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酸雨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3大酸雨区。由于酸雨的严重危害,我国的经济建设遭受了很大损失,人民生活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研究表明,仅在我国酸雨污染比较严重的江苏、浙江、安徽等11个省、自治区,酸沉降引起的森林木材储蓄量减少和农作物减产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分别高达44亿和51亿人民币,11个省的年生态效益经济损失约为459亿元。

一、酸雨的空间分布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宁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3~7.47。pH值<5.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6%,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我国酸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pH<5.6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只有局部地区如青岛、图们等地出现酸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长沙、株洲、赣州、南昌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东部地区,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较华中、西南酸雨区弱;而北方地区年均pH值<5.6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岛、图们中心的区域。

我国的酸雨污染以城市局地污染为主,并以城市为核心呈现多中心分布。在西南的重庆污染区,华南的长沙污染区和洪江污染区,都是由于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使其附近的SO2浓度比其他地区高,降水酸度也较高。

二、酸雨的成因

酸雨是雨、雾、露、霜雪雹等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排入空中的碳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相结合,形成稀释的硫酸、硝酸、使雨雪的酸碱度下降(pH值低于5.6)。现在“酸雨”一词已用来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南方地区同北方相比酸雨强度大、面积大,主要原因是降水量,不同酸雨的形成必须有酸性气体和降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空气较为湿润,而且降水较多。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较为干燥。南方许多地区工业发达,燃烧许多煤炭,因此酸雨现象严重。而北方的山西作为产煤大省,同样燃烧大量煤炭,酸雨现象却没有南方那么严重。

四川盆地酸雨危害重,是因为煤炭是四川省主要的一次能源,1995 年四川省的耗煤量近 9000 万吨,占全省能源总消耗量的 74% ,原煤含硫量高达 3-

5% 。由于燃煤技术和设备落后,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达 220万吨 / 年以上(其中火电厂排放量占 40%);加之四川盆地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使四川省成为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酸雨的发展趋势

我国酸雨的发生和发展与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的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其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的消耗也将不断增长。由于我国煤的硫含量较高,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SO2的去除率较低为30%~50%,这为致酸物质SO2排放量的增长提供了前提。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环境公报提供的SO2的年排放量(图1),1997~1999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而2004年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对两控区内的电力、煤炭这2个行业的SO2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使SO2的排放量有了明显降低,1999年之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的增长,导致SO2的排放量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数量也会大大增加,这使得致酸物质NOX的排放量也会持续增长。根据预测,我国SO2的排放量到2020年前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3178万t。由于NOX更难控制,其排放量增长速度将会更大,到2020年,可能会超过2000万t。而根据中国酸雨的历史变化,随着酸雨前体物排放量的长期持续增长,降水不断进一步酸化。因此可以预见,我国酸雨将会变得更加严重。酸雨面积继续扩大,酸雨区将向西向北蔓延,降水酸性继续升高。长江以南将出现更多的降水pH值<4的严重酸雨区,生态环境和物质材料将会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图1 1997~2004年SO2排放量年变化

四、酸雨危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1.1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1.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 ,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3 ~7. 47。pH值< 5. 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 6% ,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1)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 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在1982年6月的国 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 均值<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

酸雨概述

我国酸雨污染研究概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的酸雨现象逐年加重,中国酸雨区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部分教材综合论述了酸雨的形成、影响因素、危害及控制措施。 关键字:酸雨;影响因素;危害;防治措施 1、前言 英国化学家SMITHRA在英格兰调查了酸沉降现象,并在1872 年出版的《空气和雨: 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叙述了世界工业发展先驱城市———曼彻斯特市郊区降水中含有高浓度SO?2?,首次提出酸雨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2年瑞典政府把酸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向人类环境会议提交了报告。1975年第一次国际性酸雨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在美国举行,该会议讨论了酸雨对地表、土壤、森林和植被的严重危害,自此酸雨问题受到了普遍重视。到20 世纪40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开展了研究,我国则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研究酸雨污染[1]。 2、酸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1 酸雨的形成: 酸雨是指pH 值<5.6的大气降水,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含硫化合物(SO?)和含氮化合物(NO?),两者在大气中经过均相氧化和非均相氧化转变为H?SO?和HNO?,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 图表1 2.2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酸性物质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它们的盐类,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物质,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与大气中的SO?、NO?和降水中的

SO?2?、NO??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大气中的氨:降水的pH值决定于硫酸、硝酸与NH?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NH?是大气中委员的气态碱,由于它易溶于水,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从而可降低雨水的酸度[2]。 (3)大气颗粒物和降尘浓度的影响:大气中的颗粒物和降尘在云水降落过程中被吸附、冲刷,起到缓冲作用,中和降水的酸度。大气中颗粒物的组成很复杂,主要来源于土地飞起的扬尘,其化学组成与土壤组成基本相同,酸碱度取决于土壤的性质。除土壤粒子外,还有矿物燃料燃烧形成的飞灰等。它们的酸碱性都会对酸雨有一定的影响。 (4)气象条件的影响: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前体物的转化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哺]。太阳光强和水蒸气浓度将促进SO:的转化,形成硫酸在局地沉降,通过降雨形成酸雨。太阳光强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对我国来说,大气湿度也是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南方大气中的SO:能较快地转化为硫酸,从而形成酸雨[3]。 3、我国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化学特征 我国降水酸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降水酸度年均pH<5.6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并由北向南逐渐加重,西南地区最为严重。在四川、贵州和广西的一些地方,降水年平均pH<5.0,是目前我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酸雨污染趋于严重,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地区也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酸雨区。同时华北的京津、东北的一些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的化学特性可通过测定降水中的阳离子(包括NH??、Ca2?、Na?、K?、Mg2?、H?),阴离子(包括SO?2?、NO??、Cl?、HCO??),pH值和电导率来反应。酸雨中含硫酸、硝酸、盐酸三种强酸,它们在水中可完全电离,所以对降水的酸度贡献很大。酸雨中还有一定量弱酸,常见的有碳酸(H?CO?)、有机酸、亚硫酸、氟酸等,由于这些酸在pH<5。0时几乎不电离,所以它们对严重的酸雨影响很小。酸雨中还有以NH??、Ca2?、Na?、K?、Mg2?为代表的碱性物质,在降水中对酸起中和作用。在酸性土壤区(红块、黄壤和灰化土等)降水中Ca2?含量低,而在内陆碱性土壤区(黑钙土、栗钙土和荒漠土) Ca2?含量很高,NH??是大气中唯一的气态碱,对酸雨的缓解有着重要的作用。雨水的酸度是雨水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酸雨特性也不尽相同。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 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 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 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1310140133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2.1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5.6-5.7。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2.2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

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均值<5.6) 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4.4%;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5.0)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6.1%;重酸雨(降水pH均值<4.5)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平,酸雨分布 区域无明显变化。与2005年同期相比,全国降水中SO 42-和NO 3 -离子浓度有所升高, NH 4 +和Ca2+离子浓度基本持平[4]。中国酸雨还呈现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城市降水段度强,郊区弱,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则接近正常,pH值在5.6左右。此外酸雨的区域分布还存在功能区差异,主要表现为工业强于非工业区。 2.3 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5] 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SO 42-、NO 3 -、Cl-、HCO 3 -,阳离子为NH 4 +、Ca2+、 Na+、K+、Mg2+、H+。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NH 4 +和Ca2+,阴离 子是SO 42-和NO 3 -。 文献引用A=[SO 42-]/[NO 3 -]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3档: 当 A≤0.5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0.5≤A≤3.0为混合型; 当A≥3.0为硫酸型或燃煤 型. “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SO 2 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 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NO X 的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并慢慢导致我国酸雨污染类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硫酸型逐步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厦门、珠海降水中硝酸根与硫酸根浓度大体相当,酸雨已是硫硝混合型酸雨,而内陆的绝大多数城市硫酸根浓度远大于硝酸根浓度,仍然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教学设计

《酸雨》教学设计 (上海市真光中学陈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酸雨》是牛津上海版《新综合科学》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描述了酸雨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其中酸雨的形成既复习了酸对金属和建材的腐蚀性,又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酸的其他性质,同时通过酸雨的危害和防治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2教法: 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主要依靠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介绍以及教师的概括。由于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了解了酸对金属、以及大理石建材有腐蚀作用,所以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并不困难。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酸雨的形成,使用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另一个重点是酸雨的危害,借助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但由于涉及的模拟试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采用了课前两周培育幼苗,请学生观察生长情况,课堂上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3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使学生学会小组分工合作的查找资料,并有目的的筛查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生长的特点,学会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能分析试验结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酸雨 2理解酸雨形成及其对大自然的危害 3学会查找、分析、汇总资料。

4逐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揭示的能力 方法和能力 1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 2通过模拟实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使学生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研究对酸雨的防治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汇总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酸雨的危害 难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四、教学流程: (说明) 新课引入: 借助两张相隔六十年的雕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六十年后的雕像会变得模模糊糊。学生很快就和酸雨联系起来,知道雕像常年暴露在空气中受酸雨的腐蚀,石材中的碳酸钙和酸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了。

论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论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 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中文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 2 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 物。 【关键字】酸雨环境危害防治措施 【英文摘要】A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large coal-burning chimney , acid gases nitrogen oxide gas or automobile emissions emissions of SO 2 rise to the formation of acid rain in the sky. Acid rain has caused great harm to humans. The acid rain’s measur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is to reduce acid rain, mainly to reduce emissions from burning coal and vehicle emissions of sulfur dioxide and nitrogen oxides. 【英文关键字】Acid rain Environment Harm The measur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大气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那就是——酸雨。在20多年前,酸雨还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局部问题,所以造成的危害也仅局限在个别国家和地区。但随着工业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入大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于是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 酸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了众多不便。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酸雨,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酸雨的概念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二、酸雨的形成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但同时,人们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和创造规律,人们一旦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自然必然会反过来惩罚人类,使人类遇到许多前所未见的麻烦。而酸雨,人称“空中死神”,就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 酸雨通常是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的90% 以上,其余为一些弱酸。这是因为在天然条件下,大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 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温州等8个城市酸雨频率为100.0%,近200城市出现酸雨,引发重点关注。事实上,早在 2006年,酸雨迁移到包括京津在内的华北地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今年4月流传的“火山灰酸雨致癌”则引起了人们大规模的恐慌。难道说,我们头上一直下的是酸雨?我国酸雨现状: 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5%。198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还不过6亿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到 1995年已达12.8亿吨,1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随着耗煤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不断增长。80年代, 我国酸雨主要还只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黔和两广地区,酸雨面积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 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达90%,基本上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 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目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区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如贵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灾区,全区 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省城贵阳出现酸雨的频率几乎为100%。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频率也在90%以上。降水的pH约为3,有时甚至约为2。我国著名的雾都重庆,雾也变成了酸雾,对建筑物和林木的危害极大。四川和贵州的公共汽车站牌,几乎全都是锈

酸雨的调查报告

黄思聪酸雨调查报告 什么是酸雨: 雨、雪、雾、雹和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pH小于5.6的,统称为酸雨。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自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发现酸雨以后,酸雨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世界各国。近年来我国上海、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也降过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酸溶解在雨水中,降到地面即成为酸雨。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它能使湖泊河流酸化。据调查,美国纽约州阿第伦达克山区有51%湖泊的水呈酸性(pH<5),90%的湖泊里已经没有鱼生存。瑞典一万个淡水湖中,有2 000个湖里的鱼和其他生物面临灭顶之灾。1974年降落在英格兰地面上的酸雨,其酸性比食醋还强,pH达2.4。酸雨不仅污染水域,还能影响树木的生长;破坏土壤,危害农作物;破坏城市建筑物、机器、桥梁;腐蚀名胜古迹及雕塑。例如,美国的铁轨损坏有1/3是与大气污染及酸雨有关。欧洲的许多文物古迹,如巴特农神殿、伦敦英王理查一世的塑像以及其他珍贵的古代纪念碑和雕像,都不同程度地遭受酸雨的腐蚀,而使其面目皆非。 酸雨的危害 □ 酸雨的危害 (一) □ 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 □ 我国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列举四川,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城市,和新疆,辽 宁,河南等北方城市,近年来的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的具体实例,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酸雨沉降机制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特征 一.我国酸雨沉降机制及输送态势 酸雨,因其危害民众健康、腐蚀文物古迹、破坏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受酸雨影响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中唯一面积还在继续扩大的地区。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酸雨和主要致酸气体(二氧化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悬浮于大气中的酸性颗粒物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也是造成我国许多城市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酸雨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据估计2020年能源总需求将达到23.2~31.0亿吨标准煤,其中90%是化石燃料。可以预见主要致酸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持续显著增加,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我国环境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给我国已处于重负之下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酸雨的形成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酸雨的产生不仅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关,同时受大气中氨、颗粒物和大气氧化能力的影响;酸性物质可在大气中传输而导致酸沉降的跨界影响;酸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作用机制涉及致酸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典型环境介质之间的迁移过程。因此酸雨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我国酸雨的形成和沉降机制与欧美两大酸雨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酸雨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大气氧化性较强、致酸物质生成速度快; 二、我国排放源复杂,大气污染物的成分特征异于欧美,尤其是我国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物浓度很高,且北方大气中存在大量碱性颗粒物,我国酸雨的形成机理和反应途径有其独特之处; 三、青藏高原和南方多山导致我国大气流场较欧美地区复杂; 四、我国低纬度酸雨区的土壤及生态系统与欧美有明显不同,对酸沉降敏感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构性差异为研究我国酸雨形成、输送、沉降及其变化趋势提出了新的、复杂的科学问题。 二.我国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大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在欧、美、亚世界三大酸雨区中,

“酸雨的影响”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案例一则: “酸雨的影响”探究性学习案例 刘建新东莞市厚街中学 523962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这一段时间经常有雷阵雨,单车棚已经放满,新买的自行车只能停在单车棚外面。淋了雨的单车很快就生锈了。而在同一天买的其他人的单车还是亮丽如新。郁闷啊。是不是这个雨水有大问题?一了解,原来是真的是雨水有问题,原来是酸雨。酸雨腐蚀了自行车,所以自行车就生锈了。 2、课题的意义: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酸雨的严重程度,更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亲身探究,较为全面地了解酸雨的知识,了解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处的酸雨信息收集活动,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访问相关的人士,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亲自开展实验活动,培养他们实验能力。通过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提倡健康的出行方式,提高学生的空气保护意识,爱国爱家乡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3、课题介绍: 课题包括:①通过上网等途径了解酸雨的知识及危害、②通过种植试验研究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③通过访问相关人士进一步了解酸雨的危害,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人群对酸雨的了解。适用范围:高二学生。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物和化学知识。

3、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有一定的采访和调查经验。 4、学生在高一已有信息技术课,会用电脑,会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 5、学生家庭富裕,有数码摄像机和相机。 6、学生对于“雨淋后的单车易生锈”这一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7.学生在高一和初中学过生物学,进行过生物实验的有关操作,有一定的生物实验能力。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酸雨区的分布的现状。 2、我国酸雨产生的原因。 3、酸雨的危害(对房屋、动植物、机械、车辆等有何危害)。 4、酸雨的预防和治理。 (二)、达成研究目标可能用到的途径: 1.通过上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找有关材料,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收集我国酸雨产生的原因,我国主要酸雨区分布。 2.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新闻有关于我珠三角地区的酸雨报道。 3.通过调查种植业农户、养殖业农户、工厂和生物实验来了解酸雨对房屋、动植物、机械等的影响。 H值。(6个月至4.下雨天,能在厚街中学校园内观测雨水的各项生化指标,了解各个区域的雨量及 P 1年为周期) 5.访问东莞市区的第一、第二、第三水厂和厚街镇水厂,访问市政管理局和市环保局,访问市农业局和市科委、访问市农科所和市林科所等单位,了解我市酸雨的历史与现状,了解现阶段我们的饮用水的 H。 P 6.调查市民群众、同学等群体对酸雨的认识程度和态度。 H值对照。 7.查询我市历年的机动车拥有量、工厂数量数据与当年的雨水 P (三)、学生可能的选题 1.我国的酸雨现状? 2.酸雨是什么? 3.探究模拟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探究模拟酸雨对植物结实的影响。 5.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共筑良好空气环境。 6.产业上“退二进三”与酸雨的关系。 7.东莞雨水 H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P 8.长期饮用酸性水对小白鼠的影响。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1.研究成果在全国、省、市的获奖奖状。2.学生活动的体会。 3.专题网页或网页。4.专题汇报的PPT。 5.科研成果汇报会。 6.综合评价(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 7. 每个小组都有一份书面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文献综述等)。 8.研究成果也可以是一个纪录片或一个电子报刊。

2015年全国480个城市中酸雨城市比例为22.5%

2015年全国480个城市中酸雨城市比例为22.5% 中国酸雨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酸雨污染地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上海、江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区,湖南中东部、重庆南部、江苏南部和广东中部。 中国的酸雨分布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酸雨区、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据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480个监测降水的城市(区、县)中,酸雨频率平均值为14.0%。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为40.4%,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20.8%,酸雨频率在50%以上的城市比例为12.7%,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5.0%。与2010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下降10.0个百分点。 2014-2015年不同酸雨频率的城市比例年际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5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范围在4.2(浙江台州)-8.2(新疆库尔勒)之间。其中,酸雨(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较重酸雨(降水pH年均值低于5.0)和重酸雨(降水pH 年均值低于4.5)的城市比例分别为22.5%、8.5%和1.0%,分别比2014年下降7.3个、6.4个和0.9个百分点,分别比2010年下降13.1个、13.1个和7.5个百分点。 2014-2015年不同降水pH年均值的城市比例年际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5年,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和铵,分别占离子总当量的25.9%和14.5%,分别比2010年上升1.0个百分点;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占离子总当量的24.7%,比2010年下降3.8个百分点;硝酸根占离子总当量的8.5%,比2010年上升1.1个百分点。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 2014-2015年降水中主要离子当量浓度比年际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酸雨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3大酸雨区。由于酸雨的严重危害,我国的经济建设遭受了很大损失,人民生活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研究表明,仅在我国酸雨污染比较严重的江苏、浙江、安徽等11个省、自治区,酸沉降引起的森林木材储蓄量减少和农作物减产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分别高达44亿和51亿人民币,11个省的年生态效益经济损失约为459亿元。 一、酸雨的空间分布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宁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3~7.47。pH值<5.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6%,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我国酸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pH<5.6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只有局部地区如青岛、图们等地出现酸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长沙、株洲、赣州、南昌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东部地区,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较华中、西南酸雨区弱;而北方地区年均pH值<5.6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岛、图们中心的区域。 我国的酸雨污染以城市局地污染为主,并以城市为核心呈现多中心分布。在西南的重庆污染区,华南的长沙污染区和洪江污染区,都是由于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使其附近的SO2浓度比其他地区高,降水酸度也较高。 二、酸雨的成因 酸雨是雨、雾、露、霜雪雹等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排入空中的碳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相结合,形成稀释的硫酸、硝酸、使雨雪的酸碱度下降(pH值低于5.6)。现在“酸雨”一词已用来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南方地区同北方相比酸雨强度大、面积大,主要原因是降水量,不同酸雨的形成必须有酸性气体和降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空气较为湿润,而且降水较多。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较为干燥。南方许多地区工业发达,燃烧许多煤炭,因此酸雨现象严重。而北方的山西作为产煤大省,同样燃烧大量煤炭,酸雨现象却没有南方那么严重。 四川盆地酸雨危害重,是因为煤炭是四川省主要的一次能源,1995 年四川省的耗煤量近 9000 万吨,占全省能源总消耗量的 74% ,原煤含硫量高达 3-

我国的酸雨问题及防治措施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学生姓名杨贺娜 论文名称我国的酸雨问题及防治措施 院(系)名称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化学教育 年级班级2008级1班 指导教师姓名刘清玲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2) 1 酸雨的形成 (2) 1.1 天然排放源 (2) 1.2 人工排放源 (2) 2 我国酸雨的状况 (4) 2.1 我国酸雨的分布状况 (4) 2.2 我国的酸雨化学组成及特点 (5) 3 酸雨的危害 (5) 3.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5) 3.2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6) 3.3 酸雨的与人体的危害 (6) 3.4 酸雨对建筑材料的危害 (7) 4 酸雨的防治措施 (7) 4.1 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环保执法 (7) 4.2 优化能源质量、调整能源结构 (8) 4.3 抓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治理 (8) 4.4 加快开发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和设备 (8) 4.5 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防酸雨意识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内容摘要: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指出酸雨是十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最后结合我国酸雨的分布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危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from environmental problem facing humanity, explains the formation of acid rain. Pointed out that acid rain is one of the top te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cid rain on ecosystems, human health, building materials, etc., have a lot of harm, the last of our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possible prevention of acid rain. Tags: acid rai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acid rai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 measur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