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之思考_邓国良

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之思考_邓国良

LILUNDAOBAO高等教育研究

校园暴力问题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源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而安全的成长环境,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校园暴力的研究始于此等事件频发的美国,其研究成果较多。在美国,最为典型、最让人恐慌的莫过于校园枪杀事件,这种极端的暴力行为使校园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美国公共健康研究机构对来自130所四年制的高等院校的15000名本科生进行随机调查,约有3.5%的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拥有枪支。校园暴力事件时常发生在大学田径运动场、联谊会聚会场所、学生宿舍、餐厅等人群聚集较多的公共场所。校园暴力除枪杀外,还包括谋杀、暴力强奸、抢劫、伤害、醉酒闹事、破坏公共设施等。为了遏制校园暴力、依法惩治校园暴力行为、保障校园安全,美国国会于1990年11月8日制定了联邦《犯罪公开法和校园安全法》,旨在提高学生的校园犯罪防范意识,以使他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成为受害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定了《大学安全信息条例》。通过立法的方式制止校园暴力,这对于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秩序,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校园暴力问题早已普遍地、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城乡中小学和大学,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案”等事件,引起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在校园暴力日趋蔓延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加强大学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学生被伤害的危险降至最低程度,提高学生的校园暴力防范意识则显得更加紧迫。

一、校园暴力的理论解析

探求或解析校园暴力原因的理论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风险社会理论、冲突理论和挫折—攻击理论。

1.风险社会理论。

20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风险是指来自外在的、自然的因素或者人为的因素引发的灾害和危险,并给社会可能带来严重的或一定的危害后果。风险或风险社会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灾害和危险存在的可能性。由于灾害和危险的不可预测性或不确定性,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灾害和危险存在的可能性就会转化为现实性。风险社会理论对高校安全的启示:(1)风险社会存在的客观性意味着高校并非一块净土,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从应然的视角,高校安全零风险,这是人们期盼的理想目标;从实然的视角,高校安全领域始终充满着不确定的或者不可预测的风险,这种风险可以是外在的和可知的行为或事件。例如高校已然发生的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等暴力事件,可以警醒我们强化风险防范意识。(2)审视、分析高校安全领域包括观念形态、制度设计、管理措施等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存在的风险隐患,预先做好预案,防范于未然。(3)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制度设计,规范管理行为,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防范风险、降低或减少风险的危害或破坏力,维护高校安全。

2.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社会冲突作为社会主体之间由于需要、利益、价值观念的差别和对立所引起的相互反对的社会互动行为,是社会运行中的普遍现象。现实生活中冲突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只要存在矛盾与纠纷,冲突在所难免。冲突既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可能导致暴力、犯罪等的发生。冲突理论对高校安全的启示:(1)冲突是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正视高校存在各种冲突因素和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预防与应急处置预案的设计等,积极主动化解或避免冲突的爆发。(2)应区别对待不同的冲突,采取疏导与规制并举的手段,找出冲突产生的根源和动机,

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之思考*

●邓国良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南昌330103)

[摘要]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如何控制防范、避免或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是

值得省思、应对的现实课题。加强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的研究,这对于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秩序,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暴力/预防措施/应急机制/路径选择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课题“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Y B423)的阶段性成果,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江西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寻求应对之策。(3)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和化解矛盾的沟通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采取灵活多变的纠纷解决机制,注重人性化制度设计,缓解紧张的冲突气氛,减少不安定因素。

3.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目标导向的,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行为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干扰而产生挫折,攻击行为是对挫折来源的直接或替代反应,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导致暴力或犯罪行为的发生。该理论强调了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攻击性本能。目标性活动受阻是攻击的关键性前因,受阻而产生挫折是攻击的诱因,攻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攻击理论对高校安全的启示:(1)挫折—攻击理论有助于解释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机理。因不公平的待遇、同学之间的嘲笑和侮辱使自尊受到伤害,学习、失恋、就业的压力等受挫,都可能引发暴力行为。这为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疏导与化解措施,防止或避免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区别对待不同情形的挫折,例如学习、失恋、就业的压力引发的挫折,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予以化解,使之理性地对待挫折。(3)挫折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引起攻击行为,但挫折与攻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攻击行为只是个体在遭受挫折时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唯一的选择。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挫折,就可以避免或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二、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生成

从发生学的视角观之,校园暴力是与大学的存在相伴而随,可以说,有大学存在,就有校园暴力。大学存在校园暴力是社会的常态现象,问题在于我们不仅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要对大学存在的校园暴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已然的校园暴力现象中探求其生成的诱因,进而采取防范措施予以遏止,降低或弱化其社会危害性。从大学校园暴力发生的现实来看,其表现不外乎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校园暴力行为和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校园暴力行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校园暴力行为具体表现形式有杀人、伤害、绑架、爆炸、非法拘禁、强奸、寻衅滋事、威胁与恐吓等。例如,2012年10月4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名女生,因犯罪嫌疑人陈某追求其被拒,陈某遂对其行凶,该女生被刺身亡。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校园暴力行为具体表现形式有拦路勒索、敲诈财物,抢夺、抢劫财物等。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影响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安全感,原本应该是一片乐土的校园,正在受到不断增加的校园暴力的威胁。校园暴力生成的诱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既有安全管理的缺失,也有自我防范意识弱化等诸多原因。从校园暴力发生的现状来看,引发校园暴力生成的原因主要有:

1.情绪失控杀人。情绪失控杀人是指行为人因受外界刺激和内心心理缺陷而引发的情绪冲动型犯罪。例如,某高校大学生蒋某晚自习回寝室,因未带钥匙便敲门求助,正在室内打游戏的袁某本想过一会开门,但听到蒋某在门外不文明的骂声后便不予理睬。蒋某以为寝室没人,取钥匙回来进门后见袁某在室内,便质问袁某为什么不开门,为此双方发生争执,厮打中,蒋某用手死死扣住较弱的袁某的头,袁某拿起水果刀吓唬蒋某,蒋某不理,袁某情绪失控,挥刀怒捅,致蒋某失血过多而死亡。这种情绪冲动型犯罪是在特定情境下因心理愤怒或失控,在情绪释放的过程中而杀人,酿成严重后果。

2.考研失败报复杀人。例如,江苏某高校大四学生吕某,自认为成绩优异,考研定能成功,但是考研后成绩落败,吕某便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备考期间宿舍楼上同学玩游戏影响自已复习,经打听得知吵闹学生是该校一学院副院长管理的班级,遂产生报复心理。一天吕某手持水果刀闯入学院办公室,将该院副院长杀死。此案反映了吕某在面临考研失败的情况下,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迁怒于他人,产生报复之心走向犯罪道路。

3.自卑失望而伤害他人。例如,某高校大学生王某来自偏远山村,他在与女友谈恋爱时,该女友得知其来自农村,并嘲笑王某是乡下来的穷小子,不配谈恋爱。女友与王某分手后很快与同校一家境富裕的李某牵手。王某气不过,便纠集他人对李某大打出手,致其重伤。此案反映了王某因出身贫寒而产生自卑、失望等消极负面心理不能自拔,转而实施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4.感情纠纷而持刀劫持他人。例如,2011年5月26日8时许,一名社会青年翻墙进入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女生宿舍,因感情纠纷而持刀劫持前女友,所幸的是警方成功解救了人质,并抓获犯罪嫌疑人。因大学生在校谈恋爱引发感情纠葛,由于不能自我调适和正确处理,而引发的杀人、伤害、聚众斗殴是最常见的校园暴力案件。

三、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之路径选择

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如何控制防范、避免或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是值得省思、应对的现实课题。

1.校园暴力预防的路径选择。

校园暴力预防层面的路径选择:

其一,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与品德。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本任务: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与品德,二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与品德尤为重要。良好的人格与品德是个体做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要通过教育的功能或途径引导大学生感知并认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作为行动目标而付诸实践。对“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困惑”等心结予以疏导,削减或压缩暴力文化对学生的侵蚀与影响,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其二,净化学生的健康心理。校园暴力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的,比如自卑心理、报复心理、偏激心理、挫折—攻击心理等。对于这些可能的致罪心理应加强心理疏导,通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或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化解其不良心结,消除其心理障碍,提高其自我调适与防范能力。(下转第60页)

(上接第52页)

其三,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注重法治观念和法治语言的培育与训练。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引导大学生在遇有感情纠纷、情绪失衡、自尊

心受挫、面临挫折等状态下,能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化解矛盾、冲突、纠纷,使矛盾、冲突、纠纷得到公正、妥善处理。

其四,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秩序是高校管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一个没有安全感的高校,必定是混乱或无序的。高校要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一是必须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能力;二是要规范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措施,查摆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三是要制定安全制度,例如校园进出查验制度,宿舍进出陌生人登记制度,安全隐患重点区域实行值班、巡逻制度等。

2.校园暴力应急机制的路径选择。校园暴力应急处置层面的路径选择:

其一,制定校园暴力应急处置预案。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已然的校园暴力,要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未然的校园暴力,事先要设计应对之策。应急处置预案应根据校园暴力的主要类型、危害程度、涉及的人数规模等因素进行分类设计、管理,包括事先预测评估、事先预警、事先干预、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理与跟踪研判等。

其二,建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根据校园安全设定的目标,建立全覆盖的网络化监控机制,形成内部防范与外部监控、常态防控与应急处置的良性运行模式。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治安隐患,应加强与警方的联系和配合,通过警方采取取缔、查处等措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其三,构建法律纠纷处理机制。校园暴力发生后涉及对当事人的行政处理、损害赔偿和法律责任的追究,要根据校园暴力的性质、类型、情节程度、危害结果等诸因素进行公正而妥善的处理,通过调解、诉讼、赔偿、行政处理等方式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其四,建议立法机关制定《校园安全法》。校园安全已成为显性的社会问题,如何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秩序,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等权益免受不法侵害,除加强校园安全管控外,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明确校园安全管理主体的职责与权限、措施与方式,规定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当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程序与途径,从而切实保障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1.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2.崔卓兰,江乐忠主编.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3.徐久生主编.校园暴力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汪冰)

制与审核是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会计知识的学习方法。

2.基于财务报表简化重构的会计核算流程。学生经过上一段的学习后,能够对财务报表进行解构,但对报表项目金额的变化以及企业背后交易的情况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可以依据会计核算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简化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可以对财务报表的记录有个详细的了解。进行财务报表简化重构的时候,采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

—会计账户———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对出现的经济信息,使用文字进行描绘,让学生方便了解。教学生如何做好会计记录,强调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先将交易或事项明确在具体的账户上,对账户的方向和资金的额度具有明确记录。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资金流向不再模糊。

3.手工综合仿真模拟实训,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了使学生了解各实训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将各项目融会贯通,必须进一步开展手工综合仿真模拟实训。可采用模拟某企业某会计期间内若干笔经济业务进行综合手工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从识别、填制原始凭证到最后编制出会计报表及整理装订凭证的全部会计循环过程。实训应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即实训场地、经济业务、实训材料尽可能真实。通过实训,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依存关系,提高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和核算方法的认识,强化对会计操作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克服心理恐惧,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

三、结语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学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很多不足,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开放性,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失衡,没有开设规范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优秀会计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与市场脱节,无法给企业发展带来实质的促进作用,会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失去平衡。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对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注重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教学模式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接收的传输体系,没有一个好的设计体系,教育质量就会下降。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对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创新设计,不断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建彩,禇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9

2.周殿红.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新探.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张军平,王娟.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模式探索.会计之友,2009

(责任编辑陈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