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2教案设计全套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2教案设计全套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2教案设计全套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2教案设计全套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2教案全套人民版

课题: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1、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尤其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他方面如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中国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全。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文学体裁丰富,佳作迭现。上古的神话、先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基本脉络,了解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从科学与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进步的原因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专题重难点】

重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概况

1、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除了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这些发明和成就对其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古代文学成就包括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形式多样,作品繁富;古代艺术主要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和雕塑艺术等。学习中可采用图表法勾勒出古代科技发展地方基本脉络。结合时代背景,形成知识结构。

难点:科技文化发展作用和影响

从古代科技发展的容和功能作为切人点,以政治、经济、思想、为纽带分析掌握古代科技文化的历史作用。了解古代科技文化对当时和现今的影响。

【学法引导】

本专题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这一专题容繁多,学习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专题。首先要了解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和结构,具体知识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然后了解每一个线索的构成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古代科技文化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特点。然后在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结论,得出科技文化的作用及对我国发展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本专题的具体学习可以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的掌握,可以利用图表法整理。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发展进步的情况。形成古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网络结构,系统地掌握科技发展的多方面成就。

二、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科技发展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进的结果。所以在分析古代科技发展原因的时候,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对外对交往、科技继承与发展、科技人员素质、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去分析。也可以运用比较法,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比较,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通过问题设置导入:中国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讲授新课〗

一、科技成就

第一步:学生阅读教材,并填相关表格。

四大发明的完成过程和外传概况

第二步:利用表格容进行相关讲解和练习。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①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②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④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意义:①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②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①战国:“司南”;②北宋:a、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它用薄铁叶裁成,用地磁场磁化法使它带有磁性,然后让指南鱼浮于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b、北宋学者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③南宋:《事林广记》中,还介绍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指南装置——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④清代:罗盘针

2.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①北宋和南宋的书籍里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进行航行的记载;②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③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历程:涉及因素:

(1)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①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②《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③东晋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火药的应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2)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3)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影响:

(1)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2)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1)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卷子,证明我国在唐朝时已掌握了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②作用: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3)活字印刷术的改进:①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②明代中期,铜活字在、、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2)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进步性

(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2)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3、P27材料阅读与思考: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答案提示: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三、提升

1、P26学习思考: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⑴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⑵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⑶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⑷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⑸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⑹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⑺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⑴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⑵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⑶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

⑷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⑸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A、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

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实用性;经验性;封闭性;片面性。

4、活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⑴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地方发挥了他辨别方向的功能?

⑵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容?

⑶材料四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⑷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1) 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看风水。(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到促进作用。(3)封建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能够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4)科学技术能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小结〗

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进步性、局限性。

【作业】

《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课后反思】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

课题:专题二第二节中国古代的艺术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当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容,培养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灿烂辉煌,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音乐艺术等多中表现形式。

二、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在了解古代艺术发展原因的时候,要从古代社会的各个角度去分析。了解政治、经济、思想、民族交往、对外关系、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了解艺术发展的原因。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共同交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长河。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P28学习思考:“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子·本经》

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特色教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三合一”特色教案】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人的种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学思之窗 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②邸店”。邸 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 贾: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 流通的物资叫商品; 商:流动在外进行贸易的人。 从事买卖活叫经商。 自主学习完成下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2、能力方面: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的讲述,培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运用举实例的方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分析。 3、采用释义说明的讲解法对“垄断组织”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联系并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这一突出特点,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归纳分析垄断的形成、影响,认识到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难点:垄断组织的形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方法1 以奔驰和福特汽车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学生这两种汽车是哪个发明国家和发明者是谁,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等问题展开话题,得出最早出现的时间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期间,从而进入课题的学习。 方法2 通过想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开着汽轮点着油灯的生活的情景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人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听着音乐,打着电话给远方的朋友送去问候的生活情景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导入到新课中。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只有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俄美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开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原料)。 (3)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 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 2、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动机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等各种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的出现,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联系书上的图“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如电力工业(发电、输电、配电)和电气设备工业(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世界进入了电气时代。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二、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新政”的评价。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罗斯福上台后对“新政”的准备。第二目,施行新政,讲述新政的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第三目,渡过难关,主要讲述新政对恢复美国经济的效果。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点应落在第二个子目上,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强调新政“新”在何处?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为何不得人心?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美国政府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政策调整?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1)当选总统;(2)新政准备;(3)施政历程;(4)“狮子”和“狐狸”的绰号的由来。其中“准备”要帮助学生从六个方面加以归纳提炼:①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②上台后,立即施用新政“药方”,医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③进行大胆的试验克服危机。④组成“智囊团”以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⑤取得国会对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支持。⑥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教案

专题二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学习中国古代科学家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追求真理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难点: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明的国度》中一句话导入。“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开放式设问:你觉得我国古代的哪些科技发明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授新: 一、造纸术 【成语故事】“学富五车”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典故吗? 战国时有个思想家叫惠施,人称他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原来,他旅行时也爱学习,随车装着爱看的书。其实这些书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牍,一共装了5辆车,“学富五车”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要用现代的眼光看,这5辆车竹简上的字数加起来,顶多也不过我们现在阅读的这本历史教科书的字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纸在文化传播上的重要性。那么你知道在纸发明之前人们还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和纸相比有什么样的缺点? 竹、木、骨、帛,(多媒体展示)缺点:成本高,不易阅览收藏流传 问: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后来又由谁进行了重大改进?造纸术的改进有何意义与作用? (1)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纸的应用;(2)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西汉考古发现的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图片二蔡伦图像从考古和正史记载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1、知道纸产生的经过:西汉早期出现,东汉蔡伦进行了改进。 2、传播: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了懂得造纸技术的中国工匠。没过多久,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 3、影响 材料:在我国的造纸术没有传到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羊皮纸”作为代用品。据说抄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只羊的皮,价值昂贵。所以,那时欧洲的图书馆,用铁链子把书锁在桌子上,以免丢失;学生在学校里也买不起书。——钱伟长《我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①作用:使得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教案

高一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

【重难点解析】 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 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 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 B.铁犁铧的发明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9.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10.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 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11.《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1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必修三专题二练习题(含答案)

必修三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择题 1.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2.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开始。下列选项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的是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 D.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 3.“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A B C D 4.“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市民阶层壮大B.农民娱乐的需求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宫廷贵族的消遣5.2012年是农历的壬辰年“龙年”,右图是“龙年”剪纸画。 对该画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B.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C.体现了中国画注重象征意义的风格 D.可以反映文人画的发展和创新 6、郭沫若曾评价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郭沫若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 A.使隶书更加规范使用 B.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C.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D.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优质教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二

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2013·北京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答案】C (2013·重庆文综·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A;中国造纸术出现于西汉,“蔡侯纸”是东汉时蔡伦发明的纸排除B;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排除D。 【答案】C

(2012·海南单科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答案】B (2012·上海单科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A (2011·江苏单科·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解析】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A、B、C表述错误。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指南针出现于战国、火药出现于东晋,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在四大发明中活版出现最晚。 【答案】D (2010·全国Ⅰ卷文综·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教案1: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 (2)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 (3)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4)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材料创设情境,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影响。 (2)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影响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知识整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本课主要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情景学习法、历史比较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运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创建多样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文明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影响。

2.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开幕。这一天,水晶宫内挂满万国彩旗,参观者摩肩接踵,各种工艺品、艺术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博览会上,参观者惊奇地观看着来自各个国家的发明、珍奇和产品,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各种机器发明,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正在工作的机器,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们领悟到了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关于世博会的盛况,作为开幕式上的嘉宾,维多利亚女王曾做过这样的描述:“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为什么英国能在1851年举行世博会,这得益于什么呢? 自主预习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1)前提:18世纪时,随着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2)市场:越来越多的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___________。 (3)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很多农民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4)资金: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5)技术:________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工业革命的进程 (1)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2)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___”。 (3)其他领域: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二、从工场到工厂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________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