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笔记】

【哲学笔记】

【哲学笔记】
【哲学笔记】

哲学概述

……真正的思想家在他的根源上是有独创性的,即他传达给世界以史无前例的思想。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罗素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罗素

哲学诸界说

知识总汇说

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尚未丰富到可以分化出各门科学的时候,哲学被看作是人类知识的总汇,认为智慧在于知识和经验。

形而上学说

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在于把握一切可感觉事物背后的终极原因、本质和原则,哲学就是关于“是之为是”(being as being)的学问。

世界观方法论说

认为哲学的智慧在于获得关于世界人生的普遍性知识和规律性认识,构建或表达关于世界或宇宙整体的完整而系统的观点、观念和一般方法。

认识论说

认为上述说法难以避免独断论的结果。事实上,哲学只能提供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过程及其成果的理论前提和根据,所以哲学就是认识论。

思维方式说

它在认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智慧归结为人的思维能力、方式和方法,把哲学看作是关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学说。

人生境界说

把重点放在哲学与人生的直接联系上,认为哲学是思考着、追求着人生所具有的一种自觉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价值观念说

基本否定了智慧的知识化取向,强调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的使命和意义,不在于提供知识,而在于提供并说明人类应有的价值观念系统。

语言分析说

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语言意义的分析。

文化批判说

与价值观念说相近,但它更注重强调:哲学的智慧在于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综合考察、批判、超越和重新建构。……

——李德顺主编《哲学概论》

三大元理论

第一部分,“本体论”(ontology)……指关于存在本身(being as such)的理论或研究。……关于存在之本性的问题,从本体性质上分,有唯物论、唯心论、中立论、合一论等;从本体数量上分,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关于宇宙之起源、生成的问题,可分为机械论或决定论和目的论。

第二部分“知识论”或“认识论”(epistemology)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范围、限度和真伪标准的研究。……

从认识能力来分,有独断论、怀疑论、实证论,或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从知识之来源来分,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

从知识之真伪标准来分,有反映论、融贯说、实用说,如此等等。第三部分“价值论”(axiology)……是关于事物对满足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的意义的研究。……价值论包括伦理学和美学两个分支。

——张世英《哲学导论》

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约有三个不同阶段的回答:

第一个阶段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的回答:哲学是爱智,即一即一切,人与万物融合为一。

第二个阶段的回答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几千年的传统哲学的回答:哲学是把存在当作独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第三个阶段的回答是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们的回答:

哲学是讲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张世英《哲学导论》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哲学家们主要不是讲人与存在的

“契合”或人与万物的融合为一,不是讲自然和精神的“实体性合一”,而是逐步逐步地把抽象的概念如思维、存在、普遍性、特殊性、本质、现象、一、多、质、量、必然、自由等等当作一种独立于人以外的东西来加以追求。哲学就是以进入抽象概念的王国为最终目标的学问,……西方现当代哲学家把这种传统的哲学称为“概念哲学”。

——张世英《哲学导论》

波普尔的质疑:一切定律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的、猜测性的或假说性的,即使我们感到再也不能怀疑它们时,也仍如此。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冯友兰

一切真正高尚的道德来自得意的自我肯定之中。

——尼采

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

——尼采

自评: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某人提出一种见解后,他人通过感受这种见解并从中找到扩展的线索,从而能够建立更多的东西。所以哲学,应是一种扩展的学科。

本体论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 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 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 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 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 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 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 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 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 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 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 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 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 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 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 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 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 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 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 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 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 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 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 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 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 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 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 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 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小编整理了《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人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

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果然,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 第二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笔记

思想政治4 必修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4、5) 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联系观(7) (6) 发展观(8) 辩证法 (7、8、9、10)矛盾(9)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10) 社会历史观 (11) 历史唯物主义 人生价值观 (12)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功能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3.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1.1.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什么是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 ..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的特点:人人都有、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2.哲学与世界观 (1)区别: 含义不同哲学的含义:(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特点不同哲学的特点:系统化、理论化。 世界观的特点:人人都有、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2)联系: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体现 世界观方法论 决定 5.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具体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概括总结——哲学思想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方面的知识。 ·但具体科学≠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基础 具体科学哲学 世界观、方法论 指导 部分世界整个世界 个别和一般的 特殊规律普遍规律 关系

八万九千字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1]

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它的上半部取自“变态”的“变”,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教育哲学通论》第一编读书笔记 书名:教育哲学通论 作者:黄济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中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韩非子显学》、《孟子》、《孔子》、《中庸》、《荀子》、《墨子》、《老子》、《杨明全书》、《周易》、《尚书》等,书中出现的一些词句比较难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书中关于玄学、理学、天命观等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虽然,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从第一编的内容中让我明白,教育和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教育需要哲学来指导,哲学也需要教学方面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在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各种学术思想突起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成为早期教育哲学的典范,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学术和哲学史纲。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述,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补,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 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朵,但它在启发人们思维发展方面,较之机械唯物主义却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 天道观与天人之变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

教育哲学听课笔记

刘铁芳教育哲学听课笔记(一) 1.教育是一种“转入”:开放的心态、敞开 曼德拉在监狱里关了37年——一定要记住这个人。 作为人一定要与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交往:一是周围优秀的人,二是通过阅读,接触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灵魂。——唯一的办法。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知识,而且要注重“德性”。 什么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之中、一种交往、亲熟似的。 哲学不是知识,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你自己进入其中。 2.真正的教育是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美善追求。 “好的朋友”:好——德性、灵魂 好人与坏人的差别比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要大N倍。 人是做出来的,不能用类特性界定。 内心之中有一种更高的事物,激活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习惯就是一种力量——打牌……看不到更高的事物。 内心中甘于追求卓越的人很少,要有慧眼。 如何理解、面对日常生活?不为目的就是目的。 《理想国》第七卷学习讨论中…… 人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走上“道” 哲学带给我们的“审慎”:重要的德性,节制——容忍的人,大智若愚,习惯的压力——少数人基于哲学智慧。 哲学产生惊奇(被惊奇)——如医院、殡仪馆; 主动的:爬山,灵感产生于“灵”:身体;郊游、旅游——唤起对日常的反思、碰撞、交流“上升”之后,在灵魂之中追求更高事物,哪里跃升?精神、心、灵魂 大学——灵魂的刺激 任何教育的艺术都是自我教育的艺术——不是改变教育 “下降”:回归日常生活,历练我们的德性 苏格拉底:教育以德性为目标 目标就是“卓越”——德性,不是道德,是人之为人的特性,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对“好”的追求,价值性,并不意味着比人高人一筹,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平常状态(庸常状态)比,相对于自己的习惯,不被日常习惯所裹挟而超然而立。反义词是平庸。 卓越=高贵,贵族是内心的卓越。 柏拉图幸福的标准:健康、德性、加上适度的财富 经典就是思想的迷宫——布鲁姆 思考就是思想的历险:内在的教育——精英、贵族,“极高明而道中庸”(跟少部分人谈哲学)学习意味着进入学习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 对美好事物无条件的追求和渴望。 高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平庸就是没有美好事物的体验——猪的城邦。 卓越就是对卓越的追求,而不是一个“标准”。 范本教育,经典的意义就是提供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范本。知识人:读书、写书、买书真正的教育就是立足于日常生活的思索,有一种敬意,艰难的阅读,慢慢磨合。 教育哲学既立足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所有既不要怕,也不要不怕。 2011、9、16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多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副课”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 果然,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 《教育哲学通论》第一编读书笔记 书名:教育哲学通论 作者:黄济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中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韩非子显学》、《孟子》、《孔子》、《中庸》、《荀子》、《墨子》、《老子》、《杨明全书》、《周易》、《尚书》等,书中出现的一些词句比较难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书中关于玄学、理学、天命观等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复旦《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之古希腊罗马哲学笔记

复旦《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之古希腊罗马哲学笔 记 泰勒斯在哲学史上一般被称为“七贤”之一。他第一次提出了“什 么是世界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和始基,地像一个圆筒 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复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泰 勒斯的不用传统的宗教的说法来解释万物的起源,即不把万物看作是由 神所创造的,他提出水为万物的始基,企图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希腊哲学产生在伊奥尼亚。米利都是它最繁华的城市。在这样一个泰勒斯为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有两方面的理由。根据亚里士多德经济文化繁荣而斗争尖锐的城邦中,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唯物主义派别:的解释,一方面,是他用经验证据说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另一方面 米利都学派。认为泰勒斯可能是从古代神话中吸取了思想材料借以改造提出这种自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派别。相传为泰勒斯在公元前7世然哲学观。 纪末到6世纪所创立米利都学派主要包括三位哲学家:泰勒斯、阿那泰勒斯的“水”具有直观的、朴素性。他的哲学在历史上,被称之 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为朴素唯物主义。 这些思想家在寻求宇宙万物的本体、始基或本原时,摆脱了宗教迷信说,提出了自然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主张万物由物质性的本原构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和泰勒斯一样,认为,宇宙的本 成,认为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具有自发的辩证思想。在几何学、天文学、原是物质的。但是,他认为:地理学等方面也都有研究与贡献。” 1.万物是无限者。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

原始物。这个无限者本身是不生不灭、无边无际的。只有这样的“无限 亚里士多德说“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都是首先从它产生、者”才能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本原如果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 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化他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有穷有尽,那就是是“有限者了”,而有限者因为有限制,就不能解释 元素、万物的本原,”。本原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万物生灭的基础,许多自然现象,也就不能成为本原了。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以说明万物的“原则”。万物的本原也就是始基。“始2.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生成论:基从泰勒斯开始,具有哲学上的意义,为万物的根源、元素或基础。” 本原是永恒地运动着的,由于运动,从本原中分离出来一些有固定 本原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米利都形态和固定性质的对立物。对立物分离出来后形成了一种蜗旋式的运 学派那里已十分朴素的形式提出: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本原构成的,从动。在这种运动中,冷和湿的东西比较重于是凝集在中心,其他的东西 本原中产生,又复归为它,万物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本原本身又包围在它的周围,并且形成一个火球。外面由于火的原故。一部分冷和 是常住不变的,变换的只是他的性状而已。但是,这种本原属于哪一种湿的东西就干了并且掉了下了,成了地。而被蒸发的东西就是云、雾。 物质的东西,本原的数目有多少,看法不一致。” 云雾膨胀于是包围在外面的火被破裂开来形成了火环,但是由于火环上 - 1 - 有一些小孔,于是,火环上面显现的火就是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等天体。从本原中产生出变化的事物。” 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涉及到了这个问这些天体围绕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大全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 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 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 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 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 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 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 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人们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5.哲学的党性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本派别,否认“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一般地说,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坚持唯物主义;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坚持唯心主义。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审美观 第一篇: “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 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 2、“无我”——“有我”——“忘我” 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 “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 “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 “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 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 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 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 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 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 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 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第二篇 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 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 2、黑格尔:哲学超出惊异 黑格尔把惊异理解为只是激起精神的东西的开端,而不是对人真正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目的即精神的东西本身,惊异意味着刚刚从无自我意识中惊醒,至于真

公开课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笔记

康德在人类文明史及哲学史取得崇高地位的原因:不是来自于其异乎寻常的思维能力,而是来自其身后拨打的人性;康德把至善看做是纯粹理性的最终目的。康德哲学的分类:世界哲学和学院哲学。人类普遍问题和专业问题。哲学的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对自己人生的承诺和定位)?即“人是什么?”关心人的问题,而不是哲学的技术智力问题。康德一生:亚里士多德: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了。康德《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本科毕业凭《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直接进大学教书,德国哲学史上两个:康德,尼采。死于老年痴呆症。知识来源:知性和感性。感性给我们的是直观的杂多,一个不确定的经验的领域,除了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外,实际上缺乏进一步的规定,本身不能构成知识,而只能成为知识的材料,人类只有通过理性的范畴把感性杂多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则综合在一起形成判断,那才叫知识。连接直观杂多的规则,就是范畴,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来自于知性。主体或者我思把知性的先验范畴应用于感性的材料,按规则综合成为知识。旧的知识论:知识是我们主观与客观的事物符合。康德认识论:真理不是主观符合客观,而是我们的知识和判断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条件,而认识条件必须符合感性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以及知性的先验范畴及其运用规则。知识的两面:感性杂多与先验知性范畴。问题:不同质的先验范畴如何运用于感性直观。想象力:感性与知性之间的一种中介性的能力,沟通感性与知性,同时具有感性与知性的特性。想象力是如何使先验范畴运用于感性杂多的?用它所产生的图式。想象力是图式的承载者。图式:产生图像的规则或者程序,图像把一个范畴图示化,使其可运用于现象之上。“想象力为一个概念取得它的形象的某种普遍的处理方式的表象,我把它叫做这个概念的图式。”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类似概念,另一方面,又是特殊的,类似图形。想象力根据图式自动产生图像,而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认为图像是感官层面各种过程的结果,又是人理智抽象的基础。客体必须符合心灵,而不是相反,亚里士多德主义则相反。用图式的方法,根据某个概念,把各个表象综合在一个图像当中,图式使我们把现象的杂多带到了一起,散殊的杂多结合成一个图像,可以把概念用于现象。想象力,把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知性,感性,想象力——人的先天能力。黑格尔:我们对一个人的质疑和反驳,必须从接受它的前提开始,提出的质疑和反驳才是有效的。十二范畴:量(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然),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模态类(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非有,必然性-偶然性)。时间是范畴运用于现象的必要条件,我们所有的外感官和内感官的现象都在时间之中,时间是一切现象的共同特征。“图式无非是按照规则的先天时间规定而已”。时间是一切表象联结的形式条件。表象只有联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判断,而时间就是联结表象的形式条件。时间的先验规定是想象力的产物,在感性和执行两边都有根基,与范畴是同质的,因为是普遍的先天的;与表象同质,因为时间包含在一切经验杂多的形式中。范畴在现象上的应用,借助于现象的时间规定而成为可能,后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补充部分

一、海德格尔(Heidegger) (一)现象学的方法论 1.从词汇上来考察“现象学”的意义 (1)现象学有两部分组成 Phenomen——存在者∕假象,自我显示出来的东西 { Logy——言说,作为判断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意义 (2)综合来说——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让存在显示自身 2.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科学——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最终的原则 { 对本质所做物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 3.对“真理”的概念做现象学的分析 (1)从词源学上考察真理 原义是揭示的过程,是对“隐蔽”的敞开 (2)真理与现象的关系 传统上说——两者是分离的,独立的 { 海氏认为——两者发生于“存在”的过程 (3)真理与现象都发生于人的存在 显示自身(存在 ..)→现象 ↓ 存在——人的存在{历史和日常生活的歪曲 ↓ 恢复存在的自我显示的内容/揭示存在 ..的意义→真理(4)传统哲学对存在的忽视 存在是人类知识这棵大树的根 4.现象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 (1)两人对现象的不同理解 胡——是在意向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象,即意向事物或一般本质 海——显现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理解 (2)中心问题转变的理由 首先,人是在对存在有所作为(行动)的过程中理解自身的存在的 其次,才是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即胡所说的意向 (二)存在论的区分 1.存在≠存在物 存在——是过程,是动词(to be)的含义 { 存在物——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 2.本体论——神学传统(对亚氏存在论的批判) (1)实体及附属于实体的性质来定义存在——本体论

(2)一切实体存在的终极原因和最初动力归结为神——神学 3.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特点 (1)实体仍是形而上学的对象 (2)存在是在事物的本质的意义上所说的实体 (3)通过“数学投射”,使一事物本质化,并将本质投射为“数学共相” 4.对西方形而上学的解构 (1)承认形而上学的概念、命题与存在的一般意义的联系 (2)使用传统及新的概念重建存在论 (三)“此在”的概念 1. 生存(人的存在)——存在论的出发点 (1)传统形而上学的启示——存在论的出发点必须是存在物 (2)海氏的存在论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 (3)生存——人的存在→存在物的存在 2.“此在”概念的提出 “此在”——人的存在——存在于此 (1)人——追问存在的意义——“此在” (2)莱氏对存在一般意义问题的提问——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一些东西,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 (3)问题的本身包含着问题的答案 ①问题是针对什么提出的→存在物 ②问题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存在的意义 ③问题的提出者是谁→人 ↓ 人是惟一关心、提问及最贴近存在意义的存在者——此在 3. 基础存在论 (1)基础本体论的内涵——人的存在的分析→一切存在物的存在 (2)未完成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论,但自成体系 (四)“此在”的特征 1.“此在”的特征 (1)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 (2)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2. 关于两个特征的说明 (1)第一点说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 ①存在决定本质; ②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过程是多样的; 人与外部事物打交道——在世之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 “共在”;人的内在的生活——在时间中显示各种存在状态(3)第二点说明人不是一个类属,而是一个单个的存在; ①每一个此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 ②“此在”存在的两种状态: 本质的存在——自我的真实存在;非本质的存在——被平凡的,

哲学复习笔记汇总

中国哲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董仲舒 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著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他的重要哲学思想包括:神化儒学的“天人感应”宇宙论体系,以“性三品说”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论,以阴阳观念为核心、纲常为等级的社会伦理思想,正名思想,以及“君权神授”、“独尊儒术”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历史观。武帝时,正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高儒学地位,使其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正统思想。但也因为他的学说,引发 了儒学的中大转向,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丢掉了人文主义精神。 王弼 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少年时即享高名,好谈儒道,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其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带有思辨玄学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有无何以为本”的本体论玄学,由此,中国式的形而上学在他手中已具雏形。著有《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等,现多佚。 郭象 西晋时期著名玄学家。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有人称其为“王弼之亚”。哲学著作为《庄子注》。郭象建立起“独化”的世界观体系:在“有”、“无” 相生问题上,他否定“以无为本”的观点,认为“生物者无物,物自生”,“有亦不得化为无”;另提出“独化于玄冥之境”以解释万物自生,认为事物各自“独化”,“各有定分”,“玄冥之境”是“独化”的精神境界。并由此观点提出“名教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名教”,主张顺应名教规范,便能实现自然。 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善辞令,善于著书,主要著作《孤愤》、 《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后被编入《韩非子》一书。韩非好刑名 之学,亦多受黄老思想影响。其法治思想集中体现为一整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思想,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的法治思想的根据在其“人皆自利,国君之利在耕战”的人性论;并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论证其变法理论。秦国应用他的理论统一了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后世的改革家也多受其影响。 齐物 庄子思想。包括“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齐物”强调包括人的品性和感 情在内的世间万物,虽有差别,但归根结底却是齐的。差别是相对的,差别来源于认识的主观性和标准的不确定性。因此要以“道”观之,才能看到万物本无区别。而以“道”观之得到真理性认识的途径则是“以明”,即放弃成心和经验。 齐物思想既是“齐是非”而达到真理性认识的思想,又是“齐万物”、“齐物我”后消解自我中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主张,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特色 哲学的特色即它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其次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3、哲学的功能 ~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 ~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意义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认识论意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基本派别 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 1、哲学的历程 2、科学的分化和哲学的发展 3、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 第二章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适应历史时代的的根本性转折,在哲学上也必须实现根本性的变革。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新世界观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9世纪在社会科学方面获得的重要进展对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 ~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 ~以住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二阶段的标志是《神圣家族》 ~第三阶段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1、实践以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以观点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它公开申明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 ~它本身内在的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实践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有理论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