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梳理《文言文拓展延伸》(四)
- 格式:doc
- 大小:194.16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字词·梳理+延伸(6)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远代子孙我对已故父亲的美称。
皇:大。
考:称已故的父亲。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观察衡量。
揆:揣度、衡量。
出生时的情况开始赐给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盛多加美好的容态。
修:美好。
披连缀,连接。
水流很快的样子。
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等待拔取土坡采摘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迅速久留时序更替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同“导”,引导。
前驱。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离骚》美好。
马缰绳和马络头,喻指束缚、约束。
谏诤废弃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离骚》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
荒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
毁谤本来善于违背同“措”,举措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指准绳、准则。
追随邪佞迎合讨好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离骚》忳、郁邑:忧愁烦闷失意的样子走投无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突然随流水消逝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方枘圆凿:枘:榫头;凿:榫眼;卯眼。
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
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
合何,怎么。
责骂容忍辱骂保持推崇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观察久立;久久伫立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离骚》调转回原路趁着走入迷途缓行在那里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离骚》不被容纳。
入:适合。
同“罹”,遭受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离骚》宾语前置句如果,只要。
美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句式:定语后置句光明纯洁减损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离骚》放眼观看放眼观看;纵目观赏开畅,舒展“彰”,明显,显著。
因受创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仍旧告诉,禀告我你她扶持,扶养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23分)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
后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
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娉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注]偃蹇:高傲。
择:弃。
1 .对下面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后寓于北地而卒卒:死B.多欲女之女:嫁女C.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恒:有恒心的D.乃共责让主人让:批评,责备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莽时为.城门校尉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B.悉以.豕偿之不然,籍何以.至此?C.于是始敬异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D.不敢于.鸿前仰视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乃更.为椎髻B.主人许之,因为..执勤C. 不敢于鸿前仰视.... D.而称鸿长者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梁鸿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得到世人的称颂。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字词·梳理+延伸(3)表现,显露。
区分。
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治理统治;治理统帅,率领抵御,抵抗丈量,衡量揣度,估量。
作曲;谱写:限度,标准。
摇手称挥,反手称攉,意即动作敏捷,引申为用钱没有节制。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难道结怨还是或者,或许统治,治理来到如此向上爬,攀援沿着,顺着因,因为“盍”,何不“盍”,何,怎么屈平之作《离骚》大概大概因为——《项脊轩志》伞盖;车盖,车篷。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倾盖:车上的伞盖靠在一起,指初次相逢。
指相识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有的刚认识,却像老友一样。
引申为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发语词,不译发语词,不译达到超过聪慧。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不能接受,只好谢绝。
用作推辞做某事。
勤勉如果如果乃,即,就是:准则;楷模,榜样处罚,惩治。
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迷惑无知没有规定同“蓄”,养活,抚育足哪里,怎么空闲悠闲从容,不慌不忙。
指军队步伐严整,从容不迫。
后多用来形容在纷乱、繁忙中显得从容不迫。
——《齐桓晋文之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办理。
告诫。
状语后置句重复,加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前置句音节,节奏适逢领悟,理解众多聚集(的地方)灭族散落,卸落委托,托付顺从揩拭友善,交好趁机好好地对待善于,擅长做好,处理好羡慕驻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判断句系在绳子上放下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翻译成“您”边邑。
名作动,把……当作边邑增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同“供”,供给缺少的东西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给予修筑防御工事——《烛之武退秦师》满足宾语前置句延伸,扩张希望考虑没有依靠损害用酒食款待宾客;犒劳同“拒”,据守同“纳”,接纳统治旧,交情孰与君少长?——《鸿门宴》翻译:与君孰少孰长?你和相比,谁大谁小?吾孰与徐公美?翻译: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过程:一、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遏其来遏:阻止B.忿而举兵犯我忿:恼怒C.发辄中辄:总是D.奏上,报可报:上报【答案】D【解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曩事曩:过去B.数何巡检神射数:屡次C.即灌是也即:就是D.萧矍然起拜矍:惊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数:数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洞胸出背洞:穿透B.羌惧而引却却:后退C.沿边方登麦登:谷物成熟D.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籴: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籴:买。
高考120个常见实词学习运用百宝箱4实词知识运用模拟卷(解析版)(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徵士诔(节选)颜延之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
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
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
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
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
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
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
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
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
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鸣呼淑贞。
陶渊明传(节选)萧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苏辙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过程:一、基础提升。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戍卒叫,函谷举.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答案】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邓愈镇江西,数延.见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B.鼎结.乡兵自守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过程:一、基础提升。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戍卒叫,函谷举.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全,尽 A 中举\攻克 B 攻克\举起 D 拿\举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邓愈镇江西,数延.见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B.鼎结.乡兵自守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C.舍人耿忠使.广信还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奏郡县官违法状.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答案】D【解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邓愈镇江西,数.延见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D.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屡次 B 约数\天数 C 美好的样子\天数,规律 D 细\屡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A.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D.除.死刑及发塞外重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例句结束,解除 B 台阶 C 授予官职 D 除外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教材文言文梳理【必修上册】(一)劝学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含义(1)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多义词(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③群响毕绝.(《口技》)__________________(2)假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___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__________________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④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_⑤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者(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___(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______(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6)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8)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2)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3)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__________________(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___(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7.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________,________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作者:李学开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4年第26期学习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特别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因而要确定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
文言虚词虽较之实词数量较少,但意思多变,用法灵活,因而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知识整合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
重点积累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文言实词。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为“已经”之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实词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为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徇”通“殉”。
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4.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注意依据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偏义”。
5.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要根据具体语境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上下文,是“攻取”的意思。
6.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
文言梳理《文言文拓展延伸》(四)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
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
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过程: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
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
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
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
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
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
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
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
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
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
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颖:聪明
B.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擢:提拔
C.燧诘其故 诘:查办
D.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溢:满
【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属:撰写
B.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第:科举考试的等级
C.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发:发现
D.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除:授予官职
【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B.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制:写作
C.不可假以权 假:授予D.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
羡:剩余
【答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依凭,无善状 状:陈述。
B.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 逋:拖欠
C.送出境者以千数 数:计算
D.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治:治理的好,太平
【答案】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答案】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C.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项中分别表明萧燧为官正直,而又善于变通的一组是( )
A.初仕敢欺心耶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B.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发太仓米振之
C.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D.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答案】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桧因儿子科举的事情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调到秀州,然后从府院中换一名官员去当主考,
秦桧的儿子果然考中前几名。
B.萧燧在担任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的朋友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堂叔王秬都在外担任地方官,因为
有所仗恃,不做好事,萧燧奏请朝廷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C.当时皇上正在严格限制职务升迁,没有功劳不给职位,却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晋升他的官职。
萧燧离开严州时父老拦住道路,萧燧几乎不能动身上路,送他出境的人数以千计。
D.熙宁八年,萧燧被召回朝廷,萧燧建议,江、浙连续遭受水旱灾害,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诸
司对郡县征收财赋时要灵活变通,不要只是一味催促逼迫并上书说广西诸郡的百姓身受丁钱之害。
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答案】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跟踪测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
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
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
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
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答案】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案】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下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士
及第。授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一定在漕司当主
考官,萧燧询问原因,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
昧良心吗!”秦桧怨恨他。过后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一名到漕试考场,
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孝宗初年,授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流觐见,议论说“应当按官职选择人才,不
应当因人选择官位。”皇上高兴,作《用人论》赏赐大臣。淳熙二年,进为起居郎。在此之前,察官有了
空缺,朝廷上人们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
都承旨王拚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因为有所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又
商议进攻,皇上拿这问萧燧,回答说:“现在贤德和不贤混杂,风俗人情凉薄虚浮,兵力不强,资财不多,
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大治。如果凭藉小康,萌生骄敌之心,不是臣能知道的。”皇上说:“是忠言啊。”
于是劝皇上端正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俸
禄,不可以授予职权。皇上都欣然接受。出朝为严州知州。
严州地窄财缺,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满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积蓄到了十五万,用这
些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皇上正在吝惜职名,没有功劳的不授给,下韶因萧燧治理地方有
成绩,授为敷文阁待制,移为婺州知州。父老拦路,几乎无法成行,送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数计算。
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费力而达到治理。年成遇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拨糓米到严
州,萧燧说:“东路西路不是一路,不应当给,但怎麽忍心对于以前治理过的地方不管?”为此到朝廷请
求,打开太仓的米赈济他们。
八年,召回朝,进言:“江、浙连年水早灾,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
不要只是督责逼迫。”十年,上奏谈论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病。事情很多都施行了。庆典时的施恩,
丁钱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