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现今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首先是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第二个是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第五个问题是赔偿问题。日本曾明确表示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责任并对此深刻反省。在此前提下,我国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六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如何尽快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

近来,中日政治氛围刚刚回暖,却又接连传来令人感到丝丝凉意的消息。中日首脑会晤和外长会谈余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过头来就分别在国内演讲和出访途中一路渲染“中国威胁论”,扬言要建立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和欧亚大陆“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厌其烦地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还要与美国大搞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军事演习。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日本对中国采取着“合作与防范”并举的“两面下注”战略。中日关系虽峰回路转,但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还充满着不确定性。日本右翼势力仍期待着安倍首相在2007年7月参议院选举后参拜靖国神社。中日相互缓解安全疑虑、推动东海问题谈判、加强地区与国际问题上的合作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依然摆在那里,有待于进行耐心、细致的对话与磋商。

近年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而中国则并没有相应地威胁日本。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日本对“战略互惠”的态度是否真诚,也将在战略对话中得到彻底验证。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战略互惠”将成主旋律。安倍首相上任伊始就提出要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这是日本最高决策层首次在对华关系上明确使用“战略”一词,因而是其对华政策宣示上的重大转变。

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另外,中日还应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强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解决环境、贫困等问题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在更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

2007年是中日复交35周年,又是日本发动“七七事变”70周年。这种特点,使中日关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中日战略对话”有待于超越相互试探阶段而进入名副其实的“战略”对话阶段。这意味着两国围绕双边与多边问题的对话应得到进一步深化,其目标应是推动两国形成新的战略合作框架。目前,“共同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已成为中日两国的共识。能否巩固这一成果、进一步扩大共识,是下一步中日磋商的关键。而积极开展能源合作,则将是为两国“共同开发”创造良好政治氛围的重要途径。中日能否共同启动重大经济合作项目,将是考验新型合作关系的重要试金石。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日关系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备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局。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正因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而我们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知道甚么是威胁,甚么是安全;甚么是可取,甚么是不可取.爱国不一定要徴战沙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国人都在爱国,因为爱国最起码的就是让自己对我的国家有作用,不让自己成为国家社会的负担.只要是对自己的国家前进有实际意义的任何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也是爱国的表现,爱国既不需要多么豪情壮志,也不需要多么高亢激昂,只要务实,就是爱国;并且谨记随时维护祖国的尊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我们热切的希望我们国家的真正的强大,只要强大了,我们才有真正的发言权。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公平地发展,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中日关系论文1500字左右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虽出现过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还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 1987年9月日本众参两院通过《进一步增进日中友好关系的决议案》。当然,80年代中日之间也存在摩擦: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8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有所增多,但两国政府为了两国的长远利益,多次表示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1.历史认识问题是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足, 导致中日政治关系的反复, 不利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2.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对台湾实行过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至今仍有着浓重的“台湾情结”。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日美同盟的巩固,日本出于战略现实利益的考虑,对台湾问题越来越关切,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有日益突出之势。台湾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3.近几年,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争执。去年,两国因钓鱼岛归属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军事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也引起两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境内频繁出现抵制日货的行为,两国关系也仿佛到了冰点。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对中日关系展望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第一篇中日关系论文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

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1.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机电学院1408503班赵禹1140850304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享受日本商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对于日本人气的牙根痒痒。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首先是面对历史的态度。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没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而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原因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当然,作为我们东北永远的痛,日本遗弃在东北的化学武器也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为止日本的反应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近年来,为迎合美国干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而中国则并没有相应地威胁日本。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日本对“战略互惠”的态度是否真诚,也将在战略对话中得到彻底验证。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来安倍首相少有的表示将在明年二战结束七十周年之际将在讲话中正式反省侵略,虽然可能是是对于明年大选的宣传与作秀,但无论如何这总归是一个友好的信号吧 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上次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另外,中日还应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强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解决环境、贫困等问题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在更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正因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而我们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日本人。爱国不一定要徴战沙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中日关系 论文

立足长远,携手并进 ——读《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这一八字词组表达了中日两国摆脱历史问题的纠缠、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美好愿望。 但从战后到今天,中日关系一直起伏不定。刘昌明教授曾在《国际先驱导报》这样评价中日关系:“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这一段话被认为是评价中日关系复杂性的经典语录,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挑战性和艰巨性。 在中日关系这一课题上,我们似乎总是过多的强调日本对我们曾经造成的伤害以及日本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态度。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组织发行了扭曲历史的教科书,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却很少去关注日本民间对中国的看法及日本国内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这便使我们的研究有时候容易情绪化而导致有失客观,实际上也不利于我们对日本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毛里和子教授是日本的中国研究专家,在其《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这本书中,毛里和子教授对中日关系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将中日两国的强弱对比和发展状况作为确定中日关系结构的依据,把战后的中日关系从结构上分为五个时期:“ ①,1949~1971年,冷战中的对立时期; ②,1972年以后,80年代的战略友好时期; ③,80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稳定与发展时期; ④,90年代后半期到2004年,结构性变动时期; ⑤,2005年“反日游行“以后的时期。” 我个人认为,这个五个阶段,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界限,又可以分为冷战中的对立时期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时期。 一、冷战中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毫不犹豫地一执行“一边倒”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时期,按照本书的说法,“中国的党的层面也好,政府层面也好,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对日方针或措施方案。” 但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持续至今的对日大原则——“两分法”:“一,把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侵略中国的责任在当时的日本政府,日本人民没有责任);二,把日本政府中决定政策的元凶和一般官员区分开,把罪大恶极与一般错误区分开。”两分法确立了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在“两分法”确立之后,中国进一步制定了最初的对日政策,即“邦交正常化的四个阶段的初期构想”:“①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日本设立30规模的常驻代表机构;②推进与日本民间贸易企业的贸易协议;③缔结政府许可的民间通商协定;④缔结互不侵犯友好协定。” 在这一对日政策确立后,中国开始比较积极地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包括推荐双边的贸易(主要是民间贸易)、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等等。但由于受到冷战这一大的国际环境影响,中日在政治上始终不能向前迈进,仅仅停留在相互友好试探的阶段。而在经济上,由于中国坚持“政经不分离原则”,而日本坚持“政经分离”原则,中日的双边贸易业仅仅停留在民间贸易上。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时期,中日双方的对立关系实属迫不得已。日本在政治上紧随美国,中国在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的路线,虽然双方进行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双边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大学生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内容摘要:在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但是最近中日的关系并不容乐观,值得人们思考。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这也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中日关系要想处好还存在几个问题,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下面就我个人的见解谈一下中日两国的关系问题吧。 1、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 以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到2008年三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70年代,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与合作,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当代中日关系的“蜜月”。进入80年代,中日关系的特点是友好与摩擦并存。友好主要表现在:198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1983年11月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日期间,中曾根康弘首相提议将中日关系“三原则”扩大为“四原则”,增加了“互相信赖”这一条。80年代中日之间的摩擦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第二次是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及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日间的摩擦有所增多,日方的挑衅行为有逐步升级的趋势。除了极少数议员和阁僚继续歪曲历史、否认侵略外,日本政府还以中国进行核武器试验为由冻结对华日元贷款,并纵容少数右翼分子在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挑衅。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日方的这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中国政府的立场一贯是非常明确的。98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在同小渊惠三首相的会谈中再一次阐明了这一立场:坦率讲,在多国列强中,日本对中国侵略所造成的危害最为深重,尽管如此,我们一直主张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军国主义分子来负,广大日本人民同样也是受害者,应同他们和睦相处,发展世代友好。这一既定政策不会变化。但是,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向前看的态度,前提必须是正视和承认历史。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2、近代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几个大问题 2.1日本对历史的认识不端正 上面也说了日本在自己国家讲述之前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编写教科书时串改历史、日本多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惹起中国公民的极大不满。 2.2台湾问题

军事理论——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班级:20144184 学号:2014418306 姓名:刘思琪 提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首先是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第二个是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第五个问题是赔偿问题。日本曾明确表示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责任并对此深刻反省。在此前提下,我国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六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如何尽快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近来,中日政治氛围刚刚回暖,却又接连传来令人感到丝丝凉意的消息。中日首脑会晤和外长会谈余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过头来就分别在国内演讲和出访途中一路渲染“中国威胁论”,扬言要建立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和欧亚大陆“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厌其烦地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还要与美国大搞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军事演习。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日本对中国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形势与政策论文__论中日关系

大学生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中日关系 1、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a.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形势与政策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同属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之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仅次于世界霸权国家美国,与欧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 现状绝对不是简单的现在的综合,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推进,也是未来发展的触点。在陈述中日关系现状之前,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中日关系的历史。 一、日本的崛起与近代侵略史 日本,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位于亚洲的东部,为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人的文字中对于日本国的建立曾有传说,华夏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原的秦始皇因求长生不老药方而派出童男童女各500名,因求方不果而流落岛屿并就此安家并得以衍续。在盛唐时期,有史料记载日本国派遣使臣来学习唐朝的经济管理方法,并且在文化上也对其形成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字就是出于汉字的发展,同时汉服发展为日本的和服,在餐饮文化方面都可追朔至中国唐朝的痕迹。 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日本一直处于贫穷岛国的地位,同样经历过200多年的闭关自守时期。1854年,美国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日本门户。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分界线。自此,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

近代中日关系论文_靖国神社与中日关系

靖国神社与中日关系 参拜靖国神社不论在任何时间都会有严重的政治后果。靖国神社可以说是评判当代中日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因为日本议员是否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对中国态度的一种明示。日本政要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政府的态度。这是历史历史遗留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会消除的中日矛盾,与现在日趋白热化的钓鱼岛问题争锋有着共同点和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当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10月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是激化了中日乃至日本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矛盾。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该神社供奉了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政治地位是由于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 所谓靖国神社问题的本质和由来,是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东条英机(日本战时首相),土肥原贤二(陆军大将,策划建立伪满洲国)和松井石根(曾任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南京大屠杀首恶)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一众非正义战争的阵亡者。可以说,靖国神社供奉的都是为非正义战争而战死的日本军人,这些非正义的战争在历史上都是日本政府,日本天皇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其他国家,去杀害和破坏其他国家的和平和无辜的人民的战争,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由于这些原因,日本首相或者日本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引起日本国内的争议和邻国的强烈反对。 过去,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邻国人民的感情,对于中日关系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症结。在靖国神社的参拜问题上,日本一些政客和官员总是强调日本文化与习俗的特殊性,日中两国的生死观不同。他们将人活着时所做过的事在死后都归为可以原谅,因为所谓的日本人的生死观是认为“人亡不究魂之过”。其说辞是:中国人认为如果生前做坏事,死后应遭唾骂,例如杭州岳庙前谋害岳飞的奸臣秦桧跪像。而在日本文化习俗中亡灵是不分善恶的。他们还列举日本人曾为足利时代的逆贼楠木正成等人建立神社,为入侵的元朝军队将士立碑,为日俄战争中战死的俄军将领立碑等等,日本前防卫厅长官瓦力等人宣扬,日本的观念是“死者不鞭尸,不挖墓”。更加让中国人民心寒的是,他甚至认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是包含了日本所有文化、传统、习俗的国家应有状态。从广义上讲,可以说是日本文化。日本人承认灵魂的存在,与慰灵和镇魂相伴而生”;“在靖国神社祭祀英灵,是根据日本古来习俗——祖灵信仰、御灵信仰,已成为日本文化”;“为战死将士慰灵表彰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礼仪”;“作为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理所当然”。 这种说法,完全可以说是诡辩。不仅是对中国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死去的无辜民众的不尊重,而且是对日本帝国曾经与纳粹德国一起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毫无对侵略战争的反省之意。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增进国际理解,反而会更加的损害日本的国际形象,甚至使人感到日本传统文化就是军国主义文化。 靖国神社是供奉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被军国主义所利用的国家神道的产物,而非日本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当时的日本政府竟然谎称,神道不是宗教而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习俗,迫使所有日本人都来尊崇。日本政府甚至在对幼儿从小的教育中有意的模糊概念,将二战中亚洲战争上日本作为纳粹,作为绝对非正义的一方的事实扭曲。不仅不痛改前非,反而有意无意地继承了当年的军国主义邪说,用所谓日本文化特殊论来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辩解。 日本在历史上的各种侵略行动,造成了很多国家民族的苦难。但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上来说,侵略别的国家正是对于日本处于经济工业大力发展时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对于日本和日本民族、民众来说非常有利的事,毕竟日本是一个岛国,发展本身就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所以对外的侵略就成了一个宣泄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再加上最近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安倍晋三企图修改日本宪法第96条的事件,无论中美还是世界各国,包括日本内部,都心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之我见(学生自写)

中日关系之我见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这是有很多的原因的。 首先是历史上的战争问题。1931年,日本悍然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伤害,使中国人对其至今仍旧存有较大的仇恨心理。 其次是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承认自己在二点中犯下的巨大罪行,这是对中国尊严的又一侵犯。这是不可原谅的。 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非议的主权。但日本不顾这一史实,屡次觊觎我国领土,使中日关系再次受到重大的挑战。 第四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近几年来,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不久前日本单方面提出的“购岛问题”以及后续发展更是深深地挑战了一把中国人民的底线,给本就因为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纠纷等问题而趋冷的日中两国关系再次坡上一瓢冷水,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但这不是中国可以被欺侮的理由。日本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我国的底线,就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软弱的对外态势,以及我国一直以来对“和好”的中日两国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但这些却只被作为我国政府“软弱可欺”的理由。进而从更大方面地挑衅我国的承受能力。就算不能有效地从地大物博的中国以及“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中国政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也能够恶心一下自己的邻居。 个人以为“中日友好”是可以的,但那只是在那个日本会和你友好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如果不顾对象地乱搞“X X 友好”只会是一片好心被人当成驴肝肺了。当然更悲剧的情况则是如东郭先生一般对一只对自身怀揣恶意的“狼”讲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