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练习题

2014《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练习题

2014《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练习题
2014《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

B 小学低年级

C 小学高年级

D 初中

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

B 2岁以后

C 3岁以后

D 4岁以后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 道德意识

B 道德认识

C 道德思想 D道德情感 E

道德行为

2.道德认识包括()。

A 道德概念 B道德习惯 C道德信念 D 道德推理 E 道德评价

3.()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A 道德概念的掌握 B道德信念的确立 C 道德评价、判断能力的发展 D 道德情感的出现 E道德习惯的形成

三、判断题

1.道德行为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2.道德教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四、问答题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发挥德育目标的功能,促进道德教育发展?

一、1.D 2.B

二、1.ABDE 2.ACD 3.ABC

三、1、×2、√

四、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等。道德与品德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道德和品德的区别

①在所反映的内容方面。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而这些准则规范反映出特定社会阶层和组织的利益。也就是说,道德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社会对道德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不同,对道德内容的侧重也就有所不同。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与道德不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这就使得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很多人类的共性规律,又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②所属的范畴方面。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

(2)道德和品德的联系

①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同时,一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②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社会道德

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

2、如何发挥德育目标的功能,促进道德教育发展?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它是预期的德育结果,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总体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化。

首先,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现实社会对公民在道德准则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德育目标

的要求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抵触,德育目标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德育工作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实效。

其次,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根据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人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个体的品德发展是按照一定顺序、阶段渐进发展的过程。而个体的品德发展又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思维水平、社会性发展等基础上,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他们进一步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德育目标要求过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即德育中的“假、大、空”现象,学生失去努力的信心和动力;目标要求过低就会压抑他们品德的发展,失去获取良好实效的机会。

第三,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与教育的各方面条件相适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各方面还不很发达,教育上也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在提出德育要求时应适当考虑我国的现状及各地区、各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质量等因素,且德育目标能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与整个教育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沟通。

第四,德育目标的科学化程度。德育的目标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不是由单一的一个维度、一个层面构成的,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体。德育目标的科学化是指对德育目标进行科学的分类,综合考虑以上三方面,使各类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备的和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建构得越科学就越容易在整体上获得良好的德育实效。

当然,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德育本质的把握、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和运用、具体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手段、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等因素都制约着德育目标有效性的大小。

第一章练习题2

一、单选题

1、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反馈功能

D 预测功能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反馈功能

二、多选题

1.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 直觉的情绪体验

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D 个体的情绪体验

E 社会性的情感体验

2.道德目标制定的原则()。

A 层次性原则

B 渐进性原则

C 系统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E 阶段性原则

3.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应包括()

A 政治素质

B 思想素质

C 道德素质

D 法纪素质

E 心理素质

4.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B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

C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D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E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判断题

1、道德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另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程度。()

2.道德情感在发生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

()

3.道德行为主要包括的行为技能和技巧。

()

四、问答题

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2、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这些特点有何意义?

一、1.A 2.B

二、1.ABC 2.ABC 3.ABCD 4.ACDE

三、1、×2、×3、×

四、

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

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道德认识属于品德的理智特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道德情感属于品德的动力系统,在缺乏足够道德情感的情况下,即便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只能成为苍白无力的句子,而诱发不出外显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品德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外部表现。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可成为稳定的、经常的推动个人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最终使个体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感则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改变自己的道德认识。可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儿童品德发展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特点,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况。品德发展过程,也是三者相互协调的过程。

2、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这些特点有何意义?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维度、多形态、多水平、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在这种开放的系统里,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部分相互依存在品德这一完整的统一体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但是它们的发展又有差异性。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在个体发展历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知情相悖、知行脱节的现象,品德教育应该强调整体教育而不要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品德心理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2)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不易改变。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在了解一个人品德的情况下,推断或判断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另一方面能使人们在较为习惯了的环境中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可变性是指个体已形成的品德,必然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品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学校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善于交替使用,以提高学生品德的优化水平。

(3)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是指它的培养可以有不同开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方式或行为习惯开始;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从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手;在第三种情况下,则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做起,也可以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但是,无论怎样做,只有当这些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之间构成稳固的联系时,某些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起来。

总之,各种不同的开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学生及其所处的情境的不同,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开端,这样使学生得到多种教育机会。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习之以行,积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是指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一般地说,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认识规律,即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深刻,由现象到本质,由根据行为后果到根据动机、后果相结合进行道德判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变到比较稳定。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遵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而且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整个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趋势。

品德心理结构的这些特点提示我们,在考察学生的品德结构时,应该将其统一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形成的多端性和发展的循序性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既考虑品德结构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变化特点,又要研究它相对静态的成熟结构,并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品德结构发展的状况有侧重地来进行品德培养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练习题3

一、单选题

1.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2.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 B抑制作用 C排斥作用 D 束缚作用3.()的反向发挥,则表现为紧张、焦虑、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忌妒或无所谓。

A评定功能 B区分功能 C反馈功能 D预测功能

二、多选题

1.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A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

B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荣辱观;

D讲科学、不迷信;

E热爱党;

2.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包括()。

A 建构性

B 顺序性 C系统性 D 阶段性 B不平衡性

三、判断题

1.品德测评的主要功能包括评定功能、区分功能、反馈功能、教育功能、预测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最显著的功能。()

2.品德测评中,反馈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诊断作用、调控作用与纽带联结作用。()

四、问答题

1、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一、1.B 2.D 3.B

二、1.ACE 2.ABCE

三、1、×2、√

四、

1、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品德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体接受外在的道德规则并加以认同,将之转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在柯尔伯格等人看来,品德的发展既不是由外部强制而来,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儿童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反过来,有效的道德教育能作为一种外因推动学生的道德内化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

(1)品德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①品德发展水平制约德育目标的制定

德育目标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德育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知,德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品德发展阶段及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此即道德目标制定的层次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在品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等特点,对道德规范还没有比较抽象的深刻认识,辨美丑、明是非、懂荣辱的能力还较差;在品德评价方面,往往服从权威观点,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而缺乏独立性;在品德情感方面,带有情景性,往往不是从品德的理性认知中产生;在品德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性,还未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这样的情况,小学德育目标的定位应靠近学生年龄实际、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少年逐渐减少儿童时的稚气而开始具备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初步发展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鉴于这种伦理道德的萌芽,教育者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强调初步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领会等方面。而品德心理的动荡性则启示,所设德育目标应突出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等品质,注重培养初中生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及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年初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道德认知得到较好发展,能够独立、深刻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由于知识的不断加深,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有把自己的品行同未来、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理性思考。因此,这一阶段德育目标在于树立全面的、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其次,依据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德育目标的重心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和需要有所改变和侧重,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渐进性原则。在这种渐进性的过程中,可根据道德品质在各个方面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其关键期,突出强调不同的德育目标。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掌握为例,小学阶段极少提及这一德育目标,这是因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缺乏深刻性,对他们仅从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礼仪作一些训练。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才开始要求具备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的高层次道德准则和观念。但是这两个学龄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仅强调这一观念的初步领会;随着道德品质的基本成熟,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则侧重树立全面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依据品德发展的系统性特点,不同学龄段的德育目标须讲求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统一体,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系统性原则。每一品德发展阶段都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点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小学阶段的过渡性和协调性、初中阶段的动荡性、高中阶段的成熟性。因此,同一学龄段的各个具体德育目标应相互衔接,以反映这种系统的品德特点。另外,不同品德发展的阶段又形成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这样,不同学龄段的分目标须前伸后延、承上启下,且所有的这些德育目标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总目标。

②品德发展机制影响德育方法的实施

既然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

(2)道德教育对品德发展的影响

道德教育并非个体品德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却是个体在建构品德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之源。良好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互动源泉促进建构过程的顺利进行,不合理的道德教育则可能适得其反,阻碍个体品德的发展。

对中小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学校德育,学校不仅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小学生系统传播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更能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实践互动来促进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建构,甚至无形的学校道德风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水平品德的形成,最终促进品德发展。

首先,通过德育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律常识,品德修养常识,社会发展史等,不仅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认识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持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对道德品质深刻正确的理解是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推理的重要力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道德情感、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表现的高尚道德品质,也使学生的道德理想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最后,学校的德育环境、班级道德风尚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班级成员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盗窃行动,老师放任不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班级中几乎人人都会染有盗窃的恶习。由此可见,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良好德育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一章4

一、多选题

1、品德测评的功能是()。

A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反馈功能 D教育功能 E预测功能2.品德测评的定性测评法包括常见的有()。

A 累积分法 B加减分法 C总体印象法 D评语鉴定法 E写实法

3.测评个体品德的主要方法包括()。

A 定性测评法

B 等级测评法

C 定量测评法

D 综合测评法

E 部分评价法

4.反馈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 诊断作用

B 调控作用

C 纽带联结作用 D导向作用

E激励作用

二、问答题

1、怎样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试析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一、1.ABCDE 2.CDE 3.ABCD 4.ABC

二、

1、怎样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品德的发展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品德发展的建构性

品德的发展既非单纯的个体成熟,也非后天学习的来,而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品德结构、品德水平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

(2)品德发展的顺序性

品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变的、普遍的顺序阶段。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短暂性的倒退外,品德发展的大体趋势总是向前移动的,品德既不能由高水平后退到低水平阶段,也不能逾越过中间阶段直接发展到高级阶段,这在一切文化中都是这样。文化和道德教育虽然可以加快、延缓或阻止个体道德发展,但决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当然,也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并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品德变化才能称之为品德发展。

另外,品德发展的这种顺序性综合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这其中既有量的变化,也

有质的飞跃,量变反映了品德发展中连续性的特点,而质变则反映了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品德发展的系统性

品德的发展在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中仍呈现出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加以考察。横向上,每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段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同一阶段中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互协调、制约,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这是由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所决定的。

纵向方面,品德发展的阶段形成一种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潜在的、高一级的品德水平总是要以原有的水平为基础得以建构;前一阶段的品德水平总是融汇或整合进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并且为下一阶段所取代。这样,品德的发展就形成乐一个新旧整合的综合体。

(4)品德发展的不平衡性

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就造成了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也称最佳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施以适宜的道德教育,会促使个体品德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限制个体品德的发展,甚至导致某种不可逆的品德发展缺失。

品德发展不平衡性的另一种情况是同一阶段的各品德结构不协调。如小学阶段的言行不一,其原因之一便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2、试析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柯尔伯格认为,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

为达到上述主动建构的过程,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柯尔伯格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地,柯尔伯格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1)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抓住道德问题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其关键是要让儿童面对道德上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产生失平衡,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产生不满,并寻求一种更完整、更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

道德两难问题法基本上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德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上。选择这类道德两难问题是为了引起认知上的冲突。第二部,引起两个相邻发展阶段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不都是在同一阶段内思维的,他们互相间的讨论也处于不

同的发展水平。在这里,教师要支持和澄清超过这些学生中最低水平的一个阶段之上的观点。当这个观点为学生理解时,教师又提出新的情境向这个阶段的思维挑战,并澄清超过先前发展阶段的那种观点。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生矛盾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思索有关的信息,理解具有更高一级的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立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2)公正团体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可以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然而,柯尔伯格指出,德育问题并非通过讨论在课堂内就结束了,德育问题往往与整个学校、社区的氛围有关。象偷窃、破坏等问题仅靠课堂讨论很难解决,只能在全校范围通过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逐渐加以改变。因此进一步发展出公正团体法。

所谓公正团体是指能体现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公正团体”以一个集体为教育单位,要求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民主决策与管理,共同制定和执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使成员在这种集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气氛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就是公正团体法。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其实施的基本要求是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团体的人数一般在60-100人之间,每周开一次全体大会以进行重大问题的民主商讨和决策。会上教师和学生都有同等的发表意见和投票权。除定期召开大会外,在公正团体内还需要设立指导小组,负责处理不需要全体成员参加的事务;纪律小组则负责处理破坏集体规则的事件,小组成员除了1-2名教师外,其余由学生轮流担当。学生在角色扮演、日常实践中获得对平等、公正等道德原则的普遍理解。

第二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

A 皮亚杰

B 科尔伯格

C 班杜拉

D 弗洛伊德

2.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

B 临床法

C 道德两难故事法

D 观察法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

A 认知派

B 行为派

C 认知行为派

D 行为认知派

4.某个学生一向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我们常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

A 道德

B 品德

C 道德情感

D 道德动机

5.品德形成的第一步是()的形成。

A 道德认识

B 道德动机

C 道德意识

D 道德情感

6.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弗洛伊德

B 柯尔怕格

C 班杜拉

D 杜威

7..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行为主体的观察

B 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 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8.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9.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10.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 无律阶段

B. 他律阶段

C. 自律阶段

D. 自由阶段

11.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12.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 的儿童是()。

A. 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 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 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 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B 5.A 6.C 7.A 8.B 9.D 10.C 11.C 12.C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是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发展阶段。

A前道德阶段 B 好孩子定向阶段 C. 自律阶段

D.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E 社会约定向阶段

2.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是由社会性的()决定的。

A 基本性质

B 基本内容 C. 基本矛盾 D. 基本目标 E 基本任务

3.初中的年龄阶段又可以称为()。

A 童年晚期

B 少年期 C. 少年初期 D. 青春期E前青春期

4.初中生的品德具有()的特点。

A 动荡性

B 反复性 C. 稳定性 D. 可靠性 E 敏感性

5.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表现为()。

A. 从强制性向自觉性过渡

B. 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

C. 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

D. 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

E. 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三、判断题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能力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3.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是道德认知。()

4.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是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BDE 2.AB 3.ABD 4.ABE 5.BCDE

(三)判断题

1.√2.×3.×4.×

1、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2、据你的观察,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特点?

1、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2、据你的观察,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特点?

品德发展到初中阶段使初中生即含有小学儿童的某些道德观念,又具有某部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即出现伦理道德的萌芽,但是这种初步的伦理道德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的动荡性。少年期的品德发展处于一种内在的矛盾状态,但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促使个体的道德水平由小学阶段低层次的协调性向更高层次的成熟性、稳定性迈进。因此,初中阶段是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1)伦理道德的萌芽。在少年期的品德中,伦理道德开始占优势,主要表现为开始具有某部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这种高层次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2)品德心理的动荡性。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他们的品德心理也表现出动荡、反复和两极分化的特点。

1)在道德观念方面,他们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增强,但与其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是,这种道德观念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性,需要经验的支持。

2)初中生的道德动机日渐信念化和理想化,但又存在着易变性和敏感性,即容易发生情境性、即时性的改变。

3)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扩大,其情绪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但还远不如成人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这就使得初中生的道德情感也表现出丰富而强烈,但却冲动、偏激的特点。

4)伴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意志及自制力逐步形成,他们渴望并有信心独立自主地做好事,但人格的幼稚性、思维的片面性及社会经验的缺乏又会使这种道德意志相当脆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抗诱惑的能力不强。

5)正是由于上述道德意志和自制力的不稳定性,初中生的道德行为往往与其自身愿望不符,出现一定的知行脱节。

以动荡性来概括初中生的品德心理,足见其品德发展中表现出的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并存、内部矛盾多而复杂、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等特点。这也说明,初中阶段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危险”时期。

总之,个体在初中阶段经历了品德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儿童打破小学阶段低水平协调性品德的平衡,经过反复动荡向青年初期高水平的成熟性品德转化

1、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2、高中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1、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

(1)过渡性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品德。这种过渡性在总体上表现为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四个方面,且这种过渡较为平稳,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而具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等品德结构也出现转折或质的飞跃。小学儿童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察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判断上,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

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景所制约。道德情感方面,小学儿童从直觉的或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过渡到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具体的道德情境和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形象的支撑。这一阶段情感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即这种情感往往是由祖国的具体事物,如山河、大熊猫所引发,情感比较单纯。之后到初中阶段逐渐摆脱对具体形象的依赖。

(2)协调性

小学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的关键发展年龄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它们的发展具有协调性的特点。这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知与行、知与情、情与行以及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约束的基本一致上。

第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协调。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相称的。一般来说,小学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伴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和道德认知的逐渐加深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小学儿童逐渐具备自觉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第二,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协调。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继续提高,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维护和坚持道德标准的内在力量,一旦觉察自己的观念与道德标准不相符,甚至在没有外在行动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自己的念头或想法有违道德准则而感到内疚,并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协调。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积极的道德情感跟更容易使我们产生亲社会、助人、利他等道德为。

第四,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协调。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讲,道德最初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的规则要求,个体接受这种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被称为道德内化,它是个体品德发展问题的核心机制。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道德的内化,表现为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一致,并产生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实际行为。

2、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动荡,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社会性发展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都为高中生道德心理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由此体现出其伦理道德的成熟性。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所谓独立性,即皮亚杰的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照自己道德动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的要求。以认知的进一步完善为基础,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辨证统一,自我控制能力也日益增强。这就意味着14、15岁以后的青年有能力以内部的道德准则

来独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另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高度的发展,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因此强烈希望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但是与初中时的自我中心、偏执不同,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这种独立性要求能建立在与成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2)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居重要的位置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

道德信念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紧密相联,并受到它们的支持。当个体步入青年期,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此时的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等一系列问题。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青少年的道德信念逐渐确立并日趋成为道德动机的重要成分,这就使得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新阶段。

(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

从青少年开始,反省性、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这与高中生元认知的发展有关,即抽象逻辑思维已具备充分的预计性、内省性、监控性;另一方面得益于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诸成分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在品德心理中日渐明显的监控、调节作用既是道德行为自我强化的基础,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随着品德心理中独立性、自觉性、反省性、监控性特点的显现以及道德信念的坚定,高中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一些研究发现,在三年的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变化并不大,改变行为习惯的可塑性较小。有学者据此提出,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已不再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时高中生的行为更多地是受自己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与高中生进行比较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论探讨,使他们自觉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世界观的形成,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与道德品质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人格、品德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青年初期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既受主体道德伦理所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这样,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就与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保持一致。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一旦进入伦理道德的成熟期,高中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仅能按自己的准则独立、自觉地对道德规范进行定向、对道德行为进行调节,而且可以通过更加稳定的人格特质(如同情、敌意等)而产生各种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

2)在具体道德环境中,能以原有的品德结构对这个环境作出不同程度的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个体已有的品德结构之中。这个同化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强。

3)能作出道德策略,道德策略的采取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关。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在面对不利道德事件(如财产损坏、人身伤害、声誉损害)时更愿意采取自主设法解决的应对策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多人选择寻求帮助的策略。

4)能具体地将道德计划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并通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自己的道德目的。

5)随着青少年的反馈信息的扩大、元认知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能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满足道德需要。总之,进入伦理道德阶段后,高中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日趋完善

1、农村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特殊性有哪些体现?

1、农村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之所以特殊,既有来自传统历史方面的影响,也有当今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新的冲击。

历史原因方面:

1)我国广大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导致学校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都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德育理念陈旧,甚至严重滞后于现实社会。

2)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带来了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资流动性大,致使学校教育中许多德育内容亦无法展开。

3)由于经济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这就导致其难以给后代子女在道德层面以科学的引导。

时代变革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变迁必然导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这些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到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品德发展。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他们的子女有相当一部分被留在家中,因缺乏有效的监护而成为所谓的“留守儿童”,这对儿童的成长及品德发展尤为不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给他们的品德发展不良留下了重大的隐患。

2、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2.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既具有一般中小学生的普遍共性,又因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共性方面:和大多数初中生一样,在农村初中生身上同样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他们认同责任感,但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却不能良好地遵守社会公德习惯;有较好的集体价值观,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认同诚信的价值理念,

2014《公共关系学》在线练习

1.第1题 下列属于公共关系人员日常业务中的咨询与规划工作的是 A.为具体项目作人、财、物方面的预算与规划 B.撰写各种公关函件 C.保持与各类新闻媒介的日常接触与沟通 D.社会名流、社区关系等方面的访问接待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我国政府普遍建立起了信访制度,从公关角度看,它属于下列公关活动方式中的 A.服务型公关 B.宣传型公关 C.社会活动型公关 D.征询型公关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现代政府区别于传统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统治型政府”向“_____政府”的转变。 A.管理型 B.监督型 C.控制型 D.服务型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公共关系运作中,逐步成为统率整体公关运作核心的是 A.推销产品 B.推销服务 C.营造舆论

D.塑造形象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公共关系经营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是 A.产品产量、资金成本、技术水平 B.与组织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公众舆论和公众关系、知名度、信誉度等 C.生产过程中有形的人、财、物 D.组织的无形资产之一——“关系”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6题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有的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对特点,致使我们去知觉它。这便是 A.知觉的偏见 B.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C.知觉的被动选择性 D.知觉的主观性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组织宴请活动时,请柬一般提前______发出 A.一至二天 B.一至二周 C.一至二月 D.什么时候都行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完整版)自考-04757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历年真题及答案(总5套)

全国2012年10月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试题(试卷1) 课程代码:047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下信息系统属于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是D A.综合查询系统 B.统计分析系统 C.报表报告系统 D.制订计划系统 2.非结构化决策的特点是A A.问题不易确定 B.信息来自企业内部 C.模型容易描述 D.用于短期局部决策 3.以下关于信息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D A.信息不具层次性 B.信息具有可消耗性 C.信息不可压缩性 D.信息具有可转化性 4.以下关于信息与决策的关系,正确的是A A.决策过程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B.决策信息的数量越多越好 C.不同层次决策需要相同信息 D.高层决策只需结构化信息 5.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出发点是A A.系统开发目标 B.系统开发策略 C.系统开发方法 D.系统开发绩效 6.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收集、整理、规范B A.企业运营数据 B.企业基础数据 C.企业环境数据 D.企业决策数据 7.结构化分析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两个基本手段是C A.分解、具体化 B.集成、具体化 C.分解、抽象 D.集成、抽象 8.当前管理体制下企业是否能提供新系统开发必须的基础数据,在可行性分析中属于CA.技术可行性 B.经济可行性 C.管理可行性 D.开发环境可行性 9.属于系统分析任务的有A A.详细调查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 B.建立过程数据类矩阵 C.设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D.确定系统建设目标 10.负责拟定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方针、资本经营规划和方案的管理层是A

自考5677法理学小抄.自考笔记.自考预测押题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法学绪论 1、释义: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1)法是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 (2)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 法学产生的前提,一般地说就是:第一,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第二、社会上已出现了专门研究者。 (3)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的法学有那些区别? 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与以往的法学具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义上的法并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她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2、法学是历史和国情的范畴 法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为专门的学问和学科的。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 不过,在法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或学科的问题上,至今信用证有种种歧视。同人胶所处环境和所受传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这些见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把法学同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而其差异,则主要是由两大法系的不同传统,对其法学学人产生不同影响所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法学曾经是关于刑名法术的学问,故称“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后来,中国古代法学在很长时期里主要采取了律学的表现形式,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官方注律为基本形式的律学。 在当代中国,关于什么是法学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法学,又称为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2017年4月自考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试卷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试卷 (课程代码00051)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来涂均无分。 1.世界上第一台用于管理的商用计算机是 A.DEC PDP B.IBM360 C.ENIAC D.UNIVAC 2.企业管理信息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其中战略信息的 A.加工方法灵活性低 B.信息来源单一 C.精确程度要求不高 D.使用寿命不长 3.客户对客户的电子商务类型简称为 A.B2B B.G2G C.E2E D.C2C 4.企业中支持操作层运作的信息系统是 A.业务处理系统 B.管理信息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流程信息系统 5.根据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将信息系统分为组织问系统、部门级系统和 A.业务级系统 B.区域间系统 C.企业级系统 D.企业间系统 6.火车订票系统属于 A.业务处理系统 B.专家信息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主管信息系统 7.与材料(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资源是 A.数据 B.信息 C.土地 D.海洋 8.通信网络的主要作用是信息 A.传输 B.采集 C.存储D.处理 9.把网络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依据是 A.传输媒体 B.传输速率 C.覆盖范围 D.交换技术 10.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能实现数据统一管理的是 A.人工管理阶段 B.文件系统阶段

2014年10月公共关系学自考试卷和答案

2014年10月自考公共关系学参考答案1B 2B 3A 4B 5C 6D 7D 8C 9D 10? 11C 12A 13A 14B 15D 16B 17A 18? 19C 20B 21 ADE 22 ABCD 23 AB 24 ABC 25 AB 26ABCDE 27 BCD 28 ABCD 29 ABCDE 30 ABCDE 31分别为社会组织、传播、公众。公共关系的一般功能是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独特作用与影响。公共关系的功能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可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 32最主要的是职业道德。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等。同样公关人员还要有较好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头脑 33 (1)、从众与模仿。(2)、求新欲望。(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34 估计形势、确定目标、确定公众、选择媒介、编制预算和评价结果 35. 1、建立消费者资料库 2、研究消费者 3、接触管理 4、发展传播沟通策略 5、营销工具的创新 6、传播手段的组合 36、①建立信息监测系统;②组建危机管理小组;③充足的资源

保障;④仿真“演习” 37.恰当地选择传播媒介,是取得预期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保证。在选择传播媒介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保证效果原则。根据预期达到的健康传播目标和信息内容选择传播媒介,注意媒介对讯息内容表达的适应性及效果。如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宜选用大众媒介的健康新闻发布或公益广告传播,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而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采用咨询等人际传播手段效果会更好。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是指所选择的媒介针对目标人群的适用情况。比如对儿童宜采用卡通视图与儿歌等,视听电子媒介就比文字印刷媒介效果好;对农村妇女进行营养教育,采用函授和电视讲座,这种媒介的选择缺乏针对性,而利用简单的图解、模型、实物示教,才有针对性。3.速度快原则。力求将健康信息以最快、最通畅的渠道传递给目标人群。一般讲,电视、广播是新闻传递最快的渠道。在农村中常见的迅速传递信息形式是有线广播,召开村民大会。4.可及性原则。根据媒介在当地的覆盖情况,受众对媒介的拥有情况和使用习惯来选择媒介。5.经济性原则。从经济角度考虑媒介的选择,如有无足够经费和技术能力制作、发放材料或使用某种媒介。实际工作中,在通盘考虑上述四个原则后,这一原则可能具有决定性。 38 组织自我形象分析。组织自我形象即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组织形象管理工作首先需要通过组织内部的调查分析,了解组织的我评价,揭示组织对组织形象管理工作的期望值,这是组织形象管理调查的第一个环节。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 一、单选题 1、信息的中心价值是客观性 2、现代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不包括手工管理系统 3、计划,组织,领导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还有一个基本职能是控制 4、DSS解决的是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 5、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的基本任务是使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偏离目标,其中库存控制、财务控制属于控制功能的哪个层次支持作业控制 6、把数据组织成链表、树等是数据内存结构 7、顺序数据组织不适合下列的情况只要求从很多记录中处理少量记录的情况 8、直接存取文件的特点是其记录没有排序 9、在数据库设计中,根据用户要求,一般先建立能反映不同实体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如果一个柜台可以销售多种商品,一种商品可由多个柜台销售,那么柜台和商品之间的这种联系类型是M:N 10、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下层是业务处理系统 11、对应于管理任务的层次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数是3 12、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的生命周期法中,在进入实质性的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13、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不包括系统的逻辑模型 14、在系统分析过程中,一般用来描述管理业务状态的是管理业务流程图和表格分配图 15、管理信息系统编码的确定是在系统设计阶段 16、利用算术级数法,代码12345的校验码是6 17、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是工作文件 18、对于大型程序,最后考虑的是效率 19、经理信息系统的专门的使用者是财务人员 20、主控制和调度程序调试是为了验证处理结果的正确性 21.使管理人员能掌握资源利用情况,并将实际结果与计划相比较,从而了解是否达到目的,并指导其采取必要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信息是属于什么级别策略级 22.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H.A.Simon)教授指出:以决策者为主题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的四个过程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实施评价 23.人在信息处理上的特点之一是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 24.与一个公共标志有关的数据项的集合是记录 25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不包括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26.数据的逻辑组织面向外部设备27.联机实时处理的特点是面向处理 28.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人机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29.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式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的是管理者 30.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的生命周期发中,在进入实质性的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31.能够表示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是数据流程图 32.管理信息系统编码的确定是在系统设计阶段 33.双工系统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4.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是工作文件 35.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时,任何程序均由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组成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36.原始信息搜集的关键问题完整、准确、及时地收集记录信息 37.智能决策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属于决策科学发展的哪个方向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发展 38.人在信息处理上的特点之一是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 39.为了使搜集的信息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形式,必须代码化 40.与一个公共标志有关的数据项的集合是记录 41.数据的树型组织中记录的关系是层次关系 42.应用程序对数据的非依赖性是指数据的数据的独立性 43.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不包括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44.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式中,“真实系统”的输入信息是决策 45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由开发者很快开发出一个初步的原型系统,原型是可运行的模型 46.数据流程图能够完全描述系统系统的逻辑模型 47.过程重组的中心是企业流程 48.区间码不包括顺序码 49.息系统流程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因此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前提是已经确定了系统的边界,数据处理方式和人机接口 50.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实施的阶段是系统设计 51.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时,任何程序均由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组成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52.下述系统中,需要首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是ERP 53. 54.决策问题的类型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划分,其中不包括模糊决策问题

2019年10月自考必备管理信息技术重要考点

自考管理信息技术考试重点 以下是历年考试重点知识点。在进行复习时请将知识点对照历年考试的题目重点复习,特别注意答题的技巧。另外有些知识点只帮大家简单列出来,大家还得根据我上课给大家讲的进行扩展记忆。 一、掌握各种I/O设备及存储器 1、输入设备:将数据输入进计算机。如鼠标、键盘、话筒。 2、输出设备:将数据从计算机中输出来。如显示器、打印机。 3、打印机的类型,如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针式打印机、高性能打印机。 4、存储器 主存储器:通常叫做内存,优点:存取速度快、容量小、断电信息会丢失。 内存又分为:ROM、RAM: ROM:容量相对小,断电信息不会丢失,一般用于存储计算机开机运行的程序。 RAM:容量相对大,断电信息会丢失,一般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程序。内存的容量主要是指RAM(DRAM和SRAM的容量) RAM又分为动态(DRAM),速度慢,一般用作计算机的内存、

静态(SRAM),速度快,通常用作告诉缓存。 辅助存储器:通常叫做外存,如硬盘,光盘。 优点:容量大、断电信息不会丢失。缺点:存取速度慢,不能被CPU 直接执行,要先调入内存才能被CPU执行。 存储卡:也称SD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新一代记忆设备,它被广泛地于便携式装置上使用,例如数码相机、个人数码助理(PDA)和多媒体播放器等。 特点: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使用简单,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在不同的数码产品之间交换数据。 网络存储:直连式存储DAS、网络存储设备NAS、存储网络SAN 特点:充分利用资源、成本低、方便 二、两种网络类型:C/S 服务器/客服机结构和点对点结构 C/S结构是由客户端计算机和服务器组成的网络结构。服务器是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主要管理硬盘、打印机或网络连接。客户端是PC 机,用于执行应用程序。特点如下: 1)、支持高平台的服务器。 2)、支持多种关系型数据库的服务器。 3)、支持多种机型和多种操作系统。 4)、网络性能高。 5)、前台采用window做图形用户的标准界面。 更简单的说就是:集中存储数据,管理维护更为方便。

2014秋季公共关系学机考复习题

新为平台公共关系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2、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3、服务型模式以提供各种优惠的服务工作为主,目的是以实际行动获得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4、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得对,10%靠宣传。√ 5、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公众的消费主要是由消费心理支配的。√ 6、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内部公众,良好的员工关系,可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7、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相比,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8、公关广告和商品广告都属于付费的宣传活动。√ 9、人际传播的情感影响力往往要超过大众传播,主要得力于说话人的表情和目光。√ 10、组织的任何一次对外开放活动都应确定一个主题,即通过这次活动让对象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取得了什么效果,达到什么目的。√ 11、公共关系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企业名牌战略的定位及其传播上。√ 12、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组织信誉已成为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之一。√ 14、公共关系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从内部做起。√ 15、组织的自我期待形象,是一个组织自我希望具有的社会形象。√ 16、公关宣传要尽量选用中性的词语,显得平易近人,慎用最高级的赞语。√ 17、公共关系不是人际关系,但它可以运用人际关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8、CI是一种信息传达的象征和符号,而非企业形象和个性本身。√ 19、具像符码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外延扩充受到明显的局限,所包含的意义有限。√ 20、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公众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消费心理支配的。√ 21、公关广告和商品广告都属于付费的宣传活动。√ 22、政府在国内开展公关工作,一般不需要提高知名度。√ 23、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24、态度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加工作用”。√ 25、协议区是谈判双方争夺的利益范围,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26、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27、一般来说,公众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仅一个,即客观原因。√ 28、出资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有助于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社会大环境,所以赞助活动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要目的的。√ 29、CI设计一经导入,就不可改变。× 30、整合营销传播就是要优化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资源。× 31、知名度是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赞许的程度,是反映组织社会名气大小的客观指标。× 32、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施加影响的对象是组织的所有公众。× 33、经营策略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时所遵循的最高指导原则,它为企业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 34、全面评价公关礼仪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作用是“通行证”和“奠基石”。× 35、社会交往过程中,不必考虑参加人员的身份、人数、接待规格等方面的对待原则。× 36、名门战略就是利用一些产品形象,来提升企业整体的形象。× 37、与企业相比,事业团体的突出特点就是非营利性,所以完全不具有经济功能。× 38、公共关系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科学。× 39、引进西方的经验就可以推动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 40、界点是谈判者制定价格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全部谈判的价值基础。× 41、出资赞助公益事业,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社会大环境,所以赞助活动是以提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历年试卷及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试卷及答案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关于管理信息,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B.管理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特点 C.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D.管理信息作为资源具有消耗性 2.按决策层次信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属于战略信息的是( A ) A.市场需求信息 B.库存统计信息 C.销售业绩信息 D.产量统计信息 3.能够用二维表形式来表示的数据库模型是( C ) A.网状模型 B.层次模型 C.关系模型 D.对象模型 4.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子网的组成主要包括:通信线路和( ) A.通信软件 B.主机 C.通信控制机 D.终端控制机 5.模拟通信信号带宽的含义是( B ) A.传输速率 B.频带宽度 C.复用率 D.电缆的粗细 6.在Visual FoxPro中,通过对话框操纵数据库的工作方式是( B ) A.程序执行方式 B.传统人机交互方式 C.命令执行方式 D.新式人机交互方式 7.在C/S模式的局域网服务器中,应当安装网络操作系统、用户共享软件及( D ) A.TCP/IP协议 B.用户操作系统 C.本地通信软件 D.用户软件资源 8.微型机的只读存储器包括掩膜ROM、EPROM和( C ) A.Cache B.RAM C.PROM D.SAM 9.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中,系统模型的基本单元是( B ) A.数据 B.对象 C.实体 D.类 10.用购买应用软件产品方式开发系统的主要风险是( C ) A.开发费用较高 B.开发周期较长 C.实施费用较高 D.可靠性比较低 11.在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中,主要分析( D ) A.经济、技术、操作方面的可行性 B.经济、技术、人员方面的可行性 C.经济、技术、进度方面的可行性 D.经济、技术、运行方面的可行性 12.数据流程图是自顶向下逐层描述系统的工具,下图属于( B ) A.第一层数据流程图 B.第二层数据流程图 C.第三层数据流程图 D.第四层数据流程图 13.在数据流程图中对例外和错误情况的处理( B ) A.暂时不用考虑 B.会非常复杂 C.需要全部反映 D.应随机解决 14.决策表的内容包括:判断条件、处理行动、所采取的行动和( D ) A.相同条件的组合 B.不同条件的组合 C.相同行动的组合 D.不同行动的组合 15.E—R模型中的“联系”是指( A ) A.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 B.同一实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C.实体和属性之间的联系 D.不同实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16.A模块筛选符合条件的记录,并反复调用B模块进行处理。A与B模块的调用关系是B A.选择结构 B.循环结构 C.顺序结构 D.调用结构 17.以下属于非法耦合的是( C ) A.上级模块向下级模块传递控制信号 B.下级模块对上级模块传递控制信号 C.同级模块之间传递数据或控制信号 D.上级模块向下级模块传递数据信号 18.“客户”数据表结构为:客户编号、手机号、购物金额,合理的字段类型为( D ) A.字符型,字符型,字符型 B.数值型,数值型,数值型 C.数值型,数值型,货币型 D.字符型,字符型,货币型B 19.以下关于“索引”操作的正确描述是( ) A.“索引”不能改变数据表中记录的显示顺序 B.“索引”不采用新的数据表存储重排的记录 C.“索引”不能按递减方式重排显示全部记录 D.“索引”不适合SQL语言的查询 20.“模块凝聚”反映了( C ) A.模块本身内在联系是否存在 B.上下级模块间联系是否存在 C.模块本身内在联系是否紧密 D.上下级模块间联系是否紧密 21.在Visual FoxPro中,输出界面的最常见形式是( A ) A.报表 B.表单 C.图表 D.查询 22.关闭表单标题栏左端图标的属性是( ) A.ControlBOX B.Closable C.Caption D.TitleBar 23.可以运行的“管理”菜单文件是( )’ A.管理.MNX B.管理.MNT C.管理.MPX D.管理.PRG 24.要创建动态下拉菜单,必须在菜单设计器“结果”列下拉菜单中选择( A ) A.子菜单 B.过程 C.命令 D.填充名称 25.不属于系统实施阶段工作的是( C ) 浙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试卷第1页共34页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理学(一)试题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法理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法可以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其表现之一是() A.法引导市场经济的运行 B.法确认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 C.法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D.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 2.关于普通法法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该法系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 B.该法系也叫英美法系,有英国和美国两个支系 C.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属于典型的普通法法系地区 D.该法系的发展曾经历过衡平法兴起的时期 3.夫妻之间相互扶助的义务属于() A.绝对义务 B.相对义务 C.公义务 D.可转让义务 4.人格权属于() A.公权利 B.对世权 C.对人权 D.相对权 5.提出最好的立法在于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法学派别是() A.自然法学 B.分析法学 C.功利法学 D.历史法学 6.由同类法律规范组成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被称为() A.法律渊源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律体系 7.“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坚持此种法律本质观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8.以下诸项中,不属于 ...行政制裁的是() A.行政处罚 B.劳动教养 C.行政处分 D.罚金 9.关于法制民主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制民主化要求法制的各个环节都坚持民主原则 B.法制民主化是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成果 C.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必要实行民主化 D.法制的民主化决定民主的性质 10.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 A.地方性法规 B.部门规章 C.单行条例 D.地方性规章 11.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诸形式中,属于立法机关专门立法活动的是() A.法律清理 B.法律汇编 C.法典编纂 D.法律解释 12.我国法律在对人的效力方面所采取的原则是() A.属人主义与保护主义

2017年10月自考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试卷 (课程代码00051)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企业活动中,按管理层次分类处于最底层的信息是 A.战略信息B.战术信息C.业务信息D.决策信息 2.晓明将自己淘汰的笔记本通过网络购物平台卖给了小立,在电子商务中这种交易行为属于 A.B2B B.B2C C.C2C D.C2D 3.CRM系统是 A.企业资源规划系统B.供应链管理系统 C.客户关系管理系统D.决策支持管理系统 4.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处理的4方面信息简称4P,其中不包含 A.产品B.促销C.渠道D.人员 5.TCP/IP协议分为 A.3层B.4层C.6层D.7层 6.具有面向主题、集成、相对稳定、反映历史交化特征的数据集合,称为A.数据仓库B.数据库C.元数据D.并行数据 7.每名读者可借阅多本书,一本书可被多名读者借阅,则读者和图书之间联系类型是A.1:1 B.1.N C.M:N D.N:l 8.删除表的SQL命令是 A.DROP B.LOAD C.UPDATE D.DELETE 9.关系模式R(A,B,C,D)中,存在函数依赖{A—B,A—C,B--D},则R的最高范式为A.1NF B.2NF C.3NF D.4NF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数据模型组成部分的是 A.数据结构B.数据控制C.数据操作D.数据完整性约束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是 A.关键成功要素法B.原型法 C.瀑布模型法D.面向对象方法 12.战略一致性模型包括业务战略、信息技术战略、业务流程与组织、信息技术框架及其对应关系,下列关于战略一致性模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该模型可以看出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自考模拟试题及答案(7):管理信息系统

自考模拟试题及答案(7):管理信息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信息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物流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B.滞后于物流 C.不存在失真的现象 D.具有反馈功能 2.信息系统的核心是( ) A.计算机 B.网络 C.其它信息技术 D.以上均对 3.管理的本质是( ) A.达到目标 B.协调 C.决策 D.程序 4.提出“虚拟企业指通过技术把人、资金和构思网罗在一个临时的组织内,一旦任务完成即解散组织”的是( ) A.S. Malone

B. Business Week C.Harrison D.台湾《经济时报》 5.有关主存储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价格较贵 B.存取速度快 C.容量较大 D.存在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有关数据 6.下列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应用简单 B.打破了时空局限 C.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 D.使全球资源可高度共享 7.目前大多采用分组交换为基础的数据通信网是( ) A.局域网 B.广域网 C.城域网 D.因特网 8.通常用于大型(跨国)连锁集团内部经营或营销信息的沟通过程的是( ) A. Internet B. Extranet

C. Intranet D. Intranet/Extranet 9.关系表学生(学号,姓名,年龄,专业,籍贯)中,主码为( ) A.学号 B.姓名 C.年龄 D.专业 10. Access中,若某字段前多了一个钥匙形状的标志,则表明该字段( ) A.被选中 B.为主关键字 C.待修改 D.定义完成 11. Access中,查询1981年出生的人员记录的准则表达式为( ) A.Year[出生日期]=1981 B.Year([出生日期]):1981 C.Year(出生日期)=1981 D.Year[(出生日期)]:1981 12.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先要提供一个原型,再不断完善,原型是( ) A.系统的概念模型

公共关系学答案

《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册1-4全部答案 公共关系学作业1第1章—第4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3.揭丑运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他们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损害公众利益作为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有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传播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揭丑运动”。(又称“扒粪运动”) 4.爱德华·伯尼斯:使公共关系由一种活动、一种社会现象变为一门科学的杰出人物是爱德华·伯奈斯。他从1923年出版第一部公共关系著作《公众舆论之凝结》,到1952年完成教科书《公共关系学》,使公共关系的原理和方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组织应该在确切了解自己的公众的基础上来进行组织的传播工作;通过“投公众所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于伯奈斯将公共关系引上了科学的轨道,被世人誉为“公共关系泰斗”。 5.全员公关:全员公关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其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理搞好公关工作。 二、判断正误并更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信息系统试题 课程代码:023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系统除了具有层次性、目的性的特性之外,还具备 A.无边界性 B.整体性 C.非相关性 D.静态性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元素包含通信子网和 A.资源子网 B.计算子网 C.传输子网 D.交互子网 3.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可以理解为一个二维表,这个二维表称为 A.关系 B.元组 C.属性 D.主码 4.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中,具有省时、省事优点的方式是 A.独立开发和委托开发 B.委托开发和购买现成软件 C.独立开发和合作开发 D.合作开发和购买现成软件 5.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管理包括的过程有成本估计、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以及 A.成本核算 B.系统规划 C.资源计划 D.成本变更 6.在可行性分析的各项工作中,关于项目的支出费用和取得的收益分析属于 A.技术可行性分析 B.管理可行性分析 C.时间可行性分析 D.经济可行性分析 7.数据流程图中,系统以外与系统有关联的人或事物指的是 A.数据流 B.数据处理 C.外部实体

D.数据存储 8.在下列选项中,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解正确的是 A.精确描述原有业务流程 B.以简洁描述业务流程为目标 C.对原有业务流程翻版或简单描述 D.对现有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 9.数据字典中,用以描述数据的来源或去向的条目是 A.数据流 B.加工处理 C.数据结构 D.数据存储 10.系统分析阶段的最后一步是 A.分析优化 B.系统调查 C.可行性分析 D.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产生 11.系统设计时,要求各模块独立性强,模块内部关系紧密,模块间的相互依赖较少,这属于系统设计的 A.系统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可靠性原则 12.根据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系统设计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具有独立性的子系统和模块,其中独立性是指 A.子系统和模块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模块间具有较高的联系性 B.子系统和模块内具有较低的相关性,模块间具有较低的联系性 C.子系统和模块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模块间具有较低的联系性 D.子系统和模块内具有较低的相关性,模块间具有较高的联系性 13.目前我国使用的手机号码为11位,其编码规则为:前3位是网络识别号,第4~7位是地区编码,第8~11位是用户号码。这种代码设计属于 A.顺序码 B.层次码 C.特征码 D.助记码 14.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信息系统的评价除了包括立项评价、结项评价外,还包括 A.计划评价 B.实施评价 C.中期评价 D.运行评价 15.在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体系中,对设备的运行环境,如温度和湿度,采取预防措施的活动,属于 A.物理环境安全控制 B.软件及数据安全控制 C.网络安全控制 D.计算机操作安全控制

2018年自考《法理学(一)》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法理学(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根据是否允许当事人或法律关系参加者进行自主调整、自主确定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可以将法律规则分为( )。 [A] 调整性规则和保护型规则[B] 授权性、义务性和禁止性规则 [C] 绝对性和相对性规则[D] 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2、法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 )。 [A] 法律原则[B] 法律概念[C] 法律规范[D] 法律行为 3、司法机关对其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属于( ) [A] 行政解释[B] 司法解释[C] 立法解释[D] 学理解释 4、行政法律关系属于( )。 [A] 平权型法律关系[B] 隶属型法律关系 [C] 一般法律关系[D] 具体法律关系 5、西方最早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学说起源于( )。 [A] 古雅典[B] 古希腊[C] 古罗马[D] 古埃及 6、把法的规范作用划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和强制作用的划分方法,是按照法的( )。 [A] 行为的主体不同[B] 法律调整的范围不同 [C] 立法意图的不同[D] 行为方式的不同 7、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 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D]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法治等于法制 [B] 法治代表着一种法律精神 [C] 法治是民主的法制模式 [D] 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9、我国的司法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和( )的解释。 [A] 司法行政机关的解释 [B]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C]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 [D] 国务院的解释 10、行政处分适用的对象是( )。 [A] 全体公民[B] 法人[C] 国家公务员[D] 社会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下列有关法的阶级本质的表述中,哪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学说( )。 [A] 一国的法在整体上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B] 历史上所有的法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doc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新系统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系统(数据一体化和系统开发的一体化),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技术基础。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按核心业务活动分类:电子业务系统(服务于组织的内部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活动和服务职能),电子商务系统(商贸活动) (2)按数据处理方式分类(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3)按管理应用层次分类(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4)按行业和业务职能分类(行业:铁路、林业、电力、港口、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职能: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统计、人力资源等职能管理信息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功能结构(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表现出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2)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的传输,加工,存储等任务],信息用户[信息的最终使用者],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工作]四大部件。) (3)职能结构(纵向视角:战略计划层[任务:为企业战略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管理控制层[任务:为企业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用于衡量企业效益,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企业资源分配方案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执行控制层[任务:确保基层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效的进行]。横向视角(职能):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综合视角[职能和管理层次]。) (4)软硬件结构(硬件:机器的实体部分;软件结构:计算机的灵魂和思想,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管理信息系统自考复习必背题

02382管理信息系统(自考复习必背题) 一章一节(信息和信息流)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信息的作用: 1.信息可以减少人们对于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是企业制定计划的基础。 3.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信息流的作用:信息流是伴随着其他的流的发生而产生的;信息流可以反映其他流的状态,对其他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信息的特性:真伪性,层次性,可传递性,可变换性,共享性。 信息的层次:战略层,策略层,执行层 信息的分类:按照认识主体分类(主观信息、客观信息) 按照真实性分类(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不确定性信息) 按照信息的运动状态分类(连续信息,半连续信息,离散信息) 按照信息的应用部门分类(工业信息,农业信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政治 信息) 按照信息的记录符号分类(语音信息,数据信息,图像信息) 按照信息的载体分类(生物信息,光电信息,文献信息) 物流:是指物品由供给地向收货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资金流:指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的经营状态的主要形式。 事务流:是指企业在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活动中产生的主要形式。 信息流:就是除了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以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章二节(管理信息和企业信息化) 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明确定义后对企业的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数据。 管理信息的特点:信息量大,来源分散。 管理信息分类:按照信息的来源(企业内部信息,企业外部信息) 按照信息的性质(常规信息,偶然性信息) 管理信息的层次:战略信息(决策信息)、战术信息(管理控制信息)、作业层信息。 企业的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 一章三节(系统和系统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含义:一个系统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所以组成元素之间具有相关性;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某一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有 机整体,所以系统具有目的性。

09年4月法理学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4月自考法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56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总的方面探究法学研究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法学分支学科,被称为() A.历史法学B.应用法学 C.理论法学D.综合法学 2.“法学”一词源自于() A.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语 B.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语 C.公元前3世纪末古希腊时期的拉丁语 D.公元前l世纪末罗马君主专制时期的拉丁语 3.不问主体的意愿如何而必须加以适用的规则属于() A.权利规则B.强行性规则 C.权义复合规则D.准用性规则 4.在法的要素中,作为法的解释和法的推理据以进行的重要依据和指南是() A.法律概念B.法律规则 页脚内容1

C.法律原则D.技术性的规定 5.将法律秩序等同于法、法制或法的体系的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A.凯尔森B.埃利希 C.韦伯D.庞德 6.法这种客体对于社会主体的关系和在这种关系中所具有的可以满足或影响社会主体需要的属性和潜能,被称为() A.法的作用B.法的价值 C.法的功能D.法的效力 7.它表现为法对社会主体和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实际影响,它体现法同外部世界即国家生活和公民生活所发生的关系。这个它是指() A.法的作用B.法的功能 C.法的价值D.法的客观性 8.恩格斯所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指() A.《法国民法典》B.罗马法 C.《德国民法典》D.《美国宪法》 9.关于民法法系的表达,下列选项中有错误 ..的是() A.罗马法是民法法系的主要支柱B.民法法系将法分为公法和私法 C.民法法系不承认法院有创制法的作用D.民法法系将法分为普通法和衡平法 10.我们将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继受和延续称之为() 页脚内容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