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工程设计文件》内容

完整版--《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工程设计文件》内容

完整版--《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工程设计文件》内容
完整版--《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工程设计文件》内容

目次

前言

一总则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三设计文件编制一般规定

四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1 废水处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2 废气处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3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5 噪声治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6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排统一规定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范环境工程设计文件,保证环境工程设计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结合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焚烧和填埋处置、噪声防治等领域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的不同特点,对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排规定和深度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一总则

1为保证环境工程设计质量,使设计文件规范化,特制定本规定。

2 本规定适用于环境工程建设中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文件的深度,其它种类环境工程可酌情参照执行。

3环境工程设计分为前期工作和工程设计两部分。本《规定》前期工作中只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深度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4小型环境工程参照本规定可适当简化。经主管部门批准,工程设计可按一阶段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

5设计文件的编制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令,尚应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现行的环境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规程)。要遵守设计工作程序,各阶段设计文件应完整齐全,内容深度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6当工程项目中有本规定未列入的内容时,可参照本规定的深度编制。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准。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国建设部2004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国建设部2003年版)

三设计文件编制一般规定

1可行性研究

1.1工程可行性研究应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委托书为依据,其主要的任务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比较,作出该项目是否可行的正确结论,并推荐建设方案。

1.2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成果是提出可行性报告,批准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进行初步设计的依据。

1.3某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经行业主管部门指定可简化为可行性方案设计(简称方案设计)。

1.4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满足设计指标及业主向主管部门送审的要求。

2初步设计

2.1初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编制,应明确工程规模、建设目的、投资效益、设计原则和标准,深化设计方案,确定拆迁、征地范围和数量,提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注意事项及有关建议,其深度应能控制工程投资,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主要设备订货、招标及施工准备的要求。当无条件获得该项目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可用已批准该项目的方案设计作为依据。

2.2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工程数量、主要材料设备数量和工程概算。

2.3初步设计文件应列出设计人员名单,包括项目总负责人,各专业负责人和设计人员;

2.4初步设计文件应附有设计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工程设计资格证书复印件

3 施工图设计

3.1施工图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编制,其设计文件应能满足施工、安装、加工及编制施工预算的要求。

3.2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工程数量、材料设备表、修正概算或施工图预算。

3.3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施工招标、施工安装、材料设备订货、非标设备制作,据以工程验收。

3.4施工图各类图样和文件中采用的图例、符号、代号、术语和专业名词等,应按国家、行业现行的标准、规定编写、并在设计说明中或图样的首页或在图样的显著位置上标注其含义、说明所代表的内容,以便于采购,施工和安装。国家、行业尚未规定的可供用行业惯用词语或符号,但必须在项目内统一。

3.5施工图设计文件目录、设备一栏表、材料表等的编写各设计部门应按统一格式。

3.6施工图设计应内容完整、计算准确、文字说明简单明了,用词正确、图形表达清楚、比例适当、图样必须经过严格校审、主要图样应会签。

四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废水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前言

说明工程项目提出的前提(改、扩建项目要说明现有企业生产情况)),建设该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

1 概论

1.1编制依据

1.1.1上级部门批准建设该项目的有关文件,项目建议书等。

1.1.2 建设单位的委托书和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书》。

1.1.3环境管理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1.4 建设单位提供的废水水量、水质资料。

1.1.5 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的废水排放标准。

1.1.6 有关的现行设计规范。

1.2 编制范围

1.2.1《合同》或《协议书》中所规定的范围。

1.2.2经双方商定的有关内容及范围。

1.3 工业企业的情况

1.3.1生产规模、扼要说明生产过程。

1.3.2产品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1.3.3 废水水量和水质、生产不同的产品要分述各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水量和水质。

1.4废水处理量

近期废水处理量和远期废水处理量。

2 方案论证

2.1 废水水质、处理水量及排放标准。

2.1.1废水水质

不同产品要分别对水质变化情况论证。

2.1.2废水水量

近期水量和远期水量变化情况论证。

2.1.3排放标准

环境管理部门批准的排放标准说明。

2.2 废水处理工艺论证

根据水质、水量、排放标准和工程项目具体条件(如管网配套、场地、综合利用等),结合国内外废水处理工艺发展现状比选废水处理工艺技术路线,从总体上论证技术上、经济上的可行性,以确保技术先进可靠,经济合理、达标排放或利用的基本要求。

2.3 污泥处理工艺论证

论述国内外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发展状况,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条件比选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技术路线,以确保工艺的先进性、可靠性及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2.4废水回用和污泥综合利用的论证

2.5 处理工艺论证结论、项目在技术、经济、社会、环保效益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及推荐方案。

3工程方案内容

3.1设计原则

3.2 废水水质水量及处理程度的确定

3.3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废水处理构(建)筑物及设备

3.3.1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3.3.1.1 方案比较:两个以上方案比较,选出推荐方案。

3.3.1.2确定工艺流程的处理构(建)筑物及设备

分别叙述各处理构(建)筑物的设计参数、结构尺寸、设备选型,从具体内容上评述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3.3.2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3.3.2.1方案比较:两个以上方案比较,选出推荐方案。

3.3.2.2确定工艺流程的处理构筑物及设备

叙述污泥处理构筑物设计参数、结构尺寸、设备选型,从具体内容上评述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3.3.3各处理单元处理效果

列表说明。

3.4 废水回用及污泥综合利用

3.4.1废水回用

3.4.2污泥综合利用

3.5建筑

3.5.1主要设计规范:

要列出有关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

3.5.2设计构思

要阐述建筑设计思想和根据本工程特点,在满足废水处理功能的前提下,统一总体的建筑形式,灵活多变地调整每个建筑单体。

要阐述在设计中采用新技术、节能、新型建筑材料。

3.6 结构

3.6.1 主要设计规范

要列出有关现行的结构设计规范。

3.6.2 设计原则

要叙述结构设计在满足工艺设计要求和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及施工环境,优化结构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

3.6.3设计参数

根据工艺设计要求,工程水文地质资料,确定主要设计参数。

3.6.4 结构形式

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结构形式。

3.6.5主要工程材料

3.6.5.1混凝土

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标号。

3.6.5.2 钢材

根据工程特点选用的钢材。

3.7电器和自控

3.7.1电气设计

3.7.1.1设计依据

a)有关现行的电气设计规范;

b) 当地供电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

c) 其他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

3.7.1.2供电方式

a) 确定供电等级;

b)根据供电负荷,确定变配电。

3.7.1.3防雷

叙述主要构(建)筑物的防雷设施。

3.7.1.4 界面

应叙述供配电系统与监控系统,土建与工艺均存在界面,各方如何协调。

3.7.2 自控

3.7.2.1系统设计

叙述自控系统设计的原则、目的、要求、目标。

3.7.2.2 系统设计要点

叙述根据工程特点和自控技术的发展,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安全可靠、质量优良的自控产品,并考虑工程扩建的衔接。

3.7.2.3 监控系统

根据工艺流程和控制监测参数确定自控系统的监测点。

a)系统组成

b)软件编制

c)显示功能设计

ⅰ)整体显示

ⅱ)分屏显示

ⅲ)趋势显示

ⅳ)图形曲线显示

ⅴ)工艺流程显示

ⅵ)运行参数显示

4环境保护

环境现状,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主要污染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5节能

能源消耗分析、节能措施及效益评估。

6消防

火灾隐患分析及对策。

7劳动安全及卫生防护

7.1噪音和嗅味的来源及防治措施。

7.2脱色或消毒剂等有毒物质使用的安全防护措施。

7.3电气防雷安全措施。

7.4其他

废水处理构(建)筑物栏杆、路灯等行人安全措施。

8 管理机构、劳动定员及建设进度设想

8.1 管理机构及定员

8.1.1 厂、站的管理机构设置。

8.1.2 人员编制(附定员表)及生产班次划分。

8.2 建设进度

8.2.1建设进度要求和计划安排。

8.2.2建设阶段的划分(附建设进度表)。

9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1 工程投资估算

9.1.1估算依据

9.1.1.1工程项目设计图纸

9.1.1.2 定额及单价依据

9.1.2 工程投资估算

分单项列出投资估算表(含建筑工程、设备管道、安装费及其他费用)。

9.1.3资金筹措

9.1.3.1自筹资金

9.1.3.2 银行贷款

9.1.3.3其他资金来源

9.1.4 用款计划

根据工程进度列出用款计划和工程进度表。

10财务评价及工程效益分析

10.1 财务评价

10.1.1财务评价的前提条件

10.1.1.1工程项目使用期

10.1.1.2职工定员,年人平均工资(含劳保、福利和奖金)

10.1.1.3 电费、药费

10.1.1.4其他费用

10.1.2工程运行成本

达到设计规模时的运行成本。

10.1.3 财务分析结果

确定投资回收年限。

10.2工程效益分析

根据工程特点,分析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要列出财务分析计算表。

11 研究结论和存在问题

11.1 研究结论

11.2 存在主要问题和建议

附图:

1总体布置图

2工艺流程图

3管道平面图

4各处理构(建)筑物工艺平面图和剖面图

附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附上下列各类批件和附件

1上级部门批准建设该项目的有关文件、项目建议书等;

2建设单位委托书或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

3 环境管理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4 建设单位提供的废水水量水质资料;

5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的废水排放标准。

废水处理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1 设计说明书

1.1 总论

1.1.1设计依据

1.1.1.1批准文件:批准机关、文号、日期及批准的主要内容;

1.1.1.2有关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委托书,合同或协议;

1.1.1.3用水、用电协议;环保部门批准的排放标准和排入天然水体的要求。

1.1.1.4有关的设计规范、规定和标准及法令

1.1.1.5工程项目占地面积。征地红线图或区域平面图、地形测量图、工程地质钻探资料等。

1.1.2 编制范围

1.1.

2.1设计合同或协议中所规定的范围;

1.1.

2.2 经双方商定的有关内容及范围。

1.1.3概况

1.1.3.1工程概况

a) 工业废水处理工程:需要详细说明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量和废水浓度,不同的产品要分别叙述。

b) 工业园废水处理:需要详细叙述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量和废水浓度,并要叙述是否混合处理或分别处理后再混合处理的理由。

c)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参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国建设部2004年版)中的有关规定。

1.1.3.2 建设概况

a)工程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气象、交通、防洪、主导风向(风玫瑰图)、冰冻深度、地形、地貌等;

b)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论述。

1.1.4 工程规模及废水水质

1.1.4.1工程规模:总规模,近期、远期;

根据废水量和生产情况确定变化系数k,计算设计水量。

1.1.4.2 废水水质

a) 工业废水水质:根据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经过实测水质资料分析确定废水水质或参考同类型企业的废水水质资料,确定最高浓度的废水水质,作为设计依据或建设单位提供的废水水质资料;

b)工业园区废水水质:工业园区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水混合后的废水水质或经分类处理后的混合废水水质;

c) 城市污水水质:综合污水水质(含工业废水)或城市生活污水水质。

1.1.5 接纳废水排入的天然水体

1.1.5.1排水区域的天然水体

详细说明排水区域内天然受纳水体的名称、卫生情况、水文情况(包括代表性的流量、流速、水位和河床性质等),废水排入该水体后的影响,当地环保部门和有关部门对排入受纳水体的限值和要求。

1.1.5.2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确定执行的排放标淮和级别。

1.1.6 工程建设条件

1.1.6.1建设场地的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等情况;

1.1.6.2土建施工单位和设备、管道安装单位的资质、级别、资金筹措、设备、材料供应等。

1.1.7 设计范围与设计分工

1.1.7.1 设计范围:列出工程项目设计内容(近期、远期、专业)和界区范围等。

1.1.7.2设计分工

a) 整体工程设计:废水处理厂区内整体工程设计(含工艺、土建、供配电、泵站、自控仪表、供热、辅助车间、综合楼等)和厂外废水管道工程设计;

b) 废水处理厂内整体工程设计。厂外废水管道工程、公用工程等不包括在内,但必须明确交接点的位置和详图(管径、标高、坐标)。

1.1.8主要技术指标和投资概算

1.1.8.1厂区占地面积、构(建)筑物占地面积、道路面积、绿化面积、生产用电指标等;

1.1.8.2处理效果:列表说明各单元(段)处理效果,综合处理效果;

1.1.8.3运行费用,处理成本,本运行费用和处理成本;

1.1.8.4 投资概算:计算工程项目总投资和吨水投资;

1.1.8.5 资金筹措、资金安排;

1.1.8.5 施工进度明细表。

1.2污水处理厂(站)设计

1.2.1基础资料

1.2.1.1 废水水质、水量,环保部门规定执行的废水排放标准及回用水的要求;

1.2.1.2 厂区地形测量图(1:200或1:500),厂区四至图、标高、坐标、红线图、工程地质钻探资料等;

1.2.1.3 废水管道进水管位置、管径、标高和排水出口位置及排入水体的水位标高及排入天然水体的要求。

1.2.2总平面和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设计

1.2.2.1 述设计原则和设计标准;

1.2.2.2 总平面设计:根据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和进、出水管的位置合理布置总平面(处理构(建)筑物、辅助建筑物、综合楼、道路、绿化、广场、门卫、围墙等),需提供两个以上总平面布置图供选择,并提出推荐的总平面布置的理由。列出构(建)筑物一览表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2.3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要注明构筑物内底、池面、水面标高,进出水管管径、标高;

1.2.2.4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要注明构筑物内底、池面、水面标高,进出水管管径、位置、标高及排水管位置、标高。

1.2.3工艺设计

1.2.3.1工艺流程设计

详细阐述废水处理工艺和污泥处理工艺主要优缺点,先进性及其适应性。如果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处理工艺不同,则需提出两个以上的处理工艺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1.2.3.2废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设计计算

根据计算确定处理构筑物的池型结构和设备选型,池型结构尺寸的确定要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设备选型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计算用电量、供氧量、回流污泥量、投加营养量、混凝剂量、消毒剂量,确定供氧、供气、投营养、投矾、消毒间和仓库,仓库应与投加间合建。

1.2.3.3污泥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设计计算

根据计算确定污泥处理构筑物的池型结构、结构尺寸和设备选型及污泥处理间,计算污泥量。药剂投加量、需水量、供电量等。

1.2.3.4废水回用及污泥综合利用

根据废水回用量和回用水的水质要求确定处理后的废水是直接回用,还是要进行深度处理后再回用,需详细说明并确定深度处理工艺,并需详细阐述污泥综合利用。

1.2.3.5 主要设备规格表和主要材料表

1.2.4 结构设计

1.2.4.1 设计主要依据和资料:

a) 有关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和标准;

b) 各专业提供的土建设计图纸及要求;

c) 工程地质钻探资料、地震基本烈度、地下水位、冰冻深度及其它特殊地质条件等。

1.2.4.2 结构设计

a) 风荷载、雪荷载;

b) 抗震设防、防噪、防蚀、抗浮等;

c) 荷载取值;

d) 结构材料;

e) 结构体系及抗震等级

i 结构体系;

ii抗震等级。

f) 池体混凝土抗渗等级;

g) 变型缝位置及变型缝形式、设计;

h) 刚性防水材料(UEA材料)、添加量;

i) 基础形式,本工程要求fn值;

j) 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要求;

各处理构(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计算及辅助建筑物、综合楼结构设计计算等。

1.2.5 建筑设计

1.2.5.1 主要设计依据和资料

a) 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和标准;

b) 有关专业提供的土设计计图纸及要求;

1.2.5.2 设计构思

a) 要阐述建筑设计如何全面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法令;

b) 要阐述如何满足废水处理工艺的特点和要求,灵活多变的调整每个建筑单体与周围

环境协调,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特色的废水处理厂;

c) 要阐述在设计中采用哪些先进的建筑技术和选用哪些新型的建筑材料。

1.2.5.3 建筑设计

a) 各建(构)筑物平面布置、装饰、热工、通风、消防、节能、层高等设计;

b) 建筑立面、造型设计;

c) 综合楼、职工宿舍建筑面积和标准;

e) 除上述要求外,尚需符合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

的有关规定。

d) 附建筑三材(钢筋、水泥、木材)用量表。

1.2.6 供配电设计

1.2.6.1 主要依据和资料

a) 有关供配电设计规范、规定和标准;

b) 当地供配电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要求;

c) 各专业提供的有关设计图纸和要求。

1.2.6.2 设计范围:废水处理厂厂区内的动力、照明设计。

a) 变配电站的设计;

b) 构(建)筑物的动力与照明设计;

c) 全厂防雷与接地设计;

d) 全厂电线敷设与道路照明设计;

e) 辅助车间和综合楼照明设计。

1.2.6.3 厂用电源及电压

要阐明废水处理厂供电属二类用电负荷,要求双回路供电,并要与当地供电部门商定两路电源供电电压;阐明供电来源,备用电源运行方式、内部电压选择。

1.2.6.4 厂内供电负荷计算和变配电站设置;

1.2.6.5 厂用电气接线;

1.2.6.6 供电设备选型、变配电站及MCC布置;

1.2.6.7 电能计量;

1.2.6.8 操作电源;

1.2.6.9 无功补偿;

1.2.6.10 二次接线与继电保护;

1.2.6.11 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1.2.6.12 电动机启动方式;

1.2.6.13 照明及检修网络;

1.2.6.14 电线敷设;

1.2.6.15 负荷计算表。

1.2.7 自动化控制及仪表设计

1.2.7.1 概述

根据废水处理工艺阐述采用自动控制的必要性。

1.2.7.2 设计范围

根据废水处理工艺阐述自动控制的设计范围。

1.2.7.3 设计原则

a) 控制系统技术可靠、先进、实用、经济;

b) 控制方式:自动与手动相结合;

c) 控制系统的选择;

d) 一次仪表的选择。

1.2.7.4 系统描述

a) 控制系统描述;

i 废水厂监控系统;

ii现场PLC。

b) 控制过程描述;

i 控制系统的构成;

ii机械处理段与生化处理段PLC的功能;

iii污泥脱水处理段PLC功能;

iv模拟屏PLC功能。

c) 仪表系统描述,防雷、接地和克服干扰。

1.2.8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2.8.1 采暖:需要采暖的地区适用;

a) 说明室外主要气象参数,各构(建)筑物的计算温度,采暖系统的形式及组成,管

道敷设方式,采暖热媒、耗热量和节能措施,采暖设备、散热器类型、管道材料及保温材料选择;

d) 计算总热量负荷量,确定供热设备型式,供热介质及设计参数等;

c)附热力计算表。

1.2.8.2 通风

说明通风系统,计算风量及设备选型。

1.2.8.3 空气调节

说明采用空气调节系统及设备选择、降低噪声措施。

1.2.9 总图设计

1.2.9.1 总平面图设计;

a) 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根据各专业提供的构(建)筑物和废水处理工艺要求,合理布置总平面图。

d) 厂区竖向设计确定厂区标高,计算土方量,场地平整;

1.2.9.2 技术经济指标;

a) 厂区占地面积;

b) 厂区构(建)筑物占地面积;

c) 厂区道路及绿化、广场占地面积;

d) 预留建设用地;

e) 围墙长度。

1.2.9.3 厂区道路及绿化设计;

1.2.9.4 区给水排水设计。

1.2.10 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卫生防护、节能及消防

1.2.10.1 环境保护

阐述废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哪些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及采取防治措施。

1.2.10.2 安全生产

a) 噪声防治措施;

b) 构筑物的安全措施;

c) 电气接地、防火、防雷等安全措施。

1.2.10.3 卫生保护

臭味的防治措施。

1.2.10.4 节能

a) 能源消耗分析;

b) 节能措施:含节电、节气、节营养、节混凝剂、节消毒剂、节水、建筑物隔热、余

热利用等,并说明节能效益。

1.2.10.5 消防

a) 说明构(建)筑物防火等级、消防类别、消防设计依据等;

b) 消防设施的设置。

1.2.11 人员编制

1.2.11.1 确定企别类型,管理机构设置;

1.2.11.2 确定生产班次,确定人员编制,附人员编制表。

2 工程投资书

内容及要求参见《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国建设部2004年版)中的《投资估算经济评价和概预算文件》。

3 设计图纸

3.1 总图

3.1.1 总平面布置图

3.1.2 厂区四至图

3.1.3 厂区给排水管道平面布置图

3.1.4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3.2 废水处理工艺图

3.2.1 各处理构(建)筑物设备、管道平面图、剖面图;

3.2.2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图

3.2.3 污泥处理工艺设备平面图、剖面图;

3.2.4 主要设备规范表、材料表

3.3 结构图

3.3.1 各处理构(建)筑物结构平面图、剖面图

3.3.2 辅助车间、综合楼结构平面图、剖面图

3.4 建筑图

3.4.1 各处理构(建)筑物建筑平面图、立面图

3.4.2 辅助车间、综合楼建筑平面图、立面图

3.5 供配电图

3.5.1 配电总平面图

3.5.2 全厂控制原理图

3.5.3 全厂供配电系统图

3.5.4 高压结线图

3.5.5 各处理构(建)筑物供配电系统图、动力平面图

3.5.6 变配电站布置图、动力线路图

3.5.7 主要设备表、材料表

3.6 自动化控制及仪表设计图

3.6.1 自动控制系统图

3.6.2 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图

3.6.3 主要设备规范表和材料表

3.7 采暖通风

3.7.1 采暖:需要采暖的地区适用

3.7.1.1 供热设备平面布置图、剖面图

3.7.1.2 供热系统图

3.7.1.3 构(建)筑物采暖平面图、系统图

3.7.1.4 主要设备规范表和材料表

3.7.2 通风

3.7.2.1 通风平面图、剖面图

3.7.2.2 主要设备表、材料表

3.8 图纸规格

全部图纸均为A2图

注:废水处理量在1万立方米/日以下的规模,除工艺设计外,其它专业的初步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

废水处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1设计说明书

1.1设计依据

1.1.1摘要说明初步设计批准的机关、文号、日期及主要审批内容。

1.1.2施工图设计资料依据。

1.2设计变更部分

初步设计批准后,设计内容不能随便变更。但若确实有需要变更者,则需经原审批单位或部门批准。设计说明书需对照初步设计阐明变更部分的内容、原因、依据等。

1.3施工安装

施工安装注意事项及质量验收要求,根据具体废水特性,特别是所存在的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等特性提出对构筑物、设备、管道施工安装中的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有必要时另编主要工程施工方法设计。

1.4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根据本项目具体废水特性,特别是所存在的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等特性提出对运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2 修正概算或工程预算

内容及要求参见《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国建设部2004年版)中的《投资估算经济评价和概预算文件》中有关章节编制。

3 主要设备及材料表

4 设计图纸

4.1总图

4.1.1废水处理厂区域位置图或四至图

一般比例1:1000~1:10000,表示出废水处理厂的位置与生产厂或废水排放区的关系,处理后废水排放点或回用的用水点之间的关系。

4.1.2废水处理厂总平面布置图。

一般比例1:200~1:500,标绘出构筑物、围墙、绿地、道路等的平面位置,包含风玫瑰图、等高线、坐标轴线;注明厂界四角坐标及构筑物四角坐标或相对位置,构筑物的主要尺寸、各种管渠及室外地沟尺寸、长度、地质钻孔位置等,并附构筑物一览表、工程量表、图例及有关说明。(污水处理站工程根据实际没有的内容可不表示)

4.1.3废水工艺流程图

一般比例竖向1:100~1:200,表示出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各构筑物及其水位标高关系,接纳水体或量渠的最高水位,主要规模指标。

4.1.4厂区管道综合布置图

一般比例1:200~1:500,综合各种管线平面布置,注明管线与构筑物、建筑物的距离尺寸和管线间距尺寸,窨井、阀门井、放空井等位置;管线交叉密集部分的位置要适当增加断面大样图,表明各管线间的交叉标高,并注明管线及地沟等设计标高、坡度;

4.2 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图

4.2.1 各处理构(建)筑物工艺设备管道平面图、剖面图

一般采用比例1:50~1:100,分别绘制各处理构(建)筑物平面、剖面及详图,表示工艺布置设备、管道、阀门、管件等的位置、尺寸、标高、说明安装方法,引用的详图、

标准图,附管道一览表和主要设备型号、性能、数量等技术数据。

4.2.2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图

一般采用比例竖向1:100~1:200,表示出处理工艺流程中各构筑物及其水位标高关系,主要规模指标。

4.2.3污泥处理工艺设备管道平面图、剖面图

一般采用比例1:50~1:100,表示污泥处理工艺布置设备、管道、阀门、管件等的位置,尺寸、标高说明安装方法,引用的详图、标准图、附件一览表和主要设备型号、性能、数量等数据。

4.3结构设计图

4.3.1各处理构(建)筑物结构平面图、剖面图

一般采用比例1:50~1:100,绘出结构整体平剖面及构件详图,配筋情况,构(建)筑物尺寸、标高、预埋件、预留孔等位置。基础平面、剖面结构形式,尺寸、标高,墙、柱、梁位置尺寸,层面结构布置及详图。

4.3.2辅助车间、综合楼结构平面图、剖面图

一般采用比例1:50~1:100,绘出结构整体平面图、剖面图及构件详图,配筋情况,建筑物尺寸、标高、预埋件、预留孔、地沟等位置,尺寸、标高、基础平面、基础剖面结构形式,尺寸、标高,屋面结构形式、坡度、坡向、坡向起终点处板面标高、预留孔、女儿墙构造尺寸及详图。

4.4建筑设计图

4.4.1 各处理构(建)筑物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

一般采用比例1:50~1:100,分别各单体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及各部构造详图,节点大样图;标注轴线编号后各部分尺寸、总尺寸及标高,设备或基座等位置、尺寸与标高,预留孔位置、尺寸与标高;表明室外用料做法,室内装修做法及有特殊要求的做法;标注引用的详图、标准图并附门窗表及必要的说明。

4.4.2辅助车间、综合楼建筑平面图、立面图

一般采用比例1:50~1:100,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及各部构造详图,节点大样图;标注轴线编号后各部分尺寸、总尺寸及标高,设备或基座等位置、尺寸与标高,预留孔位置、尺寸与标高;表明室外用料做法,室内装修做法及有特殊要求的做法;标注引用的详图、标准图并附门窗表及必要的说明。

4.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图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与施工说明、设备表、设计图纸,对小型简单工程要绘制平剖面图表示,散热器、风机、空调机的安装位置、型号、性能、数量和材料表设计与施工说明,设备表可直接在平面图中表示。特大型工程要绘制系统通风与空气调节平面图、剖面图、系统图、主管图及详图,具体深度可参见《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中“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相关内容深度要求。

4.6 室内给水排水安装图

一般采用比例1:50~1:100,绘出建(构)筑物各用水排水点的用水设备平面布置、管道位置,标出室内外接管位置和管径;绘制给水排水、消防、热水系统图;加压泵房,水池、水箱平面、剖面图(如工程项目存在加压泵房时)。

4.7锅炉房设计图

如工程项目存在锅炉房应绘制设备平面布置图,热力系统图具体深度可参见《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中“热能动力”相关内容深度要求。

4.8电气设计图

4.8.1厂(站)高、低压供配电系统图和一、二次回路接线原理图:包括变电、配电、用电起动和保护等设备型号、规格和编号;附设备材料表,说明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数据和

要求。

4.8.2各构筑物平面、剖面图:包括变电所、配电间、操作控制间电气设备位置,供电控制线路敷设,接地装置,设备材料明细表和施工说明及注意事项。

4.8.3各种保护和控制原理图、接线图:包括系统控制原理图,引出或引入的接线端子板编号、符号和设备一览表以及动作原理说明。

4.8.4电气设备安装图:包括材料明细表,制作或安装说明。

4.8.5厂(站)区室外配电线路总平面图:包括各构筑物的布置,架空和电缆配电线路、控制线路及照明布置。

4.8.6非标准配件加工详图。

4.9自动控制设计图

需要表示出工艺流程的检测、控制点与自控原理图,仪表及自控设备的接线图和安装图,接地系统图,仪表及自控设备的供电、供气系统图和管线图,控制柜、仪表屏、操作台及有关自控辅助设备的结构布置图和安装图,仪表间、控制室的平面布置图,控制电缆一览表,仪表自控部分的主要设备材料表。

4.10非标准机械设备制造图

4.10.1总装图:表明机械整体构造、部件组装位置、技术要求、设备性能、使用需知及其注意事项,附主要部件一览表。

4.10.2部件图:表明部件组装样式及精度,必要的技术措施(如防潮、防腐蚀及润滑措施等)。

4.10.3零件图:标注工件加工详细尺寸、精度等级、技术指标和措施。

废气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前言

说明工程项目提出的背景(改扩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 ,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概论

1.1 设计依据

1.1.1建设单位正式提出的《委托书》或双方签订的《工程合同》(协议书) ;

1.1.2环境管理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1.3 上级或主管部门有关方针政策方面的文件;

1.2 设计范围

1.2.1工程合同(协议书) 中所规定的范围;

1.2.2 经双方商定的有关内容及范围。

1.3企业概况

1.3.1企业位置、产品种类、生产规模等;

1.3.2 自然环境:岩土工程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震等;

1.3.3废气来源、数量、温度;污染物种类、浓度、理化性质、燃料种类、数量、成份分析及影响处理工艺的参数;

1.3.4大气污染现状与治理规划;

1.3.5建设场地与建设条件;

1.3.6设计规模与排放限值。

2工程方案论证

2.1确定脱除率或净化率的论证;

2.2吸收剂(吸附剂、固定剂)选择的论证;

2.3 产出物处理或处置的论证。

3工程方案内容

3.1设计原则;

3.2废气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3.2.1列举并简述可行的主要处理工艺;

3.2.2 工艺选择论证;

3.2.3编制不少于两个选择的工艺方案:工艺流程说明,列出工艺计算结果及设备明细表,绘制设备布置平、立面图;

3.2.4工艺方案技术比较;

3.3土建工程设计说明(包括总图布置、场区绿化及公用工程) 。

3.4 电气工程设计说明(包括供电安全程度,自动化管理水平等)。

3.5改扩建项目要说明对原有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

3.6设备明细表:列出设备名称、型号、规格、重量、功率等

4环境保护

4.1 环境现状

4.2施工期及运行期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4.3污染物处理措施及效果

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研究新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47808804.html, 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研究新进展 作者:周丹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2期 【摘要】卢卡斯(1988)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他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 并在此后,卢卡斯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本文汲取前人关于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研究,从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问题。 【关键词】卢卡斯;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国内关于人力资本溢出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张波、周绍森(2005)使用1996—2002年我国各省的经济数据,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非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具有显著的、正的溢出效应,并且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非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周群(2007)从人力资本外溢性的角度来阐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考虑人力资本外溢情况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比不考虑人力资本外溢性高出十多个百分点。他得出结论: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黄苹(2008)在MRW模型基础上加入空间变量,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尤其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具有一定外溢性,来自临近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人力资本指标每增1%,本地区经济增长分别平均增加约4.79%和0.64%,而邻近地区中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负外溢性。因此,提高受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比重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同时应 加强相邻省域间的区域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 景跃军、刘晓红(2013)采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溢效应模型,把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进行检验,发现物质资本对GDP 的影响率和贡献率分别为9.34%和75.48%,而人力资本对GDP 的影响率和贡献率则为1. 35%和10.95%,均不足物质资本的1/6。说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开发并利用好人力资本将成为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刘莉,张文爱(2014)基于卢卡斯人力资本外溢效应模型,对重庆市1990-2011年期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1.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的产出弹性显著。2、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偏小,说明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3、强化人力资本外溢效应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二、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点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直流电路及其分析方法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和作用;理解和掌握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电功率和电能的物理意义;理解电压和电动势、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的伏-安特性,以及电压源(包括恒压源)、电流源(包括恒流源)的外特性;理解电路(电源)的三种工作状态和特点;理解电器设备(元件)额定值的概念和三种工作状态;理解电位的概念,理解电位与电压的关系。 基本定律和定理:熟练掌握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和欧姆定理及其应用,特别强调Σ I=0和Σ U=0时两套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欧姆定理中正负号的意义。 分析依据和方法:理解电阻的串、并联,掌握混联电阻电路等效电阻的求解方法,以及分流、分压公式的熟练应用;掌握电路中电路元件的负载、电源的判断方法,掌握电路的功率平衡分析;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电源等效变换等方法分析、计算电路;掌握电路中各点的电位的计算。 基本公式:欧姆定理和全欧姆定理R r E I R U I +==0,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电阻212121,R R R R R R R R += +=并串 ! KCL 、KVL 定律0)(,0)(=∑=∑u U i I 分流、分压公式U R R R U U R R R U I R R R I I R R R I 2 122211*********,;,+=+=+=+= 一段电路的电功率b a ab I U P ?= 电阻上的电功率R U R I I U P 2 2 =?=?= 电能t P W ?= 难点:一段电路电压的计算和负载开路(空载)电压计算,注意两者的区别。 | 常用填空题类型: 1.电路的基本组成有电源、负载、中间环节三个部分。 Ω的电阻与80Ω电阻相串联时的等效电阻为 100 Ω,相并联时的等效电阻 为 16 Ω。

人力资本增最新值和卢卡斯模型论述

人力资本增值与 所谓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人力资本增值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扩充,促使人力资本的得以提升。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 (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物力资本。2O世纪8O年代,、等人在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界称其为“”。 卢卡斯的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值)是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 下的人力资本增值 1、博弈论及其构成要素 “博弈论所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个参与者的行动或的方式”,“??是研究机智又理性的决策者之问冲突及合作的学科”。现代博弈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

?第一是参与者。博弈的参与者至少有 两个。单人博弈已经退化为一般的最 优化问题。博弈论假定所有参与者都 是机智和理性的。 ?第二是战略。战略是可供博弈参与者 选择的行动空间。 ?第三是信息。 ?第四是支付。支付是参与者得到的效 用或期望效用,是一种可评价的结 果。一种可评价的结果。 2、劳动者选择人力资本增值的博弈 人力资本的增值对于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企业的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值对于增值者本人将来继续受雇于原雇主或另谋它职都是有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亦可引起报酬的增值。从这种角度上来讲,人力资本的增值,对于增值者本人和企业都是有益的。多是教育、、实践与积累的产物,因此具有。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应负责对员工进行培训,即培训成本由企业承担。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由于培训能增加员工未来,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因此员工应承担培训成本。其实,无论企业还是劳动者本人是选择人力资本增值还是选择不增值,不是由增值成本谁承担来决定,而是由最终收益决定的。设劳动者和企业正在决定是否进行人力资本增值,双方会受到对方决定的影响。该博弈可能的结果由如下表中的得益矩阵给出(各单元的第一数字是劳动者的得益,第二个数字是企业的得益)。 从上述的得益矩阵可以看到,如果劳动者和企业都选择进行人力资本的增值,劳动者将得到收益5,而企业将得到收益12。如果劳动者选择进行人力资本增值而企业不选择,则劳动者得到收益一2(付出了资金和时问成本),而企业得到收益2(由于劳动者人力资本增值,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使得得以提高)。如果劳动者不选择人力资本增值而企业选择,则劳动者得到收益1(属于被动的人力资本增值),而企业得到收益一2。如果劳动者和企业都不选择人力资本增值,则各自的收益均为0。从上述的博弈结果来看,劳动者和企业都没有上策,并且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信息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总评成绩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 课程设计起止日期2015.6.22~2015.7.3

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领域某一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报告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不仅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是规范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反映课程设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了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特拟定如下基本要求。 1. 课程设计教学一般可分为设计项目的选题、项目设计方案论证、项目设计结果分析、答辩等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应有一定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成绩。 2. 课程设计项目的选题要符合本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该项目应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项目有一定的实用性,且学生通过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可以完成的。课程设计项目名称、目的及技术要求记录于课程设计报告书一、二项中,课程设计项目的选题考核成绩占10%左右。 3. 项目设计方案论证主要包括可行性设计方案论证、从可行性方案中确定最佳方案,实施最佳方案的软件程序、硬件电路原理图和PCB图。项目设计方案论证内容记录于课程设计报告书第三项中,项目设计方案论证主要考核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考核成绩占30%左右。 4. 项目设计结果分析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与制作结果的工艺水平,项目测试性能指标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项目测试中出现故障或错误原因的分析和处理方法。项目设计结果分析记录于课程设计报告书第四项中,考核成绩占25%左右。 5.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认真阅读与本课程设计项目相关的文献,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借以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综合分和理解能力。文献阅读摘要记录于课程设计报告书第五项中,考核成绩占10%左右。 6. 答辩是课程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向答辩学生提出2~3个问题,通过答辩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中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答辩考核成绩占25%左右。 7.学生应在课程设计周内认真参加项目设计的各个环节,按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书交给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阅。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全过程,认真评阅学生的每一份课程设计报告,给出课程设计综合评阅意见和每一个环节的评分成绩(百分制),最后将百分制评分成绩转换为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总评成绩。 8. 课程设计报告书是实践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资料,应按课程、班级集成存档交实验室统一管理。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推导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推导 ——摘自经济发展讲座 2006.5.24 就本节的目的而言,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一般技术水平。因此一个人力资本为()h t 的工人的生产力相当于两个人力资本分别为1()2 h t 的工人,或相当于一个人力资本为2()h t 的半日制工人。人力资本关注如下事实:个人对当期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方式将影响其未来的生产率,或()h t 水平。把人力资本引入模型就得解释清楚人力资本水平怎样影响当期生产,以及当期时间分配方式怎样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有很多方法可以系统地阐述“技术”的这两个方面,根据个人目标的不同,可自行选择。让我们从以下的简单假设开始。 假设共有N 名工人,他们的技术水平h 从0到无穷不等。令技术为h 的工人数量为()N h ,故0()N N h dh ∞ =?。设技术为h 的工人将其非闲暇时间的()u h 部分用于生产,1-()u h 用于 人力资本积累,则生产中的有效劳动力——对应于(2)式中的()N t ——为参与当期生产的以技术为权数的工时数之和0()()e N u h N h hdh ∞= ?。故若产出为总资本K 和有效劳动e N 的函数(,)e F K N ,则技术为h 的工人的小时工资为(,)e N F K N h ,总收入为 (,)()e N F K N hu h 。 个体人力资本除对其自身生产率的效应外——我称之为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还应考虑其外部效应。具体而言,令平均技术水平或者说平均人力资本由下式定义: .22θρδθ=-00()()a hN h dh h N h dh ∞ ∞ =?? 这一平均指标对生产中所有因素的效率都会产生作用。我称a h 为效应外溢,因为虽然人人的生产率都从中受益,但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决策对a h 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故没有人会在决定时间分配时考虑这一因素。 若沿用先前的分析方式并将经济中所有的工人视为同质,则可大大简化分析。在本例中,若所有工人的技术为h ,且分配于劳动的时间比例都为u ,则有效劳动力为e N uhN =,平均技术水平a h h =。但我在下文中仍继续使用a h 这一符号,以强调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的区

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学术探讨# 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李子奈刘亚清 内容提要:本文对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指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模型理论体系,包括基于研究对象和数据特征而发展的微观计量经济学、基于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而发展的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基础而发展的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基于非设定的模型结构而发展的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并对每个分支进行了扼要的描述。最后在/交叉与综合0的方向上提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研究前沿领域。 关键词: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已经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体系。一般认为,可以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将计量经济学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etrics)和现代计量经济学(Mo dern Eco no metr ics),而现代计量经济学又可以分为四个分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Tim e Ser ies Econo metrics)、微观计量经济学(M-i cro-econometrics)、非参数计量经济学(Nonpara-m etric Econometrics)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Panel Data Eco nom etrics)。这些分支作为独立的课程已经被列入经济学研究生的课程表,独立的教科书也已陆续出版,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据此提出三个问题:一是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地位问题。既然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已经成熟,而且它们都是在经典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那么经典模型还有应用价值吗?是不是凡是采用经典模型的研究都是低水平和落后的?二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的发展导向问题。即它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三是现代计量经济学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基点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对于正确评价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水平,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 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所谓/问题0,包括研究对象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研究对象不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用以进行经验实证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既然不同,已有的模型理论方法不适用了,就需要发展新的模型理论方法。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用图1简单地描述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讨论,以期对未来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分析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地位,明确它在现代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卢卡斯批判0的实质进行讨论;然后依次讨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回答它们是以什么问题为导向,以什么为目的而发展的;最后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的分解与综合0为题,讨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以及从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 22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01,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研究)的资助。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_在线作业_5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_在线作业_5 交卷时间:2017-01-16 13:54:47 考试成绩100分 一、单选题 1. (5分)555集成定时器内部属于()电路。 A. 模拟 B. 模拟和数字 C. 数字 D. 分立元件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2. (5分)74290的控制信号R9(1)、R9(2)均为高电平时,计数器的输出为()。 A. 0 0 0 0 B. 1 0 0 1 C. 1 1 1 1 D. 1 0 0 0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A. 串联电 压负反馈 B. 并联电流负反馈 C. 串联电流负反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4. (5分)为了提高电感性负载的功率因数,可以采用与电感性负载串联电容的办法。() A. 对 B. 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5. (5分)恒流源的端口电压不会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但恒流源的端口电流却会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 某测量放大电路,欲提高输入电阻、稳定输出电流,应引入()。

A. 对 B. 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6. (5分)可以表示为()。 A. B. C. D.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7. (5分)555集成定时器内部3个电阻的作用是()。 A. 加压 B. 充电 C. 放电 D. 分压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8. (5分)CMOS门电路内部包含()。 A. PMOS或者NMOS B. PMOS C. PMOS和NMOS D. NMOS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9. (5分)晶体管工作于放大区时,其发射结必然正偏,集电结必然反偏。() A. 错 B. 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10.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总结 魏绍亮 (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一、原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该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电工与电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原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多而杂,学时少。由于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较杂,既包含了电路的知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同时又有电机及其控制等内容,它是电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由于内容多,而学时较少,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课程任务,成了该课程最突出的矛盾。所以,在教材选择上、内容体系上、教学方法上等需要改革创新。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陈旧。社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该课程又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必须加强实验改革,加强学生综合性和验证性实验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原教学内容却反映很少。由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展,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在变化,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予以体现。 二、课程改革的原则和做法 总的思路就是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既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能尽量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具体安排: (1)选择质量高,学时和内容相当的教材。如面向21世纪的国家级优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唐介主编的《电工学》,叶挺秀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等,都可优先选用。 (2)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课堂

罗默增长模型

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人力资本后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他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这与事实相符。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研究初始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不变的假定。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特点是:从技术内生化开始, 始终强调以创意或知识品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根据罗默 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是具备一种使新设计或创意能产生和使用的机制,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 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它们是: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 关于模型中所列入的技术水平这个要素,罗默认为它体现于物质产品之上,如新的设备、新的原材料等,它们表示技术创新的成果。换言之,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另一方面是体现于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先进性,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表示出来。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发展 罗默于1990年给出了第二个模型,其中假设有四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经济中有三种类型的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 1.最终产品Y是劳动力X、物资资本L和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H的函数; 2.中间产品的生产指对资本品的生产; 3.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H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技术。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合理性 罗默模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宏观经济学第8章.doc

第8章 经济增长理论 8.1 考点难点归纳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其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中,基本的模型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稳定性为考查的重点。经济增长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较难的部分,有些名牌大学的考研题非常难,报考这类大学的考生需要对其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如北京大学2000年就考了solow 经济增长模型)。 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有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等)。 增长率的分解式为:K L A Y G G G G βα++=,式中,G Y 为产出的增长率;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a 和β为参数,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2.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1)模型的假设前提 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储蓄S 是国民收入Y 的函数,即S =sY (s 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 和资本K 。 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⑦不存在货币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 (2)模型的基本方程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v s Y Y G =?= 式中,G 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Y/Y (即经济增长率),s 表示储蓄率S/Y ,v 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K/△Y (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Y ),且v =I/△Y 。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 =△I/I =s ·δ 式中,△I/I 为投资增长率,即为哈罗德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δ表示资本生产率△Y/I ,即哈罗德模型中v 的倒数。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多马模型用资本生产率表示资

卢卡斯式的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

卢卡斯式的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了劳动这一生产要素,这使得研究人力资本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分析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投入是指一般的劳动投入,看不出不同质量 或不同技术熟练程度的劳动的投入对于产量的作用的差异。因此需要对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说明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卢卡斯引入了Schultz 和Becker 提出的人力资本的概念,在借鉴罗默(1986)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宇泽的技术方程做了修改,建立里一个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 宇泽1965年在《经济增长总量模型中的最优技术变化》一文中,运用了两部门模型结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积累框架中研究了如何通过必要劳动投入实现最优技术进步的问题。宇泽模型的重要贡献是为解释内生技术变化提供了一个尝试,这种尝试后来成为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以及罗默内生技术变化模型的重要理论基础。 为了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机制,卢卡斯(1988)沿着Schultz 和Becker 的思路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力资本,将宇泽的技术进步方程做了修改,提出了一个一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卢卡斯模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 ,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效应,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 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这种技能水平会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卢卡斯区别了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即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会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身上,从旧产品传递到新产品,从家庭的旧成员传递给新成员,因而会对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都有贡献,进而使产出生产具有递增 收益。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地赠送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 卢卡斯模型由两个模型组成。第一个使“两时期模型”(two periods model );第二个是“两商品模型”(two goods model )。 在“两时期模型”中,卢卡斯采用类似阿罗(1962),罗默(1986)的单部门模型,将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将劳动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以专门化投入培育人力资本的情况 假设在一个竞争性市场的封闭经济中,存在许多相同的、理性的经济主体。在t 时有N(t)的人口或等值的人时进入市场,且它们以常数率λ增长。 令c(t)(t ≥0)为单个商品的实际人均消费,对人均消费的偏好为: 11?σ∞0(c 1?σ?1)Ne ?ρt dt 其中 ,ρ是时间偏好率,σ是跨时期替代弹性的倒数。 令h(t)表示一个典型工人的一般技能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假设N 个工人的技能水平从0到无穷大不等,技能水平为h 的工人有N(h)个。则N = N(h)dh ∞ 0。进一步地,可定义平均的技能或人力资本水平为: h 0= hN(h)dh ∞ 0 N(h)dh ∞0 指出,这样的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内部效应,即对自己的生产率有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外部效应,这

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

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 刘璐璐 一、概念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广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积累与改进。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用于生产投入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结果。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这个赶超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以技术引进促进自己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过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政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由开发为主,加强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和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跨越式赶超。 技术创新:亚当.斯密意识到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发展导致机器制造业中的创新是除资本劳动外又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马克思明确指出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驱动力。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创新或技术创新的概念,但是他们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先行者及经济增长的创始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组合。他认为,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源泉。并且他认为创新是自发的、间断的、质的、革命性的而非数量性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定义、分类、特征、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等理论基础,初步形成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理论体系;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与成熟,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关系研究;二是从技术创新上升到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技术扩散,最早对扩散现象进行研究的是T.黑格斯特朗(1953年发表的《作为创新过程的空间扩散》)奠定了技术的空间扩散理论的基础。对技术扩散最简单的定义为技术从一个使用者手中传到另一个使用者手中,有的则认为技术扩散应是以期给新使用者带来预期效益的技术新应用。总体说,技术扩散是技术的传播过程,是创新技术的采用者通过各种途径从扩散源处获得创新技术,同时获得技术能量补充,然后通过消化、吸收进而再创新的过程。

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点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和作用;理解和掌握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电功率和电能的物理意义;理解电压和电动势、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的伏-安特性,以及电压源(包括恒压源)、电流源(包括恒流源)的外特性;理解电路(电源)的三种工作状态和特点;理解电器设备(元件)额定值的概念和三种工作状态;理解电位的概念,理解电位与电压的关系。 基本定律和定理:熟练掌握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和欧姆定理及其应用,特别强调Σ I=0和Σ U=0时两套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欧姆定理中正负号的意义。 分析依据和方法:理解电阻的串、并联,掌握混联电阻电路等效电阻的求解方法,以及分流、分压公式的熟练应用;掌握电路中电路元件的负载、电源的判断方法,掌握电路的功率平衡分析;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电源等效变换等方法分析、计算电路;掌握电路中各点的电位的计算。 基本公式:欧姆定理和全欧姆定理R r E I R U I +==0,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电阻212121,R R R R R R R R += +=并串 KCL 、KVL 定律0)(,0)(=∑=∑u U i I 分流、分压公式U R R R U U R R R U I R R R I I R R R I 2122211121122121,;,+=+=+=+= 一段电路的电功率b a ab I U P ?= 电阻上的电功率R U R I I U P 2 2 =?=?= 电能t P W ?= 难点:一段电路电压的计算和负载开路(空载)电压计算,注意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正弦交流电路 基本概念: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幅值、频率和初相位;理解有效值和相位差的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掌握正弦量与相量之间的转换方法;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理解阻抗的概念;掌握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相量图的画法。 基本定律和定理:理解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以及欧姆定理的相量形式。 分析依据和方法:熟练掌握单一参数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相量关系,即大小关系和相位关系;理解阻抗的串、并联,掌握混联电路等效阻抗的求解方法,

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 技术经济及管理彭伟 S2******* 各位同学、李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在此之前,我想请问大家几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人力资本(难道就仅仅是我们说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怎样促进经济增长的,会产生哪些效应,我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并不全面,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希望通过的讲解和大家的讨论,我们能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 我的演讲内容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份,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卢卡斯模型介绍,主要包括“两时期”模型和“两商品”模型,第三部分是卢卡斯模型的评价,第四部分是卢卡斯的拓展研究。 1 引言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当时该理论应当严格地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形式上的资本是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上的资本是人力资本(回答之前提出的什么是人力资本这个问题)。而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舒尔茨、贝克尔和卢卡斯。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个人的研究成果。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舒尔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不同,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特性。他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且教育投资应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贝克尔的研究要稍晚一些,但其理论贡献同样不应忽视,其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誉为“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的形成时,特别强调在职培训的作用。他认为与投资于机器、厂房、设备相比,投资于人力资本能取得更高的收益,在职培训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虽然培训会增加现期的支出,减少现期的收益,但若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地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 卢卡斯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研究了人力资本积累的“生产函数”,以在经济增长模型 中内生化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来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归结为人力资本内生的积累和增长,1990年卢卡斯又发表了《为什么资本不从富国流 向穷国》指明了人力资本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影响。即所谓的卢卡斯之谜(Lucas paradox)(这里卢卡斯之谜是卢卡斯人力资本方面的另一研究成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卢卡斯模型实际上是阿罗模型和宇泽模型( 1965)的结合(对这两个模型,后面还有其他同学会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展开进行讲解)。通过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子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 并运用微观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罗的技术进步概念结合起来, 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2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卢卡斯认为,该函数中劳动投入是指一般的劳动投入,看不出不同质量或不同技术熟练程度

卢卡斯资本模型

卢卡斯模型 [编辑] 卢卡斯模型的产生 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人力资本增值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和扩充,促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提升。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物力资本。2O世纪8O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界称其为“新增长理论”。 [编辑] 卢卡斯模型的内容 与旧的理论相比,卢卡斯等人强调人力资本因素的新经济增长模型充分借鉴了贝克尔等人对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人力资本的形成结合到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整个经济分成两个部门。在一个部门中每个劳动者根据其拥有的物质资本(与产品同质)和一部分的人力资本生产消费品。在第二个部门中,人力资本自我形成。假定每个劳动者能力和他贡献给人力资本的时问(可视作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问)决定了他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速度。模型还进一步假定,所有个人都是同质,因而可以得到加总的生产函数和人力资本形成函数: (1)

(2) 其中A、B、、都是正的参数,Q是产出,K是物质资本存量,H是人力资本存量,是 人力资本中用于生产的部分,是入力资本用于人力资本形成的部分。进一步的看,当是常数时,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决定式如下: (3) 当经济处于均衡的增长路线时,可推导出如下产出与人力资本增值的关联式: (4) [编辑] 卢卡斯模型的假设条件 卢卡斯模型的其核心假定是: 1.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们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比例的线性函数(这与纯粹的“干中学”模型有所不同),从而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2.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每一经济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不考虑这部分影响),这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 [编辑] 卢卡斯模型的价值评价 卢卡斯的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外部性,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值)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编辑]

电工与电子专业技术知识点大学电工

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点大学电工

————————————————————————————————作者:————————————————————————————————日期: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和作用;理解和掌握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电功率和电能的物理意义;理解电压和电动势、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的伏-安特性,以及电压源(包括恒压源)、电流源(包括恒流源)的外特性;理解电路(电源)的三种工作状态和特点;理解电器设备(元件)额定值的概念和三种工作状态;理解电位的概念,理解电位与电压的关系。 基本定律和定理:熟练掌握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和欧姆定理及其应用,特别强调Σ I=0和Σ U=0时两套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欧姆定理中正负号的意义。 分析依据和方法:理解电阻的串、并联,掌握混联电阻电路等效电阻的求解方法,以及分流、分压公式的熟练应用;掌握电路中电路元件的负载、电源的判断方法,掌握电路的功率平衡分析;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电源等效变换等方法分析、计算电路;掌握电路中各点的电位的计算。 基本公式:欧姆定理和全欧姆定理R r E I R U I +== 0,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电阻2 12 121,R R R R R R R R +=+=并串 KCL 、KVL 定律0)(,0)(=∑=∑u U i I 分 流 、 分 压 公式

U R R R U U R R R U I R R R I I R R R I 2 12 2211121122121,;,+=+=+=+= 一段电路的电功率b a ab I U P ?= 电阻上的电功率R U R I I U P 22 =?=?= 电能t P W ?= 难点:一段电路电压的计算和负载开路(空载)电压计算,注意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正弦交流电路 基本概念: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幅值、频率和初相位;理解有效值和相位差的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掌握正弦量与相量之间的转换方法;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理解阻抗的概念;掌握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相量图的画法。 基本定律和定理:理解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以及欧姆定理的相量形式。 分析依据和方法:熟练掌握单一参数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相量关系,即大小关系和相位关系;理解阻抗的串、并联,掌握混联电路等效阻抗的求解方法,以及分流、分压公式相量式的熟练应用;掌握电路(负载)性质的判断;掌握用相量法、相量图,以及大小关系和相位关系计算简单正弦电路的方法;掌握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感性负载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基本公式:复数?==?+?=+=?/)sin (Z e Z j con Z jb a Z j ,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

目录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 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西方,在经济学创始初期,便有学者对人的经济价值作了研究分析。一般认为,关于人的经济价值的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他在其代表作《政策算术》中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并以此来分析、说明英国的国家实力,以及由于战争、瘟疫造成的人口死亡和迁出带来的损失。尽管他的计算方法并不科学,但毕竟己经注意到了在生产中“人”的作用。同期,诸多经济学家通过他们提出的各种经济学说,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在此间出现的一些着作中,提出要采取某些措施,进行必要的资本投入来提高人口素质的思想。这实际上己经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初步思想。最早大胆、明确提出最初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在《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己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阻引。”而当这种能力成为个人能力的一部分时,它也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并且,这部分财富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以补偿先前费用的支出。 在斯密之后,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他关于人的技艺和能力属于资本范畴的观点。J·B·萨伊(J·B·Say)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由于人的技艺和能力的形成需要花费成本,并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资本。 而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之前,对经济思想加以重视的又一位着名的经济学家。他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到要加强对人的投资,研究了这种投资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并将“替代原理”用于说明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的选择(人力与机器的替代)。他认为,人类的智慧、才能与其它种类的资本是并列的,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是生产力提高的动力,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人的才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认为,人的健康也应当同知识、技艺、能力一样同属于资本。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费舍提出任何可以带来收入的财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