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体类型,理解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人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播放视频:水循环的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

(设计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入:这个实验模拟出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过渡)水字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这三态水各有什么特点?水体类型分为哪些?

二、学生自主学习:

基础自主梳理

结合课本54页,完成下列问题。(每题2分)

1.三态水各有什么特点?

2.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类型?

(按贮藏位置分类)

3.地球上水体的主体是什么?

4.陆地水有哪些类型?

5.陆地水的主体是什么?

成果展示:学生回答

冰川水占淡水资源的比重很大,但是我们对冰川水利用的很少,也就是说目前我们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设计目的:适时进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环境教育。)

(过渡)我们了解了自然界的水体类型,而这些水体间是有联系的。有着怎样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先学习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

读图思考:图中河流水有哪些补给(来源)?(分值:5分)

成果展示:学生回答(学生补充完善)

(温馨提示)一条河流可能有几种补给形式,但是具体到某一河段,是以某一种补给为主。例如长江上游是以冰川水补给为主,下游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整条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补给。(过渡)陆地水中的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非常大,接下来我们以这三种水体为例学习陆地水之间的联系。

三、解疑合探:

结合示意图,分析归纳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分值:15分)(1)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联系。

(2)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提高读图分析、语言表达的能力。

成果展示:学生回答,师生总结

拓展延伸:

分析黄河下游河流水与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说明原因。(分值:5分)

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四、水循环

(过渡)陆地水之间有着相互联系,那么我们放眼全球,陆地水与海洋水以及大气水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怎样联系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水循环。

(教师简单说一下概念和类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以把水循环分为三种,分别是: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过渡)水循环是怎样发生的呢?接下来,同学们先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再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自主学习: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运用此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分值:15分)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多媒体演示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成果展示:学生演示并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同学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温馨提示)我们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同学们要综合掌握水循环。

学以致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果从地理学角度分析,这句诗句描述的对吗?(不对)

我们可以把“不”字换成什么字?(“又”“再”……)。

这句诗句描述出了水循环的什么环节?(降水、地表径流)

回归课前实验:

水循环演示实验明显模拟出水循环的哪些环节?(蒸发、降水)

拓展延伸:

如果水循环演示实验还需要模拟出水循环的“下渗”环节,如何设计实验?

学以致用: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说明水循环对青岛和乌鲁木齐在植被方面的影响。

2.我国一些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

成果展示:学生回答,师生总结。

五、解疑合探:

结合示意图,分析资料,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值:20分)

图示1:

资料:海洋每年向陆地输送约45000立方千米的水汽,凝结降落后,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返回海洋。

图示2:

资料: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平均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黄河三角洲因此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千米,每年新造陆地23—28平方千米。

图示3:图示4:图示5:

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结合水循环意义,强调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强调节水意识。)

(过渡)人类活动或多或少的会对水循环的过程产生影响。(2016年,趵突泉临近停喷。黄河下游曾经出现断流。)

六、课下探究作业:

播放视频:趵突泉或临近停喷

分析泉水临近停喷的原因,对解决泉水临近停喷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

课本第55页“活动”材料:

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七、课堂小结:

(展示知识体系)

(小组得分比拼)

八、对点演练:

(山东省2018年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运输③大气降水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知道水分为固液气三种形态。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

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对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他们喜欢观察图片,提高感官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他们通过分析图片、示意图和资料,他们能直观的体会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效果分析

一.通过自主学习“水体类型”“河流的补给方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又一次锻炼提高。

二.通过观察图,学生小组解疑合探,理解了“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了分析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团体意识。三.通过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例,学生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四.通过运用电脑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生能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通过展示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资料,学生得到感性认识,能理解性的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六.通过采用“幸运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学生答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

七.通过采用“答题赋分”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得分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团队集体荣誉感。

八.通过分析水循环的意义以及布置课下探究作业,学生分析视频材料和课本“活动”材料,知道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生得到了情感教育,提高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说明及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

学习地理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就要求学生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没什么难点,本节视野虽是整个水圈,但综合以后的教学,落脚点还应放在陆地上。

【学以致用】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说明水循环对青岛和乌鲁木齐在植被方面的影响。

2.我国一些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

【对点演练】

【课下探究一】

结合视频内容,分析泉水临近停喷的原因,对解决泉水临近停喷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

【课下探究二】

结合课本活动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优点:

1.教学过程,运用铺垫,循序渐进。水体类型是学习水循环的铺垫,河流的补给方式是学习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铺垫。这两部分知识很简单,由学生结合图示进行自主学习。

2.绘制示意图,突破重点;分析实例,学以致用。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先由学生边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边说明水循环的过程进行重点的突破,然后分析实例学以致用,可以进一步理解掌握重点内容。学生运用电脑绘制示意图,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强化落实重点内容。

3.运用示意图,结合实例,突破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展示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资料,学生可以得到感性认识,

有助于理解性的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4.拓展延伸,课下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作为课下探究作业,学生结合视频材料和活动材料课下探究完成,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5.采用幸运抽签方式随机选择同学答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

6.采用答题赋分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分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团队集体荣誉感。

缺点

1.学生用电脑演示并说明了水循环的过程后,没有留给学生时间对比并修正自己画的示意图。需要留给学生修正巩固落实的时间。

2.对点演练后直接课堂小结,显得课堂结束的有点突然。可以把课下探究的内容移到对点演练和课堂小结之间进行。

内容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依据内容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水体类型,理解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运用水循环示意图,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这部分内容按“水体类型、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进行重组。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各种水体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植物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定性)。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即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要求高,既要说明白,又要解释清楚。自然环境、地形、生物、气候等;人类活动、水资源、洪涝等;内在机制、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