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年级校本教材教案

低年级校本教材教案

低年级校本教材教案
低年级校本教材教案

第1课人之初

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掌握意思。

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及恶及好及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3、、齐读意思。

4、齐背课文。

5、学习故事。

6、作业:默写课文。

第2课昔孟母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五、教学模式

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3课养不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2、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继续学习。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

二、多种方式诵读

(一)、静心自读;

(二)、指名接读;

(三)、齐读;

三、理解含义

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3.译文:一块美玉不经过雕刻.打磨就不会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再读

1、接龙读。

2、学生赛读

3、师生拍手齐读。

4、让我们再来感情地读一读。

五、尝试背诵

1、自由背诵。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师生互动,考考你

(1)老师考学生。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2)学生考老师。学生说上句,老师接下句

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六、拓展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中秋节

活动目标:

1、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

2、了解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

3、了解中秋节的风俗。

4、初步了解中秋团圆之意。

活动重难点:

1、了解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

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

3、初步了解中秋团圆之意。

教具准备:

1、课件。

2、月饼。

教学过程:

课前激情:

一、导入

孩子们,你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才吃月饼啊?(引出中秋节并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秋节,一起去感受这一个充满人间温暖的节日。

二、采访交流

现在,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采访,谁愿意接受采访?

预设问题:你和谁一起过的中秋节?你怎么过的中秋节?

三、我是小小学问家

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中秋节很温馨。

幸福、快乐的中秋节已经过去了,但是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谁敢拍着胸脯说:“我是小小学问家”?

同学们,你们要自信,你得相信自己一定知道的很多,不信,你看这些题,你都会!(课件)

预设:1、中秋节是哪一天?(你知道为什么这一天叫中秋吗?)

2、中秋节又叫什么?(为什么又叫团圆节呀?)

3、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仰望天空的什么?

4、中秋节人们自然会期盼什么?

5、中秋节人们都吃什么来庆祝节日呀?

6、月饼最初的用途是什么?

好,真不错,现在你敢拍着胸脯说:“我是小小学问家”了吧!

四、美丽的神话

学问家们,关于中秋节的一些知识大家已经了解了,你知道吗?中秋节还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节日呢!谁知道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

(学生交流)同学们已经把故事的大体内容都说出来了,现在我把这些故事详细的给大家讲一讲。(课件)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五、走进风俗大观园

踏着令我们心驰神往的神话的节拍,我们来到了风俗大观园,在这个园子里,我保证让你大开眼界。(课件)请问学问家们,中秋节都是怎么过的?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预设:1、赏月:教师补充走月、跳月、听月

你在中秋节的夜晚抬头看天空了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随机抽取几个学生问一问)有的同学很遗憾啊,他的眼睛直盯着中秋节的美食,忘了中秋节的美景了,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美景啊?

(课件)

2、月饼:月饼是很好吃,你知道月饼的来历吗?(师讲月饼的来历)

(学生说到点课件)

3、诗词:有的人还喜欢吟诵诗词,你都知道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咱们书上就有一首词,(课件)叫什么?你听老师给你读一遍。

教师范读,提名读,齐读

4、灯谜:大家知道什么叫谜语吗?那把谜语写在灯上叫什么?老师给你猜几个灯谜看你会不会(课件)

表面是绿,切开是红,吃它是甜,吐出是黑。(打一水果)

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大了有脚没尾巴。(打一动物)

弯弯一座桥,挂在半天腰。七色排得巧,只能呆一会。(打一自然现象)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

六、喜过团圆节

风俗大观园逛完了,快乐吗?这园子里的哪一样东西让你最难忘

月饼圆圆的,它是一种团圆的象征,咱们大家能在一个班集体中,这也是一种团圆。想不想一起再过个中秋节?有人说,不吃月饼就不能算是过中秋节,请同学们把月饼拿出来,四人一小组开始分享你的美食吧。(课件)

(师生同吃月饼)

七、思想升华

(随机提问)月饼甜不甜?如果中秋节的晚上别的小朋友都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节,而你的爸爸妈妈却不在你的身边,或者他们还在工厂里加班,或者去了外地打工,留下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想想别人家的欢声笑语,再看看自己家里冷冷清清,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吗?

预设:(如果学生发言不积极)你想他们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看圆圆的月亮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甜甜的月饼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快乐的猜灯谜吗?

是啊,孩子们,你们想,在中秋节的这个夜晚,所有的中国人都想,这就是中国人期盼团圆的情怀。因为一家人团圆了,我们的心才能贴近,只有心及心贴近了,才叫团圆。

你听团圆的人们多么快乐呀!孩子们,唱起来!

七、课堂小结

让我们在中秋节的甜蜜和团圆中结束这堂课,下课!

第5课静夜思

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静、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