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序言 0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基本原则 (2)

(三)发展目标 (5)

二、主要任务 (5)

(一)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队伍 (5)

(二)培养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队伍 (6)

(三)培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人才队伍 (7)

(四)培养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9)

(五)培养海洋管理人才队伍 (8)

(六)培养海洋高技能人才队伍 (9)

(七)培养国际化海洋人才队伍 (101)

三、工作机制 (10)

(一)完善海洋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10)

(二)建立中央与地方海洋人才工作联动机制 (11)

(三)强化海陆互动的海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12)

四、政策措施 (12)

(一)实施海洋人才工作优先投入的政策措施 (12)

(二)推动海洋教育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 (13)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的政策措施 (145)

(四)支持海洋基础学科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14)

(五)加强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 (156)

(六)促进青年海洋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15)

(七)完善海洋人才发展服务的政策措施 (167)

五、重点工程 (16)

(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展计划 (16)

(二)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178)

(三)战略性海洋人才培养工程 (17)

(四)深远海人才培养工程 (17)

(五)海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189)

(六)海洋人才培养共建计划 (18)

(七)海洋科学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计划 (20)

六、规划实施 (19)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19)

(二)开展监督检查,实施绩效考核 (19)

(三)开展统计分析,加强监测评估 (191)

(四)做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20)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指导方针,结合海洋人才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

海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可扩展的战略空间。我国是海陆兼备大国,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面对世界海洋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沿海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海洋不仅要为我国战略利益的拓展提供新的空间,而且要为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也要为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缺提供强大后备支撑,特别是要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安全通道。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我国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海洋事业是科学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事业,培养造就宏大的海洋人才大军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保证。在国际海洋资源开发竞争、战略空间争夺日趋激烈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海洋人才资源开发,促进海洋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是应对国际海洋发展形势、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实现建设海洋强国远景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

本规划纲要中的海洋人才是指在海洋经济、管理、科研和服务、教育等领域的海洋产业就业人员中,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海洋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目前,我国海洋人才遍及20多个涉海行业部门以及260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涉及领域广、素质层次高、年龄结构轻、初具规模的人才队伍。2010年,我国海洋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0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137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0多位。海洋人才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近海海洋科学研究已建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海洋科技的整体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海洋开发已形成12个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今后五至十年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海洋人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海洋人才发展提供了空间,也为吸引国际海洋人才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海洋事业发展对海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继续教育薄弱、海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型人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快海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充分发挥海洋

人才效能和潜力,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发展需求与海洋人才培养的关系,对系统谋划和统筹海洋人才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在海洋事业发展中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坚持需求牵引、创新机制、以用为本、统筹开发、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泛海人才战略”1,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加大海洋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进一步改善海洋人才环境,充分发挥海洋人才效能,统筹推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

1.需求牵引

以海洋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等,确定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指导协调海洋人才的合理布局。

1“泛海人才战略”是指面向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树立“大海洋”的理念,统筹规划各涉海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指导各沿海地区人才队伍发展,整合优化各学科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建设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人才队伍。

2.创新机制

以机制创新引领人才开发,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突破海洋人才发展的机制瓶颈,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海洋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框架和相互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人才管理的科学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水平。

3.以用为本

积极探索并采取符合海洋人才特点的政策措施,用好用活人才;注重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育才、用才机制。进一步把人才资源开发培养与重大海洋专项、重点海洋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应用实践带动海洋人才的发展。

4.统筹开发

统筹海洋事业和海洋人才的发展规划,统筹中央与地方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统筹海洋管理人才、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和海洋技能人才的协调发展,统筹海洋各领域人才间的调整与流动,统筹现有人才、后备人才和未来人才的培养,推进海洋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5.突出重点

结合海洋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情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抓好海洋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着重提高海洋人才科技创新能力,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海洋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使海洋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达到主要海洋国家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建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的海洋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海洋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加强海洋教育,扩大海洋人才培养规模,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达到400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5%,造就百名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海洋人才创新团队。

——海洋人才素质大幅提升。构建高水平、多层次、大范围的海洋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海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受高等教育的海洋人才比例逐步提高,本科以上学历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0%。

——海洋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日趋合理、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逐步协调的海洋人才队伍,基本缓解海洋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海洋人才发展环境逐步优化。海洋继续教育培训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5%,海洋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引进机制逐步完善。加强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海洋、热爱海洋、奉献海洋的良好氛围。

——海洋人才效能明显提高。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海洋科学论文被引用数量逐年增加,不断提高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

——海洋新兴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加大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油气、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人才开发力度,适应海洋事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表海洋人才资源现状和发展目标

指标2010年2020年海洋人才资源总量201.1万人400万人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37.3万人314万人

海洋技能人才58.7万人79万人

海洋管理人才 5.1万人7万人海洋人才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20.3% 35%

本科以上学历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14.2% 30%

二、主要任务

根据海洋事业各领域的发展和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加强海洋人才需求预测,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整合优化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海洋人才资源,以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七支海洋人才队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推进海洋人才队伍发展。

(一)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队伍

围绕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高层次创新

型领军人才为重点,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技术专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动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到2020年,造就百名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达到千人左右。

制定加强海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

和措施。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综合海洋实验室,形成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实施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在重点优势领域组建由国际一流科学家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科学家工作室。健全有利于高层次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才创业以及科技创新团队形成的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对重点学科项目申报推行技术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分离的双轨制。完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和特聘专家制度。

(二)培养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队伍

围绕海洋工程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巨大需求,加大海洋监测观测仪器设备开发、海洋船舶工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港口和航道工程、海洋渔业工程、海洋能发电装备、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和深海工程装备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强、专业配套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到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达到15万人。

制定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加大具有自主

创新能力的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聘用兼职等途径,建立仪器装备研发机构合作培养模式,加强国外海洋工程专家的引才引智工作。完善海洋工程技术带头人培养模式,注重在研发实践中培养和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专业人才主持和承担重点研究课题或重大攻关项目。

(三)培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人才队伍

围绕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扩大战略性资源储备的需求,重点培养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洋新能源开发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技术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人才达到9万人。

研究制定《重点海洋产业人才发展目录》。在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涉海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涉海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建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或技术研发中心,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鼓励与国外知名高校或著名企业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模式。

(四)培养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围绕海洋公益性事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海洋渔业防灾减灾技术、海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复合型海洋信息技术等人才,打造一支既掌握海洋专业知识,又掌握专门技术的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000人。

加强海洋公益服务领域人才的知识更新,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培养机制,不断提升海洋公益服务人才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化工作能力。推进海洋信息、监测、预报首席专家制度。稳定专业工作方向,加强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团队培养。采取鼓励政策,支持海洋监测、预报、信息等公益服务人员深入基层实践。注重基层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应现代海洋监测预报和海洋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人才。

(五)培养海洋管理人才队伍

围绕海洋综合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需要,重视培养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交通安全、海洋渔业、海洋执法等管理人才,不断提升其执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打造一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服务能力、高素质、复合型的海洋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海洋管理人才达到7万人。

组织开展海洋管理人才的政治和管理理论学习。开展大规模海洋管理人才继续教育,定期举办海洋管理系列研修班,提高海

洋管理人才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强化实践锻炼,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人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定期选拔一批青年骨干到基层锻炼。在国家重大专项、海洋公益项目和基金研究项目中,设立海洋管理研究领域,加大扶持与资助力度,深化海洋管理理论研究。

(六)培养海洋高技能人才队伍

围绕海洋环境调查、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海洋观测员、调查员、船员、潜水员、深潜器潜航员、领航员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人员等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支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骨干,以高级工为主体,熟悉海洋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规模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海洋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万人。

健全和完善以涉海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海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海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促进我国海洋高技能人才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建立海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海洋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着重提升海洋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创新海洋高技能人才评定模式,推进高技能人员考评制度改革,完善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健全海洋高技能人才考核鉴定模式,建立首席技师制度。

打造社会化、开放式的海洋高技能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海洋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

(七)培养国际化海洋人才队伍

围绕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需要,以培养熟悉国际海洋事务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能够在国际海洋组织和机构中担任较高职务的高级人才、能够直接参与协调和处理相关国际海洋事务的管理人才、能够在重大国际海洋项目中起引领或骨干作用的专家型人才以及精通国际海洋法与国际惯例的海洋法律人才,大力提高我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水平。到2020年,高层次国际化海洋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

加强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积极选派海洋人才到国际海洋组织和先进国家学习和培训,鼓励海洋人才在国际海洋组织和机构中担任职务。加强国际海洋规则和惯例等培训,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海洋人才参与处理和协调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支持我国海洋科学家参加国际大型科学研究计划,发起和牵头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与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名牌大学之间开展实质性合作。

三、工作机制

(一)完善海洋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完善党委(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负责、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海洋人才工作格局,

充分调动各涉海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海洋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完善海洋人才管理相关法规和政策,积极推进涉海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海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重大海洋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推进海洋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海洋人才管理工作水平。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联动、协调、高效的海洋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海洋人才管理方式方法,实施海洋人才奖励计划,进一步完善海洋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保障和促进海洋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中央与地方海洋人才工作联动机制

强化国家对沿海地区海洋人才工作的指导,将地方海洋人才工作纳入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整体布局,加强涉海部门与沿海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创新国家涉海部门和沿海地方政府在海洋人才协调管理、开发培养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互动机制,建立由涉海部门、沿海省(市)、涉海企业、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参加的全国海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海洋科技特派员制度,定期选派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支援沿海地方经济建设。沿海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培养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的海洋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海洋人才大省,在人才培养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方面开展先试先行,及时交流和推广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支持海洋人才薄弱地区建立海洋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并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管理、

海洋公益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创造培养和引进海洋人才的条件。加强沿海地方政府与中央派驻机构、涉海企业、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以项目合作、联合办学、海洋人才培养基地共建等方式共同推进海洋人才工作。促进国家与地方海洋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三)强化海陆互动的海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以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为导向,完善海陆互动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形成海陆之间人才资源互补、研发技术能力互动、人才布局互联和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积极引入陆上科学技术的最新手段、方法和成果,实现海陆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快培养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专业技术人才。聘请从事相关领域科研活动的科学家参加海洋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的攻关与研究,鼓励以“专职”或“兼职”的方式到涉海单位或部门工作,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海洋科学家“走出去”,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等方面与气象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科学家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海陆人才互动服务体系,实现海陆人才优势互补。

四、政策措施

(一)实施海洋人才工作优先投入的政策措施

改变重物轻人的投入模式,确立人才投入优先的理念。争取

在涉海部门预算经费中设立海洋人才科目,增加对海洋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在国家海洋领域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中,明确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本投入,并设立明确的考核目标,作为项目验收(结题)的重要依据。关注欠发达地区以及基层台站等艰苦边远地区海洋人才的培养,在海洋人才经费中适当倾斜,促进海洋人才均衡发展。积极拓宽投入渠道,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支持建立海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海洋人才的奖励和培养。

(二)推动海洋教育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中小学开展海洋常识教育。调整和优化海洋高等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涉海高校的优势学科,扩大相关专业办学规模,推进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海洋教育水平。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海洋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在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涉海企业增设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海洋职业教育,提高海洋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完善海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制定海洋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逐步实现海洋继续教育从“重学历、重知识”向“重素质、重能力”转变,不断提高海洋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鼓励海洋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台站、远洋船舶和偏远海岛等一线地区和艰苦岗位实习与工作,在实践

中培养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制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兼职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归国人员创业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实施、管理项目,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导企业加入“科技兴海”、“海洋公益”等国家重大海洋专项,在研发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人才。构建促进产学研自发开展合作的创新机制,通过优化配置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海洋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四)支持海洋基础学科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依据专业比较优势,建立相对稳定的海洋基础学科研究团队,支持海洋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工作。加大对海洋基础学科人才的教育支持,制定并实施减免学费、实行专业补贴和加大奖学金比例等政策。加大对海洋基础学科的研究扶持,增加项目申请数量和研究经费的投入。对于研究周期长的基础研究领域人员实行补助制度,制定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特定标准,使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与价值回报相一致,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支持海洋基础学科研究人员潜心研究。

(五)加强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

编制《海洋人才引进目录》,制定实施海洋人才引进计划。设立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建立高层次海洋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以考察讲学、合作研究、担任顾问等多种途径为海洋事业发展服务。对引进人才在住房、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在课题申请、科技研发条件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涉海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抓好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工作,为留学人员提供创业扶持和融资服务,推动科研项目启动和成果推广应用。

(六)促进青年海洋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实施海洋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培养计划。开展青年人才职业设计,鼓励通过传、帮、带定向培养青年人才,提高海洋青年人才参加重大海洋科研项目的比例,在海洋重大专项中设立青年技术负责人。增加青年科研项目数量,启用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涉海科研和生产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促使青年科技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开展海洋优秀科技青年评选,树立正确人才导向,激励海洋青年人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短期留学以及参与国际重大科技活动,以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七)完善海洋人才发展服务的政策措施

不断完善海洋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融合职业资格、职业技能水平认证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为一体的海洋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海洋职(执)业资格国际化,逐步实现海洋职(执)业资格国际互认。构建统一开放的海洋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强化人才市场中介职能。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资助政策,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加大创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人才使用和创业提供良好的专业化服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海洋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制度,建立专利技术成果信息平台,加大对海洋人才在科技研发、项目承包、技术服务、创业、兼职和流动等活动中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五、重点工程

(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展计划

紧密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海洋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及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人才引进与有序流动、团队吸纳与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努力打造海洋优秀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

最新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县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民政局全力做好全县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促进了我县社会和谐建设。 一、主要成效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报考。广泛宣传动员全县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2020年全县报考人数为209人(其中初级165人,中级44人),通过人数为20人(其中初级12人,中级8人)。截至目前,我县累计持证人员共370人(其中初级337人,中级33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人才发展指数任务。二是扶持壮大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全县现有本土注册成立的社工机构已达4家,引进市级社工机构6家,共有10家社工机构,一线服务社工已达30人左右。二是加强社工持证人员的培训。我局开展多种系列学习活动,组织一线社工参加赴港培训,到广州、惠州、深圳等多地学习,提高服务技能。 (二)扩大社工服务人群和范围 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县设置了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龙田镇田尾村、永汉城东社区、龙城街道青溪村、林村村、城南社区示范点、南昆山下坪社区、龙潭镇左潭社区、蓝田上东村),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社工服务范围,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基础上,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逐步扩大到社会福利与救助、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从县城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创新“一综多点”示范建设 龙城街道城南社区“一综多点”创新模式试点于2020年4月进驻运营,由县级财政支持深化探索实践,把服务范围覆盖至龙城街道五个县城社区(城南、城内、北门、太平门、东较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置7名专业社工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设在城南社区,其余四个社区建立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分配安排一名社工驻点,采取“1+X+志愿者”(即每一个社区社工服务工作站有一名常驻社工,工作时候连同其他社区社工带领志愿者配合协同完成)的方式开展服务。每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给合社区的需求重点进行一项特色服务,扩大村(居)委会受惠面。 (四)推进双百镇(街)社工服务站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法律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法律实务技能,不仅能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也能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提供相关服务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接受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与社会工作及法律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统计的分析方法; 2.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婚姻家庭法、劳动社会保障法等专业法律知识; 3.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规定; 5.具有在社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开展社会工作和分析解决纠纷的法律能力,能熟练运用社会工作和法律实务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考取调解员资格,处理微观社会矛盾的能力; 7.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8.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0.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修业年限:三年。 四、毕业 本专业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准予毕业,核发毕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语言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司法职业道德宪法民法刑法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卫生部关于印发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撑我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1-04-28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我要评论(0) 更改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卫人发〔201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四)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统筹推进其他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制度与机制创新 (一)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二)建立全科医师制度 (三)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管理制度 (四)完善村级卫生人员管理制度 (五)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 (六)强化医药卫生人才投入机制 (七)创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八)创新医药卫生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九)创新医药卫生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十)创新医药卫生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四、重大工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 (二)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推进计划 (三)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 (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 (五)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落实重点任务 (三)建立评估机制 (四)营造良好环境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制定本规划。 序言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医药卫生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医药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1.39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0.53人。然而,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任务,以及国际人才竞争的新特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政策环境亟待完善,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今后10年,是我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带来新的挑战;一些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环境污染、职业危害、食品与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凸显,使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卫战略,突出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政策,推进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国家强盛提供强大的医药卫生人才支撑。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突出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人才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发展,为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医药卫生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 ——促进发展,强化基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型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专业化社会服务需求,以培养开发社区建设、社会救助、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儿童服务、职工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矫治帮扶、群众文化等领域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整合、提升、转化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制定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将国(境)内外优质社会工作培训资源优先用于培养开发各领域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研究制定各主要领域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将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对城乡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中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

实施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研究开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建立一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开发适应各领域、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基础较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一批覆盖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训基地。 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着力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政策。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以及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二)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和专业实务推进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与专业眼光,善于推动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行政和行业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社会使命感、懂运营、会管理、通晓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

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推进《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强企战略实施,为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特编制《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人才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集团公司共有正式员工17421人,员工平均年龄31.38岁,其中男员工12163人,占比69.8%;女员工5258人,占比30.2%;少数民族员工3266人,占比18.74%。本科以上学历1967人,占员工总数的11.29%;大专学历4153人,占员工总数的23.84%。 三支队伍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管理人员671人,技术人员2131人,技能人员14619人。 管理人员队伍现状 注:管理人才队伍现有集团公司级管理人员120人,子公司级管理人员551人,其中女性82人,少数民族39人,80后管理人员(35岁以下)238人。 技术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聘用高级技术人员3人,副高级12人,主任级37人,副主任219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71%。 技能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高级技师7人,技师50人,高级工197人,中级工1485人,初级工1818人,高级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总数的1.74%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取得的成绩 人才队伍作用发挥显著。“十二五”期间,在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推动人才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第二次腾飞,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集团公司的三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断增大,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不断增多,人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在管理经营、新产品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公关、技术改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五年) 一、人力资源定位 ***公司经营目标是“到****年年产量达到***万元,人均工资在***元,员工总数达到***人”。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的人力资源定位为:培养与引进人才双管齐下,为公司发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才的培训与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建全高效的激励机制;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薪酬福利制度与政策;为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服务。 二、人才需求与配置 1、****年的经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人力资源配备现状。总体来说设计比较薄弱、市场营销、技术人员比较紧缺并且他们的开拓能力不强,这二个部门的工作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生产技术骨干偏偏少,技术工人数量也略显不够,且这类人员中年纪在30岁以下的人员很不稳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2到3年内我公司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 近期我公司人力资源需求的重点是技术人才,市场营销类的中级人才(能力较强的营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其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及时补充生产技术工作,培养一些技术骨干,同时公司还需要为长远的经营战略储备一些人才。 2、市场供求分析与评估 **是***二线城市,主要经济以旅游为主。因此**机械制造类技术人才与中高级管理人才存量较小、结构不合理,且外流较多。加上这两类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与企业急剧增长的需求矛盾,使得人才供求关系失衡日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制造业发展如火如茶,各**制造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中、高级技术、设计、营销类人才本来市场存量就很少,再加上人才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本地的中、高级机械制造类的人才成了风毛麟角,市场供给量非常有限。 综上所述,公司综合管理部在做人才招聘的同时,坚持做到向外采取有效招聘策略及时为公司招聘合适的人才,对内做好人才的培训与开发,为公司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人才发展的基本原则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高勇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要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宏大的经济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建设同样需要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县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优化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环境,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丹江口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全市国土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50.11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07万人,农村人口39.04万人。按照社会工作人员的分类及调查项目,我们分管理领域和服务领域两大类进行了详细调查统计。 (一)我市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 1、管理领域人员分布情况 丹江口市现有履行社会工作管理职能的机构530个,人员877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139人,占15.8%;36至49岁630人, 占71.8%;51岁以上108人, 占12.3%。按学历分:初中以下学历的有123人,占14%;中专、高中学历的256人,占30.2 %;

大专学历的有356人,占40.6%;大学以上学历的有133人, 占15.2%。具体分布: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625人,乡镇、城市街道、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246人,其它机构6人。 2、服务领域人员分布情况 丹江口市现有涉及社会服务领域单位834个,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人员880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187人,占21.3%;36 至50岁527人,占59.9%;51岁以上166人, 占18.9%。按学历分:初中以下257人,占29.2%;中专、高中学历380人,占43.2 %;大专学历184人,占20.9%;大学以上学历59人, 占6.7%。具体分布:社会福利机构45人,社会救助机构120人,社区建设领域433人,优抚安臵领域19人,减灾救灾领域1人,婚姻家庭服务领域2人,殡葬服务领域28人,教育辅导领域40人,司法矫正领域45人,就业服务领域61人,医疗卫生领域30人,计划生育领域56人。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县市机构改革的顺利推进,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探索,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4年丹江口市委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初步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人才工作体系。 二是逐步设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人员搭建了

关于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100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提案人:姚爱兴,洪梅香,马金虎,项宗西,朱奕龙,安纯人 主题词:老年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内容: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社区社会工作者是社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会工作人才列为六类人才之一。近年来,虽然各地在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但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如队伍总量不足、综合能力不够高、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服务有差距等。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需要前瞻性的思考和高站位的审视。 建议: 一、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一是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科学、规范地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二是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分期、分批、分层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提升现有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他们通过职业水平考试获得职业水平证书并按要求进行登记,逐步做到持证上岗。三是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人才。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推动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的发展。 二、落实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首先,建立以“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切实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其次,在经费保障方面,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调整财政分配体制,将社区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党建经费从固定经费中划出,作为专项经费单列,专款专用。第三,强化社区社会工作者待遇保障,在公务员岗位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获得相应职级的公务员薪酬;社会工作者受聘岗位为事业编制,应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将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列入工资序列,建立科学合理、按劳取酬、自然增长的工资分配制度。 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可以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办法,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

浅谈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一)

浅谈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一) 摘要: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后,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全新课题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在我国,由于社会工作事业起步时间较短,现阶段的社会工作者更强调必须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以社会工作为职业。我们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专业和课程设置,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关键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 Abstract:AftertheSixthPlenumofthe16thCPCCentralCommitteesuggesting“trainalargenumberofpr ofessionalswhoaregoodatdealingwithsocialissues”,ourpeoplefacethenewtaskofhowtotrainqualifie dsocialworkpersonnel.Inourcountry,asthelattersocialworkcareerdevelopment,socialworkerofactu alstagemustemphasizeonsocialworkeducationalbackgroundandsocialworkoccupation.Dependson theobjectiveneedofbuildingupthe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weshouldhavethespecificscale-struc ture,object-task,specializedsubjectandcourseconstitutionoftrainingsocialworkpersonnel,advancet heeducationofsocialwork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Keywords:Training;socialworkpersonnel;socialwork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①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明确要求,不仅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也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认 为,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办任何大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除了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工专业特有的伦理规范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社会工作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由于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高度分散的特点,而他们从事的又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同时,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承担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使命,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基于以上认识,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时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坚持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社会工作人才的头脑,确保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觉悟,能够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为此,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明确我国社会工作的性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以党的事业为目标,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我们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成为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有用人才。 二、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必须为党和政府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可见,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在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基础上,就是为适应当前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新情况、新方向、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更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Word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 略任务。实现这项战略任务,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绩,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初具规模,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加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但总体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滞后,还存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完善,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人才培育提速工程的奋斗目标,人才强区实施战略,加快形成一支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门类齐全、素质优良、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给潮阳经济的提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为此,结合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及人才工作实际,制订XX 区2012—2016年人才发展规划。现将有关情况进行如下汇报:一、思想动力这次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思想动力,源于规划方案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的指导思想,来自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区情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思路,稳步推

进的基本原则,以“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确保基本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素质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工作机制基本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使潮阳成为各类人才愿意来工作、积极来发展、迫切来创业的聚集地”的总体目标来实施规划方案,在思想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在关键时刻,有了更多的心里力量去努力和奋斗,使全单位上下众志成城,发挥了集体的凝聚力。二、我区的人才基本情况近年来,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人才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管理,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所谓的党管人才,就是区委、区政府重视人才工作,科教兴区、人才强区。

培养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孙建立)

培养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 孙建立 2011年07月15日 一、新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社会工作是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并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十二五”规划把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对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还是对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除需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外,也需要依靠大量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专门人才,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手段。社会工作人才分布在基层一线,能够深刻体察社会心态和社会矛盾,能够及时提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专业服务,在基层化解矛盾,在一线维护和谐,是预防和解决社会

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力军,也是发展社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 (二)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实施社会管理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 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是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从国际经验看,实施效果较好的社会政策主要是通过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来实现的。在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过程中,社会工作人才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依托政府支持,工作手段灵活,能够充分动员和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理解、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凝聚社会力量,用好社会资源的重要举措。 (三)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一支独立的人才队伍纳入到国家人才工作全局。《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20年使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这充分表明社会工作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是建设人才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一支独立的人才队伍,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动人才队伍发展,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有利于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落实人才政策,凸显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第一资源的作用。 二、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15日 山西省委、省政府9月30日颁布了《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省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深刻理解《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路新理念,深刻理解我省人才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转型跨越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人才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制定实施了《山西省2006—2010年人才开发工作规划》,着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党管人才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人才资源规模有所扩大,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人才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新兴产业创业型领军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人才环境不优,选用人才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引进人才方面仍需加强,等等。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国家、地区、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未来5-10年,是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特别需要各类人才去引领、去支撑、去奋斗。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是吸引凝聚人才的大舞台,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开发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在人才政策、环境上不断优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战略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我省人才事业新局面,尽快形成我省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二、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