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海水中的化学

2014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海水中的化学

2014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海水中的化学
2014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海水中的化学

2014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海水中的化学

第l节海洋化学资源

1.海洋化学资源

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蕴含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种化学元素。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全球海洋的含盐量就达5亿亿吨,还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库。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取淡水20多亿吨、食盐5000万吨、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溴20万吨,总产值达6亿多美元。

(1)金属镁的提取

通常将石灰乳加入海水或卤水中,沉淀出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就能制得金属镁。可用下述过程表示:

石灰乳

盐酸

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有:

MgCl

2 +Ca(OH)

2

=Mg(0H)

2

↓+CaCl

2

Mg(OH)

2+2HCl=2MgCl

2

+2H

2

MgCl

2 通电Mg+Cl

2

(2)海底矿物

①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天然气水合物燃烧产生的能量比同等条件下的煤或石油产生的能量多得多,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气,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

②锰结核

它含有锰、铁、镍、铜、钻、钛等20多种金属元素,如果能加以合理利用,将是我们人类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2、海水淡化

水是生命之源,淡水危机甚至比粮食危机、石油危机还要来势汹汹,解决淡水资源问题已提到了人类的议事日程。在这种背景下,把海水、苦咸水等含高盐量的水转化为生产、生活用水的海水淡化技术得到空前迅猛的发展。目前,淡化海水的方法已有十种之多,下面介绍的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几种。

(1)蒸馏法:蒸馏法,虽然是一种古老的方法,但由于技术不断地改进与发展,该法至今仍占统治地位。蒸馏淡化过程的实质就是水蒸气的形成过程,其原理如同海水受热蒸发形成云,云在一定条件下遇冷形成雨,而雨是不带咸味的。根据设备可分为蒸馏法、蒸汽压缩蒸馏法、多级闪急蒸馏法等。此外,以上方法的组合也日益受到重视。

“多级闪急蒸馏法”就是设计了一套压强一个比一个低的蒸发室,将它们连同在一起,防高温海水从压强较高的蒸发室流入压强较低的蒸发室,就会发生瞬间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经冷凝成为淡水。这种蒸发室越多,海水瞬间蒸发的次数就越多,总的蒸发效率也就很高。

(2)电渗析法亦称换膜电渗析法该法的技术关键是新型离子交换膜的研制。离子交换膜是0.5~1.0mn厚度的功能性膜片。按其选择透过性区分为正离子交换膜(阳膜)与负离子交换膜(阴膜)。电渗析法是将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阳膜与阴膜交替排列,组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隔室海水被淡化,而相邻隔室海水浓缩,淡水浓缩水得以分离。电渗析法不仅可以淡化海水,也可以作为水质处理的手段。为污水再利用作出贡献。此外,这种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浓缩、分离与提纯。

(3)反渗透法:通常又称超过滤法。是1953年才开始采用的一种膜分离淡化法。该法是利用只允许溶剂透过、不允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分隔开的。在通常情况下,淡水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海水一侧,从而使海水一侧的液面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这个过程为渗透。此时,海水一侧高出的水柱静压称为渗透压。如果对海水一侧施加一大于海水渗透压的外压,那么海水中的纯水将反渗透到淡水中。反渗透法的最大优点是节能。它的能耗仅为电渗析法的1/2,蒸馏法的l/40。因此,从1974年起,美日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重点转向反渗透法。

3、海洋——蓝色的宝库

按照自然属性,可将海洋资源分为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再生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六大类。

海域中蕴藏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甲烷水合物、磷钙土等;在深海大洋底蕴藏着多金属结核、结壳、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等。仅海洋石油总储量达145亿吨,天然气约45万亿吨,海底的天然水合物资源量约7.6×106立方米,可供人类使用几十万年。此外,大洋还有多金属结核3万亿吨。

海洋生物多达20万种,生物总量达342亿吨。仅鱼类年生长总量达6亿吨。

海水中溶解有80多种化学元素,人们把它比喻为“液体矿山”。海水中含食盐377亿吨,镁1800亿吨、钾550亿吨、溴95亿吨、碘820亿吨、铀45亿吨、金1500万吨。

潮汐、海流、波浪、海风蕴藏着大量的能源,海水蕴藏着大量的能源,海水温差、盐差则蕴藏着差热能和化学能,它们均可用来发电。全世界波浪能多达45亿千瓦、温差能37亿千瓦,这些都是可再生能源,取之不竭。

4、保护海洋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物质生活的提高,各种工业垃圾和生活废物的数量正在成倍地增长,近50年来,人类向海洋倾入的垃圾废物己为初期的20倍,这个增长幅度还在加大。尤其是来往于大洋间的数以10万吨计的超级油轮越来越多,一次触礁或撞船等事故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几万至几十万吨以上石油的污染,严重地威胁着海洋鱼类等生物的生存,一些有害有毒物质长期在这些生物聚积,一旦被人体吸入,将会导致大规模病害,影响人体健康;这些油轮即使不出事故,按惯例在卸完油后,在公海用海水清洗油舱后泄入海里的油垢,约为油轮装载量的1%,也就是说一艘油轮装运100次所清洗油舱溢出的石油,等于发生了一次沉船事故泄漏的全船石油,可见这种不易觉察的污染远远超过发生事故造成的污染,这仅仅是污染海洋的一种因素而已。

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海洋资源,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海洋环境立法、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提高消除污染的技术水平等。

第2节海水“晒盐”

1、海水“晒盐”过程

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如果我们把1000g 海水加热蒸发,直到把水全部蒸发掉,就能得到约35g 的盐。全世界海水中含有盐类总质量约为5亿亿吨,如果把这些盐平铺在陆地上,其厚度可达150m 。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这是一种古老而至今仍广泛沿用的方法。使用该法,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筑盐田。 盐田通常分为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

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也称“苦卤”),可从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我国海盐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较大的盐场有河北的长芦盐场、山东的莱州湾盐场等。 粗盐

母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

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2)要点

①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必须说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如果温度或溶剂量改变了,溶液就可能从饱和变成不饱和或者从不饱和变成饱和。

例如室温下,lOOg 水中溶解31.6g 硝酸钾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量,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②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不能溶解该物质的溶液,而不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例如,某温度下,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对于氯化钠来说它是饱和的,但它却能继续溶解蔗糖,对于蔗糖来说它是不饱和的。 利用这种方法,人们用将含氯化镁和氯化钙杂质的粗盐反复浸泡到氯化纳的饱和溶液中,利用该溶液不能溶解氯化纳,但可以溶解氯化镁和氯化钙,从而达到精制食盐的目的。

因此在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对某种溶质而言”,饱和溶液才有确定意义。

③注意:如果向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溶质,加入的物质的质量不会减少,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也不发生改变。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或溶剂的质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下表:

3、结晶

(1)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叫做晶体。

(2)结晶: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3)结晶的方法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由于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能力也降低,因此将高温下的饱和溶液降温,其中不能溶解的溶质便会从溶液中析出。

②蒸发溶剂法

蒸发溶剂时,溶液会先从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当饱和溶液中的水分继续减少时,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便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四个关键要素

①必须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因为随着温度的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也在改变。

②必须指明“在100g溶剂里”,因为随着溶剂量的增多,物质溶解的量也增多。

③必须指出“溶解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④必须指明“溶解的克数”,溶解度是有单位的,单位是“g”。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很小。例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氢氧化钙)。

(4)溶解度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表明了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形象地体现出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将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g~10g之间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lg~lg之间的物质称为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质。

5、粗盐提纯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3)玻璃棒在实验中的作用

实验中,每一步中都用到了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

(4)利用重结晶法能够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除去,但还含

2-、Ca2+、Mg2+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它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

4

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离子除净,应依次加入过量的氯化钡、碳酸钠、氧氧化钠等物质,将其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将溶液的pH调为7,除去多余的碳酸钠和氧氧化钠,得到精盐水,最后经蒸发结晶即得精盐。

6、氯化钠(NaCl)

(1)俗称:氯化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味用的食盐的主要成分,俗称为食盐。

(2)性质:氯化钠的熔、沸点高,是一种无色晶体,常见的为白色粉术,味成,易溶于水。

(3)粗盐易潮解:纯净的氯化钠不易潮解,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杂质而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的现象。

(4)盐与食盐的区别: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不是仅指食盐。只要某化合物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该化合物就属于盐类物质。

)误作食盐用作烹调,会使人中毒。

例如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

3

(5)用途:

调味品,腌渍食品,制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重要的化工原料,制取钠、氯气、盐酸、氢氧化钠、纯碱等。

7、如何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般的,在一定温度下,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看溶液中有没有还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这种溶液是饱和溶液。

8、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强弱的因素

(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2)温度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以采用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的方法提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例如要增大硝酸钾的溶解性,可以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要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9、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

(1)是否搅拌

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因为从微观上来说,这样做加快了溶液中微粒的运动速度。

(2)是否将固体研细

将块状物质研成粉末,可以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3)改变溶液的温度

通常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改变溶液的温度,可以加快物质的微粒在溶液中的运动速度,从而加速溶解。

注意:a、以上方法中,改变温度不仅能加快溶解的速度,还有可能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二搅拌和研细固体只能加快溶解的速度,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

b、增加溶剂的量只能增加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但不能改变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改变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只能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要改变气体的溶解度,只能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强的方法。

10、溶液的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1)判断的标准不同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标准是看该溶液中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能继续溶解的为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的为饱和溶液。

判断某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是粗略地看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溶质含量较多的溶液为浓溶液,溶质含量较少的溶液为稀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

11、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是过某温度作纵坐标的平行线与溶解度曲线相交。根据交点的位置的高低,就可判断出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位置越高,相应物质的溶解度越大;位置越低,物质的溶解度越小。利用这一点,溶解度曲线有如下几点用途:

(1)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3)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

(4)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和改变溶质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5)确定结晶的方法。

结晶有两种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的方法。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①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迅速增大的物质,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物质的溶解能力降低,从溶液中析出。

②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的物质,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水分蒸发,从而析出晶体。

12、过饱和溶液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大,在较高的温度下配制成它的饱和溶液,并细心地过滤去过剩的未溶解固体,然后使溶液的温度慢慢地下降到室温,这时的溶液中所溶解的溶质量已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还尚未析出晶体,此时的溶液就叫做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因为每一种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作无秩序运动着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有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看起来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过饱和溶液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若受到振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

第3节海水“制碱”

1、纯碱——碳酸钠(Na2CO3)

(1)俗称:纯碱、苏打。

(2)性质: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术状固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因此

将这种盐类物质俗称为纯碱。当它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时,晶体里结合一定数目的

水分子(结晶水),化学式为Na

2CO

3

·1OH

2

O。

(3)风化:碳酸钠晶体Na

2CO

3

·lOH

2

0俗称天然碱、口碱。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

间后,易失去其中的结晶水而变成碳酸钠粉末,发生风化现象。

发生风化现象后,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同时物质的质量减小。

(4)碱与纯碱的区别: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而纯碱是指碳酸钠,当碳酸钠溶于水后,其水溶液呈碱性,因此俗称为纯碱。

由于纯碱是由金属离子(Na+)和酸根离子(CO

3

2-)构成的,属于盐类物质,因此“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5)用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2、氨碱法制纯碱

制法: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二

氧化碳的条件下碳酸氢钠(NaHCO

3

)结晶析出,过滤后,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即得

纯碱(Na

2CO

3

)。

过滤、热解

反应原理:

NaCl+NH

3+C0

2

+H

2

O=NaHCO

3

+NH

4

Cl

2NaHC0

3 △ Na

2

C0

3

+H

2

0+C0

2

3、碳酸氢钠

(1)俗称:小苏打

(2)用途:用于食品工业。

例如在制馒头时,发酵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酸类物质,因此经常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可以将生成的酸反应掉,同时生成气体二氧化碳,使制得的馒头更加松软。

4、纯碱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作用

碳酸钠极易溶于水,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变红,说明碳

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

(2)与酸反应

实验证明,碳酸钠可以与盐酸、硫酸分别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CO

3

+2HCl=2NaCl+H

2

O+CO

2

Na

2CO

3

+H

2

SO

4

=Na

2

SO

4

+H

2

O+CO

2

(3)与氢氧化钙反应

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可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CO

3

,+Ca(0H):=2NaOH+CaC0

3

(4)与氯化钡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CO

2

+BaCl

2

=2NaCl + BaCO

3

5、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全可溶于水;

(2)碱:只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和氨水可以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见上节内容。

小结:酸、碱、盐溶解性记忆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都是能溶水中盐;

钾钠铵钡溶于碱,去钡溶水碳酸盐;

盐酸盐中银和汞,硫酸盐中钡和铅,都是不溶水中盐。

6、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2)要点

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反应的形式是相互交换成分,即“化合价不变,首尾两交换”。

b.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c.表达式:AB+CD=AD+CB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通常来讲,复分解反应是在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但是并不是任何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生成物中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由于通常碱、盐为固体,所以对于碱和盐以及盐和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反应物还必须同时满足都溶于水的条件,反应才能进行。

几种常见的能形成沉淀、气体、水的离子

7、侯氏制碱法

碳酸钠用途非常广泛。虽然人们曾先后从盐碱地和盐湖中获得碳酸钠,但仍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1862年,比利时人索尔维(Ernest Solvay 1838—1922)发明了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取碳酸钠的“索尔维制碱法”(又称氨碱法)。此后,英、法、德、美等国相继建立了大规模生产纯碱的工厂,并组织了索尔维公会,对会员以外的国家实行技术封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通梗塞。由于我国所需纯碱都是从英国进口的,一时间,纯碱非常缺乏,一些以纯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难以生存。1917年,爱国实业家范东旭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业公司,决心打破洋人的垄断,生产出中国的纯碱。他聘请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出任总工程师。

1920年,侯德榜先生毅然回国任职。他全身心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4年8月,塘沽碱厂正式投产。1926

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

针对索尔维法生产纯碱时食盐利用率低,制碱成本高,废液、废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侯德榜先生经过上千次试验,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这种方法把合成氨和纯碱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联合制碱法很快为世界所采用。

8、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

(1)判断反应的方向

通常,通过化学反应可由一种物质制得另一种物质,但是原料的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变成生成物的物质,往往需要由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推断。

如果是置换反应,看是否是活泼置换不活泼;有铁参加的反应,反应后是含生成二价铁等等。

如果是复分解反应,则要看在变化过程中,生成物中是否有沉淀、气体和水生成。

(2)应用于物质的除杂

将一种物质中的杂质除掉,经常要利用到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必须将杂质离子转化成沉淀、气体或者水除掉,并且将杂质离子的部分转化成原有物质中的离子。

(3)判断共存问题

判断几种物质或几种离子能否共存,可以首先分析离子之间能否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如果能,则说明离子之间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不能共存;如果离子之间不能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则可以共存。

9、如何解答化学推断题

化学推断题是综合考察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题目,解答这类题目,必须对物质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对之间的反应比较熟悉。

(1)解答方法

解化学推断题时,首先认真审题,从题目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是指一些十分明确的提示,可以通过这些提示,得到明确的答案。

例如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通常是二氧化碳;能被电解的物质是水等等。然后根据物质之间反应的相互联系,向各个方向发散,从而得出答案。对于酸、碱、盐的推断题,主要利用沉淀的特性、沉淀的颜色、离子的鉴定等方面来寻突破口。解题中,根据离子在反应前后“来有影,去有踪”进行推断。

(2)一些经常用到的知识点

①不溶于酸的沉淀:氯化银、硫酸钡

②有颜色的沉淀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红褐色沉淀:氧氧化铁

③有颜色的溶液:

蓝色溶液:含有铜离子Cu2+

黄色溶液:含有亚铁离子Fe3+

浅绿色溶液:含有亚铁离子Fe2+

④能燃烧的气体:一氧化碳、氢气、甲烷

⑤能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的物质:一氧化碳、氢气、碳

⑥能被电解的物质:水

历年中考化学推断题集锦

中考化学推断题类型及解法 推断题既是考查知识,又是考查能力的综合题目。它具有条件隐含、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等特点。近几年来中考试题关于推断题的命题要求越来越高,知识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考生失分率最高。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推断题类型主要有:表格式推断题、网络式推断题、图示式推断题、叙述式推断题等。这类题目大多需要依据已知的实验步骤、现象,再对照物质的性质,逐层剥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环节,或顺推或塑推或讨论验证,层层剖析,得出结论。 一、表格式推断题 给出了物质范围和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断出未知物。这类题型可采用:列表对照法解答。 例(广州市中考题)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 知它们分别是NaOH,HCl,MgSO 4,BaCl 2 和K 2 CO 3 中的一种。 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表1两两混合的实验现象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请从A~E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表2 给定试剂的反应情况

解析:将这五种物质两两混合,列表在相应位置标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如表2。 两表对照知A为氯化钡,B为碳酸钾,C为盐酸,D为氢氧化钠,E为硫酸镁。 二、网络式推断题 给出了物质范围和各物质相邻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用线段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络”图,要求考生根据物质发生反应的数目,从而推出其中的未知物质。这类题可采用:先画线找出物质间的全部相互反应关系,再根据反应个数归纳解答。 例(北京市中考题)现有H 2SO 4 ,BaCl 2 ,NaOH,Na 2 CO 3,Ca(OH) 2 五种溶液和CO 2 一种气体,有图1所示的相互反应关系,图 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入图1中相应的六个方框中。 图1各物质间的关系 解析:可先找出物质间的全部相互反应关系,如图2。 图2各物质间全部的反应关系 H 2SO 4 能发生4个化学反应,Na 2 CO 3 和Ca(OH) 2 能发生3个化 学反应,BaCl 2,NaOH和CO 2 能发生2个化学反应。 分析方框图,只有方框②是4条线,所以方框②中应填H 2SO 4 ,这是解答

中考化学推断题综合经典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图中A、B、C、D、E、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F是一种黑色粉末,E是密度最小的气体,D是一种常见的液体,A与C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图中用“一”或“” 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用“→”或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单向或双向转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部分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A、B、E、F四种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E:__________ F:__________ (2)F与少量A溶液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转化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uSO4 H2SO4 H2 Fe 铁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H2O+CaO=Ca(OH)2 【解析】 【详解】 (1)A、B、C、D、E、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F是一种黑色粉末,E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E是氢气,D是一种常见的液体,A与C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所以A、C 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钙中的一种,D和C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水,C是氢氧化钙,A是硫酸铜,B会转化成氢气和硫酸铜,所以B是硫酸,F和氢气可以相互转化,所以F是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CuSO4,B是H2SO4,E是H2,F是Fe; (2)F与少量A溶液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现象是:铁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D转化成C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H2O+CaO=Ca (OH)2。 故答案为:(1)CuSO4,H2SO4,H2,Fe; (2)铁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H2O+CaO=Ca(OH)2。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中考化学推断题专辑(内附答案)

样品 A 溶 液 B 滤 液 甲 沉 淀 乙 沉 淀 C 滤 液 ① 水 溶解 ③ 过量 BaCl 2溶液 过滤 ② 过量 NaOH 溶液 过滤 ④ 过量 Na 2CO 3溶液 过滤 丙 沉 淀 D 滤 液 ⑤ 过量 盐酸 加热蒸发 固体丁 中考化学推断题专辑 1.A 、B 、C 、D 、E 、F 、G 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 、E 、G 属于单质,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下 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A 物质的化学式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C 物质固态时的名称 ,该固体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 (3)写出反应③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 。 (4)上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G 的原因是 , 写出物质G 和A 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现有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易溶于水的三种钠盐组成的混合物,将其溶于水后得无色溶液A ,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到相应结果: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无色气体D 的化学式为 ,白色沉淀E 的化学式为 ,钡盐B 的化学式为 。 (2)原混合物中含有的三种易溶于水的钠盐的化学式分别为 、 、 。 3.为了除去食盐(主要成分为NaCl )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镁和硫酸钠杂质,某学生根据氯碱工业中精制 食盐水的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①至⑤步除杂方案: 请根据上述除杂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沉淀甲是 ;滤液中的溶质是 ;操作⑤中加入过量盐酸的作用是 。 (2)假设整个操作过程中物质转化无损失,则固体丁中NaCl 的质量比原样品中NaCl 的质量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操作②中改为加过量的KOH 溶液,固体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 ③ A B D E F C G Y 高温 ② X 溶液 过量稀盐酸 ① l O 2 加热 ④ 无色气体

中考化学专题题库∶化学推断题的综合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专题题库∶化学推断题的综合题及答案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 1.在一次化学课堂活动中,老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游戏,要求五位同学分别佩戴下列铭牌:铝、氧气、二氧化碳、硫酸铜、氢氧化钠,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位置(图中“一”表示相的两位置代表的“同学”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位置代表的“同学存在转化关系)。其中A的溶液显蓝色,D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______。 (2)写出C的一种用途:______。 (3)A-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下列四位佩戴铭牌的同学为候选人员按游戏规则,只有一人能从原五位同学中找到替代对象完成游戏,这位同学佩戴的铭牌是______(填序号)。 ① 银② 一氧化碳③ 盐酸④ 氯化钠 【答案】CO2供给呼吸 CuSO4+2NaOH=Cu(OH)2↓+Na2SO4③ 【解析】 【分析】 A的溶液显蓝色,所以A是硫酸铜,D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所以D是二氧化碳,C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所以C是氧气,B会与C反应,所以B是铝,E是氢氧化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D是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 (2)C是氧气,氧气的一种用途是:供给呼吸; (3)A-E的反应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4)因为银和氯化钠不能和这五种物质中的任何物质反应,而一氧化碳也只能转化为二氧化碳,不能跟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只有盐酸符合要求,盐酸代替硫酸铜会与氢氧化钠和铝反应,所以这位同学佩戴的铭牌是③。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C常用作建筑材料,E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历年中考化学推断题集锦

一、表格式推断题 例: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NaOH,HCl,MgSO4,BaCl2和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表1两两混合的实验现象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请从A~E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网络式推断题 例2:现有H2SO4,BaCl2,NaOH,Na2CO3,Ca(OH)2五种溶液和CO2一种气体,有图1所示的相互反应关系,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入图1中相应的六个方框中。 图1 各物质间的关系 三、图示式推断题 例3:牙膏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牙膏生产过程中常添加一种摩擦剂。这种摩擦剂是一种经过一系列加工而制得的极细的CaCO3粉末。其生产过程如图3。 图3 生产流程 试回答:(1)写出A,B,C,D的化学式;(2)写出①,②,③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例4:X是常见固态化合物,可发生图4所示的变化。 图4 物质的转化关系 (1)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写出图中①,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 四、叙述式推断题 例5:有一种固体混合物,可能由CaCO3,KMnO4,BaCl2,KCl,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现取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1)将固体混合物投入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2)往此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该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存在的是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是________,不能确定的是________。 五、其他形式推断题 例6: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 (1)A+B→C+H2O (2)C+H2SO4→D↓+A (3)E+AgNO3→AgCl↓+C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初三化学中考推断题集锦 1.有失去标签的六瓶溶液:HCl、Na2CO3、Ba(NO3)2、Na2SO4、NaNO3.将其任意编号,进行两 ⑴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 ⑵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D B+C 2.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它们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⑴B+A→C+H2O;⑵C+KOH→D↓+E;⑶E+AgNO3→F(白色)↓+KNO3; E中加入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可能是碱性氧化物B.D不一定是碱 C.F一定是氯化银D.B与A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由CaCO3、Na2SO4、Na2CO3、Cu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 (1)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夜为无色; (2)滴入足量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有部分溶解。 从实验可判断,该粉末可能的三组组成: 第一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BaCl2、KOH、KNO3、MgCl2、CuSO4中的几种混合而成。为证明其组成,做如下实验: ⑴取一定量该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液体。过滤得白色沉淀①无色滤液①。则原混合物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

历年中考化学推断题集锦

历年中考化学推断题集 锦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中考化学推断题类型及解法 推断题既是考查知识,又是考查能力的综合题目。它具有条件隐含、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等特点。近几年来中考试题关于推断题的命题要求越来越高,知识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考生失分率最高。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推断题类型主要有:表格式推断题、网络式推断题、图示式推断题、叙述式推断题等。这类题目大多需要依据已知的实验步骤、现象,再对照物质的性质,逐层剥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环节,或顺推或塑推或讨论验证,层层剖析,得出结论。 一、表格式推断题 给出了物质范围和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断出未知物。这类题型可采用:列表对照法解答。 例1(广州市中考题)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 液,已知它们分别是NaOH,HCl,MgSO 4,BaCl 2 和K 2 CO 3 中 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表1 两两混合的实验现象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请从A~E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表2 给定试剂的反应情况

解析:将这五种物质两两混合,列表在相应位置标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如表2。 两表对照知A为氯化钡,B为碳酸钾,C为盐酸,D为氢氧化钠,E为硫酸镁。 二、网络式推断题 给出了物质范围和各物质相邻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用线段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络”图,要求考生根据物质发生反应的数目,从而推出其中的未知物质。这类题可采用:先画线找出物质间的全部相互反应关系,再根据反应个数归纳解答。 例2(北京市中考题)现有H 2SO 4 ,BaCl 2 ,NaOH,Na 2 C O 3,Ca(OH) 2 五种溶液和CO 2 一种气体,有图1所示的相互反应关系, 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入图1中相应的六个方框中。 图1 各物质间的关系 解析:可先找出物质间的全部相互反应关系,如图2。 图2 各物质间全部的反应关系

全国中考化学推断题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三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1)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 (2)白色粉末三种成分的可能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OH 、CaCO3 CuSO4 CaCO3、NaOH、BaCl2 CaCO3、NaOH、Na2SO4 【解析】 【分析】 根据硫酸铜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而本题中得到是无色的溶液,所以在混合物中一定不含硫酸铜;同时能形成白色沉淀的为碳酸钙,而白色沉淀能全部溶于稀盐酸,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所以该沉淀为碳酸钙;已知无色溶液pH>7,为氢氧化钠;可以据此分析判断并解答该题。 【详解】 (1)把白色粉末溶解后得无色溶液,可知一定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于水会使溶液变蓝; (2)测定滤液的pH大于7,说明一定有氢氧化钠;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一定有碳酸钙,氯化钡和硫酸钠不能共存,因此白色粉末三种成分的可能组合为:CaCO3、NaOH、BaCl2;CaCO3、NaOH、Na2SO4;故答案为CaCO3、NaOH、BaCl2;CaCO3、NaOH、Na2SO4。 2.已知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不同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E、F、G三种物质类别相同,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201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生物、化学推断题专项

2014年中考专题复习-生物、化学推断题专项 生物推断题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现有甲、乙、丙、丁4人,在ABO血型系统中,4人的血型各不相同.现用丙的血清给其他3人验血,只有乙、丁2人的红细胞起凝集反应,用丁的血清给其他3人验血,只有乙、丙2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问乙能给其他 2.已知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各不一样,只有甲和乙的血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又知在紧急情况下, 二.解答题(共2小题) 3.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A~H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绿色植物,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A~H中属于草食性动物的有_________. (2)该食物网简图中尚未表示的两种生态系统成分_________和___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受到难以分解的农药污染,则A~H生物体内农药残留量最多的是_________.(4)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 4.了解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 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有A、B、C、D、E、F某6种动物,G表示绿色植物,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 ①C捕食F、E、A;②B、A、E捕食G;③D、A捕食B;④F捕食D和E. (1)如图是该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在如图方框内填入正确的字母.①_________,② _________,③_________. (2)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 它可以把_________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3)图中的一级消费者是_________,该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_________. (4)如果A突然减少,短期内B数量将会_________. 化学推断题专题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①足量澄清的石灰水;②灼热的CuO;

中考化学推断题综合题汇编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A~F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是一种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在高温下分解为B和C;通常情况下,C是一种无色气体,可用于生成汽水;E俗称纯碱,D、F都是常见的碱。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2)B→D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3)D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 (4)C与F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CO3化合反应改良酸性土壤 CO2+2NaOH=Na2CO3+H2O 【解析】 【分析】 A是一种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在高温下分解为B和C;通常情况下,C是一种无色气体,可用于生成汽水,碳酸钙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可用于生成汽水,所以A是碳酸钙,B是氧化钙,C是二氧化碳;B(氧化钙)能转化D,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D可能是氢氧化钙,C(二氧化碳)能与E相互转化,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E可能是碳酸钠;D(氢氧化钙)与E(碳酸钠)能生成A(碳酸钙)和F,氢氧化钙与碳酸钠能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F可能是氢氧化钠,将猜想代入框图,猜想成立。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A的化学式是CaCO3; (2)B→D的反应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3)D是氢氧化钙,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建筑材料、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等; (4)C与F反应生成E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物质可发生反应,“→”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

中考化学推断题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某白色固体A可能含有碳酸钠、氯化钡(水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完成下列填空: ①操作I是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分析,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确定固体A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对滤液C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中有氢氧化钠 【答案】过滤 BaCl2和NaCO3 NaCl 向滤液C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操作I能够得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所以是:过滤;因为能够产生沉淀,所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二者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 ②为进一步测定其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应该首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所以取一定量的滤液首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然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并且滴入无色的酚酞试液,因为氯化钠和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此实验的结论是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实验现象是: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点睛】 2.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间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未标出)。物质A由三种元素组成,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C是一种常见的碱,D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F溶液呈黄色,反应①、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试回答:

(1)D 物质的化学式___; (2)反应②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___; (3)物质B 的一种用途是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答案】NaCl 复分解反应 除锈 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解析】 【分析】 A ~F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D 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所以D 是氯化钠,物质A 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所以A 是碳酸盐,A 会转化成氯化钠,所以A 是碳酸钠,碳酸钠转化成的C 也会转化成氯化钠,所以C 是氢氧化钠, B 会与碳酸钠反应,反应①和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B 是盐酸,E 是氯化银沉淀,F 的溶液呈黄色,所以F 是氯化铁。 【详解】 (1)由分析知,D 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 (2)反应②是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属于复分解反应。 (3)物质B 是稀盐酸,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用途是除锈。 (4)反应③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化学方程式为: ()2332Ca OH +Na CO =CaCO +2NaOH ↓。 3.如图表示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其中B 是铁锈的主要成分,X 可以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Y 的化学式________。 (2)通常状况下,A 转化为B 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 和X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 2SO 4 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Fe+CuSO 4===Cu+FeSO 4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目中B 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可以知道,B 是氧化铁,X 可以用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波尔多液的配置原料主要是硫酸铜,熟石灰和水,根据图中A 和X 溶液结合生成红色固体

全国中考化学化学推断题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全国中考化学化学推断题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 1.下图中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俗称纯碱;C可用作补钙剂;G是一种常见的氮肥,含氮量为35%;H、F物质类别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G__________。 (2)写出化学方程式: A转化为H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E和C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 (3)若E与G的组成元素相同,则E的名称为________。 【答案】NH4NO3 Na2CO3+2HCl═2NaCl+CO2↑+H2O CaCO3+2HNO3═Ca(NO3) 2+H2O+CO2↑(合理均可)硝酸 【解析】 【分析】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俗称纯碱,所以A是碳酸钠,A和B反应会转化成C和D,C可用作补钙剂,所以C是碳酸钙,B是氢氧化钙,D是氢氧化钠,G是一种常见的氮肥,含氮量为35%,所以G是硝酸铵,H、F物质类别相同,碳酸钙生成的F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F是二氧化碳,碳酸钠生成的H会转化成B,所以H是水,E会与碳酸钠、碳酸钙反应,所以E可以是硝酸、盐酸等常见的酸,经过验证,推断正确。 【详解】 (1)由分析可知,G是NH4NO3; (2) A转化为H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E和C的反应可以是碳酸钙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NO3═Ca(NO3)2+H2O+CO2↑; (3)若E与G的组成元素相同,则E的名称为硝酸。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A~K为中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黑色粉末,H是一种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图所示。

初中化学推断题经典例子大全有答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初中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附答案) 1.A 、B 、C 、D 、E 、F 、G 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 、E 、G 属于单质, 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A 物质的化学式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C 物质固态时的名称 ,该固体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 (3)写出反应③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 。 (4)上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G 的原因是 , 写出物质G 和A 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现有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易溶于水的三种钠盐组成的混合物,将其 红色固体 无色气体 浅绿色溶液

样品 B 滤 液 甲 沉 淀 乙 沉 淀 C 滤 液 ① 水 溶解 ③ 过量 BaCl 2溶液 过滤 ② 过量 NaOH 溶液 过滤 ④ 过量 Na 2CO 3溶液 过滤 丙 沉 淀 D 滤 液 ⑤ 过量 盐酸 加热蒸发 固体丁 溶于水后得无色溶液A ,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到相应结果: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无色气体D 的化学式为 ,白色沉淀E 的化学式为 ,钡盐B 的化学式为 。 (2)原混合物中含有的三种易溶于水的钠盐的化学式分别为 、 、 。 3.为了除去食盐(主要成分为NaCl )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镁和硫 酸钠杂质,某学生根据氯碱工业中精制食盐水的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①至⑤步除杂方案: 请根据上述除杂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沉淀甲是 ;滤液中的溶质是 ;操作⑤中加入过量盐酸的作用是 。 (2)假设整个操作过程中物质转化无损失,则固体丁中NaCl 的质量比原样品中NaCl 的质量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操作②中改为加过量的KOH 溶液,固体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

中考化学推断题综合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某气体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气体的成分。请用符合题目要求的装置序号填空(装置可以重复使用,除杂试剂均足量)。提示:CO+CuO Cu+ CO2, H2+CuO Cu+ H2O;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1)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水蒸气,可将该气体通入装置_____。 (2)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可检验并除去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3)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一氧化碳,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 (4)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答案】④;①②;②⑤①;④①②③⑤④① 【解析】 (1)根据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解答;(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解答;(3)根据先要除去二氧化碳,再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在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解答;(4)根据各气体的性质分析解答。(1)由于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水蒸气,可将该气体通入装置④;(2)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①②,可检验并除去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3)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一氧化碳,首先要除去二氧化碳,再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在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所以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②⑤①;(4)要验证该气体的成分,应通过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再通过过氢氧化钠溶液将二氧化碳除干净,然后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反应的气体先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检验是否有水生成,判断氢气的存在,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判断一氧化碳的存在;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④①②③⑤④①,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2.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俗称苏打;B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可用作补钙剂;E、F的物质类别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

中考化学推断题专项练习及完整答案版

中考化学推断题专项练习 (本试卷共12页,1-10页为试题部分,11-12页为参考答案) 1.A、B、C、D、E、F、G、H、I都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物质.其中E、F、H均为黑色固体,B为紫红色 固体,D为混合物.他们之间有如图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省去). (1)用化学式表示D的组成、; (2)F→G的反应类型; (3)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 (4)指出B的一种用途. 2.右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均为非金属单质;A、B、E和丁均为化合物;B和E为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1)写出化学式:甲;乙; (2)写出丙和E反应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 (3)D和A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写出D在丁做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A和丙的化学方程 式:. 3.A~H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A、B均为黑色粉末;D、F均为红色 固体,且D为单质;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回答: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反应. (2)反应②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反应.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在该反应中E表现出性. (4)请写出一个能实现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4.在下列物质转化关系中,A,B,C,D,E,F,G,H以及蓝色沉淀都是初中化学课本中学过的物质.在 通常情况下,A、B、G是黑色固体.A、C、D、H是单质,F是硫酸盐,C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B,反应 ①②③④都属于置换反应.A与B反应除生成C外,还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G. (2)写出上述转化关系中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E和G反应的反应类型(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A+B.E+G:,属反应. 5.图中,甲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乙是最常见的溶剂,丁是白色难溶固体,其中金属元素的 质量分数为40%.甲的化学式.②和③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和.丙的一种用途是. 6.将一种无色溶液A和一种黑色固体B混合能得到另一种无色液体C和无色气体D,E在D中燃烧很旺,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 ①写出以上物质的名称:A,B,C,D, E,F. ②用化学符号表示E和D生成F的符号表达式,此反应属于反应. 7.某同学画出的四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A、B、C、D代表最常见的含有钠离子的四种物质的溶液,“→”表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所有的转化关系都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钠离子的符号是,C中溶质的化学式.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写出D→C的化学方程 式. 8.A、B、C、D、E、F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C组成元素相同,DWie红色固体单质,它们之 间的相互转化如下:(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 (1)分别写出E、F的化学式:E;F.

中考化学推断题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实验室内有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含有的杂质可能是氯化铜、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许该粉末,加入足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只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杂质一定不含______。 (2)取(1)中无色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杂质一定含有______。 (3)另称取14.9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28.7g白色沉淀,则杂质还一定含有______。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还不能确定含有的杂质是______。 【答案】氯化铜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钾 【解析】 【详解】 (1)氯化铜溶于水,溶液显蓝色,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硝酸钠,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所以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溶液中一定不含氯化铜,碳酸钠和硝酸钙只能含有其中的一种;故填:氯化铜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该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硝酸钙;故填:碳酸钠 (3)另称取14.9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28.7g白色沉淀氯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 KCl+AgNO=AgCl+KNO 33 74.5143.5 14.9g28.7g ↓ NaCl+AgNO=AgCl+NaNO 33 58.5143.5 11.7g28.7g 由计算可知,14.9g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11.7g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杂质中含有碳酸钠,氯化钾质量小于14.9g,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小于28.7g,因此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所以由(1)可知,杂质中一定没有氯化铜、硝酸钙,由(2)可知,杂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由(3)可知,杂质中一定还有氯化钠,杂质中不能确定的是硝酸钾。故填:氯化钠;硝酸钾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2.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

2014年中考化学推断题(冲刺高分必备)

2014年中考化学推断题(冲刺高分必备) 1.右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 、E 为固体氧化物,且A 为黑色粉末;B 、D 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 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 、Y 、 Z 为无色气体,其中Y 有毒;X 是最常见的金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A 物质的作用是 ; (2)反应③、④的化学方程式:③ ;④ ;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点即可); (4)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其名称为 。 2.A ~H 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4所示。A 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E 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 请回答: (1)A 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表示一种物 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 、C 属于不同类...别. 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 、B 、C 的化学式:A ;B ;C 。 (2)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 化学方程式:

4. 已知,A、B、C、D四种物质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其中C是单质,D是相对分子质量 最小的氧化物。试回答 (1)写出A、C、D三种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浅绿色溶液B 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2)写出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8年泰安市)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大面积的冰雪灾害,在除雪过程中,融雪剂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镁、硫酸铜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小佳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请你根据以上设计过程,完成下列空白: (1)该融雪剂中一定含有 (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可能含 有; (2)加入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 小彤的一副眼镜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铜质镜架上出现了一墨绿色物质,他想将其除掉。 经查阅资料得知:铜在一定条件下会锈蚀生成一种绿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于是他和几个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 (1)实验①是向铜绿中加入适量常见无色液体B,再加热至沸,沉淀仍然不变色。实验②、 ③中C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气体,B的化学式为▲。为满足实验③反应 所需的外界条件,应该使用关键仪器名称是▲。 (2)写出实验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此过程中,判断铜绿没有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3)将A的溶液5~9滴滴入5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蓝色絮状沉淀,稍加热即变 黑色沉淀D。写出蓝色絮状沉淀转变为D的化学方程式▲。 △

中考化学框图推断题专题练习

中考化学推断题专练 1.A 、B 、C 、D 、E 、F 、G 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 、E 、G 属于单质,反应②是 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A 物质的化学式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C 物质固态时的名称 ,该固体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 (3)写出反应③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 。 (4)上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G 的原因是 , 写出物质G 和A 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现有A 、B 、C 、D 、E 、F 、G 七种物质,C 、F 是最常见的金属,B 是气体单质,D 为浅绿色溶液,G 为蓝色溶液,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试推测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D_____,F___。 (2)写出C →A 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 3.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5种无色气体,其中2种是单质,3 红色固体 无色气体 浅绿色溶液

种是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写出你的推断结果: A , B , C , D , E 。 4.现有A~F六种常见物质,其中B是食品包装中的常用的干燥剂,A、B、C 三种白色固体都含有同种金属元素,E是固体单质,D、E、F都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C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如图所示, 请完成下列问题。

中考化学推断题综合练习题及答案(1)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Na2SO4、Ba(NO3)2、K2CO3、KOH、CuSO4、Mg(NO3)2和K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K2CO3和“纯碱”的化学性质相似;MgCO3微溶于水,不考虑为沉淀。 (实验步骤) 步骤Ⅰ: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呈无色。 初步结论:原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 步骤Ⅱ:将步骤Ⅰ中的混合物过滤,进行下一步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小明同学对步骤Ⅱ中过滤所得滤液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方案: 请说明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理由______。 (猜想假设)小红同学对步骤Ⅱ中过滤所得固体成分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Mg(OH)2②BaSO4③BaCO3④Mg(OH)2、BaSO4⑤BaSO4、BaCO3 ⑥Mg(OH)2、BaCO3⑦Mg(OH)2、BaSO4、BaCO3 (实验探究二)小红同学对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方案: 写出(2)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归纳总结)通过上述实验验证,原粉末中仍不能确定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答案】硫酸铜氢氧化钾碳酸钾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需排除其干扰③⑥⑥ 2NaOH+MgCl2=Mg(OH)2↓+2NaCl 氯化钾 【解析】 【分析】 题干中提到的几种物质的重要性质:1.Na2SO4、Ba(NO3)2、K2CO3、KOH、CuSO4、 Mg(NO3)2和KCl均溶于水;2.Cu2+为蓝色;3.Ba2+和SO42-或CO32-反应生成BaSO4、BaCO3白色沉淀,Mg2+和OH-反应生成Mg(OH)2的白色沉淀,其中BaSO4既不溶于也不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