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意象图重构研究分析

城市意象图重构研究分析

城市意象图重构研究分析
城市意象图重构研究分析

城市意象图重构研究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concept of geography space is studied and comprehended in-depth, because the comprehend of the concept of geography space immediacy penetrate to data model of GIS and space analysis. Geography space is studied form conceptive or cognition in geography, such as the research of geography class and space distributing. David Harvey have expatiated on space describe and geography class in his bookmaking of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in 1971, his research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 well for the research of space concept in GIS technique. The problem which use compatible description way descript urban space hasn’t been settled, because the research of urban hasn’t special description tool, but borrow category of geography and architectu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attern of urban space: form aesthetics’pattern, computer mode ling’s pattern, Geography Cellular Automata’s pattern, zoology sight plan’s pattern and make a conclusion is that four pattern don’t research on geography space. The research of urban imago is new cut-in dot for urban space’s study, the fit way of description urban may be find pass the research of cognition of human being for space. The paper put forward imago’s pattern to describe urban space and expatiate this pattern’s rationality and his basic structure: glossary+syntactic rule +semantic rule.

Key word: space information; conception model; urban imago

摘要:由于对“地理空间”概念的理解将直接渗透到GIS的数据模型和空间分析处理中,因此对地理空间的概念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是完全必要的。地理学中对地理空间在概念上或认识上的研究是很多的,例如各种地理分类、空间分布研究等等。英国学者大卫·哈维(1971)在其著作《地理学中的解释》中对空间描述和地理分类有精辟的阐述,为针对GIS技术的空间概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使用适合的描述方法来描述城市空间却一直是未解决的问题,因为城市研究没有专门的描述工具,而是借用了地理学和建筑学的一些范畴。论文探讨了城市空间描述的模式:形式美学模式、计算机建模模式、地理元胞机模式、生态景观规划四种模式,得出这四种模式欠缺的是对地理空间的研究。城市意象的研究是城市空间研究新的切入点,通过研究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才能找到合适的描述城市的方法。同时提出了城市空间描述的意象模式,阐述了其合理性和模式的基本构成:词汇+语法规则+语义规则。

关键词:空间信息概念模型、城市意象

摘要:论文通过意象试验阐述了人类关于在意象图中出现的区域、道路、建筑物的认知,利用这三个元素进行了意象图重构研究,城市意象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丽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而意象图重构方法可以解决意象试验中只涉及到试样内部的共同性问题,因为只有有了对群体和个人意象的不同的理解,一种环境才能构成得使所有人都满意。

关键词:城市意象、城市规划、意象图重构

1 意象研究概况

意象是人类意识对于物质世界的主动和积极的形象化反映,表现为象(Image)、形(Graph)或图式(Schema),它以知觉经验为基础,与抽象概念一样能超越知觉经验[章士嵘,1992]。

5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家林奇(Kevin Lynch)运用了心理学家有关“图式”的理论,对美国的三座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进行了详细调查,开始研究人们对三座不同城市的意象。并得出结论:城市空间的“意象”由通道,边沿,区域、结点和地标五种元素构成。进入60年代后,认知科学蓬勃发展,挪威建筑学教授Christaln Norberg-Schulz 以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空间”问题,写出了《存在、建筑与空间》一书。在对“空间”问题的论述上比过去前进了一大步,在理论上做出了新贡献。70年代以后,建筑师们普遍强调对人们在使用空间中的行为作观察纪录,同时对人们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作分析,以此作为设计构思的源泉之一。不少建筑师学习掌握行为科学的理论,自己进行研究并应用到设计中去。但学者们对意象的研究始终是围绕林奇大师的思路,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亦即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笔者用Bell的话来说:“尽管作了不少工作,但并未能基于Lynch的理论发展出一套设计方法学,以便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1970年Rapoport建议为设计者提供事实信息,但可能一下子还办不到,因为环境的性质与人们感知到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任何简单的预测都难以确立。对意象以及活动的研究,还处于对行为的预测,对在城市设计中研究设施的位置、道路布局、标志物的设定、城市美学、交通设施……具有探讨价值的层面上。

意象(Image)一词并非林奇首创。它原是一心理学术语,用以表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组织,是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并由巴特利用于心理学。但其现代用途却是由博尔丁建立的。此后,意象概念又逐渐在政治学、地理学、国际研究和市场研究等领域得到应用。博尔丁认为,所有行为都依赖于意象,“意象可定义为个人累积的、组织化的、关于自己的和世界的主观知识”。而意象的心理合成则与“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密切相关。城市意象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林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认知地图和意象概念运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并认识到城市空间结构不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而且要凭人的主观感

受来判定。

我国建筑、规划界也对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如:(1)对广州意象空间的研究,研究者分析了影响广州城市意象要素的因素,并在利用评价标准给每张城市意象草图定级打分的基础之上,对广州市民性别、年龄、在广州居住时间、职业、文化水平、居住地点、上班时间、交通工具与道路、边沿、节点、标志、区域、类型、范围等级之间两两用卡方检验求出x2值,在显著水平0.05情况下,得出意象构成要素的道路、标志、节点受上述影响最小,是城市意象中最为普遍性的构成要素。而边沿、区域、范围,则受到个人因素影响较大,是一种受制约的构成因素的结论[李郇,许学强,1993]。(2)在“新建筑”1999年1期中,林玉莲通过武汉市公共意象调查,了解市民对武汉市城市环境的评价,评出城市的象征、中心、值得自豪和最美的地点,并提供给当地的规划部门为城市规划、更新与发展作参考。(3)顾朝林在2001年第一期的地理学报上发表的《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一文中,通过照片辨认和认知地图调查对北京城市进行了意象空间的研究,他指出: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2 意象图重构的研究目的及意象试验

2.1 意象图重构的研究目的

意象图重构就是运用意象元素进行城市空间的组合,它的研究目的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在意象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面貌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接连不断的城市改造产生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调整意象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今天的居民流动性更大,迁移更为频繁,如何经历剧变又能保持意象的连续性,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意象怎样随变化调整?调整的范围有可能多大?何时会忽略甚至歪曲现实以保留意象地图?但目前的意象研究仍局限于某个时间点存在的意象,无法回答上述问题。笔者提出的意象图重构概念也许能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启发。其次,意象不只是外部特征的结果,而且也是观察者的创作,因此通过教育有可能会改善意象的特性。一个表面上无序的物质世界,如果能发明一种象征性的图解,说明各主要特征之间的关系,帮助意象的形成,那么这种表面的无序就可以得到澄清。

如何从一个整体领域来理解城市,并探究城市空间各个元素、形态或序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设城市的基础。城市感知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现象,其对象是一个尺度非常巨大的物体。如果城市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感知的,那么弄清楚各部分直接的环境关系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寻找理解和巧妙处理整体的方法,它至少要能够解决序列问题并阐明形态。城市的形态和序列将是城市意象研究方向。它们涉及的将是复杂的、暂存的形态的表现手法。在这种形态能够被理解和运用之前,需要寻找代表其本质的方法,以此不必重复最初的体验就可能相互交流。开发可意象性的设计潜力,并检验它是否能够形成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

2.2 意象试验

虽然感知研究的方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人们普遍认为林奇的《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是城市环境意象研究的里程碑。林奇认为,虽然每个城市中的居民对城市的感应不同,但“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它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林奇认为,每一座城市对市民来说都具有“可意象性”(Image-ability)。林奇的工作中对意象要素的直觉鉴别方法遭到很多批评,而且试图将许多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的合理性也受到质疑,但他的研究方法却被广泛采用,并由此导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构造意象的讨论。例如弗朗西斯卡托和麦彬[Francescato、Mebane,1973]就米兰和罗马两市市民对各自城市的态度及意象进行对比研究等。

1.实验内容:用你认为最简单的表示方法绘

出松江示意图,并表示出你认为应突出表

示的内容,范围没有限制,图形不要求精

确,但希望尽量详细。

2.调查人群来源:在校的中专生、在松江工

作的机关人员。

实验过程如下:

一、共发出实验图150份;收回有效实验图120份;

此为第一阶段,采用地图认知法。

二、把收回的120份实验图请另外的10人分析,这10个人学历为大学本科,年龄为30~50岁,在分析的过程中回答笔者提问的问题。

三、上述10个人选出他们认为最容易看懂的几份,并说明理由。

此为第二阶段,采用社会调查法。四、选出的几份最容易看懂的地图,送给松江区规划局的专业人员,请他们分析,并改正,然后说明理由。

五、从规划局、建筑设计院选10个专业人员画意象图,并与普通测试者的意象图进行比较。

此为第三阶段,采用专家咨询法。

关于意象研究方法这里引用林奇的思想:“首先,通过多个途径获得的资料的内在一致性,说明我们使用的这些方法,确实相当可靠地洞察了被访人群复合形成的城市意象,应该也同样适用于不同的城市。其次,尽管取样规模偏小,存在社会阶层偏见,以及某些位置分布不均衡,但有迹象表明,如此形成的复合意象仍然大致地接近真实的公共意象。因为取样数量少,就没有再试图进一步区分,比如研究不同年龄、性别等其它分类组群的个别意象。所有取样作为一个整体被分析,被访者的个人背景并未考虑在内,而只是注意到一些整体的一般偏差。”笔者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林奇大师的基础上,故关于试验方法的合理性请参考《城市意象》一书。

3 试验结论

3.1 关于区域的认知

对区域的认知笔者认为可概括为:(一)区域尺度;(二)区域数目;(三)区域形状;

(四)区域位置。

对区域的表达是以赋予区域某种含义,如名称、特征,不分区域的大小,以及区域内部结构,通常区域是以某种行政区划或区域内占统治因素的特征来表达。区域的形状多以方形、圆形人们最熟悉的现状表示,体现出非现实性,并忽略形状的复杂性。这是因为城市中的建筑实体由于其形象清晰,刺激强度高,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其周围的空间环境则成为衬托的背景,这一结论来源于心理学的知觉选择性。通过图形与背景关系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认识城市的结构,这是理解城市形态的起点。城市虚实关系的处理和组织,目的是使建筑与其周围的空间协调有机地共存,是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任务。

我们可以仔细的对图进行观察,被测人对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按区域的原理进行了划分,如图所示:圆圈表示的区域在现实世界中这些区域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即区域的数目、尺度、形状都是变化的。意象图中较明确的表现出区域特征:尺度、数目、形状、位置,也是这些特征之间的协调,才使意象图的构图有了完整性。3.2 关于道路的认知

联系相对孤立的区域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道路。道路有利于流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区域内流的生存和延续。在120份调查图中,只有3份没有出现道路,仅用文字、区域表示他的图式。道路的表达是以双线或单线,图式尺度变化改变了道路表现手法,道路赋予对区域的分割和联系含义,方向感随道路延伸。

城市形体元素之间联系规律其核心内容是组织城市各行为场所相互联系的线路。这些线形联系包括街道、步行道、线状开放空间以及其它线形元素。联系是城市空间的最重要特征。人类活动使现实世界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区域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区域之间的及区域与流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捷的空间联系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高效率的现代化城市应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优先考虑的应是交通系统,而不是空间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道路必须是连续的。

图2的最大特点是这个构图是以道路为轴线,道路的边界与区域的边界重叠,但道路的宽度是不同的,根据被测人活动范围的大小,省略

图2 道路认知

fig2 road cognize

图1 区域认知fig1 region cognize

了许多道路。 3.3 关于建筑物的认知

对标志性建筑、熟悉的建筑物个体同样是赋予某种含义,体现出建筑物个体的生命感,即是对建筑物个体内部和周围的各种流的流通总量的总结,表达出建筑物个体的存在。对功能近似的建筑物往往合并再一起,其中的道路也合并再建筑群中,认为建筑群形成的区域有别于某一地理上的区域。

我们对图3进行分析发现,建筑物或建筑物群,构成了区域,这时我们对区域与建筑物无法区分,但我们却可以感受每一个建筑

物个体对环境的影响乃至整

个区域的风

格、质地等。

4 意象图重构

接下来,笔者就构建松江新城的意象图,根据3.3节的分析,笔者统计实验所得的意象图,图中出现最多的道路为:中山路、人民路。出现最多的区域为中山路、人民路交叉的区域,建筑物为位于中山路上的庙前街建筑群。,其他大学城、工业区、老城区则为模糊的大区域出现。按照大体的位置松江意象图的重构如下:

这幅认知意象分析图,笔者送给大约50人看,和他们讨论关于他们的工作单位地址、家庭住址等问题,他们总能从图中找到一定的依据,来给他们的回答进行解释,并且有90%的被询问者认为这幅图是清晰的,有10%的人认为这副图表达的区域范围应该大一些的等问题。总之,这幅松江意象重构图是成的。

我们选择了道路、区域、建筑物为构图元素,上图所表达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1)整个松江新城的主要区域;(2)区域的方位;(3)主要的商业街;(4)商业街上的主要建筑群;(5)松江新城可能发展的方向;(6)老城区需要整修等信息。

如果我们选取道路、区域、建筑物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与其他元素组合,在理论上都可以形成我们可以认知的地图,也许有的地图可以让大多数人产生联系,也许根本让人无法知道地图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但绘图人知道所绘的地图究竟表达的是什么。这说明地图只要具备一定的表达元素,就可以表达一定的内容,但可以让人了解地图所表达内容的最少元素,至少是道路、区域、建筑物三者中的任何两者的组合。如图5所示:基

本上与上面的图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但

大 学

市 fig5 predigestion imago picture re-construct

路 民

山 大 学 城

工业区

图3 建筑物认知 fig3 building cognize

所运用的构图元素是其中的两个。意象图重

Environment.Chicago,Aldine,l973:13l~l47.构研究试图在人类关于空间认知方面进行一

点探讨,带有很多尝试性的成分。

5 结论

城市是许许多多人群共有的,因此重要

的是理解不同的主要群体具有怎样的城市意

象,城市意象的差别是在不同的观察者本身,

他可能由于一种地区的思维方式,或者属于

不同的社会阶层或者在性格分类方面的重要

变化,而目前的意象研究只涉及到试样内部

的共同性。只有有了对群体和个人意象的不

同的理解,一种环境才能构成得使所有人都

满意。如果规划师能运用意象图重构的方法

进行城市规划,也许是一种公众参与规划的

方式。

参考文献

1.lixun, xu xueqiang,Guangzhou imago space analysis,

renwen geography,1993, 8(3):27~35 [李郇、许学

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人文地理,1993,

8(3):27~35]

2.Gu zhaolin Urban Image Space And Main Factors In

Beij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1[顾朝林,北京

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地理学报,56(1):

2001,

3.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xiang bingren interpret,

the press of construct china,1990.[凯文·林奇著,项

秉仁译,城市的印象,中国建筑出版社1990]

4.zhang shiyong,cognize science guide,the press of

people,1992,18~143[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论,人

民出版社,1992,18~143]

5.Francescato D,Mebane W.How citizens view two

great cities[A].In:Downs R,Stea D.Image and

摘要:论文通过意象试验阐述了人类关于在意象图中出现的区域、道路、建筑物的认知,利用这三个元素进行了意象图重构研究。城市意象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丽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而意象图重构方法可以解决意象试验中只涉及到试样内部的共同性问题,因为只有有了对群体和个人意象的不同的理解,一种环境才能构成得使所有人都满意。

关键词:城市意象、城市规划、意象图重构

abstract: the paper pass the test of the imago to expound the cognize of human for region、road and building in imago picture and use three element to study imago picture re-construct. The imago picture of city could help us to know civilian induct and cognize to characteristic of city and measure the ability of people for imitative of city space and culture view in order to offer according for designing a beautiful city space and city environment. But the way of imago picture re-construct could settle the problem of come down to intercommunity within sample in test of imago, because when the imago of colony and individual are known differently, a sort of environment could be satisfied for all people.

Key word: the imago of city, city plan, imago picture re-construc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