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明朝中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浅论明朝中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浅论明朝中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浅论明朝中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 1 学期)

题目浅论明朝中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科目明清史专题研究

姓名贾永恒

专业中国古代史

入学年月2010年9月

学号2010210186

浅论明朝中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在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直接承担者,文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尚,所以知识分子总是走在时尚的前沿,他们一般充当时尚潮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明代中后期,在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一种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倾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冲击传统文化和解放思想的“人文主义文化思潮”(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这一思潮经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倡导和推动,对晚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大多数学者都把明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时期。以正德年间(1506—1521)为界,前期在封建思想专制极度发展的情况下,主要是沿袭宋元文化,思想文化上“非朱氏之言不尊”,文学艺术上也萎靡不振。后期由于专制制度本身的腐败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思想文化界极为活跃,文学艺术也蓬勃兴盛。郭英德先生的《明人奇情》一书曾简练地概述了明中后期社会文化的三个显著的特征,即追求个性自由的人格特征,追求世俗享乐的市民情趣及慕奇好异、独抒性灵的审美精神。毫无疑问,这三个特征都是在明中后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社会文化领域产生的一些现象。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即阳明心学及其左派对作为专制主义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的沉重打击和突破。

其实早在弘治、正德年间,程朱理学盛行,士尚质行,学无异瑞,一切都在理学这面大旗的笼罩之下。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在江南却形成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化氛围,他们互相交游、互为影响,在人格上开始摆脱传统,趋向独立。这样,行事“狂简”就成了他们共同的个性特质。这一时期“狂简”之士的代表人物是桑悦、徐威、唐寅、祝允明、张灵等。他们不迷信圣人,口吐狂言,有时以孟子自况,有时更自认超越了孔子。同时他们也胸怀远大抱负,愿意在事业上一展宏图。弘、正年间江南才士的个性解放,只是整个思想解放的先兆。由于理学势力的强大,这股追求独立人格的风潮仅限于江南一隅,且很快快就趋于沉寂了。只有王学崛起,在理论上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圣人和个人的关系,才使思想解放成为客观的现实。继而随着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激进思想的兴起和发展,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人相续鼓吹“良知”、“童心”、“私欲”、“愚夫愚妇”等诸多惊人之论,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逐渐被推翻了,人们开始重新去思考和探讨“人”、“情”、“理”等思想命题的内涵和意义。在此过程中,思想家从理论上进行引导,文学家在创作上充分弘扬,艺术家也在各自的领域里突破创新,从而在晚明社会掀起了一场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肯定私欲,肯定世俗享乐的人文主义思潮运动。

这种思潮首先在思想上是发其端。当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时候,他不曾也不可能对“存天理、去人欲”有所触动。他希求从中使个人自由,但是决无对抗传统的意识。但是王阳明“致良知”这种主观的方法,却为个人的发展与自我表现开拓了无限的可能性。后代学者泰州学派和李贽正是从这种主观的方法上进行一步步的突破和发展。王守仁认为平民通过致良知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因此,圣人和愚夫愚妇一样,“人人皆可为尧舜”。到了王艮那里,进一步指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是异端。……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他把理论立足点从圣人转移

到百姓,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而李贽则进一步阐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无矣”(《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更直截了当简单明白。他摘去了罩在人伦物理之上的神圣光环,把心学彻底世俗化了。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超越了统治阶级的思想藩篱,悖于传统的观念,不免被当时称为“异端”之尤。

同时,他们的行为也时刻实践着自己“叛逆”的思想。王艮初去见王守仁,就戴着自己用纸糊的“五常冠”,穿着稀奇古怪的深衣,手执笏板,阔步进城,这架势轰动了整个南昌城,一路上观者如堵,议论纷纷。唐伯虎风流荒诞,虽屡招打击而不改其本性,与妓女周旋,和僧徒结对,自修桃花庵别墅,每天读书灌园,自得其乐,表现出一种疏狂玩世、狷介自处的生活态度。徐渭则在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中,无疑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生性放任不羁,自称“半儒半释还半侠”,常常不修边幅、喝酒酣醉,放声叫嚷于上司堂前,曾为自己写过墓志铭,曾用铁钉击入自己的耳窍,后又用椎击肾囊,反复自杀九次竟而未死,后因狂病发作糊里糊涂杀妻获罪而入狱,最终晚年身患多种疾病,凄凉离世。继徐渭之后,晚明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人物:“王艮之怪,何心隐之侠,李贽之狂,袁宏道之放,钟惺之僻”(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这些都是晚明人性复苏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叛逆行为竭力地反抗着世俗的压迫。

文学创作是时代思潮的一面明镜,社会思潮的任何一次波动都会给这面明镜带来一圈圈涟漪。人文主义思潮在文学艺术领域同样掀起了不小的波动。万历之前,以“前七子”和“后七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成为明朝文坛创作的主流,但这个运动却把文学创作推上了死气沉沉、以模拟剽窃为能事的悬崖之上。至李贽而标举“童心说”,主张为诗为文要以童心为源泉,书写“真性情、真思想”。汤显祖则以“情”为文,提倡真气,“自然灵气,发而为文”,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大胆地写出了至情至圣的《牡丹亭》。汤显祖等人标榜的性情之学,很明显根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和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性理之学是根本相对立、相悖逆的。在此基础上,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晚明性灵诗人力挽颓波,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袁宏道论诗,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叙小修诗》),以作者的心灵为诗歌的唯一标准。以性灵论诗,正是反前后七子“拟古”之道而行的。从三袁至后来的陶望龄、王思任,直至明末的张岱等,他们以自己的理论,结束了复古的潮流,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开创了人欲和个性在文学创作中的新领域。

在社会风俗方面,明后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文艺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民阶层的趣味和心理需求,“世俗以纵欲为尚,人情以放荡为快”,整个社会风尚在金钱势力和王学左派两股劲风的鼓荡之下,日趋淫靡奢侈。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金钱的魔力使他们蔑视一切社会礼法和道德。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的所作所为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俗思想和行为。“纵欲跋扈,崇尚奢侈,追逐华服大厦、山珍海味、歌舞鼓吹,互相攀比”(《明人奇情》)。过犹不及,解除了程朱理学对人们道德规范的束缚后,享乐和情欲泛滥的一发不可收拾,个性欲望无限膨胀是人文主义思潮在社会风俗领域产生的严重不良后果。

南炳文先生在《明代文化特色浅论》一文中概括总结了明代文化特色的七个方面,其中第四条就是明代文化带有浓厚的反传统、冲击封建网罗的近代启蒙色彩。其实这种启蒙和西方的启蒙思想在内容上基本是一样的,都是追求人格的

独立自由、思想反传统求解放,这就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晚明危机重重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下,因为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对金钱的追求、传统儒学思想规范的破坏及社会风气败落。在这种情况下,晚明知识分子整体都忧心忡忡,危机感严重,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措施,试图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状况下的程朱理学学者,仍然固守程朱旧说来规范劝戒社会上各种突破规范的行为、观念与思想,而不能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调节,因此便不能达到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程朱理学学者视社会上的新事物如洪水猛兽,而社会亦视程朱理学为洪水猛兽,突破程朱理学约束的情况几乎成为普遍现象。人文主义思潮就在反对程朱理学的过程中发展成熟起来,并最终推翻了其思想统治。综上可知,这种思潮从诞生就以其强盛的生命力对晚明乃至后世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疑成为反对传统社会思想专制统治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明]王阳明《传习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嵇文甫《左派王学》联经出版社1990年版

3、郭英德,过常宝《明人奇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商传《明代文化志》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南炳文《明代文化特色浅论》历史教学1999年第十期

6、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8年版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 【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 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 ③“大礼议”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

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 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 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 的必然产物。 2、明中叶社会经济危机 ①土地兼并,特别是皇帝带头 ②屯田的破坏。 ③对农民剥削加重。【包括四个方面内容a、“金花银”征收,加重农民负担;b、官田赋税损重;c、地主想尽办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的头上;d、地租剥削加强】 3、流民大量出现及其走向 这是在元朝中期就有过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全国性特点,明朝在初年就出现小规模移民,正统后逐步严重,正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2011-12-12 19:30:26)转载▼ 分类:资料 标签:杂 谈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描写对象 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 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本文就针对40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简要概述,初步介绍了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两种状态: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下面两幅图是另取一段) (1217字)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分野出两种状态:一是七月派的理论和创作,一是工农兵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胡风为代表的“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在此时的重要发展。七月派主张关注残存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神奴役的创伤”,要求作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同时,七月派还主张同步追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意识,并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在诗歌创作上,呼唤主观战斗精神,就表现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方面而言,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绿原的《哑者》、阿拢的《纤夫》等塑造了顽强的战斗者形象,强调了生命的力、生命的体验。在小说创作上,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女性,作品既写她肉体的饥饿,又写她精神的饥饿,在她身上,张扬着原始生命力,用胡风的话说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 命”。 在40年代,中国工农兵文学思潮是一股发展迅猛、影响深远的文学潮流,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工农兵文学在《讲话》的指引下,为抗战服务, 讴歌胜利,号召人们在屈辱中奋起,在血与火的搏斗中换来祖国的新生。解放区作家大量塑造传奇抗日英雄形象,创作出一批深受欢迎的抗日英雄传奇小说。他们在文学形式上,普遍采用人民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学观念上,自觉为政治服务。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使解放区文学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工农兵文学对政治过分贴近,甚至把文学功能阐释为具体政策的宣传品;过分强调、歌颂光明,不能描写和反映革命内部的阴暗面和黑暗;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民间形式,忽略向世界文化、现代文学形式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片面化。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在各个时期与社会、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寨.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87.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本体观;特性;二律背反 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则是1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人们通常以洛克作为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上这种极具平民性及广泛性的思想,在欧洲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催化下,从英国开始并迅速在欧美各地较发达的国家生根发芽,到”世纪达到全盛,直至20世纪才处于衰落状态(20世纪以后又获得新的发展)。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治、公民(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由企业和产权保护的提倡,对个人和自立观念的坚持等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历史进程。“自由”已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可谓生不逢时,当它开始萌芽之际,正值欧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处于衰落之时(正值社会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之时)。与自由主义在欧美民众中的普遍接受不同,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存在于思想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中间。它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一部分从欧美留学归来、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晚清时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民国时期的胡适、周作人、朱光潜、林语堂、粱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人。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时断时续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笔者这里所要论及的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是指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以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为主体,以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作家创作心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从此人类从中世纪进入了近代历史。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运动中,资产阶级用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用新的文化取代了封建的旧文化。 二、人文主义定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思想对人的限制,人文主义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就把他们的要求归结为“人文主义”,主要是指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是世俗性的东西,因而人文主义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世俗化”的运动。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宗教信条是违反人性的,应反对。与其祈祷“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如追求人生;与其消极生活,不如积极奋斗。他们主张文学艺术要反映人”的真情实感,科学技术要增进“人”的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智慧。总之,他们是要用 “人权”代替“神权”,用以“人”为本位来代替以“神”为本位。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到了16世纪已传遍西欧各地。人文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一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强调个性自由。二是,人文主义思想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倡导积极人生,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和世俗享乐。三是,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三、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后来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在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的同时,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是文学研究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术语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现实主义也因此成为文学理论中含义最为模糊的概念之一。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而作为思潮或流派的现实主义则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过程。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参与,这个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它实际上包含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即使在某些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家身上,人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 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它的“写实性”。无论是对具体形象的塑造,细枝末节的刻画,还是在整体的表现形态上,现实主义文学都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现实,追求艺术虚构的真实感。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挑战。首先,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卢卡契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 种手法而已”。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 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 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 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 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新月派”文学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京派”文学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绩的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局的影响和启示 XX学校09级1班 XXX指导老师:XXX 摘要: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流民不无有关,由于君主大多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赋役繁重,加之天灾连连,民怨载道,许多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逐渐沦为流民,并不断爆发流民起义和暴动。这对于明朝统治显然不利,政局也会波荡起伏,甚至给统治以致命一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果不去高度重视流民问题,制定、实施好利民政策,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关键词:明朝中后期;流民;政局动荡;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因为种种不良因素而导致流民不断增多,对其政局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流民的大量存在或不断增多势必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流民,又可以称为流亡、流户、流人、流庸、流冗、流离、流者、盲流等,是中国历史上对那些转徙四处的无业游民的称呼,一般都是逃荒的农民,天灾、苛吏、土地兼并、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当然,这里说的“流民”是针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诸如流亡、流冗、流离等因天灾和政府腐败统治而造成人们流动或反抗的称呼,它与当今的“流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明朝中后期统治面临的基本现状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是比较腐败的,虽然有挽救腐败政治统治的改革和措施,比如说张居正改革,他上呈《陈六事疏》,提出了省议论,

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政治主张。(1)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历时十余年,前后数十战,“飙风电举,屡挫大寇”。(2)但统治状况仍然严峻,面临诸多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日益腐化,官吏贪污成风,弊端众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问题;一就是皇帝昏庸腐朽,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并且容易听信谗言。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昏君最多的一个朝代,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按明制:“宦者虽宠,不得予王庭宴。”(3)英宗惧王振不悦,派人观察慰藉。王振大兴土木,“广置塌房、庄所、田园、马房,侵夺民利,不输国课。”(4)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使得50万明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坐了阶下囚,同时在复位后杀害民族英雄于谦,可谓不得人心。明武宗(朱厚照),他宠幸大太监刘瑾,沉迷于玩乐,建立豹房,荒淫无度,为世人所诟病。明神宗(朱翊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一个20年不上朝的皇帝,一个极度贪财的皇帝。他最擅长的就是罢朝。有论者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5)明熹宗(朱由校)宠信大太监魏忠贤,将朝政交给了他,成就中国历史大名鼎鼎的一位太监,也有了后来的魏忠贤乱政。明思宗(朱由检)时期,一代忠臣袁崇焕抗清反辽,功劳显著,“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6)但明思宗生性多疑,从而中了反间计,错杀一代忠臣袁崇焕,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速度。二就是奸臣把持乱政。如明世宗时的奸臣严嵩父子。严嵩是明朝大臣,善于阿谀媚上,“嵩无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教学提纲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精品资料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理解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之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每种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现实主义思潮也不例外。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导致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随之转变。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或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作者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把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文学创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在上述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他的《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他善于用小说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规模宏伟,成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非常广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部分,而“风俗研究”又被按照不同场景分类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在《人间喜剧》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场景,有农村、街道和沙龙内室等等,作者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少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千多个形象有资本家、政治家、教士和贵族等等。展现了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

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 李晓鹏发表于2018-7-15 大参考 今天的演讲起了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题目“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不过内幕是明朝的,不是今天的(^-^)。但是它对今天肯定是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事,1949年,共产党即将要打进北京之前,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黄炎培。黄炎培问毛主席:“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强盛的王朝,其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起然后变得非常强大,而突然一夜之间就衰落,形成了历史周期律,几千年来都这样。那么共产党执掌天下,能逃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吗?”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段对话已经过去七十年了,我们再来看,我们到底能不能逃过历史周期?客观的讲,我认为难度很大。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王朝,一般来说都有300年的历史周期。唐朝是最长的,它存在的时间是290年,明朝的存在时间是274年,第二长。清朝1644年到1912年大概也是270年,西汉是210年,东汉是一个比较长的,接近200年。北宋比较短只有160年。国力比较强盛的朝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属唐朝和明朝,分别是290年和270年都接近300年,但是没有超过。 新中国的国运跟西汉、唐朝以及明朝都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由一场大规模的、彻底的底层革命来建立起一个国家。西汉的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明朝朱元璋是乞丐、和尚;唐朝的创立者——李渊李世民父子属于军事贵族,连着几代人都是军队高级将领,但隋朝是被农民大起义推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就跟农民起义英雄们联合起来,铁匠出身的尉迟恭、农民出身的秦叔宝、破落书生徐世绩等人归降了李世民,围绕着李世民形成了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底层革命。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代表的是传统的军事贵族,贵族们支持李建成继承李渊的皇位。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其兄李建成,然后逼着他的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靠的就是他掌握了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而这只力量主要就来源于隋末农民起义军,所以唐朝实际上也是通过彻底的农民革命建立起来的王朝。 一般来说,在经过比较彻底的革命之后,就会容易开创一个大繁荣的时代。新中国跟汉唐明的情况非常接近,按照历史周期来估算,新中国存在的寿命肯定是在200年以上,并且有希望突破300年,从而打破唐朝的历史记录。 所以,要算我们逃不逃得出这个历史周期率,看这七八十年是没用的,要看它两百年、三百年以后如何。我们才建国70年,在汉朝70年代的时候,正是开疆扩土的时候。唐朝70年代时候,是武则天时期,还没有到最鼎盛的时代(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朝建国110年以后。明朝70年代的时候,郑和下西洋刚结束。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七十年这个时间点,肯定是上升期,是盛世。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代文化的发展呈现一个由平淡规整到多元鲜活的历史过程,此间转 折以弘治、正德之际为界。区别于明朝前期,中后期民众的文化生活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文化活动变得愈益丰 富多彩,文化的平民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表现得愈益鲜明。同时 文化内含启蒙特性鲜明,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风起云涌。 作为文化归结时代和变革过渡时期,明代中后期文化变迁特点显然不 仅仅就是如此,其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和冲突性相当引人注目,需要进 一步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文化融合性显现 立足于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和广泛中外交流等历史条件,明朝中后期 民族、区域文化和官民之间文化深度融合,建构着中外科技文化广泛 融通汇聚体系。 1.民族和区域文化融合明朝广阔的国土具有统一政权,加之自洪武时 期就开始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辖,统治者恩威并施, 边疆总体相对稳定,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明代东北、蒙古、西北、西 南及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区域性与民族 性的特色,但是总体是通过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朝贡、互市和移民等方式而实现的。除汉字和汉文典籍外,汉文化对少 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建筑、礼俗、宗教、祭祀、舞乐等 方面。但少数民族与汉两种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在汉文化对少数民 族文化施以影响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明代 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经 常进行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例如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 就有重要影响,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也产生了相当影响。与此同时明朝中后期区域文化融合同步推进。明代的地域文化特 征也是十分突出的,延续南宋以来形成的文化格局,并基于定都南京,造就明初政治文化中心继续在江南。后续成祖迁都北京皇权北移定位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1、基本特征:(1)、政治化 (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 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 北沦陷。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 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 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 《朱版教材》 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左翼)文学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 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 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鲁迅(《三闲集》)与茅盾著文予以反击。1929年末,中共出面要求双方停止论战,加强团结。 (3)梳理左翼文学倡导者于30年代五场重大文学论争 ①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P153 左:提倡“宣传鼓动的艺术”、“一切艺术都是宣传”、“艺术是阶级对立的强有力的武器” 鲁迅:一切文艺故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学 茅盾:批评普罗文学的标语口号不是文学 ②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与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梁实秋)、天才论的论争 梁实秋的“普遍人性论”: “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批评左翼“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指出“人生现象有许多方面都是超于阶级的; 梁实秋的“天才论”: 文学是天才创造的,与一般人无关,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也反映了新月派的保守与贵族化倾向。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

西南大学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 2011-05-29 15:56:11|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 第一批次 1: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A: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参考答案:A 2:小说《缀网劳蛛》的作者是 A:叶绍钧 B:许地山 C:王统照 D:冰心 参考答案:B 3:《人的文学》的作者是 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周作人 参考答案:D 4:“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这一呼唤出自。 A:《去国》 B:《没有祖国的孩子》 C:《沉沦》 D:《回春之曲》 参考答案:C 5: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 A:《野草》B:《随感录》C:《热风》D:《坟》 参考答案:C 6: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 A:《文学改良刍议》 B:《文学革命论》 C:《我之文学改良观》 D:《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参考答案:A 7: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 A:1929 B:1930 C:1931 D:1932 参考答案:B 8:下列属于京派成员的是。 A:沈从文 B:郁达夫 C:李金发 D:刘半农 参考答案:A 9:巴金的《家》、《春》、《秋》被合称为 A:激流三部曲 B:人间三部曲 C:抗战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参考答案:A 10:执着地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小说作家是。 A:张爱玲 B:巴金 C:郁达夫 D:郭沫若 参考答案:C 第二批次 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巴金的作品是

A:《憩园》 B:《虹》 C:《第四病室》 D:《灭亡》 参考答案:B 2: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的是 A:周作人 B:胡适 C:陈独秀 D:钱玄同 参考答案:C 3:具有国民性批判内涵的作品是 A:《四世同堂》 B:《迟桂花》 C:《边城》 D:《伤逝》 参考答案:A 4:下列诗人中属于早期象征诗派的是 A:李金发 B:刘半农 C:.冰心 D:郭沫若 参考答案:A 5:1921年成立于北京,"文学革命”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 A:湖畔诗社 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 D:.沉钟社 参考答案:C 6:下面说法不符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是 A:自我写真B:结构散文化C:讽刺笔调D:感伤抒情 参考答案:C 7:下列诗人中属于现代派的诗人是 A:殷夫 B:何其芳 C:田间 D:戴望舒 参考答案:D 8:下列作家中属于"京派”的作家是 A:张恨水B:萧乾C:张爱玲D:胡也频 参考答案:B 9:茅盾的作品中,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的黑暗统治的作品是 A:《幻灭》 B:《子夜》 C:《三人行》 D:《腐蚀》 参考答案:D 10:下面属于闻一多创作的诗集是 A:《繁星》 B:《红烛》 C:《汉园集》 D:《女神》 参考答案:B 第三批次 1: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论争中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论争的双方是 A:林琴南与陈独秀日 B:林琴南与胡适 C:胡适与李大钊 D:鲁迅与学衡派参考答案:C 2: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 A:朱自清 B:周作人 C:陆蠡 D:苏雪林

浅析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科学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浅析明朝中后期后中国科学发展落后西方的原因 内容摘要:封建社会的中国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经济科技水平的前沿无论是经济科技水平,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具有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然而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却陷入了科技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停顿期,中国的科学发展逐渐落后,这种对比除了分析西方崛起的因素外,我们更应该更多的关注明朝中国本身的发展因素。这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但根本是中国长期专制统治,儒家伦理熏陶决定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较为全面的分析明朝中后期,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往前发展的因素,看清中国近代落后的肇始所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①。 关键词:明朝中后期科学技术发展西方落后原因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ing dynast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hind the west in the late C hina in feudal society has been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for a very long time, no matter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However after the mid of Ming dynasty, China has entered into a standstill perio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fell behind the west. In addition to investigating the

追寻与现实羁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析(一)

追寻与现实羁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析(一)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学本体观;审美特性;二律背反 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则是17 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人们通常以洛克作为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历史上这种极具平民性及广泛性的思想,在欧洲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催化下,从英国开始并迅速在欧美各地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生根发芽,到”世纪达到全盛,直至20 世纪才处于衰落状态(20 世纪以后又获得新的发展)。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民主政治、公民(个人)权利以及对市场经济、自由企业和产权保护的提倡,对个人和自立观念的坚持等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历史进程。“自由”已构成了现代性社会的根本价值。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可谓生不逢时,当它开始萌芽之际,正值欧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处于衰落之时(正值社会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之时)。与自由主义在欧美民众中的普遍接受不同,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存在于思想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中间。它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一部分从欧美留学归来、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晚清时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民国时期的胡适、周作人、朱光潜、林语堂、粱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人。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时断时续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笔者这里所要论及的现代文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是指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以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为主体,以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作家创

人文主义概述

人文主义概括 摘要:本文简单综述了人文主义的产生背景,介绍了人文主义中西方发展历程,人文主义的历史影响,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介绍人文主义,最后阐述了人文主义的深层次矛盾和未来方向。 关键字:人文主义;发展历程;社会背景;未来方向 1.人文主义产生背景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两者目的虽相差很大,但矛头都指向腐败虚伪的罗马教会,罗马教会极力抵制宗教改革,不惜发动战争,而没有抵制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于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以及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人们不满足于长期受迫于落后的教会,开始寻求自由、平等以及两性间的关系,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在西方进入蓬勃发展期。 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出现在晚明时期,专制主义的强权政策,使人们反抗的人文主义显露,但是究其根源还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生活。红楼梦中突出了封建“礼乐”的残忍,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则是对封建礼教婚姻的一种抵制。人们追求自由的思潮开始显现。 2.人文主义的中西方发展历程 2.1西方发展历程 可分为西塞罗时代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西塞罗时代此时的人文主义既有其成就,亦有其限制。其成就在:这种人文主义能极成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其限制在:这种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只是外在的重秩序、尚和谐,实不能凝聚收摄于人的生命中而得以最后的贞定。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所成就只是外在的、形式的、美的人间境观,而这种美的人间境观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松散的、虚脱的,随时可以滑坠堕落。这是因为,人文主义若只落实在现实的生活情调之上,即是松散的、无“本”的,而无“本”,则自身并不能挺立得住。 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之得到世界的意义。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依然承继了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峙和超脱。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虽表示人性的觉醒,个性自我的觉醒,然其所谓人性仍只是对自神本落下来而说,而落下来自其自身而观之,又只是一个浑沦的泛说,而个性自我亦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因此亦只偏于就才情气而说。 十八世纪德国,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启蒙思想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反省而作的凝敛、收缩与沉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超越的反省与分解。 2.2中国发展历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