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重构

法治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重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68027306.html,

法治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重构

作者:胡艳香陈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8期

摘要构建多元化法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既是对法治进程中法律人才多样性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学科教育和人才成长基本规律的应有尊重。目前,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定位不准确、趋同性太强等问题,需要从准确把握法学教育的多层次和多类型性、实质迈向职业和学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缘特色和学科优势等基本内涵下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关键词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体系重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改项目:“湖南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湘教通(2014)247号]。

作者简介:胡艳香,湖南商学院法学院教授;陈蓉,湖南商学院法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e68027306.html,ki.1009-0592.2016.06.386

从恢复重建至今,中国法学教育在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法学教育提供的理论知识和法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法治发展的需求标准。为打破法学教育的虚假繁荣,各法律院校多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但结果与预期差距甚远。考察我国近年法学教育发展实践,不难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是改革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

一、法治背景下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逻辑

(一)法治实践中法律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分析

法学教育必须融入国家的目标需求和社会政治背景当中。目前,我国处于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阶段,需要何种法律人才,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而应立足我国发展现实。

首先,随着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各种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法律关系和归结为法律问题,社会的各种纠纷在经过协商、调解、公证、仲裁等争议解决机制过滤的基础上,最后也将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但是,由于法律体系极为复杂,事关法律的制定、诠释与应用,法律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法律精神的养成以及法律价值的体现,需要依赖庞大的法律职业群体,或专精于法律实践,或致力于法学教育、研究及其传播;前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法庭书记员、司法行政人员、立法和行政机关相关法律工作者等,后者主要涵盖专业立法者、法学研究人员、法学教育者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