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监测实施方案-()

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监测实施方案-()

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监测实施方案-()
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监测实施方案-()

附件6:

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

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方案的部署,为全面了解我省主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我厅将组织在全省11个市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含量监测。为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样点布设

(一)基本情况调查

1 环境概况

自然环境

包括各地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类型分布、生态环境总体状况等。

社会环境

包括经济概况、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情况、乡镇企业情况等。

2 农产品产地基本情况

包括各地耕地面积,不同耕地类型的分布情况、农产区作物种植面积、有机肥、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灌溉、农产品的种类、产量、销售途径等。

3 重金属污染源情况

^

本方案主要开展农产品及产地环境铅、镉和汞三种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污染源情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污染物的来源、途径、数量、分布、主要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等。

(二)布点方案

本次广东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监测以监测土壤和农作物情况为主,为弄清土壤污染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影响,在土壤监测地块同步采集农产品。农产品采集主要以水稻和蔬菜为主,布点优先考虑当地水稻和蔬菜名优品种的产地。

1 布点原则

全面性原则

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可行性原则

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

?

经济性原则

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相对一致性原则

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名优品种产地优先原则

水稻和蔬菜产地是本项目的主要布点区位。但各县(市、区)主要名优水稻和蔬菜品种有差异,因此布点宜优先考虑当地的大宗名优品种产地。

2 参考依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

3 布点数量

拟在11个地市布设2200个样点,平均每个地市布设监测点200个,共采集土壤和植株样本各2200个。各地区样点计划分配情况见表1和表2。

4 野外布点基本要求

进入采样现场,首先考察现场是否属于拟定的采样区域,确定经纬度,对现场进行初步踏勘。

土壤采样点应选择在有利于该土壤类型特征发育的环境,如地形平坦、各种影响因素相对稳定、自然植被良好,具有代表性的、面积在30亩以上的地块上;不在多种土类交错分布的、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

不能在住宅周围、路旁、沟渠、粪坑及坟堆附近等人为干扰明显而缺乏代表性的地点设置采样点。

采样点远离铁路、公路至少300米以上。

<

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破坏处布设采样点;在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不宜作采样点。 5 布点方法

本方案样点布设以2008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统计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主要依据,对各地市及下属县(市、区)按农作物种植面积数量的多少进行分配布点。首先根据农作物复种指数计算各地市下属县(市、区)稻谷和蔬菜的种植面积(蔬菜包括瓜类),稻谷和蔬菜地的种植面积为其播种面积与复种指数之比,根据广东省的种植制度,水稻平均复种指数取2,蔬菜平均复种指数取4,再参照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的《2004年第一期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培训教材》中有关稻田和蔬菜地的布点方法,蔬菜与稻谷样点布设密度比在~之间,本次蔬菜与稻谷样点布设密度比确定为3:1。各地区下属县(市、区)布点分配数量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

n 蔬菜=

总稻谷蔬菜蔬菜N S S s ??

+??

2

1434

3

' (1)

n 稻谷=

总稻谷蔬菜稻谷N S S s ??

+??

2

1

432

1

' (2)

公式中: N 总 :所有监测地市样点布设总数;

?

n :县(市、区)稻谷或蔬菜样点布设分配数量; S :所有监测地市稻谷或蔬菜的播种总面积; s ’ : 县(市、区)稻谷或蔬菜的播种面积;

“ 3”为蔬菜与稻谷密度比,“2”为水稻复种指数,“4”为蔬菜平

均复种指数。

(三) 样点布设准备

1 软硬件设备

全球定位系统(GPS )、数码照相机等。 2 基本图件资料

*

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图、种植业布局图、行政区划图等资料。

3 其它资料

自然环境概况,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等。

(四) 布点具体实施方法

(1)拟监测区域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根据2008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188~193页)统计各市及下属县(市、区)稻谷和蔬菜(包括瓜类)的播种面积,除以平均复种指数获得(水稻平均复种指数取2,蔬菜平均复种指数取4)。

(2) 县(市、区)分配布点数量按照布点方法里的2个公式计算得出,此方法可逐级应用到各行政镇(街道)、行政村。

(3) 原则上各县(市、区)至少布一个点位,若耕地面积较少、且小于平均布

点代表面积,分布又零散的县(市、区)可不予考虑布点。

(4)以文件形式通知各市所属的县(市、区)农业相关部门配合本项目工作,各市及所属县(市、区)组织确定相应的负责人和联系人,各监测单位通过与相关负责人或联系人协商讨论,在拟布点数量的基础上,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逐一确定讨论每个样点的位置和类型。

(5)县(市、区)下辖的各镇(街道)布点方法,根据能提供的资料分两种。

①由县(市、区)提供资料,统计下辖的各镇(街道)的播种面积及主要农作物,根据布点方法里的计算公式分配各镇的布点个数;②根据县(市、区)提供一定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图件,由熟悉当地种植业布局的相关部门确定样点的布设位置。

(6)布点区位以稻谷和蔬菜产地为主。

(7)分配布点个数小于行政镇(街道)个数或行政村个数,以耕地面积大、分布集中的行政镇(街道)或行政村布点,各行政镇(街道)或行政村布点条件类似的,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决定布点位置,布点地理位置尽量均匀。

(8)布点位置具体(至少落实到行政村)落实后,由相关部门配合找到合适的布点位置。

(9)根据野外布点要求,现场勘查后通过GPS准确定位初始调查点位,记录经纬度,土壤种植类型等信息(格式见附表2)。

(10)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具体配合事项有:①通知下属部门配合采样单位进行工作;②协助安排采样单位工作人员的食宿;③通知下属部门提供当地名优水稻和蔬菜品种产地的信息;④负责安排熟悉路况的人员配合寻找布点的具体地理位置;⑤当地的农业部门协助提供冷藏设备及制样场所等。

表1 各市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分配表

蔬菜布点数(个)地市名称。

水稻布点数(个)

深圳市030

珠海市814

@8099

汕头市

佛山市26125

梅州市274-

144汕尾市11088

阳江市165140

201清远市~

210

潮州市5128

揭阳市121105

~

14041云浮市

总计11861014

样点平均代表面积:4824(亩):

1608(亩)注:稻谷与蔬菜样点数根据采样点实地情况可做适当调整,但总样点数不变。

表2 各市下属县(市、区)播种面积及布点详表

二、调查与样品采集

(一)统一编号

为了便于监测工作的汇总,各项目承担单位对每个监测样点实行统一的编号规则。分别用市、县(区)、乡(镇)和样品种类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缩写及采样顺序号组成。如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采的第5个土壤和农作物样点的编号分别为GZ-BY-RH-T-5和GZ-BY-RH-N-5。

(二)野外编号

野外编号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记忆,标注于各类样品的标签上,并与野外调查表格相对应。编制时主要考虑在本地区的唯一性即可。

:

(三)调查内容

在采样的同时填写采样点基本情况记录表和生产情况调查表(见附表2),其主要内容包括:采样地点(填写至某村某土名),经纬坐标,地形地貌,排灌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旱地、菜地),施肥情况,用药情况(主要农药类型),附近有无污染源及位置等。

(四)样品采集

1 采样时间

考虑到土壤与植株样同时采集,主要作物水稻一般在7月中上旬收获,因此采样

时间定在该时段为宜,并且兼顾当地名优蔬菜作物的采样。

2 采样地点

首先与市(县)农业局协商,确定采样地点和线路,由当地农业部门协助,到事先拟定的采样点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

3 采集方法

[

土壤样品

综合考虑作物布局、种植制度等因素后,选定采样地块,确定采样面积和采样厚度。一般稻田采样地块面积2~3亩,蔬菜地1亩左右,耕作层采样厚度为0~20cm (水稻田以实际耕作层为准)。用“X”法、“S”法或棋盘法,使用木铲、竹铲、塑料铲、不锈钢土钻等工具,随机采集至少5-7个耕层土样点,充分混合后,四分法留取1公斤。用塑料袋装土,并填写野外编号等。

植株样品

植株采集水稻稻谷和蔬菜可食部分,蔬菜采集品种主要为:普通白菜、菜心、蕹菜、芹菜、甘蓝、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苦瓜、菜豆和豇豆12个品种。如果采样区域没有这12个品种,则采集该区域种植面积较大的蔬菜品种。

在土样采集地块同时进行植株样品采集,塑料袋包装,内外具标签。蔬菜样品因含水量大、易腐烂,故样品在采样当天清洗干净,晾至无水滴后打浆低温保存。

3.2.1 谷物类采样方法

对于水稻,取稻谷。样本采集至少12点,不少于2千克。代表种类有:水稻。

3.2.2 蔬菜采样方法

'

3.2.2.1 叶菜类蔬菜

去掉明显腐烂和萎蔫部分的茎叶。采集样本量至少为4个~12个个体,不少于3千克。菜花和花椰菜分析花序和茎。代表种类有:白菜、菜心、蕹菜、甘蓝等。3.2.2.2 豆类蔬菜

取豆荚或籽粒,采集样本量鲜豆(荚)不少于2千克,干样不少于1千克。代表种类有:菜豆、豇豆等。

3.2.2.3 瓜果类

除去果梗后的整个果实。采集样本量为6个~12个个体,不少于3千克。代表种类有: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苦瓜等,其中辣椒、苦瓜需要挖除籽。

3.2.2.4 根茎类蔬菜

去掉明显腐烂和萎蔫部分的可食茎、嫩芽。采集样本量至少为12个个体,且不少于2千克。代表种类有:芹菜等。

|

4 采集样品的保存

植株样品和环境的土壤样品,采集的样品分成三份,一份留做复检样,一份留作备份样,一份用于检测,均由检测单位保存。对于土壤样品,如果采样点为名牌产品产地,样品保存同植株样品,否则,仅采集保留一份样品即可。

抽样后,样品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受检单位的协同下,由抽样单位带到制样地点进行制样封存,并由受检单位或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受检单位或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和抽样单位均应在封条上签字并签章。

三、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

(一)样品制备和管理

1 土壤样品制备

将土壤摊成薄层,放在干净、通风处自然风干,期间定期压碎、翻拌、拣出碎石、砂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

样品风干后,用木棰再次压碎,捡出杂质并用四分法取部分压碎样品,全部过1mm 尼龙筛。过筛后的样品充分混合至均匀,再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样品用于测定pH;另一份样品再用四分法分取部分过100目尼龙筛,用于土壤全量元素(铅、镉和汞)分析。

2 农产品样品制备

水稻样品

采回的籽粒植株样品经手工脱粒后,装入尼龙网袋中,悬挂晾干,脱壳,用不锈钢植物粉碎机粉碎。

蔬菜样品

将样品用清水洗净,晾至无水滴后用不锈钢刀具切(剪)碎成小段,混匀后,取部分样品用组织捣碎机粉碎样品,待测。

(二)分析方法

1 土壤分析

本次土壤环境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参照《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5-2000)、《土壤监测规程》(NY/T1119-2006)、《土壤检测》(NY/T1121-2006)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的方法执行,具体见表3。

表3 土壤环境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2 农产品检测

本次农产品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参照执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中的规定方法,具体见表4。

表4 农产品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三)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为了严格控制检测质量,检测过程中要求:

1.严格执行检测标准和规程;

2.坚持重复试验,控制精密度;在检测过程中,随机误差是无法避免的,通过增加测定次数可减少随机误差,提高平均值的精密度。在批量样品测定中,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20﹪重复试验;

3.坚持带标准样或参比样,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在重复测定的精密度(用极差、平均偏差、标准偏差、方差、变异系数表示)合格的前提下,标准样的测定值落在(X±2σ)(涵盖了全部测定值的%)范围之内,则表示分析正常,接受;若在X±2σ≤X≤X±3σ之间,表示分析结果虽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应予以注意;若在X±3σ(涵盖了全部测定值的%)之外,则表示分析失控,本批样品须重新测定。还须按“查出异因,采取措施,加以消除,不再出现,纳入标准”的20字方针,找出原因,采取适当措施,等“回控”后再重复测定,并控制不再出现;

4.标准加入法。当选测的项目无标准物质或参比样时,可用加标回收试验来检查测定准确度。NY/T395-2000规定,加标量视被测组分的含量而定,含量高的加入被测组分含量的~倍,含量低的加2~3倍,但加标后被测组分的总量不得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

%

按照《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5-2000)标准规定,本次监测的样品检测平行双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精确度允许误差见表5。

表5 样品检测平行双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精确度允许误差

5.注重空白试验。空白值过高时,需采取其他措施(如提纯试剂、更换试剂、更换容器等)加以消除。

6.做好校准曲线。为消除温度或其它因素影响,每次上机测定的样品均需做校准曲线,与样品同条件操作。标准系列应设置6个以上浓度点,根据浓度和吸光值绘制校

准曲线或求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其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应r ≥(根据测定成分浓度、使用的方法等确定);当待测液的浓度超标时不能任意外推,应适当稀释后测定,应控制在直线性范围内。

7.用标准物质校核实验室的标准液、标准滴定溶液。标准物质的作用是校准。对测量过程中用作制备标准溶液的基准试剂、优级纯试剂进行校验,合格者准用。

四、资料汇总

(一) 调查记录与测试结果整理

1 调查记录汇总

各地区根据各样点的基本情况记录表进行采样点基本信息统计,按照统一设计的格式汇总(式样见附表2):

采样期内各采样点场景照片的收集和整理。 2 土壤与植株检测结果汇总

分析结果数据处理 2.1.1 几个基本统计量

2.1.1.1 算术平均值按式(1)计算:

n

X

X n

i i

∑==

1

(1)

2.1.1.2 中位值按式(2)、式(3)计算:

1????

+????????=n n 第个数的值+第个数的值

22中位值2

(n 为偶数时) (2)

??

=????

n+1中位值第个数的值2(n 为奇数时) (3)

2.1.1.3 范围偏差(R )也称极差,按式(4)计算:

%

R =最大数值-最小数值………………………………(4) 2.1.1.4 平均偏差d 按式(5)计算:

n

i

n i

X

X

d n

=-=

1

1i i d X X n ==-∑n

(5)

式中:

X i —某一次测量值; X —多次测量值的均值。 2.1.1.5 相对平均偏差按式(6)计算:

-

100d

X

=

?相对平均偏差(%) …………………………(6) 2.1.1.6 标准偏差(s )按式(7)计算:

s =

7)

2.1.1.7 相对标准偏差RSD 按式(8)计算: (%)100s

RSD X

=

?………………………………………(8) 2.1.1.8 误差按式(9)计算:

误差=测定值-真值 (9)

2.1.1.9 相对误差按式(10)计算: :

100-=

?测定值真值

相对误差(%)真值

(10)

2.1.1.10 方差(s 2)按式(11)计算:

2

21()1

n

i i X X s n =-=

-∑ (11)

2.1.2 可疑数据的取舍

由采样、运输、储存、分析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和可疑数据,无需检验就应剔除。在确认没有失误的情况下,应用Dixon 法、 Grubbs 法检验剔除。 测试结果表示

2.2.1 土壤与植株样品平行样的测试结果用平均数表示。

2.2.2 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

$

2.2.3 统一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mg/kg 。

2.2.4 土壤与植株样品的测定值保留3位有效数字,但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

2.2.5 测试结果以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及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 土壤和农作物质量监测结果一览表(式样见附表4)。 土壤和农作物监测结果汇总表(式样见附表5)。

(二) 分析结果的上报

1.上报前分析结果需经同组检测人员复核,复核无误后报质控人员审查质控指标是否合格,当其结果合格并达到规定后,方能交技术负责人签字投出。

2.审查上报的原始分析数据,必须有分析者、复核者和技术负责人签字,以示负责。

!

(三) 资料汇总与保管 1 资料汇总

各承担单位都必须对其负责的所有采样点建立严格的档案制度,本规程中所要求填

写的调查记录均为原始档案材料,应严格按照规定如实记载。

原始资料包括采样期内各采样点场景照片、采样点基本情况记录表、田间作业情况调查表、实验室各种原始记录表及土壤、植株样品监测结果报表及评价结果。

各承担单位需将所有检测结果录入“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未装系统的质检机构请先安装系统并按照光盘中使用手册的说明进行操作,技术联系人:省农村信息中心郑进碧:)。系统的检测结果判定选用“广东省例行监测判定标准(定量测定)”。结果判定、比较分析等所需的“标准值”由广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负责收集并提供更新。

各承担单位项目主持人负责收集、整理、填写、审定后与调查监测工作总结,并于9月1日前纸质和电子文档各一份分别提交给广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及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广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负责审核汇总全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分析全省土壤重金属Pb、Cd、Hg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撰写全省土壤污染调查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并在10月1日前上报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2 资料保管

#

各承担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就该项目具体事宜的沟通与联系。

各承担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对调查资料和采样点数据分析结果实行微机管理,以加快数据资料的传输和处理。

各承担单位和人员都有对调查资料与数据加强管理和实行保密的责任和义务。调查资料与监测数据未经省农业厅同意,不得直接引用和对外发布。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各承担单位上报的所有调查资料与数据有实行保密的责任和义务。调查资料与汇总数据未经省农业厅同意,不得直接引用和对外发布。

五、环境质量评价与农产品安全评价

(一)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评价标准

^

本次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等同于《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

具体评判标准如下:

表6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限值(mg/kg)

级别pH

'

Pb

Cd Hg

2级,良pH<≤250

' pH

评价方法

单项污染指数评价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按式(1)计算:

{

土壤污染物实测值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

污染物质量标准

(1)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按式(2)计算:

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超标倍数=

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2)土壤综合污染评价

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按式(3)计算:

土壤综合污染指数 (3)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按式(4)计算:

100 土壤超标样本总数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

监测样本总数

(4)

>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分级划定

采用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综合污染指数全面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不同作用,同时又突出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因此按综合污染指数最终评定,划定质量等级。土壤污染分级标准见表7。

表7 土壤污染分级标准等级

综合污染等级

综合污染指数

污染程度 [

污染水平

1 P 综≤ 安 全 清 洁

2 < P 综≤ 警戒限 .

尚清洁

3 < P 综≤ 轻污染 污染物轻微超过标准值,视为轻度污染

4 < P 综≤ 中污染 ,

污染明显 5

P 综>

重污染

污染严重

(二) 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价和健康安全评价

1 评价标准

(

本次评价标准参照《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05)(见表8)。

表8 食品中污染物限值(mg/kg )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土壤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查清本底值,监测、预报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的优先监测物应是对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的物质。如汞、镉、铅、砷、铜、铝、镍、锌、硒、铬、钒、锰、硫酸盐、硝酸盐、卤化物、碳酸盐等元素和无机污染物;石油、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三氯乙醛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由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引入的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土壤污染组分的测定,属痕量分析和超痕量分析,加之土壤环境的特殊性,一般认为监测值相差10~20%是可以理解的。土壤污染监测结果对掌握土壤质量状况,实施土壤污染控制防治途径和质量管理有重要意义。 土壤污染监测的分类 土壤污染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查清本底值,监测、预报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根据监测目的,可将土壤污染监测分成下述几类: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判断土壤质量的依据,土壤质量监测就是要根据质量标准考察和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我国目前颁布的这类标准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GB/T 18407--2001)、《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等。根据监测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明确监测目的,如依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三级标准判定当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属于几类土壤;同时也可根据相关标准判断是否适于用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这是对于污水灌溉、污泥土地利用及固体废弃物土地处理的土壤,进行长期的、常规性动态监测。其目的是摸清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水平以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以考察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危害,从而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防治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污染事故性监测 这是对废气、废水、废液、污泥以及农用化学品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事故进行应急性监测,以确定引起事故的污染物来源、种类、污染程度、扩散方向及危及范围,以便为行政主管部门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正确的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土壤背景值调查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考试题共8页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考试题 一、填空题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是指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个。 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了土壤采样工具主要包、、、、 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了土壤样品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 、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 5.《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土壤样品风干时采用、放置。 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规定已制备合格土壤样品主要有、或三种包装容器,规格视量而定。 7.《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 第 1 页

8.《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规定每批 土壤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均须做平行样品;当个样品以下时,平行样不少于1个。 9.《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中规定 是直接用土壤样品或模拟土壤样品制得的一种固体物质。 10.《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中土壤环境监测的误差由、、三部分组成。 二、判断题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等类型的监测,但不适用于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 答案:( ) 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定在风干室将土样放置于风干盘中,摊成2~3cm的薄层,适时地压碎、翻动,拣出碎石、砂砾、植物残体。( ) 答案:( ) 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定土壤制样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后抹(洗)干净,严防交叉污染。( ) 答案:( ) 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规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 答案:( ) 第 2 页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采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II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III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士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土壤和矿场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I类II类II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2对长期釆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釆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士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土壤的背景资料 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

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贴、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份、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以及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采样布点 先将所监测的土地线划分为若干单元。考虑到所监测的土地属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因此每个单元宜采用对角线布点法。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条对角线,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2、样品釆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本次监测目的是了解该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故采用采集混合样品。根据采样布点,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因为该地区为一般农作物种植耕地,所以采集0? 20cm耕作层土壤。混合样量较大,需要采用四分法,最后留下lkg到2kg,装入样品袋。为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按土壤发生层次釆土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HJT 166-2004)练习题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HJ/T 166-2004) 一填空题 1.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时,采集表层土的采样深度为。如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分层取样。 答案:0~20cm 土壤剖面层次 2.土壤的梅花形采样法适用于。 答案: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组成和污染程度相对较均匀的地块 3.土壤的对角线采样法适用于。 答案:用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 4.在土壤背景值研究中,采用了土壤试样的全分解方法。所谓“全分解”就是把土壤的彻底破坏,使土壤中的全部进入试样溶液中。 答案:矿物晶格待测元素 5.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有、、、四种方法。 答案:对角线采样法梅花形采样法棋盘式采样法蛇形采样法 6.无论采用新鲜土壤样品或风干土壤样品,都需测定土壤以便计算土壤中各成分按烘干土为基准时的。一般土壤分析结果单位以表示。 答案:含水量(率)校正值mg/kg(烘干土) 7.土壤样品的粗磨方法:风干后的土样,用有机玻璃棒或木棒碾碎后,用法取压碎样过筛。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 阳离子交换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等项目的分析。 答案:四分0.85mm(20目)尼龙 8.常用的土壤样品布点方法有网格法又称,一般适用于的地区。 答案:简单随机抽样法地形平缓、土地情况简单、工作面积较小 9.野外采集回来的土样,一般要经过以下处理程序:、、、,分装制成待分析样品,满足各种分析要求。 答案:风干磨细过筛混合 10.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通常采用的模式有、、、等。 答案: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综合污染指数法 11.土壤样品的酸分解方法,必须使用酸,因为它是唯一能分解和的酸类。 答案:氢氟SiO2硅酸盐

浅谈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

浅谈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 发表时间:2019-12-02T10:14:04.27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1期作者:余祖全[导读] 城市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摘要:城市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车辆不断增多、市政施工越加拼盘,城市土壤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城市土壤污染的分布呈现区域化、碎片化等特点,传统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的发展,必须加强对点位布设的规划,使得城市土壤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 验,主要就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发展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生活环境。它不仅能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安危也直接涉及到我们人类生存生活的直接安全,甚至间接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及时检测土壤质量,掌握土壤信息,了解我国土壤目前的情况是保证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1、土壤环境监测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土壤资源是继水资源之后又一丰富自然资源,它也是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土壤环境还制约着农业产品、饮用水的安全,甚至还能影响到人类和生物界的生存和健康。随着环境的污染程度急剧上升,土壤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和预防的有效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也引入了信息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监测的效果。信息技术下的土壤环境监测是从土壤信息数据的捕获,到信息数据的传递、分析,最后进行整合的过程。从科学和环境方面分析,土壤环境的监测工作就是为了能给后期分析工作提供科学的信息数据,而这些信息和数据是建立在定点监测的基础之上的。定点监测能借助环境和土壤调查的手段,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再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出量,对土壤的环境进行动态的监测。从环境监督的角度考虑,科学、权威性的土壤监测方法是对土壤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变化的趋势监测的有效途径,也能全过程记录保存土壤的各种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周期性的监测,才能判断出土壤污染的程度。土壤的环境监测工作内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监测、微量元素的种类监测、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对土壤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土壤化学物质的监测、土壤中化学物质含量变化对土壤和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等。 2、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2.1“3S”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实现意义 在进行土壤环境监测中,有很多技术都被我国监测人员广泛应用,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系统和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合理根据地理位置规划出环境状况,土壤质量,进行地理信息方面的调查和统计。其次,在土壤环境监测中,还运用到全国定位系统,监测人员可以在监测当地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对位置进行锁定,从而从整体角度分析和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最后还有遥感技术,而遥感技术就是对最后监测出的土壤环境进行最后一步的分析统一。这三者结合相互促进构成了监测土壤环境的一个总技术就是“3S”技术。而“3S”技术就针对于我国的土壤环境,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应用进而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 2.2化学技术在土壤监测环境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化学化学和物理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着。特别是我国的化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带动着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根据化学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检测出来。并且根据土壤样品可以准确的检测出土壤有害元素的量以及做出危害程度的预估。从而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合理控制污染源给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 2.3生物技术对土壤环境监测的作用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社会性科学,综合应用广泛。我国农业和生态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技术的培育和支持。生物技术在治理我国生态环境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土壤监测环境中也被广泛的应用。因为土壤中除了一些化学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之外还有很多生物结构分部其中,要想彻底做到对土壤质量做出准确的监测和评估就必须利用生物技术来达到监测土壤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利用生物技术从源头上治理优化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环境。 3、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3.1创新环境监测技术 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广泛应用到环境监测工作并且促使各级监测部门展开具体监测工作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方式。其中,设备创新作为监测技术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国内所运用的设备相对老旧,主要是中小型生产企业的中低档监测仪器。借助于技术创新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针对大中型设备实施开放性共享制度,在增强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控制和减少制造费用,从而实现使用性能和监测效果的提高。监测技术的方式创新则包括:实现动态性监测,及时掌握和整理各类污染物变化趋势与动态。将遥感环境和地面环境监测有机融合,增强预警应急等监测能力。 3.2监测设备进行不断地完善 如果说技术性的缺失能够依靠卓越的智商去解决,那么硬性的设备则必须要求过硬的设备来解决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已国外相比差距明显,设备的落后势必会对环境监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影响整个工作流程,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研究部门应当大力研究关于环境监测设备。每一项出色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大量金钱堆积出来的,因此,对于研究部门的经费一定要增加,除此之外,还理当定期派遣相关研究人员出国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多方面的条件制造出最好的环境监测设备,通过这些,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问题。 3.3建立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必须包括监测信息网络(数据传输、数据报告、在线监测等)、环境管理监测网络(县、市、省、全国四级的监测网络)、环境要素监测业务网络(固体废弃物、地下水、空气、土壤、地表水等)。通过构建监测网络,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朝向制度化、精确化、全面化发展,全面负担其环境要素的经常性评价监测、测试技术的研究以及污染事件调查等,实时监测和了解环境实际质量情况,制定指导、协调、监督为一体的工作规划,更加全面的发现问题和隐患,为污染治理、保障质量情况提供数据指导。 3.4对环境监测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有效地培养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范本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 1.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 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 1.5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 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2布点与样品数容量 2.1“随机”和“等量”原则 样品是由总体中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变异,因此样品与总体之间,既存在同质的“亲缘”关系,样品可作为总体的代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质性的,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

土壤环境监测

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土壤组成和背景值; 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的原则; 掌握土壤常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重点内容: 土壤背景值、腐殖质、采样点布设、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试样含水量,锌、镉、铜、汞等金属,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本章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5. 1 土壤环境监测的意义 土壤是人类文明之源,土壤的污染破坏导致了部分地区文明的衰落,土壤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污染的土壤不会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在我国,水土流失是中国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面积达375多万km2;受重金属、农业化学品、酸沉降、放射性、矿物油、致病微生物等因素产生的污染面积达3亿亩,相当于耕地的1/5。 土壤的形成速率是0.5-2cm/100年,一旦污染破坏,在短时期内无法弥补;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基础。 5.2 土壤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5.2.1 土壤的组成 1. 土壤矿物质 (1)原生矿物:岩石经过物理风化而被破坏成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变化。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化学风化形成的新矿物,矿物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等 土壤的质地组成:沙砾、粉粒、粘粒 2. 土壤有机质: 3. 土壤生物 4. 土壤溶液土壤空气

5.2.2 土壤的基本性质 1. 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胶体、交换吸附、有机物和气体吸附 2. 土壤酸碱性 水、碳酸、有机酸等解离和酸式盐的水解、酸雨等能土壤酸化,碱式盐的水解碱化土壤。用土壤pH值大小衡量。大多数土壤pH值在4-9之间。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pH4.5-8.5之间。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西北碱”的规律性。大致可以长江为界(北纬33 ),长江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或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南北差异很大. 土壤之酸性的主要原因:H+,Al3+,有机酸,酸雨污染 3.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多相氧化还原体系,虽属化学反应,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物参与的—如氮体系变化有硝化细菌参与。由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衡量。Eh越大,土壤处于氧化态,反之,处于还原态。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性受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质和易氧化或易还原的无机物质以及pH等因素的影响。 4. 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是一个包含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多组分开放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包含了众多的、以多样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不同化合物,在固液界面、气液界面发生的各种化学、生物化学过程,通常均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土壤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酸碱有缓冲作用,对氧化还原物有缓冲作用。 狭义:对酸碱的缓冲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5. 土壤背景值 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方式目前还不统一,有几种方法,但我国用得较多的一种是用土壤样品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偏差表示。 5.2.2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控制 1. 监测目的 (1)判断土壤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2)根据污染物的分布,追踪污染源 (3)污染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的后果 (4)研究污染物扩散模式和规律 (5)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2. 监测项目及其监测方法 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 金属化合物:镉(Cd)、铬(Cd)、铜(Cu)、汞(Hg)、铅(Pb)、锌(Zn)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砷(As)、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苯并(a)芘、三氯乙醛、油类、挥发酚、DDT、六六六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实习报告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1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简介 1.1 基地概况 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重要平台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位于溧水县白马镇,南连宁杭高速公路,北临白马湖水库,总面积1218 亩,为丘陵地貌,土质为白浆土。原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满足粮、油、棉、菜、果、花等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院本部到基地交通便捷,全程高速公路,行长70 公里。基地生态条件优越,周边无污染源,作为基地试验地主要灌溉水源的白马湖水库水质,达二类饮用水标准。基地所在区域为北亚热带气候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基地功能定位及规划设计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拟建成软硬件条件达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备科技创新、示范培训、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平台。基地田间试验、实验办公、会议食宿等设施配套齐全:试验地全部格田成方,整理推平,水田、旱地齐全,露地、大棚兼备,沟、渠、路、网标准配套,灌、排系统相互独立,水田自流灌溉,旱地喷滴灌溉。试验地分为东冲粮经作物试验区、东丘园艺试验展示区、中冲油料作物试验区、中丘设施蔬菜园艺试验展示区、西冲粮经作物试验区、西丘果园休旅采摘区等6 个大区,为农科院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作物试验展示平台。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经科学设计、公开招标、精心施工,到2008年底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总投资1.13亿元,其中土地费用4600 万元,建设费用670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高标准试验地1000 亩,其中水田约450亩,旱地约550亩。共挖运土方80 万方,修筑机耕路11.2千米、灌渠4250 米、排沟9000 米、护坡3 万平方米、涵闸400 多座,并建成了大门及主干道、配电房、蓄水塘、泵站、泄洪沟桥、设施大棚、喷灌设施、围栏、绿化带、草坪等一系列附属工程。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共建成实验培训区、东挂藏区、西挂藏区3 个建筑群,总面积约1.3 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培训区房屋建筑面积6200m2,包括实验楼、培训楼和职工餐厅等3个单体;东、西两个挂藏区房屋建筑面积6700m2,包括挂藏室、农机房、农资房、工人宿舍等,水泥晒场9500m2。 2 污染源分析 基地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但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够

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DB43T1165-2016)

ICS 13.020.01Z 05 湖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3 DB43/T1165-2016

目次 前言..........................................................................................................................................................II 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土地利用类型 (2) 5标准分级 (2) 6目标污染物种类 (2) 7标准值 (2) 8监测要求 (3) 9标准实施 (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土壤污染,保护土壤资源和土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指导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灿、文涛、万勇、钟振宇、付广义。 本标准于2016年3月29日首次发布。

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 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指标、限值和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效果评价、验收。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重金属污染场地,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土壤修复工程效果评价、验收可参照《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25.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55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污染场地contaminated site 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3.2 土壤修复soil remediation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或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3.3 目标污染物target contaminant 在场地环境中其数量或浓度已达到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具有实际或潜在不利影响的,需要进行修复的关注污染物。 3.4 修复目标值remediation target 污染场地经修复后,目标污染物应达到的规定指标限值。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实习报告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1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简介 1.1 基地概况 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重要平台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位于溧水县白马镇,南连宁杭高速公路,北临白马湖水库,总面积1218亩,为丘陵地貌,土质为白浆土。原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满足粮、油、棉、菜、果、花等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院本部到基地交通便捷,全程高速公路,行长70公里。基地生态条件优越,周边无污染源,作为基地试验地主要灌溉水源的白马湖水库水质,达二类饮用水标准。基地所在区域为北亚热带气候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基地功能定位及规划设计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拟建成软硬件条件达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备科技创新、示范培训、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平台。基地田间试验、实验办公、会议食宿等设施配套齐全:试验地全部格田成方,整理推平,水田、旱地齐全,露地、大棚兼备,沟、渠、路、网标准配套,灌、排系统相互独立,水田自流灌溉,旱地喷滴灌溉。试验地分为东冲粮经作物试验区、东丘园艺试验展示区、中冲油料作物试验区、中丘设施蔬菜园艺试验展示区、西冲粮经作物试验区、西丘果园休旅采摘区等6个大区,为农科院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作物试验展示平台。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经科学设计、公开招标、精心施工,到2008年底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总投资1.13亿元,其中土地费用4600万元,建设费用670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高标准试验地1000亩,其中水田约450亩,旱地约550亩。共挖运土方80万方,修筑机耕路11.2千米、灌渠4250米、排沟9000米、护坡3万平方米、涵闸400多座,并建成了大门及主干道、配电房、蓄水塘、泵站、泄洪沟桥、设施大棚、喷灌设施、围栏、绿化带、草坪等一系列附属工程。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共建成实验培训区、东挂藏区、西挂藏区3个建筑群,总面积约 1.3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培训区房屋建筑面积6200m2,包括实验楼、培训楼和职工餐厅等3个单体;东、西两个挂藏区房屋建筑面积6700m2,包括挂藏室、农机房、农资房、工人宿舍等,水泥晒场9500m2。 2 污染源分析 基地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但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够

浙江省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2017年浙江省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一、监测范围 根据《关于做好2017年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17〕999号)相关要求,2017年,浙江省需对648个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点位(表1)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具体点位详见附件1。 表1 监测点位分布情况 二、工作方式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要求,统一策划、组织和实施监测工作,编制监测工作方案,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计划,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1、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共分5组,每组由省中心现场监测部技术人员担任组长,各设区市监测(中心)站派出3~4名技术人员采样,相关的县(市、区)监测站做好配合工作。采样人员均为向总站备案的技术人员。详见表2。

表2 采样分组情况 2、样品制备 理化、无机样品制备均由省中心现场监测部完成。 3、样品测试分析 样品测试分析工作由5个单位共同承担,分别是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三、监测项目 理化指标: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 无机项目:镉、汞、砷、铅、铬、铜、锌和镍; 有机项目:六六六、滴滴涕和多环芳烃(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苯(1,2,3-cd)芘、二苯并(a, n)蒽和苯并(ghi) 苝); 特征污染物:根据历史监测情况和实际情况确定,如钒、锰、钴、银、铊和锑等。 四、监测技术基本要求 1.样品采集 (1)采样点位

必须使用“采样移动端”进行采样,全部样品通过随机编码实现采测分离。每个采样点位均以总站确认的点位(即目标点位)经纬度为准,原则上不允许修改;点位偏移控制在30m以内;在“采样移动端”记录定位信息的同时,应记录GPS显示数值(与照片上GPS显示数值一致)。确因现场客观条件而必须调整采样地点的,在到达目标点位并记录详实证据后,可现场调整点位并进行采样;具体包括两种情况: ①永久性改点。确不符合布点原则的点位可提出永久性调整申请,具体流程为:提交点位调整书面申请、目标点位不符合布点原则的证明材料(见《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照片等)→总站技术审核→完成点位调整。 ②临时性改点。若遇下雨或封路等不可抗拒的特殊情况,可提出临时性调整申请,但调整后的点位须基本满足布点原则,具体流程为:提交客观证明材料(见《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照片等)→总站技术审核;若提交的证明材料不符合点位调整条件,总站审核未通过,须重新采样。 (2)采样方式 本次样品采集中,理化性质和无机项目测试须采集混合样品,有机项目测试采集表层单独样品。混合样采样范围至少为20m×20m,按照对角线法采集5个分点样品。记录的经纬度为中心点,采集分点样品的经纬度不做距离校验。还需要采集5个现场平行样并邮寄至总站。 (3)采样记录 采样过程应记录点位坐标,拍摄照片(8张,包括采样前、采样

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HUANJINGYUFAZHAN 139 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平 (宁国市环境保护局,安徽 宁国 342524)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现状,包括土壤污染主要特征、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趋势等内容;随后介绍了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污染现状不明、污染原因不清、监测制度体系不健全等内容;最后提出了促进土壤监测效率有效提高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投入力度、合理设置监测机构、制定统一的监测标准等内容,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问题;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1-0139-02 DOI:10.16647/https://www.doczj.com/doc/e57754629.html,15-1369/X.2019.01.080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Zhang Ping (Ninggu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Ningguo Anhui 342524,China) Abstract:?The?article?first?analyzes?the?current?status?of?soil?environment?in?China,?including?the?main?characteristics?of?soil?pollution,?the?harm?of?soil?pollution,?the?trend?of?soil?pollution,?etc.?The?article?then?introduces?the?specific?problems?in?soil?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cluding?the?unknown?status?of?pollution.?The?pollution?causes?are?unclear,?the?monitoring?system?is?not?perfect,?and?the?final?article?puts?forward?specific?measures?to?promote?the?effective?improvement?of?soil?monitoring?efficiency,?including?strengthening?investment,?rationally?setting?up?monitoring?institutions,?and?formulating?unified?monitoring?standards,?hoping?to?give?relevant?people?Provide some references. Key words: Soi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problem; Solution 1?我国土壤环境现状 1.1?土壤污染的主要特征 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是滞后性和隐蔽性,对于人体的直观感受来说,和水体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相比,土壤环境污染的隐蔽性要更强一些。区域性特征,土壤环境污染通常都是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恢复难度较大,累积性强,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通常情况下也没有和水体环境一样的自净能力,在重金属和污染物体的不断积累之下,就会在土壤当中长期存在。就像是我国早已经禁用的滴滴涕和六六六,尽管多年过去了,土壤当中依然存留着较高的浓度,农作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2?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会加重我国土地资源的短缺,随着我国耕地污染范围的逐渐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也将逐渐减少。土壤环境污染还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会降低农作物产量,造成农作物污染问题。比如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就曾经导致我国粮食减产一千多万吨,经济损失达到两百亿元。同时土壤环境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研究证明,粮食污染区域和土壤污染区域和一些疾病爆发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污灌区的人就会具有较大的癌症发病率,同时还会造成当地人民的肝脾肿大。1.3?土壤污染趋势 首先土壤环境污染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轻度污染逐渐发展成为重度污染。相关监测表明,我国土壤环境中的污染浓度也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出现递增趋势。甚至部分区域中的重金属还出现严重超标问题。其次就是从单一性朝着复合型污染发展,代表土壤环境污染不仅包括重金属问题,同时还出现了各种有毒的有机污染物体,并经常出现多种污染物超标问题。 2?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具体问题 2.1?污染现状不明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进行了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但是还没有对土壤污染现状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1] 。尽管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监测工作都只是集中于一些特殊区域或是特定的 目标,同时大部分调查工作也是局部性的零星调查,因此无法对我国整体的土壤环境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比如国土资源部门对于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地开展的土壤化学调查,农业部门进行的农产品质量调查和国家环保部门进行的土壤调查,都是只着重于某一方面的调查,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2.2?污染原因不清 土壤污染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比如土壤污染来源包括工业生产不当、固体废弃物体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当以及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为此需要我国相关监测管理部门应该先找出土壤环境的污染来源,从而才能破解土壤环境污染的成因,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由于我国以前的土壤环境调查都没有结合来源进行分析,因此导致我国目前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土壤环境污染区域的产生原因。2.3?监测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由于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分析和现状调查方面缺少系统全面的管理,我国也难以针对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制定出有效的防治办法和管理细则,无法补充完善土壤环境污染排放标准、控制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难以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我国还缺少能够满足我国国情发展需求的土壤环境修复政策,我国的相关土壤环境治理技术,管理制度、标准、控制对策也不够健全,为此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强监测制度建设,从而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基础的保障。 3?提高土壤环境监测效率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提高财政预算。地方财政预算应该细化开支,支持土壤环境的监测工作,包括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岗位补贴、监测工作的经费支出以及监测工作的维护更新费用等内容,尤其是对土壤环境监测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应该给予丰厚的奖励支持。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单独设置针对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专项基金,从而帮助地方政府减少经济压力,减少土壤环境监测机构中的经济负担,目标相关科研项目和监测经费的不足,促进各项土壤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