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理性思考

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理性思考

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理性思考

黄兆信张振新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 社会环境日渐复杂, 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这样的时代下, 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责任担当? 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 重要的不是站在单纯的道德的立场谴责或者痛心于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甚至“责任感缺失”, 而是要采取一种客观的历史的态度, 切实澄清责任感的真实意蕴以及现代社会和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境遇, 并在明确这种处境的前提下, 审慎地考虑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措施。

关键词: 责任; 价值处境; 责任选择; 责任承担

责任作为一种传统美德, 中西方文化都把其看作人的一种高尚品质, 通常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承担的后果。责任本身是一个蕴含着辩证关系的理论范畴,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这些关系, 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①

首先, 人是一种责任性的存在物。人的责任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范畴, 它发生于人与一切外部世界的现实关系中, 而体现的却是人与个体自身、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人的一生既要为自己负责, 更要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承担责任。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无论作为自然的、道德的范畴, 还是作为文化的、社会历史的范畴, 其核心是个性, 即个人的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它是个人之所以为个人的标志。集体是与个人相对的一个范畴, 它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有机的共同体。集体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彼此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个人和集体相比, 社会是个较为复杂的范畴, 是由个人和集体所构成, 但又超越于个人和集体之上的宏观系统。集体和社会作为文明人的标志, 他们对于个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只有依赖社会, 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和形式, 才能弥补缺陷, 个人的才能才会不断得到拓展。人要承担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实际上是对人的本性要求, 即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然而, 当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的优先性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会发生冲突甚至矛盾尖锐化。个人如何把他人的生活联结在一起, 又能够使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中, 是处理责任感问题的关键要素。

其次, 责任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没有无责任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一个人的权利, 往往是他人的责任; 一个人的责任, 往往是他人的权利。享受一定的权利, 必须尽到相应的责任; 尽到一定的责任, 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同样, 责任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义务又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责任, 或者说, 义务是按法律规定或道德规范应尽的责任, 而责任是受法律规定或道德规范制约的义务。责任、权利和义务都可以分为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两个层次,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成员责任和义务的底线, 都是社会成员履行权利和完成义务的有效保障。因此, 在人类社会, 每个社会成员履行责任和完成义务都是统一的。每个个体作为一个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人, 随着自己的成长和成熟都有义务和能力为别人和自己履行责任, 从事某种社会活动, 从事某种社会职业, 实际上都是对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承认。

再次, 承担责任与自由选择是统一的。人生来是自由的, 人是自由的主体, 自由除了选择的自主性这层含义外,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肩负起自由选择的责任。自由是责任存在的前提。休谟认为: “自由对于道德也是一个必然的条件, 而且人类的行为如果没有自由, 也就没有道德上的性质, 因而也就不能称为赞赏或者厌恶的对象。”○2不能将责任和自由割裂开来。人的自由是受外部环境和条件限制的, 虽然承认选择有多种可能性, 但并非所有的选择

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 如果把那些不负责任的、违背真理和价值、甚至损人利己的选择都看成是自由选择, 那就歪曲了自由的本来意义。真正的自由选择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选择, 责任感支配着人们自由选择的动机, 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案, 并能促使人们预见自己行为和活动的后果。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选择的冲突

从责任感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中, 我们发现, 随着社会发展及责任主体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扩展变化, 作为道德精神自律的社会表达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手段, 责任感经常使人们产生责任选择上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当代大学生来说, 更是如此。作为独生子女, 他们个体社会化的环境与以前大学生相比截然不同, 身处的社会现实和价值处境也完全不同, 因此, 责任选择的矛盾和冲突便日益凸现出来, 责任感缺失和弱化也日益呈现出来。

1. 价值取向多元化引发责任失衡

现代社会支配了大学生的生存品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思想进入多元开放范式, 经济进入全民经商模式, 利益关系多样化, 文化出现世俗躁动和个体化倾向的社会, 整个社会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充满欲望活力、充满机会和刺激的场域。这种状况给大学生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带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了价值的分化以及由于价值分化所导致的终极价值的多元化, 继而产生两种不良观念: 个体本位观念和为己观念盛行。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寄托中出现重个人责任, 轻集体与社会责任, 甚至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 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 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比如: 大学生在学生干部的竞选中, 好多大学生竞选学生干部的直接动机已不再是为他人、为集体更好的服务, 而是为了赢得一个“辉煌的经历”以便今后在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发展; 大学生在入党时,动机也不够端正, 想通过入党来为谋求好的职业岗位创造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 对他人和集体利益也置之不顾, 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 甚至卫生间的门栏上, 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信手“涂鸦”;寝室里, 有的同学根本不顾他人感受, 常常上网打游戏、高声喧哗到深夜。有资料显示, 大学生中有4512%的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3可见, 构成大学生生活其中的价值多元化的世界已成为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在这一机制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 尤其是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

2. 价值目标实用化导致权责分化

“权利”概念在当代社会的日盛以及人们对权利的日益关注, 是人们对现代社会的要求。大学生中随处可见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通过权利的关注来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权利的关注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但许多大学生对于“权利”的理性认识不足, 只认为权利是人维持生存和改进生活质量必需的外在条件, 利益驱动是激发人的创造力的最原始动力。而对“权利”所蓄含的价值认识不够, 仅仅考虑个人的权利, 不顾及他人、群体、社会的利益。说到底大学生的这种权利意识并没有将其提升至生命本真意义去加以考虑, 更没有认识到生命意义在于生命存在、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统一, 某种程度上具有超越的意味, 人不仅要为个人, 也应为他人与社会尽义务、作贡献。这种对权利意识的崇尚、对义务和责任的忽视的现状主要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处于特殊地位, 生活条件优越, 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 只要好好学习, 拿个好成绩, 考个好大学, 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人生理想和目标就实现了。为了这样的理想和目标, 孩子的业余时间奔波在各种补习班、辅导班上, 很少参加实践活动。父母给予子女的责任心往往出现“超重”的趋势。与此同时, 子女则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 他们把本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 习惯于接受, 而不懂得付出。在学校里, 尤其中小学教育一直采取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老师们也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费尽心机, 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够。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他们习惯于接受别人

的关怀和忍让, 很少具有关心、体谅他人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的心态。加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和分配实行并轨, 学生交费上学, 毕业后不再实行统一分配,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 不少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在他们看来, 自己承担了大部分求学的投入, 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踏踏实实的收入来体现。于是有的同学想把自己的各门专业知识学好, 争取保研和拿奖学金的名额; 有的同学想拿到双学位; 还有的想出国, 整天忙着学英语, 考托福、考雅思等等, 价值目标出现了实用化、短期化和功利化的倾向。

3. 价值原则模糊化致使责任与自由对立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 他们思维敏捷灵活, 对新思想、新知识有着特有的直觉和敏锐; 同时他们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能力还尚未成熟, 对新思想和新知识的看法有失客观, 他们从西方存在主义思潮那里吸收了“绝对自由”的价值观, 倡导个性的差异、自主性, 尤其对自由主义价值观念和非理性主义人文精神毫无批判地吸收, 认为自由作为人的自我支配、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内在条件, 自由的环境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使他们充分享有言论自由权、行为自由权。这使得他们非常注重个人在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权利, 无限度的崇尚民主、自由, 包括性自由、信仰自由、认知自由等, 反对社会道德规范赋予他们的责任, 甚至认为承担责任就是对自由的侵犯, 个人自由才是满足社会物质需求的最有效手段, 才是最人道的, 自身所作出的选择是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为标准, 是否影响自己享有的自由为原则, 他们在大学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充分享受自己作为受教育者的权利, 上通宵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 同居也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 旷课、补考、重修, 降级都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甚至在一些学生看来, 只要交了学费, 上不上课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 与老师和学校无关, 老师和学校管不着, 也不应该管, 学生交了学费不上课, 就等同于一个人支付了某种服务而放弃享受这种服务一样简单, 尽情地沉浸在对现实生活的享受中, 思想观念、理想价值和人生观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加强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已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任务。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承担的理性要求和现实途径

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就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自由、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无论以“社会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还是以“个人本位”为发展的现代模式, 都是片面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人既是个体的存在, 又是社会的存在, 人类真正的理想目标是个体自由发展条件下的个体与群体、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和谐一致。因此, 科学的责任理念就是正确认识所承担工作和应尽的职责、义务, 要把忠于职责、完成份内应做的事当成使命, 精益求精, 圆满完成自己的职责的观念; 而且还要正确认识到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岗位, 伴随每个人生命的始终。简要地说, 责任就是一个人对他人或群体所负的利益要求。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 最起码的人格就是对自己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成熟时期, 也是人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确立的时期, 在这关键的时期, 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 就应该使大学生懂得承担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这是前提,关键是必须把这种理念最终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习惯上。

在当今对利益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最大诉求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平衡点, 采取教化和自省相结合的方法, 既有利于民族道德文化的认同; 也有利于人们对人类自身及其环境的终极关怀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首先体现的是和合精神。“天人合一、和合为贵”, 即包括个人身心之和, 人际、群际之和,以及人与自然之和谐。“仁”作为儒家文化的中心观念。“仁者爱人”, 所谓“仁”就是个人对他人、对群体的责任与义务。这种“仁爱”精神所强调是一种宽厚的德性, 是一种能包容万物的仁爱宽和,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先人后己的优良品格。我们就是要用这些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 帮助大学生树立

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大学生把主体意识、人生价值追求同社会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大学生具有强劲的竞争自主能力和友好的协调合作能力, 形成正确的竞争道德观和逐利道德观, 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实际上体现了心理品质、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的现实困境, 暴露了大学思想教育的现实难题。传统教育中,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家庭和学生自身对责任教育尚不够重视。而在学校教育中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 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收者, 即使在开展各类责任教育活动中, 也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而这种责任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责任泛化。所谓责任泛化是指“不仅使得人们对社会整体责任的丧失, 而且最终导致人们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身边的责任的丧失”。○4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应该建立全方位的家庭、学校尤其是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的机制, 具体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 着重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教育, “自由教育是一种非权威的教育”,○5是与强制教育相对的; 尤其注重学生的意志、信念等品质的培养。二是形成责任的自我意识, 责任感作为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 只有通过自我内省、自我陶冶,对自己属性、个性、状态和活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对自己的感情、认识、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完善的过程, 才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尤其要重视加强大学生责任的实践体验, 使其身历其境, 促其“心”受刺激, “情”受净化, “身”得其利,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体验到责任失误、玩忽职守是要付出代价, 甚至是要付出血的代价时, 才能真正体会到“责任重于泰山”的内涵。这种化育功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因此, 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人, 不仅成为教育的客体, 而且要成为教育的主体。当大学生具有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 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 把握现实, 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 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 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时, 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推动历史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先锋的作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12页。

○2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年, 第89页。

○3马家安: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 《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第2期。

○4王艳: 《从传统文化看当前社会责任的实现》, 《兰州学刊》2007年第10期。

○5成中英: 《自由教育三题》,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黄兆信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张振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