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期中试卷答案和解析

六年级下册期中试卷答案和解析

六年级下册期中试卷答案和解析
六年级下册期中试卷答案和解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biān pào rǎn ɡānɡqīnɡfùnuóyí

(鞭炮)(染缸)(倾覆)(挪移)

yī wēi jīng huánɡ qī liánɡ pái huái

(依偎)(惊惶)(凄凉)(徘徊)

解析:第一题错得比较多的是,倾覆和惊惶,有很多同学拼音读错,倾覆的覆读第四声,很多同学写成轻抚,抚是第三声。惊惶的惊是后鼻音ing,很多同学写成了金黄,金是前鼻音,in。徘徊也有同学写错,徘不会写。

二、选择题。(12分)

1.下列对苏轼的《浣溪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片写景,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萧萧幕雨子规啼”写黄昏时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

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门前流水尚能西”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

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整首词情景交融,景色恬淡优美,语言富有情趣,议论充满人生哲理,

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解析:一、审题,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二、用排除法。可以发现C选项赏析不正确,C是说为时光流逝、人

生短暂而叹息,但文中意思是,体现作者不因年老而消极悲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十五夜望月》内容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中“树栖鸦”交代夜深人静,鸦雀无声,静谧中透出几分欣喜。

B.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从桂花联想到月中之桂。此句暗写望月,

是全诗亮点。

C.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描绘八月十五的月色皎洁明朗,令人心境开阔。

D.末句中的“落”字以静衬动,仿佛心中思绪随一轮明月一并散入人间。

解析:一、审题,选出准确的一项,准确二字画横线。

二、分析,

A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透出几分欣喜,这里不够准确,因为本诗是中秋思乡,前两句渲染寂寥、冷清的意境,和欣喜不符。

C选项,令人心境开阔,不正确,应该是思念家乡亲人,孤独寂寞,心境开阔与本诗的感情基调不符。

D选项,“落”字以静衬动,错误,落本来就是动态的,动词,何来以静

衬动?

3.下面字形和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A.侯hóu爷滔滔不绝归心似箭骆驼

B.欣喜若狂追侮莫及一视同仁松散(sàn)

C.大呼小叫僧(sēn)人恼怒流水潺潺

D.地广人希无济于事刨(páo)虫子沉郁

解析:B选项追侮莫及应是追悔莫及松散,散读第三声。

C选项僧(sēn)人应该是僧(sēng)人

D地广人希应该是地广人稀

4.下列词语与“获得第一名”的意思不同的是( C )

A.喜获金牌

B.摘得桂冠

C.名列前茅

D.拔得头筹

解析:名列前茅的意思是名次在前面,也就是说不光指获得第一名。

5.“整个小镇灯火通明,谁也没有再回去睡觉。这是这个小镇前所未有的

最辉煌的一个夜晚。”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恰当地写出了人们找到孩子后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人们对孩子的关心。

B.说明在镇上居民的心中,两个孩子是多么了不起。

C.两个失踪的孩子还未找到,全镇的居民都担心得睡不着觉。

解析:结合课文理解,当时二个孩子已经回来了,所以C选项排除,

小镇灯火通明,谁也没有再回去睡觉,是因为找到了孩子,体现了小镇上

的居民关心孩子,而不是因为孩子了不起,所以B选项错误。

6.下面句子不是夸张句的是( C )

A.整个会场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B.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C.我取出了很多必需品,有些甚至够我用上一辈子。

D.住在方家大院里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解析:审题,选出不是夸张句的一句。

夸张句的本质不能与事实距离太近,也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

A, 整个会场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针插不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只是用来说明会场挤得程度。

B,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眨眼就到,这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D,住在方家大院里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书上的,明显夸张,没有谁会高兴地疯掉,几乎不可能。

C,我取出了很多必需品,有些甚至够我用上一辈子。这个有可能发生,因为句子并没有说全部都能够用一辈子,而是说有些。相比较上面三句,这句的夸张最不明显,所以选C。

三、判断对错。(6分)

1.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解析:练习册上有的,课文中有。

2.《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短篇小说。(×)

解析:短篇不对,这是长篇小说。

3.《匆匆》是现代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解析:叶圣陶不对,应是朱自清。

4.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这句话写出了“我”失望的心情.(√)

解析:网课上老师说过的,结合“院子很大,空空落落”,以环境描

写烘托人物失望、落寞的心情。

5.《马诗》中前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片富于边疆特

色的战场之景。(√)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

解析:律诗不对,是七言绝句。

四、日积月累。(14分)

1.《游园不值》中写得非常形象又充满哲理的两句话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__。”

解析:后两句充满哲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力的新鲜事物,一定能冲出重围,蓬勃发展。

2.过去的日子如清烟_,被微风吹散了,如_薄雾_,被_初阳_蒸融了。

3. 百川东到海,_何时复西归_?__少壮不努力_,老大徒伤悲。

4.最是一年_春好处_,_绝胜烟柳_满皇都。

5.山下兰芽_短浸溪_,松间沙路_净无泥_。

6.水是眼波横,_山是眉峰聚_。才始送春归,_又送君归去_。

解析:上面都是默写,只要认真记了,都能得分。

五、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汤姆·索亚是圣彼得斯堡镇上一个淘气的机灵鬼。(缩句)

____汤姆·索亚是机灵鬼。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缩句原则上3个词,主谓宾。做缩句先找谓语,XX的全部都要去掉。

2.“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

个人。”(改变提示语的位置)

_他想:“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

“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他想。解析:本题有2种改法,提示语在前和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前记得加冒号。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_

解析:反问句改陈述句,如“怎么能”改成“不能”,本句只要把何曾改为不曾,后面的“呢?”改成。

4.鲁滨逊在恐惧之中开始怎样考虑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修改病句)

_鲁滨逊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_

解析:本题语病,次序颠倒,从题中理解到鲁滨逊是考虑对付野人的方式,所

以怎样要放在考虑的后面。

六、阅读。(18分)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

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

( 因为 )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句而只是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

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

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

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本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集合起来。

解析:要求仿照,那就要看懂最后一句话的结构,最后一句话,在用上“正如……所言”时,还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完成本题应是看法+名言。

5、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2分)

一是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二是忌讳读死书,要把书读活。

解析:先审清题,题中要求写2个要点,有的同学写得很笼统。有同学没找到

答案,在读文章时,要带着问题读,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也能快速找到答案。

6、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因人而异的“这个

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1)列举数字,(2)举例。(3)打比方。正确的是

( 2 )(1分)

解析:明显是举例说明,为说明因人而异,文章中列举了

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法“乐趣”读书法三个例子,打比方是比喻句,文章没有用,也没有列数字,排除法即可。

7、你喜欢哪种读书法?(可以是这篇文章中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为什么?(2分)

本题是开放题,一问一分。一、写自己喜欢的读书法,二说明理由,但是

理由要充分具体。

8、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很多,你能将下面两句补充完整并写出两句吗?(4分)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③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④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七.习作。(30分)

同学们在家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超长假期,请你围绕假期发生的事情,

写下让你感触最深的一件吧!题目自拟。

解析:由于是网上考卷,作文改得有点松,其实,本次作文大部分同学都

没写好,问题主要是没有审好题。

在写作文前首先要审清楚题目要求,然后动笔,离题了作文分几乎全扣。

第一步:审题,划出提示中重点词句,不一样的超长假期感触最深的

一件事。意思是写在本次寒假中发生的一件事,一件感触最深的事情,也就是

难忘的事。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也可能是你看到的某件事。

第二步:定结构:一般总分总,第一段三句必点题。结尾必呼应点题,升

华主题。先把结构分拿到。

第三步:内容:写一件事,就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写,把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写清楚。多用描写手法,这是加分项。

第四步:注意细节:标题取新颖,段前空2格,标点不忘打,有时代特点,字迹要工整。

第五步:通读检查,修改成文。

提示:

考试时,时间有限,不可能在40分钟编出一篇好的作文,此时,你们要

打开你们的记忆之门,在脑海中搜寻写过的类似的作文,把开头和结尾、过渡

等修改下,变成这个假期发生的事情即可,内容用原来写过的,修改过的,这样写出来的效果会比你们现场编出的作文效果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