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一身诗意四月天

——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内容摘要:林徽因是上个世纪的传奇,最令人怀念的才女,她的名字和她的人一样,传至今天,仍为后人所称道。评价徽因,仅说她的才艺、品学、美貌、佳话,都并非她的全部价值,她的特殊价值在于开风气之先,在于她在历史局限中尽一个女子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她,在较之男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的夹缝中坦然地做着自己,竭尽所能地去努力争取,终于为自己争得一片天空。

关键词:徽因才女康桥建筑诗歌

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遗世独立、一缕诗魂,纯然为了美与爱而生。她,犹如一颗珍贵的珠玉,暗自发出无人能及的光彩,就像一枝出水的白莲,带着浓浓的暖意迎风摇曳。走进她,仿佛看到一袭白衣的女子,立在柳下花前,看世景流转。我们把她看成清风,看成我们理想中所能想象到的美丽女子,唯独,我们遗忘了她的真实。听她的故事,读她的诗,去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一、一身诗意千寻瀑---林徽因其人

时间女子,纷丽多姿。唯独有她,哀艳如诗。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作家,一个建筑学者,一个传奇。

她是林徽因,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

少女时代的徽因因受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父亲林长民思想开明,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进教会学校读书,使她接触西方文化,学会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

她十六岁花一般妙龄的时候,随父亲旅居英伦,游历欧陆,开拓了自由的视野。徽因进入社会时,正是中国文坛才俊辈出的时代,若干文学家的洋溢热情和独立不羁的性格呵护她,嘘拂她,铸炼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性格。

她自由地动用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也能自由地运用两种文字来思考和写作,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美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

她是诗人,是建筑学家,但又不完全是诗人,不完全是建筑学家,因为她是多方位多侧面的“文化林徽因”。她以完美的情感和人格,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在文化领域中发挥她的创作才能。

她是美丽与智慧的代名词。作为女儿,她一直都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作为女人,她受到中国三位天之骄子的青睐;作为作家,她的不多的作品让我们传咏至今;作为女建筑师,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以真诚与宽容,像磁铁一般站立磁场的中央,吸引大家到她“太太的客厅”里赴那“精神的盛宴”。她以绝美的姿态倾听朋友的高谈阔论,又时常对朋友的观点给予热情的回应……

开心的时候,她一定要跟知心朋友一起分享;伤心难过的时候,她会从朋友身上汲取力量,以便快速走出人生的阴霾……

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的精神世界

爱情,是大多数女性存在的理由。所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卢隐嫁了有妇之夫,高傲的张爱玲在胡兰成面前,低到了尘埃里。

可是,爱情常常承受不起生命的重量,一些女子为了钟爱的男子,殉了情,殉了一生。

没有了爱情,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看到林徽因的名字,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她与徐志摩的康桥之恋。林徽因生命里的三个男人,一个是她深爱的徐志摩,一个是相濡以沫的梁思成,一个是甘愿终生相守的金岳霖。出身名门的她是幸福与幸运的,在五十一年的人生里,遇到真心爱她,和她爱的男人。何况,一个是英俊潇洒的新月派现代诗人,一个是建筑学家,一个是中国第一批院士。哪一个,都能与才女加美女的她般配。

三个出类拔萃的男人,林徽因更爱谁?她最爱的是徐志摩。徐志摩是她的初恋,深刻在她16岁的花季里。青春里的她,体会到爱情到来时的心跳与狂喜。初恋的记忆,永远的刻骨铭心。她与徐志摩论诗、写诗,两个人徜徉在诗歌的浪漫里。彼此的深情,彼此的懂得,彼此的心有灵犀。

生不逢时,相爱了,可是徐志摩已有婚约。他不爱张幼仪,他拒抗包办婚姻,但事实上的婚姻依然存在,挥之不去。即使徐志摩为爱情由此离婚,自由之身的徐志摩,也不可能与林徽因走到一起。传统教育中长大的林徽因,怎么可能嫁给曾有婚史的徐志摩,她不可能成为别人的第二任妻子。天生聪明的她,可能早已

预知初恋的短暂,珍惜了这份美好,毅然决然,向初恋告别,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她没有陆小曼为爱情抗争的勇气,不是不够多,只是活得清醒。她清楚地知道,爱未必要相互拥有。她冷静地经营自己的婚姻,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人看出她的痛苦,没有人看到她的眼泪。她把一切的疼痛,掩盖在安静的性格里。也许深夜独坐,她会想起志摩;也许,轻扶门窗,望月思君;也许,在桌前,流泻下一行行思念的诗句,写在内心某个角落。

时间,如果可以轮回,两个人初相识,徐志摩不是他人之夫,林徽因与梁思成也没有长辈盟约。红颜知己,诗歌的牵线,走到一起,过着红袖添香好读书的日子。民国时期的他们,仿佛回到宋朝,一对恩爱夫妻,宛若赵明诚和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缠绵与相思。缘,就在那里,林徽因与徐志摩没有相约,却在英国相遇、相爱。有缘无份,相爱的人,没有在正确的时间相遇,错失了一段美好姻缘。

如果,林徽因与徐志摩相爱,也许天才的徐志摩生命要长久。

如果,林徽因与徐志摩结合。也许,林徽因不是他最爱的唯一。

感谢林徽因的华丽转身,在中国诗歌里才出现《再别康桥》这样不朽的诗作。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1]

想起叶芝,他一生里最爱美丽、热情开朗的茅德·冈。茅德·冈却没有给诗人一丝机会。在无望中,诗人写下并被世人记住,在世界广泛传唱的,那首经典的爱情真言《当你老了》。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在叶芝去世之后,茅德·冈说,世人应因我没有嫁给他而应该感谢我。她的拒绝,成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叶芝渴望了茅德·冈一生,痛苦了一生。这痛苦,化作创作诗的动力。在悲伤中,诞生了这篇伟大的诗篇。

我们是否也要感谢林徽因,她的挥一挥衣袖,为中国诗坛留下精美的《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荡漾。”

林徽因爱了建筑,这是她十六岁就认定的梦想。因而她选了一个学建筑的丈夫,一同在这个领域探索。作为一个女人,她对建筑是纯粹的爱,她帮助丈夫撰写了《中国建筑史》而没有署名。[2]

梁思成爱林徽因么?我想,爱,肯定爱,十分爱。林徽因生命里的三个男人,梁思成最适合他,两家世交,社会名流。林徽因父亲去世,梁启超资助林徽因完成学业。在林徽因的浪漫情愫里,从不缺乏理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姻。她需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人生。这就是林徽因的选择,即使放弃最爱。

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出国留学,一同学习建筑,一同在清华大学任教,一同参与国内建筑设计,志同道合,可是总感觉,她们的婚姻缺少了什么?梁思成是理智的,徐志摩是浪漫的。哪个女人不渴望浪漫?这浪漫,只有徐志摩才能够寻来。两个在外人看来的相濡以沫,在林徽因心里,总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这遗憾,藏在林徽因内心深处不让人察觉的角落。

总以为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界,乃至诗坛的地位。其实,在中国建筑史上,林徽因才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景泰蓝的改造设计,胡适曾称她为中国第一代才女。

林徽因,熟悉她的人首先想到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其次是她的四月天,很少人想到她在我国建筑史上的贡献。实际上,林徽因性格的安静里,有着对事业的执着。她和梁思成在国内行走,观看建筑,在建筑领域,比翼齐飞。她肺病严重,几次住院,稍有好转,就投入工作中。骨子里,她是女强人。文学是她的命,建筑是她的魂。诗意的文字,诗意的女人,写进她诗意的人生里。不得不承认,她是当之无愧的才女。无论文学,还是建筑,她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我时常在想,林徽因最爱徐志摩。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最执着,最稳妥。为了他心中的女神,一生未娶。林徽因去世,金岳霖和她的孩子们在一起。她的生日,金岳霖招来好友为林徽因庆生。这,是怎样的坚守,怎样深刻的爱。林徽因让金岳霖爱了一辈子,牵挂了一辈子。

梁思成爱林徽因,林徽因去世,他却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

嫁给志摩,嫁给了最爱。嫁给思成,嫁给了安稳。嫁给岳霖,嫁给了幸福。如果,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仍坚守孤独。我不得不说,嫁给他,是林徽因最正确的选择。不是我的苛刻,是我内心对爱情最完美的祝愿。

婚姻的完美,只是相对而言。人的完美也是如此。林徽因身边的三个男人,浪漫,安稳,忠诚,各有千秋,各有值得爱的地方。

三个男人,都是谦谦君子。梁思成知道徐志摩与林徽因相爱过,知道徐志摩还在爱着林徽因,两个男人依然友好相处。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梁思成亲自前去打理。

金岳霖爱林徽因。当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很痛苦,同时深爱两个人。梁思成告诉她,你是自由的。金岳霖一直追随着林徽因,一直与她毗邻而居,两个家庭友好相处。

男人之间的友情,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彼此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信任,使爱情长久,令友情永恒。信任,让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不老的神话。

对于女子来说,爱情就是手中的沙粒,你拽的越紧,就流失的越彻底。你必须要寻找到另外的理由来充实生命,比如一份职业,一种爱好,一种生活状态。

当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爱情之花,反而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次第开放。人们都认为理智是爱情的天敌,其实他们是亲密的朋友。爱情是花,理智是阳光,没有阳光的沐浴,花儿会很快萎谢。林徽因理智地选择了梁思成,爱情的鲜花变成了婚姻的硕果,一生一世。陆小曼不理智地嫁给了徐志摩,爱情的鲜花残酷地萎靡在无聊的鸦片床上。

女性常常夸大自己的脆弱,认为自己是一株藤蔓,必须缠绕在一颗树上。其实如果内心强大,女性本身就是一棵树。林徽因用脚去丈量,用心去写作,用病体去工作,在忙碌中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管身边是什么样的男性,都不必

去依附。她赢得他们的爱和尊重,一辈子。

从北京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到西南联大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脱坯和泥建的屋宅,再到她患病时煎熬五年困苦闭封,却依旧未曾懈怠建筑研究片刻的李庄生涯。林徽因,一步一步,走得铿锵、热烈,又哀艳、笃定,寸寸皆是庄严并令人钦佩。

她的人生不算长,可是经历了繁华与优渥,也历尽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也获得了圆满的婚姻。

三、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艺术世界

想起“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就会想到顾城;念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会唏嘘那个车轮下的亡灵;一谈到徐志摩就会吟诵“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同样的,知道林徽因的人,不会不记得“我说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每个能称得上诗人的人一生都能留下若干或让人流泪或让人幸福微笑,抑或深沉思考的名言佳句,只是幸有让人记住并流传甚广的真是不多。有些人必定要以死来配得上曾经留下的瑰丽,或许谁也不能明白,到底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无憾。

如果说建筑事业是林徽因一生都不能放下的信念,文字大约是她对美好情怀的一种寄托和誓约。她有称得上秀丽外表的诗情才气。小小一片落叶,或是一阵清风,她的心中就会撩拨起无限感思。或许每个文人骨子里都留有这番情结,林徽因纵不算文人,亦没有刻意留下些什么,但那随着心意流淌出的文字,已足以在那个才子才女辈出的时代留得一席之地。

(一)与建筑结缘

梁思成曾说过:“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3]

此言并非全是恭维,当林徽因不到二十岁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志愿。因为她觉得建筑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而且建筑

所需的不只是奔放的创造力,更需严谨的测量,技术的平衡以及为他人设想的体恤和巧思,这能让她的聪慧、才干和天分都得以施展。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而当时的梁思成,还在清华校园里又吹小号又吹笛,完全是一个兴趣未定的小伙子。当梁思成提出要承父业学西方政治时,就被林徽因的一番高论改变了主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也以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为条件。据梁思成自己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4]在当时的社会,女性能够自我实现并对此有充分自觉,是需要理性与智慧的。同时,也对梁思成一生的立志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了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从1930年到1945年,他与梁思成共同走过了中国的十五个省,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获得了许多远溯唐宋的发现,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并加以保护,比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便是如此。

林徽因早年患有肺疾,抗战期间颠沛流离,病情不断加剧,最终恶化为肺结核,这在当年属于不治之症。她病体支离,却还要陪着梁思成翻山越岭到处寻访古建筑。两个人到处寻访那些古桥、古堡、古寺、古楼、古塔,透过岁月的积尘,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计算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他们的足迹错错落落地刻印在了中华大地诸多的历史和地理场所。

战乱岁月人命惟浅,而且建筑学的研究并不是应急之务,然而他们跋山涉水,念兹在兹,乐此不疲。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这样评价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5](二)半部文学生涯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

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林徽因早期受新月派影响写过一些充满比喻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这些诗虽不象徐志摩的作品那样热情奔放具有冲击力,但却更精练含蓄和玲珑剔透。下面这首发表于1931年四月《诗刊》第二期的《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就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这个特点。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

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四月十二日香山写这首诗时林徽因正因肺病在北京香山疗养。但从这首诗并不能看到多少痛苦忧伤的影子,而只是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悟。这种感悟是通过一系列感觉意象的合成来实现的。这些意象涉及“急雨”,“云霞”,“日影”,“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河流凝成冰雪”,“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等等。这种表现手法是林徽因诗歌的一个很大特点。

诗歌的第一段就引出了“不息的变幻”,并描写了“不息的变幻”的具体表现是: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并进一步指出她的不断变化,是那么的急促,那么的不容置疑:“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诗歌的第二段从自然角度加入了人类社会角度:“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不息的变幻”就像具体的人一样,如同上帝造人一般,有点可爱,又是有着无穷的力量,给世间万物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歌的第三段是收尾阶段:“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有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不息的变幻”由大至小地影响着世间,以“她笑”来形容“她”的宽广,“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也是变幻的一部分。人们希望的永恒在她的无限变幻之中显得那么的幼稚。

林徽因诗歌写的好,散文、小说、戏剧、杂评的水准也颇为不俗,赢得了北平作家们的钦佩和喜爱。她经常发表关于文学的精辟见解,语惊四座。所以萧乾说:“她又写、又编、又评、又鼓励大家。我甚至觉得她是京派的灵魂。”

作为一名建筑学家,林徽因也许无意在文学领域做出多大成绩,但是她过人的艺术涵养和文学天赋,真诚热情的心肠,机敏的思维和言辞,再加上个人魅力,还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把她推向了“京派文学的精神领袖”这样一个角色。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在京派文学的活动中逐渐走上巅峰,这一时期诞生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6]

作为诗人的林徽因,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是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本诗发表于1934年5月的《文学》杂志第一期第一卷。对于这首诗的写作对象,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是写给已故诗人徐志摩的情诗,有人认为是写给儿子梁从诫的赞歌。但我更相信是后一种说法。从文学角度来分析,春光、星星、百花、圆月、鹅黄、嫩芽、花开、春燕……这些美丽纯净的意象,充满了喜悦、希望、爱的光辉,看得出作者是怀着对一个新生的生命的爱怜,有感而发。这样看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确实是一个母亲对自己两岁上下的孩子的赞颂,认之为悼亡诗,实在不太合时宜。

四、结语

林徽因是美人,是才女,而终归根本,也许正如其子梁从诫所说,她,不过是梁思成的淑静之妻,梁从诫的温柔母亲,懂得爱与被爱,知足、珍重的简单女子。

徽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女人之地位将变而未变之时,她之幸,因为时代思潮已有所变;她之不幸,因为当时还不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女子还为旧思想、习俗、伦理所困,得不到自由。徽因一生有意奋争,得一理想现状,但期间甘苦自知。

有关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关系,世人各持已见,但可有比徽因做得更好的?除这结局外可有更好的结局?知人论世,不能超越历史,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旁观者清,设身处地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林徽因基于她广博而深厚的中、西学功底,“文艺复兴色彩”般的艺术气质,敏锐而准确的洞察力,为中国建筑学术作出了基础性的和发展方向性的重大贡献。她在理论上的作用完全不应低于任何一位与她同时期的建筑学者,她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先行者和思想者。

她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她不仅是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女

建筑师,她还给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完美、坚强的女性身影。

注释:

[1]徐志摩.《猛虎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3页

[2]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7、195页

[3]田时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东方出版社.2004版.第59、129页

[4]丁彦昭.《骄傲的女神林徽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版.第38、321页

[5]林徽因著,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版.第1、4、58、92、135、187页

[6]姜雯漪.《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版.第191、193、197、198、270、288、312页

参考文献:

[1]彬彬.《一代才女林徽因》.作家出版社.1993年

[2]彬彬.《林徽因传》.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

[3]韩石山.《寻访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4] 田时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东方出版社.2004年

[5]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

[6]姜雯漪.《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7月

[7]萧乾.《一代才女林徽因》.《读书》.1984年第10期

[8]阿刚.永恒的花瓣: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解读.名作欣赏.1993年第5期

[9]严麟书.一代才女林徽因.古今谈.2002年第2期

[10]杨稼生.一身诗意千寻瀑:读张清平新著《林徽因》.东京文学.2002年第4期

[11]陈学勇.林徽因、徐志摩“恋情”考辩.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在了解这个人之前看了她写的文章诗集,只觉得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老成了。尤其是文章小说,气氛一直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里,压抑的几乎无法呼吸。诗歌明明应该是最煽情的,唯美的,可是却偏偏要加上无止无尽的冲破黑暗的欲望。就像是,明明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希望的田野,而作者却偏偏引来乌云压城,让人只能在黑暗中努力汲取仅有的芬芳。甚至,我一度以为是在她老年的时候写的。只有在她写给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信中,才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有人气儿的女子,一个会为了家人奔波劳累的母亲,一个也会抱怨家事繁重的妻子。(林徽因写的英文信大多有儿子梁从诫翻译)(梁从诫,2010年去世,是一名非常杰出的环保主义者,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她和沈从文的文章,虽然沈从文只比她大两岁,但文章感情方面却有很大区别。沈从文的很多文章都是反映湘西一带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用一种很真实的视角,极普通的例子剖开淳朴下现实的丑陋。但,另一方面,当他纵情描绘湘西一带的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时,作者本人应该是完全沉浸在那片土地的怀抱中的。在读者看来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美好,以至于如此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忘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或者,我们把它俗称为“对比”。这就是不同。沈从文笔下的风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唯美的画境,它不夹杂任何的杂质。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仇恨,没有那个特定的年代的无奈。所有的一切都只源于对那片土地最真实的赞美与向往。林徽因的文章虽然也是美的,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或压抑或宣泄的悲愤。像是鲁迅这样的教育家对国人发出的呐喊,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能以如此细腻的手法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实在是难得。只不过,现在想来,国家危难,民族存亡,对于那个年龄的他们,要负担的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带着浓妆淡抹的身姿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好不容易手刃了外国侵略者,却发现,接下来的八年自己手里要沾满的竟是自己同胞的鲜血。中国平民的生活大抵也只能透过她们的文章才能清楚地看个透彻。一方面,如此年纪轻轻就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心境必定要比普通人深上许多。从小就经历了家人一个一个的不幸离去,尤其是在她21(1925年)岁时,年仅49的父亲林长明被流弹击中,去世。当她24岁(1928年)时与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同年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赶赴北京。来年1月时(1929年),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同年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另一方面,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跟随父亲出国学习,研究,考察样样不落,其视野应该比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还要开阔。 林徽因的诗歌一方面是偏向带有浓厚的徐志摩型的浪漫主义气息。很明显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的唯美在这首诗中达到了极致。但,就我所看过的诗歌小说,大部分还是一种在黑暗中百折不挠的前进的护国爱民的类型。这可能就比徐志摩更加的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甚至觉得,《四月天》仅仅是黑暗中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明光。比如,在其三弟林恒死后(美国俄亥俄州美术学院院长,即林

作文素材 林徽因

林徽因:才气女子,诗意灵魂,你是人间最美四月天 民国美女林徽因,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却有着多重身份:中国著名建筑师、作家、诗人。她中西方文化兼修,不仅擅长诗歌、小说、散文,在翻译上也有所造诣,无愧于“才女”之称。而她与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建筑做出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与“校园皇后”陆小曼、“金嗓子”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并称“民国四大美女”。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在民国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在诗和建筑中淡定游走。即使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她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

林徽因 古建筑的记录者 与很多传统的民国小姐不同,林徽因没有把自己局限在琴棋书画和相夫教子之中。她与丈夫梁思成志同道合,一起破解中国古建筑的奥秘。 15年间,林徽因不惧条件艰辛,即使疾病缠身,也依然与丈夫一起跋山涉水,从中原到江南,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尽可能地实地调查和勘测各地古代建筑,切身体悟中国古建筑之美。 为了学术研究,林徽因经常工作到深夜,与梁思成一起完成并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等著作,得以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积淀和独特风格。

【用法解析】 相关题材:执着,意志坚定,热爱学术 示例: 即使在流亡时期,林徽因也时刻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坚持学术研究以及创作。她不仅将生活的迷茫、惆怅、苍凉、沉郁寄托在诗句之中,还克服困难为处于战乱的中国建筑界创造更多贡献。这个民国女子不仅留下了她的美貌和爱情故事,还留下了对事业和国家的无私付出。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

“文”“学”会通的诗人 林徽因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进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1924年为实现自己的建筑志向赴美攻读建筑学,成长路上博学广识。 从小在家庭环境渲染下接受开明教育的她,除了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也得以接触西方文化,体味不同于东方的语言思想,从中捕捉灵感火花。对中西文化的融通,造就了“诗人林徽因”。 在多数人眼中,林徽因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相识,也促进了彼此的文艺创作。文学上,她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极具个人风格。在诗歌创作方面,正如闻一多所言,林徽因的诗清雅婉丽、灵动优美,兼顾新诗“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 那娉婷/ 你是/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 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2.(7分)阅读现代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完成各题。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注】林徽因: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成员。题目中的“你”指她的爱子梁丛诫先生。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心中的爱与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进行比对,并用排比句式将画面连接,使得情感起伏荡漾。 B.诗人巧妙地运用色彩词语,如鹅黄、绿、白莲等词,构建了温暖的意象组合,展示出温馨柔媚的情调。 C.诗中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写出了意象的灵动美丽,同时也展露了作者内心对于新生的喜悦。 D.诗中的画面和声音是交织在一起的,四月天里有人们的笑声、风声、雨滴声以及燕子的呢喃声等,这些声音热闹而杂乱。 (2)这首诗的一个特点是采用大量的比喻。请试举一例,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2.【解答】(1)D.“这些声音热闹而杂乱”错误,“杂乱”属于强加。 (2)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是用大量的比喻和感官描写,对意象和情感进行雕琢和塑造,却毫无刻意之感,反而巧妙地将深刻的感情隐藏在华丽的语言和修饰中,让人不觉被诗中唯美的意境和诗意的感情所打动,与诗人一起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中。诗中把“你”“心中的理想”比喻成“人间的四月天”,充满诗情画意,柔情蜜意;“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也都是比喻。 答案: (1)D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14环境1班王明荣 读了《林徽因传》,林徽因是温和的,她不曾有过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曾有过太多的支离破碎。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没有三毛的放逐,没有陆小曼的决绝。她活的乐观而执着,坚定而又清脆。她不需要浓烈相守,只需要淡淡的陪伴。 无论经受过多少起落浮沉,尝过多少人情世故,她永远都是一杯淡雅清茶,她那样柔婉坚忍,诗意又坚忍。 提起林徽因,总在人间四月天,有一种轻灵的美丽。有人说,林徽因杯封存在了人间四月天。纯净的她比任何人都懂得调配烟火,所以她不会轻易的被往事所伤。 我时常在想,假如林徽因一直守在江南,守着老旧的宅院,做着一个凡妇,与一个凡人共有黄昏,度过炊烟四季,慢慢老去,深深庭院,还有爬满青苔的老墙,几只杏桃,一种简约的美丽。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她用柔情给爱人的衣裳缝制纽扣,偶尔也教清风识字,日子如流水而过,而那个男子的温和目光,则一直追随,不离不弃。 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这座高贵沧桑的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情。尽管那个时候她还不到风华绝代的年龄,但她的钟灵毓秀,用她的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迷醉了许多的校友。那时候的林徽因绝对是许多人心中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

的,有些人则需要经历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那么的清新如一。 我相信在林徽因的童年中,也有许多的令她难忘的旧事。小小的她,有一颗比同龄人更加多愁善感的心,而她所邂逅的,亦是不同于常人的人和事。那些美好的岁月,都被封存在书卷中,或许只有有缘人才能翻读。又或许,许多人宁愿将那些美好封存,有如搁置在木抽屉的老照片,若非年华老去,都不会轻易的去碰它。 一切都只是幻想,这世间本就没有假如,大家闺秀的林徽因,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注定做不了一个平凡的女子。纵然她喜欢柴米油盐的香味,可是风花雪月的柔情却一直对她纠缠不休,所以她被放逐,远离江南,接受更加绝美的绽放。 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红尘里淡然自若,可以令徐志摩写下最美丽的诗意,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的无辜的甘为她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么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再后来,林徽因去了英国,她以绝代的容颜和才情令许多的中国留学生倾慕,追求。她独恋上徐志摩,只是他们的爱情就像是一场烟花,璀璨之后只留下一地的残雪。之后,林徽因再没有旁骛之心,只钟情于她的归属梁思成。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早在1931年,林徽因初涉诗坛时,陈梦家就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1915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也高度赞扬这位女诗人的诗作,认为她和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后来,林衡在《中国现代诗选》的书评中又指出:“林徽因等后起之秀,似乎很该给留下几页地位。”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很多人都给林徽因以热切的关注,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表示赞扬。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几乎完全被现代文学史遗忘。她去世后,丈夫梁思成曾选辑她生前的诗作拟出版以志纪念,但工笔誊抄的诗集与大量未发表的诗作均焚毁于“文革”;六七十年代的林徽因研究陷入空前的沉寂。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的美丽面容再次展现给历史和读者。八十年代后,林徽因研究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和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林徽因的生平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出版方面,陈钟英、陈宇二位学者成绩卓著。众所周知,林徽因的作品在她生前从未结集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皆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天津《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1982年,福建师大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其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这是林徽因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98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周良沛编选的《中国新诗库·林徽因卷》。不少报刊也相继刊载介绍、研究林徽因的资料、文章。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读书》上发表《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一文,介绍母亲生平;年轻时由林徽因扶持走上文坛的萧乾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一代才女林徽因》,亲切地回忆了与林徽因交往的点点滴滴。陈钟英、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彗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建筑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年表》,高秀琴的《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以及陈学勇的《林徽因笔名和探佚》、《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等文章,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不少翔实可靠的生平史料。陈宇的《林徽因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一文,对“林徽因的生卒时间”、“林徽因是否进过建筑系学习”、“女作家林徽因不同于男作家林微音”、“不应该把林徽因封死在唯美主义新月派的象牙塔里”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人们更全面地考察研究林徽因其人其作并给以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初期研究者多着力于发掘林徽因生平史料,对她在中国古建筑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文学创作上特有的禀赋与才气给予肯定。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林徽因的作品本身,评述其创作风格和价值,林徽因研究进入新阶段。陈钟英、陈宇的《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李菀的《林徽因和她的诗》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西方教育,曾随父亲到伦敦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受英美文学影响很深。一些研究者认为,林徽因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浓郁气息即主观抒情性(收在《林徽因诗集》中的55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她大半生在病榻上度过,几度濒于死亡,遂使她的作品带有感伤情调,如《情愿》、《莲灯》等,显然受到了波德莱尔式的象征主义影响。尽管如此,她的笔触还是走出个人狭小

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及运用实例之林徽因的三次拼搏

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及运用实例之林徽因的三次拼搏材料一:林徽因的三次拼搏 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 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此时的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 了完成最后的工作,不惜将整个生命赌上去,从死神那里夺取了十年的时间, 完成了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 全体起立鼓掌通过这个设计,那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 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 发展壮大,这时的她,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了,一天 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底座装饰浮雕设计。1955年4月1日,因为长期积劳,病情恶化,她在同仁医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历程,这位柔弱女子就这样勇敢地与死神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了十年时间,给我们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使用上述材料,分别以“跑的体验”、“一枝一叶一世界”、“凤头猪肚 豹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位置与价值”、“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留给明天”、“脸”为话题写描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片段。 范文示例: 跑在死神前面 人生就是一次长跑,各自的体验不同。跑在死神前面,为这个世界留下一 些美,是一种瑰丽的“跑的体验”。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协助丈夫完成巨着《中国建筑史》,在肺部和肾 脏受到严重损伤的情况下,披星戴月,栉风沐雨,风尘仆仆,穿丛林,走泥泞,过高山,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民居、庙宇、桥梁、牌坊等资料和图片。她瘦窄的 额头经常挂满豆大的汗滴,图的是给丈夫的学术“助跑”,给建筑事业“提速”。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给新中国一份厚礼,她全程参与设计了国徽,她 不顾瘦弱的身躯遭受病痛的煎熬,夜以继日的工作,构思,初稿,否定,二稿,讨论,修改,定稿。陪伴她的是一杯酽酽的茶水,一盏彻夜不息的日光灯,一 块用来提神时擦拭额头的方巾。当政协会议代表一致鼓掌通过国徽设计时,她 竟然虚弱到无法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人们致意。端庄秀丽的脸庞益发显得憔悴瘦削,图的是为自己的国家打造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标志。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抢救景泰蓝制作工艺,她不顾肺部已布满空洞, 肾脏已切除一半,结核菌已扩散到肠部,带领学生下工厂,入农村,与艺人交

(完整版)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解读鉴赏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解读鉴赏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解读鉴赏】 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旷世才女林徽因的诗,善于捕捉巧妙的意象,情感细腻入微,呈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力。 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绿草如茵,河流清澈,百花争妍,飞鸟鸣啼。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因此,用四月天写爱,才最真挚感人。 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风”是抽象的,却由你的爱你的“笑响”将它“点亮”,使人由听觉到视觉,从各个感官角度来感悟体味。春的“光艳轻灵”都缘自于“笑响”,这是对“爱”的形象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是刻骨铭心。 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为了表现四月天的柔和恬静,诗歌捕捉的意象动静结合,风光自然。“云烟”,既柔和又朦胧,是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则是爱的动态美,虽动却也不失恬静安宁。爱融含了所有的物态之美,这正说明,爱无处不在。 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四月的花,“轻”“娉婷”且“鲜妍”,这已经是绝美的风姿;但这还不够,还有“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那种令人艳羡的美语言都难以形容,但“你”的爱却美而不娇,艳而不俗,那“月圆”的“庄

浅谈梁思成先生

浅谈梁思成先生 2011221102510011 播音与主持艺术罗婧如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 当提及梁思成先生,最初的反应一定离不开他的父亲——一位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拯救民族的梁启超先生。因为这一封建社会政治改革运动的历史性,凝聚了众人的眼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除了身为名人后代的梁思成先生,在近代建筑史上不能忽略的历史地位。 梁思成先生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值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而他的一生也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成长岁月在清华度过,1915年至1923年间,他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当时是留美预备学校)里学习;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6年,他创办清华建筑系,奠定了清华在建筑学中不可取代的学科位置,尔后一直在清华工作,直至1972年病逝。 作为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他更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8他在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第一个建筑学系。1931年起他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参与了多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宋代《营造法式》的专研及古木构建筑的发现,为我国建筑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基础。“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 于他个人自身的性情来讲,单纯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个性也尤为单纯,甚至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像儿童般样,拥有对这个世界无穷的好奇。在一个以自由民主为荣的国家、世界环境中,以他的本性就可以得到无比荣耀的地位,务须任何其他人为的修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于1947年到1948年访美讲学,同时参与了知名的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回国后投身教育界,开始精心创建自己理想中的清华建筑系。以他的培养目标而言,”建筑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时间的历练给予他的不仅是成熟更是再一次明确人生的目标。 “平易近人,诙谐幽默,自由民主”这些个人的特质和他自身出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也使他在学生中赢得了尊重,被大众誉为中国的国宝。他建议自己的学生说:要”喜欢”自己的职业,创作要有”激情”,否则在技巧上无论多高明也是只有匠气,而无灵气。”得有想法,有立意。不要挑挑拣拣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你才能体会到,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建筑师,这个职业是个很好的职业。”在他看来,建筑师比一般人更幸福,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美的作品;建筑师又比一般人更苦恼,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丑的作品。”建筑于他而言早已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存在。 他很重视表达能力,他说:”你想得很美没有用,你得能说出来,说得很简短很清楚,说得别人能接受,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的讲演有评价提及到:”…形象感?特强,情理交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的?理?,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辉,他的?情?又

我眼中的林徽因_高一作文

我眼中的林徽因 有一位女子,她是凡世间的精灵,胡适称她为“中国一代才女”,冰心说“她很美,很有才气”。是什么她无愧于“才貌双全,聪明伶俐”的才女称号?浓厚的兴趣促使我慢慢走向她、认识她。其实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为梦想而不懈奋斗的爱国的女子——林徽因。 秋意正浓,枯叶已落满了院子,窗外一棵苍老的柏树似乎被岁月压弯了腰,孤零零的枝头只剩“发白”的绿叶,偶然间还能听到枯叶的沙沙声。 突然,冷清的街头上传来一阵脚步声。是谁?是她,她来了。小草好奇地把头从石砖上探出来,风儿停下来看她,地上的石头也动了起来,似乎在对她表示热烈的欢迎,她每靠近一步,它们就越激动。她手里拿着一本书,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她那铺满黄叶的院子,走向她那个知识的海洋——书房,又一次沉入书海中。她忘情的访古探今,或悲或喜的低声吟唱,像一个不食烟火的仙女,“在古建筑间穿行,在诗文中游走,漫步于红尘之上”,仿佛世俗尘事皆不存在,泰然自若,与世无争。如若有那么一个时刻,她能放下手中厚重的研究,静静的小憩一会,想必任凭窗外风起云涌,在书房里,依旧会坐着一位不食烟火的女子正忘我而贪婪的遨游于书海中。 美妙充实的青春生活稍纵即逝,她一个弱女子,竟带着赤子忠心,带着对建筑学的热爱,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投入到中国古建筑的研

究中,并用自己所爱所擅长的本领,报效祖国。 乱世中,她如同一朵盛开的梅花,傲雪绽放,纵使凋零,也要把自己奉献给大地。 林徽因曾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最后她选择了陪伴她一生的丈夫梁思成,互助互爱,共同为年轻时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并双双对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和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年,她克服了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的求学挫折,辗转实现了自己的志愿。学成回国后,夫妻双双投入报国事业中,辗转走访了十五个省,两百多个县,实地考察了两百多处古建筑,并让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得到有效的保护。抗战年代,她不顾个人安危,发出文艺界抗日救亡的强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和丈夫辗转多个地方,一路风雨却从未摧毁他们对建筑的热爱与研究。战乱曾击垮了她的身体,但却无法阻挡她那拳拳的赤子之心和她那为理想而顽强拼搏的精神,病榻上,她从未荒废对建筑的学习和热爱,忍着病痛,多方查找资料,协助丈夫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的撰写,实现了他们心中多年的共同心愿。面对古迹保护的众说纷纭,她以极其负责且坚决的态度表明: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的古建筑,力主保存北京古城的面貌。我想正因她的极力保护,如今的故宫才能得到保存和保护。 面对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林徽因夫妇纹丝不动。美国曾几次三番邀请二人去做访谈和演讲,但是都被她和梁思成拒绝了,她说:“虽然我们生活贫困,但是我们却深深的明白中国现在的困难与生活条件的不好,如果我们没有站出来在建筑学上发展,那么还有谁愿意

当代舞《林徽因》浅析

当代舞《林徽因》作品分析 《林徽因》为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选送作品,由现当代舞著名编导汪起正老师指导完成,其标志性的人物特征与时代背景被刻画得恰到好处。整部作品起承转合的演绎了林徽因如剧一般的人生。 首先从体裁类型看来,“当代舞”作为中国舞蹈的重要舞种之一,在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注重形态和元素的重新利用,强调现实人文情怀。它是老一派舞蹈家舞蹈创作的实践探索,坚持根据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去吸收、借鉴各个舞蹈派别的各种风格,创作出与以往不同的舞蹈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了。 从作品背景来看,是以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的林徽因来作为刻画的对象。她是有名的民国才女,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天成。作品为典型的叙事类当代舞作品。开场是病重的林徽因在恍惚中,她开始拷问自己生命路程的意义。流亡时期与梁思成颠沛流离,迷惘、惆怅、沉郁。临终的林徽因被噩梦困扰,因为城墙被拆,她以拒绝服药抗议。想起一生遭遇的各种困难与不顺,又想起了年轻的自己在阳光中、在人间四月天里满心欢喜的样子,恬静、飘逸、婉约、清丽。过渡变奏音乐中,念了一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从沉郁的基调转入了明亮,正如这首诗是写给她的儿子梁从诫一般,这明亮期许的氛围也像是期待儿子的降临。而在作品结束时就像林徽因临终的一刻,仿佛对过去的自己说“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阳光总会来”后含笑逝去。 这整个剧目起伏感很大,前后对比也非常强烈,又是对著名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比较难以拿捏。原跳的舞蹈演员丛苑很好的表达出了前半段压抑、渴望、痛苦、追寻等复杂情绪,后半段又演绎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涩涩情绪,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一位情窦初开的优雅的大小姐与心上之人相处时的开心喜悦。但是我注重动作的衔接而少了情感的投入,缺乏对比处理,明暗交替的线路没有突现出来。为了能够理解原作品想表达的内涵,我查阅了《林徽因选集》、《林徽因传》、《梁思成与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有关林徽因的文集,去理解人物的性格个性。根据原舞者的展示,我将从性格线路入手,突出人物的优雅、

关于写林徽因的作文

关于写林徽因的作文 导读:本文关于写林徽因的作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莲般走过的林徽因 710072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顾韵雯 起初,只知道林徽因的那首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隐约感觉到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女子。那时我想,或许她是一个江南的女子,伶俐,轻盈,婉约,像是一首诗中那个打着伞走过雨巷的女子,散发着丁香的芬芳。 后来,我读了关于她的一本传记。 读的时候就在猜测那个作者是否也是生长于水乡,灵动的文字像郑愁予的那首《错误》的意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因为笔尖泻下的诗意总是会与梦里水乡联系在一起。纸上的文字更让我确信,林徽因骨子里有一种朦胧的、静谧的美——她是一朵玉白的睡莲,悄悄地浮坐于映出夜空星辰的荷塘之中,波澜不惊,像是在做一场梦,轻轻地垂下眼帘。 哦,那梦境一定是美好的,就像是在英国与那个风度翩翩的诗人——徐志摩的相遇。同为诗人,壁炉边两张小沙发,两杯咖啡,几本书,他们两个人一起畅谈古今,把玩文字。一直是这样的,一直到分别的那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再别,那段时光今生不再。林徽因淡然地面

对这位故人,也淡然地收藏了那段玫瑰色的时光。也许那时她喜欢的还是“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所以这段还算快乐幸福的时光就被收藏起来,变成心中最柔软的回忆。也不得不说她是冷静理智的。就像后来席慕蓉写到的:“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然而徐志摩做不到,他“念念不忘,只是爱上回忆”。当然总有人说,徐志摩是一团热烈的火,林徽因是一泓清泉,澄澈却有深不见底的安静、深邃——水火终没有融合。 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事业——建筑。与她丈夫一样,建筑就是她的生命,是点燃她生命的火炬。她是那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对事业的挚爱让她的一生更加璀璨,就像东方天空的那颗启明星,不可忽视。 尽管如此,但是聪明如她,在她的丈夫梁思成问她为什么愿意嫁给自己时有一段诗意的回答:这个答案很长,要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这样灵巧的人,犹如月光“那轻,那娉婷”——洒向城市,让所有人平静;漫向大海,让浪涛乖巧;笼罩大地,让整个世界都感到安宁。 与祖国一起经历了无数苦难,生命中的后半部分,她安稳下来,在她热爱的事业之中飘然离去了。 这位人间的仙女走了。有一个人默默地守护了她一生,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就是金岳霖。金岳霖对林徽因的守候是纯洁的,纯粹的,他也许更像一个兄长。 所以,又回到了原点。一朵玉白的菡萏缓缓绽放,在所有人的心中不朽。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文及赏析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文及赏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解读鉴赏】 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旷世才女林徽因的诗,善于捕捉巧妙的意象,情感细腻入微,呈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力。 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绿草如茵,河流清澈,百花争妍,飞鸟鸣啼。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因此,用四月天写爱,才最真挚感人。 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风”是抽象的,却由你的爱你的“笑响”将它“点亮”,使人由听觉到视觉,从各个感官角度来感悟体味。春的“光艳轻灵”都缘自于“笑响”,这是对“爱”的形象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是刻骨铭心。 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为了表现四月天的柔和恬静,诗歌捕捉的意象动静结合,风光自然。“云烟”,既柔和又朦胧,是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则是爱的动态美,虽动却也不失恬静安宁。爱融含了所有的物态之美,这正说明,爱无处不在。 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四月的花,“轻”“娉婷”且“鲜妍”,这已经是绝美的风姿;但这还不够,还有“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那种令人艳羡的美语言都难以形容,但“你”的爱却美而不娇,艳而不俗,那“月圆”的“庄严”与“天真”,显出爱的深刻与厚重,淳朴与大气。这里揭示了爱的内涵与真谛。 爱如四月天里的新鲜柔嫩。四月的花朵绚丽多彩,而诗歌写“鹅黄”、“绿”、“白”各种花,目的还是为了突出爱的无穷魅力——“新鲜”;爱的勃勃生机——“柔嫩”,以及“喜悦”之情与“期待”之意。诗人在此借对方写自己,流露出对爱的热切期待。 爱如四月天里的融暖缠绵。四月的景,看,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有“燕在梁间呢喃”;感,有布满空间的“暖”。那么,诗人再也走不出这爱的空间,因为,这里有她的“希望”,这里有爱的缠绵。此处抒情,与诗的第一节呼应,又道出赞颂爱的原因,真挚严谨,而又不留痕迹。

我眼中的林徽因[1]

说不出的美丽 ----浅谈我眼中的林徽因 初识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常常是与别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他们都是林徽因生命中重要的人,是她的丈夫、知己和朋友,我们常常从他们的身上搜寻到林徽因的影子。不可否认,我最初想了解她是因为好奇诗人徐志摩当年为什么因痴情于林徽因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载林徽因如诗如画的年龄,她遇到了才华超群并因诗而享誉盛名的诗人----徐志摩。徐志摩被她的才华和美貌打动。他对她的爱迅疾而热烈,他大胆的向她表白。她没有接受,她想到自己的母亲是“二夫人”,而且父亲还有“三夫人”。她从小就目睹母亲常常暗自垂泪,也深谙这种家庭的不道德和不正常。她决不让自己重蹈母亲的覆辙。于是,她把爱的绣球抛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一个同样优秀、同对建筑痴迷的建筑学家。她没有因他的腿跛而削弱对他的爱,成为他的伴侣和助手,与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支持他的理想和事业,与他一同奋斗。林徽因在我心中更布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我为我的肤浅和无知懊悔不已,才明白那些印记并不是真正的林徽因,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林徽因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为了更深刻、更形象给予学生知识和艺术上的熏陶,常常带着学生到北陵和故宫去上课。我不知道,一

个长在南方的女子如何适应北方的严寒;一个美丽绝伦女子,如何用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培育二十年代末渴求的学子。林徽因患有肺结核病,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治学、考察、调研。有时系里让她休息,她却说,只有站在讲台上她才能忘记自己的不适,她才能舒服些。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曾说过:“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那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和热情。真的,怎么能包容那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林徽因,不仅因为她著名的才貌双全,更因为她的气质修养、风度性情,犹如稀世美玉,难以形容,她是一个女人中的女人,独一无二。阅读林徽因,滋生出一份感佩,惊叹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古今中外,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够像她这样,即便是当今的新时代女性也会为之叹然。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了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路历程。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

有一种态度,叫林徽因-1500字作文

有一种态度,叫林徽因 -1500字作文 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我们,仿佛都与宁静淡泊这个词无缘。正如白落梅所说的,我们的心已经偏离了我们原来的方向,是时候尝试归真了。在读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后,我被白落梅笔下那位才色倾城的林徽因形象所震撼了。 大部分人对于林徽因的初印象都是一位温婉淡雅,才貌倾城的江南女子,于是贸然地将林徽因与林黛玉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至少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就认定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可以将林徽因作为奋斗目标,因为我们对待我们的伟大的中国梦需要这一种态度——那就是林徽因! 确乎,林徽因长期处于患病状态,她有较为严重的肺炎,几次静养。她是情感丰富,体弱多病,这点与林黛玉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她并没那么软弱,轻易就被病魔所打垮,她那柔弱的外表内充斥着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就在她得知自己最多只能存活十年的时候,她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自怨自艾,至少这里,她对

待生命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着林徽因态度的人,他们用生命谱写诗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驻足留青。例如邓稼先,还有伟大的周恩来周总理,他们都有着同一个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像我们这样的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兴盛和平的年代里的少年们,是否也应该怀有一些如此伟大的梦想呢?即使暂时无法实现,也该从此刻开始在心中铭记,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是民族魂的象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大部分人对于林徽因传奇般的爱情羡慕不已,但又有几个人记得林徽因除了传奇的爱情以外,为中国建筑事业所做的的努力呢?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句话用在林徽因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如果泰戈尔老先生在世的话,他也一定会被林徽因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貌双全的女子所震撼。只有真正了林徽因的人才能了解到她表面的绚烂人生背后所隐藏的那份艰辛和血泪。很遗憾,作为一名过路的旁观者,我还不具有对林徽因小姐品评的资格。 还记得林徽因笔下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吗?那轻灵的的笔风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纵使世间有再多的困境,我们也要坦然面对,这或许也是“林徽因”态度的一部分。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正是因为如此,林徽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一至四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构成对称的乐章,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荡漾起伏,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诗的第五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收束的乐章,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呼应,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毫无滞涩之感。 作为诗歌最为形式化的表达上,此诗的节奏、韵律与语词的选取都处于语词的中性状态,没有大红大紫、纯黑纯白的俗艳与锋利,在声音上,也是温和的、静雅的,甚至走向旖旎和慵懒;十一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在诗歌运行的过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节点,以“频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这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研究和认识的精妙之处。歌颂四月天,其实都是在向“你”倾诉,全诗只有一处破折号,这一处破折号写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什么样的希望呢?联系林徽因的知识背景,我们会更加明确这首诗艳丽的画面背后,有着理性主义表达的节制和书写的雅致,完全能够体现出古典英国诗歌的高贵气象。[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语言艺术 《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语言,画面感极强。不同于当今一些诗歌注重思想的表达,它还保留着古典诗歌以形象毗类情感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诗歌意象、思想和语言之间,这首诗追求的是一种整一的感觉,不是思想高于画面、意象和声音,而是以诉说为主,阅读者在吟诵的过程中参与创作,共同“呈现”意蕴的面貌,在这里,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敞开的画面,以形象的语言等待领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且以温暖的组合展示温馨柔媚的情调。 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按照心理分析来说,则是一种温润的美感。而且,作者在描写这些美感的时候,又采用了跳动的笔法,也就是说于变化中、动作中展示色彩,这可以从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中看到,这样的文字有“点亮、春的光艳、云烟、黄昏、星子在无意中闪、夜夜的月圆、水光浮动”,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从人类的接受心理来说,这样的色彩点燃恰好是抓住了人类注意力的某些特点:再似乎不注意的地方写下动态的景观,稍一提神,便豁然开朗,这正是美学欣赏中的恍然一悟。而且,在这样两组文字中,有一种顺承的关系,第一组纯粹的色彩只有到了第二组跳动的组合中才更生动,试看这些词:“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云烟”则直接是状态的描写,若隐若现渺渺茫茫、“黄昏”看似暗淡实则隐喻了温暖,因为它后面紧跟着的是“风的软”、而“星子在无意中闪”承续“黄昏”这一意象,突出了“闪”的动态感,给我们一种灵动的审美体验、在“夜夜的月圆”和“水光浮动”中,以“暗”和“柔”进一步烘托那种微醺的温暖的感觉。所以,在这样的文本细读中,我们会发现,当单纯的文字组合在某种一致性的情感脉动中的时候,那些文字就会突破其单一的意义,而获得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浅谈林徽因《那一晚》

浅谈林徽因《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节选《那一晚》我并不曾懂得古代诗的或平仄或工整,也不懂得近代诗的或旖旎或铿锵。而我唯一感受的,是那诗中百转千回的少女情怀和如掌心水、指间沙一般逝去的如梦芳华。 风华绝代,一代才女林徽因自拟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作为一位建筑家,她与梁思成夫唱妇随,成就建筑业的辉煌事迹有目共睹。而作为一名母亲,这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林徽因作为诗人而言,留下的诗作却几乎屈指可数。不得不说,林徽因的诗作很大程度受徐志摩所影响。 《那一晚》这一诗篇在后人的研究中并没有为后人所重视,在林徽因留下的作品中确实也没有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却偏偏独爱这一首诗,爱那个时候林徽因的无奈,爱她的决绝,爱她的笃定,亦爱她的理性。 1921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欧洲。也许这正是后来一切结局的开始,遇上徐志摩是偶然或是命中注定。在伦敦的日子里,他们相识相恋,徐志摩也为了林徽因和妻子张幼仪离婚。1921年十月林徽因回国,随后被许配给梁思成,而紧接着徐志摩也匆匆回国。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徐志摩也再娶。1930年左右,林徽因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修养的日子里写下《那一晚》这首诗,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 1932年徐志摩、林徽因的圈内朋友陈梦家主编的《新月诗选》收录了林以笔名“尺锤”发表的《仍然》,但却没有收录《那一晚》,其中的用意大概也不难看出。这一诗篇的正式发表是在1931年4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二期。这首诗发表后,徐志摩即以《你去》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夜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 我不禁为两个诗人的爱情唏嘘不已,为了伦理和道德,为了身边所有人的和谐,林徽因选择了放弃。但是正如我们一般,有哪一段最初的爱情能够忘记?在私心里,林徽因对曾经的美好一定也会怀念不已吧。正如他们两人心中始终有最炙热的感情,无法消弭。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林徽因这样写道。大概痛的总是别离,即使林徽因的理性使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割舍自己的感情又岂有那么容易。表面决绝的,貌若铁石心肠的,又有哪一个不在暗夜痛心不已。大概徐志摩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回应了,他说: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最爱的就是这两段,平淡的语言,却最使我感动。大概是曾经经历过,才更会对这些无比感怀。美丽的初恋和美丽的故事,不得不说,那是以前或是现在都最深情。大概所有的深情也都显得这样平淡平常,喜欢这首诗的理由大概也是这样。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林徽因这样写,可想念的有怎只当年风光,最挂念的是风光中的身边人。林对徐不言思念,却句句情深。我在想,动容的又何止是我,当年志摩莫不如是。 那一晚,发生的究竟是别离,还是深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