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五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五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五)

【美文欣赏】《飞鸟集》

枯竭的河床,并不感谢它的过去。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当太阳横过西方的海面时,对着东方留下他的最后的敬礼。

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着的。但是,人类却兼有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

他把他的刀剑当着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

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

阴影戴上她的面幕,秘密地,温顺地,用她的沉默的爱的脚步,跟在“光”后边。

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那样。

心是尖锐的,不是宽博的,它执着在每一点上,却并不活动。

你的偶像委散在尘土中了,这可证明神的尘土比你的偶像还伟大。

我的白昼已经完了,我象一只泊在海滩上的小船,谛听着晚潮跳舞的乐声。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麻雀看见孔雀负担着它的翎尾,替它担忧。

决不要害怕刹那――永恒之声这样唱着。

在我自己的杯中,饮了我的酒吧,朋友。一倒在别人的杯里,这酒的腾跳的泡沫便要消失了。

“完全”为了对“不全”的爱,把自己装饰得美丽。

神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神对于那些大帝国会感到厌恶,却决不会厌恶那些小小的花朵。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瀑布歌唱道:“虽然渴者只要少许的水便够了,我却很快活地给与了我的全部的水。

把那些花朵抛掷上去的那一阵子无休无止的狂欢大喜的劲儿,其源泉是在哪里呢?

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树便给了他。

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我在我的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

贞操是从丰富的爱情中生出来的财富。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诗人——飙风,正出经海洋森林,追求它自己的歌声。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并未灰心失望。

绿草求她地上的伴侣。树木求他天空的寂寞。

人对他自己建筑起堤防来。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那想做好人的,在门外敲着门;那爱人的看见门敞开

“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呢,花呀。”

这个渴望是为了那个在黑夜里感觉得到,在大白天里却看不见的人。

露珠对湖水说道;“你是在荷叶下面的大露珠,我是在荷叶上面的较小的露珠。”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

在黑暗中,“一”视如一体;在光亮中,“一”便视如众多。

在静听着的松林之间。

大地借助于绿草,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

【时事评论】少一些“名人”,多一些“高人”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意涌现,传播媒介发达,各路角色竞相出镜,“一上头条”随即蹿红。如今快速、批量生产“名人”,形成名人辈出、各领风骚的热闹场面。这等“名人”究竟能有多少专业水准和含金量?令人怀疑。普陀山道慈大和尚曾很有感慨地说,现在名僧太多,高僧太少。斯言是哉。

名者,名气,名声,名誉也。古之名人,要么有大学问,像老子一般“五千字传万世”;要么有大勇毅,像蔺相如一样“不畏强秦完璧归赵”;要么有高贵的品行,像文天祥一样“留得丹心照汗青”……假如能符合上述某项或多项者,必然青史留名,令后世敬仰。所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谓真名人,今天我们也可称之为“高人”。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只要有钱、有地位、有粉丝、有曝光率就会有“名气”,就有市场就是“名人”,而不管“名声”的好坏,也无所谓“名誉”的高低。因此,“名人多、高人少”,成为当下的一种现象。

诚然,“名人多、高人少”,是与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并辔而行相伴而生的。“名人辈出”是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后的必然现象。在传播媒介极不发达的年代,要成为名人并非易事,他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口耳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而在数字网络为媒介的时代,尤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和观点的发布者,人人都可能声名鹊起,出名的成本大幅降低,于是“名人”遍地开花。

“名人辈出”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后的必然现象。经济高速运转的背后,形成的社会贫富差距、激

烈竞争,造成现代人急功近利、“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浮躁心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那份从容淡定似乎已很难寻觅,“抢头条”仿佛变成了公众人物的生存法则。更有甚者,有些人为吸引眼球不惜用负面新闻炒作自己,在出名后,再通过正面宣传进行“漂白”。譬如,近日一位内地知名男演员的新闻火速蹿上不少媒体头条,只因其与两名女子在酒店共处一夜,疑似出轨,狗血剧情跌宕起伏,人们津津乐道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娱乐至死”的倾向。

加上一些媒体也一味追求点击率,不能坚守价值底线,任由一些低俗、炒作、无下限的“网红”占据自己的版面,沦为此等“名人”的助推器,扩大了“浮华遮蔽眼”的乱象。“凤姐”就是这么一个能力平庸、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典型。当年,“凤姐”自称“六百年内不会有第二人超过她的智商和能力”,常出“无稽怪论”而走红。近日,一篇《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很快吸引了超过三百万人阅读,并获得多达二十万的赞赏金,叫好声争议声充斥网络。“凤姐”通过自叙文,俨然从“丑角”成功转型为“励志女神”。可在“凤姐”貌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背后,蕴含的却是肤浅的认知和错位的价值观。难道在美国生活就证明一个人成功了?明明在美国仍是无法融入主流的底层打工族,怎么就肤浅地认为自己已经改变命运了?凤姐和那些为她“点赞”的人可能没意识到,真正能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方式并非成为“美国居民”,而是勤学苦练、练就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名人辈出”,“各领风骚”三五日,“名而不高”的现象,值得社会深刻反思。如果一味崇尚快速成名、极致追求目的,那还有多少人愿意苦心孤诣、练好“台下十年功”?即使有些真才实学的人,长期在耀眼的聚光灯下穿梭、在无休止的炒作中流连,他们还能否笃实好学、居安资深?能否在物质和利益面前安贫乐道、坚守正确价值观?拨开热闹纷繁的表象,仔细想想那些经常占据头条的名人们,他们又开启了大众什么智慧?

社会呼唤和期待更多的“高人”,呼唤那些真有才能、有学问、有品行的高素质人才。“高人”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发展动力和引领者。他们不在乎名气的大小、地位的高低、钱财的多少,他们清心寡欲、埋头苦干、追求真理、为民请命、舍生取义,始终在专业领域精进修习,努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为国家默默做贡献。譬如,“布鞋院士”李小文,他用精益求精的探索专研,完成了自己的科学使命,在遥感领域提出开拓性的理论,但十分淡薄名利,崇尚简约生活,以自己独特的逍遥侠气,树立了可贵的精神标杆,成为人们由衷尊重的“网红”。

“高人”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于炒作的“出名”,而是来自于他们本人的丰厚学识和高尚德行以及社会贡献。那些徒具虚名但缺乏真才实干、无良无德之人,即使能名噪一时,也终将在浩瀚的资讯海洋中很快被人们遗忘。奉劝那些曝光率较高的“娱乐圈”名人们,还是少一点炒作的“上头条”,多一点对专业和观众的敬畏,努力向“德艺双馨”靠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

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文艺

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才能跳出“霸屏几小时的网红”,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家”。

“名人”未必是“高人”,“高人”未必要“虚名”。愿今后,我们的社会,能少一些“名人”,多

一些“高人”。

人生立志须趁早

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

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年少时读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只偏爱“人鸟声俱绝”的遗世独立与洒脱。近日重读此文,体会到“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喜、“拉余同饮”的热情,方才知晓:真正让人着迷的不是孤独的雪景,而是在孤独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

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与陌生人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界定着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尚往来,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意相通……凡此种种,都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准则,蕴藏着中国文化对和谐人际关系、乐观生活态度的价值追求。

但在现实中,陌生人之间并不总能奏响和谐的音符。常有人感慨诚信缺失、社会凶险、世态炎凉,笃信“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讲话”,心中藏着“不安全感”。对于来自陌生人的援手,不少人尚且抱着警惕、怀疑、拒绝的态度,不敢轻易接纳,更不必说冒着被欺骗、惹麻烦的风险去主动温暖他人。无论是“做邻居三年却互不相识”的尴尬,还是“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代人之间愈加疏远的现状。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态传递扩散,就可能塑造出一个饱含疏离感的社会。

毋庸讳言,现代人的疏离感,部分源自被一些无良者欺骗、讹诈的经历与听闻,以致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首先选择警惕与怀疑而不是选择信任。但从更宽泛的视野看,这种疏离感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有学者曾用“技术隔离”来描述这一现状,比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线上距离”,却也压缩了人们的“线下交集”;技术进步不断加深着社会专业化程度,反过来也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不信任的高墙。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也快速变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相对静止的结构到快速流动的社会,某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是现代化、城镇化的副产品。因此,既不必过度反思人心,也无需刻意放大人与人之“远”。最重要的,当是透过社会运行的表象,去直面现实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出现之后,制度层面的建构当然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力基石。事实上制度层面也已经多有建构,比如《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

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鼓励无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顾虑。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公正的法律能够激发更多人源自心底的善意。然而消除陌生与隔阂,也离不开以信任为基础的“交往文化”涵养。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不能苛求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备之心,但在“评估风险”“理性选择”之外,也该听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份“举手之劳”的善行。哪怕只是为他人递上一把伞、扶一下弹簧门、等一下电梯,也可能照亮一个心灵,为社会增添一份暖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是日常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还是关键时刻的一声提醒、一次帮扶,坚定地对陌生人施以援手,一个人必会在心中体悟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对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会也将多一瓣心香。

知乎被挖角,知识更贵了?

啥事儿呢?就是今日头条旗下的“悟空问答”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而且是给钱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领高。签约大V生产的内容就不可以再发知乎了。有人担心,优质的内容创作者被抢完了,知乎的质量会每况愈下;有人调侃,从挖角“百度百家号”做起“头条号”;到挖角微博大V,做起“微头条”;再到挖角MC天佑,对标快手做起了火山小视频……今日头条砸钱挖角,无异于四处树敌。无论是焦虑互怼、还是预测展望,这个内容的江湖正在起变化。

商战这个江湖,永远是“腥风血雨”,不相信眼泪的。君不见,当年的微博抢人大战,搜狐、腾讯、新浪都在撒钱争夺微博大V。时过境迁,今日头条重金挖大V的实质并无两样,和所有互联网产品类同,只是围绕“网络流量”与“用户粘性”在较劲,也再次说明了“渠道霸道、内容为王”的道理。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说得就是形势比人强。所以,我们看热闹的事,也要看强大的势。在信息过载时代,消息是真假互现、观点靠谱不靠谱的齐飞、内容营养良莠不齐,让用户筛选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日趋高昂。因而,人们需要从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退回到安坐畅聊的私密客厅,也需要一种信息过滤机制,更需要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问询。在这种形势下,付费就是入场资格、过滤工具。

但人们的渴求不止于入场与筛选,还有知识的浇灌。当今世界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再也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也不是读十几年书就够用一辈子的年代,而是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才能对抗复杂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正是看到这种需求,微博、微信、得到、知乎、分答,等等,各路人马通过各种形式纷纷抢滩知识付费领域,催生知识付费的风口。不过,当平台大到一定程度,内容决定着用户粘性,而用户粘性决定着平台价值,因而,社交激励与金钱激励就变成了重要的手段。由此而言,在流量思维向产品思维切换之后,平台之间的挖角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正如罗胖所说,“如果盗版环境依然如故,知识付费这门生意是不成立的”,内容付费方兴未艾,一个重要的支撑是国内版权环境的好转。这种好转的形势,不仅有利于自媒体、内容大V们,

同样有利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近日,南方周末说,每字成本价12元;新京报说,不算油印费,每个字的成本是5元;中青报说每年仅记者出差采访经费就高达千万元……传统媒体纷纷公布内容生产成本,集结吐槽版权的侵权现象,呼吁拧成一股绳的抱团维权。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某一个时刻,传统媒体充当“免费的内容奶牛”的阶段必将结束。争取产业链的合作、利益捆绑,实现渠道和优质内容生产商合作共赢,也许是各大平台下一步应对的应有之义。

这正是,商战风云起,兵法事戎衣。江湖那么大,共赢是归依。大家晚安。

【诗文风采】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参考试题: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作者介绍:

周朴(?—878)唐代诗人。字见素,一作太仆,吴兴(今湖州)人。初隐嵩山,后避地福州,寄食鸟石山寺。淡于名利,隐居山林,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方干、李频为诗友。观察使扬发、李诲招聘,皆拒而不往。后因拒绝参加黄巢义军而被杀。卒后,友人僧楼浩辑其遗文,得诗100首。周朴写诗,字斟句酌,盈月方得一联一句,时人称为“月锻年炼”,往往未及成篇,佳句已广为传诵。其《董岭水》有“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之句。一士人路遇周朴,故意念成“河声流向东”,吟罢即跨驴迅跑。周朴急行数里方追及,对士人说:“朴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闽中传为笑谈。另有“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古陵寒雨集,高鸟夕阳明”、“高情千里外,长啸一声初”,皆其名句。《新唐书·艺文志》录有诗集2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5首,编为一卷。参考答案:1.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文言拾贝】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公孙丑下》

翻译: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解读:“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显示了孟子坚守王道的坚定意志,表达了他延续先贤的血脉精神和平治天下、拯民与水火的远大政治抱负。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看孟子的表白,显然是一种古代政治和文化精英才能有的担当,也是孟子这样的精英人物对自己人生的最高期许。在今天,尽管很少有人像孟子那样高自期许,但必须承认伟大人物在推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成为积极活跃的社会个体,才能形成和伟大人物之间的良性互动,国家和社会才真有希望。否则,如果我们等靠一个或几个精英人物来改良社会,这是对国家和社会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