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绝皖南行(组诗)

七绝皖南行(组诗)

七绝皖南行(组诗)
七绝皖南行(组诗)

七绝皖南行(组诗)

皖南行组诗

一、屯溪篇

(一)七绝·屯溪老街(新韵)

题记:多年来一直想去屯溪老街看看,今天终于实现了。然而,除马头墙外,满街的小商品和充耳的商家吆喝声与其他古村镇没有什么差异。

久仰其名今日见,明清屋宇马头昂。

商家吆喝游人累,疑似相识在异乡!

(二)七绝·江边浣衣图(新韵)

题记:清晨屯溪新安江畔散步,欣见一群姑娘在江边青石阶上洗涤衣物,宽阔的江面上飘动着一层薄雾,洗衣荡起的涟漪慢慢地向远方散去。此事往日常見,可今日河水污染,已少见此景了,甚叹!

新安水秀古桥旁,一早姑娘浣彩裳。

笑语声声随浪散,无多此景少清塘。

(三)七绝·三水汇(新韵)

题记:屯溪地处天目山、黄山之间的休屯盆地,扼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

灵动屯溪三水汇,老桥船埠史千秋。

上融诸壑胸怀广,下去苏杭万货流。

(四)七绝·花山谜窟(新韵)

题记:花山谜窟距屯溪12公里,这样巨大的石窟建筑工程全系古代人工所建,着实令今人不可思议,让前来观光旅游的人充满了猜想。至于这些石窟源于何时?如何形成?何人开凿?数以百万方石料到底去了何处?如何开采和运输?这些问题至今仍是一个个不解之谜。花山谜窟谜团众多,带来了各种猜想,目前仅就为什么开凿如此大规模的石窟,相对比较成熟的猜想就有20多种,且还在增加,这也为花山谜窟增添了更多神奇。

偶尔牛郎见洞天,藏兵取石亦说仙。

连翩浮想谜无解,何故深山舞铁钎?

二、齐云山篇

(一)七绝·三过天门(新韵)

题记:下了缆车后过梦真桥,而后再过三座天然石门(称为天门),方见到轻岚飘渺中的月华天街。

吊篮飞上翠山头,举目轻岚景致幽。

连过三门云彩亮,天街已见道家楼。

(二)七绝·月华天街(平水韵)

题记:月华天街因状如一弯月牙而得名。在这条街上共居二十七户,道观和民居相邻,香烟与炊烟互绕,道教与民俗生活相融,完美诠释了道教正一派"修行在尘世,尘世即修行"的理念,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村。

晚霞辉映马头墙,初月弯弯翠树央。

二七人家全道士,导游客棧孔方忙。

(三)七绝·丹霞映绿树(新韵)

题记:齐云山丹霞地貌类型齐全,属峰丛式丹霞地貌,集奇、险、秀、美于一身,区内奇峰峥嵘、怪石嶙峋、丹崖赤壁危立、重峦叠嶂、千姿百态。

绿树丹霞映众峰,紫绸赭布落山中。

多姿五老云端立,独处香炉面素宫。

(四)七绝·摩崖石刻(新韵)

题记:齐云山原有碑刻和摩岩石刻1400余处,现仅存462处,其中石碑206处,石刻256处。遍布全山,以罗汉洞、紫霄崖和石桥岩一带为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大观年间的石刻,大多数为明、清两代的石刻和碑刻,约占总数的80%以上。石刻大多镌于悬崖绝壁之上,有的字大逾丈,有的字小如拳。其中镌刻于寿字岩处的"寿"字楷书,字径达230厘米。紫霄崖下明代江南大才子唐寅所书的《紫霄宫玄帝碑铭》,高二丈四,字迹工整,风格苍劲,气势雄伟,堪称古碑精品。

书艺多娇在石崖,青山绽放万枝花。

朱熹巨寿千人拜,伯虎碑刻少有他。

三、黟县篇

(一)七绝·碧阳古镇(新韵)

题记:碧阳为黟县县治所在地,距黄山风景区40余公里。背倚东岳山,滨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槐沟穿城,风光毓秀。

古镇千年吳楚地,黟山脚下美桃源。

槐沟碧水穿城过,滋润徽商富胜官。

(二)七绝·西递(新韵)

题记: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三间四柱古石坊,张臂村头纳各方。

黛瓦白墙徽式秀,双泉清澈润山乡。

(三)七绝·宏村(新韵)

题记: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黄山市黟县县城10公里。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今约900年的历史。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

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依山伴水画中花,广纳徽风少有他。

俯瞰牛形精设计,清渠汨汨润家家。

四、歙县篇

(一)七绝·棠樾牌坊群(平水韵)

题记:棠樾村,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牌坊群由7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节义"的。在牌坊群旁,还有男女二祠,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特别精致,近年已修复如旧。中国牌坊博物馆也在这里筹建。

明清两代七牌坊,表面荣光泪水藏。

贞妇含莘孤对月,与谁倾诉夜清长。

(二)七绝·千古渔梁坝(新韵)

题记:渔梁坝位于安徽省歙县渔梁镇,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据考证,早在隋朝,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南依龙井北接街,亘古渔梁碧水谐。

元宝石钉千载稳,先贤敬业世人楷。

注:"龙井"乃山名;"街"即"渔梁古街"。

(三)七绝·古徽州府衙(新韵)

题记:徽州府建于公元888年,府衙几经破败重修,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逝。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又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耗资上亿。

历史潮流荡腐痕,府衙千载却回春。

耗资上亿为何故?复古风盛利致昏!

经典七言绝句古诗大全

经典七言绝句古诗大全 【篇一】经典七言绝句古诗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 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 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 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 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 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 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 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 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 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 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 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 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 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 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 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 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 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篇二】经典七言绝句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 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 (1)字句要求。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两者的明显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七绝28 字五绝20 字;第二,律诗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 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格律诗的形成 我们知道,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为律诗、绝句两类。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通俗地讲,“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合起来看,格律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

红色经典诗词全集

红色经典诗词目录 题目地点或事件摘要年份 贺新郎 1923 沁园春 1925 菩萨蛮黄鹤楼1927 春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09 西江月井冈山1928 秋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 秋 采桑子重阳 1929.10 如梦令元旦1930.01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02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 1930.07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 春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 夏 菩萨蛮大柏地 1933 夏 清平乐会昌 1934 夏 忆秦娥娄山关 1935.02 十六字令三首 1934-35 七律长征 1935.10 念奴娇昆仑 1935.10 清平乐六盘 山 1935.10 沁园 春雪 1936.02 临江仙赠丁 玲 1936.12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七律和柳亚子先 生 1949.04.29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 生 1950.10 浪淘沙北戴 河 1954 夏

水调歌头游 泳 1956.06 蝶恋花答李淑 一 1957.05.11 七律送瘟神二 首 1958.07.01 七律到韶 山 1959.06 七律登庐 山 1959.07.01 七绝为女民兵题 照 1961.02 七律答友 人 1961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09.09 七律和郭沫若同 志 1961.11.17 卜算子咏 梅 1961.12 七律冬 云 1962.12.26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 志 1963.01.09 七律吊罗荣桓同 志 1963.12 贺新郎读 史 1964 春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 山 1965.05 念奴娇鸟儿问 答 1965 秋 七律洪 都 1965

七言绝句唐诗20首赏析

七言绝句唐诗20首赏析 篇一 1.《枫桥夜泊》 唐朝·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滁州西涧》 唐朝·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芙蓉楼送辛渐》 唐朝·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朝·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清明》 唐朝·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篇二 1.《望庐山瀑布》 唐朝·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泊秦淮》 唐朝·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凉州词》 唐朝·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望天门山》 唐朝·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赠汪伦》 唐朝·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篇三 1.《回乡偶书二首》 唐朝·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朝·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江南春》 唐朝·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乌衣巷》 唐朝·刘禹锡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

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 祖”(《中原音韵》)。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 饭否?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十首意境最美七言绝句

NO.10《大林寺桃花》_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偶得意外之美景,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构思灵巧,于平淡中,却立意深远。 NO.9《芙蓉楼送辛渐》_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景与情的完美结合。 NO.8《寄扬州韩绰判官》_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明月夜,如此江南胜景,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NO.7《江南春》_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寥寥四句,道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NO.6《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够了。 NO.5《题都城南庄》_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伊人已去,桃花依旧,物是人非。 NO.4《送元二使安西》_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只怕西出阳关,再无故人,表达了诗人最真挚惜别之情。 NO.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sorry,情不自禁,跑题目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只这一句就够了。 NO.2《凉州词》_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脍炙人口,情景交融,妙绝千古,百世流芳的佳句。 NO.1《枫桥夜泊》_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流传下的作品极少,全唐诗仅收录《枫桥夜泊》这一首,唯一一个仅凭一首诗就已名留千古的诗人。有关此诗的传说极多,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王昌龄的七绝诗

王昌龄的七绝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文认为王昌龄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七绝创作与意象经营融为一体,成功地在七绝中运用了意象、意境学说。下面是王昌龄的七绝诗,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的七绝诗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浣纱女

谁是唐诗七绝第一

谁是唐诗“七绝第一”?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以来形成的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的统称,有着字数、平仄、格律、押韵的严格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七言绝句占了很大一部分,我们接触的那些最经典的作品也大多是七绝。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些作品里谁是压卷之作(第一名)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明朝学者、诗人杨慎(就是《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他认为七绝的压卷之作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明代另一位诗人李攀龙也提出了相同观点,学者王世贞表示赞同。 但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不同意,他说: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举出了王翰和王之涣的两首《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到了清代,学者王士祯又有新的看法,认为选压卷之作的话,有四首诗旗鼓相当,难分轩轾,它们分别是王维的《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之涣的《凉州词》。 当然,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列出更多作品,因为后来者列举的作品不如上述作品传诵度高,不再一一赘述。我们仅就上述作品谈谈看法。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

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着名之作。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名扬海内外)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美轮美奂)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点评: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点评:这首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点评: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诗著名七绝

唐诗著名七绝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解 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 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 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 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近体诗与古体诗

自主招生积累篇 近体诗与古体诗 2013-01-16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类别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相关知识 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再记住粘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

十首经典唐诗鉴赏

十首经典唐诗鉴赏 答章孝标 唐·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题解】 这首诗是李绅回答晚辈诗人章孝标的一首七绝。因李绅推荐,章孝标得以考中元和十四年的进士。“及第全胜十改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上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流露出章孝标高中进士后的得意自矜的心理,李绅以师长和朋友的身份对章孝标进行了规劝。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的话,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名位去装饰,就如同假货才镀金一样。高中进士在唐代是一件令读书人感到荣耀的大事,但是从成才的角度看,这仅仅是为其增添了外在的装饰,并不能对个人的品德、学问、才识有何损益。一个人的品德才学如果有所欠缺,即使通体流光溢彩,内在仍然是空空如也。尾联提醒章孝标不要忘记了困顿长安场屋十年的经历,要牢记当年遭受的艰难,因为中进士只是官场仕途的开始,今后的发展茫然无知,难以预料,所以千万不要得意忘形,一定要谦虚谨慎。此诗的哲理性是通过“真金”“假金”的对比凸显出来的,它涉及了外观与内涵、表象与本质的问题。 瀑布联句 唐·黄檗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题解】

黄檗禅师,又称黄檗希运禅师,唐代禅宗僧人。李忱是唐宣宗的本名,唐宣宗早年受到唐武宗的猜忌,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途中遇到了黄檗禅师,二人同观庐山瀑布,有感于瀑布的壮丽而作此联句。 此诗并不直接描写庐山瀑布的壮丽和雄伟,而是通过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想象瀑布倾泻而下之前所经历的重重阻碍,突出了成功背后的曲折经历和难言艰辛。李忱体会到了禅师的一番苦心,面对试探他志向的老禅师,他用不屈的志向和乐观的精神来回答。“溪涧岂能留得住”照应了开篇,正是由于流淌不停,不以平静安乐为满足的性格,溪水才能汇聚成巨流,穿透千岩万壑的阻碍,形成壮美的瀑布。“终归大海作波涛”一句极富气势,给人一种一往无前、胸怀宽广、容纳天地的信念。这两句诗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蕴,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人或物终归不会被埋没。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题解】 许浑,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创作近体诗,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后人称为“丁卯体”。 诗歌的颔联是传诵千古的名联,夕阳西下沉入楼阁之间,而溪水流动时伴随着袅袅云霭升起,更为暮色增添一份迷离恍惚的感受。“日沉阁”是对大唐日薄西山境遇的比况,虽然回光返照,但已经是苍茫的暮色了。西风凛冽,云起风生,骤然而来,灌满空楼,凭栏远眺的作者怅惘地意识到:一场风雨即将来临了。这场风雨实际上就是唐王朝即将覆灭的象征,而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大难将至前朝局政治的微妙变化。此诗的哲理性并非以抽象的理语直接表现,而是通过物象的阐发,“山雨欲来”“风云变色”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诗人捕捉到了变化前夕最富暗示性的时刻加以描写,通过画面的丰富形象来启人深思、发人警醒。

《唐人七绝诗浅释》(摘录)

《唐人七绝诗浅释》(摘录) 《唐人七绝诗浅释》(摘录) 一、(一)汉语古典诗歌 汉语古典诗歌和祖国整个的古典文学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作品,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出现.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有陆续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诗人和诗篇.古典诗歌不但在数量上是惊人的,在质量上也是非常高的.汉语古典诗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它的内容主要是抒情的.汉语诗歌,从最早的《诗经》起,就绝大多数是抒情的.叙事作品如《生民》、《公刘》、《绵》等,只占少数.汉代乐府中有一些叙事诗,如《孤儿行》、《妇病行》、《陌上桑》、《羽林郎》、《焦仲卿妻》等.除了《焦仲卿妻》一首,故事有头有尾,并且在诗中创造了一些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外,其余的都比较简短,《陌上桑》、《羽林郎》写的都只是故事中精彩的片段.《孤儿行》、《妇病行》的情节虽很动人,但人物形象不够鲜明.被我们今天认为是叙事诗的这些作品,其抒情的成分也是比较浓厚的.魏晋南北朝的民歌和诗人创作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抒情的,只有少数著名的制作如《木兰诗》是例外.以后著名的叙事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也不以创造人物为主,倒是

以抒发作者对人物、事物的感受为主,其数量也不多.第二,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上所述,古代长篇叙事诗是很少的,而一般抒情诗的形式也同样都是比较短小,即使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诗经》中间那些叙述祖先们创造国家的功绩和奋斗的历史的作品,篇幅也很有限.被大家认为少有的长诗如《焦仲卿妻》也不过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后来的文人创作,以唐诗为例,如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杜 甫的《北征》、韩愈的《南山》、卢仝的《月蚀》、郑嵎的《津阳门诗》、韦庄的《秦妇吟》等,都算是很长的诗了.有些 民歌.如吴歌、西曲,短小到只有二十个字,甚至十三个字,仍然是一首完整的诗,他们并没有因为篇幅的限制而减低质量. 第三,它具有或宽或严的格律.汉语古典诗歌是最讲究规律的,尽管规律的尺度有宽严的不同.在古代,我们有许多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却没有散文诗、自由诗,可以证明格律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在它们中间,格律严的,需要讲究声律对偶,甚至按谱填词,分别四声阴阳,如律诗、词、曲;格律宽的,也至少全篇要有韵脚,举重的字要平仄间用,如骚赋、古诗. 五七言诗是古典诗歌中流行时间最久的,杰出诗人最多,作品最丰富的一个领域,而以唐代为其登峰造极时期.它一

李贺古体诗对词创作的影响

李贺古体诗对词创作的影响 摘要李贺所创作的一些古体诗在形式、风格、内容及情调上,都与词有着渊源 的紧密关系,其对后人词的创作有开启之功。 关键词李贺古体诗词影响 李贺诗深受楚辞、乐府、齐梁体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自 己独树一帜的诗风,这种诗风对后人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其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对 词创作的影响。 李贺以诗著称于世,世人称其人为“鬼才”。但也有不少文人,另辟蹊径,论 证了李贺与词的关系。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二十一中曰:“韩(翃)七言古,艳冶婉媚,乃诗余之渐。如“重门寂寞垂高柳”……等句,皆诗余之渐也。”;其卷二 十六曰:“ 李贺乐府七言,声调婉媚,亦诗余之渐(上源于韩翃七言古,下流至 李商隐、温庭筠七言古)。如“啼蛄吊月勾阑下”等句,皆诗余之渐也。”;其卷二 十又说:“李贺古诗或不拘韵,律诗多用古韵,此唐人所未有者。又仄韵上去二声杂用,正合诗余。”许学夷首次挖掘出了李贺诗歌蕴涵着词创作的成分:乐府、七言诗的内容和格调,都具有明显的词性质,因而大胆提出了其乐府、七言为“诗余之渐”的观点,并通过“渐”字,一字指明了李贺诗歌创作在逐渐向词发展的趋势。 词在中唐已由民间词发展为文人词。李贺的创作仍属于诗歌的范畴,属于诗人,从严格的角度来说,并不能说词人。但其创作中带有明显词的性质,尤其是 燕乐对其创作的影响。 唐代五绝与七绝,常被用来歌唱。但绝句整齐的句式并不能适应燕乐复杂多变、长短不一的需要,而只能加以声衬字,或拆句减字。逐渐地,长短句的词便 应运而生了。有些乐府诗已具有歌词性质,再加上参差句式,经过文人的改造, 是完全可以发展为词的。李贺正是在对燕乐与乐府诗相融合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乐 府诗的创新,使它在形式上向词逐渐演化。 李贺再追求诗歌灵活自由多变的形式的同时,执著地追求着它与燕乐的配合,使其具有乐府诗具有能歌唱的性质。他的(《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申胡子觱篥歌》、《秦王饮酒歌》等对音乐描述具有超凡脱俗的妙悟,充分证 明他是位精通音乐的人。以《大堤曲》为例,分析李贺乐府诗特点及其与词之间 的渊源关系。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莲风起,江 畔春;大堤上,留北人。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这首诗歌从结构上分析,两处大的意义停顿,第一处到“留北人”,写居住的 留恋之地之景,第二词到最后,写感慨,警之景物易逝,强调及时行乐。这种两 层的形式,是非常与词上下两阙相吻合的。另外该诗三次换韵(①香、珰②人、唇③道、少、老)。其二、这首诗采用三五七句式,参差错落,但又不失工整,其中大量的三字句,是后人词中经常采用的句式。这种长短不一的体式,体现了 作者以声填词的特征,很像后人创作之词。其三、明人许学夷指出:“李贺古诗或 不拘韵,律诗多用古韵,此唐人所未有者。又仄韵上去二声杂用,正合诗余。李 商隐、温庭绮亦然。后人于上去二声杂用,一则惑于李贺诸君,二则惑于俗 音。”(《诗源辨体》卷二十六)可见,词的用韵规律亦有源于李贺之处。就声调而言,这首诗中均有“仄韵上去二声杂用”的情况。诗中少、老为上声,而道为去声。尤其要强调的是,李贺诗中常用去声韵,而这种用韵词人为表达情感,增强节奏

七言绝句大全_诗词完整版

《七言绝句大全》 七言绝句大全(1): 七言绝句大全 1、《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9、《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5、《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6、《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闲聊唐诗七绝十大排名

闲聊唐诗七绝十大排名 第一名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中天才不少,但王之涣同学绝对是天才中的第一牛人,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区区六首,小弟认为,只此一首,足可让其挤身一流高手之列,再加上那首地球人都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不成为江湖大腕都难。本诗大气磅礴,意境优美,豪迈中有郁闷,郁闷中有控诉,字字珠矶,句句经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说它是千古第一名诗估计是没人反对的.小弟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是,唐代离现在1000多年,那时人说话与今人说话肯定差别很大,那时人写的文章现代人理应难以看懂,可是那些唐诗,特别是五绝、七绝,简简单单的句子,怎么都是那么美,怎么都是那么通俗易懂,难道是唐代的诗人们都有预知未来的功夫,都知道1000多年后的人是怎么说话的。再看看现在那些狗屁诗人们,尽搞些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的句子,还

美其名曰朦胧诗,难怪现在读诗的比写诗的少,这样发展下去,估计用不了多久诗歌这种形式就要绝种了。唉,且看诗歌成弃妇,空悲切。 本诗艺术性10,商业性(主要是指通俗易懂流传广)10,总分20。 第二名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和前一首一样,同属地球人都知道的一类,以脍炙人口来形容还嫌低。小白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史上最拽的诗人,其诗想象奇瑰,变化多姿,律诗、绝句这类格律要求较严的形式窃以为是不太符合小白口味的,但所谓功到极处,信手拈来即是诗。本诗从文字上来看,基本就是信口说出来的,有点象现在手机短信中“春眠不觉晓,处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福高高二12班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不是指近代的诗。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是当时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创造的。有了格律依据,可使诗的形式更规范,更富于音乐性。因此,近体诗一出现,由于形式整齐规范,音律节奏和谐,就得到历代诗歌的承认,并不因为受格律约束而扬弃不用。 近体诗的格律,从南朝齐、梁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唐朝初年(公元七世纪中期),到盛唐(公元八世纪初、中期)已发展到完备时期。它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不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字一句的和七字一句的两种体裁。诗句的每一字称一言。五个字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律和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①字句上的区别: 古体诗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从一、二字句,三、四字句,到七字甚至于七字以上一句的,称杂言古诗。有时由于杂言古诗中有七字一句的,所以习惯上把杂言古诗也算在“七言古诗”这一类,如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都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类。至于少数三字一句的和六字一句的古体诗,都分别称为三言诗和六言诗。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古体诗以其句子字数多少的不同,有多种形式。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再就组成一首诗的句数来看:古体诗最短的,一首诗只有两句;另有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十多句到百句以上的;其中最长的有传说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五言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是流传到现在的最长的一首诗。而近体诗的绝句诗则限定为四句,律诗限定为八句,只有长律可以超过八句。 ②用韵上的区别 古体诗的用韵,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全首诗既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二,一首诗中每句都可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三,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用韵;四,诗中可以用邻韵。此外,诗中还允许用不要韵的散文化句子。 从上述情况来看,古体诗在用韵上是比较自由的。相反,近体诗用韵的规矩却很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等等。 ③平仄安排和对仗方面的区别 近体诗在一句中和句子间的平仄声字安排上,有许多讲究;近体诗中的律诗,还要讲究对仗。对仗句中必须平仄相对(见课本中列举的几种常见定式)。可是这些规矩,在古体诗中都不存在。 古体诗也没有因近体诗出现而受到影响。因为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又不限句数,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