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单元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

第十单元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

第十单元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

杨娴部分

关键词

政治意图(political intent)

政治实体基于一定利益或政治需要,指导或影响其政治行为的既定意向和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政治目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它的基本内容便是取得、维持或运用国家政权。不同的政治实体、政治人物的政治目的往往互相矛盾、互相冲突。它们各自按照不同方向进行活动。而又彼此交互作用,使总的历史发展呈现出极其纷纭复杂和迂回曲折的图景。

(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政治设计(political intent)

政治主体为实现其根本利益而进行的分析、预测、论证,进而确立目标体系的行为过程,是政治决策的重要步骤之一。政治理想与政治利益在政治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政治设计侧重于方案的设计和目标的论证与确立。由于政治系统的复杂变化,其目标体系具有立体、多元等特点,因而政治设计是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科技手段、充分开发处理各种信息、进行宏观分析论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系统性行为过程。

(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政治颠覆性(politically subversive)

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用以表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政治潜能的术语。赫伯特.马尔库塞说,“在艺术的本性中存在着颠覆性的潜能”,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日常语言的颠覆:“艺术只有作为艺术,只有以其破除日常语言、或作为‘世界的诗文’这种它自身的语言和图像,才能表达其激进的潜能”;“语词的意义将不断抛弃它们的日常意义,它们(以及形象和音色)将不断对对象世界、对人、对自然在想象中加以改造”。(《阻碍革命和反抗》)例如在先锋派那里,“文学拒斥着言语本身的结构,这个言语结构,在整个文化史的演进中,曾连接着艺术和日常语言”。(《单维人》)

二、对主体经验的颠覆:“这种对语言结构的颠覆意味着对自然经验的颠覆”。艺术是“颠覆着知觉和知性的方式”,“马拉美的诗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的诗歌创造出知觉、想象以及姿态的新方式,这种新方式所创造的充满感性的欢乐场景,打破了日常贫乏的经验,展示着崭新的现实理想”。(《审美之维》)

三、对现存现实的颠覆:“作为文学,作品携带只有一个惟一的信息:与事物的现存状态决裂”;“艺术的真理,就在于它能打破现存现实(或那些造成这种现实的东西)的垄断性,就在于它能由此确定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对现存现实本身的反抗被马尔库塞称为“大拒斥”,即“让人和事物出场、歌唱、作响、述说的方式,即是否弃、

打碎、重建他们实际生存的方式”。因此马尔库塞称:“‘否定的力量’即艺术颠覆的潜能。”“持久的审美颠覆,这就是艺术之道。”

(王先霈.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说教(doctrinal)

宣传宗教教义。比喻生硬枯燥地空谈理论,教训别人

(1).讲解和教授。

《汉书·儒林传·梁丘贺》:“待诏黄门数入说教侍中,以召贺。” 颜师古注:“为诸侍中说经为教授。”

宋朱熹《性理六·仁》:“说教分明。” 萧乾《随想录》:“特写应让人物和事件本身去说教,容许读者从中准确地得出结论,找出教训。”

(2).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讲道理。

柯岩《特邀代表》三:“惩罚和空洞的说教都是教育无能的表现。”

(3).宗教信徒宣传教义。

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五时是释迦说教五十年,按照徒众接受的水平,分为五个时期。”

巴金《新生·四月二十二日》:“她说这许多话,就像一个说教者在传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母系社会(matriarchy)

指女性作为统治地位的阶级体系。其权利和义务通过母系来传递。这种理论认为最早的家庭关系存在于母子之间,因无从知道其父,所以母亲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并通过她来追溯继嗣关系。19世纪社会理论家,如瑞士的历史学家和法理学家巴霍芬(Johann Jacob Bachofen)和德国政治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认为“母权制”是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母系的统治和权威,以及理想的养育模式和没有暴力是社会秩序的首要基础之一。母系制曾经被认为已经被父系制所取代了。许多文化女性主义者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倡以母系社会的概念为模式,来改革西方社会的以男性为主导的体制。在美国霍皮印第安人和喜马拉雅山地卡西人的文化中,惟有妇女当家;在美国易洛魁印第安人选举酋长时,只有妇女有权提名候选人,但这都是例外。母系社会最初被认为是实际意义上的“母权”,但人类学家已经指出,在母系社会中,男性有可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如有人考察了被称为母权的东澳大利亚的原始部落,就发现其婚姻是从夫居制,对孩子的管教权主要在父亲,财产大多数由男孩继承,仅有图腾集团的传承是通过母亲传递的。而在父系社会中,女性也有可能拥有较高的地位。另外,一个社会中的母系制或父系制并不能与任何预言的形式与某种理想的养育模式及非暴力倾向相联系。现在,大多数人类学家相信,实际上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曾经存在过一个纯粹的母权社会,尽管有些地方很多妇女享有一定的特权。

(李鹏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母性(motherhood)

指母亲对子女的爱的情感。对于动物,它是一种本能。对于人类,它是一种建立在母性本能基础上后天习得的情感。人类的母性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一种深厚的慈爱,既可能是一种严格而富有柔情的爱,也可能是一种溺爱。母亲的这种情感的倾向性、深度、广度、效能与恒常性与母性的伦理观念、文化素养有关。由此可以证明它既有生物性,又具有文化性。母爱对于子女的社会化是十分重要的。

(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情感(sentimentality)

亦指感情,是人对现实的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如:愉快、忧愁、赞叹、激动、愤怒、恐惧等不同形式的体验。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高雅云.社会心理学词典[M].昌平: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355.)

是指在感知、思维和感情上的独特反应方式,是对他人的悲伤和欢乐具有一触即发的反应……对人类同情心与祝福他人的强调……有助于增强社会意识及公共责任感……与自己的悲伤不同,对他人的悲伤所产生的同情本身也是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因此应当作为一种本身就具有价值的东西加以追求。在大众道德观里,总是挥洒同情之泪便是良好的教养与贤德之心的标志。

(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话语(discourse)

曼弗雷德?弗兰克在《论福柯的话语概念》一文中是这样界定话语的:话语是一种言说,或具有(不确定的)长度的一次谈话,其展开或自发的展开并不受到过分严格的意图的阻碍。

在福柯的《话语的秩序》和《知识考古学》中,“话语”的定义是以“陈述”或“已言说的事物”为参照系的。福柯把这些陈述看做一种非常特殊的事件:即维系于某一特定的历史语境,同时又具有重复的能力。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介于基本存在状态的语言与语言应用的言语两个层面之中的另一个层面,它既产生于言语领域,又能产生于语言的领域,而且能在第三个层面展示出一个绝对客体的层面,这个层面构成一种相对自足、自律的系统,它自然可以与语言系统分享一些共同属性,但这并不妨碍它自身能够超越于语言及言语意义的一种更高程度的复杂性,这就是第三层面,即话语层面。

(沈立岩.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名著精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话语构型(formation of discourse)

又译“话语构成”、“话语形构”、“话语的构成规则”。

米歇尔?福柯说,“我们在话语构型的名义下所描述的东西,严格地讲,是一些陈述群,就是说,是一些词语性能的整体”,只不过“是在陈述的层次上连接起来。话语构型的分析就是一种陈述的描述”。

“那些被作为‘话语构型’确定下来的东西强调在陈述的特殊层次上被说出的事物

的一般方面。我们在分析它时所涉及的四个方面(对象的形成、主体位置的形成、概念的形成、策略选择的形成)与陈述功能实施的四个领域相吻合”。反过来“我们同样也可以说,陈述的描绘和陈述层次构成方式的描述通向话语构型的个体化”。“话语领域具有优先性,在这种优先性中,它决定了非话语的事件。这也就是说,社会—机构的领域只有在一种特别的话语构型之内被表达出来,它才能获得一种意义或者一种统一。”

(王先霈.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

是指建立话语的关系序列或关系网络的活动,在米歇尔.福柯那里几乎也就等同于“话语”本身。

福柯说:“这些关系是话语的极限:它们向话语提供能够言及的对象,或者更恰当地说……它们确定着话语为了能够言及这样或那样的对象,能够探讨它们,确定、分析、分类、解释它们所应该构成的关系网络。这些关系所标志的不是话语使用的语言,不是话语在其中展开的景况,它们标志的是作为实践的话语本身。”

福柯还特别强调,“这个被称为‘话语实践’的东西”不能同表达行为、理论活动、某个说话主体构造句子的“能力”之类的混淆起来。

(《知识考古学》)

斯图亚特.霍尔解释说:“各种话语是指称或构造有关一个特定话题的实践──一组观念、形象和实践活动(或其构型),它们提供谈论一个特定话题,即社会活动或社会中制度化情境的方法,提供与此有关的知识和行为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的方式。如我们所知,这些话语构型规定了在涉及社会活动的一个特定的话题或场所的构造和实践方面,什么是恰当的,什么是不恰当的,规定了在那种语境中什么知识被认为有用、相关和‘真实’,哪些种类的人或‘主体’体现了其特点。‘话语的’成了普通的术语,用来指称把意义、表述和文化视为构成性的任何途径。”

(《表述──文化表述与意指实践》)

(王先霈.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讨论题

1. 在汤普金斯对斯托夫人的讨论中,文本和历史是如何相互构建的?其“新历史主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本和历史互证,文本与历史的互文关系。

?用文本证历史。文本作为历史的下列保存和阐释媒介的作用,说明了文本对外部世界(历史)的指涉作用,正是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性”的体现。

?无论是斯托在奴隶制时代的小说创作,还是汤普金斯在新时代的新阐释,都是在把历史变为文字文本的前提下所进行的选择、涂抹和解读,都是经过语言凝聚、置换、象征和与文本有关的两度修改的历史描述,都是一段历史或历史事件的描述性建构。

?在汤普金斯对斯托的讨论中,引用了小说原文的三个段落作为其论点来源与论据资料。《汤》这部文本转化为文献并成为她评判历史的依据,再次充当阐释的媒介。

?用历史证文本。文本对于历史的下列反映和能动塑造的作用,说明了历史承载于文本之中,正是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的体现。

?汤普金斯将斯托的小说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下,在政治斗争和宗教思潮中探讨女性的“情感力量”,讨论小说产生的具体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通过对比情感小说与美国哀史这两种形式的文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说明文本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体制、阶级立场的产物。

?以新的眼光对《汤》的革命与保守项目进行了解读,从纵向时间轴对斯托的文本内容、价值观念、家庭制度和对奴隶制废除的历史意义,此时不同于《汤》创作时代的社会历史性和反抗奴隶制的反动意义,文本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富有了革命女性主义精神,具有时间意义和时间内容,不仅是奴隶制的不道德、母亲的道德权威、基督教提供拯救,而且是通过分析《汤》的政治性和相关的历史文本,突显出女性的全球性使命感和革命力量,对历史进行重写和重构。

?把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把文本当作历史性的“事件”,历史的“反映”,历史得以现形的场所。

2. 汤普金斯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描述成一部激进的革命女性主义作品。你赞同吗?你如何解释这种说法和小说明显的保守倾向之间的矛盾?

?赞同。斯托是一名积极的废奴主义者,她正是为了回应1850年美国通过的第二部《逃亡奴隶法》而写就了这部小说。

?斯托为了其特别的政治意图,将词语按照其政治设计的要求塑造出历史远景,把她的读者当作美国公民——实现政治颠覆性的力量,摧毁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说服整个民族为解放奴隶不惜一战。

?全书都被同一个主题所主宰:奴隶制度的罪恶与不道德,几乎每一页都在积极推动着“奴隶制度不道德”这一主题。

?通过对黑奴制度拆散他人家庭的刻画,以故事叙述的口吻(如:黑人奴隶母子及家庭各自的被强行拍卖和被硬生生拆散的惨痛事件和辛酸逃亡经历)和布道的方式(如:在载着汤姆前往南方州的轮船上,有一名白人女性这样说道:“奴隶制的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对感情和亲情的践踏——比如拆散人家的骨肉。”),展现了奴隶制的破坏天性,或明或暗地直指其恐怖残忍和罪恶。

?从当权的奴隶制奴隶主的手中拯救奴隶,这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尖锐批判与激励抗击,是一场边缘人物的激进革命,因此《汤》是激进的革命性作品。

?斯托在书中给予了众多女性浓墨重彩的描写,把母性当作所有美国人生活中的道德与伦理模范,表现了另一个主题:女性的道德力量与圣洁。

?通过对带着小儿子逃亡并最终与其全家团聚的黑奴伊丽莎和“理想的基督徒”小伊娃等女性的角色塑造,斯托展现了女性伟大的母性力量和感化精神,认为“女性能够拯救她们身边的人,哪怕是最不道义的人”。

?身为女性作家的斯托以女性的经历感受为写作中心,展现了女性的情感拥有改善世界的力量,重申女性所发挥的影响的重要性,因此《汤》是革命女性主义作品。?至于上述与作品的保守倾向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的历史主体和历史话语的必然结果:

?第一,权力关系(深植于心的最传统的价值——宗教、母性、家庭、亲情,对既成的生活模式和传统信仰的依赖,对母系社会妇女作用和家庭制度的信念)。?第二,文本的历史性(文本不可避免地具有当时的社会历史性,是当时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体制的阶级立场的产物,因此只能是斯托所在的中产阶级妇女阶层物质和精神形态的反映)。

3. 斯托所突出的“保守性”(对家庭价值、妇女作用、宗教信仰、人际关爱的强调)正是南方社会的价值基础,也是南方借以反对北方的托词,却被斯托的小说彻底“颠覆”了。斯托使用了哪些新历史主义所说的文本策略?

?斯托使用了颠覆与抑制策略。

?她把“神学同政治相结合,而政治同向上帝之国迈进联系在一起”,使这个思想贯穿于小说的始终。

?小说中体现深厚“基督之爱”的,正是在传统小说中位居次要地位的一群家庭妇女,由次要角色代表正面主张,正是一种颠覆方式,质疑这种爱在当时主导意识形态中的缺失。

?她采用的手法是要“展示”、“证明”这种爱,这么做本身就是一种质疑行为,直接产生于教会、法庭、机构、制度等各种权力体制。

?用以“颠覆”这些代表奴隶制(男性)权力体制的,竟然是(女性)基督教“家庭”,这个母系社会构成了斯托小说政治颠覆性最强的一面。

?可是这又并不会真正危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更不会“侵损秩序的根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是为了抑制这种颠覆,才使得美国社会需要弥补爱的缺失,需要废除不得人心的奴隶制,这样做才可以“强化自己的统治”。

?斯托还使用了协和的文本策略。

?文中所颂扬和依赖的对抗奴隶制度的力量看似伟大,实则轻薄飘渺,脱离于实际的社会现实之上,显得更加虚幻无力。

?奴隶有废除奴隶制的需要,却处于最底层,被统治,被鱼肉,只能以颠沛流离的辛酸逃亡为抗击方式,只能借信仰基督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激进的颠覆意志。?社会某些阶层有废除奴隶制的想法,却没有足够的力量(乔治少爷亲近奴隶阶层,却只能靠以奴易来的钱维持教育和生活成本)。

?解放奴隶的方式正是以认可奴隶制度的存在为前提,以奴隶主的交易规则,用金钱换取自由,按照奴隶制的秩序来避免残害(乔治逃亡加拿大,想挣钱赎回妻儿家庭;奥古斯丁向海利买得汤姆,用钱换得庇护)。

?政治阶层有废除奴隶制的可能,却没有革命意志(参议员虽心中隐隐认为新法律有悖于基督教义,但仍坚定地因循法律并笃信,不敢留下可怜的伊丽莎,只出于人道的救助)。

?最具反叛精神的托普西却正是奴隶主人和奴隶同阶层,斯托眼中需要“教育”的对象,最终也被乖乖“驯化”成听话的孩子——奴隶孩子。

4. 汤普金斯在文中说:“正是斯托的这种保守主义——她对集成的生活模式和传统信仰的依赖——才使她的小说具有潜在的革命性。通过把这套信仰推向极端并坚持将它们推而广之,不是只应用于市民生活的某一个孤立的角落,而是普及到所有人

类事务的方方面面,斯托意在促使她的社会产生一种剧烈的变革。”讨论这段话的意思。

?斯托通过对一种文化的主要信念进行确认,使之服务于对理想的憧憬:摧毁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书中闪现出的那幅人间理想图景深植于最传统的价值——宗教、母性、家庭、亲情,虽属于既在秩序所含纳的保守元素,但也正是受众面最广的,因此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具有潜在的革命性。

?斯托把日常生活中实现的基督之爱,把母性的家庭制度上升至最高主题,并且将这个“尘世上建立的天国”推广到社会的每个方面,转化为新的统治意识形态,这与当时的社会秩序大相径庭。人为造成的体制统统被理想社会所代替,国家机器的暴力统治被母系社会的母性感化所代替,这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全方位颠覆。?用小说文本能动地塑造了一段历史——理想国的历史,强烈的对比,从而对既有社会秩序进行批评和否定,“弃”也意在“扬”,即激励整个民族为解放奴隶不惜一战,对社会进行一种剧烈的变革,向着道德高尚的精神主义基督之国迈进。

关键词

权力(power)

指渗透在我们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关系中的控制和抵制关系,也是我们生存的生产性的构成部分。

“福柯原意系指一种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同时它又作为知识场域中渗透一切的物理性力量支配着社会运转及制约控摄。”

(凯瑟琳·伽勒尔.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我们不应再从消极方面来描述权力的影响,如把它说成是‘排斥’、‘压制’、‘审查’、‘分离’、‘掩饰’、‘隐瞒’的。实际上,权力能生产。它生产现实,生产对象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个人及从它身上获得的知识都属于这种生产。”(《规训与惩罚》)

“权力必须作为流通着的东西,或者作为只以链条形式发挥功能的东西而被加以分析。它决不局限于这里或那里,决不局限于任何人的手里,决不作为一种商品或一分财富而被使用。权力通过一种类似网络的组织被使用和被实行。并且,个人不仅在权力的脉络之间流转,而且他们永远处于这样一种位置,既体验到权力的支配同时又实行着权力。”(《权力—知识》)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如斯蒂芬.葛林伯雷等人承袭了福柯的权力理论,他们将自己的目的说成是:“为了表现人──表现‘自我’──而对一种具体的权力形式的后果获得一种具体的理解,这种权力既集中在某些专门机构之中──例如法庭、教会、殖民当局与宗法制家庭──同时也散见于思想意义结构、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中间。”(《〈文艺复兴自我造型〉导论》)

弗兰克.伦特里契亚评述说:葛林伯雷对权力所作的描述“不仅保留了福柯这位大师一再坚持的权力具有具体的规定性,可以说,它具有具体的可知性的观点,而且还保留了他逐渐向一种权力是难以捉摸而又确实没有界限的观念变化的趋势;这种观念认为,权力不是被限定死的,而是不知其所在又无所不在,它充斥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从而使社会集团之间的一切冲突和‘竞争’都只不过变成了政治纷争的表现,变成了预先安排好的、在整体力量的基础上进行斗争的场所;这种整体力量制造出‘对立’来作为其虚假的政治效果之一。”(《福柯的遗产:一种新历史主义?》)(王先霈.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象征暴力(symbolic violence )

美国批评家理查德.特迪曼解释说:“…象征暴力?暗示着某种区分原则的强制性推行。更一般地说,它暗示着对任何一种符号性表达形式(语言、概念、描画)的强制性接受。语言的使用者对是否接受或摒弃这些原则、表述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因为它们正深植于符号介体之中。

在布尔迪厄和让.克劳德.帕斯龙的《再生产》一书中,国家的教育职能被视为符号性暴力的典型形式。因为学生──慑于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权威的淫威──往往被迫根据学校教育所灌输的对于事物的解释,像对待教材一样去设想他们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自基佐的时代开始,教学计划的实施已成为上述目的的手段,因此年级、班级之…级?早已成为文化中的主要事实。正如该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了解的,学校的课堂教育决定了生活,这不仅是因为你上的课(class)决定了你能进入的班级、年级,

以及社会等级,而且还因为在课堂中我们学会了分门别类、划分等级。”“把这一点用我前面所提到的术语表达出来,在现实的社会构成中分类、分级总意味着象征暴力,而象征暴力永远是预先安置好的。暴力总是用来对付某些人的。因此根本不存在公正、单纯的范畴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不是在纯逻辑中的话),差别必然意味着等级制度………级?这一概念本质上是用于权力分类的。”(《所在见教,有无种类?》)

(王先霈.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他者(others )

他者表示根本的另我性(alterity),这种另我性超越了想象界的虚幻的他人性,因为它并不能够通过认同而同化。拉康将这种根本的另我性与语言和法律等同起来,所以他者属于象征秩序。事实上,他者之所以是象征的,原因就在于它在每个人那里都被特殊化了。拉康说:“所谓他者,指的是因为借助言语而在任何关系──于中这种借助扮演了某种角色──中涉及的那个处所。如果它在他者中说话,无论主体听见与否,那是因为主体正是在那里以某种方式找到了他有意义的位置,这种方式在逻辑上先于任何所指的觉醒。对它在那个位置,亦即在无意识中所说内容的发现,使我们得以理解他以何种分裂为代价而构成。”(《拉康选集》)

但是,“作为另一个主体的他者”永远次于“作为象征秩序的他者”。“他者首先应被理解为一个处所,言语就在这个处所里构成。”(拉康《精神病》)我们只能在第二层的意义上谈到作为一个主体的他者,在这个意义上,主体可以占据这个位置,并由此为另一个主体“体现”他者。

言语并不始于自我,甚至也不始于主体,而是始于他者;在谈到这一点时,拉康特别强调言语和语言都是超越人的意识控制的;它们来自另一个地方,意识之外的地方,因此“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拉康将他者设想为一个地方,以此暗示了它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精神场所,无意识在那里被描述为“另一个场景”。

对幼儿来说,首先占据他者位置的就是母亲,因为正是她接受了婴儿最初的哭求,并回溯性地将这些哭求当作某种特定的信息。当幼儿发现这个他者有所欠缺并不完整时,阉割情结就形成了。换言之,在他者构成的能指宝库中,总是有一个能指未到达或者逃脱了。那个神秘而完满的他者并不存在。1957年,拉康以划了线的A表示这个不完满的他者,这个被抹除了的他者。

根据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它指主导性主体以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以界定。“他者可以指代一切,从不可阻遏的愉悦到社会所拒斥或不稳定的事物,到道德污染、梦魇,到梅毒。”

一切表述活动都会产生一个边缘化的或者遭到排斥的“他者”。

(王先霈.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暴力模式(mode of violence)

第一种暴力模式存在于“外部”世界,是简的言语的对立面。她遭遇的暴力表现为多种形式:坏亲戚、坏老师、。他们的暴力实在特定文化和特定阶级意义上的暴力。在简与她的姨妈兼继母里德太太对抗的一幕,我们见证了简的自我与“他者”直接

发生的数次对抗中的第一次。

第二种形态的暴力,简把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描述为绑缚在身上的重压,事实上等于针对个体的暴力行为。她的描述能力本身变成了一种暴力模式,她围绕“自我”与“他者”两极对世界进行了重新建构。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意识躯体(body of consciousness)

意识

是指人所特有的、通过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将“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概括为“一句话”,即“人们的意识”。而“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恩格斯《〈反杜林论〉准备材料》)。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里的“人们”则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夏洛蒂勃朗特让简从人的身体表面推测思想深处的时候,作者有效地把意识从身体内部的发源点分离出来。当时有一批作家、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描述过一种自我发端的意识躯体,它包含在肉体之内但又与之分离。他们在创作中重新描写人体,展示如何反过来从肉体中解读出意识的具体特征。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压抑假说(the repressive hypothesis)

维多利亚时期是性压抑时期。人们首先必须把它还原到语言层面,控制它在话语中的自由交流,把它从言谈对象中剔除出去,禁用明显表现性的词语,从而在现实中控制性。这样,甚至连这些禁忌也害怕直呼性。现代人也羞于说性,相互之间传递的唯一禁忌游戏就是:通过一直保持缄默,来强迫人们闭口不谈性。

性经验被小心翼翼地贴上封条。它只好挪挪窝,为家庭夫妇所垄断。性完全被视为繁衍后代的严肃的事情。对于性,人们一般都保持缄默,惟独有生育力的合法夫妇才是立法者。他们是大家的榜样,强调规范和了解真相,并且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同时,享有发言权。上自社会,下至每家每户,性只存在于父母的卧室里,它既实用,又丰富。除此之外,其余的人对性都不甚了了。于是,彬彬有礼的态度就是要避免肉体的接触,用词得当就是要求净化语言。如果性无能的人一直无法生育,而且到处张扬,那么他就被视为变态的人。他将要接受这种身份,并且应该为此遭受惩罚。

人们对全部暗示和隐喻的修辞进行了规范。毫无疑问,词语都经过了作为语言警察的新的礼仪规则的过滤检查。表达方式也受到了控制:大家将非常严格地规定在何时何地不能谈论性;还要确定在何种场合下,说话双方是谁,以及处于何种社会关系之中。这样,大家要划定清楚缄默的区域,即使不能绝对沉默,至少也要保持警惕和审慎:例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或者在教师与学生、主人与仆人之间。几乎可以肯定,这里存在着一种严格的经济。它被整合到语言和说话的政治之中,这种政治一方面是自发的,另一方面又是协商的结果,它伴随着古典时代的社会再分配。(佘碧平.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生产性假说(productive hypothesis)

无疑,这也在文学中引起了某种变化:人们曾从以“考验”用勇敢和圣洁的英雄叙事或圣人奇迹为中心的叙述和倾听中获得快感,现在已经转向了一种文学,这种文学无止境的任务就是从自我和字里行间的深处挖掘出一种真相,要表现这种真相,表白这种形式无异于闪烁的虚幻。

由此产生了另一种哲学思考方式:不仅在自我之中——在某个遭遗忘的知识中,或者在某一原始的踪迹中,而且在对自我的拷问中,通过许多瞬间闪现出的印象得到意识的基本可确定性,由此探寻与真理的根本关系。坦白的责任由许多站点传递到我们,与我们深深地合为一体,以至我们不再视之为约束我们的权力所为。相反,我们现在以为,真相隐含在我们最秘密的属性中,“要求”展现出来。如果它达不到这一点,那是因为有一种压抑约束了它,这种权力以暴力把它压制下去,它要最终被说出来,只能付出一种解放的代价。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话语策略(discursive strategy)

众所周知,历史文本具有熟悉、审美和道德的层面,再往深处进一步,历史又包含了一个旨在自我解释的理论运作的层面,这也是历史哲学家们早有熟悉的。而怀特则希望更进一步,对于历史话语在进行自我解释时所采用的具体策略作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话语是通过“形式论证”、“情节设置”以及“意识形态的暗示”这三种策略进行自我解释的,在每一种策略中,历史修撰者又各有四种方法可供选择:供“形式论证”选择的是“形式论、有机论、机械论和语境决定论”;供“情节设置”选择的是“浪漫传奇、喜剧、悲剧和反讽”等原型;而供“意识形态暗示”选择的,则是“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叙述态度。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ix-x.)

通过对历史话语运作策略的多层面的考察,怀特提出了他对历史话语的本质的熟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论点就是:历史修撰的可能形式,无非就是历史在哲学思辨意义上的存在形式。这就是说,“历史”只能是写下来的“历史”,说什么与如何说,两者必须合二为一,不能分家。而在实际撰写历史时,我们则首先要为历史表述形成之前在我们头脑中已然存在的诗性灼见赋予某种形式,以使撰写出的历史表述呈现出某种合理性。怀特认为,从逻辑上说,我们并不能证实从某一种理论出发就比

从另一种理论出发写出的历史更“符合真实”,我们撰写历史,必须在诸多相互冲突的阐释策略中作出选择,这种选择与其说是出于熟悉上的考虑,倒不如说是出于审美或道德上的考虑。而具体地说,怀特认为,历史话语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其实早在叙述前就已经先行选定了所需要的某一种或几种“先类型的情节结构”,即是说,历史话语也离不开“情节设置”,与文学话语一样,历史话语所采用的也不外乎是“浪漫传奇、喜剧、悲剧和反讽”这样一些叙述程式。

(Hayden White,Tropics of Discours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122; pp.123-125.)

表述(representation)

又译“再现”、“表象”、“表征”、“表现”

《牛津英语简明辞典》给出此词的两个相关意义:

(1). 表述某物即描绘或摹状它,通过描绘或想象而在头脑里想起它;在我们头脑和感官中将此物的一个相似物品摆在我们面前。

例如,下述句子中的情形:此画表述了该隐对亚伯的谋害。

(2). 表述还意味着象征,代表,做(什么的)标本或替代。

如在下述句子中的情形:‘在基督教里,十字架表述了基督的受难和受刑。

雅克.德里达说:在当代,表述是一个最重要,最富于生产性的问题。表述通常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表述是某一文化的众成员间意义的产生和交换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的确包括语言的、各种记号的及代表和表述事物的诸形象的使用。

(《发送:论表述》)

简言之,表征是指通过语言生产意义。

(王先霈.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讨论题

1. 什么是文中简?爱和新历史主义所说的“暴力”?两者有什么异同?

?文中的暴力有两种。

一是“外部”世界的坏亲戚、坏老师、坏的求婚者、以及在较宽泛意义上指那些操控她生活的坏人,他们蛮横暴虐,在权力场中压制和折磨着简,这是“他者”的暴力形态。

二是个体的暴力行为,简把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描述为绑缚在身上的重压,这是“自我形塑”过程中的暴力形态,并且使简的描述能力变成了一种暴力模式,堪与其他身份竞争,并使这些身份显露为一种缺失。

?新历史主义所说的暴力是指既在社会秩序或权威的巩固与破坏这对关系形态,指涉的领域不仅限于社会政治舞台,还包含在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中。

?同:两者都属于各种社会势力对影响力的实施范畴,都是文学作品中所孕育的颠覆性元素。

?异:新历史主义的暴力仅指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文中的暴力除了具备这种

社会历史性之外,还包括了言语另一边的另一个自我被社会规约的这种隐含暴力。

2. 福柯所说的“压抑假说”和“生产性假说”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异同?

?福柯所说的“压抑假说”即前面所说的权力收编与之相对立的颠覆性元素,进行管理、规范、监控和压制,使这些元素被法律法规等政治形式所压抑,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含纳,体现了权力的统治力和权力秩序的压制性。

?“生产性假说”即隐含的属性(天性)要求被展现出来,要最终被说出来,在权力的暴力压制下实现颠覆,得到爆发和解放。

?异:两者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在涵义上具有对抗性和差异性,是两种不同的影响力范畴。“压抑”更侧重指涉社会历史性,即外部“他者”施加的力量,是外在的;“生产性”更侧重于“自我形塑”过程中,即被规约的自我对真实自我施加的力量,是内嵌的。

?同:两者同属权力关系的两个方面,看似权力与反权力,实则都处于权力的笼罩下,都是权力运作的结果。

3. 作者和福柯在文中谈及“词语”、“话语”、“表征”的力量。这些和新历史主义有什么关联?

?在新历史主义看来,“表述”是“历史”的存在方式。

?历史客体就是对曾经存在过的人与事所作的表述。表述的实体是保留下来的记录和文件。历史客体,即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只存在于作为表述的现在模式中,除此之外就不存在什么历史客体。

?表述有赖于特定的意识形态模式。什么可以算作过去要取决于历史知识范畴中运作的意识形态模式的内容。过去的内容──它的性质、时期和问题──取决于具体的意识形态模式的特征。书写历史的具体模式以记录的形式作出各种表述。人工品、洗衣单、法庭花名册、厨房的垃圾堆、回忆,被转变为文本──通过表述,我们可以了解真实。

?杰姆逊肯定表述的意识形态性:“认为‘超出价值观’因而是‘科学的’历史编撰学可以让我们摆脱相同与差异的二元对立,使我们洞察意识形态的表述,用一种对古代世界现实所作的‘客观’叙述来取代意识形态的表述”是一种幻想。一切表述都带有意识形态背景,因为“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总是要受制于某些深层的历史归类系统的符码和主题,受制于历史想象力和政治无意识”。

?作者认为政治权力的某些表现形式存在于文学等文化形态当中并通过它们发挥作用,有必要把《简?爱》当作一份文献来重新审读,因为它能提供一个较好的机会,让我们不仅得以考察文化规范的权力,而且可以考察它把诸如爱情、想象力、教养和美的的东西重新纳入“非政治”的倾向。

?简反抗压迫势力的斗争是一种话语策略,她将情感诉诸语言,在与其姨妈攻击性火力十足的言语对抗中,在她对情敌毫不惧怕、反倒采用一套基于个人天资的另类价值系统巧妙地颠倒了布兰奇优于简的社会地位的一套话语中,

通过语言充分表征出了历史客体简的鲜明性格和自我形塑过程。

4. 讨论本论文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把文学文本当作文献,引用小说文本来阐释历史,这体现了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性”。

?外部世界“他者”的暴力是在特定文化和特定阶级意义上的暴力,压制着简惊人的成长和发展潜力,而简一直被排除在每一种有效的社会权力形式之外,她在进行着反抗压迫势力的斗争,这是新历史主义历史文本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倾向性的特点。

?论文不是从当时的传统优势这一主流意识出发,而是关注边缘人物简这一主体的历史,也就是聚焦于为常人所忽视的“小历史”,而非大写的历史。

?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心理上,简都处于社会的底层,被压制、被缄口、被羞辱,或以其他方式被压服,被传统意义上优越的“他者”所抑制,但是简的反抗,或者说勃朗特的“协和”策略,就是一次次地让简处于和敌对势力阵风相对的境地,并且在似乎是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使简一次次地胜出,颠覆了其对立面所依赖的传统优势,这正是新历史主义的“自我形塑”

和“协和”过程。创造了简的“自我”的那个过程,同时也就把“他者”置于简的自我的反面关系之下,实现了抑制和颠覆这对关系的建构。

论文分析设想

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身着狮皮》

蔡欣芬部分

即兴创作(improvisatio n)对未曾预料的事物加以利用,并把已知材料为己所用的能力。或指对’现在的政治,宗教,甚至心理结构加以蓄意的把握,使之对己有利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p402)

话语(discourse)源自拉丁文(discursus).其动词(discurrenre)的意思是夸夸其谈,OEC 将其定义为“通过言语进行思想的交流”其古语的意思是“讲话’或“谈话”。曼弗雷德·弗兰克在论福柯的话语概念一文中是这样界定话语的:一种话语是一种言说,或具有(不确定的)一定长度的一次谈话,其展开或自发的展开并不受到过分严格的意图阻碍。展开一个话语与召开一次会议并不是一回事。在法语的语境中,话语非常接近于“聊天”“闲聊”自由交谈“陈诉”“叙述”高谈阔论“语言”或言语。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P224

正常/非正常(normal /abnormal) 适用于人的心态:通态、大众化、合理;例如某人的心态有问题,那么他就会与大众不同,人们就会习惯性的说;他不“正常”。这里的界定标准就是“通态、大众化”。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view/491091.htm

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ticon)又名环形监狱或敞式型监狱,是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家边沁在18世纪末提出的一种颇具革命性的监禁和教养模式。边沁创造性地把监狱这种原本只是肉体禁锢的建筑结构,延伸到对被监禁者的心理和精神的规训和督导,因此大大强化了权力机构的效果。

从全景式监狱结构看_一九八四_中的心理操控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外国文学,英语学习,专业论文,文献,

张力(tention):

新批评家泰勒崇尚的诗歌形式是十七世纪英国的玄学派诗人,“张力”即:“好诗是内涵和外延推到极致后产生的意义集合体”。这里的“内涵”(intension)指诗歌的“暗示意义”或“依附于文词之上的感情色彩”;“外延”(extension)则指词语的字面意义或词典意义。(eg.She is a cat.)诗歌语言既有明确的外延概念,更有丰富的联想暗示意义,两者相得益彰,但诗歌批评着重于诗歌语言无限丰富的内涵意义。研究诗的“张力”就是研究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语言,从而使批评的实践落到实处,深入到对诗歌语言的具体批评之中。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朱刚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P51

超验力量(transcendent forces ) :强调精神第一,直觉第一,主张发挥人的超验作用,精神渗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物质为精神的象征,自然界为圣灵之象征,一种自然现象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象征。世界万物有其表象,也有其内涵。宇宙间存在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为上帝或超灵,超灵为人所共有,每个人的思想都存在于超灵中,人已直接感官与它交融。世界为人而存在,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人有神性。

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p115

彷徨(oscillation):Oscillation is the repetitive variation, typically in time, of some measure about a central value (often a point of equilibrium) or betwee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tates. Familiar examples include a swinging pendulum and AC power. The term vibration is sometimes used more narrowly to mean a mechanical oscillation but sometimes is used to be synonymous with "oscillation". Oscillations occur not only in physical systems but also in biological systems and in human society.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wiki/Oscillation

投入/顺从:submission)个人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群体压力可以来自现实中的群体,也可以来自个人想象的群体。顺从与一般所说的服从不同,服从指人在权威或强制性命令下放弃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而接受他人的观点或行为。之所以这样做,或者由于奖赏的诱惑,或者由于惩罚的威胁。服从对个人来说主动性成分少被动性成分大,顺从则是个人自愿的行为,并不伴随明显的强制性和潜在的惩罚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view/296490.htm

初始平等(original equality ):

初始,起始的;开端的.开始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v8737539.htm?sp=SST%E5%88%9D%E5%A7%8B 平等:[equality;democracy] 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 1. [equal] 2. 在程度、价值、质量、性质、能力或状况上与他人或他物相同的或相等的 3. 特指在享受待遇或特权方面与他人等同的 4. [common]∶平常;一般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view/149565.html?tp=0_11

正常/非正常(normal /abnormal) 适用于人的心态:通态、大众化、合理;例如某人的心态有问题,那么他就会与大众不同,人们就会习惯性的说;他不“正常”。这里的界定标准就是“通态、大众化”。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view/491091.htm

殖民权力(colonial power ):

权力应被理解为多重力的关系,我们不应从一个中心,从某个最基本的始发处去寻找权力的源头,权力不是某个集团,某个主题的所有物,权

力也不是可供支使的财产,相反,权力存在于各处,存在于一切差异性的关系中。权力总是变动的,复数的,再生性的,它们相互流动和缠绕。

本文后分析题

本文的‘文本细节’和‘历史细节’有哪些?两者是如何结合的?文中有哪些‘即兴运作’的实例?

本文的文本细节列举两对,她当初是骗过她的父亲,嫁给了你她假装做惧怕你的面貌的时候,她实在是最爱你的与之对应的历史细节:奥德罗的面貌所暗示的,婚姻是丑闻,不仅因为她没有事先获得父亲的同意,(父权)也因为她丈夫的肤色是黑的。黑肤色是另当时社会感到恐惧和危险的的标记,是象征奥赛罗作为一个局外人地位的无法抹去的证据,无论那个国家如何高度评价他的贡献,或他如何真诚的拥抱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女性从父亲转向丈夫的安全通道已经遭到无法弥补的破坏,被标记为逃亡之路。(女性对权利的颠覆)

2.文本细节.你比我先到了此地,真使我又惊又喜...........................

上天不准,除非是我们的情爱慰安与日俱增!对应历史细节:奥德罗的言语与基督教正统没有产生任何公开的抵触,但每个所透露出的强烈情欲却使人感到与正统之间的张力.说明基督教教义在性欲问题上的殖民权利,这种权利通过其固有局限性显现出来.我们看到基督教正统的权利界限,其控制力达到极度的紧张得状态,以及其霸权被激情瓦解的潜在可能性两者的结合是由矛盾冲突构成的潜藏在文学文本表面意义下的张力结合的

文中即兴运作实例:1,但是现在又有我的丈夫;我的母亲当初之服从你,胜过服从她的父亲.....所以我..也有同等的服从义务

她并没有质疑女性服从义务,但用了转换职责这个传统权利.表现为顺从,实则扰乱了等级分明的服从这个正统模式

这种新历史主义的阅读在哪些方面有助于我们对戏剧奥赛罗德理解以及对戏剧中表现的莎士比亚时代和社会的理解?

让我们看到戏剧奥赛罗并非体现了单一的固定意义的实体,而是由各种各样不和谐的声音构成,这些声音不仅表达了正统的思想,也表达了文本产生的的时代中那些从属的与具有颠覆性的力量。而且,那些看似文学情节的艺术化解决并且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东西事实上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其功用只是掩盖未曾解决的权力,阶级,性别和各种社会群体的矛盾冲突。

那个时代应该是压制女性,而且种族歧视存在社会。并且,当时的人们信教,正统的基督教思想统为当时人们的正统思想。

本文课后分析题

为什么‘权力应该是可见的,却又是无法确知的这一点很重要?这里的可见指的是什么?确知指的又是什么?它和知识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权力机制的运行,使权力自动产生并落实到个人身上,使其内在机制产生出制约个人的关系.

可见指被囚禁者知道自己时刻受到监视,确知,被囚禁者在任何时候都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正受到监视.权力的效用,它的强制力,使受制于监视并且对之心知肚明的人自觉地接受权力的制约,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权力的可见和是否确知结合起来使得权力发挥效用.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权力通过话语产生知识.产生主体意识和身份认同.阐述如下,权力是匿名的,并不是由某个主体个人或群体所主宰;权力无处不在,权力通过话语对特定的人群产生特定的意义,知识,真理的体制性规约.知识和真理具有意识形态性.一个时期特定的论证结构决定了什么在当时视为是知识,与真理,什么被视为人类正常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反,什么被视为是犯罪的,或精神失常的,或性变态的(举例)

权力运作的机制是什么?谁在操纵和行使这个权力?权力是如何自动发挥作用的?被制约者如何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征服者和被征服者)?

权力不仅以机制的形式具体化到法院,教会,殖民体系,夫权统治家庭等,也以话语的形式'散漫地存在于意识形态的意义系统.特定的表达方式,反复使用的叙述结构之中.(Greenblatt,1980:6)

权力不由某个个人或群体所主宰,权力是弥散的,它通过不计其数的点开实施,通过各种不平均和流动的关系的相互作用来实施(Foucault,1980:119)权力的体现是各种社会势力对影响力的争夺,它并没有单一固定的源头。

权力运作不是统治阶级高压的结果,所有社会成员和文化的各个层面都

参与到了社会文化能量的循环之中,深深陷入社会权力运作的网络

.

被制约者即是被征服者,也是征服的促使者。他的内在机制产生出制约个人的关系。由于感知到权力的存在和对权力所知的不确定性,使得被制约者进行自我管理。

全景式敞式监狱的运作和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有什么联系?什么是权力的自动产生和运作?

福柯相信,全景敞式权力这一轻便,有效,迅速的规训机制,是17至18世纪的逐渐扩展,渗透到整个社会机制中,从而形成所谓的规劝社会,规劝社会就是一个监视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受制于全景敞式机器,即受这种机器的干预和改造。他将规劝社会视为一种全新社会形态,这种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形态截然不同,同君主制社会也大不相同。它是监督式的,同时也是生产性的,它是控制式的,同时也是增强性的,其规劝和监视是有目的,有意图,有方向的改造,这正是资本主义权力的运转方向,规训朝着生产的一面进行使社会力量得到增强。

权力应被理解为多重力的关系,我们不应该从一个中心,从某个最基本的始发出去寻找权力的源头。权力不是某个集团,某个主体的所有物,权力也不是可供支使的财产,权力存在于各处,存在于一切差异性关系中。权力只有在和另外的力发生关系时才存在,权利总是变动的,再生性的,它们相互流动和缠绕。

初始平等(original equality ):

初始,起始的;开端的.开始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v8737539.htm?sp=SST%E5%88%9D%E5%A7%8B 平等:[equality; democracy] 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

1. [equal]

2. 在程度、价值、质量、性质、能力或状况上与他人或他物相同的或相等的

3. 特指在享受待遇或特权方面与他人等同的

4. [common]∶平常;一般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view/149565.html?tp=0_11original equality : Original :[before noun] existing since the beginning, or being the earliest form of something Equality :the right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to have a similar social position and receive the same treatment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search/british/?q=original+&x=18&y=7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dictionary/british/equality

初始平等(original equality ):May refer to: Social concepts Egalitarianism, the belief that all/some people ought to be treated equally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Equal opportunity Equality of outcome or equality of condition Gender equality racial equality (disambiguation) Social equality

https://www.doczj.com/doc/e618308673.html,/wiki/Equality

12.为什么“权利应该是可见的,却又是无法确知的”这一点很重要?这里的“可见”指的是什么?“确知”指的又是什么?它和知识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权力机制的运行,使权力自动产生并落实到个人身上,使其内在机制产生出制约个人的关系.

可见指被囚禁者知道自己时刻受到监视,确知,被囚禁者在任何时候都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正受到监视.权力的效用,它的强制力,使受制于监视并且对之心知肚明的人自觉地接受权力的制约,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权力的可见和是否确知结合起来使得权力发挥效用.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权力通过话语产生知识.产生主体意识和身份认同.阐述如下,权力是匿名的,并不是由某个主体个人或群体所主宰;权力无处不在,权力通过话语对特定的人群产生特定的意义,知识,真理的体制性规约.知识和真理具有意识形态性.一个时期特定的论证结构决定了什么在当时视为是知识,与真理,什么被视为人类正常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反,什么被视为是犯罪的,或精神失常的,或性变态的.

论文题目:试论J.K.罗琳的《哈利.波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