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诗词五首《饮酒》

25诗词五首《饮酒》

25诗词五首《饮酒》
25诗词五首《饮酒》

24诗词五首《饮酒》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较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激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目标牌】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和五言古体诗的特点;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诗句,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难点)

3.

诗意篇

(趣味性)

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解诗题]

“饮酒”即喝酒。题目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辨诗体]

1.古体诗。是唐代以来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2.田园诗。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知诗人]

作者: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

3.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查背景]

这是他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之后,“闲居寡欢”,“既醉之后”的作品,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饮酒》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近来)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选择编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译: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二、立基础

[译诗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这里指朴素的田园。“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译:建造房舍在众人聚居之处,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尔:这样。概指前面两句。心远:心情闲适,心境高远。

译:你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样子。

译: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闲适地遥望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译:山气氤氲,傍晚景色真好,飞鸟相伴归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辨识。

译:这其中包含着人生的许多意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划节奏]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lí)/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感知石】

三、划结构

1.第一层(开头四句):叙事、议论,定下基调,哲理、态度。

2.第二层(“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写景、哲理。

四、概内容

[概内容]

在人境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诗歌,拓展思维,身临其境(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诗句(意象、意境)

人(性格)-事(情节)-物(形象)-景(特点)-境(背景)

[导向厅]

(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菊花”象征什么?

2.“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4.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5.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善思堂]

(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点明身居闹市而能闲适平静、恬淡愉悦的心境。

2.道出了自己生活的真谛——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3.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用设问自问自答。揭开了上句的悬念点明身居闹市而觉得偏僻安静原因——“心远”心情闲适,心志高远,超脱世俗,不慕名利。

2.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3.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菊花”象征什么?

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

2.“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

3.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1)①“见”是漫不经心、无意识瞥见的意思,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②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布,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③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2)在苏轼之后,学者们大多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清代学者何焯就说:“就一句而言,“望”字诚不若见”字为近自然,然山气飞鸟皆望中所有,非复偶然见此也。‘悠然’二字从上“心远”来,东坡之论不必附会。”(《义门读书记》)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或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对“见”“望”不同表达效果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视为一说,不必拘泥于阐释苏轼的说法。

4.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耿介;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陶渊明爱菊,常松菊自比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写南山傍晚的美好景象,描绘了一幅悠远、恬淡、自然、和谐的画卷,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

2.回巢的飞鸟,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此地此时的情和境,也指隐居生活。

2.“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了大自然淡泊闲逸、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

3.总结全诗。表明作者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又何须用语言表达。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4.点明主旨。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与自然神游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情怀。

六、探主题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七、绘板书

情景相融悠闲自得

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偏-内心恬淡

采菊悠然-闲适自在

山气鸟飞-生命真谛

【拓展林】

八、拓思维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诗歌,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缭绕,回味悠长。

【积累台】

十、储积累

(一)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1.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2.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3.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4.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6.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二)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训练池】

一.选择填空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二.理解默写

《饮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