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

数学知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的。笔者不以为然,不是自己从事数学教学才这么说的。数学大师丘成桐说:“数学并不枯燥,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所以怎样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数学知识就如同一些说教人的道理,光泛泛而谈,一定会让人觉得空洞、茫然、乏味。假如借助于一些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或寓言故事,就象树的枝干上长满了绿叶,会显得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让人觉得沁人心脾、怡然自得。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所以只有服务于实践,才更能吸引人;只有赋予它生命,它才会花枝招展。《全国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提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整治过去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编制虚假应用对数学教学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数学课改情境创设的泛化,教师们也开始关注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好的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创设情景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进而取得成功。由此,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情境创设与教材内容与教师教学能否相互衔接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笔者以新课程初中数学浙教版、苏科版、华师大版、北师大版、人教版等教材情境教学的实践及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为案例,从教材的情境创设案例、现阶段教师课堂教学情境案例几个方面研究数学新教材下情境设计在数学情境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基础,了解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困惑,分析了数学教师创设不良情境的原因,从引起不良情境创设问题的根源探讨了良好情境创设的原则、类型及实际做法。从数学教科书角度讲,情境栏目的编排和情境内容的编写都比较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在情境内容的呈现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分散、零乱、单一、静态等。从数学教师的角度讲,基本上都认识到情境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但是数学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具选用等有所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课改实验教师对数学课程目标把握的缺失,使这一思想在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不够充分。分析了教师创设不良情境原因,主要存在于外在环境和内在认识两个方面。并由此探讨在新课程要求下良好情境创设的类型,提出了几种开展情境教学的模式。如创设引入新课的情境教学;开发探究题教学价值,创设尝试探究情境;创设应用实践的情境教学;利用真正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创设评价教育情境等。通过对几则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及实践经验,得到关于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几种实际做法。数学教学实践初步表明,这些类型与实际做法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原则;方法

一、前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的推进

传统上,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广播式教学”,传播的路径是单向的:教师至学生:传播的内容是同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t传播顺序是线性的:教材预先确定的。强调经过学生艰苦努力,经过反复练习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情感被忽视,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仅是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叫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教师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条件:要遵循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要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数学课程还应为学生探索、求知创设合适的情境,重视从问题出发,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过程;要使学生的认知获得、过程经历、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提升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和谐统一。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对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理论

后现代课程观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它试图从过程一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的过程的角度而不是从内容或材料(跑道)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课程。因此,建构性、开放性、生成性、多元性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而互动、对话则是后现代课程的展开形式。①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建设性意义。在教材观上,后现代课程观提倡“创生"、“开放”及学生的“自主”,而《纲要》也指出:“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教学观上,《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建构注意学习理论认为(1)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2)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协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建。两种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师生、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3.已有相关研究

在学术期刊网上,用“情境"搜索,共搜到论文20篇,期刊44篇。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有不少的学者、专家、教师做过这一方面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实践方面有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汪秉彝教授开展的中小

学“情境一问题’’数学学习的教改实验,是一项配合国内新课程实施的前沿性的探索性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理论方面有山东师大傅海伦博士的《课题情景与数学问题解决》,北京师大章建跃博士的《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论文主要集中在“问题—情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或者涉及到利用情境进行教学的策略;或者是情境认知理论在概念、命题教学中的应用:或是侧重于问题提出的研究。而在期刊上有李国富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徐建汉的《多媒体与数学在情境创设中的整合》、李祖选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微》、王志民的《透析问题情景中的问题》、孙桂芳的《“问题情景”的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黄安成的《无“情"岂能有“境"》。这些期刊涉及的面比较广:有对情境创设原则的探讨;有对情境创设方法的列举;有对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中作用的分析:有对情境创设中所遇问题的讨论:有对学生“情感"作用的研究。

4.现实背景

在对一线的了解中,我们发现:“情境一问题"理念己渗入人心。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部分教师受考试的影响,对情境教学心存顾虑,仍以灌输式为主。也有部分教师虽然有情境创设的愿望,但由于对情境创设理念的认识不够透彻,在情境创设中出现了许多的偏差。如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新”,而忽视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导致部分课堂教学环节陷入误区,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的教师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三维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不容易针对教学对象和内容创设符合要求的教学情境等。

如果把一堂好课比成一台好戏,那么情境便是这其中的戏眼。课出不出

彩,能否从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能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能否调动学生的思考,跟情境创设的好坏有很大关系。好的情境还需要教师好的掌控,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情境设计得不错,但在教学中的效果却并不好。在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引入是否自然?情境的创设是否体现了本课的目标?是否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的启发是否能够掌握好“时”和“度”的关系?都是值得思考的。情境创设是一门艺术,也是数学教师必备的能力,所以需要我们认真的钻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的情境教学正是适应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2)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4)也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有效的情境创设在新课改中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二)国内外情境教学研究状况综述

1、国内外有关情境教学的历史根基

在我国教育史上,情境教学思想的产生源远流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

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4]。

在外国教育史上,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使命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存在于本性中的真理”5]。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以适应性原则为基础的37条教学原则。他提出:先示实物,后教文字;先举例证,后讲规则;先求理解,然后记忆;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从易到难等6]。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尔》中,也曾举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实例。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如音乐、表演、游戏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进行,从而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达到惊人的教学效果7]。

2、国内外情境教学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初步形成。从1990

年起,教育实践研究者开始对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进行探讨。从1993年至今,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8]。目前,这些研究,有对情境创设原则的探讨,有对情境创设方法的列举,有对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中作用的分析,有对情境创设中所遇问题的讨论,有情境创设对学生“情感”作用的研究9]。

国外对于情境教学的研究是在对情境认知,情境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伴随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不断发展而丰富和完善的。对于情境理论,他们主

要从两种视角进行研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情境理论十分关注改革学校情境下的学习,特别注意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会特定的内容,其研究重点是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这里的情境是功能性的,由教育者创设的教育工具,是个体学习的一种背景与支撑。在该领域,情境教学的重要实验团体当属美国的“范德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该小组自1990年起,在美国不同州进行大规模的情境教学实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抛锚式教学,他们主张学习抛锚在某一具体的背景中,为学习者创设富有真实性、复杂性的学习环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莱夫和温格等人从人类学领域的视角,对构成情境学习的要素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著名论断“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指出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参与的过程的观点,因而将“实践共同体”的建构视作教学的新隐喻。由此,实践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依据人类学家的理论研究,创设了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模式,其中以认知学徒教学模式最为典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认知学徒模式被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了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一远程学徒教学模式。

我国学者对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高文教授从理论提出的背景、知识,认知与学习的情境性,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假设,及其基本特征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王静文博士对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在西方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从研究的历史轨迹、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涵义与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该理论未来发展的方向。蔡子亮老师进行了情境教学的学习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情境教学中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情境教学的基本学习原理,认为情感理论、行为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强化理论这四部分是情境教学学习理论的有机组成,建立了初步的情境教学模式。这些理论

研究对我们在教学一线进行实践研究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本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原则,从70年代未开始创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体系,并将该理论应用于小AC 学语文的识字、阅读及作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设了“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情境教学的六条途径。从1990年开始,李吉林和她的同事又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拓展成整个小学教育领域的情境教育。确立了“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际性”情境教育的五原则。提出了“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整体效益”,“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学习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目标"等情境教育目标,并组织开发了情境课程。李吉林老师多年来,把探索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理论学习研究以及开展教学实验这三件事情和三种角色,融为一体,集于一身,为每个教师有效提高自身素质做出了表率。贵州师范大学的汪秉彝和吕传汉教授2001年5月出版了由他们编著的教学指导书《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中小学各一册)。2002年5月出版了试验探究工作的初步成果《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汪秉彝和吕传汉教授认为数学情境一般有三种形式:(1)以文词语言表达的情境,语义丰富;(2)以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的情境,简洁而抽象;(3)以图形语言表达的情境,形象而直观。创设数学情境一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思维,激发其好奇心和发现欲,造成其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数学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设数学情境也

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智力背景。数学情境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怎样去精心设置和有效的利用它?在数学教学中,同一个知识点可创设不同的情境,同一个情境可作为多个知识点的素材。数学情境可以是一个生活生产现象、一个命题、一组数据、一张图、一个己有的问题等。其来源主要有:(1)贴近日常生活生产的资料;(2)从已有数学知识中提供产生新问题的资料,特别是古今中外典型数学问题的资料;(3)其他相关学科中的资料等。

3、有关数学情境创设的研究

在搜集的资料中,有关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占所收集文献的绝大部分,主要是从教学情境创设的类型、原则、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的。关于教学情境的类型。探讨情境类型文章篇数较多,王建华老师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包含下列几种类型: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境、师生共同动手实验情境、数学典故情境、类比的情境、引发悬念的情境、多媒体情境。"锄等,通过整理发现,教学情境的类型主要集中在问题情境,动手实践情境,趣味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美感情境这些方面。关于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章飞老师提出情境创设应满足现实性、趣味性和数学一致性原则。@崔金赋老师提出境教学的审美化情境的创设必须贯彻美的原则,根据“美的规律"来进行。固另外,任飞老师认为还必须遵循情意性原则和操作性原则。@关于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章飞老师提出的“创设的途径主要是对教科书中情境的创造性使用和对现实生活的挖掘两方面。”这是创设数学情境途径的两个大方向,具体到每个方向中的具体措施,张志香老师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和作用“创设背景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索知识;创设发现情境,让学生体会创新发明的成就感;暗设陷井,制造悬念、情境;创设迁移情境,训练学生的

思维能力"①胡晋宾老师又提出了“寓教于史、多向交流、激发兴趣、美育渗透”等创设情境的方法。圆在情境创设上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郑毓信老师指出“情境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即应当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情境教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具体操作上的指导。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合理的实验手段,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数学教学形式。本文的数学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不仅包括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而且也包括用计算器、实物、模型等进行的数学实验。初中阶段的数学实验侧重于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其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数学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数学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对数学的热爱等。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潜能提供一种环境支持和思维空间。创设数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产生惊异和欣喜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

生的求知欲。在使学生愿创新、敢创新、爱创新的同时,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特点,为创新思维提供不竭的动力,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实际意义

(1)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十分注重情境的作用,在每一章、每一节都设置了若干个情境,或是图片感受,或是动手操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有效的利用这些情境,怎样创设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情境,怎样将情境的激发、探索功能发挥出来,情境设置的时间安排和深度把握,怎样自然的从情境过渡到知识点,怎样处理情境创设和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哪些知识的得到需要情境的创设,哪些知识可以直接讲解,都需要教师去钻研。同时,情境创设使教师间的交流增强,集体备课成为一种必需,像我们宁波第七中学经常在上每一章之前都进行集体备课,大家互通有无,相互启发,寻找恰当的课堂情境,个人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教最终为了学生的学,一堂课的效率如何,关键是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合理,学生是否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否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在初中这样一个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支持,而问题情境正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直观、来源于动手操作、来源于新旧知识的结合。问题情景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内心认知不平衡的一种状态,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既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转化,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适应新教材特点

新教材的编写有一些闪亮的特点,突出了一些符合时代潮流的理念,那就是回归现实生活、注重直观经验、加强知识联系、强调情感激发、侧重思想渗透。所以,我们进行情境创设的专题研究是适应新教材变革的要求,是将新教材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的必然,是充分挖掘新教材内涵的途径,是最大限度发挥新教材优势的必由之路。

(四)研究内容

“情境教学"成为课改以来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约八成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这其中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教学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一些俏而虚、牵强附会的情境却让人忧虑。创设情境,要有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时代气息,更要有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如何去创设这样的有效情境?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课题。所以本研究要解决的内容是: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材“情境创设”的现状

(1)关于教科书中的某些情境创设案例及引发的思考

(2)现阶段数学课堂中教师创设“不良情境”现状;现阶段教师创设情境

现状的问卷调查;针对于问卷调查分析创设“不良情境"的原因。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探索与操作

(1)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相关原则

(2)适应新教材的“情境创设”的几种类型

(3)基于几则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的对比分析

(4)“情境创设"的实际做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情境教学”的内涵

1、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功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所谓“情境”,就是指“情景”,“环境”。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1];心理学的“情境"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教育学中的“情境"通常指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氛围和环境。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情境是由某些外部物质因素或物质条件所构成的能够影响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外部环境或氛围。所谓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学生能够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得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1]。因此可以说,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及知识本身的可塑性有目的地创设的数学教学环境2]。它既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部调一致的情绪氛围 3]。情境教学的定义多种多样,其本质定义是统一的,都是用“情”和“境”两个方面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引发他们的积极主动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2、实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类对逻辑、数学、物理的认识,都是不断建构的产物。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交流”强调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10]。皮亚杰提出了自我与环境的平衡概念,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事物,就会对个体心理引起不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心理过程或机制,逐步达到或维持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进而修正创造以达成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整个儿童认知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螺旋式上升、发展。在这个不断建构新认知图式过程中,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主动的加工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是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11]。

(2)心理学基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基于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和其他人类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理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了情境认知理论。1981年,布朗、科林斯与杜吉穗(Brown

Collins Duguid)在《教育研者》杂志上发表了他们著名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这篇论文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12]。情境认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因此,参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体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13]。该理论反对把知识当作“一个整体的、自足的,从理论上讲与学习和使用它的情境相脱离的东西14]”。因为这样的知识正如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指出的,是“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因而,当需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它们往往被证明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情境认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情境性、真实性、社会性、应用性、互动性。在此基础上,学习也就具有情境性、社会性的特征。“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脉络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这种境脉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15]。只有将学习镶嵌在它所进行的社会的和物理的境脉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学习与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16]。内容、背景、实践共同体和参与,这四个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课堂中情境学习的基础。可以说,情境学习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实践共同体中、在行动中、在合作中、在互动中、在反思中,协商和建构知识的意义和学习者身份的过程。

(3)最近发展区原理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

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17]。在这个需要帮助的关键阶段中,教师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主动作用和促进作用,合理创设、灵活应用的数学教学情境,就是使得学生迅速穿越“最近发展区”的强有力的扶手。

(二) 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1、促进迁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数学能力的培养。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而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境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学生的数学能力取决于他们数学活动的特征以及他们顺利完成这种特殊的数学活动时所反映的心理品质。在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中,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思维的王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并在他们自己不停地探索、追求、尝试过程中,发现数学真理。因而学生所学的知识会更扎实,理解更深刻,创造性数学思维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2、联系实际为基础的学习。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这一路径是课程编制者与教师预设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效的、有序的、科学的。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了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如:个人在采购食品杂货时,很少应用正式数学。他们基本上是通过杂货店的环境和购货活动建构自己的策略。他们将心算、近似值以及物理环境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做出决策。所以数学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教师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选出与教材密切相关

的问题,采用多种表现手段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分析、归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相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于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的前提。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情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感染,自觉地进入数学思维的王国,在数学知识的牵引下,不停地探索,不断地追求数学知识的成果,时常享受到数学美的熏陶,让学生的精神得到丰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会日益增强。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独特的。学生通过最佳情境,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敏捷,灵感更容易产生。更能展示自尊、自强、独创、竞争、合作等创新性人格。

4、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也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直、进取、务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起科学服务于人类和献身于科学的高尚品格基于这些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创设,这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新的亮点

(三)数学教学情境的类型

1、问题情境。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学生单凭现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于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一种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故事情境。教师通过讲数学知识的发现故事、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来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迷恋下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许诺:谁胜了国王,国王就满足他一个要求。后来,一个僧人胜了国王,他就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笑他:“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麦粒!”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粒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将会知道64格棋盘如果按10克每千粒计算,那么所放麦子约1800亿吨。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述有理数的乘方设下伏笔。

3、活动情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的知识。

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数学知识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而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不失为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把数学知识包装在游戏中或创设故事情境巧妙串联数学知识,

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玩,最终达到让学生学得有趣、愉快、轻松、主动、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4、实验情境。华罗庚形象地描绘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有数学。”创设实验情境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实验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代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好得多,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由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数学教学中对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竞争情境。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竞争的大环境中。实践证明竞争是一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的可行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引入竞争机制,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小组间进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开展竞争,比准确、比速度、比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糜海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不是盲目使用,我们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667157.html,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作者:董艳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8年第15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有著不容忽视的作用。情境教学能为数学与实际生活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学生为本、联系生活以及有价值是情境创设的主要条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需遵循教材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以及要有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材;认知;生活;价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能丰富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为了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实效与作用,教师要深挖教材,以学生为本,紧密联系生活,并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一、情境创设要遵循教材实际 教材又称之为课本,主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制,并系统反映出学科内容。其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媒介,还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为了服务课堂教学,所以必须严格遵循教材实际,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需深挖并认真钻研教材,以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目的;同时要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从而创设出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以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为例,该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松鼠妈妈分栗子”的情境,如下(多媒体课件演示): 一天,小松鼠妈妈要外出几天,在外出前松鼠妈妈要给5个小松鼠宝宝分栗子,松鼠妈妈说:“现在给你们一人6个栗子,要求吃2天。”小松鼠宝宝们一听,都觉得太少了,有点不开心。松鼠妈妈想了一会,又说:“那我给你们一人12个栗子,但要吃4天。”可是小松鼠宝宝们还是觉得少。随后松鼠妈妈又说:“那我给你们一人24个栗子,一共要吃8天。”小松鼠宝宝们一听到有24个栗子吃,都很开心,就同意了松鼠妈妈。 在学生们看完故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觉得小松鼠宝宝平均每天分到的栗子变多了没有?如果没有,那是为什么呢?而松鼠妈妈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满足小松鼠宝宝们的要求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1-07-07T15:42:27.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廖益辉 [导读]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 江西省南康市太窝中学廖益辉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易地而处,曾几何时,我们不也对数学的实用价值满怀疑惑?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需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结合我校的课改情况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如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第9章§9.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轴对称,光*语言上的表述很难达到目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如图,课件中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以上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编号:JXKT--XS--04--022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力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信息技术的介入必将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老师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课题研究,在课题的研究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课题研究中各课题组成员加强交流和合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课题研究工作氛围。 二、阶段研究目标 1.本学期研究重心放研究各类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具体运用,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实际效果; 2.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处理课本主题情境图,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掌握更多的操作技术。 3.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 1.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堂情境创设的形式和方法

上有所突破; 2.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教学微课研讨,探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模式; 3.组织课题组研讨,探索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不同途径,增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 4.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四、具体安排 1.2016年9月,召开课题组新学期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研究工作; 2.2016年10月——11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教学微课研讨; 3.2016年12月,汇总课题材料,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快乐学数学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 开放题不受单项知识的约束,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文具盒水彩笔蛋糕巧克力 18元27元9元3元6元 (1)兰兰买了水彩笔,芳芳买了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2)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3)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多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后,才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详尽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1.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确凿地掌握所学知识. 1.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狐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2.1具有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优良的效果.2.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2.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适合的思维意向. 2.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优良的情感体验. 3.1通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地根据教学内容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学习的资源,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 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7-04-25T16:04:54.9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作者:刘于斌 [导读]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湖北省潜江市张金中学433100 摘要: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为此,初中数学要创设质疑情境、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操作实践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数学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如在一堂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 某学生回答:因为方程有实数解,所以判别式大于等于0,于是4-4(k-1)≥0,解得k≤2。 另一学生产生疑问:k≠1,否则这个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正确答案是k≤2且k≠1。 此时,笔者将题目改为: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 一学生回答:一样! 此时教室里讨论开了:题目没有说这是一元二次方程,但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怎能用判别式呢?k=1时……经过一番质疑讨论,学生得出这道题目应分类讨论: 当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意得4-4(k-1)≥0,解得k≤2。当k=1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解是x=- ,所以k≤2。 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指出问题。 二、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有一铁匠想用一块锐角三角形铁皮余料制成正方形零件,为提高锐角三角形余料的利用率,正方形的边长总希望大一些为好,怎样才能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内接正方形的边落在三角形的哪边上,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学生探索得:对于锐角三角形余料,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锐角三角形最短边上时,边长最大,即加工成的正方形最大。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创设生活情境 在数学新知获得阶段,是由学生现实经验到学科活动经验的过渡,这是抽象的过程、归纳的过程;而在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则更多的表现为演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问题情境。因为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成为沟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新知的桥梁,并构成课程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为此,要创设再现学生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的现实情境,教师必须对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两点之间的关联,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口,确定问题情境的框架。例如,在分式的运算复习中可提问:往一杯糖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糖,糖水是否变甜?为什么?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启迪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创设操作实践情境 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手段,而且最深刻的新知的获得莫过于用自己的双手从实践中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操作实验而获得新知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举措,其创设的策略还有待探究,其关键在于在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其教学对小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很大增长,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这些都是数学教学中需要面?Φ闹饕?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不同问题做出针对性设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做出了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为他们打好数学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策略;研究 一、小学数学相关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1. 思考性的数学情境 在数学学习中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数学这门学科具备极深刻的内涵,在创设情境时要包括大量信息,以进一步确保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巨大提升,在对数学问题产生兴趣与疑惑

的同时,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从而让他们在数学教学情境中及时吸取数学信息。因此,教师要保证提出的数学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2. 趣味性的数学情境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自我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根据教学资源实际,设计出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 有效性的数学情境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首先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继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达到创设有效问题教学情境的目的。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最主要的还是要具备有效性,才可以充分体现其重要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相关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 1. 以故事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并且好奇心强,他们对于故事有着强烈的兴趣,容易被故事吸引。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进行一些简单易懂小故事的创造,激发出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他们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案例汇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案例汇总 (过程性资料三) 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教师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绿 草地,一只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小猴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见了哄堂大笑。教师见机引导学生讨论,小猴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角。走起来当然会颠簸。”教师引导学生再看屏幕:小猴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小猴仍然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个车轮没有角,但走起来为什么还颠簸呢?”教师的提问,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二、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是2厘米的圆。④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圆的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三、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①9999× 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 125=?④98×35=?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复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问题:某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解题前,教师设问:“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中的数量关系”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放飞场。有的说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有的说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有的说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也有的说男生、女生各占全班人数的 4/9、5/9,还有的说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学生从各个角度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教师鼓励学生:“看谁的解法多!”此时,自然会有多种解答方法从学生的笔下涌出。另外,可以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意识,使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进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步步发展、层层提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 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 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1 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 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 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 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 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 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 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 分有利的。 3 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 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 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 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 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 4 情境问题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 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 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 【摘要】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是在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具有诸多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切实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当中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与接受数学知识。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还会具有一定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创设有效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学习问题深入的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实用性。有效地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可让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采用兴趣导入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可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让数学知识充满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当中,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快乐的进行学习。采用兴趣导入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充满趣味性的故事来进行教学导入:猪八戒买到一个大西瓜,孙悟空在分配西瓜时,猪八戒说他要吃最大块的西瓜,孙悟空对猪八戒说:“现在有几种西瓜的分配方式,你自己选一种。分别是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您要选择哪一种的西瓜分配方式?”猪八戒笑着说:“大师兄,老猪的食量大,就吃八分之一的西瓜吧。”教师可对学生说:“同学们想要知道猪八戒选擇的是不是最大块的西瓜,可以通过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来进行利用分数的知识进行判断。”教师可依据故事内容进行引申,将西瓜平均分成2半,每份就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分数概念当中的1/2,以此类推,四分之一即是将一个西瓜平均分为4块,每份就是分数概念当中的1/4,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如果按照猪八戒所选择的八分之一,看似是较大的一块,但是,在分数概念当中,却仅仅是将一个西瓜的平均分为八块,每份就是分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面对问题,人才会去思考,而处在情境中,则更有利于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连接。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掌握的知识上来进行,为学生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课程改革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情境来展开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意义;思路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创设情境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来设计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概念性都较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

趣,学习的过程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对数学很难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知识的探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对问题展开探究与创造。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将教材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分析,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去进行探究和学习,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 (二)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是非常感性的一种学习素材,而将故事与小学数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就成为了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情境教学方法。以故事的形式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的情境,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大脑的思维会得到激活,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会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积极的情感会让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汲取,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学习数学非常的有利。情境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去理解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路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使其对一些新鲜事物都会产生强烈

数学情境教学创设

数学情境教学创设 一、情境创设要注重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 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协 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鸡兔36共有100只足,问鸡兔各多少? 分析:设笼中鸡为x只,兔为y只,因为每只鸡有2只足,每只兔有 四只足。所以,笼中的鸡共有2x只足,笼中的兔共有4y只足。列方 程组即可解决问题。 解:依题意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x+y=36 2x+4y=100 解得x=22y=14 答:笼中有鸡22只,兔14只。 此例属于数学趣题,此趣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明白数学原来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自不过 然地进入了学习。创设情境除了可创设数学趣题外,还能够是游戏, 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水准地激发 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情境创设应注重勤设疑,用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 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 案例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新课引入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师)"请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起",(同学站起后),(师)"这是用几个 数说明了他的位置?同学们能说一下自己在教室的座位位置吗?"学生 根据设疑,理解到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发现现实世界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直观形成直 角坐标系的概念,为建立坐标系打下基础。然后,进一步设疑:在现 实生活中,用某一对数来确定某一个位置的现象还有吗?通过创设这 个设疑情境,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 清问题的迫切心情,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有了主动性、积极性。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就在眼前,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 好意识。 创设设疑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能够设疑。这样, 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 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持续 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知识,提升好水平。 三、情境创设注重认知冲突,借以引起学生内在需要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 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学生使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 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 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3: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1)x^2-5x+6=0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 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我校组织开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是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立项批复:宜教科规计[2006]2号)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2006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按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

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学生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不知所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