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课文《台阶》教参解读指瑕

人教版课文《台阶》教参解读指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6606838.html,

人教版课文《台阶》教参解读指瑕

作者:苏宁峰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年第12期

[摘要]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入选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但人教版语文教参对它的解读存在着粗陋与浅误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政治化的图解与对文本重点把握上的迷误。通过文本细读,借助隐喻与象征的透视法,可知《台阶》塑造的父亲形象是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处于精神困境中的农民形象。作者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广大农民深切的人道关怀与对农民命运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台阶;政治图解;父亲形象;精神困境

教参失误:政治图解与重点迷误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反映的是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农民生活,被编列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参的解读,无论是对细节的理解、文意文脉的梳理,还是主题把握,都未能准确入理。如在“整体把握”中,教参分析:“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愚公移山”“ 坚忍不拔”,其评价用语有明显的政治标签和类型化的特征。再如教参中的其他说法:“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与其说是文章解读,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图解。没有深入文本对父亲“这一个”的形象进行切中肯綮的细致分析,就迫不及待地将“父亲”请上民族化、政治化的高大神坛。

教参一直表扬父亲的“愚公”精神与坚忍意志,却始终没有回答文章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台阶是地位的、受人尊重的象征。父亲为什么在建造好房屋后却迅速地老了?相信只要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全文的重点不在于表达父亲造屋的努力,而在于后半部分的父亲造屋之后的尴尬。

文本细读:农民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

第一处是造屋之后“父亲放鞭炮”的细节: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鞭炮点燃后,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有一些词语与句子是值得注意的:①“他居然不敢放”中的“居然”。父亲不是没有放过鞭炮,也不是没有胆量放鞭炮,他只是此时此地“不敢”而已。父亲为什么“不敢”?②“父亲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这一句话用形象的行为细节来写父亲的尴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