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附件: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 )(必修3学分)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运用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反思当前中学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制与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当代中学教学范式的构建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提高教育硕士对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视野和理论水平上审视当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主要的课程论、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编制与分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现代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策三.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贺湘善等. 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 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施良方. 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新思考化学课程网

15.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Chemical Instruction Design and Cases

Analysis )(必修3学分)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题研究、案例讨论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身对当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

系列重要而现实的问题(例如,基于探究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等)进行参与式学习,真正形成和建立现代、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方法,提高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能力。

主要参考书目:

1. 王磊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磊胡久华主编,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磊刘克文等主编,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磊等翻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于项目的策略和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吴俊明、徐承波.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各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育的期刊

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化学学习的理论与方法(The Study on Learning Chemistry)(必修2学分)

本课设有科学学习理论简介、化学学习动机研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机制和有效策略、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迁移与化学问题解决、化学探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等专题内容,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与化学学习的实际密切结合,并针对化学学习的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专门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王磊等.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D.P.奥苏贝尔著.佘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The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of Chemical Education)(必修2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意义,掌握教育测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测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解释;了解中学化学习题及考试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趋

势;了解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趋势与进展。培养学生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的初步能力。本课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是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二是如何利用教育统计软件处理化学教学研究的数据资料;第三是中学化学试题与考试的编制及结果分析;第四是化学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简介。

主要参考书目:

1.周谦主编,教育评价与统计,科学出版社,1997

2.刘知新主编,王建成著,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周青主编,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6

5.李文玲,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SPSS实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Modern Chemistry and Basic Chemical Education)(选修3学分)

本课程以专题构架,主要包括: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现代化学的视野对中学化学核心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肖超渤、胡运华.,高分子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戴数桂主编.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叶大均.能源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日本高分子学会高分子实验学编委会主编.李福绵译,功能高分子,科学出版社,1983

王明星.大气化学,气象出版社,1999

王连生.环境化学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王荣国等主编.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化学教育研究设计与方法( Methods and Design of Research on

Chemical Education)(2学分)

本门课主要包括,查阅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研究的文献,了解化学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类型,学习不同类型化学教育研究的范式和案例,掌握调查、访谈、实验、数据分析、模型建构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国内主要大学的化学课程教学论专业学位论文

台湾科学教育研究学刊

化学教育杂志

国外科学教育杂志

化学史(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选修1学分)

该课程是一门主要介绍化学事实、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以及化学基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介绍和分析化学科学的萌芽、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和现代化学的发展三个阶段中化学科学的重大发现和主要代表人物,使学生了解这些重大发现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掌握化学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理解和尊崇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以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对化学科学的本质性认识。

主要参考书目:

1.张家治,化学史教程,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何法信,化学史纲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3.周嘉华,世界化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4.山冈望(日),化学史传,商务印书馆,199

5.

5.郭保章等,中国化学教育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6.张文朴,从金丹术到工业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仪器分析法是测定物质化学组成、状态、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物理、化学等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物理学、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分析仪器的发展,从而分析化学已经由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向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过渡,随着新材料、新器件、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图象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等各方面的成果逐渐融入仪器分析方法,使分析化学技术获取物质定性、定量、形态、形貌、结构、微区等各方面信息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仪器分析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许多相关学科中,因此《仪器分析》已被列为化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一些非化学专业也逐渐将仪器分析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仪器分析是一门实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严格的实验相关知识与实验技能训练,仪器分析实验作为仪器分析课程的实践教育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化学类本科专业重要的一门核心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开设《仪器分析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各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该方法的技术特点及操作要领。学会一些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运用仪器对实际物质进行分析分离的基本思路。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发展理论。仪器分析实验中一些大型仪器的操作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信息量大、技术要求高,还需要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细致的分析与图谱解析来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本门实验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如何使用分析仪器正确地获取精密实验数据,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得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掌握所用仪器的结构和各主要部件的基本功能,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实验技术、方法,增强学生独立操作该类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仪器分析实验》大纲是依据朱明华二十一世纪教材《仪器分析》的理论内容进行配套编排的。质谱、核磁等仪器分析技术留待其它课程讨论;本大纲注重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光谱分析:包括红外、荧光、紫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等。 电分析:包括电位法、库仑法、伏安法等。 分离分析:包括气相色谱法等。 (四)教学时数:

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化学及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教育法规及化学发展史,了解化学及教育理论前沿、最新发展动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中等学校及化工、材料、制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1、既能胜任中等学校从事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又能胜任到化工、材料等企业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 2、掌握数学、物理学、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外语,掌握网络基本知识,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和信息处理。 5、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6、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撰写论文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团结互助、乐于奉献和遵纪守法;具有较厚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健全的心智和现代化、国际化视野;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化学 五.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课程。

化学专业选修课程

化学专业选修课程 教学大纲 教务处 化学学院 (2016)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1) 《走进化学世界》课程教学大纲 (1) 《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4) 《配位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7) 《化学文献与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13) 《化工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8)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2)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8) 《化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35)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41) 第二部分教师教育方向选修课程 (45)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45) 《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52) 《化学与能源》课程教学大纲 (56)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62) 《日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68) 《现代化学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75)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80)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90)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93)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95) 第三部分学科拓展方向选修课程 (100)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00) 《无机化学选论》课程教学大纲 (105) 《有机化学选论》课程教学大纲 (110)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115) 《分析化学选论》课程教学大纲 (125)

《物理化学选论》课程教学大纲 (131) 《统计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36) 《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140) 《晶体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46)

第一部分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走进化学世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701104 英文名称: Into the Chemical World 一、基本信息 1.学分与学时 学分:1,学时:16 2.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新生研讨课) 3.适应专业 化学专业 4.课程目的 (1)引导新生认识和熟悉大学环境与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知晓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开设意义,增进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 (2)使新生学会时间管理和应对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学会做笔记、查阅资料和参加考试;学会参与集体活动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学科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5.建议先修课程 无。 6.教学方法与手段 (1)主要专题教学与专题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专题实践主要以参观实验实训教学场所、名师专题辅导、师生专题讨论以及学生专题汇报、专项比武等方式进行。 7.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50%,形式:课堂讨论、汇报等。 (2)结课考试成绩占50%,形式:结课论文、汇报展示等。 8.课外自学要求 认真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按时完成作业;要多多师生沟通交流,多深入实际,提高认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9.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近代化学导论(上、下册)》.申泮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目: (1)《化学与社会发展》.张胜义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12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介绍(新)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公共选修课课程介绍 1、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32学时/2.0学分) 开课单位:汽车工程系 开课对象: 08、09级本科、10级本专科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世界汽车发展史、中国汽车发展史、汽车的总体结构、发动机结构、汽车性能、汽车新技术概况、汽车的选购,汽车驾驶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简介:余晨光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参与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武汉市《WG6120H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制》及其他横向科研课题。 2、化学.人类.社会(32学时/2.0学分) 开课单位: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开课对象:08、09级本科、10级本专科 课程简介: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学科。它所涉及的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以至于在人类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无处不在。 教师简介:魏登贵武汉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化学实验中心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生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讲授6门化学类课程。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3、现代环境意识(32学时/2.0学分) 开课单位: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开课对象:08、09、10级本科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介绍环境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的事项和原则,探讨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引起的环境各个要素的变化,阐述了人口、能源、资源、城市和人类工程建设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师简介:李德忠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湖北省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会员,先后十五次获得湖北省及华科大的各类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学研究成果奖。主编高校教材二本,主审高校教材三本,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三十六篇。

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附件: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 )(必修3学分)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运用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反思当前中学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制与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当代中学教学范式的构建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提高教育硕士对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视野和理论水平上审视当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主要的课程论、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编制与分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现代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策三.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贺湘善等. 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 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施良方. 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新思考化学课程网 15.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Chemical Instruction Design and Cases Analysis )(必修3学分)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题研究、案例讨论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身对当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

必修化学模块功能定位和内容标准解读.

必修化学模块功能定位和内容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王磊*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模块,依据学习时序分成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总计4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各为2学分。在本专题中将与大家一起研讨以下一些核心问题:必修模块的设课目的和功能定位,化学1与化学2模块的关系,必修模块中课程内容一级主题是如何确立的,各类内容要素是如何选择的,必修模块的教学原则和评价策略等。 1.如何认识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功能定位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在高二年级开设一年,每周约5—6课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从1952年开始,化学课程在高中各年级均开设。1983年针对二、三年制高中和重点高中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不同层次。1986年按照基本要求对高中化学课程作了调整。1990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开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每周3学时);选修课供理科学生选修(每周3—5学时)。1996年编定了与义务教育大纲相衔接的供试验用的高中化学课程,高一年级开设必修课(化学I,每周2学时);在高二年级同时开设必修(化学I,每周2学时)和“必修+选修”(化学II,每周3.5学时),分别供文科和理科学生选择;高三年级开设限制选修课(化学II,每周3学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中课程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目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将“构建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新高中化学课程在结构设计上需要着重构建旨在培养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和未来化学专业人才的课程。高中化学的课程模块应该如何设置呢?有无必要设置供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必修模块?多少学分比较合适?必修模块所体现的基础性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和选修模块的基础性有何关系? 活动卡1.1: 有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来说,学完初中化学就可以满足必需的化学素养了,所以高中阶段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不再学习化学了。另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选修课程模块的学习搭建一个共同基础平台,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和功能不应该再作为重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只要学完必修课程模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从选修课程中选择至少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王磊: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化学师范级课程简介

化学师范级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教育学 学分数: 3 总学时数:48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支撑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士学位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的规律、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理论、新课程改革、教学本质、规律、原则、方法、施教过程、评价;德育论:规律、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等,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全面理解教育方针,培养对教育事业的感情,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具备初步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材:丁锦宏主编,《教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前修课程:心理学 后续课程:学科教学法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心理学 学分数: 3 总学时数:48 课程内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它是所有心理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概括了心理学领域的所有成果,并为各心理学分支起指导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心理的实质,认知过程(包括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等。 教材:郭黎岩主编,《普通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前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 后续课程:普通教育学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学分数: 3 总学时数:48 课程内容:本门课程主要分两大部分内容:教育技术理论部分和教育技术实践操作部分。教育技术理论部分包括教育技术概述、教学设计与评价、视听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教育技术实践操作部分包括网络资源收集与整理、多媒体素材的采集、PPT课件制作、图片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本门课程中的知识模块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术支撑(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规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 教材:自编讲义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普通话口语训练 学分数: 1 总学时数:24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是一门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关系 一、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在新课标中的目标定位 1、必修模块在新课标中的目标定位 必修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民科学基本素养;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态度,加深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的相互关系,提升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选修模块课程提供基础,承担着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因而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选修模块在新课标中的目标定位 选修课程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 《化学与生活》: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使学生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冯家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物质结构与性质》: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使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有机化学基础》:通过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使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3、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联系 必修模块普及公民素养,意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选修模块通过更深层次的揭开化学学科的奥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在高中教学中的功能作用

化学专业选修课程

化学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课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我们 需要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我认为 化学专业学生应该选修的课程。 1. 无机化学选修课程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掌握了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和实验技术,对于我们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选修无机化学 课程可以加深我们对元素周期表、离子反应和配位化学等概念的理解,同时学习无机合成和分析技术也将为今后的科研和实验工作提供必要 的技能。 2. 有机化学选修课程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选修有机化学课程,我们将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规则、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等内容,这对于我们理解有机化学的本质 和其在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分析化学选修课程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基础分支,它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以及检测和分析的方法。选修分析化学课程,我们将学习不同的分析 方法和仪器的原理与应用,提高我们在实验实施、数据处理和结果分

析方面的能力。此外,学习分析化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实验室中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4. 物理化学选修课程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选修物理化学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热力学、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等概念,并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这对于我们从事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5. 生物化学选修课程 生物化学是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它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选修生物化学课程可以拓宽我们对生命科学的了解,并为今后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和开发生物技术提供必要的基础。 总之,化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选修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我们可以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提高实验和研究技能,并为今后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鼓励化学专业的学生们要认真选择和学习这些选修课程,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为未来的成功做好准备。

化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化学与人类社会是高等院校文史、财经、政法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化学选修课,它是培养文管类的学生培养上述几类文管类人才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了解衣、食、住、行与化学的关系,透过化学这个窗口,对自然科学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有一概括了解,从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现行高中必修的化学和物理知识为基础,对若干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原子结构、周期律、化学键、化学计量、烃及其衍生物等)作必要的复习和适当的提高。通过讲授能源及其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化学与生命现象、营养与健康、材料科学以及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使化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并注重把化学放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中审视其重要价值,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文理渗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安排参考学时数:28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知识。 2. 物质结构极其性质 联系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了解四个量子数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了解s.p.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对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了解主族元素及过渡元素的性质,了解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了解共价键的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配位键的形成和特性,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结构特征。 了解分子间力、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能源 了解能源的分类和能量的转化,目前中国和国际能源使用状况,理解化学能源的工作原理,了解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4.环境 了解环境化学中大气主要污染物极其防治,了解环境化学中水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某些处理方法的原理,了解环境化学中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污染物极其防治。重点介绍水资源。 5.材料 联系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了解金属单质极其化合物的熔点、沸点、硬度以及导电性等物质性质的一般规律和典型实例;了解工程上某些金属和合金材料以及某些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化学有关的特性及应用。 了解有机高聚物的一些基本概念、命名和合成原理;了解有机高聚物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特性(如弹性、塑性、机械性能、电绝缘性、溶解性、化学稳定性),了解若干重要有机高聚物的特性和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 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 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 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 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 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 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 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 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教学目标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涉及到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化学物质及其转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具备用生物化学的眼光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创新思维。具体要求达到的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代谢反应和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相关知识的能力,具有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初步的分离、结构与性质分析的能力。 能力目标:掌握化学类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培养善于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及知识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目标: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生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的学科基础课,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也是该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密切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组成、生物学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解释生物体内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与人类健康、疾病相关的医学问题,解决在今后深入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生物化学方面的实际问题。 3.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适用制药工程专业,学分数2.5,学时数45。生物化学是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现代技术来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物质结构的变化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学习和研究生物化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基础,与其他学科配合,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4.理论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等)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生物体内主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生物氧化);掌握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递和表达;了解生命活动的化学本质、规律以及生物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原理。 5.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采取多媒体辅助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按照知识相关性将教学内容从传统的章节整合为联系比较紧密的若干教学模块,同时按照各部分知识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内容(一级知识点)、导学内容(二级知识点)和研讨内容(三级知识点)。精讲内容主要是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重要性质、代谢途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等难度较大部分; 导学内容是易于学生自学或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内容(如生物大分子的生理功能、分离与纯化方法等); 研讨内容是本学科最新理论与技术成就或与社会有关的环境、社会问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讨。通过合理调配教学内容,形成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互补,师生学习与生生学习互动的学习氛围。 6.主讲教师简介和团队成员情况

宁波大学化学专业(师范教育)培养方案

宁波大学化学专业(师范教育)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锻炼,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 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以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 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4. 了解化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化学教育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5.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开发研究能力,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化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6.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三、核心课程 1.学位课程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1,心理学,教育学原理 2.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化学教育学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 1.学制 四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 2.毕业最低学分毕业最低学分为164学分,其中包含: 必修课114.5学分,含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32学分,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28.5学分,专业教育平台课程26.5学分,专业方向模块课程27.5学分; 选修课49.5学分,含通识教育课程相关板块选修课程10学分,跨学科大类选修课程5.5学分,专业教育平台选修12学分,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程1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8学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选修4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 符合宁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有关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106)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拓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询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3学分)

2、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4、化学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 1、化学学习理论与方法(2学分) 2、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2学分,必选) 3、化学发展史(2学分,必选) 4、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2学分,必选)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学分) 7、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学分) 8、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 9、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 (四)实践教学(6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第二学期最后3周在校内进行教师岗位培训,使研究生具备l⅛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写好教案、能够辅导和答疑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为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 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化学类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制定的。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总学时数以2800学时左右(不含军训、各类实习和毕业论文)为宜,化学类专业课为1400~1700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不少于520学时,选修课约300学时。 制定本教学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是: (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定阶段,其前有中学教育为基础,其后又有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再学习。尽管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普遍实施,但多数本科毕业生仍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本科教育必然带有专业教育的成分。但是,不应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的专家。本科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宽广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强调的是本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 (2)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潜在的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科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担任本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从事研究的素质。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对已经陈旧的基础知识应该更新。 (4)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力手段,应予以充分重视。化学实验不应仅仅是验证性的,还应该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5)所列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它不与课程设置挂钩,不与学时分配挂钩,其顺序也不是教学顺序。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给各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留有充分余地。各院校应以“基本内容”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 (6)除了课堂讲授外,可辅以多种形式落实基本内容的教学。 (一) I 1. 气体 (1)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2) 气体分子运动论

化学学院课程内容简介Word版

化学学院课程内容简介 -------------------- 高等有机化学 -------------------- 课程编号:12320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英文译名: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1 开课形式:课堂讲授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适用学科:本学院各化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除外)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化学系有机专业教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能量观点出发,利用动力学方法,从反应机制方面阐述一些重要有机反应的原理,使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有机反应的机理加深理解,并会运用这些原理去处理有机反应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化学键、立体化学、结构与反应活性的自由能关系及动力学研究方法、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结构、反应性和研究方法、周环反应。 参考书目(文献): 1.[美]F. A.Carey and R. J. Sundberg,夏积中译:《高等有机化学》A 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美]J. March,陶慎喜译:《高等有机化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3.王其华,等:《有机反应机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高振衡:《物理有机化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 基础量子化学 -------------------- 课程编号:12320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基础量子化学英文译名:Basic Quantum Chemistry 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1 开课形式:课堂讲授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适用学科:本学院各化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除外)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化学学院,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教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主要内容有: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结构理论,对称性和群表示理论及其化学应用,简单分子轨道理论,自洽场分子理论,半径验及从头计算方法和当代量子化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等。在层次上高于本科生量子化学基础选修课,又比量子化学研究方向的有关课程更注重基础和原理。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合集5篇)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合集5篇) 第一篇:《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课程编号:31100033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名称(英文):Organic Chemistry 学分数/学时数:3学分、72学时开课单位/开课学期:化学院有机教研室、2年级上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面向专业: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课程负责人: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是为生物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它系统地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相互转化方法及有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日后继续深造、从事生物、农学和材料学科的教学、科研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绪论:了解有机化学产生与发展; 了解一些基本有机理论,如分子轨道理论,酸碱理论。 2.烷烃:掌握烷烃的结构、命名、物性、主要的化学反应3.立体化学: 掌握手性和对称性的概念; 了解手性合成 4.不饱和烃: 掌握不饱和烃的结构、命名、物性、重要化学反应(亲电加成),共轭效应 5.芳烃芳香性:掌握苯的结构; 掌握苯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及机理; 了解稠环芳烃,芳香性 6.卤代烃: 掌握卤代烃的结构、制法和主要反应(取代:SN1,SN2; 消除:E1,E2); 7.有机波谱:了解红外、紫外、核磁、质谱的基本理论,掌握简单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8.醇酚醚:掌握醇酚醚的制法、反应; 9.醛和酮醌:

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制法; 掌握醛和酮的反应:羰基亲核加成; α-氢原子反应; 还原和氧化; 了解醌的化学性质 10羧酸及衍生物:掌握羧酸的制法、物性、酸性及主要反应; 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11.含氮化合物:掌握胺的分类、制法、性质、反应(酰化、重氮化),硝基化合物的性质,掌握芳香重氮化合物的合成应用; 了解偶氮化合物12.杂环化合物:掌握杂环化合物的结构,芳香性; 了解杂环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13.碳水化合物:掌握单糖的结构、构象和性质; 了解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三)教学时数 72学时(四)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Organic chemistry is a fundamental academic course.This course is opened for those major in biology and relative specialty.It mainly introduce the basic organic theory, such as the structure , property and 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It give background knowledge for the future courses such as biochemistry.1.General Chemistry Review: Introduction to Organic Chemistry: Covers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acid and base strength, functional groups.2. Alkanes: Covers properties and reaction of alkanes 3.Alkyl Halides: Covers formation and reactions of alkyl halides.SN1and SN2 reaction.4.Stereochemistry: Covers basic stereochemical concepts such as R/S and D/L configuration, as well as enantiomers, diastereomers, and meso compounds..5.Unsaturated hydrocabon: Covers reactions of alkenes,alkynes, degrees of unsaturation, and Conjugated Systems.6.aromatic compound and aromaticity:Covers the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课程类型:院系公共必修课-B类

化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使学生从更高水平上理解各种化学的现象。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 物理化学2-1 3.5 B 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化学中的问题,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 物理化学2-2 2.5 B 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本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使化学学科的本科生打下良好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 2 B 有机化学实验 2-2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使化学学科的本科生打下良好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 2 B 物理化学实验 2-1 《物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设计实验,选择和使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C类

其他课程做准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熟悉化学科学的独特语言,掌握化学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对原子、分子轨道和元素周期系等概念有明确的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原理,掌握元素的一些重要化学性质。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 化学概论2-2 32 C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会用学过的化学基本原理解释和理解,掌握结构与性质的对应关系。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 1 C 创新研究与训 练 目前在第四学期之后的夏季学期开设。学生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取得学分:(一)听取专题讲座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