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习题

社会心理学习题

社会心理学习题
社会心理学习题

社会心理学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社会科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P=(P,E)。其中e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情景)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系那个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8、在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

9、在社会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8、对一些反对社会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引导)

19、社会心理学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骗痛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调查)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就是普通“聊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3、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及原有问题进行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6、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发方法叫(档案法)

27、关于档案法(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的说法不正确

28、(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9、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

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的问题)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2、观察学习所包括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斯曼)

34、关于社会交换论的此类说法(社会交换关系时建立在利益冲突的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是不正确的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系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斯曼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37、(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被那个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39、“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

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41、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热河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42、早在公元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44、我国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机制

45、关于再社会化的此类说法(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是正确的

46、(观念)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48、“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49、(国家意识阶段)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

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51、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

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

53、作为教师,既要有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做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一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

54、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角色间冲突)

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

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

58、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

59、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

63、(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自有关自己的信息

64、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65、(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所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景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67、(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68、(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

7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74、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75、在有限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7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

77、(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7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

79、加权平均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80、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

81、(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形象,即etiquette 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83、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待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84、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自我抬高)

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

86、(行为归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外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88、在行为的内因和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

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管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是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较准确)的预测

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点)

9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93、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

94、(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95、(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96、海德(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

97、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98、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99、根据凯利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就更可能作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100、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103、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警长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104、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105、(社会动机)是人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

10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向

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110、亲合起源于(依恋)

11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青学越强烈,亲合倾向(越高)

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113、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

114、亲合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级)层次

115、家长对热同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

116、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11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社会动机)118、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119、(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120、(挫折)既指阻碍个体大袋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121、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22、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

123、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124、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

125、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

126、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127、(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在即在才能、名誉、地位或鲸鱼等方米昂步入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128、(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129、(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130、(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映倾向

1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132、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133、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认知)

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

135、个体对情景中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认知功能)

13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深度)属性

137、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138、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140、重复与说服效果程(倒U型曲线)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转变的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型

14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43、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他人)

14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14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有无媒体的中介)

146、沟通时(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147、(认知)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

148、(集束式)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

1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目光)

1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个人)距离

151、(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152、除了目光接触外,(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153、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154、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姿势)

155、霍尔(E.T.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12英尺~~~25英尺)

156、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

157、(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

1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159、(系统性)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

160、(自我暴露程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161、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162、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163、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164、(认知需要)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

165、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爱情)

16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167、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16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强化原则)

169、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和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170、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于群体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171、美国学者舒茨认为(人急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景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172、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这说明舒茨提出的(支配需要的)重要性

173、舒茨的三位理论用于解释群体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17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舒茨提出来的)

175、(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176、(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177、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合作)

178、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竞争)

17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多伊奇)提出来的

180、(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81、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182、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183、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

184、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社会影响)

185、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

186、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3人~4人影响最大

187、从众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188、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没有确定性的关系)

189、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社会促进)

190、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191、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结伴效应)

192、优势反应强化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优势)反应易于表现。193、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作出的反应,称为(优势反应)

194、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模仿)

195、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被称为(先内后外律)

196、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暗示)

197、(人际距离)不是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98、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反暗示)

199、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社会感染)

200、(全面性)不是社会感染的特点

201、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震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这说明社会感染具有(爆发性)的特点

202、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的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利他式)的爱情

203、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这是一种(游戏式)的爱情204、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的夫妻属于(建设型)的夫妻类型

205、(学习)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

206、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

207、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208、(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09、在斯塔伯格(R.Stemberg,1988)的爱情三角中,一见钟情属于(浪漫爱)

210、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幼儿也有爱情体验)

211、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爱情)的特点

212、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就神经紧张。这是(占有式)的爱

213、处于(激情爱)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

214、(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他们是孕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

215、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心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21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217、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218、19世纪中叶到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美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219、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特里普利特、莫德)

2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他们是(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22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22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原则有(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对被试者提供的

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223、寡欲观察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参与观察是、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参与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224、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行,应该注意(穿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以适当方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和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等文件)

225、访谈提问中的技巧有(开始交谈时应有寒暄之词以调节情境氛围、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访谈时应与被访者保持交流,认真听,记,并适当给予被访者鼓励、但要避免诱导、对被访者应有耐心,如有遗漏,应请对方补充回答)

226、应对拒绝的技巧包括(应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搞清拒绝的原因)

227、问卷法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

228、问卷的构成成分包括(指导语、问题及其备选答案、人口学记录、结束语)

229、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230、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231、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联想、强化、模仿)

232、霍曼斯(1961)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这些命题包括有(成功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233、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米德)

234、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235、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236、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称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37、社会化得基本条件有(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38、社会化得载体包括(参照群体、学校、家庭、大众传播媒体)

239、道德社会化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

240、教师的角色属于(成就角色、规定性角色、表现型角色)

241、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242、角色扮演过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等要素

243、关于自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244、自我的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

245、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246、关于身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247、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248、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249、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获得的成功对个

体的意义)

250、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25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自己、群体、他人)的知觉

252、(行为原因、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253、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情绪、兴趣、动机、经验)等

254、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倒的信息其(引导、组合、解释)作用

255、图式的作用包括(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

256、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257、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熟悉、亲密)的人之间

258、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成员产生(偏见、歧视)

259、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260、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261、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

262、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263、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264、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质)等

26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具有(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266、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国务很久的事情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的原因

267、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268、亲合的作用包括(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避免窘境、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269、影响亲合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

270、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恐惧越强烈、约会增强亲合倾向、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和倾向)

271、关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个体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以往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

272、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27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要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274、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包括(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275、侵犯的构成包括(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因素

276、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强度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77、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罗伦茨)

278、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279、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280、嫉妒的情绪特点包括(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28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等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282、态度的特点包括(内在性、稳定性、对象性)

283、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社会评价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28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富裕价值来实现的、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285、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工具功能、自我防御功能、认知功能)

286、根据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包括(内化、服从、认同)等阶段。

287、传递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意图、威信、立场、吸引力)

28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289、态度转变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平衡理论、认知失调论、社会交换论)

290、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中(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291、关于认知失调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降低是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可以养活失调、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天都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文化价值冲突时认知失调的原因之一)

292、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新旧经验相悖、观念的矛盾)

293、沟通的结构包括(信息、反馈、通道)等因素

294、通过对“小道消息”的研究发现,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集束式、流言式;偶然式)等典型形式

295、正式沟通网络有(链式、轮式、全通道式、Y式)等形式

296、安往处流动方向,沟通可分为(平行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

297、身体语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姿势、装饰)

298、关于沟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人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背景是沟通发生的情境,他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以及真个沟通过程、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中,最重要的是语词)

299、人际关系的特点有(直接性、情感性、个体性)

300、一般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301、自我暴露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隐私方面、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情趣爱好方面)等原则

302、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遵循(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相互性原则、平等性原则)303、人的基本人际需要包括有(支配需要、包容需要)

30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指的是(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305、根据群体整合原则,在群体分解时,要经过(感情不和、失控、难于包容)等阶段30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最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特征的互补)

307、人际互动主要的形式有(合作、竞争)

308、合作的基本条件有(公式与规范、目标一致、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30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含义包括(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消极的否定性以来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310、从众的功能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311、从众行为的原因有(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312、从众大致分为(真从众、从众、反从众)等类型

3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群体成员一致性愈高,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314、社会促进的效应有(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315、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被评价的焦虑意识减弱、责任意识降低)

316、塔尔德的模仿率律包括(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317、模仿的意义主要包括(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模仿可以促进群体形成)

318、社会感染的特点包括(双向性、爆发性)

319、社会感染答题可分为(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等几类。

320、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发展大致划分为(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等阶段321、在斯坦伯格(R.Ste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包括(激情、承诺)因素

322、婚姻的动机有(经济、繁衍、爱情)

323、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包括(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夫妻的性差异、远离的“自我”)

324、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离婚的原因有(结婚年龄较低的夫妻容易离婚、短时相识就结婚的夫妻,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容易离异、对性生活不满意,容易离异、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

325、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行的功能和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326、家庭生命周期包括(形成、扩展、稳定、空巢)

327、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亲密、依恋、利他)

328、家庭结构的要素有(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

329、哈特菲尔德(E.Hatfield,1988)把爱情分为两种(伙伴爱、激情爱)

社会心理学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重点: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定义),它的研究围是什么? 2.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是怎样?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法有哪些?各有哪些优缺点?(P14)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会出现哪些偏向? 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有哪些? 形成历史 四种主要理论 了解: 近年来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1.如果你是一名后现代主义者,你认为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现代”特征的是() A.法论上的机械主义 B.研究手段上的实证主义 C.研究理念上的多元主义 D.研究取向上的个人主义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法》中,将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A.“社会哲学”阶段 B.“经院哲学”阶段 C.“社会经验论”阶段 D.“社会分析论”阶段 E.“社会认知论”阶段 3.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其思想直接来源于()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C.美国的工业心理学 D.美国的认知心理学 E.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4.以下对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基本思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反对机械主义和实证主义 B.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 C.蔑视低级心理学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学的研究 D.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兽论 E.主建立统一规、具有普适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 5.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大体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社会心理学的母体―-西欧思辨哲学当中,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归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则先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中有所反映。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P86-87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P90-91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从古代——19世纪上半叶。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1908年,英国的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罗斯,写 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民族文化,即语言、神话等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塔尔德和黎朋:暗示和模仿的理论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人有12种本能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现在。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有三种研究角度: A、实验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奥尔波特,1924年,《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 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B、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 C、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90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8年,英国的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罗斯,写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P90-91 社会心理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P91 1924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确立。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P100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P101 社会认知的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4)人际距离 8、什么是自我知觉?P102 自我知觉即认识自己,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9、什么是社会印象?它有哪些特点?P105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2018年4月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一试题和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心理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6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社会行为的主体是 A.人 B.社会 C.行动 D.物质 2.《被奴役的儿童》使用的方法是 A.生活史分析 B.文献法 C.跨文化研究法 D.观察法 3.同辈群体又称 A.同龄群体 B.大众群体 C.学校群体 D.邻里群体 4.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 A.政治社会化 B.经济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5.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始于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指的是认 知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自我控制性 D.完形性 7.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这个现象是 A.假定作用 B.类化原则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8.总加量表法的发明人是 A.古德 B.李克特 C.苏西 D.塔南 9.规模小且互动性强的群体是 A.次属群体 B.首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比较的学者是 A.米德 B.库利 C.戈夫曼 D.班杜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其中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 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绪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 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研究者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和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奥尔波特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 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绪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研究者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和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 1,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3,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 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 6,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 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在交往时,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 8,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 9,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10,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1,归因: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12,侵犯行为: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利他行为: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 14,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社会促进: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 16,相似性: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 17,补偿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 18,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 二,简答题5分*6个=30分 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 SSP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代表会人物纽夸姆,墨菲。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有社会生活目标,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 倾向 3)社会交换:霍班斯,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 PSP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行为:勒温B=F(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 3)社会影响: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 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4)人际互动: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 CCSP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 2)性别角色差异

电大社会心理学试题(三次形考作业)

1 “9·11”事件后,美国人面临着进一步恐怖威胁时,由来已久的种族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和。是因为(D.共同外部威胁)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 2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D.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3 “望梅止渴”的成语说的是一种( A.直接暗示)。 4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 C.内化)阶段。 5 ( A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6 ( B.调查法)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7 ( B.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8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9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10 ( B.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1 ( B.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12 ( C.公平理论)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13 ( C.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14 ( D.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15 ( D.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确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其产生条件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16 (A.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达到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其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 17 (A.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8 (A.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9 (B.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0 (B.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1 (B.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2 (B.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习题整理多选答案

社会心理学多选题答案(整理) 1、()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A. 罗斯 B. 麦独孤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有()。 A.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B.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可分为哪些层面()。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可分为哪些层面()。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5、()倾向于认为,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康德 D.卢梭 6、()倾向于认为,人性由生物或本能决定。 A.亚里士多德 B.马基雅维里 C.霍布斯 7、经验描述阶段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C.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D.英国的本能心理学E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8、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 A. 拉扎鲁斯 B.谢夫勒 C.冯特 9、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 A. 塔尔德 B.迪尔凯姆 C.列朋 10、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是()。 A. 潜意识 B.性本能 C.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11、最早关于他人存在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是由()做的。 A.特里普力特 B.莫德 12、系统论中的许多原则如()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采用。 A.动态原则 B.整体原则 C.有序原则 D.反馈原则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主要原则包括()。 A道德可接受性.B被试者同意.C.保护被试者D.退出研究的自由 E被试者资料保密F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以外的其他关系 14、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 A.价值中立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伦理原则 1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观察法包括()。 A自然观察.B.参与观察 1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调查法包括()。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 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31、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和指数分析。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题库-社会心理学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知识竞赛 题库二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 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B .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 .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 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一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 .身心状态 C .努力程 度 D .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 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5.下 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 。 A .自我知觉理论 B .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

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 .客我C.镜我D .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A.不变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题库

社会心理学题库

————————————————————————————————作者:————————————————————————————————日期:

单项选择题(50分) 第1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任务难度B.努力C.机遇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2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 )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伍德B.希金斯C.费斯汀格D.罗森塔尔 本题得分:0 第3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任务难度B.努力C.机遇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4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不包括()。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A A.个体的内部标准B.个体所处的场合C.个体的交往对象D.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 本题得分:0 第5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双向性 B.整体性 C.易出偏差性 D.选择性 本题得分:0 第6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三度归因理论是由( ) 提出来的。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库利 B.凯利 C.维纳 D.海德

本题得分:0 第7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向别人打听某人怎样时,常会听到“这人不错”、“挺好的”之类的话,其实也许他脑海中正浮现出此人的负面信息,恨得咬牙切齿,这属于()。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晕轮效应B.宽大效应C.刻版印象D.首因效应 本题得分:0 第8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 本题得分:0 第9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根据维纳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D A.任务难度B.努力C.运气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10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会影响社会认知。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A A.情感状态B.经验C.需要D.价值观念 本题得分:0 多项选择题(50分) 第11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印象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有()。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C,D,E A.开放效应 B.近因效应C.宽大效应D.晕轮效应E.首因效应 本题得分:0 第12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C,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