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简介】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的生平】

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应该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依据后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 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说法,柏拉图这个名子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platutês)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

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斯多德。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柏拉图主要著作】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曼尼得斯篇》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使用广泛的是《柏拉图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译。

【柏拉图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

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图的教育观】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柏拉图对体育的看法】

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在中国】

柏拉图的理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

【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经济学图表:柏拉图】

柏拉图是为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用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矩形,表示各原因出现频率高低的一种图表。

柏拉图是美国品管大师朱兰博士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的统计图加以延伸所创造出来的,柏拉图又称排列图。

【柏拉图年表】

一、成长时期28年:戏剧、政治还是哲学?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生(奥林匹克88届第一年),家世显赫,此年即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4年,伯里克利死后第二年,苏格拉底42岁(是年西西里莱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尔吉亚来雅典求援,告叙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4岁,阿里斯托芬《云》上演,苏格拉底在场观赏,当场现身示众,态度自若。

公元前421年6岁,据说是《理想国》发生时间(或所托时间)。

公元前420年7岁,进狄奥尼索斯学校,识字,听荷马等诗作。

公元前411年16岁,普罗塔哥拉被400人大会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难(前此哲学家受迫害或驱逐、处死、或自愿放逐的还有阿那克萨哥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4年估计到过骑兵执勤,据说参加过3次战役。

公元前408年高尔吉亚在第93届奥林匹亚运动会上发表演说,呼吁雅典和斯巴达团结起来对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20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前曾向克拉底鲁学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向赫莫根尼学习巴门尼德哲学。据说曾想写戏剧,给苏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叙拉古狄奥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权。

公元前404年23岁,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30僭主,柏拉图一度想从政,后失望。

公元前399年28岁,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在场)并被处死,受审时柏拉图在场,就死时因病不在(太伤心?)。

二、游学12年

公元前398年柏拉图与其他苏格拉底的弟子纷纷离开雅典到外地避风,到过西西里、意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35岁,在这前后,撰写早期对话:《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拉齐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办学园,教演讲术。

公元前390年出访:毕达哥拉斯学派掌握的政权等。

公元前388年访叙拉古狄奥尼索斯一世,结识其小舅子(女婿)狄翁(时狄翁20岁),成为至交,(此其间据说曾得罪僭主被卖作奴隶,由安尼舍里斯赎身)。

三、讲学20年

公元前387年40岁,回到雅典,开始个人讲学,或说此年建立学园,此前后撰写对话:《普罗塔哥拉》、《美诺》、《尤息德谟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国》、《会饮》、《斐得若》、《费多》等最具戏剧性的对话。

公元前385年(见陈表:苏格拉底案的平反:控告人的死,立苏格拉底雕像,但不一定真实。又陶行知1938到雅典参观石牢,坐5分钟以示敬仰,又写诗“这位老人家,为何也坐牢?欢喜说真话,假人都烦恼”,又杜汝辑、叶秀山文章谈及此)。

公元前384年43岁,亚里士多德生,德谟斯提尼生。

公元前380年大约在这些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区建立学园。“不懂几何学者勿入此门。

公元前376年高尔吉亚死。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军在伊巴密浓达指挥下,大败斯巴达。

公元前370年德谟克利特死,据说柏拉图曾想购其书付之一炬。

四、晚年最后的政治尝试及讲学、著述:20年(或可再分两段:政治、著述)

公元前367年60岁,将学园交欧多克索主持,自己带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叙拉古,当年老狄奥尼索斯死,狄翁摄政,此时柏拉图已声名远播希腊及以外

亚里士多德来雅典学习(据说讲善,仅剩亚里士多德一人听)

公元前366年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狄翁逃离,柏拉图怅然离开叙拉古。

公元前363年64岁,第三次往叙拉古,被扣留,被逐。

公元前357年70岁,放弃政治活动,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里布、蒂迈欧篇。

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

公元前348年晚年最后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诺米篇续篇,刚开篇即去世。

公元前347年春季(三月?)去世,遗嘱对用于校舍的房产,不许出售、转让。留下四家奴,释放一奴隶,财产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狄奥尼索斯二世最后被推翻,亚里士多德任亚历山大教师。

[比较孔子(前551-479)]:

15-30岁,初仕鲁,做小官,“工读”时期:15年

30-50岁,专一讲学期,34岁授徒讲学20年

51-54岁,再仕鲁,任司寇,从政期4年

55-68岁,周游列国时期14年

69-73岁,晚年整理古籍5年

【柏拉图主义】

(Platonism)

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

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

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柏拉图主义在西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原型而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致错误。

柏拉图主义的错误是显然的:把反映形式当作了认识对象;把抽象当作具体的客观存在;认为一种思维形式本身是客观的当然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离开人的实践来考察真理性必将导致谬误。柏拉图主义在哲学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对柏拉图主义的辩护有:语言对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对象的特殊性的对比;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毫无疑问的精确性等。

柏拉图主义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一类事物的名称;数学对象;自然定律等。

它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宇宙论方面的宇宙生成说,认识论方面的回忆说,伦理观与社会政治观方面的四主德与理想国的学说,美学方面的“摹本”说,探求理念体系的概念辩证法以及教育学说等。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影响极大。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思想家、古希腊、哲学家、哲学史

参考资料:

1.https://www.doczj.com/doc/e61985476.html,/phres.php?aid=40000000010

2.https://www.doczj.com/doc/e61985476.html,/B/B1424.HTM

3.https://www.doczj.com/doc/e61985476.html,/f?kz=22472

4.http://166.111.121.20:9080/mathdl/mathsdict/1059.htm

5.https://www.doczj.com/doc/e61985476.html,/view/303808.htm

6.柏拉图的作品https://www.doczj.com/doc/e61985476.html,/drupal/node/13217

7.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若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

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亚里十多德的摹仿说则放弃了柏拉图的理式哲学,系统地讨论了模仿在诗歌乃至艺术当中的作用,肯定了模仿的地位,拉近了文学与真理的距离。在《诗学》中,亚里十多德从模仿艺术的本质、对象和方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以此说明文学模仿是人与自然目的相一致的体现。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事实,并进一步指出模仿是用以区分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在这里,模仿成为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他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可以从模仿中得到快感。根据亚里十多德的理论,获取知识是人类的本能,模仿则是人类最初获取知识的途径,对人来说,获取知识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另外,技术处理、色彩或其他因素也能够引发人的快感。亚里十多德拉近了文学与真理的距离,并从具体的模仿对象和方式等角度进行探讨。 由此可见,二人的“摹仿说”有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我将就两人理论进行比较。 1、两种“幕仿说”的哲学基础不同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研究的核心间题。“他称这种实在为‘理

品质管理——柏拉图法

品质管理工具之柏拉图(排列图) 概述 什么是柏拉图(排列图)? 根据所搜集之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发生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以寻求占最大比率之原因, 状况或位置的一种图形。柏拉图又叫排列图。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顺序排列而采用的一 种图表。柏拉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其他”项例外)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 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柏拉图(排列图)格式 柏拉图的主要用途 (1)按重要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问题的作用; (2)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 (即识别对质量问题最有影响的因素,并加以确认) 作图步骤 1) 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 2) 选择用来进行质量分析的度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频数、件数)、成本、金额或其他; 3) 选择进行质量分析的数据的时间间隔; 4) 画横坐标; 5) 画纵坐标; 6) 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它的高度表示该项目度量单位的量值,显示出每个项目的影响大小;

7) 由左到右累加每个项目的量值(以%表示),并画出累计频率曲线(帕累托曲线),用来表示各个项目的累计影响; 8) 利用柏拉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关键的少数项目)。 注意事项 1) 一般来说,关键的少数项目应是本QC小组有能力解决的最突出的一个,否则就失去找主要矛盾的意义,要考虑重新进行项目的分类; 2) 纵坐标可以用“件数”或“金额”等来表示,原则是以更好地找到“主要项目”为准; 3) 不太重要的项目很多时,横轴会变得很长,通常都把这些列入“其他”栏内,因此“其他”栏总在最后; 4) 确定了主要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为了检查“措施效果”,还要重新画出排列图。 应用实例 某公司QC小组在2001年对其电子产品的用户反馈单进行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如下: 从图中可看出,该公司产品的“插头焊接缺陷”应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对象,应对它作进一步的调查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一、柏拉图的一生 柏拉图(Plato)原名为“Aristokles”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的父亲阿里斯通和母亲珀克里提俄涅都出自名门望族。父亲的谱系可以追溯到雅典最后一位君王科德斯。柏拉图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给她(他)的堂叔,因此他从小在继父家度过,受到良好的教育。(“Plato”原指胸广而体格优美者言,因柏拉图体格优美,其祖父戏以此名嘲之,随行于世。——西洋教育通史) 20岁前他爱好文学和音乐,后来师事苏格拉底8年,研究哲学,笃信老师的学说。苏格拉底饮鸠后,柏拉图耿耿不忘并开始游历,这期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很大部分组成了他今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的墓前建立学园(Academy)。 。 二、理念论的来源——站在巨人的肩上 1、赫拉克利特派“一切皆变,无物常住”被此派克拉底鲁推至“语言无法表述事物。” 2、毕派有关具体事物“摹仿”数目的理论。 3、巴门尼德关于的观点: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唯有不动不变永恒唯一的存在才是真理 4、苏从具体事物背后寻求一般定义 柏拉图对“理念”与“现象”的思考,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类道德、社会美德中的“不变”与“流动”进行思考的传统,在其老师苏格拉底提出要在心灵中寻找外部世界永恒的内在原则、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理智和其中潜在的真理引导出来的基础上,阐发了这种智慧到底存在于何处、这种永恒的是非观念的定义等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理念论”的思想 三、理念世界 (1)、理念论的提出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希腊文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在《国家篇》最后一卷的一篇序言里对理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这样柏拉图就给“理念”赋予了特殊的涵义,理念即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例如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2)理念的分有说和模仿说 柏拉图的理念从感性认识中抽象提炼出来,理念作为真实的存在,是可见事物的本质,是可见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的动因,是可见事物追求的对象,但理念又是绝对独立于可见事物,与之彼此分离。那可见事物如何从理念世界

柏拉图研究讲稿

柏拉图研究讲稿 一、人物概述及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欧洲哲学传统最没有争议的普遍特征是:它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我不是制 学者们将信将疑地从他的作品中抽引出来的那种系统的思想脉络。我是指那些丰富 的、散见于他的作品中的普通思想。他的独特禀赋、他在一个伟大的文明时期所拥 有的丰富阅历、他所传承的那种尚未由于过度的系统化而变得僵化无力的思想传 统,使他的作品成为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怀特海 无论怀特海对柏拉图的评价是否略带夸张,但整个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 共识,即后世所有的哲学路径和学术努力都是在回应柏拉图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 完善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不管你的理论是反柏拉图的还是赞成柏拉图的,但一定 是“关于”柏拉图的。 就是这样一个开启西方学术传统的人,我们对他的了解,尤其是学术了解其实非常 有限。以致后世的很多大牌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恶毒”的攻击——最典型的或许就 是英籍奥裔思想家卡尔·波普尔。了解柏拉图思想的最好途径就是对他的传世作品 进行精读、细读,并通过对他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如“理念”、“灵魂”、“正义”、“善”进行精细品读,从而建立起对柏拉图的一般“知识印象”。 首先让我们从柏拉图的生平开始讲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原名为阿里斯托克勒。据说他的体育老师 见他长着宽阔的肩膀,一说是它有宽阔的前额,就给他取了柏拉图的名字,其希腊 语的意思是身体宽阔,慢慢地柏拉图就成为了他的名字,并闻名于世。作为一个雅

典公民,他的家世背景颇为显赫,其父系祖上可以追溯至雅典最后一个王科德如斯,而其母系祖上则可追溯到雅典着名的立法者梭伦。 少年时期的柏拉图接受了良好的雅典式教育,尽管早期曾迷恋诗歌和戏剧的创作, 但自从20岁那年遇到了后来的老师苏格拉底后,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的转折,从 此他便开始追随恩师过一种“最值得过的生活”——哲学家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 经常可以看到苏格拉底的身影,以至于我们在研究他作品的时候很难分清到底哪些 是他的思想而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柏拉图的前 期作品如《申辩篇》、《游叙弗伦》更多的体现了其导师的思想,而从中期作品如 《国家篇》以后则开始展示他自己的思想,后期作品如《法律篇》中苏格拉底已经 不再作为一个主角出现。 对柏拉图的生活以及学术思想产生影响的第二件大事便是他导师苏格拉底的死。雅 典的民主政体最终以“毒害青年,创造新神”的“莫须有”罪名判处了苏格拉底的 死刑,这种民主政体的荒唐结局让柏拉图深感失望。随后,他开始了长达12年的游历,这次游历让他的思想得到了成熟,最重要的是,他通过与希腊其他重要思想 家的交流学习了最新的分析方法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比如柏拉图从毕 达哥拉斯学派中引入了数学思想,并将其改造为自己的“理念论”;又如他从巴门 尼德“一”的概念开始延伸,建构起他庞大的知识理论。我们时常可以再柏拉图的 作品中看到这些思想家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柏拉图的理论建构是杂合这些思想的 结果。 思想史学者们对柏拉图的三次叙拉古之行曾产生过极大的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他对 其《国家篇》中所描述的理想政体的一种尝试。但本文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态度,最 主要的原因是柏拉图这篇对话写成于他前两次叙拉古之行后,而他第三次的叙拉古

品管七大手法之-柏拉图(排列图)

第4章柏拉图 77 第4章柏拉图(Pareto Diagram)排列图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不良 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占最 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 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问题 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图。 (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小 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项 重要项目的控制)。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管理系王鑫 2010118006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古代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虽然柏拉图比孔子的生活年代晚约一个多世纪,但都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兼实践家。西方的思想界对柏拉图极力称赞, 颂扬他是“最伟大的人”,是“人类的导师”把柏拉图的哲学评价为“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事物的源泉”。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国家篇》(即《理想国》)之中。而孔子的思想则体现在由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语汇编的《论语》之中。 柏拉图和孔子在政治思想范畴方面,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是力图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他们分别提出“哲学王”和“内圣外王”,都是人治的政治学;他们都重视和推动社会改革,柏拉图在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孔子在《论语》中向弟子们托古改制“以述代作”,反复讲授全新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格言。俩人在仕途不顺、政见难行的情况下,转而办学园、设杏坛,亲自长期执教,倾心致力于教育工作,其目标都是为政治服务,培养治国人材,这是一般思想家极难做到的又一特点。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柏拉图政治上的主张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政治,而孔子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政治改良性质的“仁政德治”。在《理想国》中,正义是关键,缺乏正义,则其它美德定然失去, 整个国家无善可言,必将丧失理想与和谐。孔子的德治主义系改造周代德政思想而来,孔子仁政德治的核心是仁,礼是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规范手段。柏拉图实际是用理性的力量说明“善”和“正义”;而孔子以“仁”与“礼”为规范,更适用于当时中国的实际。 第二,柏拉图习于哲学思考,在理念上构建社会制度,常陷于空想,但他重视自然科学、军事和工商业;而孔子偏重人文科学,擅于总结历史经验,爱民、重和平,倡孝悌,主中庸与“和而不同”。柏拉图的空想和臆断远胜于孔子。他过多地向往神明的情感、灵魂世界和先天论。他的“理想国”中,和谐社会框架虽美好,但其策划、举措同现实有距离。孔子根据国情,重视宗法,以孝悌为仁之根本,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还值得提出的是孔子方法论上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是指重和睦、讲协调、求团结。 第三,教育方面,柏拉图积极传授和开展自然科学与哲学、文艺等的研究;而孔子倡德育、“举贤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教学设施齐备,管理制度有序,男女兼收,人才济济,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显著。学园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久远。后继者衍生出新柏拉图学派。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古代最重要的学术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内容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了人性正义的理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人性的正义等同于国家的正义。他以法律概念的二元论为依据,提出了人治乌托邦的理论。在政治实践受挫后,他又发展了自己的法律理论,走向了法律概念的一元论,提出了法治乌托邦的理论,最终实现了法律理论的转变。柏拉图的人治乌托邦和法治乌托邦在最终目的上是统一的,即实现国家正义,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他的法治理论奠定了西方法治思想的价值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人治、法治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这句话出自著名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之口,他就是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作为古希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他一共留下了23篇对话和3件书札,其中关于政治法律的对话,依次有这样三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这三篇对话反映了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理想国》是柏拉图探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重大智慧结晶,《政治家篇》和《法律篇》才真正在《理想国》的基础上构建城邦的政治法律制,而晚期的《法律篇》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图法治观的哲学基础——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法哲学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法律正义论、人治观和法治思想都构筑于“理念”这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上。他认为,理念法则即是理性法则,理性法则构成法治、政府、国家之现实存在的深刻根基。不可否认,在古代很多哲学家思想中都牢牢把握着“理性”这一条线,因此柏拉图划分了两种美德,神圣的与人类的,他认为应该按此种美德次序调整一切关系,确定各种善恶状态。正如柏拉图所言:“就是一方面,我们说有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存在,并且说每一种美的、善的东西又都有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又曾说过,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以及一切诸如此类者本身;相应于上述每一组多个的东西,我们又都假定了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者,而称它为每一个体的实在。”这里所谓“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是指多数的个别事物,所谓“美本身”“善本身”就是指美的东西、善的东西的“理念”。有些学者将“理念”汉译为“相”,“相”是事物的“本真”,“正义”指人的德性,“善”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又是最高的正义。因此,“相”的哲学思想本身已蕴涵了对宇宙本质和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关怀。柏拉图的相论确实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前期的相论不仅侧重目的论的伦理道德,而且搞不清具体事物中已包含着事物普遍本质,后期柏拉图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觉醒和发展,所有事物都有普遍本质,也应该有其相应的“相”。这为他后期继续探讨城邦政治和具体立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柏拉图法律思想的发展 (1)《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思想;柏拉图首先以一个例子引入城邦正义和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

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 一、定义 定义的对象不是感性事物,而是另一类东西,任何感官对象都不能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因为它们是变化无常的。柏拉图把另一类东西称为理念,认为感性事物都是按理念来命名的。他认为事物之所以存在,是靠“分有”与他们同名的理念。 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美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美的东西,这东西之所以美,就只能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 二、理念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一切感性事物都在永恒的流变中,不属于存在的范畴。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理念职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式。 三、回忆 人们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这就是回忆。回忆到我们灵魂所见到的一切,看见那些真正的本体,能正确应用这种回忆的人,才算正真完善的人。不过柏拉图说:能保持适当回忆的只有少数,大部分人是难以回忆起的,当他们在下界见到上界事物的影像时,就惊喜交加,不能自制,却又不知道所以然,因为他们看不清。(现实中…) 认识就是灵魂的回忆,灵魂是不死的。(情人和竖琴) 四、知识和意见 知识和意见是两种不同的能力,知识相应于存在,以认识存在为目的,知道事物本身(理念)的人具有知识。意见只是按照现象进行判断的能力,那些只能见到事物人只有意见。 绝对存在的东西是绝对可以认识的,绝对不存在的东西是绝对不可以认识的。如果有一样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那就不是处于绝对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了。柏拉图认为这种东西就是意见。不同的能力具有不同的对象,所以知识的对象就不能是意见的对象。如果存在是知识的对象,那意见的对象就该是异于存在的另一种东西了。是不存在吗? 存在与知识相连,不存在与无知相连。意见介乎知识和无知之间。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性质(美、大、小、重、轻…),这些就是我们的意见,可以说他们既是存在,又是不存在。 五、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柏拉图论自由与法的关系 引言 正义、平等、自由、法治这些价值观念现在几乎都被视为当代文明的一个标准,而且我们也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构想,需要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但是在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好好的研究我们对于“法”的理解、对于法律应该追求的价值,这样是有莫大的作用的。 自由和法律的关系问题绝对是法律应该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许多人认为,法律与自由之间是矛盾的,如果崇尚法治,那么将有可能损害到自由。不过也有人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自由而存在的,离开了法律,自由也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那么法律与自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罗素曾说过:“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是为柏拉图作注脚。”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在他的著作中对于法律和自由的关系是有相当的论述的,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鄙视大有裨益的。 法律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他的《法律篇》中,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各种法学问题,也就是说是从法理学的高度来论述他对于法律的看法的。《法律篇》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的结局、战后雅典政局动乱和苏格拉底的被处死、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及希腊城邦的危机、城邦林立和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柏拉图前辈重视政体和法律研究的传统等。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随着小家族结合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后,需要互相协调,制定出体现共同要求的法律来。于是各个小家族便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制定法律的工作,这些人被称作立法者。柏拉图则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仅仅引向一个目的”,“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称为美德(善)的东西叫作正义。”换言之立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德或以善为目标,达到正义,这是贯穿整个《法律篇》的基本精神。那么,何为美德,柏拉图认为是节制或自制,因为节制是理智与欲望的和谐,是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基础,斯巴达那样的崇尚武力和勇敢、缺乏节制和以战争为主的国家,是不会有和平和和谐的。因此,法治的前提条件是人人自觉守法。自觉守法就是自制,自制就是美德,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强制或暴力。法律的首要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节制美德和自觉守法的合格公民。至于法律的本质和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法律绝不是只代表强者的利益,而

柏拉图

柏拉图的思想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班级:财管11-3 姓名:孙吉蕾 学号:201108051082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等。 柏拉图对平民政体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在这种政体下,平等自由发展到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都不放在心上。柏拉图激烈批评了僭主政体,认为平民政体中极端的平等会带来极端的奴役,从而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利,凭借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把政体分为六种。即王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和平民制。 二、社会分工理论: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他说,最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于是有了农民、牧人及各类工匠的分工。后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又出现了商人。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者阶级,他们的共同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再后来,由于城邦的不断扩大和城邦生活的不断扩充,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些欲望和需求有时是互相冲突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城邦之间的战争,于是就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柏拉图把这个集团称之为“护国者”阶级。他们的职责就是

柏拉图

Bailatu柏拉图Platon (公元前427~公元前345) 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出身雅典贵族。早年在数学、哲学和文艺方面受过良好的教育,从20岁起就跟苏格拉底求学,直到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亵渎宗教和毒害青年的罪名被新起的民主派当权派处死为止。后来他游历过埃及,学习了天文学和埃及的典章制度;接着他又游历意大利,企图在叙拉古实行他的政治理想,但以失败告终。他当时已40岁,回到雅典建立了他的著名的学园,四方来学者甚多,其中有奴隶,也有从马其顿来的亚里士多德。在讲学进程中他写出40篇左右的对话集,其中最重要的有《斐德罗斯篇》(又译《斐德若篇》)、《会饮篇》、《理想国》10卷和《法律篇》,内容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各方面的重大问题。对话这种文学体裁属于“直接叙述”,在希腊史诗和戏剧里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把对话从史诗和戏剧里提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它的特点在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论点都摆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似地逐层揭露出来,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柏拉图把对话体运用得极灵活,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很少用抽象推理;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过程,激发自己的思考。柏拉图的《对话集》是希腊文学中出色的散文作品,是学术讨论中一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秀传统。 各篇对话的主角始终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自己从来不露面,因此很难断定哪些话代表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柏拉图又经常运用“苏格拉底式的幽默”,半庄半谐地摹仿他的论敌诡辩派的诡辩方式,很难断定哪些是他的真心话。特别使人感到困难的是他有时并没有作出结论,例如专门谈美的《大希庇阿斯篇》;有时不同的对话对同一问题作出的结论前后并不一致,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在《理想国》里把希腊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观点结合到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说文艺所摹仿的不是真理,把文艺的地位摆得很低。他举床为例,认为床有三种。首先是床之所以为床的“理式”或原型,其次是木匠按原型制造出来的个别具体的床,这种床摹仿床的原型,随时随地而异,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说不上真实,所以比起床的理式要降一等,只是理式的摹本或影子。至于画家所画的床就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就更不真实,处在最下一等了。柏拉图在《斐德罗斯篇》里把人分成九等,第一等人是“爱智慧者,爱美者,或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此外还有“诗人或其他从事摹仿的艺术家”,却列在第六等,处于医卜、星象之下。由此可见,柏拉图是抬高理性认识(理式)因而贬低感性认识(具体事物形象)的。这是与奴隶主轻视劳动实践和技术(□□□□□,即我们所理解的“艺术”)分不开的。但是在著名的《会饮篇》里狄奥提马的启示一段,他却明确肯定美育的程序应从形体到心灵,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对话集里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话还不少,这似乎只能说明柏拉图的思想极活跃,他一个人头脑里仿佛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而且他始终坚持诚实态度,不怕暴露自己的矛盾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是这并非说,柏拉图胸无成局,或他的思想没有完整体系;相反,他有很深的成见,他的思想虽在不断地发展,却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理解这一点,先要摸索一下他的历史背景,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说。 第一,就社会政治经济来说,雅典流行的是典型的奴隶制。当时在雅典40万人口之中,奴隶占过半数,生产劳动都由奴隶包办,因此奴隶主有余暇从事政治管理和一般文化活动,这是雅典文化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不过到了柏拉图时代,由于雅典拥有海港,便于向外扩张,在战争、外交与贸易方面和外国接触日益频繁,生产重点已由农业转到工商业,政权也已由农业奴隶主转到工商业奴隶主。这也就是说,权力的保证不再是门第,而是资财,贵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先刚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lato’s Unwritten Doctrine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未成文学说本原学说图宾根学派 提要:柏拉图,出于对书写著作的批判认识以及自身哲学活动的独特性,明确宣称在自己的对话录著作之外保留了他最根本的学说。在此更体现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理论和实践对柏拉图的决定影响:哲学的内传和口传。依据亚里斯多德以及学园、逍遥学派的内部记述,我们得以重构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整个柏拉图哲学的内核和根基。通过对这几个基本问题(对任何柏拉图研究而言)的探讨,我们希望揭示出一种新的理解柏拉图的思维维度和方法。 作者:先刚,1973年生,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t Tübingen)哲学系博士生。 前叙 通常,要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阅读、研究他的著作。要理解康德,得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要理解黑格尔,得阅读《逻辑学》……并且,如果可能或者必要的话,阅读哲学家的全集(包括书信、笔记、手稿以及一切纪录在纸片上的东西)。人们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生命和灵魂的延伸,是哲学家的思想忠实的守护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强调:“对于所有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人们只有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才能领略到他们的学说……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驱动,都必须到哲学家的著作的寂静的圣殿那里寻找不朽的导师。”1同样,叔本华坚持认为:“如果谁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的哲学,则必须阅读我的著作的每一行字。”2无疑,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心声。 叔本华的言辞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以来对于书写著作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了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支配着哲学家表述自己思想的方式。我们归纳出这种态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对著作的根本性的尊崇,相信著作表达了哲学家终极的哲学思想;第二,对著作的绝对性的尊崇,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的思想的完整的、唯一的载体,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把这种态度或者说方法照搬到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去呢?著作是否代表着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的全部?著作在他们的哲学 1Arthur Schopenhauer, S?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0). Band 1, S. 22-23. 2Arthur Schopenhauer, S?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2). Band 5, S. 827.

柏拉图的哲学研究

古代希腊的哲学研究,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分水岭。在他以前,从泰利士(Thales)开始,到赫拉克利特(Haraclitus)、巴门尼第斯(Parmenides)、毕泰格拉斯(Pythagoras)和恩庇道格拉斯(Empedocles)等人,都偏重宇宙和自然的研究,探讨宇宙的根源,寻求万物的本体,对于人生问题多未注意。到了苏格拉底,才扩大了哲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注意到人类本身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他曾说,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些什么问题? 是心灵问题,是人生问题,是道德问题,是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片刻也不能分离的。苏格拉底就这样开创了人生哲学的新领域。 我们应该从苏格拉底身上吸取何种精神营养? 第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现在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哲学是人所发明创造的,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研究和解决人生的问题,但是几千年来的知识发展,我们「知物」而「不知人」。目前,物质文明突飞猛进,住有摩天大厦,穿有呢绒绸缎,行有飞机汽车, 并可到其他星球探险,到海底游历,新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光怪陆离,目不暇给。但相反地,人类的道德堕落,世风日下,物欲横流,战乱频仍。科学支配了人性,邪恶湮没了良心,所以罗素(B. Russell)说,人类仍受陈腐观念的作祟,因而有种族的歧视和竞争。我们眼看着人类对本身问题的愚昧无知,仿徨失措,面对着三千多年前这位大哲学家的过人智慧,能不羞愧吗?苏格拉底常引用德尔斐庙(Temple of Delphi)所镌的一句名言「知汝自己(Know thyself)」来告诫世人,实可为现代人类愚昧行为的箴规,陈腐观念的药石。 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约3世纪)说,苏格拉底离开人世不久,雅典人就后悔了——当然不是因为苏格拉底关于公鸡的遗言——在流放或处死原告的同时,给苏格拉底塑了一座铜像以缅怀一颗不朽的灵魂;雅典人善于后悔是出了名的。 第二,人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文化和历史造成的。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有权威的是执掌法律的人。人们绝不敢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遵守法律就会一生平安。因此,在中国百姓的心中,法律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形成哈特所说的第一种守法动机。中国人的很多法律心理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例如中国人认为法不责众,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很多人都违法,我跟着违法,肯定不会受惩罚,但他不认为自己违法是错事。中国人也不把遵守法律看成是一件很光荣和很高尚的事,反而认为会钻法律的空子是聪明的表现。遇到讼案,就会有人通过私人关系寻求法官的帮助,希望赢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而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法律的公正。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是说,假定有些从小就被捆绑着不能转身的囚徒被安置在一个低于路面的山洞里,面朝着洞壁。洞外远处有一堆火,在洞壁上映照出来往木偶的影子。这些囚徒一直以为墙上的影子就是现实事物,直到有一天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看到了火光下的木偶,才知道原先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子。而当他继续走到洞外,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物,才知道那些木偶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摹仿。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太阳,而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等他逐渐适应了环境,他才最终看到了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见其他事物的原因。这个比喻的喻体有:洞壁上的影像、木偶、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万物。它们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此外,洞穴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洞内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