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语文成语4歇后语

四年级语文成语4歇后语

四年级语文成语4歇后语
四年级语文成语4歇后语

四年级语文成语板块讲义

第四讲歇后语

【教学目标】

1.熟悉多歇后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熟记常见的歇后语,并可以利用这些歇后语说话。

【教学重点】

1.熟悉多歇后语的基本概念。

2.熟记常见的歇后语,并可以利用这些歇后语说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唐朝贞观年间,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二、教学过程

(一)概念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

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

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二)分类

1.谐音类。

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2.喻事类。

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大白天点灯——浪费

大卡车开进小巷子——转不过弯

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3.喻物类。

如: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秋后的蚂蚁——蹦跶不了几天

自行车的铃子——见人就响

一只皮鞋一只拖鞋——成不了双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4.故事类。

如: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需要引起注意。

补充: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一种流传最广的汉族民间传说。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这天,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上聚会饮酒。八仙每人准备一道菜,以当地的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鲷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加工了8个拼盘、8个热菜和1个热汤。拼盘各自用自己的宝物拼成图案,造形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热菜烹饪更为精致,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巧夺天工;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制成,味道鲜美奇特。酒至酣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去游玩、观赏?”众仙激情四溢,齐声附和。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众仙听了,欣然赞同,一齐弃座动身而去。(另一说八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归来。)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己的法宝。逍遥闲散的汉钟离,把手中的芭蕉扇甩开扔到大海里,那扇子大如蒲席,他醉眼惺忪地跳到迎波踏浪的扇子上,悠哉游哉地向大海深处漂去。清婉动人的何仙姑步其后尘,将荷花往海里一放,顿时红光四射,花像磨盘,仙姑亭亭玉立于荷花中间,风姿迷人。众仙谁也不甘落后。吟诗行侠的吕洞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隐迹修道的曹国舅、振靴踏歌的蓝采和、巧夺造化的韩湘子、借尸还魂的铁拐李纷纷将宝物扔入海中。瞬间,百舸争流,各显神通,逞雄镇海,悠然地遨游在万顷碧波之中。

八仙遨海,顿时海面如翻江倒海,滔天巨浪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急派虾兵蟹将出海查巡,方知是八仙各显其能,兴海所为。东海龙王恼羞成怒,率兵出来干涉。八仙据理力争,与之抗辩,东海龙王下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蓝采和不甘示弱,与之争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抓住关进龙宫。众仙见状大怒,个个奋勇上前厮杀,在海里打起一场恶战。众仙连斩东海龙王两个龙子,吓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纷纷败下阵来。

东海龙王怒不可遏,急忙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不制服众仙誓不罢休。于是四海龙王催动三江五湖四海之海水掀起惊天巨浪,杀气腾腾地直奔众仙而来。正在一触即发之际,忽见金光闪烁,浊浪中闪出一条路来,原来曹国舅白云板天生具有避水神力,他怀抱云板在前开路,众仙在后紧紧跟随,任凭巨浪排山倒海,却奈何不了他们。四海龙王见此情景,十分恼火,又调动了四海兵将准备再战。恰巧南海观音(一说如来佛)从此处经过(或说专门来调停),便喝住双方出面制止,东海龙王放出蓝采和。八仙拜别观音,各持宝物,乘风破浪、遨游而去。

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人们现在用这个词来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三)常见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打破沙锅——问(纹)到底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竹篮打水——一场空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猫哭耗子——假慈悲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饺子破皮——露了馅

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四)出自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教头发配沧州——一路风险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鲁智深出家——无牵无挂

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唐僧看书——一本正经

如来佛捉孙大圣——易如反掌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黄忠叫阵——不服老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

乍入芦芋——不知深浅

皮笊篱——一捞个罄尽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

贩古董的——识货

课堂练习

1.根据语境填写歇后语,你会吗?

(1)我走进教室,忽然发现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弄得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间,我不知所措。

(2)在这茫茫人海中,想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简直是(“海底捞针---往哪儿找去”),

太难了。

(3)隔壁的张嫂十分抠门,每次别人去借东西,她总是推三阻四说没有。人们都说她

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4)语文老师正在抽查昨天要求背诵的课文。唉,可我昨晚为了看电视还没来得及,

这可怎么办呢?这时我在座位上是(“十五个吊水桶---七上八下”),生怕老师点到2.比一比,看谁认的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运用歇后语时,注意使用的场合;注意选择恰当,尤其要注意歇后语的思想性,使用不当或滥用反而会给人一种庸俗的感觉。

课后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了歇后语及其它的类型。课后注意多熟记积累,并学会在语境中去灵活运用。

四、作业布置(略)

第6页,共6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