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演论》的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文艺之窗·168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节选英译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1 张栋 【摘要】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思想、生产力落后。
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影响深远。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笔者将《天演论译例言》描述“信达雅”翻译理念的部分进行了翻译,共同探讨翻译标准与原则。
【关键词】严复 天演论译例言 信达雅原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译文:There are three difficult things in the process of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is difficultenough, if the translator just pursue faithfulness, they mayfail in comprehensibility ,then there translation work is meaningless ,so the comprehensibility is significant .Since we take the policy of opening ,there are plenty of translators, but the qualified Translators who can combine faithfulness and comprehensibility is not common.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at phenomenon, firstly ,they just have rough skim of the original work ;Secondly ,they don’t have an overall analysis and study about the original work; thirdly ,they can’t comprehend truly. Now , what this book want to explain is both the western scientific circle ‘s new reach result for 50 years and the scientist ‘s Work at the old age, my translation focus on the theory quintessence. SoI add and delete some words according to my own understanding ,I even revise and replenish the work. The translation work don’t need to restrain by the origin work ,if only the main point shows no different with the origin work. In another words ,if only the translator can express the origin work’s main point ,they don’t need to follow the origin work ,they can recreate it. But that is not the right way of translation. Just like the well-known monk master Jiumoluoshi said ,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ion. Afterward, there will be more translator ,please don’t follow my way . 参考文献: [1] 许健.以“达”为尊,既“信”且“雅”——严复“译例言”及严译《天演论》重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3(3)[2] 陈叶.严复"信、达、雅"新解[J].学术交流,2004.08 [3] 周领顺.新史料求证严复的翻译思想--从发展的角度看"信、达、雅"的包容性和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2(3). [4] 娜日苏.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及其西学翻译之路[J].兰台世界,2013,(34)(上接第167页)有优点,你们能没有优点吗?赶紧给我找!”并规定不及时完成“作业”的要写一千字的认识书,学生被“训斥”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天演论严复译文
以下是5个关于《天演论》严复译文及其出处、意义的赏析:
1.《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
分,其译文准确、流畅,既忠实于原著,又符合中文表达习
惯。
严复在译作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使得译文更具思想性和启发性。
2.《天演论》的翻译和出版,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天演论》的译文风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汉语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3.《天演论》的译文不仅传达了原著的基本思想,还融入了严复
自己的见解。
他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天演论》的译文语言优美、流畅,表达力强。
严复在翻译过
程中,不仅注重传达原著的思想内容,还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
他的译文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5.《天演论》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
翻译和出版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向中国介绍了
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对全球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演论》严复译文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译文准确、流畅、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天演论》的出版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演论(学术论著)清朝末年,甲午海战[1] 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
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
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2] 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目录1作者简介2译作成就3影响4原著背景5原作基本观点6译者简介7译作背景1作者简介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
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Darwin's Bulldog)。
赫胥黎发表过150多篇科学论文,内容涉及动物学、古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植物学等多方面知识。
1893年,68岁高龄的他应友人邀请,在牛津大学举办了一次有关演化的讲演,主要讲述了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
这份讲稿经过整理,即为《天演论》。
《天演论》2译作成就《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
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自此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
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
2019年4月第35卷第4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Apr.2019Vol.35No.4*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成都理工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资助刘青青/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阎黎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4000)。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刘青青,阎黎明摘要: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达旨”翻译,并在译本中采用“词语颠倒增减”“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略为解释”“列为后案”等翻译手段,充分地体现其翻译思想,即重视对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学习、强烈的爱国主张、强调表达原文精神。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达旨”翻译;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4-0047-04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
作为翻译家的严复,关注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等名著。
《天演论》是严复最早的翻译作品,给当时混沌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自强保种”的重要性,也让更多民众行动起来改变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天演论》的确是一本成功的译作,这与严复采取的翻译手段——“达旨”翻译息息相关。
谈起“达旨”翻译,严复自己认为这种翻译方式“实非正法”,劝诫大家不要效仿他,但正是这种“非正法”的翻译方式才让《天演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其所谓不正确的翻译方式反而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严复所采取的“达旨”翻译背后蕴含其独特的翻译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研究“达旨”翻译的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结合“达旨”翻译手段在《天演论》译本中的体现,更深入地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
一、“达旨”翻译概论及产生背景1896年,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
天演论翻译准则范文天演论是由英国科学家道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理论,他的著作《物种起源》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
翻译这样一部科学作品需要遵循一些准则,以下是一些天演论中文翻译的准则范文。
1.准确传递信息: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准确传递原作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要秉持着原文的思想和精神,保持尽量一致的表达。
例句:Through the process of natural selection, species gradually evolve to adapt to their environment.经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物种逐渐进化以适应它们的环境。
2.简练明确:科学作品需要清晰明了,避免冗长或模糊的表达。
翻译时要尽量简练明确,保持简单易懂的语言。
例句:Genetic variation is the raw material for evolution.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3.统一专业词汇:科学论文中有很多专业术语,翻译时要始终保持统一的专业词汇。
在翻译前应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了解和熟悉。
例句:Adaptation is a key process in evolution.适应是进化的关键过程。
4.保持逻辑结构:科学著作有一定的逻辑结构,翻译时要保持原作的逻辑结构,使译文能够清晰地表达信息。
化石记录提供了物种随时间演化的证据。
5.恰当运用汉字:在翻译天演论时,要充分运用丰富的汉字来表达复杂的科学概念,使译文更加准确和生动。
例句:Different species have different adaptations to their environments.不同物种对其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性。
上述准则范文可以作为翻译天演论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科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翻译时要注意准确传递信息,简练明确表达,统一专业词汇,保持逻辑结构,恰当运用汉字,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李颖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008 ""(3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翻译。
天演论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纲要
天演论名词解释:英国赫胥黎著,中国近代严复译述。
分为上下两卷。
译者愤于甲午战败,民族危亡,为变法图强而译是书。
光绪二十四年出版。
译文重在申明大义,不斤斤于字句。
传播甚广,影响极大,致使“物竟天择之理厘然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商务印书馆有《严译名著选刊》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 xx年修订版)》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具体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xx 年x月启动20xx年教材修订工作。
期间,x月x日,教材编写课题
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x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
x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x条指导意见。
xx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
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
x月xx日,教材修
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xx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
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xx-xx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
x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x月-x月,进行送
审期间的xx余次修改和完善,x月xx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
x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天演论》《天演论》《天演论》是一部由严复译述的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著作。
《天演论》,原名《进化与伦理》(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uxley)的一本论文集。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曾入福州船政学堂读书,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1897年回国后曾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在甲午战争之后译述其中的前两篇,并以《天演论》为书名。
在译述时,严复写了序言并加了不少案语。
1897年12月18日起该书陆续在严复主持的天津《国闻汇编》上发表,次年,由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行。
《天演论》主要介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翻译此书的意图,就是通过宣扬其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表达自己要求变法自强的政治观点。
呼吁只有顺应“天演”的规律,厉行变法,才能由弱变强,获得生存,否则就有被淘汰和亡国灭种的危险。
正如他在《译〈天演论〉自序》中说的:“此书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也正适应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因而向中国人民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严复解释“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并强调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人类,“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稍进,则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处于与其他国家竞争生存的世界中,中国是弱者,因而不能再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空谈夷夏了。
因而他强调要“与天争胜”,要自强、自立、自力、自主,也就是要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天演论》的问世,轰动全国,风行一时。
康有为读到《天演论》译稿后,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并在《孔子改制考》中吸收了进化论的历史观。
梁启超也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在《时务报》上大作文章。
《天演论》中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是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一次重要思想启蒙,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察变》详解及翻译察变选自《天演论》赫胥黎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里,坐落在英国的南部,背依青山面对原野,窗外各种景物,清清楚楚地显现在跟前。
于是遥想两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远征军未到时,这地方有什么景物呢?估计只有自然形成的原始景象,没有经过人工的开垦,那借以证明这里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不过几座荒凉的土坟,散见在起伏不平的斜坡山冈中间。
而灌木丛生的树林,遮蔽着山麓,至今没有经过人工修整,那是没有什么疑问了。
生长茂盛的草和交错攀缠的藤,看长势真象要比个高低似的,各自盘踞一块土地,夏天和炽烈的阳光斗争,冬天和冰冷的严霜斗争,一年四季里,猛烈的风狂暴地吹着,有的从西面的大西洋吹来,有的从东面的北海吹来,不断地来回吹,没有片刻停息,上有鸟兽的践踏啄食,下有蚂蚁幼蝗的啃咬伤害,枝叶桔萎残缺,生死短暂,从茂盛到枯死只是一会儿的事,不能详细深究。
那些生长繁茂的植物也是各自尽其自然的本能,用来保存自己的种族罢了。
几亩地内,生存竞争非常剧烈,强胜的后灭亡,弱小的先灭绝,年年岁岁,偏有部分保留下来,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更不知道到哪代才结束。
如果在其间不加上人工,那么,繁茂丛杂的草木,只能长期互相吞并,杂乱地蔓延罢了。
有谁过问它呢?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者,则无疑也。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
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
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
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英国南部原野,黄苓这种植物是很多的,这是从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穿皮衣用石斧的原始人就采摘践踏的植物,现在看到的,只是黄苓的后代罢了。
《中外翻译简史》作业一
原文: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
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
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
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
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
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译文:
There are three difficult thing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 is rather difficult to get, however, if there is no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 even something has been translated, but that’s not translation, therefore
expressiveness is of prime importance. More and more people worked as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everywhere sin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overseas.
Nevertheless if you take any books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 very few can do that. The reasons why they have shortcomings is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My translation is tried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ideas. It doesn’t follow the
precise order of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moreover I add some of my opinions, while it
doesn’t against the original meanings. As a result, this is not a criterion or translation,
just translate it roughly. Kumarajiva said: if you will learn from me you would wrong.
In the end, I wish many others coming after me won’t use this book as an excuse for
their mistakes in the later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