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一)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一)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一)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一)

心理学与有效教学(一)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如何相互促进?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个体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成。在认知过程中,个体新的感知与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们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两者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方式活动着。

从实验中得到的启示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那么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什么?学生学科学习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建构成的认知结构有什么关系?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小学数学领域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我们的实验假设是以改变原有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来促使学生建构(转载自中国教师站文摘https://www.doczj.com/doc/e67060202.html,,请保留此标记。)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萌发小学生的辩证思维,以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知识结构确实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又直接影响到有关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

我们应作的思考

学校教育要体现以培养“充分的、和谐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那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又该如何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呢?

思考一: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

教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教材主要是根据该学科的结构、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知识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及问题解决中策略的使用。因此,每个学科建构一套结构良好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目前新课改中语文教材的模块式结构、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等,均是为了达到面对有差异的发展的目的。

思考二: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又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决。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促进每个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呢?良好认知结构的标准是什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良好的认知结构要满足这样三个维度:一是概括性高;二是巩固度好;三是对比度清晰。我认为,这三个维度也应该是编写教材时所考虑的原则之一。

思考三: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促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知识结构。教材是一种文本,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更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设计,这也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地“教”。以数学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材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一节为例。有位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认为,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中,这三个统计量并不总有实际意义,也不总是能够很好地反映研究对象的面貌,因此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使学生了解这三个统计量各自的适用范围,并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加以合理选用上。于是他的课堂设计提供了三种不同情境下的数据,促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不仅学习了这三种统计数的知识,而且体验到不同数据统计要求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即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对“通过3位学生的5次数学成绩比较哪位学生成绩最好”的统计,用平均数比较合适;而对“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表格,用中位数比较合适;对“童鞋店各种尺码童鞋的销售量”,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鞋店老板最关心的应该是众数,因为哪种尺码销售得多,下次进货时就应多进这种尺码的鞋子。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分析问题时应实事求是,而且带着学生“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较好地体现了从关注学与教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

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建议

科学的教材知识结构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教材结构的科学性首先要符合学科本身的认知结构,其次一定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再次要思考教材结构如何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有利于强化探索性学习;最后要关注教材结构如何体现教学的过程性特点,并关注思想方法和人文素养的自然渗透等因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编码。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更好地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对教师的备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在备教材时要关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即要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经验及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对新知的需要度)。一位教师在备“圆的半径和直径”这一内容时,就思考了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他调查、访谈了34位成年人,并作了适当统计分析。二是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三是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学习策略是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如利用记忆提高记忆效率的活动,利用记笔记、作摘要控制自己注意的活动,尤其是利用编结构提纲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并加深理解的活动,等等。从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要重视“厚——薄——厚”的学习策略培养。第一个“厚”指各学科的基本概念要掌握得扎实。从“厚”转入“薄”是指要使学生善于把知识结构化,即使得认知结构的概括化程度高、可利用度大。根据学科知识内容可以采用梯级结构,也可以采用网络结构,也可以把两种结构混合应用。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就能既正确又迅速地提取相关的知识,这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学生解决问题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第三步是由“薄”再转入“厚”。这里的“厚”,一是指学生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二是指学生能把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达到学知识长智慧的目的。

最后,教师还要十分重视课堂例题的精选,重视课堂中对学生基础生成资源的选择和升华,重视教师有思考性、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设计以及学生练习题的层次性设计。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各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对各科认知结构的建构,绝不可能脱离各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凭空形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更加能干。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杨继全

Vol.9No.8 2012年8月 第9卷第8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ug.2012一、前言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基于其有效地实用性,积极心理学逐渐的渗入高校课堂的构建之中。而且基于积极心理学,当今高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尤其是其丰富了教学形式,创新性发展了教学的培养模式。因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的高校有效课堂的开展,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对于学生综合实力培养的关键教学模式。 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运用综述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活力与品德的一门学科,并且其基于人的积极品德,挖掘人潜在的力量。这样人性的挖掘,促进了个人的品行发展,同时构建了和谐社会,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主张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形成对立,其主张普通人在各种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同时对于优秀分子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地价值。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基于其优秀的理念主张,其已经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基于其人性积极品德的挖掘,可以在学习上极大地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其人的潜力再创造,可以便于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 随着当今高校课改的不断深入,基于综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教育形式的培养方式。如何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及优秀的品行,是当今开放式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的高校课堂建立,从本质上转变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对于新时期下综合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基于积极心理视阈下的高校课堂建设 传统的高校教学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求。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教学,正逐渐深入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心理学的理念和主张,十分切合新时期下的高校教学改革需求。因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的高校课堂建设,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教师“教学艺术”的塑造,尤其是教学语言的感染性。这里所言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教学行为语言的塑造。高校课堂的建立需要基于良好的师生互动,尤其是教师语言的积 极性,对于学生的感染性极强。因而基于积极心理视阈下的高效课堂建设,需要依托教师教学艺术的良好塑造。 1.教师积极情绪的塑造,尤其是教学语言的积极性和亲 和性。课堂教学是是师生双边教和学的过程,因而教师教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上课热情。教师在上课的环节中,在教学语言上应该保持一定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悲观或厌教情绪的出现,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的“士气”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要基于课程内容,备好每堂课,这样对于教师“实力”的塑造非常的重要。而且教师在上课中,要注意语言亲和性的有效彰显,也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传达出内心对于教学的喜爱,以及对于学生真诚的欣赏。这些教学艺术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尤其是基于教学科学的评价方式,可以很好地塑造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带来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细致地观察学生的上课情绪,进而进行正确的引导或开导,消去其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因而,基于教师积极情绪的塑造,对于课堂教学气氛,以及学生积极学习心态的感染非常的重要。 2.教师有效积极的评价方式。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 点,基于积极评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构建非常的中要。进而,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效课堂建设,需要基于有效的评价方式。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局限性,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评价模式,需要基于学生的综合实力的表现,给予学生客观积极的评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评价艺术,也就是能够把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去感染学生学习的品行。教师能够对于学生学习中的诸多细节,进行缜密的观察,进而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予以一定的评价和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进步、细小举动,教师都要有效的察觉和发现,进而及时的给予表扬,这对于学生更大的学习进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于学进行合理的学习分组,把一些经常不上课或挂科的学生,作为学习小组的负责人,进而在行为上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同时也在其他同学的监督下,转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基于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进而更加促进其有效的学习。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杨继全 (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 摘 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视阈,已逐渐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是积极心理学有效地改善了教学 中的师生关系,提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创新性发展了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基于积极心理学展开论述,进而基于积极心理学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82··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观点与主张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 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 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所以, 教育改革必须借助 于教育心理学, 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 有了教育心理学的理 论作为指导, 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 展。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初创阶段,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 标志是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 , 这是西方 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成熟阶段,西方教育心理 学比较注重结合实际,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完善时期,信息技 术的迅猛发展, , 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如何为同学创造有利 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登, 这些研究对学习和教 学莅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

运用到教学中, 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 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 规律和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去干预 并预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 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改 革。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 育心理学就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 如果一名五年级学 生在英语阅读中表现出困难, 我们就应该应用阅读测验以及与阅读有 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学生的症结。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读懂学生的“心”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现象有所掌握,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分为很多的学科,比如《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销售心理学》而和我们工作相关的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名教学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的终身发展是什么样的,虽然我们只是小学教师,教得只是小学生,在我们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人的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12岁-15、16岁;青年期(17.18-35岁);然后是中年期,老年期。我们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童年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生长变化跨度大,心理也是变化大的一个阶段,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变化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人格有两方面:倾向性和人格特征。认识里面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意志有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突。在

人格方面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动机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相同的需要和动机,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结果也是不同的。大家知道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气质的人做出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上课的时候胆汁质的学生能长时间的坚持听课,而多血质的学生却注意力容易分散。黏液质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但不愿发言,而抑郁质的学生胆小孤僻却做事仔细。我们了解这些内容就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有的学生不是上课捣乱,他就是多血质的学生,他控制不了。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斥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脆弱的。分配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工作进行分配,胆汁质的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安排多一些工作。黏液质的学生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可以按排一些难度高的工作。 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日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那么童年期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我们重点要知道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正所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分四个方面,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活以从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了,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的学习一般特点是: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有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有的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与强制性,一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对我的反

《教育心理学》学后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

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

英语学科教学中心理学的渗透

英语学科教学中心理学的渗透 英语学科教学中心理学的渗透 英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精深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应对教 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心理学在教师的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英语教师更有必要将所教英语学科与心理学进行良好的有机结合,结合中学生语言学 习的心理特点,将教学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 一、从心理学出发,树立新的英语教学理念 在新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树立新的观点,教学所面对的,实施的对象, 从根本来说,就是我们的学生,正处在成长中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该阶段 的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在学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是形成知、情、意、行的关键时期,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要有目的、有策略的对 学生进行引导,并能利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策略促进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有效学习。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学习过程是认识 过程,与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英语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涉及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感心理 问题,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语感对于学习语言非常重要。孩子们的汉语自然 是流利的,是因为他们每天处于母语的语言环境中,长大自然而然地就能讲一口流利 的方言。学英语也一样,它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阅读能力的 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面对一个句子,有些同学立刻便能会意,但另一部 分学生就非得老师讲半天的语法分析才能彻底理解到这一句子。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语 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要注意到学生语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英本文由论文联盟.Ll.收集整理语 语感方面的练习,尽量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最起码上英语课要用英语 授课,同时要求学生要在英语课上尽量讲英语;接下来是中介处理问题,中国人学习英语肯定存在着将汉语作为中介语言的现象,因此如何运用好汉语中介心理就决定了英 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比如英语词的概念与其物质外壳的关系,有与汉语现象一致的 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举个例子:verybeautiful和非常漂亮是一种典型的两种 语言现象一致的情况,学生对此非常容易接受。但在语言所表达的概念与外壳英语两 种语言现象不一致时,学生就容易混淆了,比如:我明年要上学了,有些学生会译成: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曹嘉芮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还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的沟通,尽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对学科的教学将会不无裨益。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运用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心理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去干预并预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1研究对象&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学生的主要心理现象 人的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岁、12岁~15岁、16岁;青年期(17岁、18岁~35岁);然后是中年期,老年期。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人格有两方面:倾向性和人格特征。认识里面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意志有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突。在人格方面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动机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相同的需要和动机,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结果也是不同的。 大家知道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气质的人做出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上课的时候胆汁质的学生能长时间的坚持听课,而多血质的学生却注意力容易分散。黏液质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但不愿发言,而抑郁质的学生胆小孤僻却做事仔细。我们了解这些内容就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有的学生上课捣乱,他就是多血质的学生,他控制不了。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斥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脆弱的。分配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工作进行分配,胆汁质的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安排多一些工作。黏液质的学生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可以按排一些难度高的工作。 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 3.1强化激励,放大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但是曾经有一个叫德西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就是让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首先,不实行奖励制度进行答题。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答题进行奖励,另一组答题不进行奖励。虽然在结果中发现在答题过程中奖励的那一组学生答出来的比较多,但是在他们自由活动时间,却发现受到奖励的那一组的同学基本没有进行自觉的解答;而不奖励的那一组学生却都很积极的解答问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 科技与教育 218 广东科技2013.4.第8期

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雷牙中小陈丽芳课堂教学质理如何,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这里,我想谈谈怎样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地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在讲授课题之前,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对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二)讲求教学方法。 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我在讲授语文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②指向性思维;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陈璟-《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纲要

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 一、教学效率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1. 什么是教学效率 【定义】教学效率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教学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学习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 精力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与脑力。 【衡量指标】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公式,直观地了解教学效率的衡量指标。 学生学到的学生形成的学生养成的良好 有用知识+有用能力+非智力因素 教学效率= 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 2.什么是高效率教学 【定义】根据我们对教学效率的界定,高效率教学可以看成是学生用相对较少的精力投入去获取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 二、为什么要讲求教学的高效率 (一)研究和实施高效率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二)研究和实施高效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1.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积累和能力的最优发展 教师: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元认知教学、研究型教学、治学型教学等; 学生:用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如学会运用深入理解的方法、高效记忆的方法、系统组织的方法、高效联系的方法、灵活运用的方法、创新思考的方法。 【现状】许多高校教师不重视高效教学。有人把高校教师的课堂表现总结为一念、二侃、三吹、四混。

心理学经典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经典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思想渊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1897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其蓬勃发展的历程。 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潜心研究,研究出了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规律,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其中有晕轮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证人的记忆、鸟笼记忆、霍桑效应等等。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心理学理论已经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学科的出现,都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结晶。 在教育教学中,晕轮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证人的记忆、霍桑效应等心理学规律是如何应用的呢? <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依据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对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在“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且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如何?如果可行,又该怎样进行“学科渗透”呢?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

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科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一种是朋友。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

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开展目标教育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自发学习。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

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多半是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于实践的结果。而有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则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见,小学课堂的学与教,时刻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亟需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应用呢?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老师建立了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首先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认识到我们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要耐心地在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寻找他们那些好学上进的脑细胞,使之兴奋起来,学起来,然后我们再帮助他学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有好学上进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强迫命令,才能避免师生对立。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心境好,情绪高,听课的积极性就高,感觉就灵敏,反应能力就强,思维就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就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造成“亲其师、信其道”的课堂氛围,师生就可以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就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人育人。 二、自信——健康心态的保障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状态。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更要多给他们关爱和信任。因为学生的自信来源于信任,来源于鼓励。教师在上课时,要经常创设一些让学生自我表现、展露才华的表演机会,他们回答问题时只要有一部分对,就要及时给予表扬,经常对他们说:“这步你做对了”、“你学习真努力”等等。 即使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者不正确,也可请他重述别人所说的,让他们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有所进步,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保障健康心态的发展。 三、承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承受失败,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做为老师,此时我们要教育学生“决不放弃”,因为放弃必然会导致失败,甚至导致心理的失败感,这种失败心理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还是不要放弃,应当开始采取另一种行动,再换一种方法,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止。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不断用心去寻找,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是要教育学生“再试一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为失去信心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这时,不妨告诉自己“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或许就会成功。 四、合作——愉悦心理的途径 在教学中利用互帮、互教、互学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学会协作、学会团结,让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一些共享快乐的机会,以开拓思路、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比如在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 一. 基本介绍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 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三. 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全体学生 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要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 2.关注教学效益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取决于再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关注测性量化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只有目标具体,措施才具有针对性,也便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效益。有效教学主张科学的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缓解教育变革中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策略

缓解教育变革中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策略 近年来,我国正尝试针对整个教育领域进行全面和彻底的变革,包含学前教育、小学升初中教育、高考政策、大学教育、研究生政策、留学生政策、特殊教育以及培训机构等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整个变革实施的过程中,作为教育最直接实施者的教师,势必会受到全面教育变革的冲击,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探讨教师缘何不适应教育变革,又如何调整心理状态进而去适应这种变革,一方面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促进价值,另一方面,也对基础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意义深远。 一、教育变革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 自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中国的教育踏上了全面改革的征程。在此后的30年教育发展中,我国基础教育始终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随着变革不断地从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方面作出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然而,这些外在的变革无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给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第一,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近两年,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陆续推出管办评分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教育督导、推进依法治教和教育有序开放等一系列教育政策,这些新教育政策的推出和施行,要求教师只有更加专业,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然而现实中,教师一方面疲于应对大量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被迫应对各种检查,没有多余的时间进一步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基础,专业思想、知识和能力囿于自身经验而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渴望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适应各种变革,却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日益开放的教育环境,来自社会、家长及学生的高要求令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的教师无所适从,强烈的心理忧虑、挫败感和无助感日益加剧。 第二,教育环境变化给教师带来心理不适。我国教育体制已经由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开始转变,各阶段如幼升小、小升初,尤其是高考评价机制的变革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