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M 96文史纵横丨

W

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张?帅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048)

【摘?要】?早期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初期,于君士坦丁大帝时期拜为国教。本文分析了在这约二百五十年的时间内,主要罗马皇帝对早期基督教的态度,并通过史料分析其态度产生及变化的原因:政治因素往往成为罗马帝国皇帝迫害或是宽容基督教的主要因素。为巩固自身统治,采用扶持基督教的方式,使其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这一做法对于罗马帝国来说意义深远,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皈依(312)年后数年间便为整个罗马帝国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君士坦丁;早期基督教;罗马皇帝

关于罗马帝国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的过程及原因,学界已有诸多论述,但现有的著作和论文多处于“行为与原因”分离的状态。故本文将对尼禄至狄奥多西一世之间的主要皇帝进行尽可能地探讨。并逐个分析其行为及行为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同时,在本文中将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划分为“局部迫害阶段”和“全面迫害基督”。并以君士坦丁大帝为界限,以后的阶段称为“宽容阶段”。

一、局部迫害阶段

尼禄是罗马帝国第一位迫害基督教的皇帝。在其统治时期,由一场大火引发的针对基督徒的迫害非常惨烈。关于尼禄迫害行为产生的动机,史学界已有定论,即转嫁罪名,在此不多赘述。此处重点探讨尼禄选择基督徒作为替罪羊的原因。一方面,此时的基督教群众基础极差,深遭民众厌恶。在塔西佗的《编年史》中这样记述这一迫害事件:“与其说是因为他们放火,不如说是由于他们对人类的憎恨,临死前还遭到讪笑……尽管基督徒的罪行完全当得起这种及其残酷的惩罚。”[1]“尼禄为了辟谣,找到这样一类人作为替身的罪犯,用各种残酷手段惩罚他们。这些人都因作恶多端而受到憎恶,群众则把他们称为基督徒。”[2]塔西佗作为那一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作品态度基本代表了那一时代社会针对基督教的主流评价。另根据史学家推断,可能最早从这时起,“基督徒”这一称呼就成为了定罪理由。另一方面,此时的基督教已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其与犹太教的矛盾贯穿其发展的始终,为罗马统治者所熟知。尼禄深谙其中的道理,显然,一个被群众所厌恶、被其他宗教所唾弃的基督教,是最好的替罪羊。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民众对基督徒的遭遇抱有同情之心。

在图密善统治的早期(约25年内),没有迫害过基督教。但在其统治中期,对基督徒展开了迫害。到《彼得前书》写作年代(约90年),信仰基督教就要受到惩罚。[3]他的堂兄弟克莱门斯及妻子图密提拉,一个被处死,一个被流放。罪名是“转向犹太风俗的人”。执政官阿基尼乌·格拉布利阿也因相同罪名被杀害。[4]图密善还向“公开按照犹太人生活方式的人”征税,还向隐瞒自己的出身和逃避加给犹太族贡赋的人征税。显而易见的是,前者指的是基督徒。[5]根据相关史料显示,似乎这场迫害并没有教会史学家所表达的那样惨烈。此时的图密善追求个人崇拜,不断神化自己,称自己为“上主和神”。[6]并要求元老院称他为“主人”和“我们的神”[7]而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及行为,与图密善加强独裁统治和自我神化形成了激烈的矛盾,所以基督教成为其迫害的对象。但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召见了两名基督徒,询问了有关基督教的教义及相关内容,听罢后图密善并未迫害两位老人,而是放他们回去。

在图拉真时期,确实存在针对基督教进行迫害的客观行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为维护帝国的稳定,图拉真下令禁止集会。而基督教经常举行秘密集会,所以会遭到一定的迫害。民间的暴动,也曾导致一些城市的基督徒受到零星的牵连。[8]关于基督教这一问题,小普林尼曾给图拉真写信,表明基督徒的守法。于是图拉真下令停止对基督徒的追捕,但是基督徒的身份一旦被确认,还要遭受惩罚。由此可以看出,图拉真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相对宽容,但他从原则上肯定了信仰基督教为死罪,不放弃信仰的人会被判处死罪,[9]图拉真继承以名字定罪的传统,但却放弃了主动搜捕基督徒的行为。这种看似矛盾的而又复杂的态度,实质上是来源于“信仰基督教是一种犯罪行为”传统观念的延续。从而形成了“迫害基督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之结果。所以,他才从原则上肯定信仰基督教是一种罪。但是基督教并没有任何违法犯罪行为,且图拉真是一位明君,所以对于基督教又抱有一个宽容的态度。

哈德良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基本继承了图拉真对基督教的态度。他在回复亚细亚总督米努乌斯·范达努斯针对审判基督徒问题的回信中指出,除非有正当的理由,否则不要审判任何人。并且强调了必须按照程序办事,不能以群众的呼声作为定罪的标准。[10]他的政策实际上对于基督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安东尼皇帝的态度同哈德良相同。在安东尼在一封回信中说道,如果以基督徒为理由提出控告,需要受到法律制裁。[11]哈德良和安东尼两位皇帝对于基督教的态度较为宽容,主要是继承了图拉真的政策。并且此时的罗马帝国正处于安东尼王朝的辉煌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所以采取极为宽容的态度对待基督教。

奥勒留是一位著名的“哲学皇帝”,在其统治时期对基督教的迫害继续加重。奥勒留迫害基督教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信仰问题。一方面,此时斯多葛主义兴起,倡导哲学和理性,并日益成为国家的核心精神。奥勒留恰恰是一名著名的斯多葛主义者,他认为基督教充满了愚昧和荒唐,教义互相矛盾。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保守的哲学家,他要消灭一切革新的东西。[12]然而此时,民众对于基督教的误解日益加剧。基督徒被污蔑为:无神论者、吃自己儿子的肉、亲相奸。[13]与此同时,罗马帝国遭受了重大的自然灾害。民众将天灾的原因归咎于不信神的基督徒,纷纷要求惩治基督徒以平息诸神的愤怒。基于以上原因,奥勒留针对基督徒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迫害,一批基督徒惨遭迫害。

塞维鲁皇帝在执政的大概前九年,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相对宽容。但是随着高级官吏的基督徒日益增多,他便开始迫害基督徒。通过相关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塞维鲁统治时期,针对基督徒的大规模迫害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塞维鲁斯用严严刑峻法的方式禁止人们皈依犹太教。总而言之,塞维鲁对基督教既宽容又限制的政策,是这一时期罗马统治者的普遍政策。

马克西米努斯时期又开始针对基督教发动迫害。他继位不久后便下达一道反基督教的赦令,迫害宗教领袖。这次迫害持续三年,迫害影响范围不广,仅限于帝国东部的小亚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下旬刊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既非神圣又非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î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 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捷克统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 衰落与分裂(1282-1438)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简略版

第一章希腊史学 普鲁塔克荷马史诗 荷马《奥德赛》《伊利亚特》特洛伊战争西方史学的开端希罗多德 历史学之父《历史》第一部历史著作真实性艺术性 修昔底德 政治学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政治军事史的典范真实性色诺芬 杰出的军事家《长征记》可读性 波里比阿罗马《希腊罗马名人传》传记体先河语言优美精神分析法 阿庇安 希腊史学家希腊文《罗马史》罗马通史社会经济背景客观公正珍贵史 阿里安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政治家史学家《亚历山大远征记》 拉丁史学: 加图 罗马共和国的希腊史家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罗马史》眼界的开阔思想罗马史学奠基者《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拉丁文写罗马史的先例爱国史的深化方法的进步求真家《农业志》 萨鲁斯特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垂训 希腊史家: 第二章罗马史学 凯撒 政治家历史学家《高卢战记》《内战记》善于叙事文学价值高拉丁语

加洛林文艺复兴 时期 《查理大帝传》 传记体所处时代受圣徒模式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阿非利加纳 《编年史》 教会史学第一位编年史家 线性时间 攸西比乌斯 英国教会史学: 比德 《英吉利教会史》 英国历史之父 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 吾主纪年 教会史学之父 《编年史》 最大一部 《教会史》 《殉道者传》圣徒传 德国教会史学: 典范 教会史学的定型: 李维 圣奥古斯丁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 《建城以来史》 ~I -"- — P ]、 贝献: 通史体例 垂训思想 文笔优美 塔西陀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 《日耳曼尼亚志》 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反对暴政 歌颂共 和痛恨暴君教育垂训 写作技巧高超 卢奇安 罗马统治的希腊作家 《论撰史》史学自身思考 政治眼光 表现才能 史论 基督教早期 神学哲学 政治思想 集大成者 《上帝之城》 确立基督教的世界 理论 法国教会史学: 格雷戈里 《法兰克人史》 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宗教动机教会的丑陋面 艾因哈德

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

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 引言: 在亚古士督之强已经有一位统治着——该撒犹流。该撒犹流晚年虽已获君王之权柄,但终未敢称帝。当时古罗马已有500年的共和历史(实则贵族专政),君王之称因与法统不合,百姓也表憎恶,所以该撒犹流一直是个未加冕的独裁者,不过?共和国?却早已名存实亡了。面对此种情况,贵族共和分子深以为忧,便密谋除掉犹流,恢复共和。主前44年3月15日,该撒犹流在进入罗马元老院时遇刺身亡。共和派的行刺虽然得手,却始终不能达到目的。犹流的甥孙奥克他温在继起的内战中打败了共和派,于主前31年登基作首任罗马皇帝。 一、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亚古士督 1、亚古士督(主前63至主后14) A、奥克他温的继位 亚古士督的本名是奥克他温,是该撒犹流的甥孙(是犹流姐姐的孙子)。犹流遇刺时,奥克他温年仅18岁,正在希腊求学,按照遗嘱被立为犹流后裔,继承权位,使他陷入了权利斗争之中。主前43年奥克他温与安东尼、李必达结成?三头政治?,巩固了他们的势力。一年之后在腓立比(在马其顿,今希腊境内)战役中,奥克他温打败反犹流的主要共和分子迦西乌斯和布鲁特斯。是时安东尼掌罗马东部各省(包括希腊、埃及),李必达掌高卢和西北非。奥克他温由希腊返师意大利,适值李必达失势,即取其权而代之。奥克他温与安东尼早有宿怨,自此则角逐益剧;艾克田一役大败安东尼(主前31),遂统辖全罗马并进而登基称帝。 B、奥克他温的统治 奥克他温用兵御将的本事虽然不如他舅祖,但政治才能过人。他善于平乱息争,安定民生,深得百姓拥护。在他的统治下,罗马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更达致鼎盛,其中尤以文学和建筑为着。他创建禁卫军制,臵9,000精兵为宿卫侍从。此制本为保皇帝权位,但在历代相沿之间竟至养虎为患,有几个朝代连废立大事,竟全控于禁卫军将帅手中;元老院已形同虚设,这也是始料未及之事。 C、奥克他温的称号 主前27年,奥克他温接受?亚古士督?的称号,其意为?至高者?,这意味着罗马帝王崇拜的开始。其实,帝王崇拜早在该撒犹流主政时已经出现。在他执政期间,对国家改革了不少,同时他也提倡改进民风和振兴国教,重建了许多庙宇,在各省份中提倡?帝国崇拜?,虽然他没有要求人民去拜他,但是在雅典建有亚古士督的神庙,连大希律也为亚古士督建庙。 该撒亚古士督之名在新约中,虽仅出现1次,但那雷厉风行的全国各省人口普查,必给圣经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次的普查正是耶稣诞生前夕,实际情况不详;第二次的普查于主后6年举行,引致加利利犹大的造反(徒五37)。 亚古士督在位共44年(主前31-主后14)。主后14年,亚古士督一病不起,诏令提庇留继位。 2、第二位皇帝提庇留(主前42至主后37) 亚古士督的继子。其母里维亚与前夫离异,携4岁的提庇留,改嫁奥克他温。主后13年,提庇留奉诏以太子身分佐政,次年继位,帝号该撒奥古士督提庇留。 提庇留一生很不如意。早年婚姻的不如意,(他的继父让他和他深爱的妻子离婚,逼迫他娶奥克他温的女儿为妻)。即位后,又多方受罗马元老院的管制;主后26年,他国家大事委托于罗马提督赛雅奴代政,自己去到意大利西部的卡普里岛暂居起来。5年之间,赛雅奴想自己当王,经一番周折之后,提庇留终于处臵了叛臣。虽然有此波折,但总的来说,提庇留的统治是开明、睿智、宽大而富责任感的;他继承先君力求和平、安民的国策。 据考证,主后26年提庇留暂居之前,已任命本丢彼拉多为犹太巡抚(即总督)。按定制,巡抚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如果这个地方的人民怨声四起,让皇帝听到了,那么他的官位就保不住了。因为这样,彼拉多在审问耶稣时,为什么那样迁就犹太地方势力就不难理解了。犹太人控告耶稣的罪名是?自立为王?,这就是直接到威胁罗马皇帝,所以彼拉多虽明知耶稣无罪且有释放之意(约十八33-38),但犹太人警告他说:?你若释放这人,就不是该撒的忠臣。凡以自己为王的,就是背叛该撒了。?(约十九12)彼拉多知道若犹太人上告于皇帝,那时他必官位不保,于是顺从民意,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新约提及提庇留之名仅一处,在路加福音中记载施洗约翰传道,是始于?该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丢彼拉多作犹太巡抚?之时(路三1)。不过,这?第十五年?究竟从提庇留佐政算起,还是从他正式登基算起,已无从可考。 提庇留是一个出奇谦厚的皇帝,他要求永不要称他为神(这是元老院对前任皇帝的尊称)。在当时崇拜皇帝之风大为收敛。他把神的名号和仪典,只限于前任两位皇帝;也停止了以当朝

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拥有信徒最多的第一大宗教。基督教信仰耶稣基督,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来源于希腊文Christos,意为“救世主”。 基督教的起源 初期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在犹太人的底层民众中传播,要说明基督教的产生过程,就要从犹太教说起。 古代希伯来人在公元前10世纪建立了以色列王国,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没落了。犹太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后被波斯王国、埃及王国、希腊王国、叙利亚王国、罗马帝国轮番统治,最后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彻底取消了以色列王国,将它变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在承受国破家亡而又无力抗争的长期痛苦时,犹太人寄希望于他们的民族神雅赫威,推崇他为创造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真神,认为雅赫威拣选犹太人为自己唯一的选民,并将派来救世主弥赛亚,由他带领犹太人和雅赫威一同统治他的光荣的、永恒的国家。 公元1世纪30年代,在犹太人中出现一个新的宗教,这些犹太人在坚持犹太教的基本信仰的同时,认为犹太教世世代代盼望的救世主弥赛亚已经降生,他是造物主上帝的道成肉身,并且被圣灵降孕的玛丽亚生养成人。他们打破了犹太教的传统,开始向其它民族传播上述“福音”,宣传只要信奉上帝和跟从耶稣就可获救。希伯来文的弥赛亚在罗马帝国的希腊语中被译成基督,所以这个新宗派的追随者自称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们的新主张在罗马统治者看来是造反,被严守犹太教律法的法利赛人看作是异端,因此他们受到了两方面的迫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许多基督徒被处死或监禁,这样的迫害持续了几个世纪。但基督徒们仍以地下活动方式秘密传播他们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基督教。 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徒们在长期遭受迫害的过程中,宣扬的主张逐渐不再像以前那样富有棱角,为了避免造反的嫌疑,经过几代神学家和哲学家的加工,基督教宣扬的教义更加精致和富有哲理了,并开始注意向上层社会和皇室传教。罗马统治者们也逐渐意识到统一的精神信仰对于他们的统治有利无害,于是在公元313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联合发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并在公元4世纪末,立基督教为国教。于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得以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存在和发展,并随着帝国的扩张而扩张,教会团体逐渐遍布欧洲、西亚和北非。 15世纪以后,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大发现、帝国主义殖民事业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基督教传教事业也得到发展,基督教逐渐扩展到全世界,最终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宗教。基督教的两次分裂 基督教的第一次分裂是由争夺教权引发,公元6世纪,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是教会首领,在皇帝支持下,东部教会不承认罗马主教的首席地位,双方为争夺权力常互相倾轧。公元1054年,东、西部教会为神学问题发生激烈争吵,并导致东西方教会的最终决裂,也造成了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分裂。东部教会自认为正统,即东正教,西部教会成为罗马公教。 第二次分裂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引发,导火线是教廷在德国兜售赎罪券。德国神父马丁·路德对教廷代表鼓吹的赎罪券功能提出异议,很快传遍全德,路德在1520年彻底与教廷决裂。主张宗教改革的新教派被称为“抗议宗”,学术界将其成为新教。在结束1618年至1648年几乎席卷全欧洲的30年战争时,交战各国签订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规定抗议宗与罗马公教平等。至此,基督教分为三个教派。 基督教的三大教派 罗马公教即中国人口中的“天主教”,其中心在罗马,天主教宗教活动仪式和装饰隆重庄严,教堂内装饰豪华壮观,崇拜上帝和耶稣,并推崇玛丽亚为天主之母,承认罗马教皇的地位和权力,在组织体制上实行以罗马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具有统一的教义、组织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最全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 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期末考试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期末考试(20) 成绩:9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辉煌的希腊罗马世界的崩塌,罪魁祸首应当是()。(1.0分)1.0 分 A、 君主的愚昧统治 B、 教会与世俗王权的斗争 C、 基督教的神权统治 D、 日耳曼民族的入侵 我的答案:D 2()是只信仰一个神的民族。(1.0分)1.0 分 A、 波斯民族 B、 犹太民族 C、 希腊民族 D、 罗马民族 我的答案:B 3下面犹太教派别中()信奉耶稣就是拯救他们的弥赛亚。(1.0分)1.0 分A、 法利赛人 B、 撒都该人 C、 吉伦特派 D、 加利利派 我的答案:D 4 截止到2003年,北美基督徒大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 (1.0分)1.0 分 A、 75% B、 76% C、 80% D、

我的答案:D 5封建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 土地依附关系 B、 人身依附关系 C、 财产依附关系 D、 思想依附关系 我的答案:A 6加尔文最开始在()进行宗教改革。(1.0分)1.0 分 A、 法国 B、 荷兰 C、 日内瓦 D、 北欧 我的答案:C 7犹太人把总是被别人奴役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后,他们的苦难意识逐渐转化为了()意识。(1.0分)1.0 分 A、 不幸 B、 罪孽 C、 敌视 D、 欢快 我的答案:B 8德意志在近代发展缓慢的原因是()。(1.0分)1.0 分 A、 外族入侵 B、 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C、 经济基础薄弱 D、 天主教的干预 我的答案:B 9()把无神论推向了共产主义。(1.0分)1.0 分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 马克思 我的答案:D 10()为了弥补英法战争造成的法国国库空虚提出向教士们征税。(1.0分)1.0 分 A、 约翰二世 B、 腓力四世 C、 腓力六世 D、 卜尼法斯八世 我的答案:B 11从()开始西欧皇帝必须要经过教皇的加冕。(1.0分)1.0 分 A、 凯撒大帝 B、 奥托一世 C、 查理曼大帝 D、 查理一世 我的答案:C 12第()次十字军东征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天主教徒与东方东正教徒之间的矛盾。(1.0分)1.0 分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我的答案:C 13()最早提出了“道成肉身”的思想。(1.0分)1.0 分 A、 赫拉克利特 B、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一部巨著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 读完了这本吉本的巨作,不由得想到了许多事。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开始恐怕是从三大头会议开始的,帝国的瓜分与内战在共和后期不断出现,这使得共和的代表长老院地位不断下降,要不是因为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怜悯,恐怕帝国长老们都不存在了。但是帝权却有了一个更大的挑战——警卫军,警卫军拥有比议员更可怕的东西,武器。而共和更使禅让制深入人心,前期没有一个皇帝能连续传给子孙两代。最遗憾的是,罗马的军队对暴君并不反感,因为暴君能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如卡拉卡拉,而贤明的皇帝会减少军队福利,只是他们的寿命大大缩短,如塞维鲁的孙子,于是,弑君已成为了罗马的风俗,我随机抽取了二十位皇帝,十二位非自然死亡,概率高达六成。 这些矛盾固然是很重要,但蛮族的入侵更重要,帝国就因此而灭亡。使人感到帝国灭在一群蛮族当中是文明无法继续的遗憾。但回观历史,为什么帝国会衰败?并不是因为军队的无能,而是因为帝国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如此大的财富在一个人手中,无论如何都会使人引发贪欲,这种贪

欲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拦,知道这个人生命的逝去。 无论如何,历史已经过去,而当今人们的反思才显得更为重要。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2 著名拜占庭历史学家J. B. Bury曾经指出,“如果硬要说有谁要对东部帝国的分崩离析负责的话,那么就只有伟大的查士丁尼了。” 的确,爱德华吉本的后半生都在“怀千年往事,发思古幽情”。他将罗马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罗马帝国从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在位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最终为蛮族所倾覆;二是从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兴起,建立起第二个,亦即日耳曼人的西部帝国;三是达六个世纪之久从西部帝国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没落,以及十字军的军史及其对希腊帝国的蹂躏。这些对我们常人来说反复难懂的历史,他却句句谨慎,使其趣味横生。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共有六卷,分期出版。 不仅如此,爱德华并非如常人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而是注重罗马帝国史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勾画出了罗马帝国由兴盛逐步走向没落的各个阶段。 当然,《罗马帝国衰亡史》,我没有读完,我只是选取了其实部分章节阅读,但是,从我所选读的那一小部分文字上来看,我喜欢其中忠实的阐述,更喜欢爱德华的历史批判精

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自帝国分裂至君士坦丁堡最后陷落期间的东罗马帝国皇帝 提奥多西王朝 公元395~408 阿尔卡狄乌斯 公元408~450 提奥多西二世 公元450~457 马基安(娶提奥多西一世的女儿普尔喀丽娅) 公元457~474 利奥一世 公元474 利奥二世 公元474~491 芝诺 公元491~518 阿纳斯塔修斯 査士丁尼王朝 公元518~527 查士丁一世 公元527~565 查士丁尼一世 公元565~578 查士丁二世 公元578~582 提比略二世 公元582~602 莫里斯 公元602~610 福卡斯 赫拉克利乌斯王朝 公元610~641 赫拉克利乌斯 公元641~668 君士坦斯二世 公元668~685 君士坦丁四世 公元685~695 查士丁尼二世(被流放) 公元695~698 莱昂提乌斯 公元698~705 提比略三世 公元705~711 查士丁尼二世(复辟) 公元711~713 巴尔达涅斯 公元713~716 阿纳斯塔修斯二世 公元716~717 提奥多西三世 这三位皇帝不属于任何王朝,他们在这一动荡时期曾获得短暂的统治权伊索里亚王朝(圣像破坏者) 公元717~741 利奥三世 公元741~775 君士坦丁五世科普罗尼穆斯 公元775~780 利奥四世 公元780~797 君士坦丁六世(被他母亲艾琳弄瞎双眼并杀害) 公元797~802 艾琳 伊索里亚王朝的终结 公元802~811 尼斯福鲁斯一世 公元811 斯特劳拉基乌斯 公元811~813 米哈伊尔 公元813~820 利奥五世 弗里吉亚王朝 公元820~829 米哈伊尔二世 公元829~842 提奥菲卢斯 公元842~867 米哈伊尔三世 马其顿王朝

罗马时代的基督教及其影响

罗马时代的基督教及其影响 2009-03-26 11:36 首先要说明的,基督教之前的罗马宗教,绝非一成不变,也绝非完全来自本土,罗马众神基本上来自希腊众神,此外也有些来自近东的神灵,比如密特拉,这缘于两河流域的神灵,在波斯和罗马都有崇高的地位,在三世纪初,由于迦太基的塞维鲁登基做皇帝,一时间罗马的主神成了迦太基的巴尔(博得之门和暗黑破坏神的巴尔的原型),罗马人成了汉尼拔(巴尔的崇拜者),犹太教也仍旧存在着,但犹太教由于其民族主义性质,注定无法普及。 在基督教诞生初期,清苦的基督教徒,屡遭罗马的残酷迫害,他们的生活极为拮据,只能在一些简陋的甚至废弃建筑中,举行宗教仪式,那时的教会,确实几乎是美德的代表,人们互相援助,有几分共产主义的感觉,但也仅此而已,这情况也并未持久,基督教逐渐转向城市,由于其救济制度,永生平等等教义,受到了社会底层的欢迎,但为异教神庙制作雕像,工艺品的手工业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手做的不是神),与基督徒有深厚矛盾,同时,基督教的很多教义,与罗马当时的情况相矛盾,因此罗马官方并不喜欢基督教,此外基督教尽管承认并尊重世俗统治者的权利(凯撒的物当归凯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一切权柄来自上帝……),但当世俗统治者与教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基督徒必须要站在世俗统治者的对立面,此外基督教的服从是服从上帝,而非服从国家,当基督徒逐渐发展的时候,他对罗马确实造成了威胁,因此罗马皇帝长期以来坚持迫害基督徒。但这迫害最终还是失败了,罗马公民权的普及,意味着罗马公民身份的贬值,他们作为公民的荣誉感和国家主义也大幅贬值,而基督教提供了代替方案,此外基督教巧妙地宣传手法,神秘主义,在宗教方面的融合性,以及禁止杀婴这一可以增加基督徒出生率的教义,也使其相比其他信仰更有竞争力,罗马帝国时代,普遍的对世俗社会的悲观主义,更是基督教悲观主义的良好土壤。 同时,罗马皇帝(尤其是戴克里先)的迫害,并非完全没有效果,基督教徒中最虔诚,最坚定,最勇敢的一部分,大多被迫害而死,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懦弱的信徒,到君士坦丁时代,妥协不仅是罗马当局对基督教的妥协,也是基督教对罗马的妥协,教会迅速堕落了,能够腐蚀世俗社会的一切贪婪,同样能腐蚀教会,罗马对基督教的优待,导致大量追逐名利之人进入教会,大量涌来的财产让过去教会的朴实和节俭的原则被迅速抛到脑后,在这些新加入的信徒中,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利用政治关系,社会关系,贿赂等手段,迅速把教会彻底腐蚀,很快的,就出现商人主教,政客主教了,世俗社会和教会的界限模糊了,教会中有道德的人士曾感叹,为教会兴起可叹息的理由,比之前遭受迫害可叹息的理由更多。就这样有放浪不羁的贵族们为了图新鲜和消遣,从上层加入教会,好逸恶劳的乞丐为了教会的救济从下层涌入教会。。367年时,达马萨和厄赛那斯在争夺教皇位的冲突时,各从罗马流氓无产者中间招罗了打手和暴徒。这是一个打到底的搏斗;当搏斗过后,有一百三十七个尸体横陈在西西尼那斯大厦前的大道上;“这是一所基督教会,”安密亚那斯带着轻蔑口吻接着说。正在教会胜利的那一世纪里,象蒙西诺尔·杜森所写的那样,“教会对于任何要过着一个真正基督教生活的人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能居住的地方了。”不可避免的反抗行动,是一定会来的。心地纯洁的人,遂逃往沙漠中去。寺院主义连同它的理想化的贫困和禁欲主义,遂应运而生,作为对教会世俗性和粗野性的谴责。第四和第五世纪的教会历史,说明了歌德的一句意义深长的名言:“每一种思想,

英国历代国王列表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一)英格兰王国ENGLAND Name(Nickname)姓名(俗称)Family Tie 亲属关系Reigned 在位Anglo-Saxons and Danes 盎格鲁- 撒克逊王朝(802 - 1066)Egbert 埃格伯特King of Wessex 802 - 839 Ethelwulf艾特尔沃尔夫son of Egbert 839 - 855 Ethelbald艾特尔鲍尔德son of Ethelwulf 855 – 860 Ethelbert I 艾特尔伯赫特second son of Ethelwulf 860 – 866 Ethelred I 艾特尔雷德一世third son of Ethelwulf 866 - 871 Alfred(The Great)阿尔弗烈德大帝fourth son of Ethelwulf 871 – 899 Edward(The Elder)爱德华一世Alfred’s son 899 - 925 Ethelstan艾特尔斯坦Edward’s son 925 - 939 Edmund I(The Magnificent)埃德蒙一世third son of Edward 939 - 946 Edred埃德雷德fourth son of Edward 946 – 955 Edwy(The Fair)埃德威格eldest son of Edmund 955 – 959 Edgar(The Peaceful)埃德加一世second son of Edmund 959 - 975 Edward(The Martyr)爱德华二世eldest son of Edgar 975 - 979 Ethelred II(The Unready)艾特尔雷德二世second son of Edgar 979 - 1016 Edmund II(Ironside)埃德蒙二世son of Ethelred II 1016.4-1016.4 Canute The Great 卡纽特大帝the Danish King 1016 - 1035 HarlodHarefoot哈罗德一世son of Canute 1035 - 1040 Hardicanute 哈迪卡纽特son of Canute 1040 - 1042 Edward(The Confessor)爱德华三世son ofEthelred II 1042 – 1066 Harode II 哈罗德二世the last Saxon King 1066 -1066 House of Normandy 诺曼底王朝(1066 – 1154) William I(The Conqueror)威廉一世cousin of Edward (The Confessor)1066 - 1087 William II(Rufus)威廉二世third son of William I 1087 - 1100 Henry I Beauclearc亨利一世youngest son of William I 1100 - 1135 Stephen 斯蒂芬son of William I’s daughter 1135 - 1154 House of Plantagenet 金雀花(或称:安茹)王朝(1154 - 1399)Henry II(Curtmantle)亨利二世son of Henry I’s dau ghter whose husband was Count of Blois 1154 - 1189 Richard I(The Lion-Hearted)理查一世son of Henry II(crusader)1189 - 1199 John(Lackland)约翰son of Henry II 1199 - 1216 Henry III亨利三世son of John 1216 - 1372 Edward I(Longshanks)爱德华一世son of Henry III 1272 - 1307 Edward II爱德华二世son of Edward I 1307 - 1327 Edward III爱德华三世son of Edward II 1327 - 1377 Richard II理查二世grandson of Edward II 1377 - 1399 House of Lancaster 兰开斯特王朝(1399 – 1461) Henry IV 亨利四世son of Edward III’s son, Duke of Lancaster 1399 - 1413 Henry V 亨利五世son of Henry IV 1413 - 1422 Henry VI 亨利六世son of Henry V 1422 - 1461 及1470 - 1471

2020年济宁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0年济宁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众所周知,13、14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是() A.农奴、贫困农民、手工业者 B.富裕农民、骑士、乡绅 C.手工业者、商人 D.少地、无地农民 2.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 3.解读下边的示意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A.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 B.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就不能改变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 D.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4.11~14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工厂制度普遍确立B.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封建庄园经济逐步繁盛D.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5.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反对教会,批判神学而被捕入狱,最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柱上。在西欧封建时代,经常会有人因思想或学术上的创新而被视为“异端”,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这种现象说明了() A.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B.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C.西欧封建国家内部管理权力分散 D.西欧封建制度等级森严 6.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琅城市民的斗争,该斗争的目的是 A.减轻赋税B.争取自由和自治C.废除等级制度D.反对基督教会7.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使得

(完整word版)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肖泽宇 一、名词解释 1.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小亚富豪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因随其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运动失败而被放逐。曾周游列国,写出其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也被成为“历史之父”。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吕底亚、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半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后人用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全书分为九卷命名。写作目的是将丰功伟绩和战争原因记录下来使之不被遗忘。该书首创首创叙述史体裁的写作体例,视野开阔,史料丰富,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学作品、神谕和档案、铭文等,实事求是,不抱偏见,崇尚民主,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他开始了对历史时间因果关系的探究,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提出历史批判思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寻求真实。但是书中的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等,并且存在一些具体史实的错误。 2. 修昔底德 公元前5世纪出生于雅典富有的显贵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曾当选是将军之一,主持色雷斯一带战事,后因被指控贻误军机、通敌之嫌,被流放。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专门讨论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著作。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势力的过度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等其他各帮的嫉妒和恐惧。其《战史》以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闻名。强调历史的实用性,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重人事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洞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真正动因,提出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真正原因、其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具有良好的史德,作为参加战争的将军,并没有自诩专功,对自己的错误不辩述,虽然是雅典人,但叙事过程中比较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总之,其是以为理性、冷静、严肃、认真的历史家,留给后人思考,其超越希罗多德是因为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同时,其《战史》对西方史学有重大影响,后继史家续写其书,并且成为希腊化时期罗马史家采用的范本,其民主政治理念也影响后世。 3. 色诺芬 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史家,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著作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主要著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希腊史》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但是带有明显偏袒斯巴达的倾向。而《长征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的名著。他亲自参加了波斯小居鲁士征召的希腊雇佣军,并且被推举为领袖,在小居鲁士被杀后,成功带领希腊雇佣军返回希腊。因此,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提供自希罗多德之后,深入波斯内地,对波斯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波斯王权内部矛盾、波斯帝国的腐朽做了深入了解和介绍。同时对战略战术也有参考价值。该书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希腊雇佣军胜利证明波斯帝国的腐朽,为后来亚历山大战胜波斯提供了鼓舞作用。同时该书对希腊民族的特性也有明显的反应。其次,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中,色诺芬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其写作富有文才,人物描写生动逼真。 4.波里比阿 是希腊化时代的重要史家,出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庭,曾被任命为大使和行政长官。

古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的历史惊心动魄

古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的历史惊心动魄 基督教在早期的两百多年中经历了无数次政府取缔、逼迫以及民众的暴力对待,许多基督徒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基督教信仰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为圣徒们的精神所震撼,而古罗马帝国却在蛮族入侵、瘟疫和天灾中走向灭亡。历史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根据罗马史学家塔西图(Tacitus)的记述,古罗马皇帝尼禄(Nero)故意在罗马城纵火,然后嫁祸于基督徒。后来,盖勒流也采取同样手段,十五天内在尼科米底亚皇宫制造了两起火灾并诬蔑为基督徒所为,迫使当时的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下狠心迫害基督徒。为了煽动民众的反基督教情绪,古罗马的一些理论家编造了不少针对基督徒的谣言,诸如基督徒在拜神时要杀死婴儿并喝其血、吃其肉,还说基督徒狂饮、乱伦等等,所有古罗马社会的恶行都被强加在基督徒身上。当年,尼禄(Nero)曾命令将不少基督徒投进竞技场中,罗马权贵们在大笑中看着这些人被猛兽活生生地撕裂咬死。他甚至吩咐人把很多基督徒与干草捆在一起,制成火把并排列在花园中,然后在入夜时点燃,照亮皇帝的园游会。奥热流(Marcus Aurelius)皇帝对基督徒的迫害也非常残暴。根据史学家沙夫(Schaff)的描述,“殉道者的尸首,满布街头;那些尸首被肢解后焚烧,余下的骨灰则散入河中,以免他们所谓的‘神的仇

敌’沾污大地”。公元二百五十年,僭主德修斯(Decius)发出敕令,命令基督徒必须在选定的反悔日放弃自己的信仰,否则将受到地方总督的审判。身为基督徒的政府官吏或被罚为奴隶,或被没收家产;最坚定者被处死。至于平民,处境更是悲惨至极。公元三百零三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皇帝又发出敕令,开始了“罗马帝国政府发动的最大一场宗教迫害”,众多摧毁教会、收缴圣经和屠杀教士的暴行发生了。历史上,对女基督徒的迫害是骇人听闻的。一些史书叙述了发生在公元二百零九年至二百一十年之间的一些事件,“据说那些视死如归的虔诚的妇女往往被迫受到严峻的考验,要她们决定,在她们看来宗教信仰和自己的贞洁究竟何者为重要。奉命并来奸污她们的淫荡的青年事先都曾受到法官的庄严告诫,要他们对那些不愿向维纳斯爱神祭坛敬香的渎神的处女,必须尽最大努力来维护爱神的荣誉”。众所周知,古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非常发达,辩护制度已经成熟。但完善的法律体制没有阻止暴虐的统治者对正信的迫害,审判和刑罚却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迫害方式。在古罗马时期,一位叫皮里钮(Pliny)的巡抚禀告他雅努(Trajan)皇帝说,“任何被控为基督徒的,我便审问他们是否真是基督徒,若他们承认,我便以刑罚警吓他们,并再次审问,假若他们坚持承认自己是基督徒,我便下令将他们处决”。他雅努(Trajan)在批示中说,“你在处理被控诉为基督徒的案件,做得非常正确……”。在臭名昭著的

德国历代君王系表

德国历代国王世系表 法兰克王国 墨洛温王朝(481-751) 1克洛维一世(466-511.11.27)(法兰克王国国王481-511) 2克洛塔尔一世(500-561)(法兰克王国国王511-561) 3希尔佩里克一世(539-584.10)(法兰克王国国王561-584) 4克洛塔尔二世(584.5-629.10.18)(法兰克王国国王613-629) 5达格贝尔特一世(605-639.1.19)(法兰克王国国王623-639) 6克洛维二世(634-657.10)(法兰克王国国王639-657) 7懒王时代宫相掌权丕平家族 1丕平一世(?-640) 2丕平二世(635-714.12.16) 3查理·马特(688-741.10.22)(注:私生子) 加洛林王朝(751-987) 1丕平三世(714-768.9.24)(法兰克王国国王751-768) 2查理一世(742.4.2-814.1.28)(法兰克王国国王,皇帝768-814) 3路易一世(778-840.6.20)(法兰克王国国王,皇帝814-840)(注:三个儿子签订《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分裂,下面是德意志的东法兰克王国) 4路易二世(804-876.8.28)(东法兰克国王843-876) 5路易三世(830-882.1.20)(东法兰克国王876-882) 6查理三世(839-888.1.13)(东、西法兰克国王,皇帝881-887)(注: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为查理二世) 7阿努夫(?-899.12.8)(东法兰克国王887-899,皇帝896-899)(注:私生子) 8路易四世(893-911.9.24)(东法兰克国王900-911) 第一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法兰克尼亚王朝(911-918) 康拉德一世(?-918.12.23)(德意志国王912-918) 萨克森王朝(919-1024) 1亨利一世(876-936.7.2)(德意志国王919-936) 2奥托一世(912.11.23-973.5.7)(德意志国王936-973,罗马帝国皇帝962-973) 3奥托二世(955-983.12.7)(德意志国王961-983,罗马帝国皇帝967-983) 4奥托三世(980.7-1002.1.23)(德意志国王983-1002,罗马帝国皇帝996-1002) 5亨利二世(973.5.6-1024.7.13)(德意志国王1002-1024,罗马帝国皇帝1014-1024) 萨利安王朝(1024-1137) 1康拉德二世(?990-1039.6.4)(德意志国王1024-1039,罗马帝国皇帝1027-1039) 2亨利三世(1017.10.28-1056.10.5)(德意志国王1039-1056,罗马帝国皇帝1046-1056) 3亨利四世(1050.11.11-1106.8.7)(德意志国王1056-1106,罗马帝国皇帝1084-1106)

读《罗马帝国衰亡史》有感

读《罗马帝国衰亡史》有感 著名拜占庭历史学家J. B. Bury曾经指出,“如果硬要说有谁要对东部帝国的分崩离析负责的话,那么就只有伟大的查士丁尼了。” 的确,爱德华吉本的后半生都在“怀千年往事,发思古幽情”。他将罗马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罗马帝国从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在位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最终为蛮族所倾覆;二是从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兴起,建立起第二个,亦即日耳曼人的西部帝国;三是达六个世纪之久从西部帝国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没落,以及十字军的军史及其对希腊帝国的蹂躏。这些对我们常人来说反复难懂的历史,他却句句谨慎,使其趣味横生。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共有六卷,分期出版。 不仅如此,爱德华并非如常人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而是注重罗马帝国史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勾画出了罗马帝国由兴盛逐步走向没落的各个阶段。 当然,《罗马帝国衰亡史》,我没有读完,我只是选取了其实部分章节阅读,但是,从我所选读的那一小部分文字上来看,我喜欢其中忠实的阐述,更喜欢爱德华的历史批判精神,冒着可能会受到众人非议的风险,他在文中隐喻讽刺的口吻对基督教的传统教说做出批判,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 现在的我们需要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历史错误的批评,更多的是在平常做人,做文章时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自我的坚守。 先说说批判性精神和质疑精神,有人说雷锋精神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很多人都并不觉得如此。如果只是教育国民做好人好事,用我们传统的道德精神就够了根本就不用大费周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而不是雷锋精神。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其中就有这么一句“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所以歌唱雷锋的歌,其实是让人忠于共产党。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学习雷锋精神的运动,为什么要跟一个政党联系起来呢?雷锋精神完全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更准确的来说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世界上有雷锋这个人,可并没有雷锋精神,是政治斗争催生了雷锋精神。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都要具备一种批判性思维。当然,批判性思维不等于这种否定,不等于事事都对着干和唱反调,而是指接受别人的理论、思想或言论时要善于起疑、存疑和质疑,以自己独立的理性的思考将其一一过滤,然后决定对错和取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