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电力机车奔向世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电力机车奔向世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电力机车奔向世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电力机车奔向世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电力机车奔向世界

5月20日,由中国南车(601766)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南车(行情,资讯,评论)株机公司)自主研制的两台电力机车,在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换装上宽轨机车转向架,开往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南车株机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徐宗祥说,这是中国南车株机公司第四次向中亚地区出口电力机车。根据协议,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年内还将有35台机车开往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中国南车株机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系统解决方案等多项措施,在推进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同时,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中国南车株机公司经营规模突破百亿元,在手订单总金额300亿元。

在“走出去”战略中迈向国际化

走进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一幅“推动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中国力量”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

徐宗祥告诉记者,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在保持较高的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加快实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第一家电力机车整车出口企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1997年,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布局,并向中东研制出口了TM1型电力机车,这是中国电力(行情,资讯,评论)机车首次整车出口。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先后制定了推进铁路现代化进程的规划,力争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其提供现代化的干线货运电力机车和快速客车。

面对市场机遇,2001年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凭借性价比优势,获得首批3台哈萨克斯坦电力机车订单,打开了中亚地区市场的大门。

今年,随着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启运交付,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将迎来出口机车集中交付期————全年将交付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及其他地区出口机车65台。截至目前,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出口订单累计已完成近5亿美元。

据估算,未来5年,每年全球用于发展铁路运输的资金将超过5万亿元,全球铁路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徐宗祥表示,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在稳固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步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输出。

提供全方位系统解决方案

在中国南车株机公司技术中心检测试验站,技术人员正在对机车进行例行试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是企业稳固市场的重要基础。”徐宗祥告诉记者,在加强质量建设的同时,中国南车株机公司还积极对产品投放的目标市场进行调研,为客户量身定制机车,并推荐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据了解,为帮助中亚地区的客户量身定制电力机车,中国南车株机公司的技术团队收集了大量中亚地区线路具体参数和气候条件的资料,反复进行仿真计算和模拟试验,在对比中找最佳设计方案。

以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实力

在中国南车株机公司的总装车间里,员工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制造出口的电力机车。“要在全球轨道交通市场竞争中进入第一方阵,关键是将核心技术牢牢握在手中,用高端系统集成能力整合全球最优资源。”徐宗祥说,中国南车株机公司近年来打“技术牌”和“环保牌”,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中融入低碳、环保的理念,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优势。

自2003年以来,按照铁道部提出的“掌握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建成世界一流的基地”的目标,中国南车株机公司通过和谐1型机车3个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程,成功地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电机等九大关键技术,还掌握了受电弓、真空断路器、高压互感器等十项主要配套技术,企业一举站在了世界铁路机车技术的制高点。

目前,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已经建立了产业链创新平台,与相关企业开放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行业合作创新体系已经形成,形成了一支设计、工艺、技能、管理、营销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参与全方位竞争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徐宗祥表示,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解决方案提供者,通过开放式自主创新,把拥有核心技术作为立身之本,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国际分工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世界最大功率的和谐型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下线,创下试验周期最短的纪录;

自主化程度最高的7200千瓦电力机车,研制时间不到6个月;

TM3型电力机车批量登陆中东,城市轻轨列车驶向欧洲……

过去一年,自主创新让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活力倍增,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制造的魅力!电力机车之都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公司总经理徐宗祥认为,唯有创新,才能掌握世界最高端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株机公司”的发展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从195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到1978年全面转产电力机车,迄今已有近4500余台电力机车从该公司开出。从韶山1型到韶山9型再到出口中东TM系列电力机车,10余种型号电力机车推陈出新。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牵引着我国电力机车技术的发展。

近年,“株机公司”以“掌握世界一流技术,生产世界一流产品,建成世界一流基地”为目标,实施系统的创新工程,奏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部曲,形成了和谐型八轴9600千瓦和六轴9600千瓦、7200千瓦电力机车系列产品,一举站上世界铁路机车技术的制高点。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今天,不仅是在电力机车主业,还是在城轨车辆、地铁工程维护车、电机变压器等业务板块方面,创新的理念已贯穿到企业的全领域,深入全体员工的脑海。

打造创新平台。以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为目标,该公司相继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携手合作,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建立行业合作创新体系,帮助供应单位科技创新,提高主要零部件的国内供给能力,保证了机车车辆品质,形成开放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联盟。

去年,“株机公司”成为我国唯一获得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标准)认证证书的整车研制企业,打开通往世界最高端铁路机车产品市场的大门。

“正是掌握了世界一流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技术,获得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拥有坚实的创新平台,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优性价比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总工程师傅成骏对此充满自豪。

创新赢得市场话语权。两年多来,自主创新为“株机公司”赢得国内外各型电力机车订单上千台、城轨车辆超过800辆,并成功进入欧洲、新加坡等发达地区轨道交通市场,奠定了突破百亿的基础。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公司:科学发展奔"四方"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摆在众多企业面前实实在在的抉择:企业是选择做表面文章,还是认真思考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才是正确的方向?

过去的黄金六年,给众多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很多行业出现了整体成长态势。但是,未来的六年,不再会是一个新的黄金六年,结构性的增长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企业。"科学发展观",便是摆在这个转折点上的一道思考题!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在思考怎样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当我们追寻着南车青岛四方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轨迹,努力探求着支撑其发展背后的根本规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自己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模式,正是这种模式驱动着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成长、再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人的眼中,什么才是企业的"科学发展观"呢?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用行动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之"速度质量观"

阐释之一:科学发展,是重增长质量,关注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曾几何时,速度成为国内很多企业的第一诉求。"做大做强"的口号中"做大"才是目标,"做强"不过是幌子。在这一轮的经济危机中,很多企业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2008至2009年,甚至一些行业的明星企业也出现了经营困难以至于破产。而与此同时,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稳健经营则体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他们取得了销售收入逆势增长55.6%的成绩,其中高速动车组这一高端产品占到了销售收入的近70%,预计09年将再创新高。由此,"南车四方"人真正践行了"科学发展观"的关注增长质量的理念。

其实,跟所有的中国企业一样,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稳健经营的道路上同样面临着抵制诱惑、坚持主业的心路历程。我们对于很多中国企业的规模化情结其实并不难理解,也很难要求大多数企业家有着在拐点到来之前便及早准备的自觉,这即便对于少数先知也很困难,因为这可能会意味着被超越,或者意味着无法追赶,很少有人能抵抗住增长的诱惑。而面临巨大市场机会的诱惑,在单一追求快速增长与兼顾增长质量之间,究竟孰轻孰重,"南车四方"人心中有着自己的"一杆秤"。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战略上坚持主业不动摇,努力实现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原四方机车车辆厂,始建于1900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可谓历史悠久,积累深厚。进入21世纪,根据国家关于中央企业改革改制的要求,四方机车车辆厂进行整体改制。2002年7月,中国南车集团以机车车辆制造主营业务,联合其他七家股东,成立了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企业被铁道部确定为装备现代化重点扶持企业。

在发展实践中,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逐步形成了"依托自身政策和技术优势,成为中国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铁路高档客车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的战略定位。这个战略定位一直伴随着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走到了今天。

坚持主业不动摇,就要认真打造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基于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的核心竞争优势。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成功的关键。从2004年开始,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紧紧抓住铁路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铁道部的组织下,成功实施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2007年4月,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研制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和谐号"高速动车组,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上线运营。该年底,中国首列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和谐号"动车组(CRH2-300)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竣工下线。业内人士称赞地说:"由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自主开发、设计、制造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在动力学、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旅客服务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自主创新,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已从一个生产传统机车车辆产品的企业向研发制造高速动车组、高端地铁车辆、高档铁路客车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迈进的企业。企业内在的成长性得到质的提升,企业发展的后劲得到显著加强。

先做强后做大,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

国家政策在变,市场行情在变,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不断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要在

节奏上与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产生共振效应,对接中国轨道交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策略、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投资规划也在不断进行相应调整。在中国南车的指导下,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把握节奏,效益最大"的原则,以拥有与世界最强轨道交通客运装备制造企业相匹配的设施和产能为前提,结合市场变化的最新动向与长期趋势,计划总投资20亿元,用新增建设面积与现有厂区统一规划建设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目前,厂房建设已基本完工。预计到2010年公司将形成年产高速动车组200列(1600辆),城轨地铁600辆,高档客车及内燃动力产品300辆,高速动车组检修120列以及高速动车组不锈钢车体480辆的能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目标,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对于"科学发展观"之"速度质量观"的解读:科学发展不是单纯地追求规模,而是关注增长的质量,关注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升;只有花大力气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企业内在的成长性得到质的提升,企业发展的后劲才能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观"之"竞争优势观"

阐释之二:科学发展,拼的是综合竞争力

作为一家以技术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也曾认真地思考过企业发展靠什么的问题。事实上,国内企业拥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很多,但是怎样将技术创新能力变为市场优势和企业效益是道难解的课题。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从"追求技术创新的进步",到"以技术创新的提升,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清晰过程。

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支点和第一竞争力。

作为竞争优势的核心,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可谓是不遗余力。近几年,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逐年递增,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其投入不降反增,近三年的投入比例均占到了销售收入的5%以上。

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领导班子看来,技术投入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方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首先要夯实基础,而这个基础首要的是创新平台和体系的建设。从2004年开始,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成功实施了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传统的研发制造模式、产业格局都发生了重大调整和改变,在这期间,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着力启动了高速列车三大技术平台建设,三大技术平台是指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品技术平台。设计技术平台包括设计标准、设计流程、设计方法、设计手段和产品试验验证能力等;制造技术平台包括工艺研究、工艺设计、工艺规范、工艺执行、物流管理、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制造装备水平等;产品技术平台包括系统集成技术的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的整车和零部件产品,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质量、可靠性、服务等。

在建设三大技术平台的同时,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通过流程再造,整合了内部的技术资源,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经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的检测实验中心为主体的完整的产品研发、设计、检测

体系。

我国首列时速200至250公里、首列时速300至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和首列长编卧车动车组均诞生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已形成了不同速度等级,不同编组形式的座车、卧车的高速动车组系列化产品,成为国内高速动车组交付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企业。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快速提高企业整体综合竞争力为主线,正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发展节奏,立足高起点,瞄准高水平,与时俱进,适度超前,持续快速地进行技改投资,快速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为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责任和使命,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技术创新,但决不能止步于技术创新。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塑造方面已经走得更远。

探索完善管控模式。

随着企业在超预期的成长中带来的一些问题,结合中国南车战略发展要求以及市场趋势、技改建设、资源配置情况,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适时调整优化管控模式和管控结构,形成了与战略导向和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管控能力和管理体系。

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传统的直线式管理变为先进的矩阵式管理,搭建起由总部、事业部、技术中心、制造本部组成的矩阵式管理框架。在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大开大阖的改革重组,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建立了以工序管理为中心的物流管理流程,以精益制造为核心的生产质量管理流程,以培育战略合作伙伴为重心的供方管理流程,以开展班组建设为重点的基层管理流程,通过管理流程的革命性再造,构建起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的先进管理平台。

在2009年,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已经启动了ERP管理系统,在强化核心能力建设的同时,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框架和协同优势,形成了领先的行业竞争合力。

自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实施的组织结构调整和管理流程再造三年以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面推进精益生产。

推行精益生产既是中国南车总体发展的要求,也是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发展的需求,今年以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以推行精益生产为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完善运行机制,培育精益理念等方式,培养成熟的精益生产员工队伍,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具有"南车四方"特色的精益生产体系。

通过推行精益生产,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迅速建立起来了,各工序节拍一致形成标准化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质量问题减少、安全事故减少,资金的占用也大大减少。据统计,通过精益生产,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高速动车组总装生产线,由原来每天平均生产

1.6辆提高到现在的2辆。

向供应链管理要效益。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认识到,企业要逐步提高供方管理能力,向供应链管理要效益。近几年,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中推行了可靠性管理体系,将程序化、项目化管理方式纳入到了供应商管理体系中,使对供方的风险控制、管控关口前移,并严格按照合同违约条款和质量保证金等条款执行工作,所有措施都进一步提升了供方质量保证能力和供应链整体水平。

聚集和培训人才。

任何一家在行业内占据高端的企业,都是善于将员工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的企业,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自然也不例外。

近年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充分利用国际技术合作平台、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采取自主培训与外部引进、本土化与国际化相互结合的方式,加快各类优秀人才培育和聚合。近三年公司引进的各类高端技术专业人才达100多人,先后选派近500名优秀员工到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与培训,组织5万多人次参加国内培训。目前,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建立了一支由近800名研发人才、近600名支撑性技术人才和近2100名高级技能人才组成的自主创新队伍。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依靠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他们逐渐认识到,光靠技术领先还远远不够,科学发展观拼的是企业综合竞争力。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对于"科学发展观"之"竞争优势观"的解读:科学发展不是片面地追求技术领先,而是关注企业综合竞争力,从追求单一能力的领先转变为追求企业卓越的综合竞争优势;于是,如何让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与研发进行匹配,把技术优势转变成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就成为管理提升的重点。

"科学发展观"之"协同发展观"

阐释之三:科学发展,重在内外协同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直高度关注内外协同。无论一个企业的底蕴有多么丰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面前,内部资源还是会呈现捉襟见肘的态势。只有懂得借势与合作,善于在合作中实现双赢的企业,才有可能打破资源约束,实现快速发展。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引以为豪的技术研发道路上,同样体现了内外协同的核心理念。他们汇聚各方优势力量,形成了"产、学、研"联合攻关创新体系,找到了培育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早在2001年12月,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便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先后与铁道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招收4名博士后科研人员进站开展科研项目,其中2名已完成课题出站,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在研制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时,为攻克关键技术,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高速列车的高端技术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形成了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团队。针对高速列车的不同车种,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化设计、试验验证等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动车组的轻量化和大断面铝合金型材的国产化就是案例之一: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投入3000多万元,联合有关供应商以及科研单位共同攻关,最终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使动车组轻量化大断面型材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了国产化。

目前,围绕新一代高速列车研制,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将充分利用京津城际铁路技术成果,依托铁道部与科技部签订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以自身及其他国内企业为主体,通过集成和整合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实现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的全面突破,建设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技术标准、规范,形成满足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调试检验体系。

除了与技术研发机构的内外协同,实现合作双赢之外,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了战略合作,以合作拓市场,以合作促发展。

2009年5月,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与日本川崎重工强强联合,凭借成熟可靠的技术、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强大的生产能力成功中标了新加坡地铁车辆项目。这次总计22列(132辆)A型地铁车辆项目合同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地铁车辆将首次进入国际高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市场。

新加坡城轨市场对地铁产品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此次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与川崎重工成功合作,体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对此,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将充分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地铁技术,通过双方已建立的合资技术公司,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地铁产品设计、制造、质量控制、试验验证等方面的水平。

此外,中国南车还与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国内外全方位的综合物流业务合作。通过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双方市场地位和综合竞争力,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只有合作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这个道路上,"南车四方"人想得清楚、下了决心。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对于"科学发展观"之"协同发展观"的解读:科学发展不能简单地依靠内部优化,而是要关注企业的内外部能力的有效协同,使企业内部优势的提升与企业外部竞合环境的改善齐头并进;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就是要内抓管理,外促合作,在增强企业内部竞争力的同时,营造企业的竞争大环境,抓住行业井喷的机遇,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之"产业聚合观"

阐释之四:科学发展中,主机企业要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才是春。作为行业的领先者,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深刻地认识到,过于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忽略了对于产业发展的关注与贡献,最终影响到的还是企业自己。行业的领先者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产业的良性发展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铁道部的组织领导下,完成了高速列车完整产业体系的布局,形成以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为龙头,遍布全国19个省市,涉及150余家企业和冶金、机械、材料、电子、电气、化工等行业的完整产业链。

作为主机厂,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在整个行业中发挥了龙头作用,产生了强大的带动效应,使一大批供应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使许多供应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今创集团为例,南车青岛四方股份通过对其推行精益生产理念,实施供方监造和审核等工作,使其在工艺控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前期的工艺规程不明确、工艺控制不到位、员工质量意识薄弱等,到目前细致工艺路线和明确的工艺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的采用,使其产品合格率从由以前的76%提高到了目前的91%。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带动效应,既体现了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更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负责任和有胸怀的企业,才可以最终赢得客户的信任,赢得同行的信任,赢得市场的信任。

也许完善和带动中国高速列车产业链发展的道路还很长,但是南车青岛四方股份明确了自身的使命,就决不会放手。我们相信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一定可以使得这条路越走越宽。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对于"科学发展观"之"产业集聚观"的解读:科学发展不是单独一个企业快速发展,而是通过产业链和带动效应,驱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体现一个负责任企业的胸怀和气魄。如何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如何推动产业进步,如何形成中国在高速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南车青岛四方股份还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

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实践,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仅用六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国外先进企业几十年的道路,实现了我国在高速铁路动车组领域的历史性跨越。今年9月底,南车青岛四方股份与铁道部签订了450亿时速350公里速度级新一代动车组的项目合同。我们相信,在铁道部的组织领导下,以高速列车联合行动计划、国家高速列车工程实验室为依托,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必将会很快研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向世界轨道交通客运装备的最强企业迈进!

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自主创新启示录

2010年岁末,在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田心,诞生了全省第十家年收入超过百亿的大型企业,这就是我国拥有新型电力机车研制核心技术的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该所2010年实现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72%。

2011年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株洲所“特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和“大型企业综合电气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同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所所长丁荣军与国家变流中心技术总监王卫安分别作为项目负责人到会领奖并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1年2月14日,从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又传来好消息,该所“大功率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电气系统研究与应用”、“低感复合母排工程化”和“重载铁路牵引供电网压提高技术装置研制及推广应用”三个项目分别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

在“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初,这家有50多年历史、从国立科研所转型为科技企业集团就迎来了科研开发与市场拓展的“双红”喜报。我们在喜庆、敬佩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无穷魅力。

技术创新,为百亿腾飞引擎

始建于1959年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是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领域最早成立的专业性研究所之一。成立伊始,该所就参与设计生产中国第一代“韶山1型”电力机车,成功解决了当时困扰电力机车发展的“三大件”难题,并首次将半导体整流装置代替引燃整流装置,开启了国产电力机车电力电子时代。几十年来,“韶山”系列机车成为担负中国铁路电气化运输重任的干线机车。在此后的50多年间,株洲所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集电力机车牵引系统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所,为中国机车整车生产企业提供系列的技术支持,被誉为中国机车车辆自主牵引系统的“母体”。

2001年,中国铁路科技发展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加入WTO、国内铁路市场面向外资开放。2003年,中国铁路开始大规模的铁路机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国际铁路机车车辆五大巨头相继与铁道部签订合作,并与国内企业组建合资公司。中国铁路机车制造企业面临国际机车的“重兵压境”,国内铁路机车市场竞争格局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株洲所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当时的国内形势,认为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交通运输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发展以铁路运输为主导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这也就意味着“高速”和“重载”是解决中国铁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在铁道部的支持下,株洲所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着力提升机车电传动系统核心技术,力争在中国铁路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时代的跨越中,抢占技术高地。

然而现实是严峻的。在解决中国铁路发展“高速”与“重载”问题的关键技术中,牵引传动和网络控制是两大标志性技术,被喻为“机车之芯”。这两项技术在70年代初国外已开始研究,80年代中被推广应用,但其关键技术仅为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和三菱等少数跨国公司所掌握,其中的传动控制、变流器设计及网络控制技术至今都不向我国转让。

“主攻大功率牵引传动、列车网络控制技术以及核心功率器件的开发,打破技术垄断格局,并将成果推广应用以造福国家”,遂成为时任科研副所长、总工程师丁荣军与研发团队不懈追求的目标。

2005年,在充分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由丁荣军总工程师所主持的“时速3 00公里以上等级动车组电传动及控制系统”项目完成了系统的开发。该项目自主开发的牵引及信息监控系统,有效保证了高速动车组的安全运营,同时成功解决了高速动车组“变流器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等技术难题,使变流器的功率密度大幅提高了30%,同时研制出当前世界单列功率最大的动车组变流器。2010年12月4日,装载自主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的CRH380A商用动车组创造了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铁路运营最高时速,向世人证明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成就。

2008年底,在国外新型交流传动大功率机车几乎独占中国市场的时候,丁荣军带领的团队经过夜以继日六个月的苦攻,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7200 kW大功率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电气系统终于研制成功。该系统性价比较高,很快成为世界领先的主型电力机车的定型系统。目前,装有该自主交流传动系统的7200kW电力机车已有数百台实现商业运营,系统累计销售合同超过40亿元。据了解,铁道部近期计划将采购7900台该种机车,后续仍将带来100亿元以上的产值。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技术的成功研制,迫使国外公司大幅降价,对比自主系统进入市场前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近三年仅此类型机车已为国家节约重大装备投资资金超过20亿元。

至今,在国人引以为豪的高铁九大核心技术中,丁荣军团队的研发成果就有三项,即牵引变流器、牵引控制和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技术,这些技术不但使株洲所形成了以变流及控制、电气系统集成等十大核心技术为基础,具有完全市场知识产权的城轨交通车辆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集成技术体系,也为株洲所带来了超过30亿元的销售业绩。

此后,依靠在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累计的技术沉淀,经历铁道部实施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的“深加工”和“再锻造”,株洲所还将这些技术成功拓展到城市轨道、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智能交通、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领域。

在此时期,由丁荣军主持的“基于全压接技术的高压大电流电力半导体器件研究开发及应用”项目,填补了全压接高压器件国内的空白;2006年该所研制出了国内首只4000A/45 00V非对称IGCT器件及配套用的FRD二极管。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IGCT技术的国家。这项技术达到了国外唯一IGCT供应商ABB公司高端器件的水平,能够批量化应用于高压变频器,为打造自主品牌的电机驱动与节能技术、新能源装置、轻型直流输电等提供了基础性支持,同时也引领了IGCT器件的持续发展;2007年,株洲所研制出世界上首只最大功率的6英寸5000A/8500V晶闸管,使我国80万伏超高压直流输电成为现实,输电能力迅速提高60%,为中国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同年,株洲所启动“高压IGBT元件研制”项目,制订“收购—整合—创新”的战略,确定“先期导入封装技术,后续再整合、创新芯片技术”的实施计划。并于2008年完成了对国外功率器件企业的并购。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国内第一条高压IGBT封装线的建设。落户于湖南省株洲市的变流技术产业园,成为国内唯一掌握高压IGBT芯片和模块核心技术的供应商。其自主品牌的大功率IGBT器件已投入轨道交通装备运用领域,将为我国新能源与节能、柔性输电等建设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8年间,株洲所成为国内承担“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最多、电机及电控等核心技术国内领先单位。“十一五”期间,株洲所承担或参与的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就达7个课题,其中由丁荣军主持的国家863项目“电动汽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在电动汽车电机、电控、电池应用(储能系统应用)三大关键技术,客车用纯电动、串联式混合动力、并联式混合动力三种动力系统技术及整车集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发、储能系统应用、动力系统匹配等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该项目取得了2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研制的产品具有高效、节能、相对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至今,凭借该项目,株洲所已为北京公交无轨电车、奥运纯电动车、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特别是长株潭混合动力公交车示范工程等提供了2000多套电传动系统,且运行零故障。为此,株洲所获得了5亿多元的销售收入。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株洲所累计创造1000多项科技成果,800项发明专利。其中,最具分量的是,作为IEC/TC9国际标准中国归口单位,5年来,株洲所组织制订国家标准共44项,完成企业标注制修订209项,并获得了IEC62580-2和IEC62621等两项重要国际标准的主导起草权,这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更是史无前例。

产业创新,为百亿腾飞奠基

现已担任所长的丁荣军在回顾株洲所的产业发展十年历程时说:“进入历史发展的新千年,要想保地位,谋发展,在持续唱好路内大戏的同时,株洲所必须在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依靠核心技术实力,谋求产业的同心多元发展。”

还是在2000年9月,株洲所正式脱离铁道部,与铁道部原有的隶属关系转变成了制造商与客户的关系,同时来自跨国企业、中国南车内部、中国北车、民营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不同优势,株洲所在铁路内的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轨道交通市场到底有多大?传统优势到底能保持多久?这些都是株洲所难以回避的问题。

“市场迟早会饱和,不主动适应铁路发展的大形势,不主动求新求变,株洲所迟早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丁荣军在株洲所内部经营工作会议上告诫大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株洲所意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意识到发挥核心技术优势寻求新的市场空白点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认识,株洲所提出了“同心多元化”的产业扩张战略。

株洲所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积淀的变流、控制等核心技术,在专注核心产业的同时,以核心技术为圆心,充分利用核心技术在市场上的优势,积极拓展相关产业领域,实施多元化的战略。除了技术的同心多元化,还有市场的同心多元化,在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培育一个新的技术,又带动一个新的产业。

依据“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本着将传统轨道产业做大做强、将核心技术引入朝阳产业,将定位扩大到全球市场的理念,株洲所已形成了以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四大产业板块。其产品拓展到了以铁路机车电子、信息、轨道维护装备为基础,辐射延伸至工业传动、城市轨道交通,光伏发电、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工程机械等多元化市场。

据了解,目前,株洲所的产品分别已经装备在时速200~250公里、时速300~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和六轴7200千瓦电力机车、6000马力大功率内燃机车等代表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机车车辆上,占据着我国铁路机车70%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出口到中亚、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在新材料产业,株洲所雄踞高分子复合材料减振降噪这一技术高地,利用核心技术衍生出减振降噪产品、绝缘材料、桥梁产品、风电叶片、塑料制品等,在保持轨道交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向建筑减震、汽车、水务等领域拓展。其市场涉及铁路、城轨、汽车、风

电等10多个产业领域,已经出口到东南亚、中亚、欧美和大洋洲,销售额每年超过数千万美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

在新能源装备领域,通过核心技术延伸,株洲所先后形成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工程机械、工业变流等新兴产业,并且通过“以电为媒”,打造了一条从发电、输电到电力用户终端设备的“一条龙”式的产业集群。其中,电动汽车从样品开发到示范运营,再到批量推广,使株洲所拥有了以电动汽车关键设备及整车系统集成产品为主打的产品体系。

如今,株洲所订单接踵而至。2008年,株洲所为北京奥运提供了400多套无轨电车驱动系统;2010年,获得了上海世博会50%的纯电动电气系统订单、50%的地面充电机订单、100%的超级电容电气系统订单,与此同时还大规模服务天津达沃斯论坛、湖南省运会、广州亚运会。其电动汽车已占据了全国市场近20%的份额。

绝缘材料、桥梁产品、风电叶片、塑料制品也开花结果。2010年,绝缘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成功突破5亿元大关,提前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指标,其所涉足的风电产业,主打产品为发电机、弹性减振元件及变流器。其中,南车时代新材为国内弹性元件的唯一供应商,国家变流中心研发的兆瓦级风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们已成为推动株洲所迈向百亿企业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目前,株洲所高科技成果的转换率超过85%,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养科技、以科技促产业”的良性循环道路。

“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有形的产业上,在资本这个看不见的“战场”上,株洲所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成绩同样引人瞩目。

2002年,株洲所旗下时代新材3500万A股成功在上海上市;2004年重组株洲电机厂,归并北京昌平厂;2006年,时代电气成功登陆香港H股,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公司用不到1亿元的现金成功收购世界第六大半导体公司——英国丹尼克斯,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第一家实现跨国并购的企业。2009年4月与中铁宝工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宝鸡南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凭借此次资本运作,公司将业务延伸到了工程机械整车领域。

通过资本运营,合并重组后的中国南车株洲所,产业结构更明晰,技术实力更强大,从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到新能源,产业辐射领域“同心多元”,呈现出“葡萄”效应,跻身为多元化发展集团性公司。

管理创新,为百亿腾飞护航

回顾株洲所百亿之路,从计划经济体制上由政府拨款维持,到1984年自断“皇粮”获取发展的“第一桶金”,株洲所花费了25年,又分别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实现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十亿元、百亿元的“三级跳”。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创新,成为株洲所百亿进程的坚实基石。

1984年,株洲所自断“皇粮”,自发开始第一次科研体制改革。株洲所开始自己组织生产,自己卖产品,推动研究型向生产型企业过渡,逐步摆脱了传统科研院所“有技术无市场”的尴尬境地,实现了“科研—生产—效益——科研”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造血”功能。

1992年,株洲所再次深入改革,尝试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运作体制,提出“稳定一头、放开一片”的口号,在坚持保质保量完成国家的科研任务同时,大力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技术人员“下海”、“跑市场”,推动企业走科工贸一体化道路。1993年,株洲所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一系列高科技成果随之涌现,如LKJ型安全监控装置、中国第一条AC4000型交直交电力机车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品纷纷问世,员工年收入也从1983

年的988元增长到1995年的1.6万元。

2000年,株洲所成建制与铁道部脱离,开始隶属于中国南车,正式从事业型科研院所向科技先导型企业实体转变。到2007年底,株洲所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推出“1+7”集团化管控模式。重新定位株洲所总部职能,变“八部一室”为“五部一室”,明确“控股管理、资本运作、新产业孵化”三大核心职能。并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株洲所能够腾出资源集中精力来进一步关注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孵化与发展,做好新产业的孵化器。

“1+7”集团化管控模式和“集权决策、分权管理”管理文化的推行,使下属七大主体单位在与株洲所保持战略协同一致的前提下,加速拓展、协调发展,确保了公司整体规模和效益的快速、健康增长,以及经营风险的大局可控,为株洲所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各业务主体的成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平台。

2008年年底,在中国南车成功实现“A+H”形式上市后,为适应企业百亿级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株洲所再一次调整管控模式,提出“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集权决策、授权管理。保持和强化了株洲所对下属主体单位应有的管理权和管控权,进一步完善了责、权利分配机制,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实现了管理权力的均衡。

随着公司规模的持续壮大,业务单元的逐渐增多,株洲所构建了垂直管理、矩阵制、事业部、子公司等多模式混合管理架构。同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株洲所每年都对组织架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保证延续性的基础上增强了组织的活力。

在经历10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株洲所先后通过公司整体改制,全面调整企业组织架构,推行扁平化管理,建立“母子管控模式”的企业结构,实现了与市场的完全对接。这使得株洲所销售收入连续每年以超30%的速度增长,这10年也成为株洲所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发展效益最好的10年。

在确保体制,技术与模式领先的基础上,株洲所还不断发展和创新其企业文化。

在株洲所50余年的历史中,企业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是其发展的一大特色。

50年间,株洲所企业文化工作理念与时俱进、三次融合、三次提升。“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12字精神,是老一辈创业者与第一代继承者用智慧和汗水共同铸就,是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共创大业的精神,是求实创新、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是迎难而上、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精神。

“追求、超越、创新”6字精神是12字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其所追求的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其所超越的是要超越自己、争先进、创一流;其所创新的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技术、促进核心技术多元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诚信、敬业、创新、超越”是中国南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吸取老一辈的经验教训,提出的8字精神。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在传承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不断发展中前行。

自身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一个方面,株洲发展历程中另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便是如何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并增强他们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感。“以整合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其涵盖的资源范围已不仅局限于自然资源和资本优势,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人才、特别是尖端技术的人才!”丁荣军多次在各种场合表示。

改制之初,株洲所也曾面临内地企业人员“孔雀东南飞”的困境,在经历最初的阵痛之后,株洲所提出“三个空间论”——广阔的思维空间、良好的工作空间、温馨的生活空间,即打造创造事业平台,设置独创的“乔”型职业发展体系,即建立从员工入职、升职、换岗等完整的职业发展通道,让各类人才“事其所好,精其所专,成其所想,得其所值”。目前,

公司拥有博士51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为637人,形成以7名首席专家、58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6名政府津贴获得者领衔的3000余人科研队伍,科技人员数量、结构和质量为业界同行所羡慕。

如今,在公司科技工作中活跃着由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学识带头人、骨干科研人员、基层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他们为公司的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成为株洲所“十二五”达到更高目标的基础之一。

2011年3月4日,株洲所党委书记邓恢金高级工程师在长沙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说:“株洲所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科技创新与市场效益的双丰收,但已成为了过去,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株洲所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实现300亿元的目标。我们靠的是在机车电传动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成果,靠的是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基础上的新型产业的延伸与发展,还有全所职工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时在管理经营方面的持续创新。”

50年的发展成就,“十一五”的丰硕成果让株洲所人骄傲与自豪,而他们提出的“十二五”奋斗目标,显示出株洲所人的进取与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一支勇于科技攻关的研发团队,有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有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成果,株洲所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内燃机配件更多-车辆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际机车车辆打造业:竞争情况与对策铁路是1个国家重要的根蒂根基设施和经济命脉,深刻影响着所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成长、国土安全、社会形态文化等好些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跟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地缘政治的深切成长,能量物质危机、情况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凸现铁路产业的比力优势。全球规模内对铁路运输需求的上涨,增进了机车车辆打造业的成长。是以,分析国际机车车辆市场情况,研究神州机车车辆打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而提出晋升神州机车车辆打造业竞争力的成长战略和政策建议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情况分析(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需求分析近年来,列国当局加大了对铁路产业的财政资助和政策搀扶力度,国际铁路市场浮现了可持续的再起态势。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高速列车技术和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重载列车技术,表现出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的铁路成长趋势。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市值分析全球铁路市场的年产值为1033亿欧元,按市场规模划分机车车辆市场居第二位,为280亿欧元。按地理位置划分,西欧是最大的机车车辆市场,每一年可达到的总量约为95亿欧元,亚太地区紧随其后,为89亿欧元,北美***贸易协定区(NAFTA)位居第三,市值约为45亿欧元。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增幅预测此后十年,全球铁路市场年增幅为1.5%到2.0%。非洲/中东地区的年增加率估计是3.7%,东欧地区的年增加率估计是3.5%,独联体地区约3.3%。其中东欧的机车车辆增幅最大为8.2%,独联体列国为4.0%,非洲/中东地区为3.0%,亚太地区为2.5%。 3.国际机车车辆产物布局分析2003年,世界铁路设备市场总值约为567亿欧元,机车车辆市场的买卖业务总数为222亿欧元,其中动车和动车组买卖业务额为53亿欧元,占24%,货车买卖业务额为46亿欧元,占21%,客车买卖业务额为20亿欧元,占9%。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代里,全球动车和动车组市场需求持续晋升,年增加率约为5%,从而引起传统的客车市场实际上处于障碍不前甚至下滑

的境况。在欧罗巴洲和北美市场中,估计高速列车增幅最大;同期,地铁列车、轻轨列车市场将成为东欧、独联体和亚洲市场的重点,值得存眷;截至2003年全球约有480万辆货车,估计亚洲、独联体及拉美市场将成为货车市场中增加最快的区域,而作为全球最大货车市场的美国、加拿大货车市场则估计将以每一年2%的速率递减。(二)国际机车车辆打造业的经营现状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供求关系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总体型势是供大于求,据相关资料预示,1994—2009年代里国际机车市场供求关系约为1:0.47。今朝,跨国公司垄断大部分的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其实不断拓展新的成长神州家市场。在此市场上,跨国公司之间、成长神州家机车车辆企业之间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国际竞争复杂激烈。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主要供货商庞巴迪(Bombardier)、阿尔斯通(Alston)、西门子(Siemens)和通用电气(GE)、通用汽车(GM)是现今世界铁路设备市场的五大供应商,占据了全球市场约75%的发卖份额。(1)加拿大庞巴迪从各处买进Adtranz公司后,庞巴迪运输(集团)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与轨道设备生产商,其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罗巴洲,今朝起劲向亚洲、非洲扩展,2004年全球市场据有率约为23%,年发卖额约为70亿欧元。庞巴迪在神州成立了三个合资企业: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P),主要从事高等客车、普通客车车体、电动车组、豪华双层客车、高速客车及都会轨道车辆的预设打造。今朝运行中的直达快速列车80%的车厢由BSP供给,BSP还为青藏铁路供给了361辆可顺应高原情况的列车。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CBRC),主要从事铁路客车、地铁车辆和都会轨道车辆的预设和生产。现已获得广州地铁1号线156辆地铁车辆,深圳地铁一期132辆地铁车辆以及上海地铁1号线60节地铁车辆的追加合同。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BCP),主要从事铁路车辆牵引设备的打造、发卖和维修。(2)法国阿尔斯通作为高速列车和摆式列车全球市场据有率熬头、都会轨道交通领域第二的阿尔斯通交通运输系统部,以欧罗巴洲市场为中心,向北美、亚非扩展,2004年其全球市场据有率约为18%,年发卖额约为51亿欧元。阿尔斯通已在神州成立了11家合资企业(在香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设有2家分公司),并签订了多项互助和谈。比如,为香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地铁公司和九广铁路公司供给1100辆地铁车厢;2004年与长客股分互助,获铁道部60列200km/h 动车组合同;与大同电力机车互助,获铁道部180台电力机车合同;在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SATCO)生产都会轨道交通车辆,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SATEE)生产推进设备,卡斯柯旌旗灯号有限公司(CASCO)生产旌旗灯号设备;在青岛铁路设备公司生产DISPEN减振器等。(3)德国西门子通过并购铁路装备打造企业,西门子运输系统集团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要产物包孕高速列车、机车、动车组、摆式列车、客车和地铁轻轨车辆,2004年其全球市场据有率约为14%,年发卖额约为43亿欧元,居世界第三位。西门子与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于1999年合资成立株洲西门子牵引设备有限公司,已获得上海地铁4号线(明珠线二期)168辆、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120辆地铁车辆的合同定单;2004年12月起,与株洲电力机车厂互助,拟为神州铁路供给180台DJ4电力机车,合同额约8.8亿美元;2005年11月,与唐山机车车辆厂签署了60列300km/h的高速列车采购和技术转让和谈。(4)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事货运机车技术程度最高、产量最大的国家,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EMD)和通用汽车公司电气动力部已成为世界重载热机车的主要打造商。今朝其市场由欧美向亚洲拓展,2004年全球市场据有率各为10%摆布。2004年,神州铁路采办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422台C38-Ache型交传播动热机车,用于青藏铁路;2005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与通用电气互助,获铁道部300台4470KW交传播动热机车合同。(5)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RITES)、韩国车辆公司(ROTEM)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所归属印度铁道部,其产物技术尾追世界进步前辈程度,先后与美国GM公司、原德国ABB公司、LHB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已研制出具备世界进步前辈程度的交传播动电力机车和热机车,高等客车和100km/h的新式货车,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产物已出口到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越南、塞内加尔等亚非国家。韩国车辆公司由韩国原有的大宇重工、现代精密机械、汉津重工三大主要机车车辆公司于1999年7月合资构成,是韩国最大、最具实力的工业企业之一,技术程度居中上品。产物以海内市场为主,也有部分出口到加纳、越南、泰国、缅甸、美国和神州***省等。神州机车车辆企业拓宽国际市场,不仅要面临庞巴迪(Bombardier)、阿尔斯通(Alston)、西门子(Siemens)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竞争,同时也要迎接印度、韩国等产物技术程度相当国家的机车车辆企业的挑战。(三)国际机车车辆打造

业的成长趋势国际机车车辆打造业的成长趋势集中表现为以行业集中化为特性的兼并重组、战略联盟和以***全球化为特性的开发、投资、生产、采购、发卖及售后服务等的产业一体化。1.重组兼并和战略联盟加快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机车车辆市场产能过剩,企业重组、并购速度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大。为顺应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机车车辆打造巨头越发倾向于结成战略联盟来共担成本惠风险,增进技术创新,缩短产物的开发周期。如GEC和Alston的联合归属资源重配置的战略联合;GM和Siemens 互助供给交传播动机车所用的牵引电动机归属技术优势互补的联合;Alston和Siemens共同投标***高速铁路项目则归属共同利益促推下的战术联合。 2.产业链配置的日益全球化世界机车车辆打造巨头利用全球资源和战略***,优化配置投资、开发、生产、采购和发卖等产业链环节,以顺应差别市场偏好,详细表现为供应商数量增加,供应链管理加强,属地化经营深化和顺应性技术转移,同时增进了东道国平易近族工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加强。3.技术“归核化”趋势显著机车车辆产业链的全球性配置改变了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竞争格局,引起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浮现。因为技术较量据有重要位置,世界机车车辆打造巨头“归核化”趋势显著,集中于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正视构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分包和“技术转让”、“生产容许证”等互助方式,将车体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物和零器件生产转由低成本企业承担,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专业化和矫捷性。例如西门子越发专注于大功率交传播动电力机车,通用电气越发专注于重载热机车。 4.配件发卖和售后服务比重增加机车车辆工业高新技术产物开发成本较高,而竞争加剧引起整车单价逐渐降低,是以,配件收益和售后服务对机车车辆打造商日益重要。如西门子公司在重要配件电机及电气打造中遥遥领先。在机车车辆补缀、改造等领域,售后服务已成为整车供货合同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预感,服务业务的增加将使市场分布发生改变,服务收益所占比例将不断增加。2、神州机车车辆打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机车车辆打造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机车车辆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据有和整合资源的相对于优势及能力,包孕整合生产力、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的能力;掌握信息、知识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把握外部情况的能力;可持续成长能力等。情况、轨制、能力、资源是机车车辆打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鼎新开放以来,神州铁路使成为事实了历史性的大成长,机车车辆打造业的生产规模、产物程度和品种数量基本顺应了铁路运输市场需求,形成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200公里以下铁路机车车辆产物系列,动车组技术引进取得阶段性结果,并开端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系统,在成长神州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市场上具备绝对是的国际竞争力。(一)外部情况从国际情况来看,机车车辆打造业国际一体化进程一天一天地走向明显,全球技术廓张的格局已开端形成。转移成本降低,贸易***化和市场全球化为神州机车车辆打造业展示了广漠的成长空间。从国底细况来看,根据《中持久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天下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使成为事实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平易近经济和社会形态成长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者靠近国际进步前辈程度”,大规模的路网设置装备摆设为机车车辆打造业成长供给了伟大的市场。因为机车车辆业关联度较高,受产业链相片比本人好看干行业影响效用较大,而神州铁路产业已具备壮大的铁路根蒂根基设施设置装备摆设能力、较强的系统集成和顺应性优势,可以顺应大多数成长神州家铁路市场的需要,纯粹具备参与全球铁路竞争的能力与实力。是以,加快成立海内铁路建筑、机车车辆打造、运营管理等行业的战略联盟,有效整合、合理配置铁路产业资源,值得摸索。(二)产业政策国家“10月1日五”规划纲要把轨道交通装备确定为振兴装备打造业的十个重点之一,要求“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式地铁车辆等装备的核心技术,并使成为事实产业化”。“10月1日五”期间,神州铁路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其中机车车辆购置和技术改造投资将从2006年的440亿元达到2500亿元。根据铁路跨越式成长战略,将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神州铁路机车车辆程度。今朝,神州当局在政策、体制、资金、征税收入等方面也对神州企业“走出去”供给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互相有利双赢的开放战略,支持有前提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三)内部情况神州机车车辆打造业行业集中度较高。2000年神州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与铁道部“脱钩”,后改组为神州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神州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南、北车集团)两家寡头企业,开端成立了现代企业轨制,慢慢完成了内部的整合,总体实力相差半大。2005年末南车集团资产总数285亿元,主营业务收益215亿元;北车集团资产总数

电力机车主电路发展概述(I)

电力机车主电路的发展概述 电力机车(electric locomotive)本身不带原动机、靠接受沿线接触网送来的电流作为能源、由牵引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机车。所需的电能,可以由多种形式(火力、水力、风力、核能等)转换而来。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热效率高、速度快、过载能力强和运行可靠边等主要优点,而且不污染环境,特别适用于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和隧道多、坡度大的山区铁路。 发展概况【top】最早造出第一台标准轨距电力机车的是苏格兰人R·戴维森,时间是1842年,由40组蓄电池供电,但没有实用价值。1879年5月,德国人W·VON西门子设计制造了一台能拉乘坐18人的三辆敞开式“客车”的电力机车,它由外部150V直流发电机通过第三轨供电,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试验。1881年,法国在巴黎展出了第一条由架空导线供电的电车线路,这就为提高电压,采用大功率牵引电动机创造条件。1895年,美国在巴尔的摩—俄亥俄间5. 6 km长的遂道区段修建了直流电气化铁路,在该区段上运行的干线电力机车自重97 t,采用675 V直流电,功率为1 070 kW。1903年德国的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km 的高速记录。 中国最早使用电力机车在1914年,是抚顺煤矿使用的1 500 V直流电力机车。1958年中国成功地生产出第一台电力机车,从采用引燃管整流器到硅整流器,机车性能不断改进和提高,到1976年制成韶山型(SS1型)131号时已基本定型。截止到1989年停止生产,SS1型电力机车总共制造出厂926台,成为中国电气铁路干线的首批主型机车。1966年SS2型机车制成。1978年研制成功的SS3型机车,不仅改善了牵引性能,还把机车的小时功率从4 200kW提高到4 800kW,载止到1997年底,共生产了987台,成为中国第二种主型电力机车。1985年又研制成功了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它是国产电力机车中功率最大的一种(6 400kW),已成为中国重载货运的主型机车。以后又陆续研制成功了SS5、SS6和SS7 型电力机车。1994研制成功了时速为160 km的准高速四轴电力机车等。至此,中国干线电力机车已基本形成了4、6、8 轴和3 200、4 800和6 400kW功率系列。1999年5月26日,中国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出第一台时速超过200km的DDJ1001号“子弹头”电力机车,标志着中国铁路电力牵引已跻身于国际高速列车的行列。为追踪世界新型“交—直—交”电力机车新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铁路一直在进行中小功率变流机组的地面试验研究和大功率的交—直—交电力机车的研制,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类型【top】电力机车是从接触网上获取电能的,接触网供给电力机车的电流有直流和交流两种。由于电流制不同,所用的电力机车也不一样,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直—直流电力机车采用直流制供电时,牵引变电所内设有整流装置,它将三相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后,再送到接触网上。因此,电力机车可直接从接触网上取得直流电供给直流串励牵引电动机使用,简化了机车上的设备。直流制的缺点是接触网的电压低,一般为1 500V或3 000V,接触导线要求很粗,要消耗大量的有色金属,加大了建设投资。 交—直流电力机车在交流制中,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工频(50Hz)交流制,或25Hz低频交流制。在这种供电制下,牵引变电所将三相交流电改变成25 kV工业频率单相交流串励电动机,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的任务在机车上完成。由于接触网电压比直流制时提高了很多,接触导线的直径可以相对减小,减少了有色金属的消耗和建设投资。因此,工频交流制得到了广泛采用,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力机车也是交—直流电力机车。 交—直—交电力机车采用直流串励电动机的最大优点是调速简单,只要改变电动机的端电压,就能很方便地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对机车的调速。但是这种电机由于带有整流子,使制造和维修很复杂,体积也较大。而交流无整流子牵引电动机(即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制造、性能、功能、体积、重量、成本、及可靠性等方面远比整流子电机优越得多。它之所以迟迟不能在电力机车上应用,主要原因是调速比较困难。改变端电压不能使这种电机在较大范围内改变速度,而只有改变电流的频率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只有当电子技术和大功率晶闸管变流装置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才能生产出采用三相交流电机的先进电力机车。交—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总第18期 2007年第11期 SerialNo.18 No.11,2007摘要: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实现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效应,向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自然生态效率相统一模式演进,就是由追求长期经济增长向持久性经济增长方式演进。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技术知识型增长;可持续增长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16-03 收稿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张高旗(1960-),男,陕西白水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张高旗,郝坤安 (延安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总量增加的速度加快,并未反映生产成本的大小、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水平低、 成本大、发展的非持续性问题日渐突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增长。2005年10月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一次明确指出,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见,这个任务艰巨而重大,现实而紧迫。 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容、要素、目的等决定的。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代表观点主要有:一是“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途经、道路和方法、形式的总和,也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经济增长手段的统一”。二是“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三是“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国经济实现长期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来源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线”。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组合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多年来提法很多。有速度型与效益型、速度型与结构性、数量型与质量型、外延型和内涵型、粗 放型与集约型,甚至有人归结为重型增长与轻型增长等。这些提法和分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概括和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不同类型,我们根据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把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按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要素投量和要素使用效率不同,可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是指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增加而实现的。其特征主要有:经济增长依靠大量资金投入,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依靠高投入的增长,经常造成总量失衡等。集约型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实现的。其主要特征是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优化的产业结构和重视科技进步作用等。我国经济目前还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二是按经济增长中要素的贡献不同,可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一般说来,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靠劳动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劳动密集型经济。到了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主要靠资本的投入量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为资本密集型经济。到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主要是靠技术、知识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为技术知识型经济。我国现在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劳动、资本的投入来促进,是属于劳动密集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分类 16——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 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 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 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 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 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 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 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 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式, 集约型增 长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 中国政府如果再不下大 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二、粗矿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这是我国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能够发展 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手段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政府所青睐, 这种发展理念严重 扭曲了中国人的经济价值观。我国目前的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 品的数量,但是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很大,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 《中国资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 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 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 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概况 由牵引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机车。电力机车因为所需电能由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或第三轨供运行中的电力机车 给,所以是一种非自带能源的机车。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等优点。使用电力机车牵引车列,可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承载重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电力机车起动加速快,爬坡能力强,工作不受严寒的影响,运行时没有煤烟,所以在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和隧道多、坡度陡的山区线路上更能发挥优越性。此外,电力旅客列车,可为客车空气调节和电热取暖提供便利条件。电力机车由于电气化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大,所以应用不如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广泛。电力机车没有空气污染,且善于保养,牵引列车速度可达几百千米,所以高速列车都是电力机车牵引的。电力机车另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启动和制动,这个性能比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要优秀很多。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在绿色环保的今天,电力机车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由于我国的电气化铁路较少,所以会选择把原本无电气化的铁路经电气化改造。电气化改造后的铁路速度将从100-120km/h提高到160-200km/h,这样不仅能缩短列车的运输时间,还能达到5000t以上的货运列车运输。如今,走向“高铁时代”的中国,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 电力机车-历史沿革 历史简述

1835年荷兰的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就试着制以电池供电的二轴小型铁路车辆。1842年苏格兰人R.戴维森首先造出一台用40组电池供电的重 5吨的标准轨距电力机车。由于电动机很原始,机车只能勉强工作。1879年德国人 W.von西门子驾驶一辆他设计的小型电力机车,拖着乘坐18人的三辆车,在柏林夏季展览会上表演。机车电源由外部150伏直流发电机供应,通过两轨道中间绝缘的第三轨向机车输电。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实验。电力机车用于营业是从地下铁道开始的。1890年英国伦敦首先用电力机车在 5.6公里长的一段地下铁道上牵引车辆。干线电力机车在1895年应用于美国的巴尔的摩铁路隧道区段,采用675伏直流电,自重97吨,功率1070千瓦。19世纪末,德国对交流电力机车进行了试验,1903年德国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2公里的高速纪录。 来到中国 中国于1914年在抚顺煤矿使用1500伏直流电力机车。干线铁路电力机车采用单相交流 25000伏50赫电流制。1958年制成第一台以引燃管整流的“韶山”型电力机车。1968年改用硅整流器成功,称“韶山1”型,持续功率为3780千瓦。近年来干线电力机车向大功率、高速、耐用方面发展,客运电力机车速度已从每小时160公里增加到200公里,并向250公里迈进。各国制造的电力机车电压制较复杂,不便于国际间铁路联运过轨。近年来国际上已定出几种电力机车用标准电压。直流电压为600伏(非优先选用)、750伏、1500伏和3000伏。单相交流电压6250伏(非优先选用)、工频50或60赫,电压15000伏、工频赫,电压25000伏、工频50或60赫等几种。 各种类型的电力机车(19张) 电力机车-构造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考试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 第一章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单选题 1、(),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a.1987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0年 2、在下列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3、我国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以()增加值最大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4、从()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2000年 5、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拥有量的() a.1/2 b.1/3 c.1/4 d.1/5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气候系统的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冰雪圈 d.岩石圈 2、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 b.华北 c.东北 d.东南 3、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a.砍伐林木 b.开垦林地 c.空气污染 d.采集薪材 4、酸雨发生并产生危害的条件有() a.气候异常 b.发生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 c.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 d.森林减少 5、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柴薪 b. 煤 c.石油 d.天然气 三、判断题 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 2、气候不同于天气() 3、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应是18°C() 4、燃烧煤所产生的主要是一氧化碳() 5、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章“低碳经济”:一种文明的转型 一、单选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来源:人民网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转移性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发展观念、经济体制因素,也有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经济管理等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首先,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引导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导向作用。其次,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第三,改革财税体制,制定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深化资源税制度改革,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第五,加快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推进企业重组,支持优势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同时,促进企业科学管理,降低原料、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物耗和能耗。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工业增长偏快,是我国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工业内部,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和准入门槛约束,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的淘汰。其次,调整投资结构。大力加强节能减排,

中国电力机车发展史图文稿

中国电力机车发展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电力机车的发展史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今交通发达、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力机车在交通生活等领域发挥着在当重要的作用。电力机车由牵引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机车。电力机车因为所需电能由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接触网中的电力机车给,所以是一种非自带能源的机车。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等优点。使用电力机车牵引车列,可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承载重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 关键词;韶山系列电车中国电车发展 一·电力机车相关历史背景 1835年荷兰的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就试着制以电池供电的二轴小型铁路车辆。1842年苏格兰人R.戴维森首先造出一台用40组电池供电的重5吨的标准轨距电力机车。由于电动机很原始,机车只能勉强工作。1879年德国人W.VON 西门子驾驶一辆他设计的小型电力机车,拖着乘坐18人的三辆车,在柏林夏季展览会上表演。机车电源由外部150伏直流发电机供应,通过两轨道中间绝缘的第三轨向机车输电。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实验。电力机车用于营业是从地下铁道开始的。1890年英国伦敦首先用电力机车在 5.6公里长的一段地下铁道上牵引车辆。干线电力机车在1895年应用于美国的巴尔的摩铁路隧道区段,采用675伏直流电,自重97吨,功率1070千瓦。19世纪末,德国对交流电力机车进行了试验,1903年德国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2公里的高速纪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 关键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abstract: this pap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goal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china i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faces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he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the key work puts forward opinions at 8. . keyword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与实现途径 宋有——黑龙江电大党委书记、教授 (2007年12月13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