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长期受到人们青睐,那是因为成语文字简练,语意深刻,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成语,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内涵丰富,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我在平时对成语的积累与运用中,发现一些数字与成语间有不少联系,数字成语与生活密不可分,十分有趣。一、看字符,想一想。

23456789——(缺衣少食,缺一少十)

1∕2——(二一添作五)∽4——(颠三倒四)

1+2+3——(接二连三)∟ 8——(横七竖八) 256789——(丢三落四) 1 5——(七拼八凑)

3∧2——(三长二短)7∕8——(七上八下)

5 10——(一五一十)1∕100——(百里挑一)

二、列算式,算一算。

千真万确÷千辛万苦=一生一世一鸣惊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四通八达-三头六臂=一石二鸟八仙过海-五花八门=三言两语

十万火急-九霄云外=一步登天十全十美-七手八脚=三心二意

八面玲珑÷四面楚歌=两面三刀一举两得+一拍即合=两全其美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沉淀。与我们日常用语的与时俱进不同,成语大都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们或源自古代的社会生活、或出自古代经典著作、或反映历史典故、或形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通过成语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 1. 成语与饮食 茹毛饮血是对先民原始生活状态的描述,先民不会种植,以渔猎采集为生,没有学会用火,只能生食猎物。钟鸣鼎食是对奴隶制国家中贵族饮食方式的再现。钟鼎都是贵重的青铜器,钟是乐器,鼎是食器。一边欣赏乐舞,一边列鼎而食是贵族的幸福生活。相对而言下层民众的生活就苦不堪言,只能弊衣箪食,穿着破衣服,用竹子做的器具来盛饭。 在封建时期,农业生产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述了农业生产的作息规律。田连阡陌,阡陌是田间小路,田连阡陌形容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是精心细致地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宋人心焦禾苗长得慢,伸手拔苗,却使禾苗枯死,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 成语与服饰 衣服是人的外在包装,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常用衣着特征来表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衣轻乘肥,轻指得是轻暖的衣服,能够穿轻暖的衣服乘用肥壮的马匹的一定是富家子弟。褐衣不完鹑衣百结,褐衣是粗布衣服,鹑衣是打补丁的衣服,穿这类衣服的无疑是穷人。掣襟露肘,拽起衣襟就会露出手肘,形容衣服破烂短小,比喻处境窘迫。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被甲执兵的是武士,褒衣危冠的是儒生。白衣卿相,白衣是指平民,卿相是高官,古时称进士为白衣卿相,形容进士虽然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比喻初登仕途,身份转变。黄袍是天子专用的衣服,黄袍加身形容称帝。凤冠霞帔是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后来也指出嫁的礼服。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常常衣食连用来表示生活状况。草衣木食形容生活清苦。粗衣恶食形容生活节俭。丰衣足食说明生活富足。锦衣玉食形容生活优渥。 3. 成语与起居 巢居穴处,栖身于树上或岩洞里,指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况。瓮牖绳枢蓬门荜户说的是贫家的居住环境。牖是窗子,枢是门的转轴。用破瓮做窗,绳作门轴,可见是贫穷人家。蓬指蓬草,荜指荆竹或树枝,用草木编织门户,生活的清贫可见一斑。与之相对的是高堂华屋朱门绣户,是富贵人家的居所。望衡对宇,衡,用横木做门,引申为门;宇,屋檐下,引申为屋。形容住处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见。登堂入室体现了古代居所的格局。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模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中,“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曲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强调神似;(2)强调写意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3)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中国戏曲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使用。 3.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民族艺术和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图文) 第一集:中国剪纸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新兴的剪纸,首先是切合新时代人的心里与审美需要,投其所好,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 第二集:古画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艺术特点,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最终形成,其影响深远。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五代时期,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题材广泛,名家辈出,成就卓越,对后代影响至大。宋代承继前朝,全面发展了各画种,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元代绘画,直接师法唐五代,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初承元文人画的余波,并加以发挥,旋继南宋院画而兴起院体画,盛极一时。中晚期文人画又大兴。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使之又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颇大。入清以后,受董其昌画论的影响,画坛风气摹古大于创新,称为正统派。至中叶扬州八怪的出现,打破这种状态,成为各抒己见,打破常规,旗帜鲜明的艺术革新派。各类画科均在此阶段有所发展,同时,中西艺术也得到交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繁荣阶段。及至清末,海上画派及后来的岭南画派的兴起和出现,是传统的中国画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风貌。吴昌硕和后来齐白石的出现,使大写意出现了新局面。到近代,由于徐悲鸿,林凤眠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画家出现,进一步融合了中西艺术,使中国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数一帜的风格,并对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西方的绘画也从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姓名 一、成语的来源 1.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2.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自相矛盾 3.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卧薪尝胆 4.文人作品:乐不思蜀望梅止渴 5.外来文化:功德无量立地成佛 二、成语的结构 1、主谓关系。如: ①细水│长流②天花│乱坠③肝胆│相照④鼠目│寸光 2、动宾关系。如: ①饱经│风霜②痛改│前非③大显│身手④徒有│虚名 3、偏正关系。如: 一盘│散沙②不速之│客③娓娓│动听④楚楚│动人 4、补充关系。如: ①一败│涂地②危│在旦夕③逍遥│法外④牢│不可破三、成语的应用 (一)、注意成语的读音和写法 (二)、注意成语的意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偃旗息鼓 本义:放到旗帜,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引申义:事情中途停止。 灯红酒绿 本义: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引申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 (三)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的判断原则 1、成语的意思必须与语境想要表达的意思保持一致; 2、成语的感情色彩必须与语境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3、成语使用不能造成语法错误。 四、成语使用不当的常见情况 1、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文言性,如果不注意成语中关键语素的文言意思,不从整体上把握词义,按现代汉语的常见意思去套解,或不注意成语的出处、来源,往往会错误的理解词义。 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 ....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例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 ....的毛病。 例3、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例4、他一连几次都没考好,真是屡试不爽 ....啊。 例5、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 ....,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吗?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美术鉴赏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璀璨的中国古代工艺美 术》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严重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认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和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种主要的工艺品中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教学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确凿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出示部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图片、仿制品,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些工艺品属于哪些品类,哪些同学来进行分类?并导入本课。 二、新授 (一)首先丛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加以介绍,然后分别论述四个工艺美术的严重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在这里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对世界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扼要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提出问题。 1、丝绸有哪些分类? 2、谁来赏析一下《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这两幅丝绸艺术品。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概括总结,以着两幅丝绸作品为例,重点分析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三)青铜器这一节,引导同学们分析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严重青铜器艺术作品,让学生找出例外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四)陶瓷一节,介绍原始彩陶和宋元几朝代的瓷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和深远影响。同时感受到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五)玉器这一节,学生对这种艺术品类比较熟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 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玉器的丰盛文化内涵,并分析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这两件作品。 (六)小结:总结本课四个知识点。 三、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四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领会丝绸、陶瓷、青铜、玉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内容结构 本课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加以介绍,以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分别论述了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丝绸一节,在简要叙述了中国丝绸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别后,以唐代《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了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青铜器一节,通过对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艺术作品的分析,体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及不同的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以彩陶《人面鱼纹盆》、《漩涡纹尖底瓶》、《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玉器一节,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玉器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然后分析了

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的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种工艺美术?哪件作品?这件作品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试着说出作品的社会意义。 彩陶艺术 陶器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从器物装饰划分可以分为:素陶、印纹陶、彩陶和黑陶。 彩陶: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他是在打磨光滑的陶披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燃料进行描绘,经入窑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彩陶陶质细腻、表面有光泽,彩绘不会脱落。 彩陶的艺术特点: 彩陶作品欣赏: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瓷器之都” 年代瓷的种类器件举例时代特点 东汉青瓷、黑瓷莲花尊朴素、不加纹饰

成语 中华文化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识记:不断积累并梳理成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4、综合应用:梳理高考考过的重点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学法指导】 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 【学习课时】1—2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准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不当,则让人啼笑皆非。 当依依难舍的深情化为天长地久的思念,我只想刻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别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鸣惊人,渴望着像盖世无双的一代天骄那样,创建赫赫有名的丰功伟业,于是有恃无恐、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去做前程无量的美梦。当步步为营、志在必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久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妻良母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备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其乐无穷地奋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 有一篇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的家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一丘之貉就分道扬镳,骨肉分离,晚上才能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在家中一团和气。 但当我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双管齐下,把我揍得五体投地,而徐娘半老的妈妈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害得我只好节哀顺变 !!! 教师讲述:可见,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就请我们班的同学来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说课稿

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5课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穆棱市第一中学的教师王世奇,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东三省高中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5课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本节课的内容在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设置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研解决问题,逐步深入阐述主要工艺美术种类的成就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相联系感受其文化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丝绸、青铜器工艺品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4、教学难点: 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教法运用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学生参与度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学法指导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古代工艺美术作品,通过小组讨论,在体会感悟中赏析、品评作品,学生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中国正在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在进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古老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以新的姿态和形式走向世界。 一、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是悠久的,又是崭新的。传统中国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大国,古代中国不仅在国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且更是以一个强大的文明国家的面貌影响了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的政治文化版图。文化是立国之根,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不仅在于它在全球文化政治版图中要重新确立自己的独特个性并恢复自信,也不仅在于它将继续维系中华民族的内在统一,而且在于它在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中,以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所代表的国家软实力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大国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看是文化的崛起。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不仅应体现为经济上的强大,更应体现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在理念上的建构,中国应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理念和文明形式的创新者,它的国家理念和文明形式要为其他国家所尊崇。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到了近代,中国遭遇到数千年

未有之变局,彻底改写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心态。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文化模式,这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转型中面临的一个文化政治哲学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它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因为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21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 在世界“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否则中国文化会被西方思想淹没。这就是我们提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戏剧 303班裴若涵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如皮影,对联,剪纸,瓷器等。我现在要向大家介绍“戏剧”。 中国的戏剧有很大的民族特色,它历史悠久。妈妈说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有京剧,昆曲,越剧等等,都各有特色。戏曲特别是奶奶的最爱。奶奶最喜欢唱黄梅戏了,每次都会经常听到奶奶在家里哼几句。 我最喜欢的戏剧是京剧,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的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表演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京剧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的故事主要以历史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大多取自小说、传说。京戏脸谱则在京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脸谱是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艺术。全国各地有不少戏迷,他们都沉迷于那一个个喜闻乐见、动人心弦的故事。 我原来并不知道京剧是怎么回事,但现在我已经是京剧班的一员了,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还得从以前的一节音乐课说起,那次音乐课上老师说要选几个人星期二去开会,我和彭欣怡等人被选上,可这一去,我就走上了练京剧的道路。 开始的时候,每次练完京剧后,都累得腰酸背痛。而且在我练京剧的时候,别的同学在班上写作业,等练完了京剧,他们早都放学了。经常我作业来不及抄就要回家了,那时我觉得上了一条“贼船”!可妈妈说:“既然你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我只好继续练下去。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渐渐喜欢上京剧了。它使我动作协调,还有机会穿上戏参加演出呢!教京剧的姜老师说,我们要演《花木兰》、《对花》、《智取威虎山》等等,看来我们的“业务”还不少呢。 我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外国人也很喜欢,希望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让更多的外国朋友接受。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

浅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奈曼旗青兰 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我想问一下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有的人说是因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现在很多国外大使馆使节的孩子也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他是外国人。还有很多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孩子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他们是外国人。也有人说是因为说中国话,但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就像SHE在他们的歌中所唱的那样,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说中国话的都是中国人吗?这两个都不是中国人的标志。作为中国人真正的标志是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所讲“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老百姓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没有意识到的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比如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概率最高的名言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对我们为人处事,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提供了行事准则。再比如,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祭祖就是因为我们儒家文化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这些使得我们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不自觉的认同而产生的感觉: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

不是因为语言、不是因为地域,而是因为中国文化养了我们而产生的对国家的那份认同。因此,中国文化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到现在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将近4000年,在4千年的历史上我们国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遥遥领先。虽然现在美国是世界的一级,但是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只有几十年,最多上百年。那么,大家知道我们遥遥领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盛唐奇象:唐朝的时候长安的常住人口100多万,而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地中海沿岸叫威尼斯,它的常住人口不到3万。欧洲最繁华的地方3万人不到中国长安100多万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特别羡慕中国的长安,当时有20多万人居住在长安周边,不愿意回去。还有日本全方位的模仿中国,遣唐使20多次,有9次被大风刮没了,多大的风也吹不走日本学习中国的热情:医学、文字、建筑、绘画等整个日本的文化都是模仿中国来奠基的。英国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有一套书叫《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说17世纪以前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最顶级的发明中国占74%。因此说我们国家是遥遥领先的。而我们国家近代的落后只是从17世纪以后慢慢落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挨打到现在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把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放在三五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弹指一挥间。1978年邓小平复出以后我们国力马

一成语一故事,这些成语典故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而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成语典故,快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1.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空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

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样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样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透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必须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中华经典美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经典美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智慧的结晶,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更重要的是,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 一、指导思想 以“经典浸润人生”为办学特色,以“创建书香校园,奠定人生根基,发展艺术教育,打造品牌名校”为办学目标,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溢满书香的育人氛围,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和谐校园文化,形成“书香溢满校园,诗意伴随童年,艺术伴我成长,班级各有特色”的独特风景。 二、特色项目:经典浸润人生 三、创建目标 一是感受经典。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国经典文化中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通过声像书等丰富的手段向学生介绍,让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编一编,学一学,做一做,多视觉多角度地感受经典,丰富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是经典养正。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通过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熏陶,能够培养孩子建立正觉、正念,潜移默化地滋养道德心灵,能开启智慧,懂得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懂得爱国、爱家、爱长辈、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三是与经典同行,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学校

组织力量编写《拔山小学古诗文和道德经典读本》,按照时代的脉络,涵盖各个时期优秀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有《道德经》、《周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五经》、毛主席诗词等经典的内容,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进行不懈地坚持诵读,通过教师的指导教育,掀起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高潮,形成校园人人读经典、时时读经典的氛围。 四是以经典促品质。中国文化经典中最灿烂的光芒是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刻哲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不必苛求学生现在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在长期不断诵读、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从经典的德善美的信息中得到德性和智慧的滋养和启迪。读经典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使学生在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美好的品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实施途径 1、编写《拔山小学古诗文和道德经典读本》,作为学校经典诵读的课程。 为使读经典与学生的学习更好的相结合,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读本教材,有选择地把学生书本中的一些经典诗词文章录入读本中,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提出各个年级的选诵篇目,并按学段提出有层次的学习要求和德育目标,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诵读的兴趣和效率,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读经典之风。 2、构建感受经典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重在突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沐浴着经典文化的洗礼,因此在积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自远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Chinese nation is a big family which composed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55 minorities.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working,living and multiplying in the home land since the ancient times,and they contributed their intelligence to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o build an unified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Among all the nations,they built a closely connection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so that have already been developed a vast unified country. The long historic culture is a firm link to hold the national unity. 我们的先人历来把独立自主视为立国之本。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近代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但经过全民族的百年抗争,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Our ancestors always regard the independence as the foundation underlying all our efforts to build the country. 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human civilization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ever suspended in the thousands historic progress. 今天,我们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照搬别国的模式。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们采取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政策。中国人民珍惜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也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刘星竹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 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 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 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 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 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 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 化相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能够通过不同角度, 层次去发掘。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 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 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 值体系。 我们能够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 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 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形成了各种 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很多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