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历史

中国音乐历史

中国音乐历史
中国音乐历史

中国音乐历史--20世纪的20位风云人物

回首20世纪中国音乐的百年历程,情随时迁,感慨系之。20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个荣辱参半的世纪,我们曾经背负奴隶的枷锁,忍受贫困落后的耻辱,但20世纪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奋发图强的世纪,中国人将重整昔日的辉煌和自信。

有鉴于此,我们遴选出20位曾经或依然影响着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风云人物。历史是人类所有永恒主题的大舞台,音乐史则有如颗颗音乐家宝石穿缀而成的玉珠串,那些富于历史意义的天才创举一旦发生,便会决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所谓风云人物的含义。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本世纪中国学堂乐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一个进士、盐商家庭,自幼聪颖,少年时便以诗画、篆刻闻名。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1910年就读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研习美术、音乐,在此期间与欧阳予倩等人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成为名噪一时的《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主角。1906年春,以个人之力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生经历传奇,集新旧文化为一身。创编歌曲达70多首,对后世影响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广东中山人。1912年赴德国学习音乐,以论文《中国17世纪前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获哲学博士。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3.黎锦辉(1891年--1967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创作儿童歌舞音乐代表人物和作曲家。湖南湘潭人,曾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剧团”等音乐团体。追随五四运动精神,热衷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作品极好地继承了学堂乐歌的优秀传统,反映出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其剧作广泛传唱全国,收入当时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影响甚巨。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历史中音乐学研究领域先驱。四川温江人,自幼受到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1927年入柏林大学主攻音乐学。研究范围宽泛,传世17种论著。不仅是当时东亚最早实践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并提出颇具开创性见解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学家。

5.梅兰芳(1894年--1961年)

本世纪最富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生于北京。承其家传,9岁学戏,14岁搭喜连成科班。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演细致,享誉全国。先后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扩大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继王瑶卿后,以长期舞台实践为基础,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花衫”这一行当。中年形成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

6.刘天华(1895年--1932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器乐大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开始接触西洋管乐。1914年执教家乡中学过程中先后随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等人学习二胡、琵琶;之后悉心研习多种民族乐器,记录整理民间乐谱,并进入音乐创作领域。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之后兼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机构。曾以五线谱准确记录梅兰芳唱腔,并收集珍贵民间乐谱数种,为当时民间音乐创作教学领域最活跃者。

7.贺绿汀(1903年--1999年)

本世纪抗日救亡运动专业音乐创作代表人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建国后任上海

音乐学院院长。1934年,学生时代的他即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获“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头奖和名誉二等奖,其中《牧童短笛》较早地将中国旋律和西洋复调手法进行了成功结合,令世人瞩目。1934年至1938年间,曾为16部电影配乐,其中一些歌曲如《天涯歌女》等广为流传。

8.黄自(1904年--1938年)

本世纪上半叶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人。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始学音乐。1924年赴美留学,主攻心理学,兼攻音乐。1929年回国执教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以严谨高质量著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作曲家,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功不可没。清唱剧《长恨歌》为我国现代音乐史第一部该类体裁的作品,音乐会序曲重词是第一部在国外受到好评的交响性管弦乐曲。

9.聂耳(1912年--1935年)

本世纪“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国歌曲作者,作曲家,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左翼联盟”主要成员。在不到三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辈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领域,前者以《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为最重要,后者则以《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为最突出。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

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11.马思聪(1912年--1987年)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赴法留学,于巴黎从奥博德菲尔学习小提琴,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国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等职,“文革”中受迫害,1966年11月移居美国。德才兼备的艺术家,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中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小提琴曲《牧歌》等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小提琴音乐的基础。

12.王洛宾(1913年--1996年)

西部歌王,作曲家,民间音乐收集家。北京人,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山西,1938年7月到兰州,在当地开展抗日歌咏活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新疆。在甘肃、新疆等地广泛接触西北各少数民族音乐,记录并译配了大量维吾尔、哈萨克族民歌,如《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由于其深入持久地扎根西北,成为开发我国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

13.朱践耳(1922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出生于天津,读书于上海,课余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并自学钢琴。1955年留学苏联,师从谢·巴拉萨年,1960年回国。创作力旺盛,体裁多样,与罗中钅容并称“南朱北罗”之称。歌曲《敲碎你的脑袋》、《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曾唱遍大江南北。大量作品如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叙事诗“思凡”》、管弦乐《节日序曲》等风格独特,语言多变,在交响音乐中擅长将欧洲传统技法、西方现代技法和中国民族风格三者融汇之,音响效果独特,别具一格。

14.罗中(1924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四川三台人。1947年以笔名普萨创作了首部作品《山那边呦好地方》,大获成功,从此逐渐全心转向作曲。他的创作风格多样,主要集中在交响音乐领域,通过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形式的融合,在借鉴西洋传统技法和某些现代技法并使之民族化的方面进行了有益而

大胆的探索,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主要创作有合唱《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及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

15.周广仁(1928年--)

本世纪中国著名女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原籍浙江宁波,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35年回国。1955年随中央音乐学院苏联钢琴家塔图良进修,1956年在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多次代表中国出访。在其努力和倡导下,1983年9月成立以社会广大青少年为对象的星海青少年钢琴学校。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她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之母”。

16.王酩(1934年--1997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轻音乐重要代表作曲家之一,上海人。1964年到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对中国轻音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为电影《小花》、《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知音》、《红衣少女》等影片配乐,其中故事片《小花》的音乐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大量电影、电视剧插曲家喻户晓,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著名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以歌曲创作影响广泛,70年代初即写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众歌曲,1976年后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等著名作品。1978年后到北京中央乐团,写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脍炙人口的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歌曲。同时,留有著名歌剧《伤逝》。

18.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

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成员由剧本执笔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人组成。该剧在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歌剧的某些特点,大胆进行新的创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成熟的大型新歌剧,具有划时代意义。

19.谭盾(1957年--)

中国当代作曲家,80年代以来新潮音乐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在学期间即已创作大量体裁的作品,并频频获奖,如交响曲《离骚》等。作品技法富于探索性,风格新颖。1983年--1985年风格发生明显改变,从纯真、质朴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当代人的情感出发,创作出《弦乐队慢板》等作品。是目前国际乐坛最活跃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20.崔健(1961年--)

中国摇滚乐第一人,80年代中国流行歌坛的代表,第一个被国际摇滚乐坛承认的中国摇滚歌手。他很早便涉足音乐领域,14岁随其父学习小号,1981年加入北京交响乐团达7年之久。1985年听到英国威猛乐队的访华演出,受到很大震动。1986年,第一次听到甲壳虫乐队的唱片,同年,随着《一无所有》在工人体育馆演出后,一发不可收拾,自组乐队,问鼎中国摇滚歌坛。之后《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系列以及而后的《让我睡个好觉》等,可谓代表了当时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各路摇滚乐队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音乐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篇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篇三:广陵散产生于古代汉朝和魏晋时期,是一部组曲中的一段。当时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大音乐家叫嵇康的,因反对当时晋朝统治者司马家族的独断专横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神态

自如,从容不迫地弹奏了这首乐曲。在乐曲中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心中的不平。此曲因此而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篇四:梅花三弄这首乐曲产生于晋代。曲调在不同音高上重复弹奏3次,所以称为“三弄”。乐曲用平稳的音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端庄静态;用急促的音调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在刺骨的寒风中摇弋的动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补动,体现了创作者的精湛技艺。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篇五:十面埋伏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它描绘的是公元前202年,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垓下的战争场面。汉王刘邦用十面埋伏的战术大败楚王项羽的军队,迫使项羽在乌江岸边自刎,刘邦大胜后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曲中那惊天动地的金鼓声、弓剑撞击声、人马嘶叫声,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中国古代音乐故篇六:春江花月夜原名为夕阳箫鼓,产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演绎的是唐代的巨宏诗篇《春江花月夜》中所描绘的回风、缺月、临月、登山、啸嚷、晚眺共6个段落。乐曲美妙动听,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西下的夕阳,平静的湖面,悠扬的箫声,月上东山,花影层叠,鱼歌唱晚的情景之中。 中国古代音乐故篇七:梅花三弄这首乐曲产生于晋代。曲调在不同音高上重复弹奏3次,所以称为“三弄”。乐曲用平稳的音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端庄静态;用急促的音调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在刺骨的寒风中摇弋的动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补动,体现了创作者的精湛技艺。

中国音乐史知识

中国音乐史部分知识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歌思想内容的时代特征:a反应农民的痛苦生活。如:河北张家口的民歌《种大烟》山西河曲《提起哥哥走西口》。b反映在官僚买办的剥削下,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c热情歌颂了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d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反映少数民族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民歌。 2.学堂乐歌的产生于发展: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所开设的唱歌课及课上所教唱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3.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a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b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c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4 5.学堂乐歌的基本特点:a 反殖民地。b 现。c 趣。 6.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a 代音乐文化。c 7. 8. 9. 10. 11. 12.b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c上海同立音乐院。 13. 14.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 江》、《毛毛雨》、《特别快车》、《花生米》。 15.肖友梅: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哀掉引》、《新霐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问》、《五四纪念爱国歌》。 16.赵元任:《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为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儿童歌曲集》、《民众教育歌曲》,《老天爷》是最后作品。 17.刘天华: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18.根据地的革命音乐;活动方式:a在部队中建立各种革命文艺团体。b成立:“高尔基戏剧学校”。c创作革命民歌和工农红军歌曲,这些作品的创作主要是利用各地群众所熟悉的民歌来填词改编,反映革命根据地人 页脚内容

中国古代音乐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教案)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 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 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河北民歌《小白菜》),能发出七声音阶。现存河 南博物院一楼展厅,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比如说“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不落伍;孔子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我们都按下不提,只看他的教育内容,便可知其对音乐的重视。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射”指射箭; “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 “数”指算术。 “乐”是居第二位的。孔子本人经常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时,仍然是“弦歌不绝”,--不停地弹琴唱歌。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 来成就一个人。 战国时的荀子写过一篇《乐论》,他认为,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的印入人心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心是非常神速的。 那么,古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先秦讲起。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地理条件、民俗风情等。 一、先秦音乐(远古至春秋战国)乐舞与鼓、磬等打击乐器的出现是与远古先民祭祀及狩猎、耕种等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随着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以编钟为主的钟鼓乐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乐器还有笙、琴等。 本时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性是"钟鼓"乐队。它是礼乐思想的具体表现。它的音乐审美特征,也成为本时期音乐审美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以钟鼓乐舞为特色,追求以中和为目的的庄严、肃穆、雍容、徐缓的金石音乐之美。 远古交响乐的钟声―― 曾侯乙墓震惊天下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新石器时代的骨哨省余市河姆渡出土,长6~10厘米(图片/艺术数据网)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

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打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鼍鼓 1980年出土于地区襄汾县寺(图片/钟鼓楼网) 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古代灿烂文明的一部分。骨笛和骨哨的发现表明5000年前我国就有相当发达的 音乐文化。从原始石器时代到青铜器发展顶峰的周期,我国音乐的主要形 式是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古乐舞”。《诗经》和《楚辞》是最早 的诗歌集,乐器的种类不断增加,周朝乐器分八类达数十种。曾侯乙编钟 的发现表明在2400年前我国的音乐演奏,创作,理论和乐器制作已经达到 很高的水平。从秦汉至隋唐时期,主要流行歌舞音乐。国内外各民族和地 区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促成了音乐空前繁荣的局面。宋元以后,戏曲和唱音乐得到发展,出现众多剧种和曲种。为近代音乐文化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最古老的乐器——距今大约有8000年,是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 古曲——《春江花月夜》。 古琴——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溪山琴况》——我国历史上全面系统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专著。 2.有名的古琴师:卫国的师涓,春秋时候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 3著名古琴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雉朝飞》《阳关三叠》《梅花三弄》。 东汉末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 《酒狂》:阮籍,“竹林七贤”,魏晋时期。 《潇湘水云》:南宋,郭沔。 4.最早用文字谱记下来的古琴曲——《幽兰》(《石碣调幽兰》。 5《广陵散》(古琴曲)——描写的是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全曲共45段。是我国现存的古老琴曲。 6《流水》(古琴曲)——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 相传战国时期伯牙鼓琴,子期知音,所奏就是此曲。 谱源自《神奇秘谱》,经清代琴家加工,刊于《天闻阁琴谱》 曲子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 然壮丽山河的赞颂,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 筝——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最早见于《史记》记载。《渔舟唱晚》(筝曲)仿唐筝(十三弦)现代筝(二十一弦) “相和歌”——形成于汉代。“相合大曲”是大型的歌舞套曲,也是“相和歌”的最高形式。 1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 综述 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 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 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1960年,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文艺政策随即得以调整。1961-1963年间,周恩来总理就文艺问题又做了多次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全国文艺界、音乐界的形势有所好转,涌现出一批歌唱生活、歌唱部队建设、表现人民团结一致、坚韧不拔精神的优秀声乐和器乐作品。如:歌曲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边疆处处赛江南》、《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还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3)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3.孔子看过乐舞《?韶乐?》后,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5.周代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 ?春官?。 6.《大武》是颂赞帝王周武王?的战功的乐舞。 7.《诗经》可分为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雅?多是贵族文人创作的音乐作品。 8.春秋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计算乐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 9. ?编钟艺术?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最突出的成就。10.先秦诸子中,?孔子?提出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持有“非乐”观点的则是?墨子??。11.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12.汉代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短箫铙歌?四类。13.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15.南北朝时期,着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将龟兹乐律理论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16.清商乐中,流传在今天湖北江陵一带的民间音乐称为?西曲?。17. ??歌舞戏?是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具备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18.《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着名隐士嵇康?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19.唐代最着名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20.唐代的音乐机构中,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21.隋代乐工万宝常提出了“ ?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22.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23.古琴减字谱为唐代曹柔?所创。1.黄帝时的乐舞《咸池》是远古时期一部代表性的乐舞。(×)2.原始音乐的旋律很发达。(×)3.远古时期的乐器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4.商代肯定已经存在五声、七声音阶。(√)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于商代。(错)6.五音孔埙最早见于周代。(×)7.西周时期已出现了转调的理论。(√)8.“六代乐舞”在周代各类乐舞中地位最高。(√)9.《诗经》中涉及到的我国古代乐器有 28种。(×)10.《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11.先秦道家的音乐主张表现为提倡音乐。(×)2.相和大曲还没有具备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原则。(×)13.“百戏”一词首见于汉代。(√)14.卧箜篌是从西域传来的乐器。(×)15.“阮”这一乐器名称是因阮籍善弹此乐器而得名。(×)6.汉代律学家何承天推算出了“六十律”的乐律理论。(×)17.琴曲《广陵散》又被称为《聂政刺韩王曲》。(√)18.北方音乐是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19.蔡琰创作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是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一部佳作。(√)20.京房找到了“管口校正”的规律。(×)21.曲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中国古代音乐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创造的音乐,直至1840年,中国社会性质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为止,都是中国古代音乐的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时间跨度大,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全部时期。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源自劳动,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中繁衍生息,伴随着劳动力和生产水平的发展,慢慢开始走向兴盛和繁荣。其中,起着最主要推动作用的便是物质生产生活基础,尤尔,可以将中古古代音乐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时期音乐、奴隶制社会时期音乐、封建制社会时期音乐。 (一)原始时期音乐 在艺术起源中,众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倾向劳动创造艺术的理论说法。的确,在劳动中的生产口号、劳动工具撞击所产生的节奏,在时间的慢慢演变之下,加之人工的创作,逐步形成了最初的音乐样式。从周口店到元谋,我国的土地上早在约1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这也大大促发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这是的中国古代音乐已经出现了很明显得氏族为单位的音乐变现,有着明显的各具不同的音乐特征。《吕氏春秋》中曾记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音乐还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多半是配合这舞蹈进行表演,多以模仿动物为题材,伴奏的乐器也只是为一些简易制成的笛、鼓等,从而达到祭祀或者祈求丰收的目的。 在原始时期的音乐,表现的简单而质朴,更多的是具有实际象征意义的类似于巫术的活动,表达上随意而具有随机性,未能形成固定的曲目。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音乐 在长达1700年的奴隶制社会中,中国古代音乐有着很大的进步。这也是伴随着劳动力的发展和阶级制度的产生而来的。物质生活的相对充盈让百姓开始有机会去创作音乐,并且,处于奴隶主阶级的贵族也开始要求又文娱生活的享乐,价值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制作出更多的乐器,而曲谱等也能较为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有着空间大的发展。 从夏代开始,音乐的功能便具有多极化,在现在发现中的夏代音乐中,很大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来颂扬功德、祭祀祖先为目的的音乐。到了商代,更是出现了带有占卜意义的乐曲出现,而到了周代,更是将以前的音乐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歌舞的主要表现对象变成了鬼神祭祀占卜活动,让这一时期的音乐表现出了浓重的统治阶级色彩。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仍然是在舞蹈的配合下进行演出,在器乐的门类上有所增加,制作器乐的材料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走向更加成熟的道路。 (三)封建制社会时期音乐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的建立开始,我国进入到了封建君主制时期。这也是中国古代史中最漫长的一页,在这一期,从不断地战火纷争到民族统一,到中原文化的兴起,再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区域交融客观上大大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word资料13页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 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距今约8000年历史,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先进,距今约7000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 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第二章周代音乐 1、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2、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用乐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3、周代的小舞: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 4、四夷之乐:乃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类型。周代的统治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巴、蜀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其多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di)鞻(lou)氏掌管。四夷之乐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号:20135014245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2013级 姓名陈华悦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指导教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2014年 12 月 28 日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生姓名:陈华悦学号20135014245 政法学院法学专业 指导老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音乐有着很长的文化历史,但是中国真正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人却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及其蕴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赏析中国古典音乐特点影响 Abstract: China music has a long cultural history, but Chinese appreciate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person but not much. Firstly,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ina classical music to analyz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classical music,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nd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feelings contained, thus to show the world the charm of art and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China method. Key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中国古典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国古典音乐难以欣赏,不如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那么直感。当然,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者也大有人在,其关键在于是否懂得欣赏。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 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中国《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记载:“黄帝令伶伦作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远不止于此。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至于在8000—9000年之前何时开始出现音乐,是千年还是以万年计,难以定论。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古典音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以其浓郁的民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要把黄帝作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也嫌太晚了: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棗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 商代高度发展的音乐,为周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周族的文化本不及商,其文化技术均取之于商。周灭商以后,在商的中心地区分封了卫国,而没有把自己的政治中心迁到商地去。周的音乐,也就是岐周的本土音乐,即是其原有的音乐。大约是出于笼络人心,缓和氏族矛盾的目的,周人往往自称“夏人”,后来因为“夏”、“雅”两个字那时读音一样,习惯上便把周人的所谓“夏”写成了“雅”。所以“雅言”就是周地的语言(音);“雅诗”(《诗经》中的大、小《雅》)就是周地的诗;“雅乐”,其实也就是周地的音乐(舞蹈)。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开始颁行的。礼乐制度影响及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以周为法式却是一律的。如果说商代人尊事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事的则是礼,对于鬼神,却是虽敬但却“远之”的。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渐次瓦解,异姓不妨结盟,同姓反会相攻,宗族、血亲观念逐渐被地域性的封国观念代替,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诗经》中的《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本国歌诗,《国风》绝大部分是春秋时期的作品,正是春秋时期各地音乐逐渐复兴才出现的现象。到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用于礼仪了。郑国音乐(郑声)是首开其端的。正因为此,以维护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才会“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并说“郑声淫”(郑声浸淫雅乐),提出要“放郑声”(把郑声赶出雅乐领域)。但是孔子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孔子去世之后,各地方音乐的影响更加扩大,社会上称之为“新乐”,其中著名的有郑、卫、宋、齐等地区的音乐。“新乐”是从“新兴起”的意义上起的名字,如果从历史上说,其实不少“新乐”比号称“古乐”的西周雅乐更加古老。例如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

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 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反映着周代乐律学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

中国古典音乐资料

中国十大古曲简介 一、《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得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得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得内涵。从此,她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得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得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得《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得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得“知音”。 二、《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我国古代得一首大型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与楚调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就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得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得音响效果。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得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她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得情绪。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就是一首展景抒怀得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逊、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曲谱最早载于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得藩王朱常淓纂集《古音正宗》。此曲原为四段,在流传得过程中发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 全曲以水墨画般得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得秋江景色,表现清浅得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得声情。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富于生机之感,借鸿雁之高飞远翔,抒发与寄托人们得胸臆,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美丽风光得歌颂与热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音乐的起源及夏商音乐 ·音乐起源:历史上有关音乐起源的论断众说纷纭,这里所说之音乐起源的诸多论断,和艺术起源刚好紊和,只是出于一种更为客观的认知,应该对史上的诸多论断加以分析,如果简单地论及音乐的起源,影响力最大的应当是“劳动说”,这是一种极具马克思主义特色的论断,它认为音乐来自于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符合马克思的有关理论,但人的劳动本能后于动物而产生,那么依据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则首先应当看到动物如何发声,在何种情况下发声,才能看到人如何发声,创造音乐并形成音乐文化,从而可以将音乐的起源划分为五个层面: 生性 求爱 模仿 巫术 信息传递 劳动 ·早期――人类对音乐的理解:早期的人类对音乐的理解着重于“唯心论”的一面,例如《乐记》中提到的音乐,是声音的组合,它的本质是外物对人心的关照,或者说音乐发自人的内心。除此之外《诗序》中也记有一些早期音乐的某些情况,虽然《诗序》中的这段著名的文字一贯被认为是舞蹈的起源,但其出发点是人心对事物的认知。 ·早期乐舞:我们说先秦时期的音乐是歌、舞、乐一体的音乐形态,乐舞伴随着劳动、祭祀等等活动产生,其功能是为了歌颂君主、反应现实生活,在原始社会开始的世袭制,使原始社会形成,统治者开始出现,因而产生了一些颂扬君王丰功伟绩的乐舞,其中当然也伴随着许多祭祀活动。原始人认为这类乐舞是与神灵对话的桥梁,如此的方式可以唤起他们心理上的安慰。 ·夏商时期,氏族社会趋于瓦解,转化为奴隶制社会,从而产生了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一方面,奴隶利用音乐来痛斥奴隶主的压迫,另一方面,奴隶主利用音乐来享乐,从而产生了一种重要的音乐现象――“女乐”,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体裁,在春秋战国时期极为盛行,,在此之后虽然也出现过,但却没有如此大的规模;同时由于政治原因,长久以来国内学者在写作中国音乐史时,都尽量避免涉及此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音乐问题,并由于研究的缺乏,至今资料甚少。 ·原始乐器: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次乐器出现的高潮,主要是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的出现为标志。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典音乐发展久远,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当时就有音乐作品的记载,而周朝制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也占了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乐”并不是单独用乐队来演奏的乐曲。而是与舞蹈同时进行的古典音乐,古代称“乐舞”,另一种古典音乐用于祭祀和庆典的专用音乐,古代叫“雅乐”。到了唐朝更高立[乐府]专司其职,至于乐器的出现也始于远古时期。中国的古典音乐更为世界三大乐系之一,而东方国家的诸多音乐,若考证其本源的话。也都可以归属于中国古典音乐体系之下,可见其历史的悠远及辉煌是不能让人轻易忽视的,只可惜以西方音乐的巨大冲击下,使得我们逐渐与它疏远,诚为一大憾事。 一、谈谈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律相传皇帝命伶伦律吕,同时按音律,铸钟十二件,以和五音,古代史书上称之为“五音十二律”。到了周代见于典藉记载:“五音十二律”已完全确立。 中国远古时代的古典音乐,是五声音阶。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徵”(Fa)和“变宫”(Si),形成七声音阶,因为当时“三分损益法”,已经日臻完善,使五音十二律用于实际的音乐活动之中。五音:宫、商、角、微、羽约等于简谱:1、2、3、5、6 十二律又分为: --阳声六律--黄钟、太簇约等于简谱--1、2;姑洗、蕤(rui)宾、耒(lei)则、无射(yi)。 3、# 4、# 5、 --阴声六吕--林钟、南吕、约等于简谱--5、6;应钟、大吕、夹钟、中吕。7、#1、! 2、3 --七律:宫、商、角约等简谱:1、2、3;变徵zhǐ、徵、羽、变宫、宫。4、5、6、7 周代的音乐家,推算出的五音音阶序列、七音音阶序列,都很准确。所以,周代的“礼记”中的“礼运篇”中说:“五音十二律,还相为宫也。”这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伟大成就。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用竹管的长短计算音律。而希腊人则用琴的长短计算法。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法者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用来巩固政权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因此,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历代的音乐家,都对音律的准确率作出过应有的贡献。到了明朝,音乐家--朱载堉yù,将自己对音律理论的研究成果,写入一本叫“律吕正义”的书中。被世人公认是音乐十二平均北的创始人。要比欧州早200年!他的理论被清朝圣祖皇帝玄烨以皇帝钦定的规格,颁布天下。 二、谈谈中国古代的乐器 1、相传公元前3000年,伏羲氏创造琴与瑟。比埃及发明弦乐器要早1000 年。 2、相传女娲氏时,发明了笙、簧、管、箫、笛等乐器 3、夏、商、周,历史上称为三代盛行铸钟,尤以周代为最。分为特钟和编钟 两种。 特钟:钟体硕大,声音优美而宏亮,主要用来庆祝节日、战胜利日、祭祀、报时,在钟体上铸字,用来记功等用处。 编钟:因为编钟具有十二平均律的功能,因为音高的不同,钟体有大有

音乐史之最、第一。----知识点归纳

学校 ★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筹办的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最早的专门培养艺术师资的中级师范学校,分高等师范和普通师范两科。 ★中国最早的一所由国家兴办的,较为正规的高等师范专业音乐系科是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与体育专修科成立于1920年,1924年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专修科。 ★北京大学音乐专习所建立于1922年,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设本科、师范科、选科。 ★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于1926年成立于北京。 ★北京大学管弦乐队创立于1923年4月,是由中国人组建的第一个较正规的西洋管弦乐队。★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创办于1927年11月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是我国自办的体制和规模较为完备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29年7月改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我国第一个大型的新式音乐社团是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我国最早出现的艺术师范学校是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筹办) ★1929年7月成立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国立音乐院,创办人是萧友梅。 ★世界上第一所弱智儿童学校建于1816年。 ★世界上第一所聋童学校创立于1770年,学校设在巴黎。 ★在我国近现代,第一所盲校创办于1874年。 ★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从而以“学堂乐歌”为特征的学校音乐教育起源是在1903年。 ★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与延安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抗战初期由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成仿吾、艾思奇、周洋发起,系主任先后由吕骥、冼星海担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