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剑》。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并未载入正史。又作“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剧种,因为它流行于(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杂剧”或“永嘉杂剧”。它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六才子书:清代著名理论家、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西厢记》及杜甫诗相提并论,合称为"六才子书".

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简论

A.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

B.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

C.兼具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在统一的有机体。

D.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e.虚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浪漫幻想有着现实的真实依据。如至情使主人公生可以死,死可以还魂复生。F.“情”的化身“花神”,正统官吏的化身“判官”等的人性化描写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G.通过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试析《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2. 砚斋称贾宝玉是“圣之情者也”?

多情之圣:痴情之圣:纯情之圣:

3.“混世魔”——贾宝玉

1、女性崇拜:“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女性崇拜的底线:“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这话虽是混说,倒也有些不差。”)“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2、叛逆者(觉醒者)的形象(废物)“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迅《中国小说史略》平等的思想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4.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后期的创作中心在。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光祖、宫天挺、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5.元杂剧的主要特点:

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6.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1、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结构形式。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

2、元杂剧剧本的容。唱词、宾白、科泛和题目正名

7.元杂剧的发展

前期:金末----大德末年(1234---1307)是创作的鼎盛时期,活动中心在大都。著名作家几乎全是北人。容大都反映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风格豪放粗狂,语言质朴自然,

后期:元武宗至大年间---元末(1308---1368)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时期,创作中心在,出现了不少南作家。不少作品宣扬封建道德和神仙道化。艺术上追求典丽工巧。

8、元杂剧兴盛繁荣的原因

1、文学发展的必然

2、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准备了物质条件)

(1)国力强盛(2)作坊林立(3)商贸发达(海运、漕运)(4)城市繁荣

3、社会黑暗的必然(提供了冲突)(1)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2)吏治腐败。(3)法纪松弛。“有例可援,无法可守”。(4)社会混乱。

4、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提供了作者)(1)“八娼九儒十丐”。(2)废止科举。

元代的知识分子不能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在官场,于是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在文场上,造成了元杂剧的勃兴.

9、元杂剧的体制

1、结构上,四折一楔子。折:故事情节单元;音乐组织单元。楔子: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独立的段落。嵌入(完整密;弹性)。 2.在容上,唱、科、白。唱,唱词。一人唱,一宫调,一韵律. 科,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的舞台指示。白,宾白。独白,对白,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带白,分白。 3.在音乐上,五宫四调。仙宫(42支),南宫(21支),中宫(32支),黄钟宫(24支),正宫(25支),大调(21支),双调(100支),商调(16支),越调(35支),即九宫。4、在角色上,末旦净杂。

四、元杂剧繁荣的表现、分期及衰落的原因

表现1、作者多(人才辈出)地域(北戏剧圈, 南戏剧圈) 数量(钟嗣成《录鬼簿》152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71人) 成员(文人、医生、商贾、文官、武将、无名氏作者)

2、作品多(名作如林)钟嗣成《录鬼簿》458种贾仲明《录鬼簿续编》156种(明人臧晋叔《元曲选》100种,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62种,现存162种) 《录鬼簿》记载了152个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录鬼簿》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元杂剧作家、散曲作家和作品目录的著作,它开创了简单载作家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的先例,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书目.

分期: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

原因1、北艺南迁,水土不服。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杂剧的活动中心也从北到南

(1)音乐上的水土不服(北曲南化)。(2)作者上的水土不服(作者南化)。元杂剧本是与北地、北曲、北人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失去这些,便会蹈空。在这种空洞中,元杂剧就萎缩了、衰落了。

2、作者情怀,今非昔比。(1)政策较开明,关系较温和。(2)科举恢复。

因此,元代后期的剧作家与客观社会取得了多层次的谐调,这样一来,前期那种主客观的巨大分裂所引起的巨大痛苦,以及由这种巨大痛苦所引起的巨大的不吐不快的创作热情,便慢慢消释。这是元杂剧衰落的最根本原因。

3、杂剧格局,多有不足。不足:程式,呆板。

五、中国戏曲以晚成(于元)?

(一)中国人缺少戏剧所必需的“主体性”。

这里的“主体性”是指人的主体性,或者人的主体意识。自由性,独立性。

1、从冲突的产生面来看,一个主体性不强的人不会和外界产生冲突。

2、从冲突的表现面来看,一个主体性不强的人也不会用戏剧的式去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这个前提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或者说很长时间并不完全具备。

“中国戏剧之所以迟迟不得降生,就在于儒教的道德律令重地压抑了它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客观容,即压抑了人们主体力量的自由性、独立性以及由此行动所产生的冲突。”

儒教重人伦,重人的隶属关系,而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因此中国人的主体意识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缺位”的状态。

(二)戏曲高度的综合性导致了戏曲的晚出。

如果中国戏剧象古希腊一样,只是一种“简单明了”的话剧、舞剧、歌剧,其降生期或会大大提前。艺术构成的“繁复而且高难度”,正是中国戏曲的晚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繁复而且高难度”就是戏曲的综合性。

(三)古代城市经济的不繁荣导致了戏曲的晚出。

(四)叙事性的文学因素发育得不充分不健全,也是戏曲晚出的重要原因。

8.南戏

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3.《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9、南戏的演变

1.产生于北宋末年(村坊小戏)

2.发展于南宋中叶(流入城市)

3.衰落于元代(杂剧压倒南戏)

4.成熟(中兴)于元末(全国性的大型剧种)

10南戏与杂剧的区别

1、在结构上,杂剧的基本单元是“折”,而南戏是以“出”为单位,杂剧是四折,南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杂剧的题目在剧本末尾,南戏的题目在剧本前面;杂剧有楔子,南戏没有楔子,而有“开场”。

2、在演唱上,杂剧由一人独唱,南戏各种角色都可以唱,除独唱外,还可以对唱、接唱、伴唱、合唱等。

3、在音乐上,杂剧的音乐主要是在北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北曲,激越昂扬;南戏的音乐主要是在东南沿海一带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曲,婉转柔媚;杂剧的每一折限用同一个宫调,不能换韵,南戏的一出不限用同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9、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南戏草创时期,此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多不署作者,剧本也大都失传。重要剧目有《协状元》、《魁负桂英》、《贞女蔡二郎》等。

2)、元灭南宋,北杂剧扩展到南,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

3)、元末明初,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复兴,出现了文人创作,其代表作是高是的《琵琶记》同时南戏整理旧本也颇有成绩,出现了“荆拜杀”四大南戏剧本。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10、南戏的容特点是:

①多以妇女题材为中心,反映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妇女的痛苦与不幸,对她们的贤惠贞烈、聪明采取了歌颂的态度。②对读书人一举成名后“富易交”、“贵易妻”的行径进行谴责,如《贞女》、《魁》、《协状元》等,对门弟观念、背信弃义的市侩哲学作了嘲笑与暴露。③从不同的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中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9.元代南戏在体制上有什么特点?

南戏原来是一种地剧种,它以表现家庭容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明传奇

11.明杂剧体制变化有特点?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

12.“明传奇”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13.明代后期传奇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面的基本特点:

1)、从声腔发展来看,昆腔传奇几乎一统天下,与此同时,弋阳腔也与其他地戏结合起来,上演了丰富多彩的传奇剧目。2)、从思想倾向来看,此时的传奇创作重在宣扬个性解放的文化观念,对压抑人个性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给予了厉的批判。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等作品

3)、从创作题材来看,此时出现了各类题材的戏曲作品,其部分作品对黑暗现实给予了控诉和反抗。

(1)歌颂忠贞、斥责奸佞的爱国主义剧作:如梅实、梦龙的《精忠旗》写岳飞抗金受害、卖国贼桧终遭冥诛,

(2)歌颂清官、诅咒奸邪的剧作:如《珍珠记》、《袁文正还魂记》歌颂了包拯,。

(3)道德说教与演示剧:前者如《忠孝记》、《全德记》、《四美记》,都充满着腐的封建道德劝戒。后者如《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充满了因果报应的种种恐怖场景。

(4)表现男女爱情的剧作:这类剧作以喜剧和悲剧两种形式存在。喜剧面的代表作品是高濂创作的《玉簪记》,悲剧面的代表作品是朝俊的《红梅记》、孟称舜的《娇红记》。

(5)揭露社会黑暗的剧作:其中以万历年间的钟龄较为出名。他所创作的《东郭记》和《醉乡记》,合称为《白雪楼二种曲》。4)、从理论探讨来看,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戏曲研究成果。

江派的代表人物璟写作了大量的曲学论著,其中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为后世曲家的填谱法则。天成创作的《曲品》,是继明代渭《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渭的学生骥德创作的《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

14.明代戏曲的总体特征:

1]、创作、演出和观赏队伍的扩大。2]、作品(尤其是传奇作品)的典丽化色彩较为浓重,“案头之曲”相对增多。剧作家的时代。3]、戏曲创作成就主要在传奇面,明代的剧坛是传奇的天下。

15.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既与元杂剧差异颇大,又与明初的杂剧多有不同,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树立起自身的特点。

从发展线索来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从创作倾向上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从艺术成就上看,明代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称之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转型?转型期杂剧特点

从发展线索看,前期创作紧靠明初,此后几十年沉寂。至弘、嘉间始有转机,万历后佳作迭出,杂剧连贯发展。

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前期题材团圆喜庆、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偏狭,[题材拓宽]思想渐次深化,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兴盛。

从杂剧体式看,中后期多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剧作多称意而写,短小精悍。

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作品有传世之作。】

16.杂剧的传奇化:就艺术形式而言,明代中后期杂剧的体制进一步解放,更加灵活多样,首先在体制上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成规,剧本可长可短,尤其是单折杂剧(又称短剧)为数甚多;其次在曲调上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不再纯用北曲,而是南北曲兼用,甚至出现了全用南曲的“南杂剧”;再次在演唱上也打破了一人独唱的局面,剧中角色都可演唱,缩短了杂剧与传奇的区别。但此期的杂剧大都是案头之作,距离群众与舞台越来越远。

归纳:从艺术形式看:剧本短化;演唱多样化;曲调南化;语言雅化;剧本案头话。

17.明传奇体制

1、剧本体制:1)、剧本分“出”并加出目,篇幅较长。2)、一生一旦贯穿始终3)、开篇无题,下场有诗。4)、曲律更为格

2、音乐体制:1)、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的音乐体制,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2)、灵活多样的曲牌联套:集曲的广泛使用

18.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以汤显祖为杰出代表的传奇作家,成为明代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面军。以璟为带头人的江派,在传奇的创作和理论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从剧目建设上看,本时期涌现出的数百种传奇作品大多较好。从声腔发展上看,昆腔传奇的创作一枝独秀,大部分传奇都是比较典雅的昆腔作品,具备较高的文学品位。

从剧作精神上看,本时期最为突出的创作倾向是扬个性,批评封建专制。市民阶层的崛起与市场经济的萌芽,在文化精神上以个性解放的要求为基点。个性解放通常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作为具体演绎,批评封建专制又往往以对抗僵化的伦理教条为基本冲突。

明代后期的传奇创作中,一些带有喜剧色彩的作品也较为知名。

西厢记

19.《西厢记》艺术成就

1]、对元杂剧剧本的结构形式有了大的突破:变一本四折为五本二十一折。

2]、戏剧人物是典型人物(人物具有成长性)

3]、戏剧语言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生的语言显得文雅,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红娘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她是丫头,口齿伶俐,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

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4]、创新了元杂剧的演唱形式。元杂剧的标准演唱式本来只能一人演唱、一唱到底。但在《西厢记》中莺莺、生、红娘都能演唱,演唱式也有独唱、对唱、合唱等诸多式。

20.长篇章回小说的形成

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萌芽逐步到成熟。

第一阶段是宋元时期。基本上还是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本是唐末的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艺人们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式,准备了一个说话底本,比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第二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基本代表是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殘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忠义水浒传》。形式上比讲史话本更长,功能也发生变化,由底本变为案头阅读。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共分为24 卷,每卷分为10 个小节。

第三阶段是明代中叶以后。这是章回小说的成熟期。如《西游记》、《金瓶梅》等。与讲史已没有必然联系,情节更复杂,人物和事件更细腻。基本上不分节,明确分为若干个回目,回目由单句或参差不齐的双句,已发展为整齐的对句。21.《牡丹亭》特殊的文化意义

1)、以情反理,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3)、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矛盾冲突:情与理的冲突

以情与理的冲突为中心线索,通过杜丽娘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的情感历程,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和调和。

不足:根本上未脱离“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轨道。

4、艺术特色:情节结构;形象塑造;语言运用:典雅细腻浪漫抒情:色彩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

22、散曲的艺术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衬字)。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23.后期散曲的创作和作家

散曲后期的创作中心则由北的大都向南的转移。这一点,与杂剧创作的情况基本相似。后期散曲作家的主体基本上由南人或移居南的北人构成。与前期散曲创作相比,后期散曲创作风貌也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如公认的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两位作家可久、乔吉,一为庆元(今鄞县)人;一为长期流寓的人。

这一现象表明,元代后期,散曲创作在南得到更为蓬勃的发展。

首先,散曲的题材容被不断开拓,举凡写景、言情、赠别、怀古、谈禅、咏物、赠答、抒怀等等,几乎无所不涉,无所不能,其表现领域得到极大扩,从而使文坛呈现并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格局。

其次,在思想情调面,前期散曲创作量的那种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激情喷发的作品大为减少,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渐渐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

第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无论是韵律平仄的谨、语言的典丽,还是对仗的工稳、典故的运用等形式美诸因素,都较前期有所强化。就总体而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24、元曲:散曲——小令,带过曲,套数剧曲——杂剧,南戏

25、《西厢记》艺术成就

1、对元杂剧剧本的结构形式有了大的突破:变一本四折为五本二十一折。

2、戏剧人物是典型人物(人物具有成长性)

3、戏剧语言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生的语言显得文雅,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红娘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她是丫头,口齿伶俐,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4、创新了元杂剧的演唱形式。元杂剧的标准演唱式本来只能一人演唱、一唱到底。但在《西厢记》中莺莺、生、红娘都能演唱,演唱式也有独唱、对唱、合唱等诸多式

26.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1.《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2.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3.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问是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27《琵琶记》有什么思想意义?

《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五娘表现下层妇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这就是此剧长演不衰的在原因。

26、《糟糠自厌》

《糟糠自厌》是《瑟琶记》的第二十一出,是五娘性格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场戏,是《瑟琵记》中最精彩的片段。在这场戏中,集中反映了五娘自我牺牲、敬奉公婆的高贵品质和善良、勤朴、坚韧、尽责的传统美德。

*形象容的主客要素

主观:三辞客观:三不从结果:

辞试父不从

辞婚相不从背亲弃妇

辞官皇不从家破人亡

*形象倾向的主客要素

主观(作者):全忠全孝;有情人。《琵琶记》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元璋把它喻为“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成为统治者提倡名教的工具。

客观(作品):忠孝难以两全;负心汉。他对皇上()没有一个公民起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既无尽忠,也无尽孝。他不忠于事君,是因为欲尽孝情;他也未能尽孝,是因为他困于事君。

*形象总结:心身背离、主客分裂、软弱尴尬的悲剧形象。

27、悲剧意蕴——

形象典型意义的容:蔡伯喈形象的典型意义主要在于其矛盾的性格、精神的痛苦与灵魂的忏悔,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和态悲剧性格。

形象典型意义的倾向:这既反映出当时读书人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作品对应举士人的灵魂拷问相当深刻。

作者主观上肯定忠臣孝子,客观上揭示了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忠孝不能两全”),展示了其产生的社会悲剧,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

这种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有社会价值。

(1) 功名为忧患之始(对功名的否定)(2) 礼教为忧患之本(对礼教的否定)

28、五娘(贤妻孝妇)

1、“苦难”二字的化身

2、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典型

3、中国妇女忍辱负重的典型

4、敬老怜贫、贤妻孝妇的典型

形象的典型意义:1、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2、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封建礼教的罪恶;3、热情地歌颂了广大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

因此整个作品构成了苦乐相错、贫富相错、贵贱相错、悲喜相错。通过两相映照,衬托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主题。

这种结构式,对明清传奇的影响很大。洪升的《长生殿》和尚任的《桃花扇》都采用了这种双线交叉的对比式结构式。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真题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真题 扬州大学试题纸 ( 2004 -2005 学年第一学期)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8.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一般是____________,有的杂剧外加____________的开端或过场。9.“西厢”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_______________(人名)的传奇小说《____________》,而金代__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王实甫《西厢记》打下基础。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3.被推为“南戏之祖”的是:() ①《荆钗记》②《琵琶记》③《白兔记》④《杀狗记》 4.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是:() ①高文秀②康进之③白朴④马致远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7.社长排门告示 ....。 8.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 9.乱荒荒不丰稔 ...的年岁。 10皂衣 ..旁午下乡来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3.南戏 4.宾白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2.郑光祖《倩女离魂》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扬州大学古代文学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8.四折、楔子;9.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3.② 4.①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7.挨户通知;8.用东汉梁鸿与孟光典,指夫妇间互敬互爱;9.荒欠年景;10.黑衣,指官府衙役;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3.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宋室南渡之际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在北宋杂剧基础上吸收诸宫调、唱赚,结合地方俗曲俚调、歌舞而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唱南曲,剧本体制、演唱形式与北杂剧都不一样。 4.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部分,因古人认为戏曲曲辞重要,为主,说白为辅,故称宾白。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倩女离魂》是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爱情的代表作。此剧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 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

的合称。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皆雄浑流丽,多模往局,少创新规。“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擅长律诗,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7、话本话本小说是反映一般市民生活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又由于它源于“说话”,所以在小说体制、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艺术特色。 ①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回头、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篇首、篇尾多采用诗词,起到点明大意、烘托气氛、概括主旨、总结全篇作用。入话起由开场诗导入本事的作用。较长的正话,表演时还分回,一般是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用两句收场诗作结。这种方法为后来的章回小说所采用,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方式。 ②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 ③话本小说是语体文。使用大众能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得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得盟主;翁方纲——肌理说 (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得赵翼、蒋士铨——持论与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 (4)自成一格得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得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与”得诗教传统,用唐诗得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与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得好诗,但大量得诗作则就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得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得大家,也就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得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得“义理”与结构辞章方面得“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 就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得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得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 “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就是诗歌得本源与灵魂。 (2)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得本来面目。 (3)诗人得真性情还要以高度得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得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得创新要求与思想上追求自由得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得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得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与决定性灵得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得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得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得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与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得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得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得与谐统一。 (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 《马嵬》之一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大题

1、《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思想内容:(一)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李香君和侯方域)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二)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三)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来源: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次年孔尚任被罢官,创作《桃花扇》。 2、《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来源:《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 考试试题(A 卷) 一、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 分)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2.明初杂剧作家40 多人,以、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 种,合称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卷五之《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 与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与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的篇二、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 陈寿《三国志》 B. 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B《蝴蝶梦》C.《鲁 斋郎》D. 《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 B.《王魁》 C.《状元张叶传》 D. 《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雌木兰》B.《狂鼓史》C.《玉禅师》D. 《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B.《柳毅传书》C.《张 生煮海》D. 《老生儿》 A. 嘉靖壬午本 B. 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 C. 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 是()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 湖二集》D. 《六十家小说》A. 才子佳人小说B. 历史演义小说 C. 英雄传奇小说 D. 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 分)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 性灵说D. 肌理说8 .《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1.拟话本2 .戏曲3 .明 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 .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 .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 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 3.元代“四大传奇”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宣扬道德教化 4.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5.现存的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在辽诗中是( ) A.最长的诗 B.最短的诗 C.最早的诗 D.最晚的诗 6.《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 A.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创制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追求词藻华美 D.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7.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 A.清新 B.沉郁 C.典雅 D.豪放 8.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 A.文道合一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9.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A.写景散文 B.传纪文 C.序文 D.寓言 10.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D.滑稽说 11.明代长篇小说《木寿杌闲评》是( )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D.世情小说 12.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 A.注重合律侬腔 B.推崇语言本色 C.强调场上之曲 D.注重文采才情 13.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A.师法汉魏 B.师法唐诗 C.师法宋诗 D.兼学唐宋 14.陈维崧的词风是( ) A.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师法姜夔、张炎,清空婉约 D.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苍凉 15.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 A.性灵说 B.神韵说 C.格调说 D.肌理说 16.《荡寇志》的题材类型是( ) A.历史演义小说 B.公案小说 C.讽刺小说 D.英雄传奇小说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古代文学史明清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 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 5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主张:提倡“诗学汉唐”,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10公安派: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都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的文学创作核心是“性灵说”,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主张诗歌应该突破“理”的束缚来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表达个人真实的生活欲望;并且具有诗人的独创艺术特征。缺点是有的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11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出现的重要的散文创作流派,代表人物:归有光,唐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客观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客观试题 说明:本试题共 页 三 大题,适用 中文 系 年级 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分) 1、元杂剧的基本体制是( )。 A 四折一楔子 B 五折 C 二本十折 D 五本二十一折 2、杂剧《西厢记》 共有( )。 A 三本二十折 B 四本二十一折 C 五本二十一折 D 六本二十折 3、下列人中( )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郑光祖 D 白朴 4、李千金是杂剧( )中的女性形象。 A 《拜月亭》 B 《秋胡戏妻》 C 《墙头马上》 D 《倩女离魂》 5“南戏之祖”是对元末南戏( )的誉称。 A 《拜月亭》 B 《荆钗记》 C 《琵琶记》 D 《白兔记》 6、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等四部杂剧合称为( ) A 《青藤四梦》 B 《四歌啸》 C 《南四曲》 D 《四声猿》 7、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 )语言的一大特色。 A 《三国演义》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儒林外史》 8、.“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 )提倡的口号。 A 公安三袁 B 袁枚 C 前后七子 D 沈德潜 9、《西湖七月半》是( )的作品。 A 袁宏道 B 徐霞客 C 张岱 D 祁彪佳 10、《报刘一丈书》是( )的作品。 A 袁宏道 B 徐霞客 C 张岱 D 宗臣 11、《风筝误》是( )的作品 A 汤显祖 B 白朴 C 李玉 D 李渔 12、世称杨维桢诗为( ) A 台阁体 B 香奁体 C 宫体 D 铁崖体 13、李贽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 A 情真说 B 童心说 C 性灵说 D 神韵说 14目前《红楼梦》的通行版本是( ) A 脂评甲戌本 B 脂评庚辰本 C 程甲本 D 程乙本 15《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是( ) A 文言长篇小说 B 文言短篇小说 C 白话长篇小说 D 白话短篇小说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1.元杂剧的内容:爱情风月剧、神仙道化剧、公案剧、社会剧、历史剧。 2.元剧四大家:关汉卿(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单刀会》, 《救风尘》、爱情风月剧有《谢天香》《金线池》,公案剧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元代前期散曲创作的大家, 3.关汉卿对下层妇女的赞美与同情的剧作与人物:《救风尘》—赵盼儿《望江亭》—谭记 儿《谢天香》—谢天香《金线池》—杜蕊娘《拜月亭》—王瑞兰《调风月》—燕燕《蝴蝶梦》(公案剧)—王母 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5.元诗四大家:虞集(元朝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杨载、范椁、揭傒斯(诗歌内容量丰 富) 6.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郑光祖,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 是《倩女离魂》 7.《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三重美感:文学之美、人格之美、文化之美 8.元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是乔吉、张可久(《小山乐府》) 9.杂剧和南戏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是大都。 10.高明被称为“南戏之祖”代表作是《琵琶记》(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 11.“宗唐复古”是整个元代诗坛的风气。 12.《水浒传》三重寓意: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忠义之烈 13.明初,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散文家是宋濂。刘基(刘伯温)的散文体裁多 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 14.明代中期,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唐宋派中,真正能继承唐宋散文真谛并 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作家是归有光。 15.明代戏曲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是:传奇 16.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 17.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是奠定汤显祖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大家地位的作 品)、《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18.《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属于世情小说,《金瓶梅》的书名 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 19.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0.明代短篇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 俗小说》、“三言”(冯梦龙编著)、“二拍”(凌濛初编著)、《型世言》(陆人龙) 21.京华三绝:纳兰性德(代表清词最高成就的作家)、曹贞吉、顾贞观 22.童心说—李贽神韵说—王士禛格调说—沈德潜性灵说—袁枚肌理说—翁方纲 23.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4.李玉:“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较好的作品是《清 忠谱》,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创作出了许多历史剧。 25.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著名戏剧理论家是李渔,代表作品是《闲情偶寄》 南洪北孔: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26.《聊斋志异》:⑴讽刺科举制度的腐败与弊端:《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等⑵歌 颂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表达爱情理想:《阿宝》、《连城》、《瑞云》等⑶揭露封建政治的腐朽,批判官吏恶霸的残暴:《梅女》、《梦狼》、《席方平》、《续黄粱》、《红玉》等把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聊斋志异》,纪昀评价《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27.描写文人自身生活,借此反思整个封建文化的价值体系,这类小说的

古代文学史复习(元明清部分)模板

犬吠集续集 Malar 欠拧baby Sunny 向泥马 狗娘 无名氏 406工作室

填空选择 1.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2.说话四家:一.小说二讲史三讲经四合生 3.话本:从唐代民间讲说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宣和遗事》,具备了《水浒传》一些主要情节 《全相平话五中》包括《三国志平话》 将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4,.《西厢记诸宫调》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 5.北方戏曲——杂剧南方戏曲——南戏 6.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一出误会式喜剧 7.四大爱情戏:关汉卿《拜月亭》女:王瑞兰男:蒋世隆、白朴《墙头马上》女:李千金男:裴少俊、王实甫《西厢记》女:张生男:崔莺莺、郑祖光《倩女离魂》女:张倩女男:王文举 8.元代戏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 9.王国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冤》《赵氏孤儿》 10.白朴通过《梧桐雨》传达盛衰兴亡的深沉感叹 11.马致远《黄粱梦》,属神仙道话剧,“万花丛里马神仙” 前期最重要的散曲作家,享有“曲壮元”美称,《双调夜行船.秋思》 12.散曲有两种形式:小令和套数 13.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4.高明的《琵琶记》是元代南戏的冠冕,有“南曲之宗,词曲之祖”美称 15.“毛本”,毛氏父子整理的《三国志演义》评点本 16.《三国志演义》“尊刘贬曹”倾向 独特语言风格,“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17.简本系统,一般都有平田虎,王庆的内容 18.“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19.《楚有养狙以为生者》出自《郁离子》 《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0.高启被誉为明朝开国诗人之“冠冕”,作品《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21.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22.明朝的“台阁体”“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23.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潸然泪下,悲歌数十过不休” 24.后七子:王世贞主盟文坛时间最长,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25.后七子:谢榛 26.前七子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27.李攀龙文学理论:“文自西京,持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28.唐宋派要考三个人: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最高成就,明文一大家) 一部作品《唐宋八大家文钞》茅坤 29.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理论核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0.小品文作者,作品:钟惺《浣花溪记》 王思任《虐庵文饭小品》、《王记重十种》、《屠田叔<笑词>序》、 《请斩马士英疏》、《又上士英书》

(元明清)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新兴诗体。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是词的通俗唱法。包括小令与套数,特点是趋俗性,重情,好写隐逸,谐謔调笑。 (或):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有宾白,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作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称为套曲。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录鬼簿》:元钟嗣成著。《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