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篇一: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

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

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如点子图,尽管这

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如

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如

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

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

充信息。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

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示例/知觉整体性

【篇二: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学生在知觉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画得不完整的几何图形

进行补充,这主要是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选择性

解析:把握题干的关键词:“不完整”、“补充”。也就是说,针对缺

失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已有的已知信息,把缺失的成分补充完整,强调我们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所以题干表述意在说明知觉的整

体性。

可能有同学会问:把信息补充完整难道不需要借助已有经验吗?不

是知觉的理解性吗?确实,知觉的理解性能促进人们对事物的整体

认知。但区别在于:知觉的理解性更强调的是人的差异(每个人对

事物的认知有所差别),知觉的整体性强调已提供的信息和未知信

息的联系(或者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强调差别。

比如举两个例子:

下图,你可以知觉到一个三角形,即使三角形不是完整的。是不是

强调共性呢?每个人都可以知觉到三角形。(虽然,刚出生的小孩

子肯定不知道这是三角形啦)。所以反映的是整体性。

再看下面的图,

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什么了?答案绝对不是一模一样的。有的看到牛,有的看到狗.....强调的是人对于知觉到的事物的理解不同(根据每个

人能已有经验进行认知,当然,个体的经验本身存在差异。)

答案:a

【篇三: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知觉的整体性范文一:知觉整体性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

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

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

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如点子图,尽管这

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如

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如

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

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

充信息。

又如,实验者先给被试者呈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断定他是球场上正在锻炼的一位足球

运动员。接着给被试者呈现第二张画片,在那个足球运动员的前方,有一位惊慌奔逃的姑娘。这时被断定了一幅坏人追逐姑娘的画面。

最后实验者拿出第三张图片,在两个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头刚从

动物园里逃跑出来的狮子。这时,被试者才明白了画面的真正意思:运动员和年轻的姑娘为躲避狮子而拼命地奔跑。可见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

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it is ture that you dont enjoy something until you mastered it and 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用知识就是零分,用的话,虽然不是满分,但是可以得到折扣分原文地址:知觉整体性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

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

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

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如点子图,尽管这

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如

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如

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

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

充信息。

又如,实验者先给被试者呈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断定他是球场上正在锻炼的一位足球

运动员。接着给被试者呈现第二张画片,在那个足球运动员的前方,有一位惊慌奔逃的姑娘。这时被断定了一幅坏人追逐姑娘的画面。

最后实验者拿出第三张图片,在两个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头刚从

动物园里逃跑出来的狮子。这时,被试者才明白了画面的真正意思:运动员和年轻的姑娘为躲避狮子而拼命地奔跑。可见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

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it is ture that you dont enjoy something until you mastered it and 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用知识就是零分,用的话,虽然不是满分,但是可以得到折扣分

范文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客观

事务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

与知觉对象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格式

塔学派把它们归纳为以下法则:

接近法则(law of proximity):视野中空间位置相近容易合成一组。如上图我们倾向于把图a知觉成正方形;图b知觉为四个横排;图c 知觉为四个纵排。

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

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

连续法则(law of continuity):视野中有延续倾向或连续的刺激往往被看成为整体。如图a易被看作一条直线与一条波浪型的曲线;

而图b因为不连续,很难被看作是整体。

对称法则(law of balance):对称或平衡的整体,有利于组合。如上图凡是对称的,不论是白色还是黑色,看起来都舒服顺眼。

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轮廓闭合的对象比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但我们对自己十分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仍然倾向于将他知觉为一个整体。如上图我们很自然地将它们看作圆形、方形和“hello”。

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称为不可能图形(或不合理图形)(impossible figure)。对于这类图形,如果只观察图形的局部,每一部分都是合理的。但如将图形做为整体的知觉刺激看,就无法获得明确或合理的知觉经验。

一、目的

了解知觉整体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二、使用仪器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三、方法

1.选中左侧实验列表“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中的“知觉的整体性”,右边呈现实验说明。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演示内容目录窗口。主试就可依次呈现相关的图片与背景知识。

2.通过图片演示知觉整体性的概念和相应的组织法则,以及若干不可能图形。

四、讨论

试分析不可能图形的原理并尝试设计一个不可能图形。

五、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6~409

2.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72~17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3~136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2~124范文三: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如点子图,尽管这

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如

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如

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

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

充信息。

又如,实验者先给被试者呈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断定他是球场上正在锻炼的一位足球

运动员。接着给被试者呈现第二张画片,在那个足球运动员的前方,有一位惊慌奔逃的姑娘。这时被断定了一幅坏人追逐姑娘的画面。

最后实验者拿出第三张图片,在两个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头刚从

动物园里逃跑出来的狮子。这时,被试者才明白了画面的真正意思:运动员和年轻的姑娘为躲避狮子而拼命地奔跑。可见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

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范文四:老子的“道”与整体性知觉的关系

关键是如何理解老子关于有和无的看法,还有道指代什么?以下是

道德经的原文,以及我对这些原文的相关注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反。

有一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已经形成了,在天地万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寂兮寥兮,始终是这种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再运行着,没有别

的东西,它反复的运行着。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就勉强

称之为“道”,它的行为就称为“大”。它反复运行着,不断的变大,

大到似乎看不见它的存在,看不见它的存在是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到了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它又重新开始运行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依上面一段话的注解来理解

这一句话,道生一,一也道;一生二,二也道,二生三,三也道;

三生万物,万物皆道为。有一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已经形成了,在

天地万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寂兮寥兮,始终是这种不知道是什么

的东西再运行着,没有别的东西,它反复的运行着。我不知道这种

东西叫什么名字,就勉强称之为“道”,它的行为就称为“大”。它反

复运行着,不断的变大,大到似乎看不见它的存在,看不见它的存

在是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到了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它又重新开

始运行了。当道大到一定的时候,在道里面就生出一来,一的实质

也是道,一跟道一样反复运行着,不断的变大,大到一定的时候,

一里面又生出二来,二的实质还是道,就这样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也就产生了万物。

老子,道也;道之所为,以无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产生一切事物的母亲有本身也是由

无中产生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真正的德行是不以德来衡量一切的,这也就是德行;下德的人不想

失去自己的德行,所以才刻意让自己学习道德,表现自己非常有德

那样。真正的德行是以原始之道而作为,这也是原始之道的作为;

失去自己德行的人呢也是认为自己是效仿原始之道而作为,但本身

并不是那一真实的原始之道的作为。人们常常会把“有”当成是原始

之道,而非“无”。就好像人们常常会把父母

当成是让人存在的原因,而并非“道”。

道为始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万物。三在二里,二在一里,一

在道里。但都是道。三也就为我们所能看见,听见的存在物;二就

是所有存在物所存在的世界;一就是比存在物所存在的世界更加广

大的世界。所谓整体性知觉就好像是道三归道二、道一、道的引导。如果没有道二,就不可能会有道三;如果没有道一,更加不可能会

有道三;如果道是不存在的,那么也没有任何存在的可能。对于道

来说,它是依赖于初始原因而存在的,它本身也就向往那一初始的

原因。

关于老子的“道”是如何产生世界的,这一方面可以看我发表的相关

文章。在《宇宙的本源》里我写到的能量基质的问题,跟“道”是非

常像的。对我来说,根本就是指代同样的东西。

范文五:作者:沈烈敏

心理科学 1996年01期

1 前言

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

一个重要内容。汉字除了其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

已早被人们重视。在有关字形结构属性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中,

有的强调字形知觉的整体性,有的强调字形知觉需经过特征分析。

而较多的研究则认为这两种加工方式随一定的条件变化。如郑昭明

用reicher 范式证实了汉字识别中的“字优效应”,同时发现高频字不显示这种效应;陈烜之用课文阅读中的部件检测法证实了“字劣效应”的存在。这些研究都说明了在速示或非速示条件下字形整体的优先性,也证实了这种优先性会随着人们对字的熟悉度的不同而变化。

喻柏林等人用“部件识别法”来研究汉字识别中的字形知觉整体性是

如何随知觉经验的发展而变化的,其结果揭示了:独体字命名不同

于成字部件命名的知觉任务效应;单部件命名中不同部位之间的部

位效应;双部件命名中顺读与逆读的分解方式效应和上下字不同于

左右字的结构方式效应。这些效应的实质是部件识别主要受到了字

整体知觉的牵制。显然,这种字形知觉的整体性越强,上述效应就

表现得越明显。鉴于上述研究,我们设想:如果字形知觉的整体性

是随着人们的这种知觉经验的发展逐渐形成的,那么,不同经验水

平的被试对字形知觉的整体将会有明显差异。

2 实验1

表1 三组被试对部件字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和错误率(%)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1 实验方法

2.1.1

被试

大学生17名,初一预备学生17名,小学三年级学生20名。

2.1.2

材料

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选出40个真字。根据高、低两种频率与上

下或左右两种结构将其分成四组,每组10个字。各组的平均字频(180万字次)和笔划数依次为:高频左右字,1793.7次,9.2划;

低频左右字,1.1次,9.5划;低频上下字,1.9次,10.3划。这些

字都由两个成字部件或部件字组成,且大部分是不可再分的独体字;所有的部件都是高频字,即属于《按字音查汉字频度》中的Ⅰ、Ⅱ

级字。

按部件字在每组字中的所在部位,将上述部件字分成8组,其中每

组10个部件字。如云、王、令等,作为本实验的刺激材料。另选择

8 个无关的独体字作为本实验的练习材料。

2.1.3

仪器

三视野速示仪,三视野速示仪控制器,反应时仪,数字毫秒计时器,话筒。

2.1.4

程序

2.2

结果与讨论

由表1可见,各年级组被试对各组部件字的平均反应时未见显著差异。表明各组部件字的识别难度是均等的。然而,大学生组错误率

明显低于初一预备班组,推测大学生组的反应时并不比初一预备班

组慢,而初一预备班在命名时较冲动,常未看清便发音,这两组的

总体平均反应时可能不存在差异。他们对高频少笔划独体字的识别

是熟练的,而小学生组的总平均反应时明显慢于大学生组和初一预

备班组(t[,14]=19.17,p<0.001;t[,14]=17.94,p<0.001),说明小学三年学生的汉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这两组被试。

3

实验2

3.1

实验方法

3.1.1

被试

三年级小学生40名,初一预备班32名,大学生120名。他们均未

参加实验1。

3.1.2

材料

采用三种结构不同的字,它们是真字,假字(不违反一般构字规则,但无此字,故字形整体性较真字次之,如高频左右字“动”和“料”两

个真字重新搭配即成“”与“”两个假字,非字不仅无此字,且违反一

般构字规则,故字形整体性最差,如对调假字中每个部件字的位置,且其部件字从不在此位置出现,如“”和“力米”,为两个非字。三种

字各40个。

3.1.3 仪器

同实验一。

3.1.4 程序

实验地点,仪器,过程同实验一。大学生组分为6组,每组20人,

初一预备班与小学三年级组各分成两组,前组每组16人,后组每组20人。除了大学生组增加了“字频效应”,三年级组与初一预备班组

未接受非字组的部件命名外,其余均一致。每项实验都要求被试只

念整字中的单部件。

3.2

结果与讨论

由表2看到:(1)不论在哪种呈现条件下,随着被试阅读技能的提高,部件命名平均反应时逐渐减小。除了部件字条件下大学生和初

一预备班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的平均数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阅读经验影响对整字中部件识别的速度。(2)对每个发展水平

的被试组来说,从部件字命名→假字中部件字命名→真字中部件字

命名,平均反应时都逐渐增大。但初一预备班和小学生在真、假字

部件命名的结果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其余情况下的结果却有明

显差异。这个结果表明:阅读技能越高,相对假字而言真字整体字

形知觉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则越来越大;阅读技能越低,则反之。由

表3 看出字频差异并没有对部件识别产生影响。

表2不同字度条件下被试部件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

真字假字非字部件字

三年级组 1022.36 955.32/ 722.65

初一预备班

905.40

865.19/ 514.03

大学生

788.34

700.41l 671.70 540.43

表3大学生组在两种字频条件下部件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

高频低频d(差值) t

单部件命名 798.69 777.98 20.71

0.77

4 一般讨论

4.1 字度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三种不同的字度,分别代表人们对汉字的不同程度的知

觉经验。在本研究中不同阅读技能的被试在对三种字度下的单部件

命名时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即真字→假字→非字,且都快于部件字

命名。表现出“字劣效应”其中真字与假字,真字与非字的差异都达

到显著水平,大学生组(t[,3]=3.49,p<0.05;t[,3]=6.08,p<

0.01);而且在不同年级组都呈现同样的趋势,它表明:人们对字的知觉经验的增长,字形整体对分离部件的牵制会逐渐增加。用联结

主义解释此现象,可以认为:同一层次各节点间的联结是彼此抑制的。在音码模板上,真字的读音码激活需竞争:即整字读音与部件

字读音的竞争,而假字与非字在音码模板上没有竞争点,在形码模

板上,真字激活部件时的特征分析需时最长,假字因尚存构字规则,则需时次之,非字因无构字规则,则需时最短。三组不同阅读水平

的被试都反应了这一整体趋势。

4.2

字频对人的对汉字结构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在另一项实验中发现高频字命名时短,低频字命名时长。而在本实

验中用单部件命名的方法未见显著差。这可能是命名方法不同所致,但仍能说明知觉的整体性。即当被试从带字中分离部件时的反应,

其难度的显著性大于人们使用字多寡所造成的难度区别。按照联结

主义观点,人们对高、低频字的整字反应与从整字中分离部件字反应,在形码模板特征分析的时间上,前者较后者长。也即各自虽然

都需先特征分析,激活部件字,然后激活相应的整字读音码,但激

活部件字的读音码要较整字读音码花时少。这样高频字与低频字中

的部件命名便无显著差异了。

(1995—08—03修回)

作者介绍:沈烈敏上海教育学院

范文六:知觉的基本特性究竟是恒常性还是整体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是教育理论考试中,心理学部分的核心重点考点。

在很多考试的客观题中都会出现一道考查知觉基本特性的单项选择题。题目往往以应用理解性的例子的形式对考试进行知识点的考试,即题干给出一个例子,要求考生辨别是反映了何种知觉基本特性。

这样的考题一方面难度较大,对学员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较多考题难以在两个特性间进行选择。成为了很多考

生甚至是部分老师都觉得头疼的考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在这

四个基本特性中经常会出现考题中的某一个实例看上去和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特性都很接近,让考生觉得难以下手的情况。这是因为在

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的所以的基本特性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而往往考试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来作为我们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往往答案是和题目最为吻合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唯一看上去

合理的选项。所有在进行选题时必须选择最为贴切和与题干中要点

最为契合的选项。

今天我们主要想要给大家辨析和阐述的就是关于知觉的恒常性的问题。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

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如: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或晚上,在路灯下或阳光下,在红光

照射下或黄光照射下,人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从物理特性和生理

角度看,当色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其

色调会发生变化,但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并不受照射到物体表面色

光的影响,仍把物体知觉为其固有的颜色。

因而很多同学会任务知觉的恒常性就是知觉的不变性,所有在解题

的过程中将带有“不变”、“仍然”、“始终”这样词汇的题目都当做知

觉的恒常性进行选择。这样的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恒

常性的考题一定会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但并不能

说有这些词汇的题目就是恒常性。恒常性的本质是物理条件在变而

知觉的结果始终不变。而忽略条件仅仅说知觉的结果不变是不能武

断的选择,如果是事物整体中有一部分没有发生变化而最终推断出

事物整体的知觉的不变性那就不能选择恒常性而是整体性。

例如: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在这个例子

中人的外部条件在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脸始终是没有变的,

我们通过人脸推断出整个人没有变,仍然能偶认出他来,符合知觉

的整体性关于从部分推断整体的基本要点,因而应该选择整体性。

再例如: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国歌,我们仍然能偶辨别出是国歌。很

多同学也是一看到仍然就选择的恒常性。实际上,国歌换乐器演奏

的过程中,变化的音色、音高、响度、节奏等外部条件,但核心要

素旋律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我们通过旋律这一局部来推断国歌的整

体也符合整体性的解题要点,故选择整体性比恒常性就跟我贴切。

以上是两个关于恒常性和整体性的辨别的例子。那么我们在题目中

如何精准的辨别恒常性和整体性呢?当题目中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时大家就要小心了,这些词汇其实代表的一个含义,

即知觉结果不变。那么知觉结果不变就可以做两种选择:一是恒常性;二是整体性。那么如何进行选择呢?

恒常性一般为:“远处的牛比近处的老鼠小,但我仍然知道牛更大”、“远处飞机的声响比近处人的说话声音小,仍然知道飞机声音大”、“一面红旗在不同光线下看上去还是红色的”这类题目。这些题目都

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变的是事物的某个特征。而整体性则是在各种

变化下,仍然知道是某个事物。

这里一个简洁的技巧就是,当题目阐述不变性的时候,要看是怎么

不变。当题目呈现“是什么”没有变,即仍然能够辨认出某个事物的

时候,应该选择整体性,这样和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

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在头脑中反映。”相吻合。而当题目呈现“怎么样”没有变,即大小不变、颜色不变、形状不变、明度不变等

局部特性不变的时候,应该选择知觉的恒常性,这样符合恒常性的

基本分类的表述。

综上所述,当题目反映知觉的不变性时应重点考虑知觉的恒常性和

整体性。“是什么”不变时,主要考虑整体性;“怎么样”不变时,主要

考虑恒常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是教育理论考试中,心理学部分的核心重点考点。

在很多考试的客观题中都会出现一道考查知觉基本特性的单项选择题。题目往往以应用理解性的例子的形式对考试进行知识点的考试,即题干给出一个例子,要求考生辨别是反映了何种知觉基本特性。

这样的考题一方面难度较大,对学员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较多考题难以在两个特性间进行选择。成为了很多考

生甚至是部分老师都觉得头疼的考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在这

四个基本特性中经常会出现考题中的某一个实例看上去和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特性都很接近,让考生觉得难以下手的情况。这是因为在

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的所以的基本特性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而往往考试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来作为我们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往往答案是和题目最为吻合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唯一看上去

合理的选项。所有在进行选题时必须选择最为贴切和与题干中要点

最为契合的选项。

今天我们主要想要给大家辨析和阐述的就是关于知觉的恒常性的问题。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

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如: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或晚上,在路灯下或阳光下,在红光

照射下或黄光照射下,人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从物理特性和生理

角度看,当色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其

色调会发生变化,但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并不受照射到物体表面色

光的影响,仍把物体知觉为其固有的颜色。

因而很多同学会任务知觉的恒常性就是知觉的不变性,所有在解题

的过程中将带有“不变”、“仍然”、“始终”这样词汇的题目都当做知

觉的恒常性进行选择。这样的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恒

常性的考题一定会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但并不能

说有这些词汇的题目就是恒常性。恒常性的本质是物理条件在变而

知觉的结果始终不变。而忽略条件仅仅说知觉的结果不变是不能武

断的选择,如果是事物整体中有一部分没有发生变化而最终推断出

事物整体的知觉的不变性那就不能选择恒常性而是整体性。

例如: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在这个例子

中人的外部条件在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脸始终是没有变的,

我们通过人脸推断出整个人没有变,仍然能偶认出他来,符合知觉

的整体性关于从部分推断整体的基本要点,因而应该选择整体性。

再例如: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国歌,我们仍然能偶辨别出是国歌。很

多同学也是一看到仍然就选择的恒常性。实际上,国歌换乐器演奏

的过程中,变化的音色、音高、响度、节奏等外部条件,但核心要

素旋律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我们通过旋律这一局部来推断国歌的整

体也符合整体性的解题要点,故选择整体性比恒常性就跟我贴切。

以上是两个关于恒常性和整体性的辨别的例子。那么我们在题目中

如何精准的辨别恒常性和整体性呢?当题目中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时大家就要小心了,这些词汇其实代表的一个含义,

即知觉结果不变。那么知觉结果不变就可以做两种选择:一是恒常性;二是整体性。那么如何进行选择呢?

恒常性一般为:“远处的牛比近处的老鼠小,但我仍然知道牛更大”、“远处飞机的声响比近处人的说话声音小,仍然知道飞机声音大”、“一面红旗在不同光线下看上去还是红色的”这类题目。这些题目都

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变的是事物的某个特征。而整体性则是在各种

变化下,仍然知道是某个事物。

这里一个简洁的技巧就是,当题目阐述不变性的时候,要看是怎么

不变。当题目呈现“是什么”没有变,即仍然能够辨认出某个事物的

时候,应该选择整体性,这样和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

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在头脑中反映。”相吻合。而当题目呈现“怎么样”没有变,即大小不变、颜色不变、形状不变、明度不变等

局部特性不变的时候,应该选择知觉的恒常性,这样符合恒常性的

基本分类的表述。

综上所述,当题目反映知觉的不变性时应重点考虑知觉的恒常性和

整体性。“是什么”不变时,主要考虑整体性;“怎么样”不变时,主要

考虑恒常性。

范文七:教育理论高频考点:知觉理解性和整体性的区分在教育基

础理论考试中,心理学部分记忆压力相对教育学而言是比较小的,

然而,心理学部分也有其自身特色,就是考察考生们的对知识点的

理解,即在考试当中涉及到心理学的题目目的都不在于考察考生对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记得有多牢固,而是考察对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理

解的有多透彻。而在心理学当中,知觉的特性是一个重点,同时也

是一个非常难理解的知识,主要是因为对于选择性、理解性、恒常

性和整体性之间难以区分。因而,在这里我们主要来讲解关于知觉

理解性和整体性的区分问题。

知觉的整体从定义讲,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

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从定义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觉的整体性主要是强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什么叫做整体和

部分的关系呢?实际上,可以做一个非常通俗的理解,比如我们走在

街上,虽然我们没有仔细的看每一个人,我们只是扫视了周围的人,可能只是注意到对方的头、手、腿,但是不会影响我们的脑子浮现

一个个完整地人,因为知觉的整体性决定了我们头脑中不会是一个

个漂浮在空中的头和脚。那么问题来了,知觉整体的时候需不需要

理解性的参与呢?答案是肯定的,任何知觉都需要理解性的参与,那

么我们如何区分理解性和整体性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知觉的理解性从定义上讲,人在知觉某一个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

段的理解就叫做知觉的理解性。这里的意思通俗理解的话,就是表明,理解性强调对物体加入了大量的已有经验,侧重的是,我们知

觉物体主要不是对物体整体把握而知觉,而是通过深刻的理解而知

觉的。

我们通过两个题目来对比。第一题:一个人变化了发型、衣服和裤子,我们依然能够认出他,体现了知觉的什么特性。答案是知觉的

整体性。有人疑惑了,我们能认出他不是因为我们以前认识他吗?我

们说任何整体性都有理解性的参与,但是这个人我们能够认出来主

要是因为我们的知觉整体把握了他的上上下下,才能够认出,并不

是因为我们曾经就认识他,如果我们没有整体把握即使曾经熟知也

未必能认出来。第二题,听过的歌曲,再次放出旋律我就能够跟着

哼唱请问体现了知觉的什么特性?答案是知觉的理解性。有人疑惑了,我能跟唱不是因为我整体知觉了这首歌吗?显然,这个题目中,我们

能够哼唱歌曲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曾经听过这首歌,如果我们没有

曾经的经验,即使我们能够整体把握歌曲也未必能够唱出来,因此

选择的是知觉的理解性。

所以从题目分析我们就能看出,理解性与整体性最大的不同在于,

主导我们把握事物的是理解,还是因为整体的知觉,想一想我们能

够认识这个事物是两者中的哪一个起了决定性作用。

中公资深讲师杨思建解析

范文八:摘要: 本文从知觉的基本特征之一――整体性角度出发,对

结构优势效应和知觉整体性几大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通过对知

觉整体性的进一步阐释,寻求利用知觉整体性特征组织对外汉语课堂

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更佳方式。

关键词: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知觉整体性规律格式塔心理学技能课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必须考虑到汉语作为一门外语

的言语知觉这一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知觉不同于感觉,它是对事

物各方面感觉特征的整体的、综合的反映。知觉具有整体性,而整体

性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其部分的知觉,反过来知觉的整合作用又离不开组成整

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那么利用知觉整体性规律教学有什么优势?究

竟应该如何巧用知觉的这一特征来组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呢? 一、结构优势效应与对外汉语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各种整体结构能够促进

模式识别,这种效应叫做结构优势效应。结构优势效应包括三大效应,

即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和完型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是

指识别一个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客体优

势效应是指识别一个物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

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呈现的同一线段;完型优势效应是指识别一个完

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1]另外,有人谈论教学事件

时指出,要激起回忆原有的学习,也就是说要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去,目的

是将整体学习过程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由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如果目标刺激物在一个有意义、成结构、

完整的环境中,我们就容易快速知觉,相反,如果目标刺激物单独呈现或

是在杂乱无章的背景中呈现时,那么我们知觉此刺激物的信息加工时

间就要相对变长。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建构一个学习架构,促进学习者的知觉和信息编码。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学习是一个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由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所学信息的组织所组成的。将

已有的知识和将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结构进行教学是教学的一大成分。

以上理论和教学原理运用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启示我们在教授一个难字时,可以把该字放入一个有意义的词语中进行教学从而降低知觉难度;教授一个语言点时,把它放在例句中教学,并进行大量的语句操练,这比孤立地讲用法和意思更有效果;讲解一篇课文时,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讲究前后连贯,以统一体形式教学,既能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引导学习新知识,藉此谋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知觉几大原则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koffka于1935年

提出整体性的几大原则。

在此就知觉整体性的四大原则来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根据知觉整

体性的接近律原则,往往人们在接受各种刺激时,知觉上倾向于将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各种刺激物归为一类,如图(一)左四个球,中间两个、三个,右边三个分别为一类。这要求教师在授课板书时,就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将同类的词语或句子写在一起,让学生充分利用规律学习。而根据知觉整体性的相似律原则,人们在接受各种刺激时,知觉上倾向于将某方面特征有相同处的刺激物归于一类,如图(二)方块被知觉为一组,圆圈被知觉为另一组。那么教师在教授时也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

例如在讲解生词时,教师可以用相同颜色把相同偏旁的字的偏旁标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根据相同的颜色,更好地把同偏旁的字归于一类,便于分辨和识记。另外,根据知觉整体性的良好连续性律原则,如图(三)我们会把这个组合图形知觉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而不是知觉成右边的图形组合。人们在接受新的外界刺激时,多多少少会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并试图按照一定的思路来理解上下文。那么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有意识地打铺垫、埋伏笔,让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更好,思路表达更清晰。最后根据知觉整体性的闭合性律原则,这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本身并不闭合的刺激物知觉成闭合状态。如图(四)虽然图形并不是一个毕合的圆圈,但是人们还是把它知觉为一个封闭的圆圈。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讲解的前后呼应性。对于一个语法点,在一节课的开始讲解,在下课前还要注意强调和分类总结,借此增强对学生的刺激。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知觉整体性组织汉语四大技能课的教学。

三、知觉整体性运用于汉语技能课中 (一)巧用知觉整体性组织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听力理解训练是语言课的基本训练之一。学生的听力

理解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际交际。那么如何利用知觉整体性,

在对外汉语听力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呢?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知觉

的整体性得到的“接近律”原则,我们可知,在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中,教

师在言语表达上要注意准确的停顿和连接。停顿是为了让学生学会

从意群上把握词和短语,连接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句子。一个语义完整的句子要“整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因为停顿

时间过长,造成其整体性断裂,让学生所接收到的知觉单元脱节。比如

在进行以下单句理解训练时,就应该注意适当的停顿,但是又不能把语

义完整的句子割裂: 师:从外交公寓坐公共汽车去颐和园要换几次车? 生:(重复)。

师:咱们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操场跑步怎么样? 生:(重复)。[2] 另外,

根据navon做的关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的实验所得的结论:“当视

觉的总体特征与听觉刺激相一致时,听觉辨别的速度加快。”[3]我们

可以在听力课堂中使用声像材料进行辅助教学,在听力教学中导入整

体上与听力内容相一致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进行视觉与听觉输入的

匹配,以提高学生听觉辨别的速度。这也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

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听力课堂中“老师

播放录音,学生单从语音接收到建构意义来练习听力”的方式,采用“看

电影,说汉语”一类教学方式。汉语作为一门外语的感知并不等同于单

一的感觉,例如听觉,而需要经过大脑加工,将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基于

建构主义的视频教学有利于增加信息输入渠道,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对

于客体的意义构建。

(二)巧用知觉整体性组织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语言是人们用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由此定义可知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在中高级口语课堂

中,“口头作文”、“讲演”等是常用训练方式。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所认

为的知觉整体性的“相似律”原则,教师在“口头作文”、“讲演”的选题

上就应该注意把同一主题内容的话题归为一类进行练习。这样能系

统地、有结构地进行一类语言项目的训练。例如在一节口语课上,可

以给学生几个题目:“介绍我的房间”、“介绍我的教室”、“介绍我的学校”,这些题目可以划入同一个话题,可能学生口述的内容各种各样,但

是语言点却是有聚焦性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方位名词的使用等。

另外,根据“相似律”原则,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地训练学生

辨近音的能力:把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相近的音放在一起,让学生辨读。

比如,把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放在一起:zidao(自导)和zhidao(制

导),culi(粗粝)和chuli(出力),siwen(斯文)和shiwen(诗文)。或者采

用绕口令的训练方式: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莫把四

字说成十,休将十字说成四,若能分清四和十,请你过来试一试。诸如此

类系统的练习,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发音,并对难点进行重点突破,进而

更好地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在基础独白训练中,教师经常采用看图

说话的训练方式。根据知觉整体性,应该把选择的图片与所要训练的

语言项目看成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方便感知的刺激整体,加快其知觉

速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选择图片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性的。

例如,如果为了训练学生对方位词的使用,那么要使用的图片就可以选

择有多个建筑物排列的图片。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三)巧用知觉整体性组织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阅读是指从文字符号

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具体来说,是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接收文字符号的

信息,经过大脑的编码加工,从而理解课文或语料的意义”。[4]阅读绝

不仅仅是把文章的每个词或是每个句子的意思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的过程。人们对阅读的理解往往超出了简单的词语、句子所呈现的

字面意思。那么,根据知觉整体性这一规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

应该把课文看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来教授,而不应割裂文章内在的

连接性。早在1984年,就有人研究指出:对篇章结构的教学可以增强

学生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让学生学会对

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使是对课文的重点处进行分析时,也要秉持“从整体看部分”的原则,切忌孤立地分析强调。例如,《汉语阅读教程(一年级教材语言技能类)》中第八十九课《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阅读

提示问题中有一个问题:黄山为什么那么吸引游客。针对这个问题,在

文章的第一段可以找到“深深吸引到黄山游览的中外客人”这个句子,

以及对应的解释答案,但是教师在教授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用文章

语句照抄回答”这个层面,而要引导学生从全文中理解和归纳出自己对

黄山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精髓,从而用自己的语言给

出答案。

另外,根据知觉整体性,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对学生进行阅读单位的训练。一般学习者都习惯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有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习惯用笔点着每个字,视线跟着笔动。这毫无疑问影响了阅读速度。但是如果利用知觉整体性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扩大阅读单位,从每

个字到每个词到每个句子到每个句群,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

速度。理解到阅读不仅仅是对每个字的理解,而是要全面地把握文章。教师可以采用隔开意群等训练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掌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领会文章的意思。在教授阅读

材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文章分段,先归纳出每一段的大体意思,然

后根据部分来归纳整篇文章的整体意思,这样既能抓住文章的整体,又

能理清文章的层次,借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wertheimer在1945

年提出解决学习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结构的核心要素。我们在对外汉

语阅读教学时,可以采取从上往下提取结构核心要素的解决方式,先抓

出整篇文章的核心,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然后往下抓细枝末节来丰

富对文章的理解。

除此之外,现行的汉语学习课本的课后练习题经常会采用“选词填空”

的方式训练短句完型、“完形填空”的练习方式训练语篇完型。这都

是遵循知觉整体性的一种体现,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的“良好连

续律”原则来看,“完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必须通过上

下文来猜测应该选择的词,既要理解语篇前部分的意思,又要预测后部

分的意思,然后选择适当的词语以保持整篇文章的连贯性。而教师此

时也可以控制填空的位置及空白出现的频率来调节阅读难度。

(四)巧用知觉整体性组织对外汉语写作课教学一般来说,写作课训练

的目的是要求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按照汉语的思维逻辑

写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文章。写作课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写前指导、写作训练和作文评改。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注意把这

三个环节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写前指导为写作训练做准备,作文评

改为写作训练提供反馈。以议论文写作为例,教师在写前指导时可以

给学生阅读范文,同时就文章的格式、段落结构这类总体性的重点进

行分析,在写作训练时,要培养学生写提纲,宏观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好

习惯,而最后的作文评改也是承接前两步而来的,评改时不能纠结于个

别小问题,相反对于普遍容易犯的问题要特别强调指导。只有把这三

步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写作的训练方式有很多种,根据知觉整体性的“良好连续性”原则,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可以先给

出每一段的话题句,使该话题作为一个叙述的出发点,并实现该话题在

句群中的统领功能,借此来引导学生写出一个连贯的语篇。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营造一个不完全格式塔,调动学生主动填补空白达到“完整”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段没有结尾的故事,让学生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来进行补充写作。或是玩“故事接龙”的游戏,一个学生写

一段小故事,其他学生依次接着编故事,但是各个故事间要衔接紧凑,这

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在进行汉语写作结构讲解时,教师可遵循整体性的“闭合律”原则进行讲解。例如讲究写作的首尾呼应,文章首段的主旨句可以在文章末尾转换方式再次强调,使文章前后闭合、照应,紧扣主题,更呈现出整体性和完备性。

总之,充分利用知觉整体性来组织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而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率,注意讲求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从微观部分上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9. [2]崔永华,杨寄洲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119. [3]王??,汪安圣编.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4. [4]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范文九:理念探索——33——

可以被整体知觉的平面设计

文/耿凌艳

2世纪后半期,O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信息技术的设计开发,人使

类迈入了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也随视觉艺术设计、人机界面、多媒体、网络、动画、游戏、虚拟环境的运用等新兴的传

播媒体,继续完成其原始的设计使命。

图1吕敬人先生小提琴奏鸣曲》图2吕敬人先生

《大利意《大利意

小提琴奏鸣曲》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曲集封面

运用经过搓揉磨压的具有文化

韵味并边缘自然的纸张,纸面

凹凸起伏、深的叠皱纹,深带有

不同的色泽,有很强的张力,具

翻阋触摸时,有意想不到的享受弹拔音乐似地快感。

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多位平面设计大师在其设计工作过程图形借助纸和印刷的结合,把信息传达给大众.并通过这些中展现的设计状态佐证了平面设计师面对的将不再是传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