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宋史5讲提纲北宋政治5

2012宋史5讲提纲北宋政治5

2012宋史5讲提纲北宋政治5
2012宋史5讲提纲北宋政治5

2012-9 (8285)8258

第五讲北宋政治及其变革

一、宋初政治

1.宋朝“家法”

宋初“先南后北”。太祖在位16年,除北汉外,完成统一。

五代53年8姓13君主。宋代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宋太宗即位诏书:“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长编卷17] 后来称那些“不敢逾越”的祖宗之制为“祖宗家法”。

○收夺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分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即“三衙”。名义上由枢密院统领。

○前代宰相“事无不统”,宋则分权。枢密使辖军,三司(计省)掌财。政军财三权分离。(枢密院与宰相府称为“二府”,三司使号“计相”)

○枢密使有制令之权而无握兵之重,大将有握兵之重而无制令之权。“将从中御”,对在前线的大将行动加以限制。

○州郡长官的权力(兵、财)收缩。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因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本朝法制]

○叶适说:“国家因唐五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故人才衰乏,外削中弱,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指辽、金),是一代之法度有以使之矣。”[水心别集10始议]

○募兵制唐后期形成,宋遇天灾则募灾民入伍。太祖言:“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晁说之嵩山文集1应诏封事1100]

另有所谓“不杀士大夫”等……

所谓“家法”的要害有二,一是削弱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之权。二是分权使之相互牵制。○邓小南《“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北大学报2000-4);《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06年)

2.北宋前期的政治风尚

1)三教与皇道

△真宗提倡“三教”并隆:“道释二门,有助世教”[长编卷63];“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卷81]。大中祥符元年(1008),“天书”闹剧,“以真文降锡,务令清净为治”[长编卷68]。

△吏部郎中田锡及张齐贤、张知白等上疏倡言“师皇王之道”,要求行“无为”、“机务简易”、“戒谨”之政。

○《周予同经学著作·纬谶中的“皇”与“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天皇、地皇、泰皇)五帝(伏、神、黄、尧、舜)。

2)政治风尚

凡有人投利害文字,

。[邵氏闻见录6]。

“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自真宗之世,至仁宗初年,,由沆力也。”[苏辙《龙川别志》上] 李沆被称为“无口匏”。自言:

“居重位,实无补万分,惟四方言利事者未尝一施行,聊以此报国尔。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长编卷56]

由于“士大夫以冲晦自养”[渑水燕谈录3],“相与养成浑厚诚实之风”[吕中:宋大事记讲义6][范仲淹:十事疏]。

“奏令参知政事宋绶编例。谓曰:吾有此例,使一庸夫执。[涑水纪闻3]

可以有为而不为”,太宗君臣间“不过写字作诗”度日,

”。[语类127]

“真宗以前及仁宗初年,士大夫论治则主旧章,论人则循资格,

修重厚笃谨之行而贱振奇跅驰之才。”[北宋政变考]

△宋初不能都讲成是行黄老之道,政风与统治理论有所不同。

3.社会矛盾的暴露

1)危机隐伏可畏

天圣五年(1027“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姓反困穷矣。∣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未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苦言难入则国听不聪矣,倚伏可畏则奸雄或伺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矣,贤材不充则名器或假于人矣,国用无度则民力已竭

(《上执政书》)

嘉祐四年(1059“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

坏。时方无事,固未觉其害也。一旦黠寇犯边,兵出无功,而财用空虚,公私困弊,盗贼并起,天下骚然。”[长编]

2)社会危机的表现

其一,国家机器庞大松散,效率低下。

其二,财政开支巨增,入不敷出。宝元二年(1039),同判礼院宋祁上疏: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三冗:有定官而无限员,各级官员比前增加5倍;几十万厢军坐耗衣食;僧尼、道士日增。三费:道场斋醮,百司供费无数;京师多建寺观,多设徒卒,增添官府衣粮;大臣罢黜,仍带节度使衔,靡费公用钱。

其三,农民反抗斗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苏辙)。益州王均、宜州陈进、沂州王伦、陕西张海郭邈山、河北王则。

其四,党项族势力崛起。1038年元昊称帝建大夏,庆历四年宋夏和,夏称臣(岁赐绢银茶20万)。辽于庆历二年(1042)遣使来求关南瀛、莫二州,宋廷一度张皇失措(增岁币20万,原绢银30万)。

二、宋仁宗时期的新政运动

1.北宋中期的政风之变

1)静极而动的政风

面对“天下弊事极多”[朱熹],改革呼声渐强,怀抱王道理想,志切救世,“言政教之源流,议风俗之厚薄,陈圣贤之事业,论文武之得失”[范仲淹:奏上时务书1025]。

刘咸炘称之为“静极而动”。

李觏撰《礼论》、《易论》、《周礼致太平论》、《富国策》、《强兵策》等大量政论,要求改革,以达成“先王之治”。

2)范仲淹的倡导之功

○《宋史》本传:范“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三年(1025),九品官范仲淹上《奏上时务书》:“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天圣五年,范仲淹陈《上执政书》:“今圣人在上,老成在右,岂取维持之功而忘磐固之道哉?”又云:“务因循而重改作,岂长世之策哉?”

○天圣年间(1023-1032),刘太后听政(章献垂帘),事多徇情。

晏殊于五年正月刘太后以张耆(太宗斥刘美出真宗潜邸,居其家,本为王宫指挥使)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晏殊指耆“徒以恩倖遂极宠荣”,“枢密与中书两府,同任天下大事,就令乏贤,亦宜以中材处之。”。(《长》105)范仲淹于七年十一月“上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乃御天安殿受朝。秘阁校理范仲淹奏:“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又奏疏请皇太后还政,亦不报。(《长》108)]曹修古于九年十一月其兄刘美子刘从德死,太后录内外姻亲门人及僮隶凡80人。侍御史曹修古等交章论列,(《长》110。△刘美即龚美。△李宸妃生仁宗,刘取为己有)三人均因抗章忤太后意旨被贬外任。(晏知宣州、范为河中府通判、修古知兴化军)吕中谓奋发于庆历之时的直言之风,实胚胎于此时[宋大事记讲义]。

○明道二年(1033)底,皇后郭氏因无子被废。右司谏范仲淹、孔道辅等十人伏阁谏诤,并斥吕夷简辅佐无方。范仲淹再被贬责。宋人谓:“此夷简入相之初,而国论为之一变也。”[吕中《大事记》]。又:“至范仲淹空一时所谓贤者而争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吕祖谦语。《习学记言序目》]。

○景祐三年(1036),权知开封府范仲淹进献四论,“一曰帝王好尚,二曰选贤任能,三曰近名,四曰推委,大抵讥切时政”,矛头直指吕夷简及对“清静无为”烟幕下实行苟安政治。政治气氛日趋活跃而改旧观。

3)启用新人

宋仁宗启用新锐之士。庆历三年三月,吕夷简罢相。七月,仁宗召新人入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石介作《庆历圣德颂》,欢呼一时的盛况,指斥宰相夏竦为“大奸”。蔡襄等人上疏,历数吕夷简误国的罪行。

欧阳修作《朋党论》,公开为“君子党”正名。

2.庆历新政

1)范仲淹的《十事疏》

范仲淹奏进《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列举“端本澄源”十事: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前五项全是关于澄清和改善吏治问题。

2)具体措施

①改革“磨勘法”(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注重实才提拔。

②严格“恩荫”制,限制任子特权。(游《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科2001)

③改革贡举制。立州县学,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3)新政失败

反对者中伤、谤议日甚,指范韩富欧阳等人结为朋党。推行仅一年多的新政随之一一宣告废罢。

庆历四年十一月“奏邸之狱”。新人更是被“一举纲尽”。时进奏院祠神①,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苏舜钦“循前例用鬻故纸公钱召妓女,开席会宾客”。御史中丞王拱辰劾奏之,于是舜钦、监进奏院右班殿直刘巽等坐“自盗”被除名勒停,史馆检讨王洙等“与妓女杂坐”,而江休复、刁约、周延隽、周延让又“服惨未除”,王益柔并“以谤讪周孔坐之”。“苏舜钦奏邸之会,预坐者多馆阁同舍,一时被责十余人。”[魏泰:东轩笔录2] (苏舜钦为仲淹所荐,其妻为杜衍女;集贤校理王益柔作《傲歌》“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长编》)。

庆历新政的失败原因,邓广铭以为“抵触了宋朝的家法”主要原因之一。

一是“朋党”问题:皇帝不能容忍;

二是“吏治”改革问题:官僚阶层不能容忍。选拔各路转运使,范将庸碌者勾去,富弼说会使“一家”哭。范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4)“老成”复活

奏邸会后,“仁宗临朝,叹以轻薄少年,不足为台阁之重。宰相探其旨,自是务引老成,往往不惬人望。甚者语言文章为世所笑。彭乘之在翰林、杨安国之”[魏泰《东轩笔录》]

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来。……雅有恬退名。”

“一以注疏为主,无它发明。引谕鄙俚,世或以为笑。尤喜纬

”(均见《本传》)

989-1052),苏州人,幼孤。随继父曾改姓朱,进士及第复本姓。

”和“未尝解衣就枕”的生活。经“苦学”而中进士。领导新政运动。置办“义田”,救济范氏族内贫家。

漆侠用“阶级分析法”对范仲淹评价较低。

三、王安石变法

1.庆历后政治思想的主流:变法

“方庆历、嘉祐,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铨选资格策]

“庆历之初,杜、范、韩、富诸公变之不遂,而论者至今以为恨。

当时议者亦多以为变。”[读两陈谏议遗墨]

(1050)《上仁宗皇帝书》:形势“何异于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

,要求以“仁”

“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

欧阳修对立国百年而“仁政未成、生民未厚”的原因进行反思,认为是“一

①“京师百司胥吏每至秋,必醵钱为赛神会,往往剧饮终日。苏子美进奏院会正坐此。余尝问其何神,曰苍王。

盖以苍颉造字,故胥吏祖之。可笑。”[石林燕语]

[居士集48问进士策]

1061)上了25篇《制策》,提出改革吏治、整顿赋税、限制“宜日新盛德,以鼓动天下久安怠惰之气”。朱熹说他“煞要出来整130]。

对当时社会“礼义”的衰薄深表痛惜,要求重建“上

”的社会等级秩序[长编196]。

2.独负盛名的王安石

1021-1086),江西人。

1058)《万言书》。认为当时“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是因“方今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新法之行,诸公实共谋之,虽明道先生不以为不是,盖那时也是合变时节。”[语类130]

英宗志在有为,但去世过早。神宗于治平四年(1067

丧失的元老重臣2,任用盛名之下的王安石(由翰林学士而参知政事,再宰相)

“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赴京,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发了一通“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的议论,批评历朝“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

3.变法措施及反响

熙宁变法由王安石主持,元丰则在神宗主持下进行。“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则先志固已变而行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引陈瓘语]。

1)变法措施及其议论

①变法措施有三个方面:

理财之方的青苗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之术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尖及设置军器监等。

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

②“议论汹汹”

尽变旧法”。

“利不百,不变法。”[长编]

。”[长编]

2)王安石的“三不足”观

①关于“天变不足畏”。

王安石:“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阴阳之气,可端策而数也。地至大也,山川丘陵万物之形,人之常产,可指籍而定也。”[临川文集66礼乐论]。又说:“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蚀、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异。”。又说:“天文之变无穷,人事之变无已,上下傅会,或远或近,岂无偶合?此其所以不足信也。”[长编269]。

2宰相富弼劝神宗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且“屡以旧疾谒告,入则随众循旧,不欲有为;退则谢客杜门,罕通人事”[范忠宣公奏议上 论富弼入相久谢病不出]。

,“人君所畏惟天,若

!”[皇朝编年备要]。

“今方天灾屡见,人情未和,唯在澄清,不宜挠浊。

”[宋文鉴50]

②关于“祖宗不足法”。

熙宁元年,谏官吴申要求“谨奉祖宗成宪”“若事事因循弊法,不敢一有所改,谓之‘谨奉成宪’,恐非是。”[太平治统治类迹13]。

司马光指责王“尽变更祖宗旧法”。其《五规 惜时篇》:“夫继体之君,谨守祖宗之成法,苟不隳之以逸欲,败之以谗谄,则世世相承,无有穷期。”向神宗讲述西汉史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文彦博也说:“陛下即位以来,励精求治,而人情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长编221]

③关于“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对神宗说:“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上)

3)主要分歧

程、朱等人对王安石经学都并不一概否定。陆九渊在《荆国王文公祠堂语》说:“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总原则意见几近一致,具体措施不一。

①思想渊源

王安石推尊孟子,而司马光有《疑孟》之作;

司马光对荀子的评价甚高,王安石对荀子却颇多非议;

王安石借解经来推行变法而于《春秋》一书不屑一顾,司马光却以史笔自负

司马光承荀学,把儒家礼制看作头等大事,《资治通鉴》开篇抒发了一通天

1069)八月他进《上体要书》说,治理天下要“为政有体,治事有要”,其言“体”即是“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这有纲,丝之有纪”之类;其言“事”要即是“尊者治众,

作为考试标准。但他不囿于旧儒学的狭窄范围说:

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答曾子固书]。

②对“经术”的认识

王安石精通儒经著称一时,或言他“但知经术,不晓事务”,他说是:“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长编拾补4熙宁二年二月] 王要一道德:“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他要“法先王之意”来使“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变风俗,立法度”,达成实现“先王之政”。

神宗初欲用他时,他表示:“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庶几能粗有成。”(《文献通考·选举四》)

③如何达成先王之道

争论核心是如何达成先王之治,核心是如何对待财利。关于“理财”的舌战: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

”[长编拾补3下,熙宁元年]

司马光主张“节用”,王安石主张“开源”,“争论久之”。进而有“义利之辨”,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立制臵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如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

王安石:“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临川集73答曾公立书]

他进而提出自己的主张:“昔周臵泉府之官以摧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后世推桑弘羊、刘晏粗合此意。学者不能推明先王之法意,更以为人主不当与民争利。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陈均:九朝编年备要18]

(5)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变法活动之一,直至今日,研究者众,争论不断,观点尖锐对立。

●历代评价:

○钦宗即位,首贬蔡京集团,右正言内崔郾指指王“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磨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宋史崔本传)

○杨时:“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蔡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兵王安石以图身利,故推尊王安石,加以王爵,配飨孔子庙

”(上钦宗书)。

”[升庵全集51]

[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

、柯昌颐《王安石评传》、熊公略《王安石政略》

○胡适《欧游道中寄书》3集]

○文革时期,王安石被定为“法家”。1975

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文革中出版的唯一宋史著作。年对田中说:我们也利用过宋代王安石说过的三句话顶我的老师。那时攻击他的人多得很啊!

●文革后

《文史哲》1977年4期发表了吴泰《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驳“四人帮”及其喉舌散布的一些谬论》和朱瑞熙《四人帮歪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的险恶用心》两文,揭开了在王安石问题拨乱反正的一贡。

王曾瑜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3期发表《王安石变法简论》长文,全面否定王安石变法。

李华瑞有《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2004),分作三部分,南宋、元明清、20世纪。

●几点意见:

第一,“盖棺”未定论,争论之激烈少有,且还将持续下去。

第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应当尽量“学术”一些,虽然历史研究不排斥现实关怀,但不应与政治搅和在一起。

“保甲法”“募兵之害”正在于“分民与兵为两”,主张先行保甲法作为过渡,说此法“非今日之立异”,其“起于三代丘甲”,而管仲于齐,子产于郑,商君于秦都实行过[上五事札子]。我认为兵民一体、全民皆民是一种倒退。

“免役法(募役法)”,是对旧来行用的差役法的改革。变法前,纳税户要依

,如衙前、里正、户长、耆长、弓手

59郑州会议上说:王安石创始免役法,把服劳役改为征税,由政

第四、不可以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来划分正确或错误、进步或反动、改革或保守。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 导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内容集中反应人们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主张、观点、理论和学说。(2)、正式思想是由政治实践规定的,是其直接反应,并为其服务。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想意识的基本方法。(3)、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4)、坚持寓评于介的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1)、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时期的基本政治观;(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3)、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首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而政治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核心。(2)、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 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2)、理性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 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 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答案: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1.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 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 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和非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3.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其中,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建设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措施的内容:保障性措施和促进性措施 6.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国家的 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的标志 等 7.公民人身权利的内容: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8.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内容: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9.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的内容: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和要求赔偿的权利;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10.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的主要内容: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享有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 订劳动合同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每天工作不超过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 小时的工作制度) 11.我国税收的种类(内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2.公民政治自由权利的内容: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学提纲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今开封),史称北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观原因:吸取五代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的措施。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措施: (1)削弱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在中央设掌管政务,掌管军务,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设“”掌管财政;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都由皇帝决定。 (3)派担任州、县主官。 (4)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6)设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 3.影响:收回了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政权;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目的:为防止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削弱权力、降低其地位,与此同时,文官、文士的地位却明显提高(重文轻武);“二府三司”(甚 至枢密院)主官基本由担任;制度日趋完备,主要选拔文士,武举科录取人数很少,影响不大。 随堂练习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与右图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3.“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 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A.长安 B.临安C建康 D.东京 4.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设“二府”“三司” C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 D.设立强大的边防军 5.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6.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7.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唐太宗④唐高祖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8.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不包括( ) A.政事堂主官由文官担任,地方官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B.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主官也基本由文官担任 C.遇有战事,由文官担任主帅 D.宋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武举规模亦超过前代 9.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 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义利观。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

西方政治学说史

希腊政治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正义之邦,国家规模适中,国内最高建筑可俯视全国,国人彼此相识,社会分工,国内成员分为治理者、武士和劳动者,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城邦的理念是至善,其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要取消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共产共妻,男女平等”。实行哲人王的统治,哲人王是哲学与政治艺术的结合体。哲人王以绝对理性制定法律,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西方政治学说的鼻祖。研究希腊城邦政治,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老师,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经由家庭和村坊组成城邦。政体分为正宗:君主(勋业)、贵族(才德)、共和(中庸);还有变态:僭主(私利)、寡头(财富)、平民(自由)。他批驳了柏拉图的私有财产和废除家庭的主张。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它兼顾了平民和富人的利益。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差异:柏拉图:国家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公有制;哲人王的人治。亚里士多德:国家是由人的本性产生,人本性就要群居,建立城邦,发展下来就是国家;私有制(更符合人类本性);法治、民主、自由,贵族奴隶制,自由民内部平等。 城邦特点:小邦寡民、公民整体主义、邦内自给自足、自由与法治 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原始契约,主张人从毫无意义的社会生活中退出,专注个人的利益和享受,新快乐主义。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唯物原子论,灵魂是会消亡的。人要顺从自然,但也有自由意志。神是不会过问世事的。相信自身的感觉。认为摆脱了欲望才有真正的快乐。。其思想受到了现实的影响,当时城邦消亡,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个行省。 斯多葛学派:自然法,人生的目的在于义务和美德,美德在于顺应自然。人不是城邦的动物,要顺天意。也主张建立世界国家。代表人物有:芝诺、爱比克泰德和塞涅卡。 塞涅卡: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认为人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身,人的理性才是真善。自然是善与合理性的标志,崇尚自然法与公共利益。认为政治是人类堕落的产物。代表作最著名的是《道德书简》 托马斯.阿奎那:法的性质与分类。法的本质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 西塞罗:共和国思想与自然法观念。国家是公民的联合体,高于个人。强调私有财产;力主法治,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第一次平等的看待众人,包括奴隶、妇女与外邦人。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使中世纪西方政治观从古典的自然政治观转移到神学政治观。它促使中世纪教会与国家的联系。世俗之城的人追求肉体物质的享受,这是不对的,是罪恶的,这引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要追求精神上的快乐,这样才能进入上帝之城,得到上帝的庇佑。 格劳修斯:国际法与自然法 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斯泰尼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走的是与柏拉图完全不同的道路。享乐为恶,抛弃家庭,拒绝文明,远离政治,倡导精神自由,人人平等。苦行禁欲 芝诺:斯多葛学派创始人,世俗权力被下降为手段,道德生活赖于形而上学,世界政府思想。是罗马人接受基督教思想的思想基础。 古罗马政体分为王政时期、共和时期与帝国时期。 斯宾诺莎:唯物主义自然权力观,信仰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关系。

初中历史政治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政治的学习方法》其实说新也比如政治和历史。同学们会接触到一些新的学科,进入中学后,。学生对于政治、历史教材一般不新,它只不过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升级版”“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都能看懂。在政史学科里,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树立自,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会学”、“懂学”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有目的地学习,切要求。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下面是学习政史的一些方法,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帮助。,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享受”变作“忍受” 松愉快。学习政治、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政治、历史的兴趣。好多学生都以为政史到最后一个月的时间死记硬“抓基础、重平时”二、背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学习政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更需

要的是理解。能解决问题的,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听课的方法。听政治、历史课的方法,1. ,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记”三个方面。所谓“听”“思”可分为“听” 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握重要之处。所谓“思”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有没有疑问等自我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质疑。 ,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课堂所谓“记”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阅读教材的方法。要想有丰富的政治、历史知识,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2. 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不仅要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要熟悉教材,就要把教材精读数遍,一般是逐字逐句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

1.古希腊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自然政治观与整体正义价值观。 第二,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第四,公民的政治视角。 2.柏拉图“哲学王”思想及其意义? 柏拉图:重点为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哲学家治国思想(哲学家当王),《理想国》 1.城邦的理念是至善。城邦的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2.哲学家治国要做到(1)建立社会分工制(2)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3)教育,靠人治,忽视法治。 3.整体主义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3.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的基本特征? 城邦的本质 (一)溯源法: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有机体 人→家庭→村社→部落→城邦 (二)分解法: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 公民是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 公民平等→城邦民主 政体研究 (一)政体的界定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二)区分政体的标准 ●政府的目的●掌权者人数 (三)具体划分六类 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四)政体的特性与基础 对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扬弃 把研究重心转向现实城邦的经验的和历史性的描述与分析。 (一)温和的整体主义 承认整体主义,但保留个人独立与自由的因素 (二)批判柏拉图 ●理想虚空(城邦像家庭、缺失个人的“整体幸福”) ●违背人性(自爱可贵、公有制难成功、没有个人利益范围) (三)近代个人主义的源头 ●有限度承认个人利益、权利与价值 ●冲淡和稀释整体主义 民主与法治思想 (一)民主的依据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安徽省滁州市十二中学 徐继仕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五代十国的地图和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结合教学过程制作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心辞典”里曾有这样一题: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朝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你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大家学习第一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大家阅读28页第一段回答:“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都城,

史称北宋。他就是()。 师:这里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故事”。哪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大家议一议“陈桥驿兵变”的实质是什么? 师:大家看正文第二段北宋的统一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宋朝建立时以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师:大家看投影仪上面的两个图对比下两图,说说国家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五代十国时: 国家分裂,朝代更换频繁; 北宋初期: 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观察下图思考: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生:没有。 生:辽、西夏、吐蕃、大理、西州回鹘 师:下面学习“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师:看材料一”杯酒释兵权”。那几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看材料二 :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生:(1)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稳定。(君弱臣强)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上面的史料上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的措施? 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时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呢? 军事上(收兵权):他是如何做的?看课文29页第一段 生:军事上: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师:行政上(夺臣权):他是如何做的?大家看课文30页一二两段。 生:1、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师:财政上(制财权):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回答。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看该页的第三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 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二、民养君。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 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

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怎样学好初中政治历史

怎样学好初中政治历史 学生对于政治、历史教材一般都能看懂。在政治、历史学科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历史、政治有一句秘言:“死去活来,得意忘形;穿针引线,虚实结合”。套用一句卖油翁的话:无他,但心熟耳。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有目的地学习,“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政治、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政治、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政治、历史知识的掌握、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政治、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政治、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政治、历史的兴趣。 政治、历史是我们帮助学习生存的学科,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的素质,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政治、历史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政治、历史,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政治、历史的兴趣,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政治、历史。 二、“抓基础、重平时” 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更需要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政治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把握三句话:以本为本,重视基础,训练能力。以本为本,就是要处理好教材与参考资料的关系,必须以教科书为学习的根本,尽可能地掌握教材,决不能离开教材看资料。重视基础,就是要特别注意学习好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让每一个知识点过关,老老实实在打好基础;训练能力,就要要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一次测试,检查知识不足,提高应试能力。 1.听课的方法。听政治、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 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 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天命:上天授命之意。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2、要体察民情。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 (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赵匡胤黄袍加身图片,问题:这位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的人是谁?(赵匡胤)显示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提出问题:赵匡胤到底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称帝后如何通知他的王朝呢? 二、出示目标,初步感知 1、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等基本史实。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具体表现。 3、了解赵匡胤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历史影响。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北宋的建立 1、学生列举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2、教师讲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学习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就做了皇帝。这段历史,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3、补充介绍太祖长拳,激发学生兴趣。 4、观察比较《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和《北宋形势图(1111 年)》,引导学生认识到:北宋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原因):观察五代十国的更迭表,结合旧知,思考:五代十国有些什么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王朝个个短命。政权均为武将纂位夺权。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西方行政学说史

西方行政学说史 政治: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活动和围绕重大决策以及相关问题的相互互动过程,其形式的国家政策和法律。 法律:国家用来规范全体公民行为的理性化规定,其形式是法律条文。 行政:国家政治决策和法律规定被实施的过程,其形式是行政行为。 威尔逊:公共行政之研究1887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1920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1947 1.《行政之研究》威尔逊 1.政治学研究围绕着政府体制、国家性质、主权的本质和地位、民权和王权(大众权力和王室特权)、政府实质及目的。忽略了“如何富有启发性地、公平地、迅速而又没有摩擦的实施法律”的问题,即“行政管理” 2.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和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政府能做什么?怎么做好?) 3.威尔逊比较了早期时代的政府行政和现阶段的政府行政。早期时代的政府靠命令行事,驱使着人民,全体人民处于管辖之下,缺乏民主,也就很少或没有在行政管理方面遇到问题。而现在,全民的意见正在稳步地扩展成为一种关于国家职责的新观念,政府的职能日益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在数量上也同样大大增加。 4.威尔逊通过对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制度史的分析判断指出了一般政府发展所经历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绝对统治时期,是行政系统与绝对统治相适应的时期;第二时期,制定宪法废除绝对统治者并用人民的控制取而代之的时期,这一时期一般对行政管理有所忽视;第三时期,拥有权力的人民在他们掌握权利的新宪法的保障下,着手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期。 5.威尔逊在美国发展行政科学的理想模式是通过某种方式建立一个有文化教养和自立精神的文官制度,以便开展活动同公众的思想保持密切的联系。 6.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众舆论应该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行政学研究中的最佳方法,必然能够赋予公众评论监督控制的权利,并与一切干扰公众舆论的活动相分离。 7.美国的理想模式是通过选举和公开性的协商建立一个有文化教养和自立精神的文官制度,能够有理智有力量地展开活动,同时与公众的思想保持紧密的联系。 8.在威尔逊规划的美国行政科学的蓝图中,威尔逊倾向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美国自身的行政制度,以便客观地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优劣之处;作为美国行政科学之基础的原则,应该是实质上包含民主政策的原则;而使其走向美国式类型的倾向,一种为了追求共同目标而建立政府与政府之间联系的趋势就是在被允许的限度内实行分权的广泛联盟来取代集权化,要建立在诚信的平等和光荣的隶属基础之上。 9.【政治VS行政】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的领域的那种喧闹和冲突相距甚远。他甚至不存在宪法研究的那种辩论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