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强聋生语文能力培养

?摘要语文能力是聋生补偿听觉缺陷,掌握实际工具,参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聋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聋校语文教学获得的。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l、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动用能力;2。增强课外阅读,发展他们语言和思维能力;3、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捕捉交往言语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文能力阅读表达

语文,是指口语和书面语(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话.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能力,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看)、说、读、写能力。聋生由于听觉缺陷,失去了获得语言的自然途径,造成了发展的严重阻碍。“’不能听和不会说乃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和学习适应的关键性的缺

陷。”;“语言影响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发展聋生的语文能力,一向是聋校教学活动的中心课题。语文能力是聋生补偿听觉缺陷,掌握交际工具,参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它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获得的。我们从96年使用新编实验教材起,进行教改试验,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培养聋生的语文能力。

一、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语言能力。

(一)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语文课是聋主学习语言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本,精心策划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言,发展语言能力。首先,设计紧凑、高效、轻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为了不致使学生觉形枯燥乏味,我们在设计每堂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允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制定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最好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美丽的画》(三年级上学期第十五课),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扫除生字新词,理解句意、指导朗读后,针对三年级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提了三个问题:夏州画了些什么?章服画了些什么?王平画些什么?这三个总是中都有一个“些”

字,这是针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而特意设计的,既在下年级简单句的提问上有了提高,又为继续学习长句和段的教学打丛础。这简明的三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主心骨.很简单地把课文内容明育楚了。提问,是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问是否恰当、适度、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关

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设计提问考虑到聋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精心选择提问方式。以上的三个简明扼要的问题,恰当地引导了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符合了新教材的特点。

又如教学《蒋小芸洗手帕》(三年级上学期第六课),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类型的教材。教学中,我们尽力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既理解语言又能动用语言。指导读写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从读课文入手,理清课文三句话的大层次(1手帕脏了2蒋小芸洗手帕3蒋小芸晾手帕);第二步:再读课文,重点演示第二层次“洗手帕”的经过,突出几个动词进行演示。并将第一、二步融汇在一起,通过读、背、冻的形式理解和积累语言。进人第三步:请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叙述演示洗红领巾的过程,将语言文字与形象紧密结合,三个步骤一环扣一环,十分紧进连贯地在一个课时中顺利完成,学生学得轻松松、自然,又记得牢,有效地帮助学生吸收并掌握课本中应用性的词句,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接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有利于开发学生多种感官功能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学习提问,一改以前教师“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沉闷的方法,是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一个探索。在一年级下学期时我们有意识开始培养学生养成这种学习习惯。二年级学的大部分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而且这些句子结构简单,句式固定。我们先隐去句式中某一成份,进行内容的替换,训练学生学习“提问”,然后再换其他句子成份提问。如第二册第20课看图学词学句中有一句话:妹妹在儿童乐园里滑滑梯。在学生对照图片理解句意并能按照停顿“妹妹”在儿童乐园“滑滑梯”。经熟读后.我们在“儿重乐园”一词上贴上“哪”一词并加上问号,就成了“妹妹在哪里滑滑梯?”这个问句。再在“滑滑梯”上贴上“做什么”或在“妹妹”上贴上“谁”,就又构成了另外两个问句。随后,可引导学生同时隐去句子中的两个成分,“谁在儿童乐园里做什么?”以此类推,又可变通三个问句。经过反复的训练,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去找准观察点,思考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三年级已进人较长的句子、句群教学,学生能从简单的提问,发展到联系文章前后内容的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聋生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又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二)重视词语、句子的积累和运用。

“聋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其重心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虽然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但由于听觉缺陷.造成语言障碍,因此聋校语文教学是一个“文语并进”的教学过程。对聋生来讲,增加词汇量,认识并熟悉各种句式,是学习语言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要改变“由语学文”的过程,凭借课文,学习语言,在

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这些最基本的构成语言的材料,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熟悉、内化句子,从而提高语言能力。例如:聋校语文第三册第十六课是看图学词学句类型的课文,有两句句子:l、“王新的身上穿着羽绒服,脖子上围着围巾。”2、“田玉华的头上戴着帽子,手上戴着手套。脚上穿着旅游鞋。”这两句是简单的复句。在进行句子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充分动用图画形象和直观演示,图文对照,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所描写的两幅图上的人物的穿戴,理解句子的完整意思。再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个别、集体反复朗读句子,进一步理解句意,加深记忆,把已经认识理解的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接着针对课文中的句子提出简单的问题:如:王新的脖子上围着什么?田玉华哪儿穿着旅游鞋?王新身上怎么样?有些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经过了读和问答训练后,已能当堂熟练地把课文句子背出来了。由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句子,教师随即归纳句式:谁的身上(头上、手上……)穿着(戴着……)什么。要求学生按句式发散思维,进行说、写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的讲言运用到具体生活中去,形成熟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举一反三,学习运用。如:课后,学生能照句式仿写很多句子,””妈妈的手上戴着手表”“叔叔的脸上戴着眼镜”“老师的手上拿着教棒。”“教室的墙上贴程图片。”等。下半学期学生学习第四册第七课“看图学句”类型的课文,有四个句子,l、“水开了,外婆把开水灌进热水瓶。”2、“下雨了,小丹连忙把晒在竹竿上的衣服收进屋里。”3、“放学回到家,孙艳把书包挂在墙上。”4、“岳珍把铅笔放在文具盒里,再把文具盒放进书包里。”这篇课文用四个句子,要求学生掌握“把”宇句,也就是(谁)把(什么)(怎么样)。在句子教学时,教师也是依照前一种句子的教法,通过图文对照和演示,朗读指导.提问等方法,使聋生掌握这四句话。然后,再归纳句式,进行仿写句子的练习。这两篇课的教学都注重者(听)、读、说、写各项能力的同步训练,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技巧同步发展.理解与表达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较好地发展了语言,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表达能力。

二、增加课外阅读,发展聋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们把重点转移到课外阅读和写句能力的培养,以激发聋童习用语言的兴趣。因为听力障碍直接影响着聋重对习用语言的兴趣和沟通效果,如果能使语言活动与聋童兴趣需要相适应,依据聋童的兴趣及个性精心设计语言活动过程,就比较容易吸引聋童产生兴趣。这是激发聋重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语言现象,努力探寻和总结语言的必要条件。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大量的阅读,对于聋生来说,既可丰富词语,又可广泛地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开阔聋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掌握读书方法。

二年级的聋生有了拼音基础,但认字、识字量极其有限。我们就采取“边读书,边识字”提前阅读的方法,让二年级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认字读文。我们每周利用—一二次午会课的时间,给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色彩鲜艳的图画是最能吸引孩子的,我们就教学生边读边拼音,边识字,边阅读注音的短文。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既读汉语拼音又读汉字,即使词意不懂也无妨。然后,我们把故事大意讲一遍,再请学生读文字,加深理解。这种方法对于生活面狭窄的聋生来讲,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高。

到了三年级,有一次。一个学生拿着一本连环画我们书中“女妖怪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这“十八般武艺’”是什么意思?我们意识到学生已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读拼音识字,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注意去理解文中的词意、句意了,此后,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又上了一个台阶.不仅注重文字的理解,而且注重内容的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既要贴近聋童,还要与教材内容相适应。如在学习《春、夏、秋、冬》这一课时,我们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习季节的划分,浅易的地理、天文知识等。在学习《我们爱家乡》一文时,在介绍的南浦、杨浦大桥时.我们发现学生对桥梁十分感兴趣,便找来各种桥梁图片,教学生认识,并让他们动手画一画自己最喜爱的桥。

三、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提高交际能力。

(一)课内与课外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好途径,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让基础知识的同时,牢牢地把握住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涉及到的词语、句子,在每堂课上反复地训练。如:在组织教学中,提出打开课本、拿出铅笔、眼睛看老师、坐端正、回答问题”等词语以及“我们一起读课文”、“老师读词语,小朋友默写”等句子是每天的教学中都要触到的常用语言,但不易引起注意,教材中也出现得不多。我们就用文字形式给学生每天认读,并布置了教学环境,反复练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看话,会行动作讲出这些训语和句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课外时间里的儿童是最为活跃的,最能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语言教学是极为有效的。如在中午吃饭时,结合实物,教学生认识“米饭、碗、筷子”等词语,日后再逐渐加深学说句子,并写句子:“今天中午,我们吃x x和XX,真好吃!”“XX不喜欢吃XX,不好!”到了三年级.学生已养成了成了吃饭前拿小纸条每人写一—两句话,并用口语介绍今天的菜肴后吃饭的习惯,他们开始意识到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因而产生一种希望了解新事物的欲望,便出现了主动询问教师,要求认识新词的欲望。

在文体活动和游戏中,也注意及时地引导聋生利用语言手段来满足游戏活动中的交往要求,把语文课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供新词语,使他们在愉快气氛中自然地发展语言。例如:足球、踢足球、羽毛球、打羽手球等词语都是通过活动来认识,比教材内容早了近大半个学期时间。在一、二年级时,我们坚持每天教学认识一—两个教材以外的词语,三个学期下来,学生认词量可达三百个左右,对于一些智商高的学生,记忆率可达90%,较差学生也可记忆50%的课外词语。

(二)校内与校外

以上所讲的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要达到其目的,最主要是靠反复地练习。不仅在学校,家庭的配合更为重要。我们发现,聋校一年级的学生普遍比较好,主要是教材内容浅,家庭教学时间宽裕。待到了二年级以后,家长似乎失去了耐心,随着作业的增多,家庭复习时间也日趋短暂,时间一久,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辅导也失去了热情和耐心,转而寄托于学校教育。由此,到了二年级以后,家庭教育对于聋生学习语言、智力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试验班有个学生叫张炫,先天性耳聋,父母也都是聋人。但父母很注重对他的教育。从外校转来读一年级时,才识五十个左右的宇,与本班经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相差甚大。但他父母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每周六、周日写家庭补习词时,父母指导他写各种不同的内容。如去学书法的途中,助动车轮胎爆了怎么办?在弄堂里玩耍时闯了祸怎么办?在去作客途中看见路旁的树枝发芽了,春天来了等,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在父母的指导下—一描绘下来,对他观察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极大帮助,起到了学校教育所无法涉及的功效。有一次,该学生写了几句:“今天的晚饭,妈妈做了……菜,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我们问他:“什么叫”津津有味”?”他说不懂,是妈妈叫他写的。但之后的课堂练习中,他写了这样几句:今天中午吃豆芽和肉丝,XX同学不喜欢吃,可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一看,我们便知道他懂了该词语的意思,并学习运用。在父母的配合教育下,他的学习成绩远远超出了当年在他之上的同学。

从一九九六年秋季开始使用新编语文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坚持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加强聋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此间,我们始终贯彻我校所倡导的“依文学语,以语导文,视听相辅,说写并举”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馍式,从各方面加强对聋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听力残疾的学生尽快掌握语言文字这个社会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张宁生华夏出版社出版P176)

2、《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柯克加拉森天津教育出版社)

3、《聋人的教学与教育》(苏A·N·季亚奇科夫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残疾儿童的语言教学》(银春铭)

5、《聋童教育概论》(朴永馨)

6、《上海教学研究》(97年第2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想象力是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用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说:"(译成白话)一个人想要亲眼看见一头活着的象,那很难呀!不过他若得到一具死象的骨胳,拿去对照着一幅象图看,便能臆想出活象的模样,也就被大家叫做象了。"可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与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诸如创造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毅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想象有几种方式:一是回想、二是幻想;三是联想。想象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 小学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英国汤姆森,美国罗恩菲德,他们根据儿童学画的规律,把三至十五岁的儿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二至三岁的涂鸦期,三至五岁为象征期,五至八岁为意象表现期,八至十二岁为视觉写实期,十二至十五岁为客观写实期。在写实期前儿童思维处于情景知觉期,对时间、空间这些概念分不清楚,通常会随意组合,非常自由。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给儿童的想象插上翅膀,使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中,都喜欢照着书中,或者是老师的范作绘画,没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思想,作品简单,苍白,甚至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下笔,学习美术缺乏意义,无法真正体会美术的其中乐趣,从而学生们也失去了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实验课题,以期变通、改进、更新美术基础教育观念,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探索一条顺应儿童日益发展需要的美育之路。 二、实验假设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 动。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

学生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生养成教育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九八八年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与会者无不诧异,“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老人接着平淡的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可反观我们,同学们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惯,下面我把平时观察的现象列举一二: 1、不少中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尤其我看到的是平时两操和集会时的纪律,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 2、观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学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损坏公共财物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对同伴好友的违纪行为不加劝阻而提供方便。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3、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高年级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痴,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例如:乱丢乱扔现象、晚就寝吵闹现象(八年级女生尤其严重)、校内骑车现象、寝室停放自行车现象(九年级同学)。 5、品质不良。少数高年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时常发生打架斗欧现象,还有吸烟、喝酒等行为,特别是有部分学生携带管制刀具入校,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认识问题,作出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 那么我们中学生应培养哪些良好习惯呢?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作出如下强调: 1、礼仪习惯。具体表现有: ①要做到语言文明; ②尊重长辈,听从父母和老师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③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④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⑤关心父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遇见老师要主动问好,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⑦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⑧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⑨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这样你才会充满学习的激情,才能与老师更好的沟通,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成绩。 ②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提前预习,是培养我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③专心上课的习惯 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练习。 ④.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⑤.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学会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⑥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⑦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⑧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⑨复习归纳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在教学过程中,上课伊始就利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探索所学内容,促进思维的活跃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快速理解数学概念,并通过做数学练习题目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小松鼠和小白兔约好了第二天一起玩耍,并说好7时在森林的小河边见面。第二天早上,小松鼠7时准时到了河边,可它等啊等,直等到太阳落山了小白兔才来。小松鼠气愤地对小白兔说:“你真是一个不守时的家伙,我在河边等了你一整天。”小白兔小声地辩解:“对不起啊,我以为是晚上7时。”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意识到用12时计时法有时会对所说的时间造成误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引出24时计时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加,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

考动力,让他们在反复思考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问题: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要怎么办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掌握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知道要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需要测量出操场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利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分层教学,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快,有的学生则很难理解所学的知识。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把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A组;学习进度中等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B组;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C组。分好组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组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完成学习内容。随着掌握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思维也成梯度式发展。在布置以后的学习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增加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分层学习取得有效的进步。例如,在教学“画角”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在布置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A组学生用两个小棒任意摆一个角,然后用量角器测量所摆角的度数,并用量角器画出角。让B组学生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掌握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画出给出度数的角。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C组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规定度数的锐角,掌握了画角的方法后,再学习画钝角。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够

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而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不敢质疑往往是因为害怕提出的问题不恰当,而遭同学嘲笑和老师的批评。针对这些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一旦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首先要对学习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形成敢问——会问——善问这样一个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也说明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同时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需要给予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1、把握质疑时机。 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绯”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 2、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中学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数学所研究的空间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空间。具体地讲,它包括一维(直线)、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图形所反映的空间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不断地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并掌握各种空间知觉和空间表象,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着各种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这一切使得他们的空间要领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起来。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就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 1.对几何中直线、平面、空间的基本几何图形的形状结构、性质、关系非常熟悉,能正确画图,能离开实物或图形在思维中识记、重现基本图形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分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2.能借肋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或用语言、式子来表示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 3.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基本图形与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根据几何图形性质通过思考创造出合乎一定条件、性质的几何图形。 上述各方面都以观察、分析、认识图形性质的能力和画图能力为基础。值得强调的是,识图能力和画图能力却不单纯是空间想象力,它与一般能力以及使用画图工具的技巧有密切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通过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解决几何入门难的问题 几何教学入门难,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因为初学几何时,学生必须经历认识上的一个转折--由代数向几何的转变。这个转变在两方面给初学者造成困难:一是研究对象由数转变为形,学生要由对符号信息的操作转变为对图形信息的操作;二是思维方法由以计算为主转变为以推理论证为主,学生要由对事物间的数量化分析转向对其空间形式的定性分析上来。 对于几何初学者而言,他们不明了这种转变,不理解学习几何的目的,表现出学习上的不适应性。特别是,中学几何课很快就进入论证阶段,而这时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还未达到形式逻辑运算阶段,因此,对于形式的、严格的逻辑推理,他们理解起来就感到很困难,特别对某些看起来明显的事实需要进行数学证明就更感困惑。不习惯几何学中的推理论证,不会使用几何语言进行叙述,由此导致对几何学习产生畏惧的情绪。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几何概念的日渐增多,推理论证的要求更高,上述情况会更加严重从而使几何学习成为一个障碍,出现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美术课程教学过程较其他学科更具有的情趣性、自由性和多样性,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适宜的空间。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时间,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小学生养丰富的想象力。 一、呵护好奇心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的这段话蕴含着的一个道理——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原动力。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然现象感到过好奇的经验,小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好奇心更加强烈。学生经常会对一些的现象产生好奇,而这些现象对教师来说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常态。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事物的关注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好奇心的合理引导能够使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不进行合理的引导,听之、放之,或教师只给予一些简单、肯定的命令式的回答(哪怕是没有定论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就不多了。日常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或兴趣呢? 第一是精心设疑,让学生有机会多观察、多思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多方面观察,积极思考,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寻找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实践和探知学习内容;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疑问,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如:在《走进青铜》一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一个博物馆参观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学生在参观伏鸟双尾虎的时候,出示图片,教师先发问:老虎是非常凶猛动物,是百兽之王,为什么小鸟还敢伏在它的身上?你们来猜猜小鸟与老虎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与猜想,激发了他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丰富了想象力。 第二,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教师授课应该让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的。 当学生对“小鸟还敢伏在老虎的身上”这个问题产生疑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doc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养成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一直受到 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养 成教育的研究也越发深入;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1: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无辄了。 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给予队员慈母般的爱,但在训练时却突出了"严",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也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三年冠"。如此,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

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2: 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文明礼仪。文明的快车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的轨道,文明礼仪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什么是文明?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表现。)在学校来讲,礼仪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部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才规格提出的客观要求,礼仪风范直接关系着大家未来的就业、升迁。文明礼仪是社会交际活动中的润滑剂,是一种柔韧的智慧,它能尽量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系数,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尊重和信任,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大学校园是我们大学生的家,是由一个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等构成的一个小环境,小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快速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班会首先就文明的含义展开讨论,很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我个人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看法。 一、要合理调节自己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愉快、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因为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情感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要把课堂当成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老师,同时也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他所喜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 二、注意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余地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余地,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看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来就急着帮学生说出答案,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机会。我国小学的教学形式绝大多数是班级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多数都是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较少,比较被动,他们的思维不能充分开放,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不够,不容易达到预定的要求,思维能力的提高就比较慢。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这也是与“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相对立的。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把教学过程都设计成问题,单纯的一问一答,这样的做法仍然是由教师牵着走,我们所说的启发式是指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余地,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抽象概括。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通过训练,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提供的启发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 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 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 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 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 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 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 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 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 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内容提要 小学儿童的想象有意性,随年级增高不断提高,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儿童,仍带有幼儿时期的特点,在想象时会离开想象的目的、主题、自由地去想象。到了高年级,他们智力活动的控制能力增强了,就能围绕主题进行一定的想象。小学儿童想象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了解小学儿童的想象特点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新形象的心里过程。想象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也不可能有任何预知预见。 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在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在造想象时根据词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图解、说明书等),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务的形象,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小学生的想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符合教学内容的想象,因此,从学生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就增长起来了。

我们对学生应该一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例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进行有条理的、生动的讲述和表情朗读;在作文中,要求学生在围绕主题进行连贯的构思等等。 2、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生在教师影响想下,由于表像的积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务的形象叫表像),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再造想象富于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大多是属于再造性的,在他们想象的形象中,有许多模仿过去曾经见过的东西,把过去看见的东西再现出来,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而在高年级学生的想象中对表像的创造性改造就明显增多。小学生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3、想象逐步富于现实性 小学儿童幻想正处于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紧密联系结合起来。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很多创造性的活动常常是从幻想开始的,例如,宇宙航行最初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富于幻想是小学生想象的重要年龄特征之一。小学生幻想十分丰富,他们时而会幻想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杨文娟 新晃县幼儿园湖南怀化新晃 419200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使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想象力创造环境培养 Abstract:Cars spark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o be human "imagination" produced by the trigger and dart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world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grasp gradually abstraction, form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cess. As a mathteacher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create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students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to innovate, imagin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 wings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 Imaginatio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raining.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

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是我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组织机构 养成教育工作由学校领导来指导,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学校养成教育的规划、布置、协调和落实工作。 组长:唐玉洋 副组长:黄月华 组员:钱伟、江海洋、赵晓慧、王新宇、罗兆 三、养成教育具体内容 1、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3、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四、达到目标 (一)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达到目标 1、学会倾听的习惯 (1)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 (3)能给予积极的评价 (4)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 (5)能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能积极发言。 (2)善于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课前能预习,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好标记。 3、敢于提问的习惯 (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 (2)发言时,身站直,口齿清,能用普通话,声音洪亮。 (3)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向教师请教。 4、与人合作的习惯 (1)能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与同学交流时,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自主读书的习惯 (1)边读边想、圈点勾画。 (2)和书交朋友,广泛阅读。 (3)不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4)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5)早到后能设法早读。 (6)常写读书笔记,注重知识的积累。 6、认真书写的习惯 (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执笔处离笔尖一寸。 (2)书写工整,作业、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 (3)文字和符号规范,格式美观,符合老师的要求。 7、自评互评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能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鼓励自己与他人。 8、搜集资料的习惯 (1)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2)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实践的习惯 (1)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 (2)工具准备充分,不丢三落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1)在校时能完成作业再去玩,对作业中的错误能即时订正。(2)尽早完成家庭作业,睡前交家长检查。 (3)睡觉前对当天学习的主要内容能进行回忆。 (4)认真完成,并仔细自查作业。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达到目标 1、举止文明的习惯 (1)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3)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能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5)向别人请教时,态度诚恳。 (6)不打架,不骂人。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 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 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以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赛快,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 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