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论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论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论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论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摘要

主要涉及利己主义的合理性探讨,为什么会存在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否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合理利己主义的合理性以及其本质,利己主义在从前的地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文章最后驳斥利己主义的合理性即针对利己主义的生物学理论进行拆解。

关键词:合理性;诘难;生物性;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

论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一、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一)利己主义

1、利己主义,简单来说就是指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

想。利己主义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从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2、利己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国从先秦开始便有杨朱“拔一毛而利

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想的典型。从实际事例上来解释,近年来很多实例中,都能对个人主义做出解释。例如在南京彭宇案中,作为当事人的老人从绝对保护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影响及他人利益的角度做出了诬告救人青年彭宇的选择,就是利己主义的表现,它也是近几年很多道德缺失时间的解释和诱因。但我们也不能就此论定利己主义是百害而无一益,其实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公开形式的个人主义,它曾经被资产阶级作为反对封建道德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思想武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起过积极的作用。

(二)利己主义的产生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换言之,利己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淘

汰,反而在当下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利己主义也必有其合理之处,从弗洛伊德的普遍心理学上来看,人生有私欲,只是在成长和日后的发展中,不同程度的受到放大或抑制,放大过度便是极端利己主义,适度抑制则可使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有所顾忌,加之社会理念和道德要求,从而产生利他主义思想。所以,毋庸置疑,每个人你的心里都有利己主义思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消灭利己主义思想同要求人们每餐食素一样,都是不切实

际的思想主张。

(三)合理利己主义

1、合理利己主义是一种从个人利益出发,企图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

起来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伦理学说。产生于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

命时期,主要代表是法国的C.A.爱尔维修和德国的L.费尔巴哈。合理利

己主义从抽象人性论出发,认为趋乐避苦、自爱自保是人的本性,

利己心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人在自己的行为中,能够

遵循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因此,不能放弃利己主义,而是要使人们

“合理地”理解自己的利益。合理利己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与公共

利益对立起来,认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就包含着社会的利益和他

人的利益,而任何为他人利益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从利己出发的。

人们只要按照这种“合理”理解的自己利益去组织社会,个人利益

就可以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调起来。按照合理利己主义的观点,现实

生活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协调,是不良的封建制度造成的,新

的资本主义制度将使两者统一起来,人人可以合乎道德地追求个人

利益。

2、换一种说法来讲,合理利己主义是利己主义的一个发展和延伸。十九世

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拥护者将利己主义合理化,企图利用这个理

论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进行辩护。由于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所

产生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整个欧洲的思想冲击,从而进一步演变成为私欲

膨胀,合理利己主义之所以不但没有遭到人们的驳斥,反而受到了极大

的推崇和肯定,成为了殖民者侵略行径的理论基础。所以,合理利己主

义归根结底是对剥削关系的一种美化,是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

度服务的。

二、利己主义的诘难

(一)利己主义发展的道德困境

1、随着时代的发展,利己主义已经不能被日益文明的社会环境所接纳,殖

民时期的利己主义的合理性也被越来越多敏锐的专家学者批判、诘责。

康德道德哲学所崇尚和追求的人生价值准则,就是人互为目的性和互为

工具性,而不是功利主义的只视自己为目的,视他人为工具。在这方面,康德本人是自己人生准则的忠实执行者。他的仆人郎贝常因醉酒而误事,但康德对他总是宽大为怀。他始终不忘把仆人当作一个有人格的人来对

待。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对人来说是一道命令,执行这道命令就是人

的义务。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不但看其是否合乎法则的

条文,而且还需要看其是否含有法则精神,既要合于义务,又要发于义

务。当利己主义与道德挂钩,人们便摒弃利己主义,开始树立以利他主

义与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榜样体系,母亲们开始以舍己为人的英雄作为教

育孩子的模板,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2、面对道德上的拷问,利己主义的根基开始动摇,由一个合理的,正面的

理论变成了狭隘自私的代名词。很多时候,有个人的道德品质高尚与否

与他是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完全等同,也就是说,利他程度越高,道德

就越高尚,利己主义的存在与社会的道德要求成为了相对的存在。(二)利己主义面对的理论危机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从自然选择理论出发,论证了生物的利

己本性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生物唯有利己,才能通过自

然选择而生存;若不利己,必然被自然淘汰而灭绝。达尔文认为,利他

行为,除了源于同情心、爱、报恩心之外,还可能缘于个人对功利的考

虑:一方面是他人报答之功利;一方面是社会赏誉之功利。这样,达尔

文就证明了,引发无私利他行为的社会本能,归根结底是以利己为原因、根据和原动力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亲缘选择理论共

同证明了,合理利己主义不仅是人类社会,而且是整个生物界普遍的生

存策略。然而,在《互助论》一书中,彼得· 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

特金(俄语:ПётрАлексеевичКропоткин,

1842年12月9日-1921年2月8日)提出了与达尔文相反的论点,

认为互助才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进化的真正因素。他说:“虽然

在各种动物之间进行着极多的斗争和残杀,但在同种的,或至少是在同

一个群的动物之间,也同时存在着同样多的互相维护、互相帮助和互相

防御。合群如同互争一样,也是一项自然法则。……作为进化的一个因

素来说,它也许更加重要得多,因为它促进了这些保证了种的维持和进

一步发达以及用最少的精力来保证个体的生活的最大幸福和享受的习惯

和特性的发展。”以此观之,人类社会生活中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关系,

也大抵如此。

(三)利己主义的局限性

利己主义的主张在理论和原则上或许不错。但我们知道,理论上的抽象

和表述尽可以是完美无缺的,但这并不等于这种理论在实践中就一定可

行。可见,只有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存在根本冲突,两者可以兼顾

的情况下,利己主义所推崇的以利他手段实现利己目的的主张,才有实

现的可能。合理利己主义在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一致,因而只要

是有理性的人都会采取利他手段以实现利己目的的情况下,几乎是没有

意义的废话;而在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存在矛盾和冲突,人们真

正需要行为指导的时候却无能为力、首鼠两端——或者左右为难,放弃

行动的选择,或者囿于自身利己主义的前提,在事实上滑向极端利己主

义,这不能不说是利己主义的致命缺陷。

参考文献

[1] 张俊芳.康德道德哲学的人生价值观[M].

[2][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

[3][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北京:四川人民出版社

[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姓名:邓威 班级:测控五班 学号:2011079120009 摘要: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特别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因此而产生。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那时起,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将其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不断探索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新的建设道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主义特色的发展道路。 今天的世界与15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中国与50多年前、20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要敢于直面时代新问题,并在解答和应对新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契机和基点。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内在作用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

【高考满分作文】2019天津卷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2019天津卷高考满分作文 1. 2019年天津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简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形式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列举了三个人的三句话,要求写读后的思考和感悟。在审题上不设置障碍,注重对学生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的考察,用意在为国家选拔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有志青年,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 第一句选取的是作为革命家的方志敏坚信中国有光明的前途的话。学生学过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两者一结合,可以读出方志敏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第二句子选取的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直接点出“爱国”二字。 第三句选取的是科学家黄大年的入党申请,表达了希望把自己这朵小浪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热望。正因为有这份爱国情,才有他归国后的努力拼搏,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综合三则材料,关键词是“爱国”,写作方向应该是:在新时代,我们如何把“小我”融入“大我”。 领袖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师生的一段话对我们写好这次作文有重要意义。 领袖对大家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当年开办南开大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我们现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我们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我们虽然是学生,但我们应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有了大格局,还要找到小的切口。 可从四个维度思考。 时代维度——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有了哪些新的内涵? 文化维度——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个“大”就是勇担道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个人维度——我们是随波逐流的一代,还是有着坚定信仰的一代?有人说我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怎么看?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反驳“资本主义化中国难逃经济危机论”

反驳“资本主义中国难逃经济危机论” 摘要:直到今天我们回头看来,西方资本家一直鼓吹的“市场自由化理论”,原来是禁不起历史的检验的,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美国股市首次因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而出现大跌;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受次贷危机影响倒闭……. 但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为什么也被无情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中呢?一些失意的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原因在于在此次危急中社会主义国家并未摆脱“经济危机的魔爪”,另一些开始抛出他们预谋已久的“资本主义中国化”“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等谬论,妄图混淆视听转移公众目光,甚至以此为逼迫人名币升值做理论依据。 关键字:资本主义中国化难逃经济危机反驳

正文:直到今天我们回头看来,西方资本家一直鼓吹的“市场自由化理论”,原来是禁不起历史的检验的,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美国股市首次因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而出现大跌;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受次贷危机影响倒闭。这仅仅是开始,接着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资金——次贷危机波及其他西方市场;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到今年止世界经济才有所复苏。但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为什么也被无情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中呢?一些失意的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原因在于在此次危急中社会主义国家并未摆脱“经济危机的魔爪”,另一些开始抛出他们预谋已久的“资本主义中国化”“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等谬论,妄图混淆视听转移公众目光,甚至以此为逼迫人名币升值做理论依据。 要知道为什么经济危机会波及我国,中国先哲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以我们首先要探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其循环过程可以概括如下: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 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这就是说,社会的理性化体现在新的社会结构的两大系统即经济和行政中。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企业的营运,突出地体现了以理性为根本,这就是经济的合理性。资本主义企业是一种合理的组织。其特点表现为:经营活动与家庭相分离;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精于计算;形式上有效安排自由劳动力;技术上利用科学知识,这些都离不开理性的作用,都是理性化的表现。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现代国家既相分离,在职能上又相互补充。国家的组织核心是合理的国家机关,其特征在于:依据一种集中的和稳定的税赋体系;控制一种集中领导的军事权力;垄断立法和法律权力;通过一种专职官员的形式组织行政管理。在国家机器的构成部分中,官僚体制最集中地表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行政理性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官僚统治完全依照纯粹形式的法律制度而运行。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把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现代国家机制被限定为合理的管理行动。 在韦伯那里,所谓文化的理性化,是指世界的祛魅,也即是宗教世界观图景的消除和世俗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现代西方文化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西方出现的现代科学技术、自主的艺术以及以规范和普适性原则为核心的伦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客观化方法、数学的理论形态以及面对自然时的工具立场和经验方法等。韦伯认为,经验的科学技术知识使世界彻底祛魅。驱除巫魅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自主的艺术也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从传统的伦理和宗教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承担宗教、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演变成为表达个人主观性的文化形式。西欧音乐中的调式体系、乐队建制和绘画中应用透视的技法等的创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周建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 生了一些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 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 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 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 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 七次经济危机。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 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 才发生。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 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以美国为例,战前的 .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 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利(1)

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 谢谢主席,开宗明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活得精致,懂得利己。 精致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独特精神追求,智商高而理性的一群人。其重点在于追求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新华字典释义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梁启超《新民说》第二节:“此虽利己主义之鄙言,而实鞭策人自治自助之警句也。”其重点在于追求个人发展。 而个人发展需要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认同。因此,能否帮助大学生获得个人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成为我们今天评判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否有利于其个人发展的标准。下面,我方将从两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自己明确的精神目标,更易获得各人价值认同感。 据调查报告研究显示,只有约0.9%的大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77%大学生甚至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较于当今大学生普遍的迷茫现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标与达到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他们为了争取个人权利,在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从小便武装自己,学习技能,不断升级,让自己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比如股神巴菲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民国时期经济大亨卢作孚,都是这这样富有行动力的典范。 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是行动上的巨人,更是当今社会的适应者,当前中国处于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包括金融、咨询、律所等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市场,而这些市场对高级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就与制造业有了根本差异。在高度资本化、市场化的世界里,生存的原则便是优胜劣汰,如果说竞争是当今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是竞争制度最好的适应者,他们在规则之下最大化的争取自己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利己的同时能够兼顾他人,让利他成为利己的手段,得到社会认同感。马克思理论指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精致不仅仅体现手段上,更精致在其目的上。 倘若唯利是图贪图蝇头小利甚至损人利己,手段伪装的再怎么天衣无缝,说到底也仅仅是一个粗糙的自私者罢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热爱分享,喜欢帮助他人,因为他们能看到更远的将来,看到一些利他行为对自己带来长远的利益与长久的发展,看而不仅仅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这样难道不是更利于个人发展吗?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尽力追求着一个好的声誉,让他们能活得更好,而副作用是让别人也活得更好。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抱社会,在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利人利己,不仅仅可以得到社会认同感,还是个人价值认同实现的一方良药。 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其说是一种个人选择,倒不如说是时代的要求更恰如其分。。既然一昧利己会招致他人的不齿,阻碍我们获得社会认可,那我们便将利他成为利己的前提,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唯有拥抱时代,才能让精致的利己主义成为我们个人发展的永动机。 因此我方认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让我们更好适应社会,树立目标,不懈行动,且并不会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远远不是缺乏道德底线的自私自利者。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他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 (1)黑格尔 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 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费尔巴哈曾经用朴素的实践观点批判过唯心主义,曾经把生活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尺度。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上提出问题,而不知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有时,费尔巴哈也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物质活动,不过他所说的这种物质活动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及经商牟利等庸俗的活动,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因此,费尔巴哈极力贬低实践活动的地位,抬高理论活动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才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小商人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去加以理解和确定。”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正因为费尔巴哈鄙视实践,所以,马克思说: “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费尔巴哈不能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也存在着错误的看法。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不能在思想领域内而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予以解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就是说,人们应当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自己认识的正确性,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能否反映现实,就如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是繁琐而无意义的。可见,《提纲》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对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是怎样论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私人占有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个别企业的高度组织性、计划性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控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的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生产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已生产过剩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最早两次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分别是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人员失业。1847年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与1825年的情况一样,也是大量产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这样可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中,社会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的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地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越高,不断发展的社

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一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WORD格式整理版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五至二○一六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暨巧莹 学生学号:20141602310007 所在学院: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任课教师:丛德生 完成日期:2015 年 11 月 21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在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快节奏、新问题、新状况的不断涌现,常常使大学生在思想觉悟和认识上感到迷茫、无力。因此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当今社会同肩并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对思想教育工作最有利的基础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的必要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所决定,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批判错误思潮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作者:钱理群 大学教育与就业 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先说第一条。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

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这就非常可怕。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我1956年中学毕业考大学,当年大学招生人数比中学毕业人数要多,我们那一代人不存在应试问题。再早几年,我想蔡恒平他们那个时候,可能也不存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你们恰好碰到了,两个东西都给你们遇上了,这是这一代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就业问题给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正是这一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2]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关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精神之于物质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卫衣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核心部分,是同旧哲学从根本上忽视人和人的实践有着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功用,并贯彻始终。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个过程性的范畴,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的局限性。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的全部真理观都是建基于实践的大厦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一点便不能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并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通过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的严重性; 4、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会从根本上分析问题所在。 二、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征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教学构思 第六单元主要介绍《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本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对策之一和影响结果。该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 课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从而推导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由其“失败”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两课紧密结合。 四、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法:1929年的冬天,在美国,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屋外,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她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而且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的场景。同学们根据这个故事并结合我展示的两张图片(图片:1929年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以及图片等待领取救济食品的人群),思考一下,当时的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B、【讲授新课】: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虚假“繁荣”的幻灭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呢?爆发危机前的美国到底怎样呢? (1)危机前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持续繁荣(P98) 师:那么,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师:20年代美国经济虽出现繁荣景象,但经济繁荣的背后又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 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 641万股的最高纪录收盘。从美国纽约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先生前不久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此语一经微博转发便立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为何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使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在培养大学生时避免功利主义成为其指挥棒?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碰到的问题。早在上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就受到过此种挑战。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在“大萧条”危机的挑战下,生存成了美国大学教育的头等理念。美国大学教育开始走向功利化和世俗化。哈钦斯在1929年入住美国芝加哥大学时就毫不留情地批判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歧途,各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理念充斥其间,学校学科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学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几乎就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了。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首先,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最热的就是最好的。从九十年代的法学学科到今天的经济学科,仿佛市场最缺乏的人才就是大学最应该培养的。这就像是一个陷入沙漠深处的旅人,眼睛看见哪里仿佛有绿洲就认定哪里一定有水,但在很多情况下他所看见的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长此以往,在这种误区中越陷越深,最后渴死的一定是凭借感觉寻找绿洲的“旅人”。 其次,当今的高校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培养大学中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直接推手。在当今大学的校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组织——团委。它直接控制着学校中各种社团的活动,名义上的指导实际上是控制。正像中国人民大学陈伟副教授前不久在博客中所写的那篇文章一样 (https://www.doczj.com/doc/e52220802.html,/s/blog_4acafcd70100tsv1.html)“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在丧失自己应有的话语权的前提下,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在这个社团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了这种一席之地他们甚至将社会中的勾心斗角等等算计之策引入其中,这可谓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佳锻炼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中公共话语领域的消亡从根本上抹杀了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在当下的大学中,学校对学生话语的控制不可谓不严厉,小到学校管理的漏洞大到国计民生,学生的公共话语成了学校的重点关注对象。回想上世纪初叶和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公共话语权,因而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与公众相关的话题,同个人相比,公共议题似乎更值得他们去探讨。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语词,人生在世免不了要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终生,但如何做一个精致的公民而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确实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公民除了需要利己以外还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内去适当地探讨公众话题,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公共话语逐渐消失的时代,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大学生将目光从公共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