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大学如何转专业

中山大学如何转专业

中山大学如何转专业
中山大学如何转专业

中大校史

中大校史 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 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 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 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1 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

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坪石时期,聘著名学者李达、洪琛、王亚南、陈寅恪、杨东莼等来校任教、讲学。数学家胡金昌、艺术家许幸之、音乐家马思聪、黄友棣等亦曾任教于坪石。在江和坪石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各学院、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并开展社会调查,对弄清粤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少数民族情况,以及矿藏、水土、森林、植物资源作出了贡献,并在宣传抗战、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4年秋,日军进犯粤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学被迫迁往粤北连县、仁化和粤东兴宁、梅县各地。

参访中山大学,了解专业选择 研学课程方案

“参访中山大学,了解专业选择” 研学课程 1.课程目标 参访双一流大学之一——中山大学,感受名校的文化氛围和底蕴。通过专题讲座,了解学科专业分类和就业等相关信息。通过霍兰德SDS职业兴趣测试,正确认识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思考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等个人问题。调查大学生对学科、专业等方面的看法,理解正确选择大学专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制定生涯规划,把握文理分科和专业选择方向。 2.课程内容 2.1.《学科专业和就业前景》专题讲座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文件,介绍13个学科的含义和包含的基本专业。13个学科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由于学科下设92个大学专业类,630个大学专业,数量太多,故在13个学科中各选一个大学基础专业进行更深入解析,包括专业设置背景、主干课程、知识技能以及就业前景等。13个大学基础专业分别是:逻辑学、金融学、国际政治、科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考古学、应用化学、土木工程、动物医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情况可能调整为其他专业)。 2.2霍兰德SDS职业兴趣测试 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The 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在几十年间经过一百多次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学说和测验。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 通过此测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为未来选择大学专业提供一定参考。 2.3.开展大学生对专业满意程度调查 在中山大学校园内开展随机采访和问卷调查,了解中山大学在读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选择专业原因、入学前后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差异、对课程教学的满意

中山大学办理退辅修、中英文成绩单步骤(转自人人)

中大办理退辅修、成绩单等事情全攻略!(针对申请出国读书的同学,内含各类链接)【刚搞定回来,发帖积RP,欢迎转发】来源:杨嘉卉的日志 最近有同学和师弟师妹问我要怎样办成绩单,想着就写一篇日志来告诉大家啦~今天早上刚刚拿到新鲜出炉的成绩单们,为了积RP,于是将整个过程以及一些要注意的细节告诉大家。其实也不见得全面,目的只是想让没去办的同学能大概清楚流程、知道要做些什么准备,不至于办事的时候就蒙了,以至于影响了申请的进度。 一、退辅修 我之前在珠海有选了辅修,但回来南校之后,由于想着不想修那么多的课,所以就将辅修退掉,以充公选。 1、退辅修申请 - 要准备的东西有:(1)取消辅修的申请书。没有模板,就写清楚退辅修的原因,签上名字,留上联系电话,就OK。(2)《中山大学本科转专业学生课程学分认定及成绩转换申请表》在教务处的网站可以找到(https://www.doczj.com/doc/e86645102.html,/home/view.aspx?id=5210)。这一份是转专业的学生用的,但只要将抬头和相关内容改成自己需要的就OK。将辅修已经修过的课程、学时、学分、成绩等填好,拿到自己院系的教务员那边签名和学院章,然后再拿到辅修所属院系的教务员那里签名和盖章。像我们院,要求是系主任一级的人签名。于是还要等系主任有空才签名。反正这个签名和这个章就比较蛋疼,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系主任有空帮你签个名。 将这两份东西都需要用A4的纸来打印,当然签名和盖章就不能打印啦~~将他们订在一起,拿到东校区行政楼A201教务处那里交给那里的老师,说清楚你是要退辅修转学分的就OK。表格放在老师那里之后,就要等那个老师什么时候有空帮你操作一下那个教务系统了。我那天是早上交下午就帮我转好。还是觉得教务处的老师效率还是挺高的。 2.退辅修Q&A Q:退辅修有什么好处? A:虽然交了钱,上了那么多课,现在退了,拿不到辅修证,好像挺可惜的。但是其实本来辅修证就没用,而且这些已经修过的课程是可以转为公选。所以对于那些还没修够学分,又不想上课的大四孩纸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了~ Q:关于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成绩单可以只打其中的一些课程吗? A: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成绩单,对于辅修的成绩,是遵循“全或无”的原则:即要不就全部都打出来,要不就可以全部都不打,不能够选其中的一些打而另外的一些不打。 交了申请之后,留意自己的教务系统上面,是不是已经显示你之前的辅修的课程已经全部转成“公选”了。有什么问题,可以打这个电话查询:39332173(毕业审核,公选课,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公选和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成绩管理)。

中山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中山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入学与注册 第三章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第四章课程选修与免修 第五章主、辅修和双专业、双学位第六章转专业与转学 第七章休学与复学第八章退学 第九章考勤与处分第十章毕业、结业和肄业第十一章自费岀国留学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和《中山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校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本科生。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 第三条按国家招生计划录取的新生,持学校签发的《录取通知书》,按有关要求和规定的 期限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在规定期限内来函向学校本科生招 生办公室请假,并附有关证明。请假一般不得超过两周。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 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四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休检标准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 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无论何时发现,一经查实,即取消其学籍,退回生 源地,情节恶劣者,转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条凡休检复查不合格的新生暂不予注册。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 上医院(下同)诊断证明,短期内治疗可达到健康标准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校医院签署 意见,报学校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审批,可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回家或回原单位治疗,往返路费和医疗费自理。

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 保留入学资格的新生,可以在下一年六月份向学校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提出入学申请,并提 交医院开具的健康检查及诊断证明,由学校医院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仍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第六条取得学籍者,由学校发给学生证。学生遗失学生证应向所在学院(系)办公室报告遗失原因,并提交补办学生证申请,由学院(系)办公室统一报送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登报声明作废(登报费用由学生支付),并按规定补发学生证。若补发后找到原学生证应主动交回教务处处理。学生证只作在校学生本人身份证明之用,持证人不得私自涂改,不得转借他人,不得弄虚 作假和一人持多证,违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严重警告或以上处分。 第七条学生必须在每学年按学校规定准时交费,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不符合其他注册 条件的不予注册。每学期开学前两天为学生注册时间。学生必须按时持学生证到学院(系)办公室注册。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当办理请假手续,否则以旷课论处(旷课1 天按5 学时计,下同)。未经请假或请假未获批准逾期两周不注册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按照《中山大学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管理规定》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凡休学、保留学籍或因其它原因离校的学生,未经批准复学者,不予注册。 学院(系)办公室对未准时回校注册的学生,要分别按病、事假或旷课记载,于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向教务处报告学生到校注册情况。 第三章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八条各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学生应当按照所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 培养方案规定的年限和学分要求,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修读。 必修课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学生

中山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678历史学基础真题(回忆)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 1周礼 2通典 3萨尔浒之战 4厘金 5阿蒙神 6布匿战争 7三角贸易 8凯末尔主义 9托马斯·潘恩 10抢救运动 11一边倒 12亚洲四小龙 第二大题:材料题 1一文言文典籍 (1)古译今文中摘录的三个名词,依稀记得最后一个是“天府”(天府之国) (2)复述文中所涉及的该制度和观念(大意是基层人口管理制度、户籍制和重视生育的意识)的意义以及谈谈自己的想法 (3)指出这种观念在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衰落,指出具体的、能体现该变化的史实事件 2关于岳飞被称呼为“民族英雄”是否恰当的几篇材料,其中还涵盖了定义何为忠和何为奸的辩证关系。 要求: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第三大题:简答题 1关于历史学的本质(原题记不清了,大致是放出一句给历史学下的定义,问你支不支持,支持写理由,不支持写原因,认为有欠缺的就补充) 2阐述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在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大意是这样) 3问你对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看法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以下是中山大学2013年678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官方参考书目: 《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六卷本

《现代世界史》帕尔默(美)共两本2013参考书目一共14本。

2014中山大学历史学基础A 一.名词解释 1《隋书.经籍志》 2吕底亚王国 3因信称义 4岩仓使节团 5市舶司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吠陀 8一二.九运动 9德黑兰会议 还有三个忘了 二.材料题 1.这段文言文材料先描述唐宋宰相如何位高权重,然后描述明朝的内阁权力如何被削弱。问题1:这段材料大致应该出现在什么年代?江陵,新郑,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由于前面有提到三杨,谢等人,经文言文结构分析认定是指代人或人名,考后经查应是张居正,高拱等人) 问题2:试述文中所提制度的发展、意义和影响。 2.给出一段材料:意思主要讲历史科学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现。历史不像物理学那样研究规律,而是着眼于特殊。问题是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且对黑体字部分不能回避。(我以上能记起来的内容主要是黑体字的) 3.给出两段材料。一段是文言文《明史》中关于对李自成的描述。另一段是白话文《中国通史》对李自成的描述。 问题1:两段材料对李自成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此差异? 问题2: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不同。 三、论述题 1试述抗日战争及其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与意义。 2试述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亚欧大陆几次人口大流动的过程与意义。 3试述洛克之于英国革命,孟德斯鸠之于美国独立,卢梭之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中山大学个人简历模板

大学生求职简历 个人简历模板下载 Word格式可编辑 应届生求职简要修改即可使用 多篇4页简历含封面和自荐信自我评价另附详细简历编辑说明 精选

王某历 希望有个平台让我展现自己的才华!H H Hope to have a platform let me show my talent! 求职意向:XWORDX 毕业院校:北京某某大学 所学专业:简历设计 联系电话:0123456789 电子邮箱:xxxxxx@xxxxxcomx

王某历 应聘岗位:XXXXX 现居住地:广州市海淀区 出生日期:1990.09.12 电话:0123456789 邮箱:xxxxx@xxxxcomx 2011.09~2015.06 广州应聘人大学 营销学 本科 ● 主修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学、信息检索、计算机开发技术、数库原理与应用、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等 2012.10~2015.06 校学生会宣传部 部长 ● 负责校学生会相关活动的宣传工作,带领部门成员制作宣传海报、传单、横幅等宣传材料; ● 多次举办学校社区的“社区文化节”、“消防知识竞答赛”和“预防安全隐患征文大赛”等大型活动。 2011.09~2013.06 院学生会编辑部 部长 ● 积极参与学生会的各项活动,领导其他干事一起参与各类学生活动的策划; ● 负责学院活动的赞助拉取,制作活动赞助方案,并上门拜访企业拉取赞助,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负责院刊的策划编辑工作,统筹小部分任务; ● 及时完成学生会的其他工作,工作得到学校老师认可。 实践经历 毕业院校 ● 获2013-2014学年度“省双优”称号 ● 获2013-2014学年度“优秀干部”称号 ● 获2013-2014学年度“三好学生”称号 ● 获2012-2013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 ●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 会计资格证书 ● 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证书(C 语言) ● 熟练使用office 办公软件 荣誉奖励 技能证书 自我评价 ● 个人介绍:营销学专业毕业,专业知识扎实;熟练掌握销售话术和销售技巧。 ● 工作方面:有丰富的营销实习和见习经历,熟悉销售工作的流程,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 性格方面: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良好,能很好与顾客沟通。 ● 学习方面:学习能力较强,能吃苦耐劳,有良好的团队协助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中山大学排名】中山大学特色专业-中山大学录取分数线

【中山大学排名】中山大学特色专业-中山大学录取分数线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伟人手创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原名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中山先生,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强强联合,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成绩显著。中山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学校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的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自建校以来,学校不断延揽名师,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执教于中山大学。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执教于中山医科大学。大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山大学这座科学殿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

中山大学四大校区学院分布

中山大学四大校区学院分布 很多考生不明白中山大学校区分布,在此我们特意收集并整理了这方面的信息,以供考生参考,中山大学总共分为四大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以及珠海校区。南校区历史最为悠久,康乐园即是中大南校区,中大康乐园与武大珞珈山北大未名湖并称为三大中国大学自然景观之最美丽者;东校区即大学城校区,中大近60%的本科生都在东校区就读;珠海校区是四大校区中建筑面积最大的,校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风景如画;北校区是中山大学医科的主要集中地。 中山大学南校区: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亚太研究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一、二年级在此就读,之后将搬回北校区就读。

具体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东校区: 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超级计算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药学院为整建制学院整建制学院(即:本科四年、研究生、博士阶段的学习除实习外,其他均在珠海校区完成。).;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 生学院、护理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之后将搬回北校区就读。

具体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为整建制学院整建制学院(即:本科四年、研究生、博士阶段的学习除实习外,其他均在

中山大学联合培养类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

中山大学联合培养类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 为规范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学籍与教务管理,根据《中山大学章程》、《中山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和《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联合培养本科生是指按照学校或学院(系)与国(境)外大学签署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协议和培养方案,在完成规定课程、修满所需学分后,获合作学校学士学位的学生。 第二条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协议的签署,须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核、批准。如国家法律法规有规定的,还应获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第三条本办法仅适用于学校或学院(系)与国(境)外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的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适用对象是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第二章培养模式 第四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包括如下三种类型:(1)以联合培养类专业招生形式录取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一、二年级在中山大学学习,三、四年级到合作院校学习(考核合格者);(2)按照签署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协议,在中山大学本科生标准学制时间内,赴国(境)外大学学习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方式可以是“2+2”(即:国内两年+国(境)外两年)、“1+2+1”(即:国内一年+国(境)外两年+国内一年)或“3+1”(即:国内三年+国(境)外一年)等;

(3)按照签署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协议,在中山大学本科生标准学制时间内均在我校培养,通过引进对方教材、互派教师等形式进行培养。 第三章培养方案制定原则与审批程序第五条联合培养类专业须制定本科专业联合培养方案,并报送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批备案。未提交培养方案者,不予以课程学分认定。 第六条本科专业联合培养方案按双方协议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和目标,由相关学院(系)会同国(境)外合作院校制定。对在中山大学本科生标准学制时间内、通过合作项目形式赴国(境)外学习者,要求在合作院校所修课程应与我校本专业修读课程的内容相近或相当,所修学分和学时总量原则上应与依据我校本专业培养方案、学生未修读的学分和学时总量相当。 第七条本科专业联合培养方案报送程序:报学院(系)本科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审议通过,提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备案。报送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材料包括:1)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及相关备忘录;2)本科专业联合培养方案;3)学院(系)本科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意见。 第四章注册 第八条学院(系)须于每个长学期第十六周的周五之前、报送本学院(系)下学期将赴国(境)外进入合作院校培养阶段的本科生名单及数据,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后由学校统一发文备案,并进行后续学籍管理。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正,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

中山大学专业分类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本科各学科、各专业排名情况 (一)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第10名,A /567。在自然科学的4个学科门中,理学第9名,A/518;工学第38名,B /535;医学第5名,A /198。中山大学没有农学本科专业。 1、理学:第9名A/518。12个学科类21个本科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第11名A/340; 信息与计算科学:第14名A/379。 物理学:第8名A/207。 化学:第11名A/219。 生物科学:第10名A/204; 生物技术:第10名A/255。 地质学类:地质学:C/18。 地理科学:第5名A/10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第15名A/132;地理信息系统:B /127。 大气科学:C /10;应用气象学:B/8。 理论与应用力学:第4名A/2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第9名A/207;微电子学:C /37;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第4名A /93。 材料物理:第7名A/67; 材料化学:第9名A/116。 环境科学:第5名A /179; 生态学:第11名A/49。 统计学:B /159。 2、工学:B /535。8个学科类14个本科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C/113。 热能与动力工程:C/12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B /228; 自动化:B /261; 通信工程:第6名A /26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13名A/484;生物医学工程:B /87;软件工程W:第5名A /162;网络工程W:第1名A /113。城市规划:第11名A/1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B/38。 环境工程:第7名A /244。 化学工程与工艺:B/194。 交通工程:B /80。 3、医学:第5名A /198。6个学科类10个本科专业。 基础医学:第3名A/13。 预防医学:第5名A/69。 临床医学:第5名A /119;麻醉学:第3名A /45; 医学影像学:第4名A /72;医学检验:第5名A /75; 康复医学W:第2名A /25。口腔医学:B /74 法医学:第5名A/23。 药学:第6名A/127。 (二)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第11名,A /600。在社会科学的7个学科门中,哲学第7名,A/59;经济学第15名,A/445;法学第12名,A/468;文学第24名,A/563;历史学第11名,A/181;管理学第11名,A /571。中山大学没有教育学本科专业。 1、哲学:第7名A/59。1个学科类1个本科专业。 哲学类:哲学:第7名A/59。 2、经济学:第15名A/445。1个学科类5个本科专业。 经济学:B /254;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14名A/385; 财政学:B /76; 金融学:第12名A/218; 保险W:第5名A/53。 3、法学:第12名A/468。3个学科类5个本科专业。 法学:B /419。 社会学:第3名A /70; 社会工作:第4名A /172。 政治学与行政学:第10名A/89;

the history of SYSU, 中大校史介绍(英文)

As I know, all the students in this class are freshmen or sophomore. That is to say, you have been studying in Sun Y at-sen University at least one year. Some are even two years. Despite this, I am sure that many of you still know little about our school, which we may regard as our home for four years. For myself, I was the same as you before I took the course History of SYSU. I knew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our school from this course, which I think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as one member of this excellent university. So I want to share part of this for all of you today, including the origin of SYSU,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universities that named after Sun Y at-sen in history and the first president of SYSU--Zoulu. In order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nd details, I also search the internet and read some literature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Y ou know, as a student of SYSY, you really should be proud of yourself. Now, how many of you know the original name of SYSU? When was it established? In 1924, Sun Y at-sen founded two schools, one was Ground Force Military Academy (黄埔军校)and the other was Guangdong University. On February 6th, Sun Y at-sen send an order to establish Guangdong University. On June 9th, National Higher Normal College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Kwangtung Provincial Law College (广东公立法科大学) and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chool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was combined into a new university—national Guangdong university. And its first principal is Zhou Lu. In 1926, the government decreed to change its name to Sun Y at-sen University to commemorate,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Dr. Sun Y at-sen after his death. A year later, the government of republic issued an order that this National Sun Y at-sen University is the NO.1 National Sun Y at-sen University in China. Talking about National Sun Y at-sen University, do you know that there were many universities that named after Sun Y at-sen in the history? But only five were admit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first was exactly our school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1924 as I told you. The other four were all founded in 1927. The NO.2 National Sun Y at-sen University was also called National Wuchang Sun Y at-sen University. However, it was soon ordered to dissolve by The National party reactionary police. On the basis of it, a new university was built, which we now know as Wuhan University. The NO.3 National Sun Y at-sen University only exited only about one year and then it changed its name into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predecessor of NO.4 National Sun Y at-sen University was National Southeast University. It is now one of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Nanjing University. The name of NO.5 Sun Yat-sen University has been changed for many times, and now it is called Henan University. Y ou see, our school is the first but also the only one left that is named after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Sun Y at-sen, the found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addition to Sun Y at-sen, there is another person we should remember when we think of those who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our school. He is Zoulu, the first president of Sun Y at-sen University. Mr. Zoulu was actually appointed as SYSU’s president twice, and the first time was in 1924. He then established a new university which wa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中山大学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规定

中山大学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规定 发布时间:2010-07-08 发布部门: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中山大学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规定 (2009年7月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研究生指导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学术作风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我校根据培养研究生的需要而设置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岗位。根据指导的对象分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博士生导师)。 第三条 研究生指导小组是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集体指导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以研究生指导教师为主,并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参与的研究任务确定其成员。 第四条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

养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章 导师职责 第五条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国家和我校有关研究生培养工作规章制度,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六条 参与拟定本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复试及录取等有关工作。 第七条 与研究生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或修订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负责会同研究生指导小组制定、调整、修改研究生培养计划。 第八条 会同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实施研究生培养计划,督促研究生认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任务,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做好研究生的考核工作。 第九条 与研究生指导小组一道帮助研究生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对论文进行审阅修改,在学术上把关并做出学术评价。对于推迟答辩或延期毕业的研究生,由导师向学院(包括中心、医院、直属系,以下简称院系)提出建议,院系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第十条 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并为研究生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课题和必要的经费。

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地球科学系1130506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国际化,高校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紧密,如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互派交换生等。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发展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决策层不断提出正确的深化改革方针,才能在机遇与挑战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更好发挥校史研究的“资政”、服务现实的功能,我国大学校史的研究也必将走向国际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校、校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始于戊戌变法,迄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但是从我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之日起,大学就肩负起了“为民族振兴尽责”的历史使命,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在此一百多年间,大学为我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人才,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神财富,埋藏在定格的岁月——校史之中。所以,研究校史具有重大意义。 校史首先真实的反映了一所学校发展轨迹。通过对研究校史的研究,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为解决当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在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的功能; 其次,对校史的研究,能够挖掘其中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激励师生发扬先辈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有利于我们进行荣校爱国教育的宣传,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和厚重,达到“荣校、育人”的目的。 再者,研究校史有利于促使师生校友建立感情纽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服务学校建设。校史是是对广大师生校友进行爱国荣校教育最现实、最生动、最亲切、最富有说服力的教材。广大校友是学校发展最可信赖和依赖的力量,是学校长期办学积累的宝贵财富,关系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对于学校的长远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校友尤其是海外校友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形成母校关心校友、校友回馈母校的良性互动,更加离不开相应的校史研究工作。 然而,校史研究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尚未得到必要的彰显, 作用仍有待提升。一方面,若从1988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的成立算起, 校史研究至今不过二十余年, “至少尚未见到较有定评的、有影响的校史著作”。这就表明, 校史研究的事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校史研究与展示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校史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校史研究的成果还没有更多的转化为贴近学校师生主体的具体形式展示出来,仍只作为一个学校的对外宣传工具,没有形成影响力,与国际一流名校相比,显得落伍了。 那么,如何使校史研究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校史研究放到国际的高度上,与国际接轨,即校史研究国际化。 首先校史研究国际化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潜在格局内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鲜事物涌入中国,特别是在大学校园,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育的动态变化直接受到世界潮流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各项建设再也无法脱离全球化的大背景,高校本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宗旨,使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融入全球化背景,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创办之初筹办国立广东

中山大学历史系第一学期建议书单剖析

中山大学历史系第一学期建议书单 中国古代史(先秦至隋唐: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李济:《安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夷夏东西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6。 杜正胜:《编户齐民》,台北市:联经出版社,1990。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日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 中国历史文献: 王国维《观堂集林》,乌程蒋氏刊本,1923。中华书局,1959(据商务印书馆《王氏全集》本。1991年重印。 顾颉刚等《古史辨》(1-7册,北京朴社、开明书店,1926-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重版。 徐旭生(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科学出版社,1960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再版。 丁山(遗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科学出版社,1961。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8。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高亨《文史述林》,中华书局,1980。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可与杨宽《西周史》参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金景芳《古史论集》,齐鲁书社,1981。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1993。 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1999。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