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游戏论参考答案.doc

学前儿童游戏论参考答案.doc

学前儿童游戏论参考答案.doc
学前儿童游戏论参考答案.doc

《学前儿童游戏论》练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20%)

1.答案: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2.答案:娃娃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疗法,它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是给学前儿童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例如家庭中的父亲、母

亲、兄弟、姐妹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然后让儿童

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

3.答案: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 游戏期也就越长。

4.答案: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是19世纪末经典游戏理论提出的主张,它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它是对游戏本质的自觉、理性的探索和尝试,充

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

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同时它也忽视了游戏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5.答案: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

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6.答案:游戏的象征动作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象征性动作包括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也包括以言语、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

7.答案: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控制不可能是全外控或全内控,内控和外控的区分只是程度不同,当游戏者单独进行游戏时,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当有他人参与游戏时,内部与外部控制是相互的, 同时游戏者也受游戏规则的控制。

8.答案:游戏性体验是指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它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影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态度。

9.答案:情景转变是指儿童的行为脱离原rr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它是儿童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10.答案:纽曼认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可以确定-?种活动是否是游戏,他认为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

H.答案:结构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一种游戏形式。

12.答案:象征性游戏又称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过程,从而

反映儿童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13.答案:联合游戏是儿童和同伴一起进行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会进行讨论,常常发生借还玩具的行为,但还没有建立起集体共同的游戏目标,也没有集

体组织游戏的进行,每个儿童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为中心。

14.答案:本体性游戏也称目的性游戏,是指儿童进行自主、自发表现的游戏,游戏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强调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游戏的自发性。

15.答案:规则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是两个以上的学前儿童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而进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一种游戏形式。

16.答案:合作游戏是儿童和同伴集体进行的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游戏目标为中心,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是一种富有集体性的协调统一的游戏。

17.答案:形象玩具主要指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等,形象玩具在象征性游戏的角色扮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8.答案: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二、辨析题(20%)

1.错误:游戏并非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现象,而是人类和--些高等动物共享的活动现象,不仅人类游戏,高等动物也游戏。游戏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动物的进化程度越高,就越是更多依赖于学习而不是本能行为来生存和适应环境。游戏的数量和复杂性随动物演化程度的加强而增加。

2.错误:人类的游戏与高等动物是有区别的。高等动物的游戏更多是生存和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人类的游戏则更多是学习行为,人类拥有想象游戏这种高级的游戏形式,人类创造了玩具这种独特的游戏工具。

3.正确: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

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4.正确:在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现逐渐明朗化的趋势。游戏的规则逐渐由隐性状态转变为显性状态,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移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儿童在游戏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过程。

5.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精神分析学派

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

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6.错误: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具体来说,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

活动。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所持的观点。

7.正确:学前儿童的游戏以虚构和想象为主要特征。但对游戏者来说游戏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8.错误: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内部控制是指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内部真实是指游戏的特征是

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内部动机是指游戏是“目的在自

身”的活动,是内部动机支持的行为,游戏者不追求游戏以外的目的。

9.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规则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它是两个以上的学前儿童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而进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一种游戏形式。

10.错误:象征性游戏又称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学

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过程,从而

反映儿童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11.错误:学前儿童的游戏以虚构和想象为主要特征。但同时学前儿童游戏

的虚构和想象都是与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它们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并且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学前儿童的游戏并非完全是虚构和想象的,也存在真实

的因素。

三、简答题(25%)

1.答案: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4)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现在又出现了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有条件控制的自然观察的方法。

2.答案:

(1)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新的理论模式,包括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4)非常重视实验研究,对条件控制比较严格,对研究结果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

答案:

(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4)儿童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3.答案:

(1)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生活的一个要素,是幼儿内在木质的外部表现。

(2)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动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3)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生活的源泉,是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手段。

(4)游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既是组成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手段。

4.答案:

(1)游戏动作的渐次连贯

(2)游戏语言的准确化

(3)游戏持续时间的推延

(4)游戏规则的明朗化

(5)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5.答案:

(1)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比学习有更重大的意义。

(2)现实生活是游戏的内容源泉,游戏具有社会性。

(3)学前儿童的基本特性是渴望独立活动和认识周围世界,游戏是以儿童的想象力、求知欲和独立活动的欲望为基础产生的。

6.答案:

(1)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发展与学科建设。

(2)有利于促进游戏教育作用的发挥。

(3)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学前儿童游戏观。

7.答案: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8.答案:

(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4)儿童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9.答案:

(1)内部控制

(2)内部真实

(3)内部动机

10.答案:

(1)主动性

(2)虚构性

(3)兴趣性

(4)形象性

(5)社会性

11.答案:

(1)游戏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或宗教活动。

(2)游戏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高等动物相比,人类的游戏更为高级。

(3)游戏跨越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普遍存在。

(4)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游戏的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

12.答案: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

13.答案:

(1)角色游戏

(2)表演游戏

(3)结构游戏

(4)智力游戏

(5)音乐游戏

(6)体育游戏

(7)娱乐游戏

14.答案:

(1)机能性角色

(2)互补性角色

(3)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15.答案: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旁观行为

(3)单独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16.答案:

(1)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基本动作和技能的发展。

(4)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适应能力的发展。

(3)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17.答案:

(1)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3)游戏使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4)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增强自制力。

18.答案:

(1)游戏丰富学前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2)游戏发展学前儿童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3)游戏发展学前儿童的美感。

(4)游戏可以消除学前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

19.答案:

(1)游戏为儿童提供了积极思维的机会。

(2)游戏促进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4)游戏促进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20.答案:

(1)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3)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4)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

21.答案: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3)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四、论述题(35%)(答案略)

《学前儿童游戏论》练习题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20%)

1.答案: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学前儿童游戏的人的要素或条件,即人以及人际关系,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同伴关系、文化背景,以及教育状况等因素,突出表现了人对儿童游戏的直接影响。

2.答案: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主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使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的特征。

3.答案:游戏场地是指儿童创设的游戏场所,它既为儿童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和物质条件,也反映了游戏活动的目标,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耍的教育价值。

4.答案: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雪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制造的,也有天然的,结构造型玩具主要运用在结构游戏中。

5.答案:体育玩具主耍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 按体育玩具的形体大小可分为大型体育活动设备、中型体育玩具和小型体育玩

具,体育玩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 主要运用在体育游戏中。11.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6.答案: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它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

表现。

7.答案:游戏的觉醒理论乂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它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

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

8.答案: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特森,它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

表征世界必需技能的重耍途径。

9.答案: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柏屈克,它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耍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10.答案: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它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在维持正常

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11.答案: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它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

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12.答案: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

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 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13.答案: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评价,包括对游戏环境创设、

游戏组织实施和游戏现场指导的评价,二是对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14.答案:学前儿童游戏的现场指导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对游戏进行的指导,它是游戏组织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保证了游戏的顺利开

展和和游戏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15.答案: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评价是指根据角色游戏的典型特点,从游戏

主题的确定、材料的运用、角色扮演的水平、社会性水平以及游戏中的交往关系

等方面对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水平进行的评价。

16.答案:学前儿童结构游戏的评价是指根据结构游戏的典型特点,从材料

的选择与运用、建构的技巧、主题的目的性、建构过程的专注程度、社会性水平

等方面对学前儿童结构游戏的水平进行的评价。

17.答案:角色游戏的高度自主性是指在角色游戏中,儿童在玩什么主题,情节如何进行,确定多少个角色,采取什么玩法,使用什么玩具,遵守怎样的内

隐规则,都是由儿童依照己的意愿、兴趣、经验和能力来选择的,游戏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都是由儿童自己确定和进行的。

二、辨析题(20%)

1.错误:松弛说认为儿童由于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而前练习说则认为儿童具有天生的本能,但其木能并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儿童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锻炼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2.错误:剩余精力说认为身体健康的儿童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池,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而松弛说则认为游

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耍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3.错误:经典的游戏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它从儿童生理的不同侧面以及人的-?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

4.错误: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由游戏的任务、游戏的玩法、游戏的结果和游戏的规则四部分构成。游戏的规则是指关于动作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或被禁止的活动的规定,规则是由成人或儿童事先规定好的。儿童必须遵守游戏的规

则,这样才能完成游戏任务和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5.错误:剩余精力说、前练习说属于早期经典的游戏理论,而游戏的觉醒理论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的游戏理论。

6.错误:弗洛依德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游戏受到唯乐原则的自动调节。唯乐原则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中,表现为游戏能使儿童获得快乐,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7.错误:玩具及游戏材料应经济适用。玩具及游戏材料的好坏不应以价格和外形为主要判断的依据,而是要以教育作用为主要判断的依据。玩具及游戏材料应符合既经济又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双重要求。

8.错误:教师在现场指导游戏时应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的结合,重点指导与一般指导的结合。

9.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25%)

1.答案:

(1)亲子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2)父母教育态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3)家庭结构和气氛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2.答案:

(1)性别差异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2)年龄差异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个性差异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4)个体偶然因素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答案:

(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2)游戏场地的地点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3)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4)游戏设备的空间位置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4.答案:

(1)玩具的种类、特点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2)玩具的数量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3)玩具的搭配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5.答案:

(1)玩具及游戏材料应具有教育性。

(2)玩具及游戏材料应符合儿童的发展水平。

(3)玩具及游戏材料应符合艺术要求。

(4)玩具及游戏材料应符合卫生和安全耍求。

(5)玩具及游戏材料应经济适用。

(6)玩具及游戏材料应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6.答案:

(1)家庭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2)伙伴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电视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4)课程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7.答案:

(1)玩具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2)游戏场地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游戏时间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8.答案:

(1)人类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经常找不到出路会导致精神问题。

(2)儿童有内在的需耍和欲望耍得到满足、表现和发泄。

(3)儿童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和发展自我力量。

9.答案:

(1)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

(3)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

(4)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

10.答案:

(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

(2)从儿童生理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4)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

11.答案:

(1)儿童由于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

(2)儿童的疲劳需要一定量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

(3)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

(4)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

12.答案:

(1)儿童具有天生的本能,但其本能并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

(2)儿童耍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锻炼生存所必需的能力。

(3)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4)儿童未来的生活越复杂,他所经历的游戏期就越长。

13.答案:

(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14.答案: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合理安排游戏。

(2)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习惯。

(3)制定游戏的组织实施计划。

15.答案:

(1)教师对游戏进程的引导

(2)教师与儿童的相互作用

(3)教师运用的游戏指导方式

(4)教师运用的游戏指导方法

16.答案:

(1)确定游戏的目标并使之具体化。

(2)依据游戏目标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3)将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及生活活动相联系。

(4)对游戏计划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

17.答案:

(1)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规则游戏。

(2)提供多种形式的规则游戏。

(4)广泛开展规则游戏。

(3)教会儿童正确的游戏方法。

18.答案:

(1)游戏的任务

(2)游戏的玩法

(3)游戏的规则

(4)游戏的结果

19.答案:

(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

(2)对建构物的假想

(3)对建构物的建构

(4)建构物功能的实现

20.答案:

(1)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

(2)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

(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

(4)内部规则

21 .答案:

(1)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适宜的角色游戏环境。

(2)鼓励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3)引导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角色。

(4)善于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

(5)保持儿童再做游戏的愿望。

22.答案:

(1)丰富和加深儿童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儿童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

(3)帮助儿童掌握结构的知识和建构的技能。

(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构成果。

(5)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四、论述题(35%)(答案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