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书)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书)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书)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书)

一、填空题:

1、英国学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出版了<<历史是什么>>一书.

2、马克思主义把历史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历史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

3、17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巴斯迦出版了一本<<思想录>>,英国思想家柯林武德在<<历史

的观念>>一书中,批评启蒙思想家的非历史观点

4、对不同民族或国家的历史进程进行抽象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学科,这便

是历史哲学.

5、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论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标志着近代历史哲学

的产生.

6、以客观历史为对象的诸学科包括:记述的历史、历史哲学; 以史学本身为对象的诸学科包

括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以历史资料为对象的诸学科包括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版本学、考据学和史料学等.

7、人们把其他学科分成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层次.

8、以记述山川河流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发端也很早,<<山海经>>、<<禹贡>>等都成书于战国,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这方面最主要的著作.清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大盛时期.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都是大书,清末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详示春秋至明各朝政区和山川形势.

9、我国古代目录学集大成的目录学巨著是<<四库全书总目>>.

10梁启超在提出了新史学的研究理念之后,发表了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进化史观和因果论为指导,探讨中国学术发展演变的内在理路,夏曾佑出版了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写成的中国近代第一部通史性著作<<中国古代史>>,破天荒的提出了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学说.20世纪初年,都是服膺进化史观的.此后兴起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潮,以进化史观为基础的,中国二三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实证主义史学,胡适是一面旗帜.

11、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范本.

12、主体意识结构包括认识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是认识主体全部看法的总和,是主体意识的灵魂。

13、政治立场或政治态度,是历史学家的社会属性,它不是一种具体的认识因素,它却给主体的历史认识活动以深深影响。

14、知识基础是史学家以往接受全部文件化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的总和。它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以此为基础所获得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

15、生活经验作为单个认识主体,每个史家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活阅历,并积累起深刻而丰富的个人生活经验。

1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揭示认识过程的本质时,提出了“同化”概念。”同化概念则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或者甚至是按照基本格局形成的一个新结构。

17、历史学家对历史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主体意识结构同化外间刺激的过程,是史家主体意识重建历史过程的运动。

18、多数学者赞成将历史事实分为三个层次,并多是从客观历史本身、记录历史的资料信息、史家主体的建构等三个方面来立论。

19一个历史存在事实要想成为一个历史上认识事实,是与历史研究的主体相关联的,进入史学家的研究视野,是一个历史存在事实转变为历史认识事实的唯一途径。

20历史事实的主观性、客观性、时代性和真实性,这历史认识事实的基本属性。

21 历史再认识是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22 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问题包括时代序列说、实践标准说和史学实践标准说

23、历史认识检验的特殊性,赞成了历史认识检验的两个特征:一是检验形式的多样性,一是检验本身的相对性。

24、1859年1月,马克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该书序言中,马克思对他的历史观作了被人称为是经典性的概括。

25、历史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提供给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总的方法论原则。

26、被人们目为历史主义创始人的,是意大利18世纪的历史哲学家乔巴蒂斯特·维科。

27、评价人物的标准有:当时当地标准、现代标准论、人民利益标准论。

28、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精髓,就在于对经济关系的分析中去认识阶级的运动。

29、文化批判继承的标准:实践标准和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

30、史学评论的对象是史学这一运动整体。

31、史学评论的价值标准有社会价值标准和学术价值标准。

32、1882年,德国学者K。T。伊纳马—施泰尔奈格写出成《历史学与统计学》一书,提出了历史统计学的概念,开始在理论上探讨史学计量分析方法。

33、在美国,20至30年代在现代社会学计量度方法影响下,出现了以计量方法研究历史的史学流派——统计计量大众学派,并一直发展到今天。

34、计量史学的基本方法有一般统计方法、抽样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

35、三国时期刘(召力)的《人物志》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人物心理研究的著作。

36、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史学兴起于20世纪初。奥地利神经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道德将他创立的精神分析上学应用于研究历史人物行为的心理,开创了心理史学研究.他的长篇专论是《童年的回忆—达·芬奇》

37、1919年,美国学者H·G·巴恩斯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心理学与历史》一文,探讨了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初步奠定了心理史学的理论基础。

38、假设性研究可分为反事实选择假设、反事实虚拟假设、未知或模糊史实的想象等三种类型。

39、学术规范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写作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四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历史认识论:是对史学研究成果作知识性反思的理论产物,它集中回答历史知识如何形

成、何以可能的问题,即要研究历史知识的性质.

2、历史编纂学:这是专门研究史书的体裁、体例等编纂形式的学科.史书编纂,是历史科学研

究的最后一道工序.

3、辑佚学:古代的历史书籍,不传于后世的很多.通过其他书籍中引用的材料,特别是从一些

大型类书中,将原书的材料重新搜辑、整理出来,以期恢复作者原书的面貌,或者能恢复它的某些部分,这便是辑佚.进行这一工和的方法、途径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是谓辑佚学. 4、版本学:古代典籍以传抄为主的传播方式,使得一书问世,即传为许多不同的抄本,从而增

加文字上的歧异和讹误.于是专门研究各种典籍的刊刻渊源、行款版式及流传情况以穷明版本之优劣的版本学便发展起来.

5、考据学:考据,是考核辨证史料、史事、文字等,务必信而有据.广义来说,考据学应该包括

以上辨伪、校勘、辑佚、版本诸学,狭义即历史事实的考证方法.近代西方史学把考证分为两大类:外考证和内考证.外考证者,即决定某种材料之真伪,辨伪校勘是其内容; 内考证者,决定某种材料之陈述是否可信或可能,即我们所谓考据学的任务.

6、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文学反映的真实,首先是生活本质的真实,而不是细碎的事态和具体

情节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的真实.文学的真实性,主要是要求真实地描写社会的现实关系,即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发展变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真实地描绘出来.其次文学的真实性,也包括细节的真实; 最后,文学的真实性,要求做到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统一.

7、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伴随着文化典籍的不断丰

富,在长期的目录工作实践中产生的.

8、历史客体: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而进入主体研究结构之中的,叫做历史客体

9、史料客体:作为对历史客体的一种反映,以文字描述的形态而存在的史料。

10史料简约性:历史记载的完整性、连贯性要求,使得记录者、作史者不能不求助于丰富的想象力,用合理的想象、猜测和推理去弥补材料的不足,填补历史联系的缺环。

11 历史事实的时代性:反映同一客观历史存在的历史认识事实,不仅会因研究者的主体意识结构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的状态,对同一个历史存在事实,提出截然不同的事实性判断。不同时代人们对同一个历史存在事实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所反映的就是历史认识事实的时代性。

12 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历史事件的真实,绝不单纯是历史表面状态的真实,不单位是表象面貌的真实,还饮食对历史事件解释的真实,事件内在原因的真实。历史认识事实达到历史真实性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史学家所利用的历史资料的可靠性,二是解读历史事件的思想方法的科学性。

13、抽象性认识:抽象性认识的任务,就是要在考实性认识的基础上,透过历史事物的表面现象,去发现历史的底蕴,发现历史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必然联系,从而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性认识的对象是一切历史客体。

14、价值性认识:是以客观事物与人类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内容。

15、考实性认识: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求得历史客体之前真,必须通过史料客体这个中间环节,因此,史料的真实性问题就必须首先提起注意。于是,考实性认识就要分两步进行:(1)以史料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书的真伪错谬,弄清史书的原貌;(2)以历史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弄清历史之真一般的,把第一种考证叫做外考证,第二种考证叫做内考证。

16、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辩证的历史的思想方法,是侧重于从历史联系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思想方法以。

17、当时当地标准论:要从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民的感受来估价,要根据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意见,“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以对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18、阶级分析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当作方法论,用来观察阶级社会历史上的种种现象,就是阶级分析方法。

19、社会价值标准:史学评论的社会标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的基本要求确定的,是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评论史学著作和史学现象的社会影响的标准。而史学评论之所以建立这样的标准,是由史学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20、学术价值标准:史学的学术价值,指史学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该成果在史学本学科中所具有的学术程度和水平的高低。

21、计量史学:是运用现代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产物。

22、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相互渗透、结合的产物。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进程和社会集团或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作出心理学上的解释,旨在研究历史人物和社会集团的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

理过程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23、反事实选择假设:是一种评价各种历史决策的方法。史学家探究在当时观察情势允许范围的各种虚拟选择,着重于判断是否有比历史人物的实际选择更好的方案,由此反观实际历史决策,得出有说服力的评价。

24、反事实虚拟研究:以纯粹假设为前提推测出虚拟图像,通过这种虚拟图像和史实图像的比照达到新的理解的研究方式。它是描述一种人为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因此也不可能发生的历史状况的模型。

三、问答题:

1、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答: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维进程是:表象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

体.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3、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不同.

2、政治经济学对于历史科学的意义?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学家必须掌握的

重要理论. 2、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必将不断深化人们的历史认识. 3、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借鉴意义.政治经济学方法对史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为什么说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历史”?答: 好的文学作品里面都包含有”历史”,首先,我们可

以从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加深对历史时期、历史现象的理解.

其次,古代文学中优秀的艺术典型,比之历史记载中那些孤立的历史事实,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更能说明历史,证明历史.最后,文学作品中包含有大量可以补证史事的历史资料. 4、为什么说考古学推动了历史科学的发展?答: 1、填补了原努社会史的空白2、丰富了历

史研究的手段,增加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3、几次重大发现的具体例证.

5、时代发展推动史学进步表现的三种基本形态.答: 1、时代发展推动史学进步的正常形态,

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学家的一切研究,都是根源于对现实社会或现实生活的思考,历史学家的一切研究,都是有现实社会的发展而推动的; 2、大动荡时代催生历史学的繁荣.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间最长的大动荡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两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史学最发达或最繁荣的历史时期; 3、社会转型推进历史学的发展, 社会转型意味着历史的巨大变革,带有根本意义的变革,于是,它带给人们的历史观念的改变也特别深刻,由此造成的史学的发展,也多带有根本的意义.

6、西周到春秋战国间历史观变革对史学的影响.答: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整个的两周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观的重大变革,由殷商时代完全的天命史观或曰天道史观向人道史观或重民史观的转变.在西周初年,一个新的意识形态被确立起来,那就是”敬天保民”.

就是人道史观.重视人道,重视民心,进而发展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鲜明的民本思想,实现了中国历史哲学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历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修史成风,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史学名著.如现在可以看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逸周书>>、<<世本>>、<<战国策>>等等.二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史学编纂体裁.编年体最为发展,<<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都是编年体,而且<<左传>>在编年体中还很好地解决了叙事的完整性问题.三是形成了丰富的成体系的历史意识和史学观念.总之,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历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其根源就在于该时期历史观上的巨大变革.

7、历史客体与历史存在,这一概念上的混淆,将会导致如下错误: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一

种完全脱离认识主体而存在的自在之物,把它当做认识的客体,否认历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否认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滑向把主、客体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立场

8、史料客体对主体的局限性。答:史料客体的主观性和简约性,严重地局限着史学家主体

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首先,主体认识活动的第一步,需要剔除史料客体中的主观性成

分,把史料客体当做第一个认识对象。其次,史料客体的简约性,更是严重地限制了史学家主体能力的发挥,使历史认识带有某种不容选择性。

9、什么是两种意义上的历史事实?答:历史本体论范畴的历史事实,即客观历史过程中的

历史事实,可以叫做“历史存在事实”。历史存在事实,是客观历史过程本身,或历史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等。历史认识论范畴中的历史事实,是史家认识活动中的历史事实,可以叫做“历史认识事实”。历史认识事实是史学家对历史存在事实能动性认识的结果,是主体性的产物。它和历史存在事实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主体性,它不等等于历史存在事实本身,是史家主体意识结构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概括、抽象、阐释,对历史进行重新建构的结果。

10 历史存在事实与历史认识事实是什么关系?答:考察二者的关系,首先应该来说明历史存在事实的价值或意义。历史存在事实在本源的意义上决定着历史认识事实。历史存在事实基础性地决定着历史认识事实,历史认识事实以史家想象中的历史存在事实作为判断自己的真实性标准,这就是二者之的基本关系。

11、如何确立一个历史认识事实?答:1、选择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存在事实作为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信息的搜集与甄别;3、从可靠的信息资料中形成初步的历史认识事实;

4、进行相关事实的比较研究;

5、上升到辩证逻辑层面的理论考察;

6、形成对历史存在事实的完整看法,一个具体的历史认识事实获得确立。

12、如何获得考识性认识?答:考实性认识,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求得历史客体之前真,必须通过史料客体这个中间环节,因此,史料的真实性问题就必须首先提起注意。于是,考实性认识就要分两步进行:(1)以史料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书的真伪错谬,弄清史书的原貌;(2)以历史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弄清历史之真一般的,把第一种考证叫做外考证,第二种考证叫做内考证。

13、各种历史认识形式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答:各种认识形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考实性认识是其他两种形式的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前提;其次,抽象性认识在全部历史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最后,历史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意义和作用,是靠价值性认识来最后完成的。这三种认识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历史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每一认识形式都在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对于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来说,三者缺一不可。

14、历史再认识的历史根据是什么?答:1、历史的划时代的改变,是史学领域中出现广泛的历史再认识的时代条件;2、历史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影响,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完善对它的认识论3、高级社会形式提供了认识低级社会形式的钥匙;

4、只有在当代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的时候,才能全面地理解过去;

5、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要求人们不断修正对以往历史的认识,以增强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15、历史再认识的推动因素有哪些?答:1、时代发展的需要;2、认识主体的创造精神;3、整个人类认识水平的发展,要求人们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去审视过去,并由此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16、历史认识检验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答:1、现实社会实践的检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可用现实的社会实践加以检验。二是,对于仍然以某种形态存在于现实社会的历史事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不同上用现实社会实践去检验对它的认识。2、社会化石的检验;3、证据检验。

17、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原理在哪些方面作了重大发展?答:1、恩格斯把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过程的制约作用,决定作用,强调表述为“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2、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上层建筑诸因素对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3、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问题。4、恩格斯扩大了经济

关系的范畴。

18、唯物主义历史观提供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答:1、承认历史过程的客观实在性,一切研究都仅仅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2、归根到底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3、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以生产发展为基础,各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的有规律的过程去研究。19、如何对马克思以前的历史主义作总的评述?答:这一历史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1、它肯定了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的运动过程;2、任何历史事物都是一个历史的产物,3、人类历史有它自身演进的规律性。而它的局限性在于:1、不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基础;2、历史辩证发展的这一历史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没有能够贯彻到底;3、历史主义在不少人那里导向客观主义,导向替历史辩护的立场。

20、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1、人类历史处在永恒的发展的长河之中,是一个无穷的自低级进到高级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2、一切历史事物都处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的产物,是特殊的历史联系决定了事物的独特风貌;3、如同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

4、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确证了历史发展的继承性。

21、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答:1、以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本体论基础,保证了这一方法论思想观察历史问题的可靠性、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是一种真正彻底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观点。3、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把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4、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特别重视对于历史正当性的探讨。5、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敢于正视和承认历史中的矛盾现象,因此能够充分辩证地看待历史。

22、历史主义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答:1、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事物。分析任何历史事物,都必须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去认识其本质属性,从而肯定和支持一切推动历史上升和前进的力量。历史主义的这一要求,是我们评价一切历史事物的原则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剥削现象、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评价。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论到这个问题的地方很多,我们大致归纳为四点:(1)承认剥削、剥削阶级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由此肯定它们在一定限度的历史时期内的正当性、合理性。(2)承认历史上剥削制度的历史地位;(3)承认剥削阶级的历史作用。(4)对剥削阶级执行历史的批判。2、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3、要重视基本的历史联系。不但要把历史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考察其前因后果,还要把它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弄清历史环境中诸因素对它的规定性。

4、把历史事物作为一个过程去研究。考察它在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从而对其最后形态做出可靠的历史分析。

5、历史地对历史遗产。要历史地对待历史事物,把先前的历史看做是现实的可靠基础。

23、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1、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多在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2、考察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3、对历史个人进行阶级分析;4、分析历史人物对整体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5、分析历史局限性,正确对待个人的历史过错。

24、评价人物的标准有哪些?答:1、当时当地标准;2、现代标准论;3、人民利益标准论。

25、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简要地归纳为四句话: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2、阶级划分的事实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全部历史进程中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阶级之间的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3、自从人类划分为阶级,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并且正是这种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4、阶级斗争的最终结局,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由这个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6、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案:1、要重视社会经济史研究;2、分析重大的历史运动或历史事件;3、分析社会阶级或社会集团;4、分析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历史个人。

27、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有哪些?答:1、研究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而又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规律;2、研究文化整体内部诸形式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3、研究文化特征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因素及其历史过程;4、研究文化整体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及其历史实践过程。

28、社会史研究兴起的原因有哪些?答:从外因上看,是受到了世界史学发展趋势和中外史学交流的影响。从内因上看,既是当代社会对于史学研究的一种时代呼唤,又是史学对这一时代要求的自觉回应。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新崛起有以下几方面的动因:1、西方社会史的发展和引入,法国年鉴学派是西方现代社会史学的奠基者。1929年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创办<<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标志着年鉴学派的形成和现代社会史研究的开始。

2、时代和社会对史学新发展的强烈呼唤

3、史学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自身变革的结果

4、社会学、文化史等学科研究热潮的启迪和共生。

29、社会史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社会史是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的;2、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历史;3、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是经验而不是行为;4、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关系的历史;5、社会史的中心活动是重建社会结构大变动中普通人的经历;6、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是全面的历史。

30、社会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整体考察历史的方法。整体史有两个涵义,一是指全社会的,几乎无所不包的研究内容;二是在承认它的多方面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指研究方法和视角。这一方法大致包括如下三点:第一,空间上表现为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总体鸟瞰向区域研究、多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城市向农村推展的趋势。第二,从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全貌的角度出发,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心脏个人的全部活动与变化,其课题涉猎相当广泛。第三,从社会角度重新审视政治史。2、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3、社会史研究中特别需用要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方法。

31、社会史研究所带来的史学变革有哪些?答:1、研究视野的拓展,形成了对历史的多角度探索;2、研究视角转换,更关注下层民众历史、社会现实问题;3、研究方法的更新,深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

32、史学评论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调节史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促成史学与现实社会的结合;3、总结史学研究实践活动,促进史学认识的提高,推动史海陆空理论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33、史学评论对史学家素养有哪些要求?答:1、高度的理论修养;2、浓厚的史学素养;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4、有与著作者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的真诚态度,具备客观、公正的高尚品德。

34、历史比较研究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答:1、历史比较研究最显著的功能,在于它为历史宏观研究、探究历史规律提供了重要而有效的认识手段;2、历史比较研究可以增强历史谁的鲜明性,将历史事物的特征明显而直观地突现出来;3、历史比较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突破具体历史事物的局限,获得认识历史的新角度,开阔视野,启发思路,产生新思想,提出新观点;4、可以冲破传统的历史编纂学的年代序列及其严格的地域、国界限制,将看上去似乎没有丝毫联系的历史现象,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对照,从而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观点,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造性思考能力。5、历史比较研究是编写高水平世界通史的必要前提。

35、历史比较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答:1、遵循历史可比性原则;2、对被比较的双方应经过认真研究;3、历史比较不能简单地罗列历史现象,应该致力于寻求异中之同、同中之异;4、要坚持以叭物史观为指导。

36、计量史学包括哪些程序?答:1、历史学家要筛选研究对象和准确地确定研究目的;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数据分析;4、构造模型。

37、心理史学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答:1、进行心理研究,应注意把心理因素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结合起来。不能离开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单纯进行心理分析;2、挖掘反映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典型材料,把心理分析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3、研究个人心理时,必须把心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结合起来;4、研究群体心理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社会心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结合起来;5、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38、对历史进行假设的本体论根据是什么?答:1、历史是现实和可能的统一;2、历史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3、历史运动的因果关系大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

39、历史假设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答:1、对历史的可能性进行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2、历史假设研究,能使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为理智地进行历史选择和历史创造;

3、历史假设为我们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

40、历史假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历史假设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2、历史假设应建立在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之上;3、必须区分客观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4、必须认识到可能性是有限度的;5、历史可能性研究应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摆脱感情因素的支配。

41、学术研究规范包括哪些方面?答:学术研究规范是史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问题;2、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起点;3、搜集资料;4、提炼思想,形成学术观点;5、选择研究方法;6、完成论题写作。

42、史学道德规范有哪几点?答:道德规范是历史学家的学术操守。主要包括:1、提倡创造性劳动,杜绝任何形式的学术抄袭;2、尊重不同的学术思想,开展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争鸣而不讨伐;3、不为学术涂染功利性色彩;4、献身于社会进步,是历史学家的至高道德。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4.[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中译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6 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7、韩震:《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 8、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 1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佘树声:《历史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田汝康、金重远编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3.张文杰等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4、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15.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1987年。16.[美]雷蒙德?格鲁:《比较历史研究概论》(中译本)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 年1期。 1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8.[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9.[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21.[莫]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22.[法]勒高夫:《新史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23.[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24.[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25.[美]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6.[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7.[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28.[美]唐纳德?凯利:《多面的历史》(中译本)三联书店2003年。29.[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30.[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2.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33.蒋大椿:《史学方法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5.蒋大椿:《史学探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3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7.[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法] 迪拉里:《历史学家思想和方法》(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9.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0.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西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西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参 考书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西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关于西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几年来,参加历史学考研统考的同学会发现,在历史学基础试卷上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是在推荐的参考书上根本没有,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个考试大纲也不管用了,要大纲有什么用,还不是有超纲的吗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说,研究生考试以不再是小学生考试,学什么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需要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出现一些超纲的试题很正常,多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教材,对我们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写研究生论文也有益处。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读下面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考研英语5500词汇班·2015考研英语复试班·考研政治精品辅导班·凯程考研数学精讲辅导·考研英语强化住宿班·凯程考研专业课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七章第二节系统原理 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 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 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 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十六章第四节责任原理 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二十章第五节效益原理 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 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2021延边大学学科教学(历史)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学弟学妹们决定考研就加油冲吧,下面把我的考研参考用书和大家分享下。 考研政治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部分!客观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又分为单项原则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观题大致会出现五道大题,多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我们对于考研政治知识点的掌握。政治主观题还是需要我们在考前,不仅背诵知识点,而且也需要动手去写。所以,建议同学们能够适量做题,积极总结,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李凡老师《政治新时器》一套书中参考答案及解析的内容丰富,有助于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提高主观题应试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虽然在复习阶段,我们对于考研政治主观题的作答,都有练习和准备,可是好多同学依旧不能很好地作答主观题,丢分现象很严重。这源于我们虽然准备了考研政治主观题的复习,但并没有真正地了解主观题作答的方法。所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考研政治主观题的作答方法,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首先,一道题的一个小问多半主要考查一个核心考点,所以不要过多写,也就是要把握一个核心原则,那就是踩点给分。很多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常常抱着“多多益善”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还是有误导性的。一般一道大题会有三个问题,而一个问多考查一个核心考点,如果考生怕遗漏考点,建议可以写一些解释考点内容,或与问题相关的考点内容。切莫抱着“多写多给分”的错误想法,让自己的答案分不清重点。 其次,将有把握的答案先写出来,不要将答案填写处都写满。我们将最有把握的答案,先写出来,这样可以保证阅卷老师能够一眼看到,把应该能拿到的分数,都拿到。有的同学以为答案写得多,就是好,但没有想到答案文字过多,可能造成重点不突出,很可能会影响阅卷老师对我们答案的理解。 此外,主观题回答时,应该注重逻辑性,不要啰嗦。在主观题作答的时候,应该注重层次清晰。如果一道问题涉及多个考点,我们可以将每个考点独立成段,通过“首先,其次,再次”或“第一,第二,第三”等表示词进行区分和指引,不要一段到底,不区分段落。 最后,尽量保持卷面干净和整洁,字体端正。建议考生在作答时,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草稿,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卷面的干净和整洁;如果碰到写错的时候,轻轻划一道即可,不要将错误答案涂黑;如果答得满满当当,甚至超出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 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 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 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 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 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 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 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 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 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 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 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 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 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 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 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 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

专业解析-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1)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 一、专业介绍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 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 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04外国史学史 2、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3、专业特色 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

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注:以南开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课程设置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解释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研究方法等。 6、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 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二、推荐院校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从历史学研究生整体就业范围来看,毕业生的择业面不是很广。

新版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首过去一年的各种疲惫,困顿,不安,怀疑,期待等等全部都可以告一段落了,我真的是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安稳的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了。 虽然时间如此之漫长,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这可真是血与泪坚坚实实一步步走来的。相信所有跟我一样考研的朋友大概都有如此体会。不过,这切实的果实也是最好的回报。 在我备考之初也是看尽了网上所有相关的资料讯息,如大海捞针一般去找寻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所幸的是遇到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战友和前辈,大家共享了资料和经验。他们这些家底对我来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现如今,我也终于可以以一个前人的姿态,把自己的经验下下来,供大家翻阅,内心还是比较欣喜的。 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由于篇幅较长,还望各位同学能够耐心看完,在结尾处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15)中国通史 参考书: 《中国古代史》(第5版),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中华书局,1994年;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中国史简编·古代卷》,安作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先说英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环节:单词和真题。 关于单词 单词一定要会,不用着急做题,先将单词掌握牢,背单词的方式有很多,我除了用乱序单词,我还偏好使用手机软件,背单词软件有很多,你们挑你们用的最喜欢的就好,我这里就不做分享了。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是最直观刺激的就是文字信息,所以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讲最简单粗暴的就是利用重复,将这个文字信息与我们大脑之间形成一个条件反射,这样我们提取的速度也就会达到最快。 都说考研有很多生僻词义,其实不是的,很多都是书面语言常见意思,只是我们不熟悉书面语言而已。比如casualty表示伤亡,我们口语常见是casual 随意的。这种能力一定不是背单词搞出来的,而且需要扎扎实实坐下来读书。 关于阅读 第一次我阅读很差,对答案错了一大半。这次我阅读是满分。如何做到?我非常认同老钟的观点,不要再管命题人,不论谁命题,不论什么题型,都是围绕着你有没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题型的存在只是从不同侧面考察这一点。只有回到阅读本身,才会真的恍然大悟,而不是被定位的思想牵着盲人摸象。我算明白了为什么考研这么重视阅读,当你真的学会了读学术文章,你才会体会到一个研究者的乐趣。

《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史学理论经典书目 [中文书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2.〔唐〕刘知几,《史通》 3.〔汉〕司马迁,《史记》 4.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二)(台北:三民,1998) 5.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一)(台北:三民,1993) 6.周佳荣,《中国史学名著概说》(台北:唐山,1989) 7.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一)(台北:三民,1973) 8.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二)(台北:三民,1973) 9.麦劲生,《近代史学与史学方法》(台北:五南,2000) 10.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台北:巨流,2000) 11.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与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99增订新版) 13.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15.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16.周梁楷等,《史学导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5) 17.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1993) 18.姜义华,《史学概论》(台北:水牛,1992) 19.甲凯,《史学通论》(台北:台湾学生,1985) 20.王尔敏,《史学方法》(台北:东华书局,1977) 21.李家祺,《历史纂述的方法》(台北:台湾商务,1970) 22.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2)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商务,1933) 25.李思纯译,《史学原论》(上海:商务,1968) 26.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7) 27.何炳松,《通史新义》(上海:商务,1928) 28.卫聚贤,《历史统计学》(上海:商务,1934) 29.李则纲,《史学通论》(上海:商务,1935) 30.杨鸿烈,《历史研究法》(长沙:商务,1939) 31.蔡尚思,《中国历史新研究法》(昆明:中华,1940) 32.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重庆:峨嵋,1942) 33.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台北:华世,1974) 34.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台北:独立,1945) 35.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自由,1958) 36.许冠三编译,《历史哲学与历史解释》(初版未详;台北有环宇刊 本)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_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因此任何社会的管理性质都是相同的。 ()2、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3、我们将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称作直式结构,它可以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4、根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在情境较好的情况下,采用高LPC领导,效果较好。 ()5、计划工作之所以是一项普遍的工作,是因为一个组织无论大小,它的管理过程都是完整的。 ()6、根据公平理论,当获得相同结果时,员工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7、当重要细节必须被传递时,非语言沟通是最适宜的方式。 ()8、衡量绩效是控制活动的最终目的。 答案:1、×2、√3、×4、×5、√6、×7、×8、× 1、()科学管理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的假设。 2、()经验管理学派认为学生和管理者通过研究各种成功与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3、()目标并不决定未来,但它们是动员企业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去创造未来的手段。 4、()在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所制定的计划越实际,越能保证得到切实完成。 5、()决策就是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6、()当组织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之中,较宽的管理幅度能确保更有效的管理。 7、()赫茨伯格认为企业政策、工资水平、人际关系都属于保健因素。 答案:1、×2、√3、√4、√5、×6、√7、√ 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 3.未来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4.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经济人”,不是“社会人”。() 5.管理效益原理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6.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基本没什么区别,可以等同。() 7.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8.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哥顿法属于集体决策方法。() 9.运用期望值法进行决策时,期望值大的方案较优。() 10.经济批量模型中库存费用与订货费用是成反比的。() 1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12.边际分析法是制订计划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13.力求维持最少部门是部门划分的原则之一。() 14.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但管理者一定是领导者。() 答案:1~5√×√××6~10××√×√11~14√×√× 1.管理的双重性是指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

郑州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郑州大学历史学考研参 考书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郑州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关于郑州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几年来,参加历史学考研统考的同学会发现,在历史学基础试卷上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是在推荐的参考书上根本没有,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个考试大纲也不管用了,要大纲有什么用,还不是有超纲的吗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说,研究生考试以不再是小学生考试,学什么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需要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出现一些超纲的试题很正常,多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教材,对我们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写研究生论文也有益处。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读下面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考研英语5500词汇班·2015考研英语复试班·考研政治精品辅导班·凯程考研数学精讲辅导·考研英语强化住宿班·凯程考研专业课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1 ——对管理学的认识和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

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

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第2课时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一、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认识各种史观。 二、基础知识预习作业 (一)历史学基本思想、方法 1.什么是历史? (1)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悠久的历史 (2)历史著述,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如历史告诉我们。 (3)一门学科。 2.历史著述与客观历史本身的关系 ①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认识的产物 (历史著述有两个层次:历史纪录、史学著作) ②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观历史本身 *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为基础 *历史著述可无限接近客观历史,但二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历史著述有时也会背离客观历史 因素:史料不足;政治立场;政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能力大小等。 3.历史研究方法 (1)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 ①史料搜集:运用文史工具书搜集;分类收集;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等。 ②史料辩伪:事证物证理证(内容有无矛盾,思想是否衔接,前代有无引用?) ③史料校勘:依据善本(宋元刻本、清精校精注本);对校本校他校。 ④史事考证:追寻史料的来源;举出有力反证判断是非;利用本书以外的史料予以补证或他证(考 据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学理推证。 (2)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①比较史学: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 ②计量史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传统史学是运用定性的方 法 ③心理史学: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历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心理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 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历 史环境,仅仅从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去概括解释历史,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④口述史学: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 真实;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遗忘、夸张和掩 盖某些史实、记录者的误解等) 4.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方法 (1)将人物、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具体事物具体人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 (4)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 (评价人物主要是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5)阶级分析方法 (6)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方法: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

新版青岛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青岛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6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

1.《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2.《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3.《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先说说英语复习心得 一.词汇 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考研要求掌握5500的词汇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我建议考研词汇复习的参考书至少要有两本,一本是比较流行的按乱序编排的书,另一本是按考试出现频率编排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分级词汇或分频词汇,我使用的是木糖的单词和真题,很精练,适合后期重点巩固使用,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要使用分级词汇书呢,因为我们掌握词汇是服务于阅读的,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考研阅读考来考去大部分也就是那2000多个词,到后期一定要发现规律,把握重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形近词,有些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很容易混淆,必须分清楚。 二.阅读理解 都说考研最难的是英语,英语最难的是阅读。那这阅读究竟难在哪里呢?以四六级作为比较,攻克四六级阅读的关键是词汇,只要一篇文章传达的意思你基本清楚,考题对应的细节你能找到,看得懂,基本上就没太大问题了。但考研英语还不止于此,它还要求就是我在最开始提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是要查阅很多文献的,很多甚至是国外文献,这就要求我

史学理论与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否则研究者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最后误入歧途。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人或事,而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现代人又不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参与者,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只能借助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尽量客观公正的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对于历史学得学习和研究尤为重要。学习朱本源先生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不仅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历史学理论,各个史学流派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对历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指出了研究历史的宝贵的方法,对历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研究历史。 历史学得研究首先要清楚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对历史学的认识决定了研究者如何来研究历史。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的历史,它的工作不仅仅是考订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解答史实背后的人文动机,也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言“历史学研究的,乃是从外在的史实考订深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动机”。但是,历史人物的人文面貌经过历史学家的重建就不可能是其本来精神面貌的原状了,而只能是历史学得再创造。历史意义也只能是读者通过历史学家的再创建所赋予的那种意义。历史即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历史的两重性在于它是客观规律和主观创造二者的合力。历史的两重性源于人的两重性。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既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到社会规律的支配。但是人又是自由的,他以自由的主体进行创造和抉择。因此,历史学也具有科学和人文两重性。历史学得对象是组成群体的个体,是具体的人。历史学得结论也不应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要深入到具体的个性中。历史首先是人文史,它一方面固然要服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但是同时它又是人文动机作用的结果。历史研究的要害是对人文精神的研究。对历史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对史料的研究,但是史料并不是史实,我们的历史并不是由所谓的客观事实直接给定的,而是通过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我们的意识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学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的成分,这是历史学得性质所决定的。 任何一个历史编纂学家的著作的精神实质,或是研究史学史,都必须要探讨历史的理论和方法论。美国史的研究是众多历史研究的一个方向,它具有历史研究的一般特点,但又具有自身特殊的特性。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历史,它的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在两三百年之间由一个殖民地发展为一个超级大国。中国近代遭受到西方的殖民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研究美国历史可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而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也为美国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我们研究美国史的很好的工具。下面我将从几个史学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 教师版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史学史观、比较史观、生态史观、等,下面依次作一概述 1.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通史顺序)。 例:请利用中国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1)观点: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古代中国、希腊、罗马;近代英国、美国和新中国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 思考: (2)态度: A 要重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重视文明传承 B 文明的发展需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C 各文明要相互包容,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D 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察; 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又称为整体史观(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A 观点 B 态度 C 重要联系: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 ①开始形成: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 ②初步形成: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中国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标志; ③完全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的狂潮为标志; ④制度化、体系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标志; ⑤升华: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为标志。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A 主要观点 原发型——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 B 两种途径 传导型(外源型)——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大多数国家都是这种类型。 C 多种模式 A 横向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