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江南教育发展状况

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江南教育发展状况

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江南教育发展状况
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江南教育发展状况

兰台世界2016·17

旧官告,

非恩命也,不可受,但备急变尔。’定远知事败,走登乾阳楼,召其部下将卒,多不之应。比夜,定远坠城下槎枿,伤而不死。寻有诏削夺,长流崖州。大将高迪等同

其谋,说皆斩之。”

[4]3958-3959

事后,为稳定军心,德宗调李辅光为监军,节制河东。《李辅光碑》载:“属太原军师李自良薨于镇,监军使王定远为乱兵所害,甲士十万,露刃相守。公驰命安抚,下车乃定,便充监军使。前后三易节制,军府晏如。十五年间,去由始至。遂特恩遥授内给事,又有

金章紫绶之赐。”

[5]7778

碑文只说其在任期间,河东镇秩序井然。实际上,李辅光也是军政皆自专决的监军使。史载:“河东节度使严绶,在镇九年,军政补署一出监军李

辅光,绶拱手而已。”

[5]7778

会昌三年(843)十二月的杨弁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军士求过正旦而行,监军吕义忠

累牒趣之。”

[5]8117

这表明,监军使吕义忠的权力凌驾于节度使李石之上。兵乱发生后,“河东兵戍榆社者闻朝廷令客军取太原,恐妻孥为所屠灭,乃拥监军吕义忠自取太原。壬子,克之,生擒杨弁,尽诛乱卒。……(二月)乙卯,

吕义忠奏克太原。”

[5]8120

兵乱的平定及上奏又是由监军使来完成的。

参考文献

[1]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孟彦弘.“姑息”与“用兵”———朝廷藩镇政策的确立及其实施[J].

唐史论丛(第12辑),2010.[4]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赵振华.唐薛兼训残志考索[J].唐研究(第九卷),2003.[7]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黄楼.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11]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4CLSJ03)及鲁东大学校基金项目(W20083101)。★作者简介:高贤栋,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民国时期江南教育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中。北洋政府时期,以五四运动为界,江南教育在新旧冲突中匍匐前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治对立亦影响教育对立,江南地区受国民党统治,党化教育严重,与此同时民众教育兴起;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教育呈日伪教育和游击教育两种形态,游击教育在艰难环境下以星星之火保存了江南教育,使其得以延续。

江南教育发展状况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

对于

“江南”范围的界定,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其含义不一。从文化角度看,主要指吴越文化地;从地理范围看,以长江为界,又可指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也

有将两者结合,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地区”

[1]32

。“江南”范围虽所指不一,但到了明清,江南的形态已臻于成熟,因此本文所采纳的是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李伯重先生的“八府一州”论:“江南的范围应包括现今的苏南、浙北,即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江宁)、杭州、嘉

兴、湖州八府,以及后来从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

[2]105

关于民国时期江南一带的教育情况,目前学界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结合民国时期一些报纸、文章,以时间为序,大致理出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江南教育发展的总体概况,分为三个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

一、北洋政府时期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江南教育前后呈现两种情况:五四前资产阶级积极探索教育出路,努力追求教育近代化,但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教育更加大胆,但也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其进步性在于,教育开始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1.1912—1919资产阶级实施近代教育下的江南教育。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西方思想不断涌入,教育观念亦有待更新。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民国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

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3]

教育口号较之以往注重封建礼教确实有一定进步,但从当时江南学校里的实际情况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江南教育发展状况

李露芳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5-18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扬州225002)

摘要关键词………………………………………………………………………………………………………………………………………………………

史探源

wenshitanyuan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6.17.46

1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