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内容

学前心理学内容

学前心理学内容
学前心理学内容

二、名词解释:

l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3).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的方法。

4 ).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5).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心理的表现。

6)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现在:(l)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l.年龄特征

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2.儿童年龄特征

指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5.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指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8.最近发展区:是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

9.手眼协调动作: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肢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有利于它的发展。

l.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2.定向性注意:由婴儿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消失。 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4.无意注意:指没有

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 6.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作出清晰的反映,它的发展依赖于生理的成熟, 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趣、情绪有关。

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者本人的知识经验. 8.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态都有关系。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即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l.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5.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表现。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

6.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分不清物体离自已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8.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2.幼年健忘: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和幼小儿童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连接——突触的功能成熟水平有关。

3.记忆广度:单位时间内能够识记的材料的数量,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为7士2个信息单位,其增长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

4.工作记忆: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人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5.表象: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6.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儿童的延时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

7.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应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8.意义记忆:指根据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运用一定的记忆策略进行的记忆,因此又称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9.保持:是巳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即把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的中间环节。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的揭示遗忘规律的图象表示方法基本内容是: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ll.干扰说:是揭示遗忘原因的一种理论学说,内容是:遗忘是因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干扰因素很多,主要是学习材料的、疲劳和紧张情绪等的干扰。

l.想象:对头脑中巳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倦鼠,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无意记忆: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梦和幻觉都是特例。

3.有意想象:是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4.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

5.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l.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倍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3.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4.展开式: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行的,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动作表现。

l.语言: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已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3.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4.语音意识:对语音的意识,指对语音的自觉态度,儿童语音意识的发生,使儿童把语言活动作为自觉'的活动,能够有意地控制自已的发音活动,对于幼儿学习正确发音、普通话以至于外语,都有重要作用。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提出的情绪分化论由她通过对一百多个婴儿的观察,提出的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的模式。她认为,初剩婴儿只有皱眉和哭泣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比如,眼睛睁大、肌肉紧张,是恐惧的表现。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2. 情绪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的分化主要发生在2岁之

前,但在幼儿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等。其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

3.情绪的深刻化;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婴儿和较小的幼儿感到亲切之情,较大的幼儿则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年长儿童则已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4. .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5.美感: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6.理智感: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l.从整体到局部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叫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附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

5.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6.坚持性: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以看到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状况。

7意志:指成人按造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8.意志行动: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因此儿童行动的自觉意识性的发展,要经过比较长的过程。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9.外部障碍:在完成某种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遇到了外部条件的障碍,如生理上的疲劳,技巧上的不足,物质条件的缺乏等等。遇到外部困难时,可能出现新的需要和动机,于是产生内部障碍。因此,外部障碍可能成为产生内部障碍的原因。

10.内部障碍:心理内部的困难,在完成某种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需要和动机,与原有需要和动机发生了矛盾,构成了内部障碍。

1、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2.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

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3.需要: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4.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5.兴趣;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7.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8.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9.智力分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起先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这种理论认为,将智力分成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的分法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10.智力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巳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11.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同是智力的一般因素,在婴儿期,其内容是感知动作性质的,以后则是认知性质的。

.1、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亲子关系: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3.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4.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5.男女双性化: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巳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6.亲社会行为;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还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7.攻击性行为: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8.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适应杜会生活所形成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9.挫折: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直接原因之一,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已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l.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生理成熟和遗传关系密切,一方面,生理成熟是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素质是每个人最初的解剖生理特征,后来的解剖生理特征是在遗传素质酌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另一方面,生理成熟的过程服从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就是遗传决定了生理成熟的规律。

2.早期隔离(剥夺)实验:使幼小动物失去或部分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然后对正常与非正常环境长大的动物的行为的差异作比较,从而发现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

3.遗传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发展只不过是这些先天东西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它。代表人物有:高尔顿及其“遗传定律”;霍尔及其“复演说”;盖塞尔及其“成熟势力说”。

4.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行为主义者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

5.二因素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为了比较全面地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后被统称作“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有:吴伟士、施太伦

6.相互作用论:关于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学家持不同的意见。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者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三、简答题:

l.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这是因为:

(l)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2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l)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是: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4 .学前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是:

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 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5.学前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的最一般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

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知识,反过来?A其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6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7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必须注意的问题。

(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应反复多次进行。

1.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年龄相联系。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为什么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

(l)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

(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儿童心理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l)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醒认识,并作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的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l)儿童心理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

(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给掌握科学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4.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l)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

(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

(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5.1~3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l)学会直立行走;

(2)学习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6.3~4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3一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其特点突出表现在:

(I)最初步生活自理;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学习方式。

7.4~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I)更加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已组织游戏。

8.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l)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已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1.简述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的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使所指向的对象被反映得最完整、最清晰,而对其余的事物则往往印象模糊,甚至完全没有反映。注意的集中性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选择的对象上, 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2.简述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即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并且用意志努力去保持注意。第二,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成人提出问题,往往能够引导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使幼儿有意地去注意某些事物。

3.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4.简述新生儿注意的特征(l)新生儿期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l)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幼儿观察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l)观察的目的性加强;(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

3.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l)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4)控制眼动的能力;(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4.简单观测法对视力缺陷观察的方法和作用。

(l)突然用手或其他物品放在孩子眼前,如不引起眨眼反映不正常的表现;(2)孩子对眼前出现

的小玩具,无追随或抓拿的表现,是不正常的表现;(3)一只眼被遮挡时,孩子不用手拨遮挡物,也不哭闹,表明该眼视力极差;(4)看东西时歪头,表明两眼视力不平衡;(5)看东西时,眼靠得很近,画画或写字时,鼻子贴近纸面,看远处时,皱着眉头或眯缝眼睛,多为视力不正常;(6)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把一只眼闭上,多是弱视;(7)斜视,多是视力功能不好;(8)活动范围常常自我限制,动作缓慢,往往是由于视功能不好,在估计周围景物的距离、高低、深浅上有困难;(9)生下即出现“黑眼珠”过大,超过一般孩子,且有"夜哭",烦躁,可能是危害较大的致盲症先天性青光眼。

5.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答:受遗传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响视力减退的条件:

(I)光线照明;(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 (3)坐姿不良。

6.听力的保护和培养的方法。

答:(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3)采用吸音设备;;(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7.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答:(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思维的概括性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3)掌握知觉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1.3-6岁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l)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的方法逐渐发展;

2.简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l)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离不开记忆。(2)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初的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容易区分。(3)儿童学习语言靠记忆,记住声音的语义,交际时对句子的理解和连贯性的保持都需要记忆。(4)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受记忆影响,记忆使儿童积累一些情感体验的经验,从而使情感丰富起来。意志行动离不开记忆。

3.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答:(l)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3)记忆容量的增加(4)记忆内容的变化

4.常用的记忆策略是什么?

答:①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②使记忆材料系统化;③间接的语义识记。

4.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开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迅速变化。②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③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④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明显表现有替成人找东西和延迟模仿。

5.简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l)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离不开记忆。(2)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初的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容易区分。(3)儿童学习语言靠记忆,记住声音的语义,交际时对句子的理解和连贯性的保持都需要记忆。

(4)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受记忆影响,记忆使儿童积累一些情感体验的经验,从而使情感丰富起来。意志行动离不开记忆。

l.简述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答: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l)是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几乎完全是重复曾经感知过的情境;(2)是简单的相似联想,只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3)是没有情节的组合,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物代替另一物的替代,没有或很少把巳有经验的情节成分重新组合。

2.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从想象的极大夸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简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l)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主题无预定目标,不稳定,内容零散,所以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幼儿想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无意想象实际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4.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答:(l)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5.简述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答:幼儿期是大量吸收知识的时期,幼儿依靠再造想象来理解间接知识,他们听故事、看图像需要再造想象,理解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也需要再造想象,空间想象力更是幼儿看图和理解物体的空间关系所必须的。

6.简述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其特点。答:(l)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2)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3)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

7.幼儿创造想象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念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逐渐提高。表现在:(l)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2)自编新故事;(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8.简述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答:(l)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活动开展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2)想象过程进展缓慢; (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 (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 (6)想象依赖成人的言语提示,成人语言提示作用在于:①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②丰富想象内容。

9.简述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答: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主要表现: (l)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3)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3)想象受感知形象直接影响; (4)不追求想象成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10.简述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答: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特点: (l)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Z)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l.简述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答: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①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②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④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2.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答:(l)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

①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

②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③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3.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答: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是:

(1)4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2)5-6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景联系起来分类;

(3)5.5-6.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

(4)6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分类。

4. 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答: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l)对时间顺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2)对一日时间的延伸与当日时序的认知,对一日时间的延伸的认知水平低于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对过去的认知低于对未来的认知水平;

(3)对时序的认识带有固定性;

(4)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5)时间概念的形成和时间词语的说出相互促进,但不同步;

(6)对时序的认知经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①不能对有关时间的刺激物归类;

②在知觉水平上做出分类;

③能把某一特定的时序与具体生活事件联系起来;

④能够摆脱具体的直观生活内容,把时间关系抽象概括出来,真正形成时间的概念。

5.简述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l)判断形式间接化,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期大量依靠直接判断,间接判断通常需要推理,反映事物之间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制约思维的基本关系是因果关系;成人和幼儿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实质上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2)判断内容深入化,从判断内容上看,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即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能把客体的关系分解出来,并概括出来,开始反映概括的规律,分解的深度和概括性也就逐渐提高

(3)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生活的态度为根据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还要经过从事物的偶然性特征为依据过渡到以孤立的、片面的、不确切的原则为依据,然后开始一些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客观逻辑判断。

(4)判断论据明确化。

6.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l)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推理过程可划分为四级水平(O级,不能进行推理活动;I级,只能据较熟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Ⅱ级,提示条件下,运用展开的方式逐步发现事物本质联系,最后做出正确结论;Ⅲ级,独立、迅速、简约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推理活动。

(3)儿童推理方式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

7.简要说明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l)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词的理解;

(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4)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逐渐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l.简述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答:言语活动包括:

(l)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这两种过程,不同步。(3)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4)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2.简述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阶段。

答:(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这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包括:①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②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词的理解。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言语发生的标志是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①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②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非自造的;③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④掌握10个词左右。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语言打下基础。

3.简要说明语音发展的顺序。

答;(l)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规律;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

(3)元音和辅音发展顺序,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成熟时间也大致相同,在1.5岁时基本成熟。

4.简要说明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答;(l)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

(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辅音、发音方式;

(3)发音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①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恰当支配发音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②语言环境,主要是方言。

5.简述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及其调节机制。

答:(l)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从4岁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即语音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

(2)语音的自我调节机制。①言语听觉调节,听觉上正确分辨语音;②言语运动觉的调节;③言语视觉调节。

1. 简述儿童情绪社会化趋势的表现。

答:(l)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 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划分情绪的水平。

答: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l)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

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3)与联想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 (4)与思维相联系的清绪。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这是作为高级情感和理智的萌芽;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2.简要说明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答: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l)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1、.简述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答:人的动作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正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其发展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更为明显。因为,意志行动是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而行动就是一系列的动作。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成分的参与,或所谓有意性的调榨,动作也不可能发展和完善。

2.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特点。

答;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等,它是意识到的运动。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 (l)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 (2)有意运动是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动。

3.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从整体到局部规律、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

4.简要说明幼儿坚持性及其发展的关键年龄。

答:3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水平很低,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已的行动,但是行动过程不完全受行动目的所制约,坚持时间极短,实现目的过程中,困难枯燥会使他们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许多情绪根本不能接受坚持性任务。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在4-5岁,坚持性发展变化最迅速的年龄,也是它受外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A实验表明: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关键年龄。也正是在这个年龄,外界环境对幼儿坚持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可以说,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应抓紧对这今年龄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5.简述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影响。

答;遗传素质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动作是神经系统支配的骨胳、肌肉系统的活动,也与呼吸系统有关,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动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规定的: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发展也有影响。

l.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个性具独特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具整体性,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3)个性具稳定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具社会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2.说明个性的结构特点。

答:(l)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主要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今方面; (2)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前者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后者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3)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l)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4.学前儿童活动动机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答:(l)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的主从关系;(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5.说明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答: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需要是一种刺激,人的活动动机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如有了某种需要,人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从而产生活动动机;但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需要变成动机往往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的需要,能使有机体产生不安之感;需要增强到一定程度,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愿望;而愿望变成动机的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诱因条件,才能为满足愿望而采取行动去达到一定的目的。

6.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答: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l)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5)好冲动。

7.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l)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6)创造能力萌芽。

l.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2.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对儿童发展起作用的?

答: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娄是通过满足孩子爱的需要(即希望被别人疼爱)和安全需要(即觉得有人保护自己)而实现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跟他人交往的前提。

3.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

答: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应注意的问题

(l)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作出反应。

4.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3岁左右,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

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5.父母是怎样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产生影响的?

答:(l)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在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性别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之前,父母就巳经开始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了。(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孩子自从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开始,一般会把自已的同性别父母作为模仿对象。(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是儿童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从孩子刚出生,母亲就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

1. 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l)父母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产生不同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

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攻击性行为会增加、增强。(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

l.不同时期,儿童与成人交往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6个月前,交往的作用主要在提高生活紧张度,激活全部身心活动功能,促进视觉、听觉、动觉等各分析器活动钓发展。6个月至2-3岁,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和成人一起进行。由成人带领着,从学会个别动作到学会最初的游戏和语言。2-3岁至5岁左右,在成人的引导下初步独立行动迅速扩大认识范围,从认识物体发展到开始认识水生活。5-7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地位,如学生与老师地位的关系,年长儿童与年幼儿童的地位、关系等。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对儿童心理一向最大的是亲子关系。

2.学前儿童同伴交往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答:(1)促进儿童认知发展(2)增强儿童水认知和社会技能(3)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4)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3.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1)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2)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和丰富深化积极情感,疏导消极情感(3)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4.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什么作用?

答:第一,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第二,学前而调和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之间有深厚的感情。情感用事是学前儿童心理特点之一,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对儿童心理的教育,比家庭以外其他人更易起作用。第三,家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时闻和空间上都是全面的。它不但在家长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时起作用,在家长和孩子都不觉察中也起作用;不仅在家庭里起作用,对孩子外出的去处和活动也起作用。

四、论述题

l.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有:

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了解:

(l)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包括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变为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等。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认识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实验法指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

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不足:幼儿在实验室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态,导致实验结果有局限性,特别是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应注意的方面;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被试幼儿的分心;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用直接兴趣去激发其努力完成实验任务的动机;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预热时间,使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愿意参加实验,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对不易进行实验的幼儿,实验者必须掌握一些技巧,诱导其接受实验;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有时需要具体的示范;以帮助幼儿理解任务;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实验记录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要准确地记录幼儿的原话,不要用成人语言代替儿童的语言。

(2)自然实验法

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控制的即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灭常活动中,创设游戏或学习活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自然实验法的缺点是: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此外,一般来说,自然活动条件不如实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因而对实验自变量的控制和记录条件不及实验室实验。

1.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年龄相联系。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试述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发生的关系。

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无条件反射对适应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无条件反射只是本能活动、生理活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的发生。因此,成人从孩子出生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1.幼儿教师如何根据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答:(一)适应现象

(l)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l)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

(l)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2.试述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l)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试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答:(l)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3)记忆容量的增加(4)记忆内容的变化。(解释说明略)

2.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答: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科学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③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回涨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①同一时问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②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排除疲劳的干挠: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排除疲劳记忆保持的干扰。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①学习或识记活动安排要劳逸结合、动静交替、适当安排;②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

.1、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答: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游戏、学习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想象虽然是比感知

和记忆更复杂的认识活动,但想象离不开感知和记忆等其他认知活动。第一,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而表象是儿童曾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第二,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依靠记忆,想象依靠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果役有记忆,具体形象也不能保留下来形成表象,说明想象离不开感知和记忆;想象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顺序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儿童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越利于保持和回忆;第三,幼儿的想象把记忆和思维联系起来。记忆是感知的复现,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幼儿期的想象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但不同于创造思维。其次,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第一,想象能引发情绪,孩子的情绪情感常常是想象而引发的;第二,情绪影响想象,幼儿的想象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的方向,幼儿常常满足于想象的过程,游戏中的想象,更多表现了幼儿情绪和愿望。再次,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即便学习,也往往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想象在游戏中的重要地位突出表现在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如果没有想象,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游戏正是幼儿不断靠想象变换着物体的功能,才得以顺利进行。最后,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活动所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听故事时,想象随故事情节而展开。想象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2.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答:既有认识水平的局限,也有情绪的影响等多种原因,一句话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首先,认识水平的局限。其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再次,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解释说明略)l.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及其教育学意义。

答: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阶段:

(l)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的行动的结果不断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的行动口标和行动计划。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2.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意语,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l.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2.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3.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

(l)反射练习阶段;①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有练习因素的不断重复;②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③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

(2)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①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②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应。

(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①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②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

(4)方法与目的的分化与协调阶段:①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②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

(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①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新手段;②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境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

(6)智慧综合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①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②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

(二)前运算阶段

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l)前概念阶段(象征性阶段),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①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②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③常运用“转导推理”;④是自我中心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理解。

(3)具体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主要区别有:①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表象进行;

②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具单向性;⑧运算思维具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

④运算思维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⑥运算思维具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

1.举例说明鼓励言语创造性应注意的问题。

答:鼓励幼小儿童言语的创造性,就要在和儿童言语交往过程中,适应幼儿言语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l)语音、语调特征:①高音调;②夸张的语调。(2)句法特征:①句子较短;②较少修饰形式;③较少复合句、从属句,层次少;④实词较多,虚词较少。(3)语句特征:

①较多疑问句和祈使句;②言语较清晰、较流利;③较多重复。(举例略)

2.结合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征,谈谈如何促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答: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展。(l)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2)幼儿期对话言语有进一步发展;(3)对话言语的发展是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的;(4)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是随活动丰富和发展,独立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讲述自巳的知识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是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3-4岁幼儿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集体面前胆怯;4-5岁能独立地讲故事和各种事情;5-6岁能系统、大胆、自然、生动、有感情的讲述。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续言语的发生。(1)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2)3-4岁幼儿的言语仍带有情境性;(3)4-5岁幼儿说话常是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间的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断;(4)6-7岁儿童已能连贯、完整地说话,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到叙述内部联系;(5)随年龄增大,情景言语比重下降,连贯言语比重上升。讲述逻辑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讲迷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具体发展过程为;(1)3-4岁幼儿的讲述常常主题思想不明确,层次不清;(2)3-4岁往往是单纯对现象的罗列,主题不突出,这时期言语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发展较快;(3)4-5岁差别不大;(4)5-6岁儿童在看图讲述中往往过于具体和琐碎,妨碍了突出主要的情节。最后,儿童逐渐掌握言语表情技巧。促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应注意: (1)激发幼儿言语发展的需要; (2)讲究教法; (3)鼓励言语创造性.

3.试述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答;言语有两种功能:一是交际功能;二是概括和调节功能。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儿童交往,不依靠语言,而靠表情、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

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3岁前,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问,主要通过对话言语、情境言语和不连贯言语。第二阶段:3-6岁,除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评价等。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言语、陈述性言语逐渐发展。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l)言语对心理发展的董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某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2)言语的参与,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3)言语的概括功能,还可以改变对复合刺激物感知中刺激物

强度的主次地位; (4)言语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使儿童有了心理的自我调节功能。(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4岁以后)

(l)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出现①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的初级形态,是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霹萌外部言语说话、又有内部言语对自己说的特点;②从形式上看,内部言语特点是不发出声音的,幼儿不能控制和调节发音系统,因此,自言自语有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过渡的性质;③从功能看,不作为交流的工具,是对自己的言语,又称“自我中心言语”。突出表现概括的调节功能,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而是依靠外界条件,特别是交谈,因此,还不能产生内部言语,自言自语是一种思维,有指导行动的作用。伴随活动而进行,带有反映活动结果和行动中转折的作用,以后则出现在行动的开端,具有计划和指引行动的性质④也包含对别人说话的性质,最多出现在有与别人说话的要求,但又缺乏言语实际交往的实际可能性的时候,所以它具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特性。(2)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两种。

①游戏言语特点: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的表现力。作用:游戏中,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行动。②问题言语特点:较简单零碎,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等,当找到解决问题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方法。4-5岁儿童,问题言语最为丰富;6-7岁只在遇到困难时才用“问题言语”。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要正确对待,进行帮助引导他发展成真内部言语,不要加以斥责、阻止。

2、.试述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答: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l)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①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②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时晴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③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④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⑤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惰,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2)对记忆的作用,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3)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3. 试述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答: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

3. 从积极的教育态度的角度,结合实际对孩子情绪的培养加以阐述。

答:(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学前心理学试题(A)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函授站 学前心理学(A) 姓名:学校: 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7.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8.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9.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10.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 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11.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12.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 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3.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14.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15.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16.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2017年4月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2017年4月 课程代码: 00882 -、单项选择題(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并 称之为42 A.关键期 B.准备期 c.发展期 D.敏感期 2.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派生下位学习,另一种是162 A.相关下位学习 B.变式下位学习 C.同化下位学习 D.推理下位学习 3.我们如果口渴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需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149 A.概念 B.表象 c.图式 D.产生式 4.幼儿可以说出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145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信息类知识 D.数据类知识 5 .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155 A.具体目标 B.网络系统 C.变式 D.核心经验 6.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 A.感觉统合下降 B.感觉统合误差 c.感觉统合失调 D.感觉统合失误 7.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173 A.知觉技能 B.运动技能 c.操作技能 D.智力技能 8 .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就是 A.幼儿社会性 B.幼儿社会性学习 c.幼儿社会化 D.幼儿社会学习 9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 A.教学心理 B.游戏心理 C.认知心理 D.发展心理 1 o. 幼儿园情结智力教育模式包括赏识教育模式和222 A.情境教学模式 B.活动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1 1 .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这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皮亚杰 C.桑代克 B.维果茨基 D.考夫卡 12.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C.观察法 B.调査法D.测量法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 分)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 就 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 题,每题2 分,共10分) D )。 A.0-1 岁 B.0-3 岁 C.0-5 岁 D.0-6 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 想象 B. 记忆 C. 知觉 D. 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C )。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深度知觉 D. 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D )。

A. 陈鹤琴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A )。 A. 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C .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 题,每题10 分,共50分)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心理 2.注意 3.形象记忆 4.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 二、填空: (每个空1分,共30分〉 1.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在( )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应用实验的手段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 )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 )和( )两大类。前者包括( )、〈〉和( );后者主要是从〈〉、( )和( - .)等方面反映出来。 3.幼儿的活动主要有( )、( )和( ),其中〈〉是主导活动。 4.注意不是〈〉的心理过程,但任何一种()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5.一个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仅凭经验是难以正确断定的。对于一个多动的儿童,必须根据生活史、( ) 观察、( )检查、( .)测验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学前儿童的好动当作多动来对待。 6. ( . )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也是个体与()保持平衡的保障。 7.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先(. )再( )然后是( )。由于幼儿辨别空间方位是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过渡 到以其他客体为参照辨别,因此,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 )示范。 8.记忆过程可以分为( )、( )、( )三个基本环节。 9.言语是(. . )借助( )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三、解释心理现象:’ (每小题2分,共1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 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 2.在"抱娃娃"游戏中,开始,参加者把自己当成娃娃的妈妈,耐心地喂饭,但当他转身去拿"饭"时,发 现其他小朋友正在沙坑里搭起一座"小花园",他的注意便一下子转到"小花园飞而走到沙坑去玩 了。() 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4.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属于抑郁质,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是"强、平衡、灵活型”。() 5.有的儿童绘画能力突出,有的儿童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还有的儿童能歌善舞,对音乐、韵律特别敏 感……() 四、材料分析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1. ?学前心理学》的《注意》一章中有这样的描述: “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3--5分钟,中 班幼儿可达到10分钟,大班幼儿可延长到10--15 分钟。"试根据这段材料分析,小、中、大班单个〈或一次〉教育活动时间分别应该控制在多长?为什么? 2. ?学前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描述:"布卢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设其智力为100%,得出各个 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一岁,20%; 四岁,50%; 八岁, 80%; 十二岁, 92%; 十七岁, 100%"请您结合实际,谈谈这段材料对我们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一共20分〉 1. 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觉规律在玩教具制作与使用、环境布置中的应用。 2.联系日常教育活动,谈谈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意义及途径。 六、论述题: (20分〉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心理学》前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单元 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案

第一单元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知道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并掌握观察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难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单元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学内容:从初生到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称为学前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门课的学习目的是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一讲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 (一)学前儿童 从初生到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称为学前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年龄划分 新生儿(0-1个月) 婴儿(0-3岁) 幼儿(3-6岁)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和学习目的 (一)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学习目的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当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绳,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排除一切主观偏见。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工作对学前儿童心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从设计研究方案、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行为,都必须考虑到对婴幼儿的心理可 能产生的影响。一切关于人的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原则,不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福师《学前心理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学前儿童理智感已有明显的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幼儿很喜欢做游戏 B. 幼儿很喜欢提问题 C. 幼儿已能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D. 幼儿不愉快的情绪表现明显下降 B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 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 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 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 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C 3.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 神经活动参与

B. 口腔与手的协调 C. 手与脚的协调 D. 眼手协调 D 4.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和避免失败的倾向组成。 A. 对成就的向往 B. 追求成功的倾向 C. 树立目标 D. 对目标的向往 B 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 老师语言的描述 C. 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D. 丰富的游戏内容 C 6.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 直观性

B. 行动性 C. 具体形象性 D. 抽象逻辑性 C 7.幼儿指着天空中的某一片云彩高兴地说:“妈妈,你看,那是小孩骑大马。”这是属于 ()。 A. 想象 B. 判断 C. 直觉 D. 下定义 A 8.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是()。 A. 反复练习 B. 回避说出某些词 C. 放慢说话的速度 D. 解除紧张 D 9.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

A. 不同的生理原**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B. 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C.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 D. 儿童从掌握知识到心理机能都会发生变化 C 10.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没有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B.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不断增加 C. 自我调节化 D.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C 1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适应外界环境只能依靠感知和()。 A. 记忆 B. 注意 C. 动作 D. 口头言语 12.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 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学前心理学内容试卷7套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D )。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征)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四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直觉行动思维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同伴关系: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理智感: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汇总答案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1.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者品质的独特结合是(B)。 A性格B个性C自我意识D理想 2.幼儿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有情感、有动机、有想法,这反映了幼儿(D)。 A情感的发展B社会认知的发展C感觉的发展D个性的发展 3.个性的调节系统以(D)为核心。 A需要B动机C兴趣D自我意识 4.(A)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A自我意识B信念C性格D世界观 5.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B)。 A信念B需要C兴趣D动机 6.(C)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A个性的调节系统B个性倾向性C个性心理特征D心理过程 7.个性的(D)是个性最本质的属性。 A稳定性B整体性C独特性D社会性 8.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C)。 A婴儿期B先学前期C幼儿期D学龄初期 9.幼儿(B)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 A1B2C3D4

10.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B)开始形成。 A自我意识B个性特征C调控系统D情绪状态 11.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这是(B)教养方式的特点。 A权威型B放纵型C民主型D专制型 12.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B),它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A自我评价B自我意识C自我调节D自我认识 13.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是(A)。 A掌握代名词“我”B掌握代名词“你”C掌握代名词“他”D分清自己及他人 14.“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D)。 A独立性的B个别方面的C多方面的D依从性的 15.一个人特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D)。 A性格B能力C个性D气质 16.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D)的差异。 A言语特征B记忆过程C思维特征D气质类型 17.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C)。 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 18.某儿童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善交际、兴趣广泛而不稳定,由此可推断他的气质类型基本属于(B)。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 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 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篇一: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 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 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 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 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兰兰今年三岁多点儿,活泼可爱,特喜欢画画、拼图。每次画画总 是拿起笔来就画,偶尔画出一种图形,就高兴地说:“哈,小鸟,瞧,我画了只小鸟!”画出来的像什么就说是什么。拼图也是这样。爸爸 见此很不满意。每当兰兰要画画了,他总是要求兰兰说:“你告诉爸爸,你想画什么,想好了再画画!”兰兰不听,还是拿起笔来就画。 兰兰爸爸非常生气,经常批评兰兰“做事之前不动脑筋!”。 请根据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有关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行为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请对此 趋势以及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作简要说明。 2.兰兰爸爸的要求和批评是否合理?请就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像 兰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提些建议或对策。 1、答: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 的趋势。 兰兰现在的思维处于直觉行思维,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不 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所以兰兰画画时是画出来像什么就说是 什么,不是先想好了再画出来通常没有目的性。

《学前心理学》试卷1.2.3

学前教育专业自考《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可能出现( ) A.关键期B.敏感期C.危机期D.最佳期 2.儿童最先出现的注意是( ) A定向性注意B选择性注意C有意性注意D稳定性注意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变化较大,下列活动中能最好保持注意的是( ) A.教学B.游戏C.生活D.操作 4 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5.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 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 6.下列哪一项不是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主要方式( ) A.反复背诵B.精细加工 C.间接的意义识记D.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7.幼儿在游戏时,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更多表明了( )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8.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 A.感知B.记忆C.想象D.思维 9..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儿童最晚出现的是()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语词记忆 D.运动记忆 10.一般地,1~3岁是儿童言语的( ) A.准备阶段B.前言语阶段 C.发生阶段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11.按照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初生婴儿只有( ) A.愉快B.痛苦C.快乐D.一般性激动 12.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13.1-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单词句 B.电报句 C.简单句 D.复合句 14 在对学前儿童心理进行研究中,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访问法 D.测验法 15. 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回忆 C.客体永久性 D.习惯化 16.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17.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8.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初生时并不齐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这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 A.由笼统到分化 B.由具体到抽象 C.由被动到主动 D.由不齐全到齐全 19新生儿的口腔触觉探索要()手的触觉探索 A晚于B滞后于C早于D同步于 20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神经活动参与B口腔与手的协调 C手与脚的协调D眼手协调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学前儿童语音发展的顺序表现在哪些方面? 2、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最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