.83 2011.10.12 00:00:06 美元635.1 630.01 637.65 634.83 634.83 2011.10.11 17:38:46 美元633.45 628.37 635.99 635.86 635.86 2011.10.11 00:00:01 美元633.45 628.37 635.99 635.86 635.86 2011.10.10 16:41:15 美元636.3 631.2 638.85 635.49 635.49 2011.10.10 00:00:02 美元636.3 631.2 638.85 635.49 635.49 2011.10.09 09:50:22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9 00:00:03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8 09:50:32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8 00:00:03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7 23:00:42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7 00:00:04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6 22:02:51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6 00:00:05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5 22:04:15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5 00:00:05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4 22:19:31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4 00:00:05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3 22:16:32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3 00:00:05 美元636.8 631.69 639.35 635.49 635.49 2011.10.02 00:00:05

《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历史》2014-11-06

美金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继续上涨: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历史 2014年10月06日 因宏观经济向好、境外资金流入等因素的推动,自2014年8月7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出现明显升值。6日,中间价报6.1522,较上个发布日的6.1562升值40个基点,已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升值。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今年以来正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3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因中国出口增速超过市场预期,刺激贸易顺差创出纪录,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昨日大幅攀升。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7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4.5%,大幅超出市场的预期,进口规模则下滑1.6%,贸易顺差达到473亿美元。自8月7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1681升至6.1522,升值幅度达到159个基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下半年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事实上,进入三季度,包括花旗、汇丰、澳新银行在内的多家投行,均发布报告称下半年人民币将重新步入升值通道。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目前基本处在均衡水平,单边升值的走势预计难以持久。 1949年至2014年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历史走势图: 1949年1美元兑换2.3元人民币 1950年1美元兑换2.75元人民币 1951年1美元兑换2.238元人民币 1952年1美元兑换2.617元人民币 1953年1美元兑换2.617元人民币 1954年1美元兑换2.617元人民币 1955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6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7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8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9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0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1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2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3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4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5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越来越自由,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短期资本的重要活动场所;国内资本与国际短期资本连接更紧密。金融危机的实例表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我国加入WTO,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选择合适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会减轻国际短期资本对我国的冲击。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浮动汇率制,近期目标和现实选择是人民币汇率目标区。 关键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汇率制度选择人民币汇率目标区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 米德冲突。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1951年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水平的支出调整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而不能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调节外部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作“米徳冲突”。一国若是想保持固定汇率制度,它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和外汇管制,尤其是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目标。因此,“米德冲突”也称为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之间的“二元冲突”。“米徳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制度的矛盾。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资本的自由流动会最终冲垮固定汇率制度。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20世纪60年代初期,蒙代尔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后来,经过弗莱明和其他经济学家的补充和完善,演变成为现在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利率↓→资金迅速流出→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逆差→本币迅速贬值→(为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售出外汇购买本币→外汇储备迅速下降→基础货币↓→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抵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利率↓→资本迅速流出→本币立即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水平↑。因此,M-F 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如果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则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安排,则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克鲁格曼“三元悖论”。“三元悖论”又称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形”,是保罗·克鲁格曼在1999年提出的的,指的是对一个国家而言,在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个经济目标之间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一国只能同时实现其中一个或两个目标,而不能同时实现三个。“不可能三角形”概括了开放经济体三难选择的不同的政策组合模式。第一种组合:资本市场完全开放和实行固定汇率制,本国的货币政策将趋于无效。第二种组合:货币政策独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一)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

亿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绝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如果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就约为38500亿美元,人均3200美元。这一

我国人民币汇率一览表

我国人民币汇率一览表(1949—2010). 我国人民币汇率一览表(1949—2010)1949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汇率):年份汇率(1美元合人民币多少元)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90= 1991= 1992= 1993= (迅速贬值到)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开始前后开始缓慢升值)2005=8.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起步开始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9月28日破,---12月29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并首次突破关口达到.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关口告破,同时贵过港币;3月8

日保尔森访华,人民币突破关口;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人民币突破关口;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关口;10月24日G7财长会议举行后,人民币突破关口;11月23日中国10月份贸易顺差以亿美元创出新高,人民币突破关口;11月27日第十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一路上涨至;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人民币对美元连续5日上涨,连破3关破;12月20日中国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加速,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2007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单边升值状态。其中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振荡中不断改写汇改以来历史新高。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最终以收,较2006年末的,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这一升值幅度较年初市场普遍的年内5%左右升值预期高出很多除美元外,人民币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如英镑、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对欧元表现为贬值。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破大关!之后继续升值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 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2009=~8 月份~12月份6.年今天是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714915542.html,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作者:汪琳胡雄鹰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一贯选择的是稳定的币值和较为独立的货币政策。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影响。鉴于此,文章剖析了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的可行性,阐明了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不可能三角” 人民币汇率升值 作者简介:汪琳(1977—),女,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胡雄鹰,男,武汉工程大学经济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 一、“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与汇率政策的关系 西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前提假设下,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国内利率将低于世界利率,从而引起资本大量外流,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本币面临贬值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卖出外汇买进本国货币,外汇市场的干预将减少本币供给,抵消货币调控当局扩张货币供应的努力。若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会由于利率上升导致资本流入,汇率存在升值压力,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增加货币量,同样使货币政策无效。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则一国的中央银行就无法独立运用货币政策。当然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极端情况一般并不存在。如果资本流动不充分,中央银行就有机会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运用反向货币政策维持汇率稳定。这一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目标选择的理论后来由克鲁格曼发展成为著名的“三元悖论”,也称为“永恒的三角形”或“蒙代尔三角”,它指的是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只可能达到两个,不可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 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事实上是固定汇率,汇率政策严重缺乏弹性。2005年7月的汇率制度改革已经迈出了正确且富有成效的一步。人民币不再和美 元一种货币挂钩,一揽子货币中有欧元、美元、日元、韩元等,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样会使人民币汇率有透明度,了解通货紧缩率、膨胀率。但要促使人民币自由浮动需要时间,人民币完全实现自由兑换暂时不会出现,如果出现的话,中国经济就会“休克”。 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在“蒙代尔三角”中一贯选择的是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目标。当前人民币只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资本账户未完全放开,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会由于经济开放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为“三元悖论”中的“三中选二”有

1949年以来至2014年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兑换数据

1949年以来至2014年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兑换数据,及汇率变化历史走势图,仅供参考。 1949年1美元兑换2.3 元人民币 1950年1美元兑换2.75 元人民币 1951年1美元兑换2.238 元人民币 1952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3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4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5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6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7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8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9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0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1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2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3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4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5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6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7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8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9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70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71年1美元兑换2.2673 元人民币 1972年1美元兑换2.2401 元人民币 1973年1美元兑换2.0202 元人民币 1974年1美元兑换1.8397 元人民币 1975年1美元兑换1.9663 元人民币 1976年1美元兑换1.8803 元人民币 1977年1美元兑换1.7300 元人民币 1978年1美元兑换1.5771 元人民币 1979年1美元兑换1.4962 元人民币 1980年1美元兑换1.5303 元人民币 1981年1美元兑换1.7051 元人民币 1982年1美元兑换1.8926 元人民币 1983年1美元兑换1.9757 元人民币 1984年1美元兑换2.3270 元人民币 1985年1美元兑换2.9367 元人民币 1986年1美元兑换3.4528 元人民币 1987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8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改革的具体事宜如下:第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第三,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第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 1.国内动力 我国持续几年贸易顺差。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见表1)。2005年1—6月份累计贸易顺差已达396.5亿美元。影响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大、加工贸易的作用日趋发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出口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

谈谈对人民币近五年汇率趋势的看法

谈谈对人民币近五年汇率趋势的看法 上图是网络公布的近五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年1月到2010年中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在稳定的6,8左右,而2010年中期之后到2012年第一季度急剧下降到6.3,此后在2012年内有一个小幅度上升到6.4,至今缓慢下降到6.1以下。 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即人民币的升值,我认为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据了解,中国近十几年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已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而且人民币汇率过低。 2、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3、中国由于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低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而致使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利)1、无法否认的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商品进口。国外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可以增加我国人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增加进口数量。 2、有利于稳定国内物价和提高收入。我国货币汇率上升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下降,可以抑制物价总水平, 3、有利于旅游和留学。无论是出国旅游,还是购买外国商品,老百姓可以付同样的钱享受更多的外国的产品与服务。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那些供养孩子留学的家庭也因此减少了留学的费用,成为此次人民币升值直接的受益方,同时使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变得更加便宜。(弊)1、不利于商品出口。人民币升值,我国货币优势荡然无存,提升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不利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 2、不利于外商投资。外币贬值,生产力成本上升,投资我国企业花费提高。 3、不利于外国人入境旅游,提升旅游成本,对我国旅游业是一大打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